書庫首頁->《不入流之我的遊戲規則 返回目錄


作品相關 驅逐艦發展史5

作者:狂濤

    驅逐艦發展史(5)

    上接→驅逐艦發展史(4)

    二戰中的驅逐艦之嚴酷考驗

    驅逐艦經受了嚴酷的戰爭摧殘,據統計,盟國共失去324艘驅逐艦,而軸心國則喪失293艘。其損失的原因如下表所示:

    戰爭中各國損失的驅逐艦統計情況表

    原因空襲水面艦魚雷潛艇魚雷炮擊水雷其它總計

    國別

    英國56。5143813。52621169

    自由法蘭西532414

    荷蘭411219

    美國496109。57。51799

    蘇聯16114233

    維希法國193646

    德國5694125

    意大利37。55。513232233134

    日本48。5124315。587134

    註:其他包括自沉、失事等導致的損失數;自由法蘭西的損失包含1940年月停戰之前法國海軍的損失數和1942年末法國艦隊加入盟國之後的損失數。

    驅逐艦的裝甲板厚度通常不超過3毫米(0。125英吋)厚,可能非常易於破損,但是驅逐艦的實際生存力似乎並非如此。例如,美國驅逐艦「卡辛」號(DD372Cassin——輸入者注)和「唐斯」號(DD375Downes——輸入者注)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受日本人致命攻擊之後引起大火,看來已到無可修理的地步,然而仍被認為繼續利用它的主機以及一些機械裝置是值得的,正因為驅逐艦的汽輪機製造起來很不容易,於是由馬雷島海軍船廠按原圖紙建造了兩艘新艦體。1943年4月,新「唐斯」號下水,接著在6月份,新「卡辛」號也下水了,1944年兩艦又服役於太平洋,它們比姐妹艦更為現代化,因為它們有機會裝上了先進的火力控制、通訊和雷達等設備。

    英國皇家海軍洛德。路易斯。蒙巴頓上校的「凱利」號(F01/G01Kelly——輸入者注)是另一艘「長生不老」的驅逐艦。1940年5月9日晚,該艦在北海被德國E型艇的魚雷擊中,艦體發生嚴重的彎曲變形,當它被拖回基地時,看起來好似一艘潛艇,艦體損傷十分嚴重,需要用液力千斤頂和撐柱才能使它復原,整個艦體中部不得不重新建造。以前,假如一艘驅逐艦遭到如此嚴重的打擊也許早已斷成兩截,而「凱利」號和她的姐妹艦則是採用新式的縱向結構型式建造的,它是以縱通的構件作為主要的強力構件,而不是採用橫向構件為主要承力構件。縱向結構型式通常使用於較大的戰艦,而小型艦艇一般不採用這種方式,部分原因是造價太高,主要還是由於施工過於複雜。事實上這種結構型式早在1913年就曾首先試用於英國驅逐艦「熱心」號(Ardent,Acasta「K」級——輸入者注)上,但當時未能發現其優越性,而在戰爭的非常時期卻建造很費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縱向結構型式的驅逐艦,在多次嚴重損傷中都倖存下來,它像單元動力系統那樣,挽救了許多驅逐艦。

    在大戰結束之前,任何國家的海軍都一樣,只要這艘驅逐艦還能修復,就不肯輕易地給予除名報廢。已經使用了25年的英國驅逐艦「狼犬」號(D56Wolfhound——輸入者注)被2枚炸彈擊中,艦體已斷成兩截,但仍被重新修理後繼續服役。1943年,「威韋恩」號(L33Vivien——輸入者注)驅逐艦正在營救加拿大的小型護衛艦「韋伯恩」號上的倖存者時,沉沒艦隻上的深水炸彈在7。6米(2。5英尺)深處發生爆炸,使「威韋恩」號驅逐艦受到嚴重損傷,該艦的汽輪機和鍋爐都從基座上脫落,龍骨開裂,但修復後於1944年又重返執勤。美國平甲板驅逐艦「布萊克利」號(DD150Blakeley——輸入者注)於1942年在西印度群島的馬提尼克島附近被魚雷擊中,費城海軍造船廠採用簡單的方法,從受傷報廢的姐妹艦「泰勒」號(DD94Taylor——輸入者注)上割下艦首,把它裝到「布萊克利」號上。但是還沒有人重演故伎,把兩艘驅逐艦連接在一起去製成第三艘驅逐艦,正像英艦「朱比安」號(Zubian,譯名「祖比亞人」號——輸入者注)在1918年所做的那樣。

    歸根到底,大自然是最凶險的敵人,在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風常使驅逐艦傾覆。太平洋似乎起錯了名字,事實上並不太平,無比兇猛的颱風使美國第三艦隊於1944年12月17日遭受慘重損失,這比當時日本艦隊給予打擊要沉重得多。

    事情發生於12月17日早晨,大約在呂宋島以東434海里(500英里)處,美國第三艦隊的驅逐艦從戰列艦「新澤西」號和「威斯康星」號上接受加油。平靜的海面風速只有20節,後來增加到30節,在這種條件下,驅逐艦還易於加油,但不久,大海像海豚一樣翻滾起來,加油軟管被風浪打斷。哈爾西上將(中將——輸入者注)立即命令停止加油,帶領第三艦隊向西北方向轉移,試圖避開氣象預報的大風。下午,風力更增大,轉變為颱風,這時艦隊又向西南方向轉移。此時颱風也改變了方向,無情地追趕著哈爾西上將的第三艦隊。第二天早晨,猛烈的風浪形成團團漩渦,使整個艦隊處於困境,這時各艦隊離颱風中心僅有130海里(150英里)。

    甚至連戰列艦和巡洋艦也無法對付這21米(70英尺)高的波浪和90節的風速。中午之後,颱風中心接近到艦隊僅有30海里(35英里),對驅逐艦來說這是一次嚴峻的考驗。雖然美國驅逐艦都設有自行補償油輪(疑為油艙——輸入者注),當燃油消耗後它們能補填海水,在下次加油之前再把海水抽去。這些如饑似渴的驅逐艦已經24小時沒有加油,無法對付這惡劣的天氣,兩艘「弗萊徹」級(應為「法拉格特」級——輸入者注)驅逐艦「杜威」號(DD349Dewey——輸入者注)和「艾爾溫」號(DD355Aylwin——輸入者注)報告他們機艙裡的傾斜儀已橫搖到70°或70°以上,艦員們生動地回憶他們的深刻印象:驅逐艦的舷邊幾乎橫躺著,在激烈的橫搖中,煙囪口也已接觸到水面。

