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黑暗領域之王中王 返回目錄


專著轉載 (戰國策)(9)齊策二\三

作者:金龍魚

    1。9。1張儀事秦惠王

    「提要」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之禍。在社會上闖蕩的人要時刻提防突然發生的變幻。連張儀這樣顯赫的人時刻都有禍患,何況我輩呢?試看張儀是如何對付突發的禍患呢?

    「原文」

    張儀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惡張儀,曰:「儀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齊讓又至。

    張儀聞之,謂武王曰:「儀有愚計,願效之王。」王曰:「奈何?」曰:「為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今齊王臣憎張儀,儀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齊必即舉兵而伐之。齊、梁之兵連於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王曰:「善。」乃具革車三十乘,納之梁。

    齊果舉兵伐之。梁王大恐。張儀曰:「王勿患,請令罷齊兵。」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藉使之齊。齊、楚之事已畢,因謂齊王:「王甚憎張儀,雖然,厚矣王之托儀於秦王也。」齊王曰:「寡人甚憎張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何以托儀也?

    對曰:「是乃王之托儀也。儀之出秦,固與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

    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是王業也。』秦王以為然,與革車三十乘而納儀於梁。而果伐之,是王內自罷而伐與國,廣鄰敵以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托儀也。」王曰:「善。」乃止。

    「譯文」

    張儀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乘機譭謗張儀,指責他過去不忠於惠王。禍不單行,齊王這時又派使者前來譴責武王,說他不該重用張儀。

    張儀聽說這些事後,跑來對武王說:「臣有一條計策,雖然並不高明,還望大王裁決。」武王問他:「有何計策?」張儀說:「為國家社稷利害考慮,其最上策莫如山東諸國發生變亂,大王乘勢攻城掠地,擴充疆土。如今齊王對臣恨之入骨,無論臣走到哪裡,他都會不顧一切發兵攻打。所以臣願意捐棄不肖之身前往魏國,從而挑動齊王出兵攻魏。當齊、魏兵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大王可乘機侵入韓國三川之地,使秦兵東出函谷暢通無阻,麾兵直逼兩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後挾天子,按圖籍,君臨天下,這可是萬世不移的帝王基業啊!」武王稱善,於是派出30輛兵車,把張儀送到魏都大梁。

    齊王果然發兵攻魏。魏王震恐。這時張儀站出來說:「大王不要憂心,臣可令齊國退兵。」於是張儀授計舍人馮喜,把他派往楚國。馮喜借用楚國使者的名義前往齊國。馮喜到齊,處理完齊、楚之間的事務後藉機對齊王說:「素來聞說大王恨張儀入骨,可是令臣奇怪的是,大王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舉張儀呢?」齊王奇怪的問道:「寡人非常憎恨張儀,張儀在哪裡,寡人必定攻打哪裡,令其無處藏身,先生何故說寡人抬舉張儀?」馮喜說:「這正是大王抬舉張儀之處。張儀離開秦國之時,曾與武王密謀計議。張儀說:『為大王計,莫如東方戰亂大起,秦國便可乘機擴張土地。齊王對臣十分痛恨,無論臣在何處安身,不管山高水遠,不管多高的代價,必然引兵來伐。臣願以身為餌,到魏為臣,使齊王攻魏。當兩國兵連禍結之時,大王可乘勢攻韓,取三川,出函谷,直逼兩周,收取天子祭器,而後挾天子,按圖籍,以圖王業。』秦王覺得很是不錯,就依計而行,用30輛兵車,送張儀到魏。大王果然中了張儀的詭計,為一個張儀而引兵伐魏,此舉對內使民眾疲弊,對外交惡盟國、廣樹仇敵於鄰邦,使自己陷於不利境地,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張儀更得到秦王的寵信。這就是臣所說的『抬舉張儀。』」齊王醒悟,趕忙停止進攻魏國。

    「評析」

    張儀不僅謀略深厚而且反應敏捷,對待禍患很快想出了應變對策。張儀為國家利益四處穿梭、施展計謀、活動能量特別巨大,因此樹敵很多,國內外幾成眾矢之的。張儀也深知自己是個是非之身、紛爭之源,所以他以自己的特點出發,作為誘發禍端的誘餌,然後讓自己的國家乘亂取利,當秦王取得利益之後,必然會對張儀改變看法,自己也就可以脫離禍患、走出陰影了。張儀的計謀不能不讓我們歎服。

