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黑暗領域之王中王 返回目錄


專著轉載 (戰國策)精華全解析(8)齊策一

作者:金龍魚

    1。8。1靖郭君將城薛「提要」

    靖郭君,即田嬰,是齊威王之子,封於薛地。他喜歡養士,門下有眾多門客,在戰國政治舞台上也算一個人物。他與齊王是兄弟關係,所以許多事情處理起來很是微妙。

    「原文」

    靖郭君將城薛,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君曰:「客有於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君曰:「亡,更言之。」對曰:「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陰,奚以薛為?夫齊,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君曰:「善。」乃輟城薛。

    「譯文」

    靖郭君田嬰準備在封地薛修築城防工事,因為會引起齊王猜疑,不少門客去諫阻他。田嬰於是吩咐傳達人員不要為勸諫的門客通報。有個門客請求謁見田嬰,他保證說:「我只說三個字就走,要是多一個字,願意領受烹殺之刑。」田嬰於是接見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說:「海大魚。」然後轉身就走。田嬰趕忙問:「先生還有要說的話吧?」客人說:「我可不敢拿性命當兒戲!」田嬰說:「不礙事,先生請講!」客人這才回答道:「你沒聽說過海裡的大魚嗎?魚網釣鉤對它無能為力,但一旦因為得意忘形離開了水域,那麼螻蟻也能隨意擺佈它。以此相比,齊國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遠擁有齊國,要了薛地有什麼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齊國,即使將薛邑的城牆築得跟天一樣高,又有什麼作用呢?」田嬰稱讚說:「對。」於是停止了築城的事。

    「評析」

    我們在推銷時最困難的局面就是沒開口、人家就一口拒絕了。對待這種情況,就要出奇招、用富有引誘力的驚人之語製造懸念,用他人的好奇心來誘使他聽我們的話語和建議。「海大魚」就是一個很具懸念的釣語。

    「一山不能容二虎」,與國王是兄弟既顯貴也很危險,絕不能讓國王覺得你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在公司、在單位,我們位高權重時,也要時時擺正自己的位置,決不要讓他人抓住你有非分之想的把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

    靖郭君善齊貌辨

    「提要」

    瞭解一個人是最為困難的,那些掌握了知人之術的人,可以領袖群倫。靖郭君力排眾議,堅持自己對一個人的判斷,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看來養門客也不是有錢就可以養的,作為人中之傑,你必須要有「知人之明」。

    「原文」

    靖郭君善齊貌辨。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證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孟嘗君又竊以諫,靖郭君大怒曰:「劃而類,破吾家。苟而慊齊貌辨者,吾無辭為之。」於是捨之上捨,令長子御,旦暮進食。數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於宣王,辭而之薛,與齊貌辨俱留。無幾時,齊貌辨辭而行,請見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死焉。」齊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齊貌辨行至齊,宣王聞之,藏怒以待之。齊貌辨見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聽愛夫!」齊貌辨曰:「愛則有之,聽則無有。王之方為太子之時,辨謂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過頤豕視,若是者倍反。不若廢太子,更立衛姬嬰兒郊師。』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聽辨而為之,必無今日之患也。此為一。至於薛,昭陽請以數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聽之。』靖郭君曰:『受薛於先王,雖惡於後王,吾獨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與楚乎』,又不肯聽辨。此為二。」宣王太息,動於顏色,曰:「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諾。」

    靖郭君來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劍,宣王自迎靖郭君於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七日,謝病強辭。靖郭君辭不得,三日而聽。

    當是時,靖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為沮。此齊貌辨之所以外生樂患趣難者也。

    「譯文」

    靖郭君對待門客齊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齊貌辨為人不拘小節,因此門客們都討厭他。有個叫士尉的人曾為此勸說靖郭君趕走齊貌辨,靖郭君沒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這時孟嘗君田文也在暗中勸說驅逐齊貌君,不料田嬰卻大發脾氣說:「即使將來有人剷除我們這個家族,搗毀我們這片家業,只要能對齊貌辯有好處,我也在所不惜!」於是田嬰就給齊貌辯上等的客舍住,並且派長子去趕車,朝夕侍候不懈。