    驅逐艦在狂風巨浪的衝擊下,在海面上滾動著,時刻有傾覆的危險。自通風設備和鍋爐進氣口處湧進海水會引起電氣短路,切斷電源,如果海水進入煙囪,將使爐膛熄火。驅逐艦失去了蒸汽和電力,只能在孤立無援的大海中任其顛簸搖晃,直到暴風浪把艦吞沒為止。一旦艦隻沉沒,即使有小艇和救生筏,在這波濤洶湧的大海中也無濟於事。

    有幾艘驅逐艦報告甲板上的設備被颱風刮去,雷達天線由於猛烈的搖擺而歪倒,深水炸彈投擲架被扭歪。驅逐艦「赫爾」號(DD350Hull——輸入者注)、「莫納漢」號(DD354Monaghan——輸入者注)和「斯彭斯」號(DD512Spence——輸入者注)無力抗拒颱風而當天傾覆,790名艦員僅有91人得到營救。直到黃昏,才可能開始搜尋失蹤的艦員,但整整找了兩天,也未能發現一個倖存者。尼米茲上將後來在評論這場災難時指出:「當時如果採取使艦隻保持安全的所有措施,本來是可以避免這場災難的。」所有沉沒的3艘驅逐艦都是因為它們試圖保持編隊陣位而致傾覆,事實上應讓這些艦隻放棄保持陣位,使它們處於自由狀態,放手讓它們進行機動,這樣倒可避免遇難。當然,未能及時預報出颱風的經過路線,致使這些艦隻仍然在緩慢地加油,也是引起這場大禍的原因之一。

    依靠驅逐艦來決定戰爭最後一役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在歐洲戰場上,面對蘇聯的攻勢,當德國海軍撤離東普魯士後,主要是德國驅逐艦或魚雷艇和蘇聯空中力量之間的較量。1945年5月5日,德國驅逐艦「漢斯。洛迪」號(Z。10HansLody——輸入者注)、「腓特烈。伊」號(Z。14FriedrichIhn——輸入者注)、「西奧多。裡德爾」號(Z。6TheodorRiedel——輸入者注)和Z。25號,以及T。17、T。19、T。28、T。35號魚雷艇擊退了蘇聯魚雷艇編隊的攻擊,當時德艦正護衛一支運送45000名難民到哥本哈根去的護航隊,這是德國海軍最後一次勝利。像在敦刻爾克和瓜達爾卡納爾一樣,驅逐艦總是首當其衝,當盟國飛機轟炸德國的海軍基地時,有12艘被炸沉,另外12艘受到重創。在太平洋戰區,情況也相類似,美國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採取了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殲滅每一個錨地殘存的日本帝國海軍。美國的最後一次兩棲登陸是在婆羅洲,6月30日,即日本投降前6周,美國驅逐艦向該島的巴厘巴板發射了18820發127毫米(5英吋)炮彈,這是1942年1月第59驅逐艦分隊英勇作戰場面在這裡的又一次重演。

    現代驅逐艦之改頭換面

    1952年3月,英國「果敢」號(D05Daring,又譯為「大膽」號——輸入者注)驅逐艦交付皇家海軍使用,當時對它的大小卻引起了一番責難。有人認為:作為驅逐艦,它的噸位過大,排水量2600噸似乎已從「獵手」轉變到「獵物」的範疇。事實上,「果敢」號是第一艘真正的新系列的超級驅逐艦,在戰後短短幾年之內,驅逐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驅逐艦的變化決不是在大小方面的改變,而主要是在裝備方面的改進,火控雷達已經用於魚雷攻擊,而且對空中攻擊的嚴重性也引起了重視,高平兩用火炮以及使火炮提高射擊效果的火力控制系統都需要增加重量,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噸位的激增。但是也有一個相反的發展趨勢,即驅逐艦改為反潛護航艦,這樣,它只需裝備自衛武器,以及反潛所用的探測器材和有關武器,自然重量就減輕了。

    1945年之後的幾年中,沒有建造新的驅逐艦,原有的驅逐艦已足以滿足戰勝國的需要。美國海軍從容不迫地完工了幾艘改為反潛型的「基林」級驅逐艦,它們減少了127毫米(5英吋)火炮的數量,有的甚至完全取消,同時也減少了魚雷武器,安裝了「刺蝟」式多管深水炸彈發射裝置和反潛火箭發射器。過去廣島的悲劇使人們記憶猶新,美國人無法擺脫蘇聯對他們進行核攻擊的擔心。由於這個原因,後來許多驅逐艦改裝為「雷達哨驅逐艦」,它們的任務是使橫越北美大陸的早期預警雷達網的側翼得到延伸,以防禦蘇聯實施核攻擊的轟炸機。

    英國首創了「驅逐艦」這個名詞,但令人遺憾的是:卻又是他們首先不用這個名稱。英國海軍意識到他們在戰爭時期所建造的驅逐艦都是標準的「應急」型驅逐艦,具有極不協調的雜亂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統,為了進行反潛作戰,他們決定修改原來的兩型驅逐艦。1951年,當「嚴酷」號(H85/D185/F185Relentless,又譯為「無情」號——輸入者注)和「火箭」號(H92/D192/F193Rocket——輸入者注)驅逐艦(15型快速護衛艦,原Rotherham「R」級驅逐艦改裝——輸入者注)出現時,曾使人們對它產生反感,因為它失去了火炮層層相疊的雄偉外形,艦中部是一個方塊狀的上層建築,艏樓甲板延伸到艦尾部,僅有一座雙聯裝的40毫米防空炮裝設在艦首部,一座雙聯裝102毫米(4英吋)炮和一對三管深水炸彈發射器安裝在艦尾部。這些艦當時改稱為「護衛艦」,這個名稱在1943年曾被加拿大人用於一種新型的雙螺槳護航艦。在幾年之內,另外30艘驅逐艦也進行了類似的改裝,或者簡化了裝備。