    ____________________-------------------------------------

    1。9。2

    昭陽為楚伐魏

    「提要」

    漢語中的很多成語都出自《戰國策》,「畫蛇添足」一語就出自此章。《戰國策》不僅是口才與謀略寶典,而且也是中國人的文學寶典。

    「原文」

    昭陽為楚伐魏,覆軍殺將得八城。移兵而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再拜賀戰勝,起而問:「楚之法,覆軍殺將,其官爵何也?」昭陽曰:「官為上柱國,爵為上執纏。」陳軫曰:「異貴於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陳軫曰:「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臣竊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生,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團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是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為蛇足也。」昭陽以為然,解軍而去。

    「譯文」

    楚國大將昭陽率楚軍攻打魏國,擊殺魏將,大破其軍,佔領了八座城池,又移師攻打齊國。陳軫充任齊王使者去見昭陽,再拜之後祝賀楚軍的勝利,然後站起來問昭陽:「按照楚國的制度,滅敵殺將能封什麼官爵祿位?」昭陽答道:「官至上柱國,爵為上執?」。陳軫接著又問:「比這更尊貴的還有什麼?」昭陽說:「那只有令尹了。」陳軫就說:「令尹的確是最顯貴的官職,但楚王卻不可能設兩個令尹!我願意替將軍打個比方。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先,把一壺酒賜給門客。門客相顧商議:『這酒,幾個人喝不夠,一個人享用卻有餘,讓我們各地上畫一條蛇,先畫成的請飲此酒。』有個門客率先完成,取過酒杯準備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畫了起來,並說:『我還可以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畫完,另一門客的蛇也畫好了,於是奪過他手中的酒杯,說『蛇本無腳,你怎能給它硬添上腳呢?』便喝了那酒。而畫蛇腳的最終沒有喝到酒。如今將軍輔佐楚王攻打魏國,破軍殺將,奪其八城,兵鋒不減之際,又移師向齊,齊人震恐,憑這些,將軍足以立身揚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麼加封的。如果戰無不勝卻不懂得適可而止,只會招致殺身之禍,該得的官爵將不為將軍所有,正如畫蛇添足一樣!」昭陽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就撤兵回國了。

    「評析」

    陳軫果然是個厲害人物,用一個成語故事挽救了一個國家。他的口才很是出色,但是謀略更為出色。口才是為他的謀略服務的。陳軫這次先分析了楚國大將昭陽自身的私利,挑明了如果昭陽為自身算計的話,就不應該攻打齊國。而這個私利是與陳軫自己的目標相重疊的——昭陽為私利採取行動,那麼齊國就得救了。

    實施這個謀略的根本在於向昭陽講明過猶不及、不要畫蛇添足、而要適可而止的道理。這個道理被陳軫用「畫蛇添足」的寓言故事說得一清二楚、淋漓盡致。在論說中運用妙趣橫生、意味雋永、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既能使受眾易於理解,又增強了我們說話的生動趣味性,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你不妨平時多多試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

    秦攻趙長平

    「提要」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聰明的人會識破他人的圈套,愚蠢的人掉進他人的圈套還不自知。出謀劃策時,掌握對方的計謀始終是第一位的。

    「原文」

    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

    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周子謂齊王曰:「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燕之計過矣。且趙之於燕、齊,隱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則明日及齊、楚矣。且夫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趙,威卻強秦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則為國計者過矣。」

    「譯文」

    秦國攻打趙國的長平,齊、楚兩國起兵救趙。秦王盤算道:「如今齊、楚前來救趙,如果他們團結一致,寡人退兵未遲;假如他們一盤散沙,則乘勢攻之。」

    這時,趙軍糧食告急,派人向齊國借糧,可是齊王不理睬。謀臣周子對齊王說:「大王不如把糧米暫借趙國,讓他擊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會無所忌憚,不會退去。這樣,就正中了秦國的計策,而齊、燕就失策了。而且趙對於燕、齊兩國來說,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這正像牙齒跟嘴唇的關係,沒有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今日趙國罹難,明日滅亡之禍就會降臨到齊、楚身上。因此救援趙國就好比捧著漏甕、澆滅燒焦的鍋一樣,實在是十萬火急。再說救趙是一種高尚的國際義舉,擊退秦國,也可以張揚名聲,不去顯示正義張揚威名,卻一味地吝嗇糧食,這確實是戰略決策的錯誤啊。」