    幾年以後,齊威王駕崩,由田嬰的異母兄宣王即位。田嬰跟宣王合不來,於是就離開首都到自己的封士薛地來住,齊貌辯也跟他一同到了薛城。沒多久,齊貌辯決定辭別田嬰回齊國去晉見宣王,這時田嬰就說:「君王既然很討厭我田嬰,那你此去豈不是找死!」齊貌辯說:「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田嬰也無法阻止,於是齊貌辯就去見宣王。

    齊貌辯到了齊國首都臨淄,宣王很早就知道他來,他滿心怒氣地等著齊貌辯。齊貌辯拜見宣王后,宣王首先問他說:「你是靖郭君手下的寵臣,靖郭君是不是一切都聽你的呢?齊貌辯回答說:「臣是靖郭君的寵臣並不錯,但要說靖郭君什麼都聽臣的那倒未必。例如當君王還是當太子時,臣曾對靖郭君說:『太子長一副不仁相貌,下巴太大,看起來好像一隻豬。讓這種人當國王,施政必然違背正道,所以不如把太子廢掉,改立衛姬之子效師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著對臣說:『不可以這樣做,因為我不忍這樣做。』假如靖郭君是一切都聽臣的話,那麼靖郭君也不會遭受今天這樣的迫害,此其一。

    當靖君到了薛城,楚相昭陽要用幾倍的土地來換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說:『一定要接受這個請求。』靖郭君說:『從先王那裡接受薛地,現在即使與後王關係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換出去,將來死後我向先王如何交待呢?況且先王的宗廟就在薛地,我難道能把先王的宗廟交給楚國嗎!』又不肯聽從我的。這是第二件事。」齊宣王聽了不禁長聲歎息,臉上顏色變了,說:「靖郭君對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這種程度啊!我太年輕了,很不瞭解這些事情。您願意替我把靖郭君請回來嗎?」齊貌辨回答說:「好吧。」

    靖郭君穿戴上齊威王賜給的衣服帽子,佩帶賜給的寶劍,齊宣王親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著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齊宣王就請他做國相。靖郭君表示辭謝,不得已才接受了。7天以後,又以有病為名堅決要求辭職,3天以後齊宣王才答應了他的要求。

    此時此刻,應該明白靖郭君有知人之明啊!自己能夠瞭解別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議那個人,他也不懷疑自己的判斷力。這也就是齊貌辨之所以置生死於度外、樂於解憂患、急於救人危難的原因。

    「評析」

    齊貌辨果然不負靖郭君的器重和信任,以卓越的口才與謀略使自己的主人挽回了一切。齊貌辨對齊王先是沉默,這樣可以先揣摩齊王的心理,靜侯齊王開口以找到機會。當齊王開口就說到靖郭君是否對齊貌辨言聽計從時,齊貌辨終於找到機會,把自己一番醜化,從而襯托出了靖郭君的忠心和偉大來。這實際上是遊說中的苦肉計,通過污損自己來換取信任,來達到目的。

    讓一個人甘心為自己赴湯蹈火、肝腦塗地是很不容易的,這既需要物質上的接濟幫助,更需要心靈上的肝膽相照、心心相印。「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當你成為一個人的知己時,那麼他才有可能為你作出犧牲和付出。光有一番雄才大略,而沒有幾個知己,是絕不能成大事的。

    ____________---------------------------------------------

    1。8。3成侯鄒忌為齊相

    「提要」

    人與人之間互相陷害,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那些位高權重者,互相排擠,使用陰謀詭計,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

    「原文」

    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為將,不相說。公孫?謂鄒忌曰:「共何不為王謀伐魏?勝,則是君之謀也,君可以有功;戰不勝,田忌不進,戰而不死,曲橈而誅。」鄒忌以為然,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戰三勝,鄒忌以告公孫?,公孫?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為人卜者,亦驗其辭於王前。田忌遂走。

    「譯文」

    成侯鄒忌是齊國的相國,田忌是齊國的大將,兩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公孫獻計給鄒忌說:「閣下何不策動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勝仗,那是您策劃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戰敗,田忌假如不死在戰場,回國也必定枉死在軍法之下。」鄒忌認為他說得有理,於是勸說齊威王派田忌討伐魏國。