    時間對它們作出了評價,這些艦隻確比驅逐艦更能有效地對付50年代西方面臨的潛艇威脅。值得注意的是:在桑尼克羅夫特造船廠建造的具有封閉式長艏樓的「佈雷肯」號和「布裡森登」號是十分成功的,因為它們吸取了戰爭年代的許多經驗教訓,與戰時建造的驅逐艦相比確實更為完善,火炮均由火力控制系統來操縱。顯然,1950年建造的這兩艘艦隻更能有效地對付飛機的襲擊,但令人遺憾的是:聯合王國在建成這兩艦時,仍決定使用「護衛艦」這個名稱。因為他們認為設計這兩艘艦隻的目的純粹是為了執行護航任務,不像美國海軍他們認為保留「驅逐艦」這個名稱較合理,因為它可以意味著「潛艇驅逐艦」,正像「魚雷艇驅逐艦」那樣,同樣易於被人理解。

    然而美國海軍在應用名稱方面並非無可非議。1948∼1949年間,它開工建造了一艘輕巡洋艦大小的實驗性「反潛艦」,它是一級超大型驅逐艦4艘中的第1艘,這就是5600噸的「諾福克」號(CLK1/DL1Norfolk——輸入者注),那時和3675噸的「密徹爾」(DD927/DL2/DDG35Mitscher——輸入者注)級一起被列為「驅逐領艦」,但到1955年,它們也都被改稱「護衛艦」了。雖然在歷史上美國較之英國和加拿大在應用艦種名稱方面更為正確一些,然而這次卻把事情搞複雜化了。所幸美國海軍仍然繼續建造驅逐艦,在1653∼1958年間,有18艘「福萊斯特。薛爾曼」(DD931ForrestSherman——輸入者注)級驅逐艦編入艦隊服役,它們比起戰時驅逐艦來並無根本性的改進,只是裝備了新設計的單管127毫米(5英吋)(Mk42——輸入者注)炮,以及艦中部的4具533毫米(21英吋)魚雷發射管,僅供發射反潛自導魚雷之用。由此可見在驅逐領艦(DL)和驅逐艦(DD)之間的區別僅在大小上,而不是在艦型上。當裝上防空導彈時,則又變成導彈驅逐領艦(DLG)和導彈驅逐艦(DDG)。

    加拿大皇家海軍沒有採取把驅逐艦改稱為護衛艦的做法,而採用了「護航驅逐艦」這一名稱,以便和美國海軍艦種分類中的「反潛驅逐艦」相適應。法國海軍放棄了魚雷艇驅逐艦的概念,於1954∼1959年建造了新型的艦隊驅逐艦,這是一種外形十分美觀的驅逐艦,安裝有重型火炮,魚雷發射管能夠發射反潛和常規兩種魚雷。「絮庫夫」級(Surcouf,T47型——輸入者注)驅逐艦的命名是為了紀念法國戰時武裝民船的一些著名船長,它們具有法艦典型的輕巧和靈便的風格,其127毫米(5英吋)火炮使用標準的美國127毫米(5英吋)炮彈,以便獲得廉價的彈藥供應。

    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徹底打敗,由墨索里尼建立起來的曾經顯赫一時的艦隊所剩無幾。未被擊沉的艦隻全部被德國人鑿沉或者掠走,德國投降後根據和平條約的條款規定,這些艦隻一部分移交給盟國作為戰爭賠償,另一部分被報廢,留給意大利的僅有三艘驅逐艦和5艘魚雷艇。但戰後不久,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要求意大利承擔組建北約海軍的任務。為了幫助北約海軍訓練人員,美國海軍移交了兩艘(三艘——輸入者注)戰前的驅逐艦(「弗萊徹」級DD468「泰勒」號、DD517「沃爾克」號和DD561「普裡切特」號——輸入者注)給意大利海軍。1958年在意大利造船廠完成了「猛烈」號和「無敵」號驅逐艦的建造任務。這兩艘驅逐艦的大小相當於美國「福萊斯特。薛爾曼」級,而且所裝127毫米(5英吋)火炮和火力控制系統均由美國提供。兩艦外形美觀,速度也快,最大速度可達35節。

    日本是受到扶持的第二個「舊敵」,由於「冷戰」環境的形勢影響,其發展速度遠比預期的要快。所謂的「海上自衛隊」,當時只給了它們兩艘老式的美國驅逐艦(「弗萊徹」級DD663「黑伍德。L。愛德華茲」號和DD664「理查德。P。利裡」號——輸入者注),1956年日本新建的兩艘驅逐艦「春風」號和「雪風」號編入海上自衛隊服役,兩艦在許多方面類似於「弗萊徹」級驅逐艦的設計。戰時沉沒的「松」級驅逐艦「梨」號被撈起,經修理之後改名「若葉」號作為雷達訓練艦重新服役。1946∼1947年間,尚有幾艘在戰爭中殘存下來的驅逐艦,曾用來遣返太平洋遙遠島嶼上的日軍,幾個月之後,又作為戰爭賠償移交給中國和蘇聯,或者作為美國和英國的靶艦使用。「雪風」號驅逐艦在戰爭中未受任何損傷,於1947年移交給中國,它是1949年少數沒有落入中共之手的艦艇之一,此艦被命名為「丹陽」號,多年來一直是國民黨海軍的最大作戰艦隻,直到1971年才報廢。

    1955年,最後一個原軸心國的海軍也復活了,聯邦德國海軍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個組成部分。三年之後,首批6艘「弗萊徹」級驅逐艦(DD515「安東尼」號、DD500「林戈爾德」號、DD516「沃茲沃思」號、DD571「克拉克斯頓」號、DD572「戴森」號和DD570「查爾斯。奧斯本」號——輸入者注)在聯邦德國的不來梅港進行移交。E。1∼E。6號(Z。1∼Z。6號——輸入者注)驅逐艦是作為訓練艦隻而提供給聯邦德國的,租借期為5年,但直到1977年仍有4艘繼續在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沒有一艘驅逐艦能倖存下來,1945年仍然能夠航行的艦艇已全部編入蘇聯和法國海軍。1959∼1968年聯邦德國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海軍建造了4艘新式的「漢堡」級(Hamburg,101型——輸入者注)驅逐艦,和同時期的其他驅逐艦很少有相似之處。這些驅逐艦有兩個巨大的煙囪和一個多層的上層建築聳立在甲板上,成為一級具有「高聳」外形的驅逐艦。形形色色的陌生武器來自於各個不同的國家:法國的100毫米火炮,意大利的40毫米火炮,而火力控制系統卻來自荷蘭,自導魚雷是由瑞典提供的。