    「評析」

    「唇亡齒寒」,這個成語實際上也是地緣政治學上的經典。地緣上的互相依存、聯盟抗暴是各國政治家的共識。所以當今世界地域性組織非常的眾多。除了互利互助外,還能共同對付敵國。而如果忽視了地緣上互相之間的利害關係,國家之間、朋友之間不互相幫助,那麼你的鄰國、親朋的受損境況,就是明天你的景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

    楚王死太子在齊質

    「提要」

    蘇秦,果然是戰國時代謀士、說客中出類拔萃的豪傑。他謀劃時運籌帷幄、指揮自如,顯示出作為領袖的全局眼光和領導能力;遊說時他因勢利導、威逼利誘、雄辯滔滔,展示了他所向披靡、游刃有餘的鋒利舌鋒。

    「原文」

    楚王死,太子在齊質。蘇秦謂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國?」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蘇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吾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

    蘇秦之事,可以請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東國;可以益割於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惡蘇秦於薛公;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可以使人說薛公以善蘇子;可以使蘇子自解於薛公。

    蘇秦謂薛公曰:「臣聞『謀洩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非亟得下東國者,則楚之計變,變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與天下也。」薛公曰:「善。為之奈何?」對曰:「臣請為君之楚,使亟入下東國之地。楚得成,則君無敗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謂楚王曰:「齊欲奉天子而立之。臣觀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今王不亟入下東國,則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齊奉己。」楚王曰:「謹受命。」因獻下東國。——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謂薛公曰:「楚之勢,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請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謁君,以忠太子,使楚王聞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於楚。

    謂太子曰:「齊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請割地以留太子,齊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資齊,齊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齊。楚王聞之恐,益割地而獻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謂楚王曰:「齊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挾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權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齊無辭,必不倍於王也。王因馳強齊而為交,齊辭,必聽王。然則是王去仇而得齊交也。」楚王大悅,曰:「請以國因。」——故曰可以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謂太子曰:「夫,?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齊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見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圖之。」太子曰:「謹受命。」乃約車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蘇秦使人請薛公曰:「夫勸留太子者,蘇秦也。蘇誠非誠以為君也,且以便楚也。蘇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滅跡也。今勸太子者,又蘇秦也,而君弗知,臣竊為君疑之。」薛公大怒於蘇秦。——故曰,可使人惡蘇秦於薛公也。

    又使人謂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蘇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蘇秦也,割地固約者,又蘇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蘇秦也;今人惡蘇秦於薛公,以其為齊薄而為楚厚也。願王之知之。」楚王曰。」謹受命。」因封蘇秦為武貞君。——故曰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也。

    又使景鯉請薛公曰:「君之所以重於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齊權也。今蘇秦天下必辯士也,世與少有。君因不善蘇秦,則是圍塞天下士,而不利說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蘇秦,而於君之事殆矣。今蘇秦善於楚王,而君不蚤親,則是身與楚為仇也。故君不如因而親之,貴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蘇秦。——故曰可以為蘇秦說薛公以善蘇秦。

    「譯文」

    楚懷王死在秦國時,太子還在齊國充當人質。蘇秦就對擔任齊相的孟嘗君田文說:「閣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與楚國交換下東國之地呢?」孟嘗君說:「不能這樣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國另立新君,人質便失去了挾持的價值,反而落得不義之名。」蘇秦說:「不對,楚國一旦另立新君,閣下大可以挾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東國之地與齊,我就為大王殺掉太子這個第一政敵,否則我將聯合秦、韓、魏三國共擁太子為君。』這樣下東國之地必能到手。」

    蘇秦的這個計謀有多種好處:他可以請求出使楚國;可以迫使楚王盡快割讓下東國給齊國;可以繼續讓楚國多割讓土地給齊國;可以假裝忠於太子,迫使楚國增加割地的數目;可以替楚王趕走太子;可以假裝替太子著想而讓他離開齊國;可以借此事在孟嘗君那裡詆毀自己趁機取得楚國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說動孟嘗君,以自己的計策解除孟嘗君對自己的戒心。(按:以上都是假設,以下是完成這些假設的實踐)

