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黑暗領域之王中王 返回目錄


作品資料 宇宙的本原及演化(作者:知原)

作者:金龍魚

    宇宙的本原是什麼?或者說我們這個千姿百態的世界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和根本的問題,我們可以用系統論的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

    系統論認為,整體是由個體或單位組成的,而個體或單位本身又可以看作是一個小系統,它是由更小的單位構成的。如果我們將我們這個千姿百態的世界存在的各種事物分別當作不同的整體。那麼這每個整體都可以劃分為由單位組成。劃分的結果表明,這些相差各異的整體在組成單位上卻往往是相同的,都是由一百零幾種元素構成的,而這些元素又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三種粒子構成。當然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又使人們發現了許多新粒子,比如,μ子、π介子、Ω粒子等等。這可能給人們造成一個假象,這不是越分越多了嗎?這其實也並非越分越多,而是這一層的粒子本來就是如此眾多,我們人類以前所認識的世界棗它由花草樹木、高山、海洋和空氣構成,仍然是由那一百零幾種元素構成。只是人類以前還未認識的事物,比如宇宙射線,它們並非由那些元素構成。μ子、π介子、Ω粒子正是在這些人類以前還未認識的領域中發現的,或者說這些粒子是人類認識的新事物,而不是老事物。因此,談不上越分越多。

    對於這些眾多的粒子,我們又可以按照系統論的方法進一步把它們劃分為幾種簡單的粒子構成。夸克模型的建立正反映了這一趨勢。當然新的科學研究又會發現夸克這一級的粒子並非只是由幾種簡單的夸克組成,還會發現許多新粒子,這樣我們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幾種簡單的粒子。如果按照這一方法無限劃分下去,我們就可以得到宇宙的本原棗一種組成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但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宇宙的本原到底是一種物質,還是幾種物質呢?我認為宇宙的本原只應該是一種物質。因為前面我們說過,宏觀上相差各異的事物,在微觀上卻常常是由少數幾種相同的事物構成的。也就是說「多是可以統一為少」的。但是只有「一」才是最少的,因此,「多」只有劃分到了「一」才劃分到了盡頭。或者說,只要是還有多種事物存在,就表明它們還可以劃分。我們可以將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統一為完全相同的一種事物,這一原理稱之為「宇宙統一性原理」。

    如果宇宙的本原只有一種事物,那它到底是什麼呢?宇宙的本原是由哲學家對客觀世界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深入分析,抽像出來的。因此,要弄清楚宇宙的本原就必須深入分析一下客觀世界中的事物。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根據這樣一個世界的事物抽像而成的棗在這個世界裡的各種事物一般都是相互獨立的,呈固態的。這些獨立的、呈固態的整體都是有一定的大小、速度和質量的,因此,他主張的原子也是相互獨立的、間斷的、呈粒狀分佈的類式固態的物質。這些原子都是有一定的質量、大小、速度和方向的,它們相互碰撞從而構成了整個宇宙。事實上,只要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我們這個世界的各種事物並不是相互獨立的,而只能是相對獨立的。比如,水並不能簡單的看成水面及水面以下部分,而應將水面、水面以下部分及水面以上部分共同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分子物理學認為,水面上有一層很薄的表面層,表面層介於氣態和液態之間。

    表面層以下部分是液態的水,但是它的以上部分並不是經驗所認為的水以外的部分,而是從表面層逃離出來的水分子,它也應該看成水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延伸的非常廣,天上的雲、大海裡的水、湖泊及河流都是通過這種延伸而連接成了一個整體。水面和空氣一直在進行著兩個相反的過程:一方面,水中的液態水分子不斷地從表面層跑到空氣裡,從而變成了氣態的水分子;另一方面,空氣裡的水分子也不斷跑到液面裡而變成了液態水分子。所謂的蒸發,實際上就是空氣比較乾燥或由於溫度較高,大量的水分子從表面層跑到空氣裡,而只有少量的水分子從空氣裡跑到液面。當空氣的濕度適中或溫度適中,跑到液面上的水分子與跑到液面外的水分子相等時水就與空氣保持著一定平衡。當空氣濕潤或溫度較低,跑到液面的水分子大於跑出液面的水分子時就是液化的過程。