    瑞典驅逐艦在魚雷戰中是很有趣的,特別是在波羅的海戰鬥中,常常是打了就跑。直到戰爭結束,瑞典的驅逐艦仍然比較小,然而在1947∼1948年建造的「厄蘭德」號(J16Oland——輸入者注)和「烏普蘭」號(J17Uppland——輸入者注)則可與其他大國海軍的驅逐艦相比了。緊接著又建造了更大型的「哈蘭德」號(J18Halland——輸入者注)和「斯莫蘭」號(J19Smalland——輸入者注),1957年這兩艦在驅逐艦歷史上首次裝備艦對艦導彈。導彈發射斜軌安裝在後組魚雷發射管上方,但遺憾的是,薩勃-斯堪尼亞公司的Rb08A導彈並未在60年代進入實用,由於不是很成功,因此僅僅生產三年就停產了。但是它卻指出了驅逐艦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現代驅逐艦之箭已在弦

    蘇聯在驅逐艦建造領域沒有多大的創造性,這是他們感到十分恐慌的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蘇聯艦隊絕大部分是革命前俄國的驅逐艦組成的,這些驅逐艦都是經過相當年月的極大努力才建造成功的,任何一艘新艦都是在意大利人的設計基礎上建造起來的。他們僅有一艘較為突出的驅逐艦,它是在意大利建造的2890噸的領艦「塔什干」號(Tashkent——輸入者注),該艦是羅馬主教為抗議侵略戰爭而捐贈給蘇聯的。由意大利人設計的「憤怒」級(即VII型)驅逐艦戰鬥力較弱,在它的基礎上,蘇聯於1937年開始建造更為完善的「有力」級驅逐艦。雖然蘇聯建造的這些艦只能夠較好地對付北極的氣候條件,但戰鬥力仍然很弱,所以很難估價其實戰價值。在艦艇設計中孤立地追求某一指標往往是危險的,蘇聯建造的「老練」號驅逐艦,航速可達42節,但它完全是個失敗。因為該艦航行時震動很厲害,以致於火炮無法進行操縱,1941年6月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該艦只能漂浮在海面上進行射擊。

    蘇聯海軍密切注視著其他國家海軍的發展,「有力」級由於改裝了「火力」級驅逐艦上所用的雙聯裝炮,因而攻擊威力得到了加強。但大多數艦隻直到大戰結束才建造出來,至1945年之後才服役,成為斯大林大規模擴充海軍的基礎。蘇聯於50年代完成了「快速」級驅逐艦的建造計劃,但並無特別突出的地方。他們當時建造了70艘這個級別的驅逐艦,而北約海軍幾乎沒有增加幾艘驅逐艦,而且報廢的比建造的還要多,這就構成了對北約的極大威脅。1955年西方觀察家發現蘇聯已建造出一型新驅逐艦,北約給它命名為「塔林」(Tallinn——輸入者注)級,因為首先是在塔林海域被發現的。實際上該級艦蘇聯僅僅建造了一艘——即「堅持」號,跡象表明西方懷疑它上部重量過重看來是理由充分的。1954∼1958年間,蘇聯又建造了「科特林」(Kotlin——輸入者注)級驅逐艦。像「塔林」級的設計一樣,仍採用平甲板型,但在另一方面,又恢復了「快速」級的佈置形式,裝備2座五聯裝魚雷發射管,2座雙聯裝130毫米(5。1英吋)高平兩用炮,雖然使用雷達控制火炮,並且出色地達到36節的最大航速,但這些艦隻沒有任何引人注目的驚人發展。

    當蘇聯還在建造「科特林」級的時候,美國海軍也在考慮他們的下一步的行動。戰時的經驗和戰後的試驗卻表明對抗空中攻擊的炮火比較弱,安裝在美國驅逐艦上的快速發射的76毫米(3英吋)火炮遠比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更為有效,但是如能打下高空飛機那就更好了,因為高空飛機完全有可能從遠距離對艦艇目標發射導彈。拖延很長時間的「野蜂」方案,最終總算研製出了第一代進入實用階段的艦載對空導彈——「小獵犬」,它能擊落在22海里遠處的超音速飛機。「小獵犬」導彈已裝備在兩艘重巡洋艦上,並決定在驅逐艦上安裝一座雙聯裝導彈發射架及其彈庫,以進行可行性試驗,「基林」級的「基阿特」號(DD712Gyatt——輸入者注)擔負了試驗艦的任務,1955年12月1日它改為導彈驅逐艦DDG1,一年之後正式服役,導彈發射架及其裝彈裝置安裝在原來後雙聯裝127毫米炮的位置上。為了提供一個穩定的發射平台,它加裝了一對曾在英國戰時的「亨特」級驅逐艦上不受歡迎的伸縮式減搖鰭。

    由於「基阿特」號沒有裝上專門的導彈火控系統,所以它幾乎是檢驗在驅逐艦上裝備導彈這一想法的一個試驗平台,它證實了這一想法是可行的。在1956財政年度,美國海軍訂購了6艘4770噸級的導彈驅逐領艦,第二年又訂了4艘,另外還訂購了8艘較小的導彈驅逐艦。此導彈驅逐領艦即為「孔茨」級(DLG9/DDG40Coontz,因首艦為DL6/DLG6/DDG37「法拉格特」號,所以又稱「法拉格特」級——輸入者注),艦名都是以著名的艦長或海軍將領的名字來命名的。而導彈驅逐艦則為「查爾斯。亞當斯」(DD952/DDG2CharlesF。Adams——輸入者注)級,在以後的幾年中一直作為美國海軍的標準型驅逐艦,另外還為澳大利亞海軍建造3艘(原DDG27∼25未命名——輸入者注),即「布裡斯班」號(D41Brisbane——輸入者注)、「霍巴特」號(D39Hobart——輸入者注)和「佩思」號(D38Perth——輸入者注),也為聯邦德國海軍建造了3艘,即「呂特晏斯」號(D185Lutjens,原DDG28Tolman「托曼」號——輸入者注)、「默爾德爾斯」號(D186Moelders,原DDG29HerryA。Wiley「亨利。A。威雷」號——輸入者注)和「隆美爾」號(D187Rommel,原DDG30Shea「施伊」號——輸入者注)。它們和30年前的驅逐艦簡直無法相比,艦體長達133米,具有空調的生活艙室,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大量電子設備。