    蘇秦對孟嘗君說:「我聽說,『計謀洩露不會成功,遇事不決難以成名』。如今閣下扣留太子,是為了得到下東國之地,如果不盡快行動,恐怕楚人會另有算計,閣下便會處於空有人質而身負不義之名的尷尬處境。」孟嘗君:「先生說得很對,但是我該怎麼辦?」蘇秦回答說:「我願意為您出使楚國,遊說它盡快割讓下東國之地。一旦得地,閣下便成功了。」孟嘗君說:「有勞先生了。」於是派蘇秦到楚國完成使命。

    蘇秦至楚,對新立的楚王說:「齊人欲奉太子為王,圖謀用太子交換貴國的下東國之地。現今事勢緊迫,大王如果不盡快割讓下東國給齊,太子便會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換取齊人對自己的支持。」楚王趕緊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辦!」於是獻出下東國之地。——可見蘇秦之計能使楚王趕緊割讓土地。

    蘇秦回來對孟嘗君說:「看楚王誠惶誠恐的樣子,還可以多割佔些土地。」孟嘗君問:「有何辦法?」蘇秦答道:「請讓我把內情告訴太子,使他前來見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國執政,然後故意讓楚王知道,他自會割讓更多的土地。」——可見蘇秦之計可以從楚國繼續多割取土地。

    於是蘇秦前去拜見楚太子,對他說:「齊國擁立太子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卻以土地賄賂齊國以扣留太子。齊國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數的土地許諾於齊呢?若能如此,齊人一定會支持您。」太子說:「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讓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許諾給齊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甚是驚慌,便割讓更多的土地,還誠惶誠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可見蘇秦之計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

    蘇秦又跑到楚王那裡討好說:「齊人之所以膽敢多割楚地,是因為他們以太子相要挾。如今雖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糾纏不休,這還是有太子作要挾的緣故。臣願意設法趕走太子,太子一走,齊國再無人質,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機與齊達成一致協議,與之結交,齊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這樣一來,既消滅了令大王寢食難安的仇敵,又結交到了強大的齊國。」楚王聽了十分高興,說:「寡人以楚國托付給先生了。」——可見蘇秦之計可以替楚王早點趕走太子。

    於是蘇秦再次拜見太子,憂心忡忡的說:「現今專制一國的是楚王,太子您不過空具虛名,齊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許諾,而新楚王業已割地給齊。一旦齊、楚交結,太子就有可能成為其中的犧牲品,請太子早作良策!」太子醒悟:「惟先生之命是從。」於是整治車輛,乘馬連夜逃去。——可見蘇秦之計能盡早打發太子離開齊國。

    這時蘇秦又派人到孟嘗君那裡詆毀自己:「勸您扣留太子的蘇秦,並非一個心眼替您打算,他實在是為楚國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閣下察覺此事,便通過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飾形跡。這次勸太子連夜逃奔的也是蘇秦,可您並不知曉,我私下裡替您懷疑他的用心。」——可見蘇秦之計可以使人到孟嘗君那裡詆毀自己。蘇秦又派人到楚王那裡遊說:「使孟嘗君留太子的是蘇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蘇秦,割地以達成協議的是蘇秦,忠於大王而驅逐太子的仍然是蘇秦。現在有人在孟嘗君那裡大進蘇秦的讒言,說他厚楚而薄齊,死心塌地為大王效勞,希望大王能知道這些情況。」楚王說:「寡人知道了。」於是封蘇秦為武貞君。——可見蘇秦之計能為自己受到楚國的封賞。

    事情還未結束,蘇秦通過景鯉向孟嘗君進言說:「閣下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為您能延攬天下才識之士,從而左右齊國政局。如今蘇秦,乃是天下出類拔萃的辯說之士,當世少有。閣下如果不加接納,定會閉塞進才之道,也不利於遊說策略的開展。萬一您的政敵重用蘇秦,閣下便會危機叢生。現在蘇秦很得楚王的寵信,假如不及早結納蘇秦,就很容易與楚國結怨成仇。因此您不如順水推舟,與之親近,令其富貴榮達,閣下便得到楚國的支持。」於是孟嘗君與蘇秦言歸於好。——可見蘇秦之計可以勸服孟嘗君善待自己。

    「評析」

    蘇秦在齊、楚兩國間來回遊說、互相借重,幾個來回,使自己謀取了巨大的好處。蘇秦看起來好像作了個齊、楚兩國間傳令兵的角色,實際上他傳的話都是或威脅、或利誘、或哄抬自身。先期他用禍患威脅使楚國割地、使太子逃亡,後期他用利益、敵對方的器重來使自己在兩國中越來越顯貴。在這裡,其威脅的遊說方式和借重敵方哄抬自身的方法很值借鑒。

