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黑暗領域之王中王 返回目錄


作品資料 人類的歷史是文明發展的歷史

作者:金龍魚

    摘引自《A方案——中華復興方略作者:知原》世界各民族的史學都有一個領域逐漸擴大的過程。在古代,史學主要限於政治史,以及與之緊密相聯的軍事史。國家和國家的統治者是歷史的主角,史學的任務在於敘述國家的演變和統治者的功勳或罪孽。

    至從啟蒙運動之後,史學開始從政治史、軍事史擴大到文化史、經濟史、工商業史和科技史等。從而使得現今的史學呈現出繽紛複雜的狀態。但是我們在史學研究的範圍逐漸擴大的同時,需要一個能夠透視人類整體發展的總攬全局的史學存在。這種史學是什麼呢?我認為應該是社會史和文明史。

    談起社會史和文明史,我們首先需要對「社會」和「文明」這兩個概念作一下說明。

    社會是介於人和自然之間的「中間狀態」或稱之謂「第三種狀態」。人與動物不同,動物一般依靠的是個體的力量,是直接的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和能量,直接的適應自然環境。人類則是依靠的群體的力量。在依靠群體力量的過程中,人類逐漸地將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物質和能量納入到人類之中,從而創立了介於人類和自然之間的「中間狀態」--「社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逐漸減少了與自然界的直接接觸,而通過社會間接的與自然界接觸,間接的適應自然環境。

    社會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社會物質、社會制度和社會意識。社會物質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界的過程中,將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物質和能量逐漸轉化為社會中的一部分物質和能量,從而使得自然界「社會化」的產物;社會意識則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界的過程中,逐漸地改變自己的思想、行為、甚至本性,從而使得人類自身也被「社會化」的產物;社會制度則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界的過程中,逐漸地將人類群體及從自然界中轉化而來的社會物質整合起來的產物。

    文明則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界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所有有價值性的東西之總稱。文明這個概念既有相對性,又有絕對性。相對性的文明,是指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文明的評價標準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裹足」在中國古代被看作是一種文明的表現,但是在現代則被看作是一種極其不文明的事情。絕對性的文明則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最終狀態的文明。

    文明也大至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界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所有有價值的物質性的東西;制度文明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界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所有有價值的制度性的東西;精神文明則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界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所有有價值的精神性的東西。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與文明是存在著緊密聯繫的兩個概念。它們的區別僅在於,社會本身並不包含價值評定性,而文明則包含價值評定性。但是如果我們認為人類是在逐漸走向進步的話,那麼人類社會則也會是逐漸走向進步的。這樣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有價值性的東西的逐漸積累的過程,無價值性的東西的逐漸淘汰的過程。因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

    因此,社會史與文明史實際上是兩個相同的東西,都是記載人類逐漸走向進步的發展歷程的歷史。在此有人可能會說,這樣社會史與文明史不就都可以作為透視人類整體發展的總攬全局的史學了嗎?是這樣的,但是兩者又是有所區別的。它們的區別是,如果我們認為人類確實是在走向進步的話,那麼用文明史作為透視人類整體發展的總攬全局的史學更好。因為,文明這個概念包含了價值評定性,而社會則不包含價值評定性,儘管社會本身是可以用價值來評定的。如果我們認為人類並不是在逐漸走向進步,而是在逐漸退步,或者無所謂進步或退步的話,那麼用社會史作為透視人類整體發展的總攬全局的史學更好。因為,如果人類是在逐漸退步的,或者無所謂進步或退步,這樣人類的發展就很難用價值來評定。由於我們認為人類確實是在逐漸走向進步的,所以我們在此選用了文明史作為透視人類整體發展的總攬全局的史學。

    上面我們論述了,應當選用文明史作為透視人類整體發展的總攬全局的史學。下面我們還要論述一下決定人類文明產生、發展和演變的原因。

    關於人類文明產生、發展和演變的原因的問題,一向存在著彼此歧異的兩個不同的觀點:地理環境決定論與智力決定論。「地理環境決定論」企圖把人類逐出歷史,將人類文明的產生、發展和演變單純歸結為地理環境塑造的結果。而「智力決定論」則相反,他們企圖把地理環境逐出歷史,將人類文明的產生、發展和演變單純歸結為人類智力或精神的產物,進而歸結為天才頭腦的創造、天才人物的產物。

    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因為,社會和文明都是人類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創造的。這樣首先一點,社會和文明都是由人類創造的,都是人類智力或精神的產物;但是,另一面人類又不是憑空創造社會和文明的,而是必須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創造,這樣人類在創造社會和文明的同時又會受到地理環境的制約,因而又會被地理環境所塑造。因此,社會和文明應當是人類和地理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由於討論人類對文明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的作用是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需要結合某個時期的具體的民族和具體的歷史人物在當時所起的作用。而我們這裡不是專門編纂歷史的,因此我們在此只能簡要的談論一下地理環境對文明的一些重要作用。