    誰料田忌三戰皆勝,鄒忌趕緊找公孫?商量對策。公孫?就派人帶著十斤黃金招搖過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紹道:「我是田忌將軍的臣屬,如今將軍三戰三勝,名震天下,現在欲圖大事,麻煩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剛走,公孫?就派人逮捕賣卜的人,在齊王面前驗證這番話。田忌聞言大恐,出走避禍。

    「評析」

    戰功可以抹殺、事實可以歪曲、好事頃刻變成了壞事。語言的危險性又一次暴露出來。事實上人們的確生活在一個傳播的世界中,傳播決定了事實,事實本身是什麼,在於那些有心計的人來設計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

    田忌亡齊而楚

    「提要」

    同樣一件事,有些人很輕鬆地就可以打開局面,而有些人始終愁眉不展。事在人為,人的高低取決於他的頭腦。看似很困難的事,只要善於謀劃、善於說服他人,達成目的也是很容易的。

    「原文」

    田忌亡齊而之楚,鄒忌代之相齊。恐田忌欲以楚權復於齊,杜赫曰:「臣請為君留楚。」謂楚王曰:「鄒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權復於齊也。王不如封田忌於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齊也,鄒忌以齊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復於齊,必以齊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於江南。

    「譯文」

    由於鄒忌的誣陷,田忌逃出齊國,避禍於楚。鄒忌在齊國取得了更大的權柄,卻每日憂心不已,深怕哪一天田忌借助楚國的勢力重回齊國掌權。杜赫對他說:「我可以為您設法讓田忌留在楚國」。

    杜赫於是對楚宣王說:「齊相鄒忌之所以不願意與楚交好,只是因為擔心亡臣田忌借重楚國重返於齊。大王何不封田忌於江南,以此向鄒忌表明田忌不再返齊國。鄒忌感激大王,一定會讓齊國很好地對待楚國。再者,田忌是個逃亡的人,能得到封地,已是意外之喜,定然對大王感激涕零。他日假如能回到齊國,同樣也會盡力促進兩國交好。這是充分利用鄒忌、田忌的兩全之策啊。」楚王果然把田忌封在江南。

    「評析」

    杜赫抓住了楚王期望與齊國交好的心理,一切從此出發,來誘導楚王按自己的計劃行事。杜赫的高明之處還在於指出了自己策略是個兩全之策,既能滿足當前的利益,又能利於今後的利益,如此為他著想的上上之謀,楚王豈有不採納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5鄒忌修八尺有餘

    「提要」

    這是人人皆知的名篇,一直收錄在學校的教材書中。此文展示了《戰國策》的文學價值: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說理極為生動別緻、立意也正直高卓,的確值得千古流傳、世代研讀。

    「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餘,身體?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及,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譯文」

    鄒忌身高八尺多,神采煥發而容貌俊美。一日早晨,他穿戴打扮,看著鏡子,問他的妻子:「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個更俊美?」他妻子說:「您俊美得很,徐公怎麼能趕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出名的美男子,鄒忌不大自信,又去問他的妾:「我和徐公哪個更俊美?」妾說:「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來家中拜訪,鄒忌跟他坐著閒談,他又問:「我和徐公哪個更俊美?」客人說:「徐公比不上您。」

    第二天,徐公來到鄒忌家,鄒忌細細打量他,自以為不及徐公美,拿起鏡子來仔細端詳,更覺得遠不如人。晚上他躺在床上細細思量,領悟到:「我的妻子說我俊美,是因為偏愛我;侍妾說我俊美,是因為畏懼我;客人說我俊美,是因為有求於我啊!」

    於是鄒忌入朝參見威王,對他說:「臣確實曉得比不上徐公俊美,可是臣的妻子偏袒臣,侍妾害怕臣,客人欲有求於臣,異口同聲說臣比徐公俊美。如今齊地縱橫千里,有一百二十個城邑,宮中妃嬪、左右近臣,沒有不偏私於大王的,朝中大臣沒有不畏懼大王的,齊國上下沒有不求於大王的,可見,大王實在被蒙蔽的厲害!」齊威王稱讚:「您說得對。」

    於是發出詔令:「凡官民人等,能當面指責寡人過失的,受上賞;能上書勸諫寡人的,受中賞;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朝政,只要為寡人所聞,受下賞。」詔令剛剛頒布時,大臣們都來進諫,朝堂門庭若市。過了幾個月,時不時還有諫言上奏。一年之後,人們即使想進言,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四國聽到這件事,都來齊國朝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得勝於鄰國在於自己國家的內政修明、政治正義」啊!