    美國海軍下一代的驅逐領艦為5670噸的「萊希」(DLG16/CG16Leahy——輸入者注)級,其性能更好,1975年這些驅逐領艦以及後來建造的「貝爾納普」(DLG26/CG26Belknap——輸入者注)級又重新分類歸屬於導彈巡洋艦。英國皇家海軍的驅逐艦發展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第一型導彈艦是5400噸的「郡」級。其首制艦「德文郡」號(D02/DLG02Devonshire——輸入者注)於1962年服役時列為驅逐艦,事實上任何懂得軍事常識的人都會知道,像「德文郡」號、「漢普郡」號(D06/DLG06Hampshire——輸入者注)、「肯特」號(D12/DLG12Kent——輸入者注)和「倫敦」號(D16/DLG16London——輸入者注)均屬於巡洋艦,而英國的政治家們並不懂得這些。這些人以及財政部的官員認為驅逐艦比巡洋艦造價便宜,因此說成驅逐艦就能較少引起爭論,不致引起更多人的反對,是取得國會批准的一種方法。「郡」級最後又劃為導彈驅逐領艦,而非官方人士則把它們歸屬於輕巡洋艦。大多數人常常濫用導彈驅逐領艦這個名詞,甚至把它用於1962年和1967年建成的七、八千噸級的「班布裡奇」號(DLGN25/CGN25Bainbridge——輸入者注)和「特拉克斯頓」號(DLGN35/CGN35Truxtun——輸入者注)核動力巡洋艦上。它們與驅逐艦的唯一共同之點是在:艦體均由橫艙壁所分隔,而不像大型戰艦那樣具有縱艙壁。

    蘇聯對於研製導彈驅逐艦的反應並不遲緩,但是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在建的4艘「科特林」級,將建成發射艦對艦導彈的導彈驅逐艦,此導彈北約稱之為SS-N-1或「箭」式。人們已經確信蘇聯這一射程為150海里的遠程導彈,將迫使美國和北約的航空母艦特遣艦隊與其保持更大的距離。「箭」式(後來改稱「粗刷」式)導彈是為了這一目的而發展的一系列飛航式導彈中的第一型。為了與原來的「科特林」級驅逐艦相區別,把這4艘艦取名為「基爾丁」(Kildin——輸入者注)級。1967年,另外一型新驅逐艦「卓越」級問世,艦首和艦尾均安裝有「粗刷」式導彈發射裝置。事實上,「粗刷」式導彈並不理想,據信該級只是完工了「自豪」號一艘,其他7艘改為「卡寧」(Kanin——輸入者注)級,它們安裝了「果阿」SA-N-1型艦對空導彈,此級系「薩姆。科特林」(KotlinSAM——輸入者注)級的發展型,「薩姆。科特林」級首次出現於1962年,它在艦尾設有一座「果阿」式導彈發射裝置,取代了130毫米火炮。

    雖然這些導彈驅逐艦取決於各自武器的性能而各有所長,但是各國海軍似乎都一致同意加強防空火力是驅逐艦的首要任務。然而1967年10月21日在海軍史上發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在以色列和埃及的6天戰爭中,老式的以色列驅逐艦「埃拉特」號(Elath——輸入者注)正在西奈半島附近沿海進行巡邏。突然雷達發現在靠近海岸線附近出現空中目標,很快分析斷定這是4枚導彈正以聲速向該艦飛來,這就是蘇聯設計的SS-N-2「冥河」式艦對艦導彈,由2艘埃及巡邏快艇所發射,埃及快艇系蘇聯提供的「蚊子」級。「埃拉特」號驅逐艦使用40毫米炮進行抗擊,但毫無作用,該艦中部被3枚導彈擊中,顯然導彈是利用煙囪排煙的熱氣進行自導的。這艘驅逐艦很快沉沒,艦員受到了嚴重的傷亡。

    一艘驅逐艦因命中3枚裝有半穿甲引信的重型彈頭而致沉沒,這是不足為奇的。「埃拉特」號原為英國的「熱誠」號(Zealous,R39——輸入者注)驅逐艦,於1944年下水,缺乏對付飛機的現代化設備和武器,更不用說對付導彈了。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擔心,一艘極小的巡邏艇能夠在遠距離上擊沉一艘大型驅逐艦,似乎沒有一艘艦艇是安全的。然而人們忽略了「冥河」導彈的呆笨之處,它飛行緩慢,如果「埃拉特」號的博福斯式高射炮配以簡單的快速瞄準指向器,就足以對付它。「埃拉特」號的沉沒對西方海軍是一個有益的教訓,這足以能說服那些政治家們放鬆對資金的限制,准許他們迅速發展艦對艦導彈,以對付蘇聯的威脅。

    令人驚奇的是,在短短的5年時間裡法國研製出了「飛魚」式艦對艦導彈,射程較遠,而且制導性能優於「冥河」式導彈。「飛魚」式導彈立即被英國爭購,每艘「郡」級驅逐領艦上均裝備4枚這種導彈。緊接著其他國家海軍也爭先恐後地在驅逐艦大小的艦艇上裝備此類輕巧而又有效的武器,以增強其水面攻擊力量,從而改變了驅逐艦原來的用途。作為武器的一個重要進展,「飛魚」式導彈在發射時不產生反衝力,箱式彈筒固定在甲板上,只要地位足夠隨處可以佈置,目標的定位可以利用艦上其他武器跟蹤指示用的雷達。「飛魚」導彈發射後掠海面飛行,使用無線電高度計控制一定的高度,直到足夠接近目標時,才使用導彈自己的制導雷達跟蹤目標。