    按地理環境對人類發展的有利程度來看,可以將地理環境分為:惡劣的、恰到好處的和優良的。惡劣的地理環境不適合人類的發展,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說優良的地理環境也不利於人類的發展,恐怕沒有多少人相信。但是事實正是這樣。比如,現今還存在的許多處於原始社會的民族,他們之所以停留在原始社會階段、沒能繼續發展,就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較優越,使他們產生了進化的惰性,或者更準確的說是產生了相對於他們所適應的環境的進化的定向性。

    事實上,宇宙中的所有事物的發展都符合這一規律。一種優越的環境雖然會使生活在該環境中的事物,在該環境中取得極大發展,卻無助於該事物向更高階段發展。只有介於優越的和惡劣的之間的恰到好處的環境才最有利於該事物的發展。

    中國文明之所以停留在農業文明階段,而不能自發的進化到更高級的工業文明階段,正是由於古代中國地理環境對農業文明的極度適應性造成的。我們知道,中國文明發祥於黃河流域,而這裡的地理開闊、土地肥沃,又較鬆軟,非常有助於農耕。這使得中華文明產生了適應農業文明的定向性。比較而言,西方文明則由於產生的地理環境處於優良的和惡劣的之間,這是他們的文明能夠從農業文明進化到工業文明的根本原因。印度則由於其地理環境較惡劣,因而將過多的精力耗費在與自然環境的抗掙中,從而也停留在農業文明階段。

    當然有人可能對說印度文明產生的地理環境較惡劣這一說法不能理解,因為印度文明也是一種「大文明」,一種較惡劣的地理環境怎麼能創立「大文明」呢?這裡要說的是,能不能創立「大文明」並不是完全由地理環境的優劣決定的,而是與地理環境的面積有關。只有大面積的地理環境才有助於創立「大文明」,小面積的地理環境是很難創立「大文明」的,縱使其環境處於最有利狀態。但是,決定一種文明能不能向更高階段發展,卻是由其與地理環境的適應程度是不是處於最有利狀態決定的。

    太優良的環境也不利於人類的發展,這多少會使人們產生一些悲觀情緒。人們會想,假如我們的環境較優良、我們現在處於較好的發展狀態,這不是說我們就只能停留在這個階段而無可救藥了嗎?這是有解救的辦法的,這就要求我們實行戰略性的發展方案,將一部分用於現今發展的開支用於未來。因為,減少用於現今發展的開支會增加現今環境的惡劣程度,而增加用於未來發展的開支則又有助於未來的發展。這種發展方案對於那些環境較優良的民族來說,是「一箭雙鵰」的方案。

    因此,對於那些環境較優越的國家或民族來說,一定要警惕縱慾主義的滋生。因為,縱慾主義是極端適應環境的表現。相反,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中所容易滋生的則是禁慾主義,印度文明就是其代表。為什麼在一個較惡劣的環境中所容易滋生的是禁慾主義呢?這是因為,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中,社會需要的物質和能量是匱乏的,人們只能通過限制其慾望來適應環境。

    中國古代的地理環境是非常有利於農業的發展的,所以在中國滋生的就是縱慾主義。中國所具有的豐富的飲食文化及濃厚的請客送禮習慣,就是其縱慾主義的典型表現。同樣的,現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所盛行的縱慾主義,也是其極度適應環境的表現。因此,他們只能通過減少對現今發展的投入、增加對未來的投入,來避免其發展停留在這一階段而不能向更高的階段進化的結局。然而,問題在於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又是極端現實的,他們只重視今天,而很少考慮明天。因此,他們最終的結局只能是停留在這一階段而不能向更高階段發展。

    上面我們論述了地理環境的優劣對於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下面我們還要論述一下人類文明發展的具體原因。

    文明是人類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創立的,文明的創立減弱了人類不適應環境的程度,而增加了人類適應環境的能力。但是由於三個方面的原因常常又會增加人類與環境的不適應性。這三個方面的原因是:一、原有的地理環境發生了自然變化,比如火山爆發、地震、隕星撞擊地球等等;二、人類自身的變化,主要是人口的增加、人自身的進化等等;三、人類向新的地理環境擴展。這三個方面的變化導致人類的文明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變化,從而保持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性。