    固體和液體也是有相同的性質的。比如樟腦丸,我們之所以能在離它較遠的地方聞到它的氣味,正是因為固態的樟腦丸分子擴散到空氣中被我們的鼻子感覺到的原故。我將這一原理推廣到整個宇宙。我認為所有物質都有這一性質。我認為每一個星球都在不斷向周圍空氣中散發著某種物質,兩者達到平衡的是處於穩定狀態的星球;從星球中散發到空間的物質大於從空間中集聚到星球的物質,這樣的星球就是逐漸走向滅亡的星球,如恆星;從空間中集聚的物質大於從星球散發到空間的物質,這樣的星球就是正在生成的星球。基於這樣一種認識,我認為,宇宙的本質應該是連續的、呈面狀分佈的,而不是象原子那樣是間斷的、呈點狀分佈的。哪樣的物質是連續的、呈面狀分佈的呢?「氣」顯然是連續的、呈面狀分佈的。前面我們說過,宇宙的本原只應該是一種物質,萬物都是由它生成的。但如果宇宙的本原是「氣」的話,它實際上有兩個存在物,「氣」和「空間」。「空間」本身也應該是一個存在物。我是這樣將兩者統一在一起的,我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空」棗即組成「空間」的最小單位,「空」是呈「氣態」的。或者說空間並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只是存放物質的場所,它本身也是一種物質,它是具有物理意義的「氣態」空間,而不是只具有幾何意義的歐氏空間。

    將空間理解成一種氣態的物質,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將空間理解成一種氣態的,就會非常容易理解愛因斯坦的理論。愛因斯坦認為,我們生活的宇宙是一個彎曲的三維空間,大質量的物質周圍的空間會發生彎曲;物質的運動能帶動周圍空間的變化。空間怎麼會發生彎曲呢?又怎麼能變化呢?如果我們將空間理解成氣態的物理空間,就會非常容易理解這一點!因為,空間是氣態的,它自然能發生彎曲和變動。

    宇宙的本原是「空」,我們現在的世界就是由「空」構成的有序世界。這個有序世界應該來源於無序世界。也就是說,宇宙最初是無序的,後來才逐漸變為有序的。什麼樣的宇宙是最無序的?我認為,絕對均勻狀態的氣態空間是最無序的。因為,均勻本身就是指沒有結構和秩序(結構和秩序是由不均勻造成的)。我們現在的宇宙就是由最初的絕對均勻狀態的氣態空間演化而來的。

    宇宙最初的絕對均勻狀態的氣態空間要演化成萬物,它就必須有一個最初的動力棗即宇宙的原動力。那麼這個最初的動力是什麼呢?德謨克利特主張原子論,他認為宇宙的原動力來源於原子具有一定的初速度,這些具有一定初速度的原子的隨機碰撞造成了宇宙的演變;我主張宇宙的本原是「空」,我從客觀世界中看到了各種事物都是有收縮運動和膨脹運動的,因此我認為宇宙的本原「空」也應該具有這兩種運動方式。正是宇宙的本原「空」的這兩種運動方式構成了宇宙的原動力。宇宙的某一部分的「空」究竟是收縮的還是膨脹的,是隨機的。正是這種隨機變化的「空」導致宇宙從無序狀態演變到有序狀態。隨機變化的「空」一定就能導致有序嗎?我認為,這是一定的。因為,宇宙的最初狀態是均勻的,而它的本原「空」的兩種運動方式棗收縮和膨脹,反映在整個宇宙中會有四種情況:一、一部空間由於收縮而變得密集;二、一部分空間由於膨脹而變得稀疏;三、如果我們將某一部分的空間當作一個整體,它的內部的某些部分也可能出現收縮和膨脹而導致這個空間內部的分化;四、一些空間將仍然保持原有的均勻狀態。其中,「一」和「二」是宇宙的主次、上下秩序的形成。因為空間和空氣一樣,它的某一部分的密度可能由於收縮和膨脹而發生變化,但整個宇宙的總體密度是不會發生變化的。也就是說,某部分的空間如果由於收縮而變得密集,必然是由周圍空間變得稀疏而填補的。因此,密集的空間和稀疏的空間必須對周圍空間的影響大一些,或者說它和周圍的聯繫更緊密一些。如果一部分的空間對其它空間的聯繫更緊密,那麼這部分空間在整個宇宙系統中的位置也就更重要。上下、主次正是根據系統中個體的重要程度的不同劃分的。只不過是上下關係是由於一個個體比另一個個體更重要的多,以至於對另一個個體具有了統率作用。「三」是宇宙層次性的形成。一部分的空間內部發生分化變得有序,這一有序的空間又和其它一些有序的空間共同構成一個大的有序空間,這就是宇宙的層次性和層次化。宇宙的層次化和有序化共同導致了宇宙的有機化。而那些保持均勻狀態的空間則構成了這個有機化後的空間(或者說有機空間)的環境。宇宙的有機化是持續不斷的。因為在有機化的過程中,雖然某些密集性的空間可能和某些稀疏的空間發生綜合而變得均勻,但由於宇宙的本原是大量變動不居的「空」。因此,總是有些空間或多或少的變得更密集或更稀疏了。我們客觀世界中的物質就是由極密集和極稀疏的空間構成的。其中極密集的構成了客觀世界中的正物質,極稀疏的則構成了客觀世界中的負物質。而那些仍保持均勻狀態的空間和那些雖然發生了變化,但變化還不大的則構成了我們通常所認為的空間。