    現代驅逐艦之繼往開來

    另一項技術上的進展大大地改變了驅逐艦的面貌,1962年蘇聯海軍出現了一型外形獨特的新驅逐艦,它的四個煙囪分為兩對,外傾一定角度。北約組織稱它為「卡辛」(Kashin——輸入者注)級,該艦是世界上第一艘以燃氣輪機為動力的較大作戰艦隻。由於四個巨大的具有一定傾角的煙囪,所以能夠散開四台各15000馬力的大型燃氣輪機所產生的熱量。不像蒸汽動力裝置那樣,大量的熱是通過鍋爐給水來吸收的,而燃氣輪機大約90%的熱量是通過煙囪逸散的,這對附近的雷達天線可能造成危害。雖然燃氣輪機耗油量較大,但起動迅速,在現代海戰中具有重要的戰術意義。

    英國已經在他們的「郡」級上邁出了一步,「郡」級採用了蒸燃聯合動力裝置。後來「布里斯托爾」號(D23Bristol——輸入者注)導彈驅逐領艦又再次採用了這一動力裝置,但是1975年英國建成了「謝菲爾德」號(D80Sheffield——輸入者注)驅逐艦,它是同型(42型——輸入者注)8艘(三批14艘——輸入者注)導彈驅逐艦的首制艦,則改為全部由四台燃氣輪機所驅動,航速大於30節。同年,美國驅逐艦「斯普魯恩斯」號(DD963Spruance——輸入者注)也成為美國第一艘全燃氣輪機的戰艦。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體現了把驅逐艦的大小降到最小程度的意圖,其排水量削減到3150噸;而美國則相反,「斯普魯恩斯」號的設計師有意識地為今後武備系統和探測設備的發展留出了改裝餘地,結果造出了7800噸的特大型驅逐艦。該艦僅僅裝有2座127毫米(5英吋)火炮,1個「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系統和1座近程的「海麻雀」導彈發射裝置,六具魚雷發射管和1架反潛直升機,另外還配有小口徑火炮。

    「斯普魯恩斯」號和它的29艘(30艘——輸入者注)姊妹艦還存在著上面討論過的發射散熱量問題,它們的大小已與原來的導彈驅逐領艦一樣大了,但卻沒有裝備區域防空的導彈系統(24艘裝有Mk41VLS,另外7艘則沒有裝備——輸入者注)。20毫米口徑的「密集陣」速射炮將為防禦艦對艦導彈提供最後的保障,它將築起一道「彈牆」,擊落來襲導彈或提前引爆其戰鬥部,現在如果發生驅逐艦從「獵手」變為「獵物」的話,那麼對方的代價也將是極為高昂的。過去從來沒有一艘驅逐艦或其他戰艦,能在建成以後的日子裡安裝更為巨大的裝備,但是本級後期建造的一些艦隻,已經規定將有可能具有不同的裝備。

    前面已經提到過,試圖給驅逐艦安裝重型火炮一直沒有取得成功。但在1975年,「福萊斯特。薛爾曼」級的「赫爾」號(DD945Hull——輸入者注)驅逐艦,在它艦首127毫米(5英吋)火炮的部位上出現了一座新的203毫米(8英吋/55倍口徑)(Mk71——輸入者注)的火炮,這種火炮的重要改進在於裝填簡便而且重量輕巧。在越南戰爭期間,特別需要這種火炮,當時缺少裝有重型火炮的艦隻,就把火力支援的重任交給了驅逐艦,但因127毫米(5英吋)火炮射程較近、威力不大,難以摧毀岸上的多數目標。新的203毫米(8英吋)火炮的唯一不利條件似乎是怎樣攜帶更多的炮彈,以使火力維持足夠長的時間。但是有一種激光制導的火箭助飛炮彈,其射程可達48公里(30英里),由於射擊精度高,將大大減少炮彈的發射量。

    到此為止,現代驅逐艦的軼事已沒有更多的內容好記敘了,但驅逐艦在大小和複雜性方面還在不斷地增長。許多年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這些「常規」型的老式驅逐艦構成了西方海軍的實力。在簽訂華盛頓條約時,對艦體壽命估計為15年,一年的戰爭服役算作2年。這就是說,1942年服役的驅逐艦經過3年的戰爭,到1954年將報廢。如果死板地堅持這一規定的年限,那麼到1957年美國海軍將報廢300艘驅逐艦。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另一方面由於除濕技術的改進,艦艇停泊在海面上採取封存措施來阻止艦體腐蝕比以往做得更好,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國會批准及時進行大修的計劃,使艦體壽命延長。

    1959∼1964年間,一個宏大的「艦艇現代化改裝(簡稱FRAM)」計劃,使得131艘驅逐艦以及其他一些艦隻進行了徹底檢修並使之現代化。艦艇現代化改裝計劃基本要求是:換管路、電纜等配線,改進反潛武器,以及對鍋爐和機械進行徹底檢修。改裝的艦艇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對比較現代化的驅逐艦,使艦體壽命延長8∼10年;第二類是對老式驅逐艦至少延長5年。1960∼1964年間國會批准79艘「基林」級驅逐艦實施第一類改裝計劃;52艘「基林」級、「薩姆納」級和「弗萊徹」級實施第二類改裝計劃。整個計劃由海軍造船廠來進行,這就增加了他們的正常工作負荷,此項計劃總共花費了6年時間。第一艘進行現代化改裝的是「佩裡」號(DD844Perry——輸入者注)驅逐艦,1959年5月駛進裝斯頓(查理斯頓——輸入者注)海軍造船廠,1960年4月完成改裝,最後一艘是「赫伯特。托馬斯」號(DD833HerbertJ。Thomas——輸入者注)驅逐艦,於1965年8月在馬雷島海軍造船廠最後完成改裝任務。另有17艘「弗萊徹」級和「薩姆納」級直至1965年末才能開工改裝,而此時艦齡已達20年,因此取消了改裝計劃。

