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黑暗領域之王中王 返回目錄


專著轉載 (戰國策)精華全解析(2)東周策

作者:金龍魚

    1。2。1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提要」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此話的出處就在《戰國策》開首的此篇。戰國時代風雲激盪、群雄逐鹿、弱肉強食,作為日漸衰落的東周的重臣顏率,為應對國難,在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礎上和對遊說技能的熟練駕馭下,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兩語、輕輕鬆鬆就挽救了一個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如果換些沒頭腦的庸官,那麼不僅興師動眾,而且會使尊嚴、利益喪失殆盡。一切正如劉向在《戰國策》書錄中所寫的:「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專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原文」

    秦臨興師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於齊。」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畫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願大王圖之。」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悠,臣請東解之。」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梁。」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於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壺醬?耳,可懷挾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止於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譯文」

    秦國興師、兵臨城下威脅東周,而且向東周君索要九鼎(國寶),周君為此憂心忡忡,就與朝中重臣顏率來商討對策。顏率說:「君王不必憂慮,可由臣往東去齊國借兵求救。」

    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如今秦王暴虐無道,興強暴之師、兵臨城下威脅周君,還索要九鼎。我東周君臣在宮廷內尋思對策,最終君臣一致認為:與其把九鼎送給暴秦,實在不如送給貴國。挽救面臨危亡的國家必定美名傳揚,贏得天下人的認同和讚譽;如果能得到九鼎這樣的國之珍寶,也確實是國家的大幸。但願大王能努力爭取!」齊王一聽非常高興,立刻派遣5萬大軍,任命陳臣思為統帥前往救助東周,秦兵果然撤退。

    當齊王準備向周君要九鼎,以兌現顏率的諾言時,周君又一次憂心忡忡。顏率說:「大王不必擔心,請允許臣去齊國解決這件事。」顏率來到齊國,對齊王說:「這回我東周仰賴貴國的義舉,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無事,因此心甘情願把九鼎獻給大王,但是卻不知貴國要借哪條道路把九鼎從東周運回到齊國?」齊王說:「寡人準備借道梁國。」

    顏率說:「不可以借道梁國,因為梁國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暉台和少海一帶謀劃這件事已很長時間了。所以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出來。」於是齊王又說:「那麼寡人準備借道楚國。」顏率回答說:「這也行不通,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地方名)進行謀劃。假如九鼎進入楚國,也絕對不會再運出來」。齊王說:「那麼寡人究竟從那裡把九鼎運到齊國呢?」

    顏率說:「我東周君臣也在私下為大王這件事憂慮。因為所謂九鼎,並不是像醋瓶子或醬罐子一類的東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懷中就能拿到齊國,也不像群鳥聚集、烏鴉飛散、兔子奔跳、駿馬疾馳那樣飛快地進入齊國。當初周武王伐殷紂王獲得九鼎之後,為了拉運一鼎就動用了9萬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萬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難以計數,此外還要準備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餉等物資,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從哪條路把九鼎運來齊國。所以臣一直在私下為大王擔憂。」

    齊王說:「賢卿屢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給寡人了!」顏率趕緊解釋說:「臣怎敢欺騙貴國呢,只要大王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東周君臣可遷移九鼎聽候命令。」齊王終於打消了獲得九鼎的念頭。

    「評析」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救國難。《戰國策》開篇就以生動的個案顯示了語言的魔力。顏率以自己的口舌完成了百萬軍隊也難以完成的事,這完全是運用智慧和口才的結果,他深知作為弱國,自己無力應對強暴,只有借助外力和他國,才能解救自己,而只要說服了他國,危機就會化解。

    人們時刻處在各種撲面而來的問題之中,問題的解決不是靠簡單、粗暴和輕率的行為,而是靠人類的頭腦。「有話好好說」,言語足以解決問題、化解危機,而戰爭、衝突等暴力行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會運用謀略和口舌的人,他解決問題的方式就顯得非常輕鬆,就像「草船借箭」的諸葛亮,他獲得十萬支箭的方式竟是那樣的輕鬆快捷、匪夷所思。換了你在當時的處境,不知會怎麼辦?

    無論是戰國時代還是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競爭和衝突是永恆的。當一個弱者處在利益主體林立的「叢林」中時,他應該像顏率一樣清醒: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主動地幫助弱者;只有利益的誘惑才能使那些應該幫你的人來幫你。天下美譽和九鼎之寶的誘惑永遠強於對弱者的同情心。你自己不關聯著他人的利益,他人會資助、借貸給你嗎?