    「評析」

    由於語言對事實的歪曲,使我們很難接觸到真相。能夠扭轉這種「報喜不報憂」、曲意逢迎的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廣開言路、自由言語和傳播。人們出於私利或者畏懼,常常說謊、言不由衷。所以在存在利益關係或者不自由狀態下的語言,我們一定要明察斟酌、明辨是非。

    而如果我們想聽到接近事實的真實話語、想使人生、事業和國家能夠真正健康發展,就應該廣納眾言、多聽批評、多接受監督,使語言和傳播不受功利左右、不受外力壓制。接受言論,就像進入超市購物一樣,要有多種的選擇,多種的言論,相比較才利於定奪。如此才能夠使人生避免走入歧途、使國家避免出現「浮誇風」、避免民怨沸騰,也才能使政治清明、事業昌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6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

    「提要」

    這是又一個有關識人用人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語言對事實的歪曲傳播沒有起到作用,這是因為當事者意識清楚、立場堅定,一旦認可一個人,就不再改變看法,他的識人之法值得借鑒。

    「原文」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之。與秦交和而捨,使者數相往來,章子為變其徽章,以雜秦軍。候者言章子以齊兵入秦,威王不應。頃之間,候者復言章子以齊兵降秦,威王不應。而此者三。有司請曰:「言章子之敗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發將而擊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為擊之!」

    頃間,言齊兵大勝,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啟得罪其父,其父殺之而埋馬棧之下。吾使者章子將也,勉之曰:『夫子之強,全兵而還,必更葬將軍之母。』對曰:「臣非不能更葬先母也。臣之母啟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為人子而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

    「譯文」

    秦軍要通過韓、魏去攻打齊國,齊威王派章子為將應戰。章子與秦軍對陣,軍使來往頻繁,章子把軍旗換成秦軍的樣子,然後派部分將士混入秦軍。這時齊的探兵回來說章子率齊降秦,齊威王聽了之後沒什麼反應。不一會兒,又一個探兵來報告,說章子已經率齊軍降秦,齊威王聽了之後沒什麼反應。。不一會兒,又一個探兵又來報告,說章子已經率齊軍降秦,可是威王仍然沒有什麼反應。如此經過幾次報告,一個朝臣就請求威王說:「都說章子打了敗仗,報告的人雖然不同,可是內容卻相同。君王為何不遣將發兵攻打?」齊威王回答說:「章子絕對不會背叛寡人,為什麼要派兵去攻打他呢?」

    就在這個期間傳來捷報,齊軍大獲全勝,秦軍大敗潰退,秦惠王只好自稱西藩之臣,而派特使向齊國謝罪請和,這時齊威王的左右侍臣就說:「大王怎麼知道章子絕對不降秦呢?」齊威王回答說:「章子的母親啟,由於得罪他的父親,就被他的父親殺死埋在馬棚下,當寡人任命章子為將軍時,寡人曾勉勵他說:『先生的能力很強,過幾天率領全部軍隊回來時,一定要改葬將軍的母親。』當時章子說:『臣並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不允許臣改葬。假如臣得不到父親的允許而改葬母親,豈不是等於背棄亡父的在天之靈。所以臣才不敢為亡母改葬。』由此可見,作為人子竟不敢欺負死去的父親,難道他作人臣還能欺辱活著的君王嗎!」

    「評析」

    「一滴水可以知大海」,是因為海水的構成大體上是同一的,由一部分就可知全部的構成。一個人的品行也有其規律和慣性,通過觀察他處理的一件事,基本上就可知道他的為人和操守,尤其是那些同一性質的事情,通過掌握一件事,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古往今來,有所作為的人都十分看中識人、鑒人之法,其實對一個人的大體判斷並不困難,「聽其言,觀其行」,看他怎麼從頭到尾處理一件事,就可以基本上給他的辦事能力、道德操守下個定義。