    當然,實施現代化改裝必須不受艦體的約束,這才有可能更新武器裝備。由於驅逐艦的主要任務是反潛,為此目的,裝備三種反潛武器:發射Mk44音響自導魚雷的Mk32三聯裝魚雷發射管,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以及一架無人駕駛反潛直升機。巨大的「阿斯洛克」發射裝置安裝在兩個煙囪之間,但僅在實施第一類改裝計劃的艦上安裝,為無人駕駛直升機而設置的飛機庫和飛行甲板也只是在實施第一類改裝計劃的艦上進行。為此將要增設「阿斯洛克」的火控系統,改進的聲納裝置,無人駕駛直升機的遙控裝置,均對電力供應系統的改裝提出更為廣泛的要求,因此要比第二類改裝計劃在經費預算上要多得多。在很多方面,艦艇現代化改裝計劃獲得了成功,但耗費了巨額資金。這種改裝計劃延長了許多驅逐艦的使用壽命,當一段時間內艦艇的更新換代不可能實現時,這種改裝具有一定的意義。現代化改裝計劃的失敗之處則是,把希望寄托在完全未經試驗而裝備的無人駕駛反潛直升機(DASH)系統上。從理論上說是正確的,由於飛行員生命寶貴,設想能通過一個複雜的自動駕駛儀和遙控裝置來代替,以減少飛行員的傷亡。但在實踐中,技術狀況不允許將輕型直升機這樣一個精密的裝備通過遙控手段放到一個前後顛簸、左右搖晃的驅逐艦上,且其攜帶的兩枚自導魚雷吊在機身下面,對母艦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到1969年12月為止,共有746架無人飛機交付艦隊,其中有416架墜毀,事故率接近70%。

    裝備無人駕駛反潛直升機的失敗,造成了兩個令人遺憾的後果:其一是為了設置機庫和飛行甲板,耗費了大量資金,而這些經費如能合理使用,將能換來不少驅逐艦;其二是給輕型艦載直升機造成了不好的名聲,延遲了「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LAMPS)」直升機的應用。只是到了1977年,美國海軍的驅逐艦才從艦載直升機反潛中得益,而其他國家海軍已經發展了第二代輕型直升機。

    其他各國海軍也同樣制定了改裝本國老式驅逐艦的計劃,但沒有像美國海軍艦艇現代化改裝計劃那樣雄心勃勃。50年代英國護衛艦的改裝計劃前文已經提及,又另外追加了補充計劃,改裝一批准備用於國外部署的驅逐艦,都是CA級,所有8艘驅逐艦建成於1944∼1945年間,但僅服役一年半之後就轉入預備役,1952∼1963年間它們進行改裝,加裝了新的火力控制系統,改建新的艦橋,並且裝備了現代化反潛武器。最後改裝的兩艘驅逐艦是「卡普賴斯」號(R01/D01Caprice,譯名「幻想」號——輸入者注)和「卡瓦利厄」號(R73/D73Cavalier,譯名「騎士」號——輸入者注),它們還裝上了短程導彈系統。自1893年建造「哈沃克」號和「大黃蜂」號驅逐艦以來的80年間「卡瓦利厄」號和「卡普賴斯」號是皇家海軍4艘老驅逐艦(另2艘為「戰鬥」級I68/D68「巴羅薩」號和I43「馬塔潘」號——輸入者注)中最為新式的驅逐艦。

    輝煌永鑄——後記

    驅逐艦從過去一個力量單薄的小艇,變成今天這樣巨大而又十分昂貴的多用途現代化戰艦,除了名稱留下一點痕跡之外,與以前的魚雷艇驅逐艦幾乎沒有一點聯繫。難怪有些國家的海軍放棄了驅逐艦這個名字,他們至少認為驅逐艦就像恐龍那樣,由於成長得過分巨大,已經失去了它原來短小靈活的特點。

    假如說今天有何種型號的艦艇類似於原來魚雷艇驅逐艦的話,那可能是帶有導彈和魚雷的快速巡邏艇。如果以資金耗費來評定的話,那麼快速巡邏艇也同樣符合了這個標準;如果以重量的激增作為衡量的標準,那麼快速巡邏艇的情況比許多戰艦可能更為突出。現將聯邦德國海軍的143型即S-61級快速巡邏艇與英國海軍最早的「哈沃克」號驅逐艦作一比較,是很有意思的。

    艦艇「哈沃克」號驅逐艦(1893)S-61級巡邏艇(1973)

    項目

    長度59。5米(195英尺)61米(200英尺)

    寬度5。64米(18。5英尺)7。5米(24。6英尺)

    吃水1。95米(6。4英尺)2。59米(8。5英尺)

    功率3500馬力16000馬力

    速度26。5節38節

    火炮1座76毫米炮,3座57毫米炮2座76毫米高平兩用炮,1座40毫米對空炮

    魚雷3枚460毫米2枚533毫米(線導)

    導彈4枚「飛魚」式艦對艦導彈

    定員4240

    當然,從兩種艦艇之間的直接比較還看不出什麼,但通過它們各自和敵手之間的關係來比較倒是挺有意思的。當年魚雷對它的敵手來說就像現在的導彈一樣,是個致命的武器,魚雷的確也算是一種制導武器,依靠它的陀螺來保證直線的航向;這兩種艦艇都是靠航速和很小的側影面積來減少受損的危險性的;它們單艘的造價都相對較低,因而均能大量建造。不言而喻,現代快速巡邏艇的艇員並不比昨天的驅逐艦艦員更為舒服些,高速航行時的震動以及狹窄艙室裡的噪聲,艇員在大型快速巡邏艇上的感受就像在老式驅逐艦上一樣。而成群的快速巡邏艇在高速進攻時的景象,就像是舊式驅逐艦的集中攻擊在現代的再現。

    我們可以有趣地看到,快速巡邏艇為發揮其戰鬥作用也在成長為更為大型的艦艇。瑞典和丹麥海軍都大量地依靠燃氣輪機驅動的快速巡邏艇來守衛波羅的海的出入口,但他們已經發現需有「支隊領艦」來支援這些輕型艦艇,因此打算提供一型具有較強的火力、通訊、雷達設備的艦隻來協助快速巡邏艇測定和殲滅敵艦。瑞典還在研究之中,而丹麥則已在1980年訂購了3艘1000噸級的輕型護衛艦(F354「尼爾斯。魯爾」級——輸入者注),採用柴油機燃氣輪機聯合動力裝置,航速超過30節,裝備了足以對付任何大型艦隻的射程為60海里的艦對艦導彈。