    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故脅人以害,使其為避免危亡在即的禍患就可以就範我方的如意盤算。威脅是動用暴力等極端手段前的通牒或者虛張聲勢,威脅也是施行說理、施恩和其他仁政時必需要同時準備的手段,威脅用得逼真恰當,就可以輕易達成目的。蘇秦的過人之處還在於看到楚王誠惶誠恐,就覺得威脅的作用超過了想像的程度,而向對方要求的砝碼就繼續加重。他這種揣摩對方,控制對方的能力何其毒辣。

    挾敵方而重自己,因為自己一方不會輕易給你好處,當自己一方從敵方處看到你具有的重要作用,他才會重用、抬舉你。蘇秦作了大量的謀劃工作,使雙方都從對方處發現他奇貨可居、必須重用,蘇秦的謀劃和安排使他能夠左右逢源、四處漁利。

    ________________-_--------------------------------------------

    1。9。5齊王夫人死

    「提要」

    在官場、商場上發展,要學會如何讓他人悅納、賞識自己。而且其中的奧妙,實際上很簡單,也很小很細。

    「原文」

    齊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獻七珥,美其一,明日,視美珥所在,勸王立為夫人。

    「譯文」

    齊王的夫人死了,有七個妃嬪都受到齊王寵愛。薛公田文想探知哪個美人會被立為王后,於是便獻上七副玉質耳飾,其中一副特別加工打造,最為美觀。第二天,他看到那個最精美的耳飾被哪位戴著,就勸說齊王立之為後。

    「評析」

    機靈的人善於通過小事來明察秋毫之末,幹大事者不能不留意小節。通過最細緻入微的變化,我們可以獲取非常有用的信息。不僅要被動觀察變化,最寶貴的是我們要會設計變化,再通過對方應對變化的方式,就可探知到他的本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孟嘗君將入秦

    「提要」

    向處優勢地位的人進言,一定要採用迂迴戰術。先順著他愛聽的說,然後不露痕跡的轉到要進言的主題上。蘇秦就是這樣從小故事開始,改變在上位者的想法。

    「原文」

    孟嘗君將入秦,止者千數而弗聽。蘇秦欲止之,孟嘗曰:「人事者,吾已盡知之矣;吾所未聞者,獨鬼事耳。」蘇秦曰:「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

    孟嘗君見之。謂孟嘗君曰:「今者臣來,過於淄上,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為人,至歲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汝殘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殘,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國,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嘗君乃止。

    「譯文」

    孟嘗君準備西入秦國,勸阻的人極多,但他一概不聽。蘇秦也想勸他,孟嘗君卻說:「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沒有聽說過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蘇秦說:「臣這次來,確實也不敢談人間的事,而是專門為討論鬼的事求您接見。」

    孟嘗君就接見他。蘇秦對他說:「臣這次來齊國,路經淄水,聽見一個土偶和桃人交談。桃人對土偶說:『你原是西岸之土,被捏製成人,到八月季節,天降大雨,淄水沖來,你就殘而不全了。』土偶說:『你的話不對。我是西岸之土,即使為大水所毀仍是西岸之土。而你是東方桃木雕刻而成,天降大雨,淄水橫流,你隨波而去,還不知止於何地呢?』現在那秦國關山四塞,狀如虎口,而殿下入秦,臣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而出。」孟嘗君聽了之後就取消了行程。

    「評析」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社會上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根據地、要有自己的根,要將屬於自己的範圍經營好,而且輕易不要離開自己的根據地,否則就像一葉飄萍,沒有根基,經不住風浪。要經營和發展人生,在地域的選擇上初期一定要固定,要選擇自己人際關係比較多、各方面比較適應的地方發展,等有足夠實力,在向外拓展不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孟嘗君舍人

    「提要」

    孟嘗君是廣聚人才、禮賢下士的「戰國四君子」之一,非常有大度有領袖魅力,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美譽。

    「原文」

    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或以問孟嘗君曰:「為君舍人而內與夫人相愛,亦甚不義矣,君其殺之。」君曰:「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其錯之,勿言也。」