    由於整個宇宙都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這個觀點我們將在《宇宙的本原及其演化》中詳細論述,因此地理環境的自然變化一般會朝著能夠推動人類向更高階段進化的方向變化,否則人類將根本不可能進步。地理環境的自然變化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外因。人類自身的變化則會使人類產生一種向更高、更寬廣的範圍演變的動力,這種動力將會推動人類向更高階段進化、向更寬廣範圍擴展。人類自身的變化是人類向更高階段進化的內因。人類向新的地理環境擴展,既有可能是地理環境的自然變化導致的,又有可能是人類自身的變化導致的。因為,地理環境的自然變化如果導致人類原有的生存環境變得非常惡劣,那麼人類生存下去的最好方法就是流動到其它生存空間;人類自身的變化,特別是人口的增加,常常會使原有的生存環境超出了其「承載量」,這樣人類只能開拓新的地理環境、向更寬廣的地理空間擴展。因此,人類向新的地理環境擴展,既有可能是內因作用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外因作用的結果,或者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以上三個方面的變化,是推動人類從低級向高級進化、從小範圍向大範圍擴展的根本原因。在這三個方面推動人類進步的同時,還會產生一種較為特殊的現象,這就是文明的傳播和融合現象。一種文明總是產生於一定的地理環境,因此不同的地理環境所孕育出來的文明是不一樣的。當人類的活動範圍擴大到使兩種不同的地理環境的文明相互碰壁時,就會造成文明的傳播和融合的現象。文明的傳播和融合一般也能推動人類從低級向高級進化、從小範圍向大範圍擴展。因為,一般而言高級文明要比低級文明佔有更大的優勢,因此當兩種或更多種文明碰壁之時,一般都是高級文明融合低級文明。另外,當不同的民族和國家碰壁之後,隨著文明的逐漸融合和統一也會伴隨著民族和國家的融合和統一,這樣人類就從「分裂的、孤立的小範圍」擴展到了「統一的、融合的大範圍」。

    上面我們論述了人類的文明是從低級向高級進化、從小範圍向大範圍擴展的,下面我們還要闡述一下整個人類文明史發展到今天所大致經歷的階段。

    按照比較合理的劃分方法,我們可以將發展到今天的整個人類文明史分為三個階段:狩獵和採集文明階段、農業文明階段和工業文明階段。從人類誕生的二、三百萬年前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這段漫長的時期都是狩獵和採集文明階段。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人類只是被動地依賴於自然,被動地從自然界中的有機生命體--主要是從植物和動物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從公元前五、六千年之後,人類開始逐步地進入農業文明階段。農業文明階段的特點是,人類能夠主動地利用自然界中的有機生命體--主要是植物和動物,從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從1769年工業革命的開始一直到今天還未結束,屬於工業文明階段。工業文明階段的特點是,人類主動地利用自然物質和能量的範圍從有機生命體擴展到非生命體。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所劃分的三個階段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體模式,並不是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明都會經歷這三個發展階段、都服從這一模式。事實上,我們在前面已經說了,並不是所有的文明都會自發的向更高階段的文明進化,只有那些生存環境屬於既不是太惡劣、又不是太優良的環境的民族和文明才有可能自發的向更高階段進化。因為,太惡劣的環境會使生活在該環境上的民族和文明,將過多的精力耗費在適應該環境的過程中;而太優良的環境又常常會使生活在該環境中的民族和文明,對該環境產生定向性發展,或者說不能產生一種激發該民族和該文明向更高階段進化的動力。因此,在眾多的屬於同一層次的文明之中,常常只有極少數文明才有可能進化到更高層次的文明中。

    我們學校中所學的歷史教材,常常使人們產生了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即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這種發展模式是所有民族和所有國家都會自發的實現的,之所以有些國家和有些民族沒有自發的實現,只是一些非常特殊的因素作用的結果。我們現在知道這種發展模式並不是馬克思本人的,而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由蘇聯史學界提出的。這種發展模式是存在著許多錯誤的,我們上面所說的「並不是所有的文明和社會都會自發的向更高階段進化,而只有極少數既不太優良、又不太惡劣的環境所孕育出來的文明和社會才有可能向更高階段進化」只是其中的一處,還有許多處:比如,這種發展模式完全不適合非西方國家;即使是在西方國家也是有重大缺點的,比如西方中世紀的「封建社會」並不是西方社會自發發展的產物,而更是一種異端,是由生活在高山上的遊牧民族入侵造成的--即由外因造成的;另外,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失敗從事實上也證明了這種發展模式是錯誤的。因此,我們應該用上面的人類文明的發展模式來代替這種社會的五階段發展模式。

    用上面的人類文明的發展模式觀來看待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結論--在人類文明從農業文明進化到工業文明階段的過程中,只有西方文明具有這種自發的進化的動力和可能性,其他文明都不具有這種動力和可能性。比如中國文明,中國文明由於其生存環境較優良,因而其文明對其環境產生了進化的定向性,從而使得中國文明根本不可能自發的進化到工業文明階段。