    現代驅逐艦是沒有一艘可與屢建奇功的老驅逐艦相比擬的,要問現今還有多少老艦在役?回答是相當多的。因為美國海軍已把大量「弗萊徹」級、「薩姆納」級和「基林」級驅逐艦轉讓給友好國家的海軍,這是有它一定危險性的。1974年7月,在土耳其人入侵塞浦路斯期間,土耳其空軍的「超級佩刀」式噴氣機攻擊並炸沉了他們自己的驅逐艦「科賈特佩」號(Kocatepe,原美國DD861Harwood「哈伍德」號——輸入者注)。這種混亂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敵對的希臘海軍4艘前「基林」級驅逐艦經過現代化改裝後,在外貌上幾乎和土耳其的「科賈特佩」號驅逐艦完全相同。最近出版的《詹氏艦艇年鑒》統計的常規驅逐艦總數為288艘,其中有一些是早在70年代建造的,而且長期以來等待著報廢。當這些艦隻退出歷史舞台之後,除了那些榮立戰功的艦艇外,其他艦隻將逐漸被人忘卻。

    由於驅逐艦單薄的鋼質艦體耐腐蝕性差,所以很少選擇作為博物院的陳列艦,最成功的嘗試是加拿大人將舊「部族」級驅逐艦「黑達」號(G63/DE215Haida,譯名「海達人」號——輸入者注),在多倫多作為一個水上紀念館展覽。儘管離岸較遠,但對訪問者仍有極大的吸引力,廣大遊客願意前往參觀,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該艦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這一先例激起了英國人的極大興趣,他們提出要求保存他們的最後一艘老驅逐艦——「卡瓦利厄」號(R73/D73Cavalier,譯名「騎士」號——輸入者注)作為驅逐艦的紀念艦。該艦於1944年建成,雖然它的絕大部分使用期是在和平時期裡度過的,但它也有相當激動人心的事跡。該艦建成後有近10年時間是在遠東服役,返回英國後完成了它的最後服役期。在這期間,「卡瓦利厄」號為爭得「艦隊最快艦隻」的稱號,與護衛艦「拉皮德」號(H32/D132/F138Rapid,譯名「飛快」號,15型快速護衛艦,原Rotherham「R」級驅逐艦改裝——輸入者注)(裝有相同動力裝置)進行了競賽。1971年7月,「卡瓦利厄」號在64海里的比賽中,儘管它下水於1944年(但「拉皮德」號下水於1942年——輸入者注),但仍然保持著優異的性能,以平均31。8節的航速戰勝了它的對手——「拉皮德」號。「卡瓦利厄」號的官兵們認為:他們的艦隻應該保留下來作為紀念。當他們上書表示自己的願望時,上級已經決定將該艦保存在南安普敦作為紀念艦。

    在美國,人們似乎發生了同樣的興趣,現在,社會團體正試圖保存「沙利文斯」號(DD537TheSullivans,已於1977年6月21日在紐約州布法羅保存為紀念艦——輸入者注)。人們之所以要求保留這艘「弗萊徹」級驅逐艦,這要歸功於它的非常奇特的名字,來自衣阿華州的兄弟五人於1942年11月瓜島海戰中,在巡洋艦「朱諾」號上全部遇難,這樣巨大的犧牲發生在一個家庭中,自然使人感到分外的痛心和懷念。為此,美國總統羅斯福將一艘新驅逐艦命名為「沙利文斯」號。這艘驅逐艦像英國「卡瓦利厄」號一樣,雖然是平凡的,但卻有將近30年的艱辛經歷。從某種意義上說,選擇那種久經磨煉的驅逐艦保存起來,比選擇那些在戰爭中曾負戰傷的老驅逐艦更有意義,因為美國海軍有幾百艘驅逐艦長年累月默默無聞地巡邏在海上,是它們構成了巨大的海上力量。

    波蘭的「布萊斯卡威卡」號(H34/271Blyskawica,譯名「閃電」號——輸入者注)驅逐艦由於它的戰鬥經歷也被保存起來,該艦和它的姐妹艦「霹雷」號(GGrom,又譯為「雷電」號——輸入者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造於英國,1939年當納粹入侵波蘭時,該艦和法國建造的「伯扎」號(B/H73/52Burza,譯名「暴風」號——輸入者注)驅逐艦一起為自由而戰,向敵人發起猛烈的攻擊,儘管當時德國人發動激烈的空襲,但他們仍然駛離了格丁尼亞,通過卡特加特海峽,越過了北海。「霹雷」號於1940年在挪威海岸附近遭到俯衝轟炸而沉沒,但「布萊斯卡威卡」號和「伯扎」號倖存了下來。共產黨在波蘭取得政權之後,這兩艘驅逐艦於1951年返回波蘭。為了紀念它們戰時建立的輝煌業績,「伯扎」號作為紀念艦停泊在格丁尼亞,當它的艦體腐朽而不能修復時,又以著名的「布萊斯卡威卡」號取代,現在,此艦仍然停泊在那裡。

    古老泰國的海軍雖然沒有保存驅逐艦,但是「菲拉。魯安格」號(PhraRuang——輸入者注)驅逐艦卻可獲得「長壽」的最高記錄。該艦是1916年在英國建造的「喜悅」號(Radiant,Romola「R」級——輸入者注)驅逐艦,它是在1917年12月的災難性遭遇中,哈威奇部隊4艘驅逐艦中唯一逃出雷區的一艘,於1920年賣給泰國。1944年8月,在日本人操縱下該艦曾擊沉了美國潛艇「鯔魚」號,直至1966年2月才被報廢,現在,光禿禿的艦體仍然漂浮在曼谷以南的湄南河上。

    無論如何驅逐艦是保留了下來,人們只要讀到海軍史,「驅逐艦」一詞就是高航速、艱苦作戰和高耐力的同義語,無數的戰鬥和激動人心的戰績是對它的真正紀念,不論未來的驅逐艦將是什麼樣子,都很難比得上它過去的功績和操縱它的人們的貢獻!

    (全文完)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