    可貴的是齊威王真是一個明君,對章子可謂有「知遇之恩」。齊威王不僅很會識人、鑒人,而且極其堅信自己的判斷,在「三人成虎」「謊言說一萬遍就是真理」的語言世界裡沒有喪失意志力和判斷力,沒有被謠言所迷惑,他的過人之舉,除了歸功於他對章子有個基本的判斷外,也歸功於他對語言的危險魔力有著清醒的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7

    秦伐魏

    「提要」

    齊國在今天的山東境內,地理上離強秦較遠,但強秦的兵鋒戰鼓已臨近齊國。「山雨欲來風滿樓」,如何救亡圖存成為崤山以東六國迫在眉睫的大事。

    「原文」

    秦伐魏,陳軫合三晉而東謂齊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強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罷弱,而兩歸其國於秦,此臣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梁之目未嘗干,而齊民獨不也,非親齊而韓、梁疏也,齊遠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裡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難免而孤楚、韓、梁,北向而孤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孰慮之!

    「今三晉已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此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後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誰、秦構難,三晉怒齊不與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

    齊王敬諾,果以兵合於三晉。

    「譯文」

    秦國攻打魏國,陳軫聯合韓、趙、魏之後東去齊國對齊王說:「古代聖王興兵征伐,都是為了匡正天下建立功名,以便能夠造福後世流芳千古。如今齊、楚、燕、韓、魏等六國,彼此互相侵略征伐,不但不足以建立功名,反倒使秦國強大使本國衰弱下去,這絕對不是山東諸侯的戰略對策。

    能夠滅亡山東諸侯的只有強秦。如今六國不但不聯手抗拒強秦,反而互相削弱,到最後必然兩敗俱傷被秦國吞併,這是臣為山東諸侯擔憂的主要原因。秦國毫不費力,天下諸侯就互相割讓土地給秦國;秦國連柴火都不必用,天下諸侯就自動替秦國烹煮自己,到時候就有上等佳餚等待秦國享用。秦國真是聰明,山東諸侯又是多麼愚魯,但願大王能多多注意!

    古代的三皇、五帝、五霸興兵征伐,都是為了剷除無道的暴君,但是現在秦國征伐天下恰好與古代相反,那樣的結果只能是亡國之君死於屈辱,亡國之民死於擄掠。現在韓、魏人民的眼淚還沒有干,只有齊國人民僥倖還沒有慘遭秦國蹂躪,這並不是由於齊國和秦國親善,或者由於韓、魏與秦國交惡,只是由於齊國離秦國遠,韓、魏離秦國近的緣故。現在齊國離災難已經不遠,因為秦國正想要攻打魏國的繹縣和安邑,秦國有了繹縣和安邑之後,再繼續往東沿黃河進兵,如此必然能順著黃河往東攻打齊國,佔領齊國土地一直達到東海之濱,接著更向南進兵,使韓、魏、楚陷於孤立,向北進兵使燕、趙陷於孤立。如此齊國就無計可施了,希望大王慎重考慮。

    現在韓、魏、趙三國已經又聯合在一起,再度成為兄弟之邦,而且相約共同出精兵去保衛魏國的綠縣和安邑,這都是長遠的計劃。齊國如果不趕緊出精兵聯合韓、趙、魏三國,那齊國必將後患無窮。韓、趙、魏三國聯合以後,秦國必然不敢攻打魏國,而是轉過頭往南攻打楚國,楚、秦既然兵連禍結,那時韓、趙、魏三國由於憤恨齊國的不肯支援,必然出兵去攻打齊。這就是臣說的齊國必有的大後患,因此齊國應該趕緊出兵聯合韓、趙、魏三國。」

    齊宣王欣然採納了陳軫的策略,馬上出兵聯合韓、趙、魏三國。

    「評析」

    陳軫也是合縱派的傑出代表,他用滔滔雄辯向一直袖手旁觀的齊國闡述了天下大勢,指明了齊國旁觀的弊端和即將來臨的大禍患,終於說服了齊王。他的說辭之所以打動齊王,在於他善於從齊王的地位、思想等角度出發來開展遊說。首先他以遠大的宏圖理想吸引了身為一國之主的齊王,然後指出六國的行為實在非常的卑賤和愚蠢,接著以淒慘的亡國景象打動了齊王的情感,最後指出齊國已面臨強秦的兵鋒,而不聯合韓、趙、魏三國就有更大禍患的事實。整個雄辯一氣呵成,非常貼近齊王的地位和慾念,緊緊抓住齊王的心理,句句擊中齊國的要害,可謂擁有千鈞之力。說服了趙王,也在情理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8