    顏率不愧為是個戰略家,他已謀劃好怎樣收場。他以道路這樣的小借口,使齊王的非份之想落空。他用誇張、鋪陳的語言,渲染運九鼎之難,語言的堆砌在這裡起了強大的心理作用,使齊王望而生畏。道路問題確實是無法克服的客觀原因,所以看起來顏率並沒有失信。顏率也不是欺騙,因為齊王已得到美譽,而且齊王在道義上就應該救助東周。何況,九鼎之寶是小國家隨便就能擁有的嗎?

    _____------------------------------

    1。2。2秦攻宜陽

    「提要」

    能有先見之明是老謀深算的標誌,謀得深,算得遠,所有的事盡在自己的謀劃之內、掌握之中,豈不快哉!一個人成功度多高,與他謀算是否深遠大有關係。謀算旨在為自己牟取利益,在眾多的利益角逐中,先要分析各自的利益是什麼,未來怎樣演變,然後順勢利導,保證和贏得自己的利益。

    「原文」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於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議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從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於秦,受寶於韓,而德東周。

    「譯文」

    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城,周赧王對大臣趙累說:「你預測一下事情的結果會怎樣?」趙累回答說:「宜陽必定會被秦國攻破。」赧王說:「宜陽在不過8里見方的地方有英勇善戰的士兵10萬,糧食可以支用好幾年;在宜陽附近有韓國國相公仲的軍隊20萬,附近還有楚國大將景翠率領的兵士,依山紮寨,相機援救宜陽,秦國一定不會成功、宜陽不會被秦國攻破的。」趙累回答說:「攻打宜陽的秦將甘茂是寄居秦國的客將,如果攻打宜陽有功,就成了秦國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將在秦國被革除官職。秦武王不聽群臣父兄們的意見,執意要進攻宜陽,如宜陽攻不下來,秦武王會以此為恥。大勢如此,所以我說宜陽一定能攻下來。」

    周赧王說:「那麼你替我謀劃一下,我們應當怎麼辦?」趙累回答說:「請君王對楚將景翠說:『你的爵位已經是執圭,你的官職已經是柱國,就是打了勝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勝,就必遭死罪。不如與秦國作對而去援助宜陽。只要你一出兵,秦國就會害怕你要乘秦軍疲憊去襲擊它,就一定會拿出寶物送給你,韓國國相公仲也會因為你乘虛攻打秦國而敬慕你,他也一定會寶物送給你。』」

    秦軍攻陷宜陽以後,楚將景翠聽取周王意見發兵攻秦。秦國大為恐懼,趕緊把煮棗地方獻給景翠。韓國果然也拿出重寶酬謝景翠。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國的煮棗城,又得到了韓國的財寶,所以他非常感激東周對他的恩德。

    「評析」

    曉之以理,才能說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時反應不過來的人恍然大悟。說話的功能很簡單,就是把事情講清楚,由不同的行動講到不同的結果,由發端講到演變,再講到結局。其實很多事情就是一層薄窗紙,由話語輕輕一點,就能捅破。只可惜沒頭腦的事主們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千萬不要對要說服的對象估計過高,該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該說清楚的一定要說清楚。

    老謀深算的趙累,首先通過精闢的分析、很有遠見地向君王指明了宜陽必定陷落的結局。接著對楚將景翠講明了各國的衝突利害關係,給他說出了各種抉擇所產生的不同後果,最後又以巨大的利益誘惑他,使景翠終於在趙累的謀劃之中行事了。趙累和他的國家,由於高瞻遠矚、謀劃得當,在唇齒之間,在他人角逐混戰之時,垂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作為這些謀士說客們的後代子孫,我們的頭腦和口才能不能與他們相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東周欲為稻

    「提要」

    在戰國時代最有名的說客和謀士就是蘇秦,尊稱為蘇子。他是中國夢想得到權力、金錢和榮耀的士大夫們的楷模。他的精彩言論和謀劃主要在《秦策》《齊策》《楚策》《趙策》等策中,《東周策》這裡只是個序幕或者引子。

    「原文」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復種稻;種稻而復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於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譯文」

    東周想種水稻,西周不放水,東周為此而憂慮,蘇子就對東周君說:「請讓我去西周說服放水,可以嗎?」於是去拜見西周君,說:「您的主意打錯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東周有了致富的機會。現在東周的百姓都種麥子,沒有種其他東西。您如果想坑害他們,不如突然一下子給他們放水,去破壞他們的莊稼。放下了水,東週一定又改種水稻;種上水稻就再給他們停水。如果這樣,那麼就可以使東周的百姓完全依賴於西周而聽命於您了。」西周君說:「好。」於是就放水。蘇子得到了兩國賞金。

    「評析」

    說話需要謀劃,脫口而出的東西是最沒有價值的。說話一定要說到點子上,一定要解決問題,否則寧可不說。這就要求我們在說話前要深思熟慮、謀局排篇。像蘇子一樣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覺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這恰恰落入了蘇子的整體戰略安排之中。