    居期年,君召愛夫人者而謂之曰:「子與文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願君以此從衛君游。」於衛甚重。齊、衛之交惡,衛君甚欲約天下之兵以攻齊。是人謂衛君曰:「孟嘗君不知臣不肖,以臣欺君。且臣聞齊、衛先君,刑馬壓羊,盟曰:『齊、衛後世無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今君約天下者兵以攻齊,是足下倍先君盟約而欺孟嘗君也。願君勿以齊為心。君聽臣則可;不聽臣,若臣不肖也,臣輒以頸血湔足下衿。」衛君乃止。

    齊人聞之曰:「孟嘗君可謂善為事矣,轉禍為功。」

    「譯文」

    孟嘗君門客之中,有個人十分愛慕孟嘗君的夫人。有人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並說:「食君之祿,卻愛君之夫人,此人也太不夠義氣了,閣下何不殺了他?」孟嘗君說:「悅人之貌,漸生愛心,此亦人之常情,你可不要再提此事啦。」

    過了一年,孟嘗君召來那個愛慕夫人的門客,對他說:「你在我處時日也不算短了,一直未能為先生覓到好職位。小官職先生又會不屑一顧,田文又不敢委屈大才,恰好如今的衛君與田文是布衣之交,田文願替先生準備車馬錢幣報效衛君。」這個門客去到衛國以後,很受衛君的看重。

    後來齊、衛兩國關係一度出現劍拔弩張的局面,衛君極想糾集諸侯進攻齊國。這時那個門客站出來對衛君說:「孟嘗君不知道臣無德無能,把臣推薦於王。臣曾聞先王之事,過去齊、衛兩國君王殺馬宰羊,彼此立下盟約:『齊、衛子孫,不得刀兵相向,若違背誓言出兵攻伐的,下場有如此馬此羊!』如今大王約集諸侯,準備進攻齊國,正是違背先君盟約,同時也欺騙了孟嘗君。臣希望大王息怒,不要再計劃伐齊的事了!大王聽從臣的勸告也就罷了,如若不聽,像臣這樣不肖的,也會把自己頸項之血濺在您的衣襟之上!」衛君於是打消了伐齊的念頭

    齊人聽到這件事,都讚歎道:「孟嘗君真可謂善於待人處事,因此能夠轉危為安。」

    「評析」

    「海納百川,有容則大」,沒有足夠的氣量和胸懷,是作不成一個領導者的。藏污納垢、容忍下屬的某些欲求和缺陷也即具備容人之量,才能使下屬由衷的歸附和尊敬你,才能為你賣命。凡是小肚雞腸、心胸狹窄者,不僅具備不了領導魅力,反而會與下屬搞僵關係、反目成仇。該讓利的就讓利,華人首富李嘉誠一次談到他的成功之道時說:要使你的合作者得到的比他預想的多,而你自己一定要多分利給合作者。為人的氣量決定了李嘉誠成為首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孟嘗君出行五國

    「提要」

    孟嘗君擁有的賢名,與他的高風亮節、清明理智的政治作為是分不開的。凡真理都是古老的,在做人和政治上,體恤民情、勤儉樸素、接受言論的監督是古今政治家們遵循的不二法門。而若魚肉百姓、腐化墮落、鉗制言論,必然會造成政治上的敗筆。

    「原文」

    孟嘗君出行五國,至楚,楚獻象床。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像床之值千金,傷此若發漂,賣妻子不足償之。足下能使僕無行,先人有寶劍,願得獻之。」公孫曰:「諾。」入見孟嘗君曰:「君豈受楚象床哉?」孟嘗君曰:「然。」公孫戍曰:「臣願君勿受。」孟嘗君曰:「何哉?」公孫戍曰:「五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聞君於齊能振達貧窮,有存亡繼絕之義。五國英傑之主,皆以國事累君,誠說君之義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床,所為至之國,將何以待君?臣戍願君勿受。」孟嘗君曰:「諾。」

    公孫戍趨而去。未出,至中閨,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象床,甚善。今何舉足之高,志之揚也?」公孫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寶劍一。」孟嘗君曰:「何謂也?」公孫戍曰:「門下百數,莫敢入諫,臣獨入諫,臣一喜;諫而得聽,臣二喜;諫而止君之過,臣三喜。輸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許戍以先人之寶劍。」孟嘗君曰:「善。受之乎?」公孫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