    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

    「提要」

    齊國是戰國中的強國,曾一度打算與秦國東西稱帝,是有實力與秦國對抗的少數大國,具有很高的戰略地位。對於合縱派來說,是一定要爭取的國家,所以無論是陳軫、還是蘇秦,都不費口舌地說服齊宣王加入聯合抗秦的陣營。

    「原文」

    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曰:「齊南有太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齊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齊車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錐矢,戰如雷電,解若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太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殺遠縣,而臨淄之卒,固以二十一萬矣。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夫以大王之賢是與齊之強,天下不能當。今乃西面事秦,竊為大王羞之。

    「且夫韓、魏之所以畏秦者,以與秦接界也。兵出而向當,不至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

    「今秦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至闈陽晉之道,逕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百人守險,千人不能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虛猲,高躍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固願大王少留計。」

    齊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趙王之教詔之,敬奉社稷以從。」

    「譯文」

    蘇秦為趙國合縱的事去遊說齊宣王道:「齊國南有泰山,東有琅邪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正是有四面要塞的金城湯池之國。齊國地方2000里,將士有幾十萬,軍糧堆積如山。齊國戰車精良,又有五國軍隊的支援,作戰集結會像飛箭一般快速,戰鬥像閃電一般的兇猛,解散時像風停雨止一樣快捷;即使發生對外戰爭,敵軍也從沒有越過過泰山,渡過清河,跨過渤海。首都臨淄有7萬戶人家,平均每戶有3名壯士,三七就是21萬人,根本不必徵調遠方的兵力,光是臨淄一城就可以組成21萬大軍。臨淄人民非常富庶,平常人都會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賽狗、賭博、踢球,可見臨淄人民的生活多麼講究。臨淄的街道上車水馬龍、車軸相接、摩肩接踵,把衣襟連起來可成帷帳,把衣袖舉起來可成幔幕,擦一把汗可以形成雨。家家生活都非常富裕,人人志氣極為高昂。憑大王的賢明和齊國的富強,天下諸侯都不敢跟齊國對抗。不料如今齊國竟然往西去作秦國的附庸,臣私下實在為大王感到羞愧。

    況且韓、魏所以恐懼秦國,是由於跟秦國搭界的緣故。秦國出兵攻打韓、魏,不到10天就可以決定勝敗存亡的命運。假如韓、魏能夠戰勝秦軍,那韓、魏軍必然要損失大半,四面的邊境就無法防守;假如韓、魏一戰而敗,那接踵而來的就是滅亡,所以韓、魏不敢輕易向秦國挑戰,只好忍氣吞聲當秦的附庸國。

    現在秦假如攻打齊國,情形就有所不同,因為在秦國的背後有韓、魏扯秦的後腿,同時秦軍必然經過衛地陽晉的要道和亢父的險阻,在那裡車馬都不能並行,只要有100個人守住天險即使1000人也無法通過。秦國雖然想發兵深入,但是又必須顧及到後方,惟恐韓、魏從後偷襲。所以秦兵只是虛張聲勢威脅向齊出兵,實際上卻猶疑不定不敢進攻,可見秦國不能攻齊已經很明顯。大王不仔細估量秦國並不敢對齊國如何,反倒想要往西給秦國當附庸國,這就是群臣在謀劃上的錯誤。現在齊國並無臣事秦國的名分,而是具有強國的實力,但願大王多加考慮!」

    齊宣王回答說:「寡人愚鈍,幸得先生奉趙王之命賜教於齊,寡人願舉國聽從你的指揮。」

    「評析」

    蘇秦為自己的事業四處奔波、極力遊說,充滿了熱忱和力量。所以他不吝詞語、滔滔不絕、極盡誇張鋪陳渲染之能事。語言的堆砌和重複可以加強話語的力度,加重受眾的判斷,顯示說話者的熱情和力量。所以話語的鋪陳不是浪費,是十分必要的說話技巧。不善言辭者以為把一個事情講清楚明白就可以了,實際上他們沒有明白除了說服人的理性外,還要在感情上打動受眾,用熱情、強烈的關心來感染受眾。如果蘇秦不大肆渲染、鋪陳齊國的民殷國富、兵強馬壯,齊王就不一定會很快聽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