    語言是人類的傳播工具,事實需要傳播,沒有傳播就無法瞭解起碼的事實。在現代西方哲學看來,事實的真相是人們永遠無法瞭解的,人們只能通過各種傳播手段和媒介來瞭解事實真相。這樣,語言本身就對事實真相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蘇子巧妙地利用語言傳播對事實真相起到的決定性作用,讓他的受眾完全聽信他對事實的解釋,可以說,他輕易地壟斷了受眾的「知情權」。現代社會中,只要我們明白事實與語言之間的關係,也會說服受眾、左右他們的行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

    周文君免工師籍

    「提要」

    「大臣得譽,非國家之美」,君臣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非有政治頭腦的人士不能洞悉。古代善辯之人總是能剖析微妙、點明真理、征服人心。說服他人首先要說服自己,說服力的力度要靠充足的理由和眾多的經驗事實來維持。語言的魅力就在於可以經常顛覆常識,三言兩語,就會把舊觀念推倒。

    「原文」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相呂倉,國人不說也。君有閔閔之心。謂周文君曰:「國必有誹譽,忠臣令誹在已,譽在上。宋君奪民時以為台,而民非之,無忠臣以掩蓋之也。子罕釋相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齊桓公宮中七市,內閭七百,國人非之。管仲故為三歸之家,以掩桓公,非自傷於民也?

    《春秋》記臣弒君者以百數,皆大臣見譽者也。故大臣得譽,非國家之美也。故眾庶成強,增積成山』」。周君遂不免。

    「譯文」

    周文君免除了工師籍的職務,而該用呂倉為相國,周國民眾對呂倉表示不滿。周文君為此感到很憂慮。這時呂倉的說客對周文君說:

    「國家每做一件事必然是有譭謗也有讚美,忠臣把譭謗都加在自己身上,而把讚美都歸於君主。宋國的君主強佔百姓耕作時間建造自己的遊樂台,而遭到人民強烈地非議,這主要是由於沒有忠臣代他受過。後來,忠誠代他受過的大臣子罕辭去相位而改任司空,人民就非議子罕,而讚美宋君。

    在齊恆公的宮中,一共擁有7個市場和700個妓院,齊國人都斥責他,於是齊國相國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築台,並命名為「三歸台」,目的就是為桓公掩飾過錯,自己並非有意傷害民心。

    《春秋》一書記載臣子殺死君主的事可以百數計算,他們都是很受讚譽的大臣。由此可見,重臣享有盛名,並非國家之福。所以常言道,『眾多成強,增高成山』。」周文君才沒有免去呂倉相國的職位。

    「評析」

    對大臣的非議就是對君主的讚美,說客把這一層辨證關係給挑明了。好與壞,黑與白,高尚與齷齪,是經常轉化的。好的東西在一定情景下會成為最為不好的,而不好的東西反而會成為好的。就像大臣的高風亮節會導致君主的委瑣,而大臣的齷齪反而成就了君主的美譽。對照今天,我們應該把上司的位置與自己的位置擺正,「功高震主」,「水至清而無魚」,作為下級,其高過上司的聲譽和高風亮節在一定的火候絕對不是好事。聰明的下級知道要學會為上級掩飾過錯,要知道在中國社會,經常是「吃虧是福」。

    呂倉的說客也很重視事例說服法,他總共列舉了3件事實,就將人說得心服口服。在說服他人的口才中,事實歸納法可謂自古以來最為常用、普遍和有效的方法。列舉確實可以證明你觀點的事實、事件,少則二、三件,多則五、六件,就足以讓人信服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5溫人之周

    「提要」

    戰國時代東周雖然越來越弱,但還是名義上天子。周君為天下之君,是名正言順的。可能現實不是這樣,因為群雄割據,早已無視天子,但是只要照章按理,在大道理前面理直氣壯,周君為天子的公理是不能任人歪曲的。

    「原文」

    溫人之周,周不納,問曰:「客耶?」對曰:「主人也。」問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謂非客,何也?」對曰:「臣少而誦《詩》,《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則我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譯文」

    魏國溫城有一個去東周,周人不准他入境,並且問他說:「你是客人嗎?」溫人毫不遲疑的回答說:「我是主人。」可是周人問他的住處,他卻毫無所知,於是官吏就把他拘留起來。這時周君派人來問:「你既然不是周人,卻又不承認自己是客人,這是什麼道理呢?」

    溫人回答說:「臣自幼熟讀《詩經》,書中有一段詩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今周王既然君臨天下,那麼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麼能說我是客人呢?所以我才說是『主人』。」周君聽了,便把這個人釋放了。