    「譯文」

    孟嘗君出巡五國,到達楚國時,楚王要送給他一張用象牙製成的床。郢都一個以登徒為姓氏的人正好當班護送象牙床,可是他不願意去,於是找到孟嘗君的門客公孫戌,與他商量此事。那人說:「我是郢人登徒,如今我當班護送象牙床,以獻薛公,可是那床價值千金,稍有損壞,即使賣掉了妻室兒女也賠不起。先生不如設法讓我免掉這個差使,願以先人寶劍為報。」公孫戌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應了。

    於是公孫戌往見孟嘗君,說:「賢公準備接受楚人饋送的象牙床嗎?」孟嘗君點頭言是。公孫戌勸他不要這樣做。孟嘗君向他詢問其中的緣故。公孫戌說:「五國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因為聽說您在齊地有憐恤孤貧的美德,在諸侯中有存亡繼絕的美名,五國君主這才以國事委公,這實在是仰慕您的仁義廉潔。況且您在楚國就接受了象牙床這樣的重禮,巡行至其他小國,又拿什麼樣的禮物饋贈於您呢?所以臣希望您萬不可受人之禮。」孟嘗君很爽快的答應了。

    公孫戌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門,孟嘗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來:「先生叫田文勿受象牙床之禮,這固然是一項很好的建議,但為何先生如此樂不可支呢?」公孫戌見隱瞞不得,便婉言辯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柄寶劍。」孟嘗君不解:「先生此話怎講?」公孫戌說:「賢公門下食客何止百人,卻只有臣敢於進諫,此喜之一;諫而能聽,此其二;諫而能止君之過,此其三。而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不願意送床。他曾答應事成之後,送臣一柄先人寶劍。」孟嘗君沒有惱怒,反有嘉許之色:「先生接受寶劍了沒有?」公孫戌說:「未得賢公許可,戌不敢接受饋贈。」孟嘗君催促他:「趕快收下!」因為這件事,孟嘗君在門扇上寫道:「誰能傳揚田文名聲,而諫止田文犯過,即使私自在外獲得珍寶,也可迅速來諫!」

    「評析」

    在高位者必須明白,社會的貧富差距是永遠存在的,而且大多數民眾的生活並不是很好,與權貴們、與自己無法相比。如果自己的生活太過奢華,就會脫離民眾、勞民傷財。所以憐恤孤貧、物質生活上只求過的去,不求奢華的品德是領導者保持自己道德影響力、感召力的基本準則。可貴的是公孫戌將此番道理能巧妙的告知孟嘗君,既讓君子避免了行為的失誤,又使自己能有助於朋友,他敢於伸張大義,以正氣來諫止權勢者的說服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

    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

    「提要」

    坐收漁翁之利者,是最為聰明不過的。我們與他人相爭,一定要警惕兩敗俱傷、漁翁得利。

    「原文」

    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而獲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將休士也。

    「譯文」

    齊王想發兵攻打魏國。淳於髡對他說:「韓子盧,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東郭逡則是世上數得著的狡兔。韓子盧追逐東郭逡,接連環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盡,後面的狗也筋疲力盡,大家都跑不動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個老農夫看到了,不費吹灰之力撿走了它們。與此相同,要是齊、魏兩國相持不下,雙方士兵百姓都疲憊不堪,臣擔憂秦、楚兩個強敵會抄我們後路,以博取農夫之利。」齊王聽後很是害怕,就下令休養將士,不再出兵。

    「評析」

    除了「鸛蚌相爭、漁翁得利」外,這裡又出來一個典故:「犬兔相爭、農夫得利」。它們都用形象的故事說明了多方鬥爭中最後一方取勝的真理。多方鬥爭,一定要善於借力打力,以他人的內耗、相爭來消滅與自己為敵者的有生力量,戰國時代秦國之能一統天下、元末農民起義中朱元璋之能最後稱帝、工農紅軍之能最後打敗國民黨軍隊,實際上都與敵人互相損耗、兩敗俱傷有著重大關係。

    淳於髡之能夠說服齊王,關鍵是他善於用寓言故事來把這層道理生動、直接的講明白。由於典故、寓言形象生動、淺顯易懂,所以說服力量強,傳播面積廣。運用典故最關鍵的是要將寓言故事用得十分恰當,這樣才能發揮典故的啟迪作用。我們在說服他人之前,不僅應多聯想寓言和典故,而且平時要注意知識積累、故事收集,並應對事件本質有深刻把握,如此才能作類比。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t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