    張儀為秦連橫齊王

    「提要」

    任何事物都有不可察覺的內在缺點和裂痕,有細小的縫隙,就可以像山澗一樣發展成大裂隙、大山谷。這是鬼谷子先生的著名觀點。他的學生張儀利用齊國的裂隙,將尚在遲疑中的齊國拉入了連橫的陣營。

    「原文」

    張儀為秦連橫齊王曰:「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無過齊者。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說而不顧萬世之利。從人說大王者,必謂齊西有強趙,南有韓、魏,負海之國也,地廣人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我何!大王覽其說,而不察其實。

    「夫從人朋黨比周,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雖有勝名而有亡之實,是何故也?齊大而魯小。今趙之與秦也,猶齊之與魯也。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雖有勝秦之名,而國破矣!是何故也?秦強而趙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婦,為昆弟之國;韓獻宜陽,魏效河外,趙入朝黽池,割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韓、魏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涉河關,指搏專關,臨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孰計之。」

    齊王曰:「齊僻鄰隱居,托於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請奉社稷以事秦。」獻魚鹽之地三百於秦也。

    「譯文」

    張儀為秦國的連橫政策而去遊說齊宣王說:「天下的強國沒有超過齊國的,朝野上下的大臣及家族都富足安樂,這一點也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齊國。可惜為大王謀劃的人,都空談一時的安定,並不能謀劃出萬世長治久安的政策。那些主張合縱的人,必然向大王這樣遊說:齊國四面有強國,南面有韓、魏,東面瀕臨大海,土地廣闊,人民眾多,兵強馬壯,即使有100個秦國,也對齊國無可奈何。大王只接受了他們的遊說,卻沒有考慮到這些話是否實在?

    主張合縱的人都互相結黨,認為合縱政策很好。據臣所知:齊魯交戰三次,魯國三戰三勝,可是魯國卻因勝而衰,最後竟因此而亡國。徒有戰勝的虛名,實際上卻陷於危亡的命運,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齊國大而魯國小。現在趙國跟秦國相比,就如同齊國跟魯國。秦、趙兩次戰於漳水之上,又兩次在番吾山交戰,都是趙國打敗了秦軍。但四次戰爭以後,趙國損失幾十萬大軍,僅僅剩下一個首都邯鄲。雖然有戰勝秦國的虛名,可是趙國卻因此而衰弱,這是什麼緣故呢?還是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啊。如今秦、楚互通婚姻,兩國結為兄弟之邦;韓國獻宜陽給秦國,魏國獻河外給秦國,而趙國更到秦邑澠池給秦國朝貢,並且割讓河間地方給秦,紛紛成為秦的附庸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魏攻打齊國南部,然後還將全部徵調趙國之兵渡過河關,長驅直入向博關進攻,這樣即使再想臣事秦國已來不及了,因此希望大王慎重考慮!」

    齊宣王說:「齊國地方偏僻鄙陋,而且東臨大海,還沒考慮過社稷的長遠計劃。所幸現在有貴客前來指教,寡人願意以國家社稷事奉秦國。」於是齊國獻給秦國出產魚鹽的土地300里。

    「評析」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完全是實力的較量,並不取決於一兩次戰爭的輸贏。張儀向齊王說明了這個道理。不僅如此,張儀又列舉其他國家附庸、臣事秦國的例子,讓其從眾傚尤。從實力的差距和從眾心理出發,張儀終於說服齊國。

    在張儀看來,齊國被蘇秦說服進行合縱也不是定局,任何事情都不是鐵板一塊,都有縫隙可鑽。所以經過他的謀劃和遊說,齊國反而聽從了連橫的主張。事在人為,我們在說服他人時不應該強調客觀的障礙、受眾一方的定見,只要我們抓住受眾內在弱點和裂隙,就可以找到突破口、改變他的思想和觀點。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t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