    有機化前的宇宙是均勻的,有機化後的宇宙是有機的。我們還應該給正在有機化的宇宙狀態定義一下,我稱這種狀態為「混沌」。因此,宇宙的演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過程:均勻、混沌和有機。

    如果我們以人類為參照點,那麼宇宙的有機化過程又可以分為這樣的三個過程:一、自然的有機化;二、生物的有機化;三、人類的有機化。宇宙的最終目的就是演變成為一個最為有機的狀態。而人類的使命就是在使自身不斷有機化的過程中,帶領其生存環境也不斷的有機化。由於人類是我們目前所知的最為有機的事物,因此,人類是我們目前所知的站在整個宇宙的有機化的最高點,在自身不斷有機化的同時帶領其生存環境也不斷的有機化的事物。當然,在人類的不斷有機化過程中,常常也是以破壞其生存環境為代價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一旦這些生存環境被納入了社會,成為社會的一部分之後,它就將變得非常有機。

    當然,我們這裡的宇宙是和現代科學上的宇宙是有一些區別的。現代科學認為宇宙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不是由一個絕對均勻的、無限大的時空發展出來的,而是由一個質量極大、體積極小的「奇點」狀態的宇宙爆炸後膨脹出來的。但我認為,我們只要把現代科學中所研究的「宇宙」,看成是大宇宙中的一個極其微小的一部分,並認為大宇宙中還有無數個這樣的「宇宙」。那麼現代科學中的宇宙理論不斷不是在反駁我的宇宙理論,而且還再證明我的宇宙理論。因為,現代科學認為「宇宙」是從一個極其微小的「奇點」狀態膨脹出來的,而膨脹和收縮正是我認為的宇宙中普遍具有的兩種最基本的運動方式。因此,如果我們認為我們的這個「宇宙」棗現代科學界中說的「宇宙」之外還有無數個這樣膨脹或收縮(現代科學認為,宇宙也可能會收縮)的「宇宙」,那麼這種思想正好和我的宇宙思想完全一致。

    這裡還要說明的一點是,從哲學角度考察問題,要比從科學角度考察問題所得到的結果的適應範圍更大、更具有超前意義。因為,科學研究依賴於具體的觀測事實和實驗結果。而哲學研究則可以超越觀測事實和實驗結果,從事物內部具有的更深層次的內部結構關係中分析事物。事實上,許多觀測事實和實驗結果常常只是一些表面現象或「錯覺」,需要我們從分析事物的內部結構關係中剔除這些表面現象或「錯覺」。

    說明:

    由於實證主義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的盛行,使得現今的西方哲學已經不關心諸如「宇宙的本原是什麼?」、「我們現今的宇宙萬物是怎樣演化而來的?」,這樣的形而上學的問題了。

    實證主義要求,任何可研究的問題都必須是能通過知識或經驗加以實證的問題。對於那些不能通過知識或經驗加以實證的問題,他們主張不予理睬或否認這些問題的真實性。

    然而由於有些問題是可以通過有限步驟或在有限時間內得以實證的,而有些問題則必須通過無限步驟或無限時間才能得以實證。因此宇宙中的任何問題從本質上講都是可以加以實證的,宇宙不存在非實證的問題(諸如鬼神之類的問題,雖然不能證明為是正確的,但是卻可以證明為是錯誤的)。從這個角度講,實證主義是沒有意義的。

    當然,實證主義所說的能夠通過知識或經驗加以實證的問題,不是指那些必須通過無限步驟或無限時間才能得以實證的問題,而只是指能通過有限步驟或有限時間加以實證的問題。這是現今的西方哲學不關心諸如「宇宙的本原是什麼?」、「我們現今的宇宙萬物是怎樣演化而來的?」這樣的形而上學的問題的根本原因。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不能通過有限步驟或有限時間實證的。

    但是實證主義本質上是一種不完備的學說,因為它是建立在純歸納法的基礎上的,或在歸納法的基礎上構建演繹法的。而單純的歸納法是不可能使人類獲取任何新知識的棗這一點在近代西方哲學中已經闡述的很清楚。邏輯經驗主義雖然在歸納法的基礎上構建了演繹法,但是這是倒本為末的。因為它並未解決歸納法是怎樣使人類獲取新知識的這一根本問題。

    我在《演繹、歸納與宇宙的統一性》和《ZY》中闡述了這樣一種觀點,歸納法之所以能使人類獲取新知識是因為宇宙的統一性,而宇宙的統一性本身又是對宇宙的演繹性的一種反映。也就是說,歸納法從本質上講必須建立在宇宙的統一性或宇宙的演繹性的基礎上。因此要想用好歸納法,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合理的世界觀或形而上學作指導。而本篇《宇宙的本原及演化》就是我提出的這樣的世界觀或形而上學。本篇所闡述的核心思想就是就是宇宙是一個嚴密的統一體系。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圖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