    「評析」

    溫人的直率和執著看似與謀略無關,實際上是大智慧。首先他能理直氣壯,只要是典章《詩經》中規定的、形成文字的,就應該堅持,我們在言說和辯論時經常缺乏的就是這種據理力爭的勇氣,事實上只要我們能爭下去,對手終會理屈詞窮。人性中對公理和真理的認可還是存在的,任何人都有良知和正義,關鍵是你要用什麼言辭喚醒、激發出來。所以,真理在握時千萬不能唯唯諾諾。其次,溫人很瞭解周君的心理狀態,面對日漸衰落的國家和日益凶險的國際環境,竟然還有人記得真正號令天下、名正言順的天子是周君,這怎能不讓周君心存一絲感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6

    杜赫欲重景翠於周

    「提要」

    對人才的投資是最大的投資,商人呂不韋選對了投資的對象所以贏得了幾乎整個國家。如何進行這種戰略性投資,說客杜赫以形象的比喻說明了一切。

    「原文」

    杜赫欲重景翠於周,謂周君曰:「君之國小,盡君子重寶珠玉以事諸侯,不可不察也。譬之如張羅者,張於無鳥之所,則終日無所得矣;張於多鳥處,則又駭鳥矣;必張於有鳥無鳥之際,然後能多得鳥矣。今君將施於大人,大人輕君;施於小人,小人無可以求,又費財焉。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

    「譯文」

    杜赫想讓東周重用景翠,就對東周君說:「您的國家很小,傾盡您的珍寶侍奉顯赫諸侯的籠絡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適合,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張網捕鳥,把網設在沒有鳥的地方,永遠也不會捕到鳥;把網設在鳥多的地方,容易使鳥驚覺,又會把使鳥驚飛。只有把網設在有鳥而鳥不多的地方,才會捕到很多鳥。如今您把錢花在聲名顯赫的人身上,可這些人卻瞧不起您;把錢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對這些人指望不了什麼、無所企求,又浪費錢財。君王只有把錢花在暫時窮困潦倒,現在並不顯赫,將來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評析」

    無論遊說、演講還是辯論,比喻一定不能缺少。杜赫用張網捕鳥做比喻,建議周君重用現在落魄、將來必成大器的人,形象生動,易於理解。人們一般對熟悉的東西容易理解,如果要解釋受眾陌生和感到複雜的事物,就要用他們熟知的事理和規律作樣板,然後套用在陌生和複雜的事物上。當然,前提條件是兩種事物要有可比性。

    人性極其複雜,在人飽足時給再多東西,也不會領你情。但在他匱乏時施以援手,他一定會銘記在心的。正在發展的人不用發愁,只要你有才幹,肯定有人會來提攜你。已有足夠實力的人只要有頭腦,也是最願意栽培落魄的才子的。自古人才出於貧寒門,原因之一即在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7宮他亡西周之東周

    「提要」

    由於人性中的黑暗和貪婪,殘酷時常發生在我們周圍。在對付那些黑暗事物和人物時,我們一定要當機立斷、殺伐果決。國與國之間無道德仁義可言,該用暴力時就要用暴力,該用計謀時就應該用計謀。人與人之間當然有著道德的約束,但是對那些不義之人,心腸絕對不能太軟。

    「原文」

    宮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東周大喜,西周大怒。馮且曰:「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且使人操金與書,間遺宮他。書曰:「告宮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事久且洩,自令身死。」因使人告東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當有矣。」候得而獻東周,東周立殺宮他。

    「譯文」

    西周大臣宮他叛逃出西周,去了東周。宮他把西周的國家機密全部洩露給了東周,東周十分高興。西周君知道後憤怒萬丈,西周大臣馮且對西周君說:「我有辦法殺掉宮他。」西周君給馮且30斤黃金。馮且當即叫人拿著黃金和一封反間信,去越境送給在東周的宮他。信上寫道:「告訴宮他:如果事情可以辦成,你就盡量努力辦成;如果辦不成就趕快逃回來,時間長了事情可能會敗露,你就會自身難保。」同時,馮且又派人告訴東周邊境的東周探子說:「今晚有奸細要入境。」東周探子果然捕到送信人,搜出書信獻給東周君,東周君立刻將宮他殺掉。

    「評析」

    馮且巧使反間計,致叛國者宮他於死地。此手段不能不說很老辣。為了大道大義、為了抑制人性中的邪惡,一些果決的謀劃是十分必要的。「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的曾國藩深諳殘酷手段的必要性,治軍、對敵均顯示出與書生截然有別的冷酷來:在長沙時殘酷對待串子會;湘勇初創時殺金松齡懲戒全軍;攻克金陵後借韋俊叔侄的頭顱裁撤湘軍。婦人之仁是絕對辦不了事情的,「亂世當用重典」的「曾剃頭」之能建立赫赫功業,其手段之硬之酷起了決定性作用。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t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