    前面我們論述了人類文明所經歷的大致階段,下面我們還要對人類未來階段的文明作一下預測和建議。

    我認為下一階段的人類文明,或者說「第四階段的文明」,應該是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文明。因為,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最終肯定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飛躍。這種飛躍從最重要、最根本的角度來說,就是人類將超越人類自身。因為,生物技術的發展最終肯定會使人類能夠創造新的生命體、新的人類,甚至超越人類的「人類」;信息技術的發展最終則能夠使人類創造出超越人類的智力的「智力」出來。因此,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發展的最終結果是,人類將製造出超越人類自身的「新人類」出來,人類將擁有自己進化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樣是依靠的大自然的進化力量。因此,到那時人類將會擁有更多的主動性,更大的靈活性。

    當然有人會說,如果人類真的製造出了超越人類的「新人類」,或者稱之謂「後人類」出來,那麼我們現今的人類不就變得毫無價值了嗎?我要說的正是,人類從工業文明階段過渡到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文明階段,最大的障礙不是來自於技術上的障礙,也不是來自環境上的障礙,而是來自於人類自身的障礙。也就是說,人類能不能以開闊的胸懷包容這種「新人類」或者稱之謂「後人類」的到來。事實上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歷史使命,當他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之後就應該讓位於那些更強、更有力量的事物。人類雖然從某種角度來說可以阻止這一時代的到來,但是由於宇宙進化的法則是「強者生存,弱者滅亡」,而只有那些能夠包容新事物的事物才能夠成為最強者,因此也只有那些能夠包容「新人類」的人類才是最強的人類,因而當這些能夠包容「新人類」的人類過渡到「新人類」的階段之後,由於其是實行了重大飛躍的,因此他們將有能力征服那些沒有過渡到「新人類」的人類,迫使其也過渡到「新人類」。因此,從根本角度而言,這一時代是不可能阻止的,人類只應該以開闊的胸懷迎接這一時代的到來。

    另外,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我們的子女能夠超過我們自己,我們並不以我們的子女超過了我們自己而認為我們無價值,而恰恰是認為我們的子女超過我們自己是我們價值的體現和繼續。因此,我們人類也應該希望我們的子女--「新人類」、「後人類」超過我們自己,認為他們超過我們人類是我們人類價值的體現和繼續,而不是相反。

    由於西方文明是重個人、輕國家的,因此西方文明是很難自發的過渡到這一新時代的。因為,製造出超越人類的「新人類」,在他們看來,是對人的尊嚴、地位的挑戰,這對於重視人的尊嚴和地位的西方文明來說是很難容忍的。相反,中國則是重國家、輕個人的,因此在人類過渡到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文明階段的過程中,中國將比西方擁有更多的有利條件。中國文明由於其地理環境對農業文明的極度適應性,從而造成了其沒有能自發的進入工業文明階段,這使得中國在近代遭受到了巨大的災難。因此,在人類從工業文明階段過渡到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文明階段時,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失去這一機會,而一定要好好的把握這一機會。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將這一階段的文明稱之謂「新的、更高層次的第一階段的文明」要比稱之謂「第四階段的文明」要更準確。因為,事物在發展到了第三階段的時候常常會發生質的飛躍,這種飛躍常常會使人類跳躍到更高一層次上。而在這一層次上我們將看到它的許多特點類似於第一階段,只是兩者所處的層次不同而已。

    事物處於第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發展速度緩慢,事物處於漫長的積累期;事物處於第二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事物將穩步發展;事物處於第三階段的特點是,事物將爆炸式(即像炸彈爆炸一樣)的發展。我們現今社會就處於爆炸式的發展階段。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我們會感到社會每天就在發展、每天都是新的,真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但是這樣的一個時代不可能永遠繼續。事實上,我們已經可以隱隱約約的感覺到這樣的一個時代即將結束。比如,人類最高層次上的科學研究已經處於認識的「撲朔迷離」階段,很難想像它能夠一下子取得突飛猛進;再比如,人類未來最有發展前途的太空領域,很難想像人類能夠在幾年、幾十年裡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在這樣一個時代結束後,人類將象「一」的階段那樣,處於漫長的積累期。但是,這樣的一個「一」的階段不是循環往復的「一」的階段,而是更高層次的「一」的階段,因為人類畢竟在各個方面都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最後,我們還有必要對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最終結局作一下說明。由於整個宇宙都是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而人類文明的發展又只是大宇宙發展的一部分;另外,人類又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最高「形式」。因此,人類實際上是站在宇宙發展的最前沿,帶領整個宇宙中的事物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的發展、進化的。並且,由於人類的生存空間是不斷擴大的,因此,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最終結果將是和整個宇宙發展的最終結果相同一的。由於整個宇宙發展的最終結局就是,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發展到一種最為有序的狀態。因此,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最終結局就是,人類征服整個宇宙並使整個宇宙中的事物都達到一種最為有序、最為完滿的狀態。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人類文明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