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黑暗領域之王中王 返回目錄


專著轉載 (戰國策)精華全解析(3)西周策

作者:金龍魚

    1。3。1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提要」

    生活在人類社會,無法避免地經常處在複雜的利害關係和多種衝突的漩渦中,尤其是在人多但資源有限的中國市場經濟環境下,競爭非常的激烈,商界和政界人士對此可能更有感觸。我們不妨看看戰國說客是如何在複雜的利害關係和多種衝突下保全自己利益的。

    「原文」

    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借兵乞食於西周。韓慶為西周謂薛公曰:「君齊為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以強敢、魏,今又攻秦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廣而益重,齊必輕矣。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竊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而君無攻,又無借兵乞食。君臨函谷而無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張韓、魏。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秦王出楚王以為和,君令弊邑以此德秦,秦得無破,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齊,齊得東國而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秦不大弱,而處之三晉之西,三晉必重齊。」薛公曰:「善。」因令韓慶入秦,而使三國無攻秦,而使不借兵乞食於西周。

    「譯文」

    齊國孟嘗君田文,又稱薛公,用齊來為韓、魏攻打楚,又為韓、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糧。韓慶(韓人但在西周作官)為了西周的利益對薛公說:「您拿齊國為韓、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葉以北地區,增強了韓、魏的勢力。如今又聯合攻秦,又增加了韓、魏的強勢。韓、魏兩國南邊沒有對楚國侵略的擔憂,西邊沒有對秦國的恐懼,這樣地多遼闊的兩國愈加顯得重要和尊貴,而齊國卻因此顯得輕賤了。猶如樹木的樹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強弱也會因時而變化,臣私下替你齊國感到不安。您莫如使敝國西周暗中與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國借兵求糧。您兵臨函谷關而不要進攻,讓敝國把您的意圖對秦王說:『薛公肯定不會破秦來擴大韓、魏,他之所以進兵,是企圖讓楚國割讓東國給齊。』這樣,秦王將會放回楚懷王來與齊保持和好關係(當時楚懷王被秦昭公以會盟名義騙入秦地,並被扣押),秦國得以不被攻擊,而拿楚的東國使自己免除災難,肯定會願意去做。楚王得以歸國,必定感激齊國,齊得到楚國的東國而愈發強大,而薛公地盤也就世世代代沒有憂患了。秦國解除三國兵患,處於三晉(韓、趙、魏)的西鄰,三晉也必來尊事齊國。」

    薛公說:「很好。」因而派遣韓慶入秦,使三國停止攻秦,從而讓齊國不向西周來借兵求糧。

    「評析」

    韓慶遊說的根本和最初目的,就是讓齊國打消向西周借兵求糧的念頭。他的聰明之處是沒有直接說出這個目的,而是以為齊國的利益著想、為齊國的前途考慮為出發點,在為齊國謀劃過程中,自然地達成了自己的目的。所以在說服他人時一定要以對方為出發點,要讓他明白各種利害關係、挑明他的利益所在,然後再關聯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秦令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

    「提要」

    和東週一樣,西周在戰國時早已式微。弱國、弱者在世界上生存,就要有更多的智慧。很多出身貧寒的孩子,過早地在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中應付、拚搏和奮爭,所以具有出眾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智慧。窮則思變,讓我們看看弱者是如何與強者、次強者交往的。

    「原文」

    秦令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讓周,以其重秦客。游騰謂楚王曰:「昔智伯欲伐?由,遺之大鐘,載以廣車,因隨入以兵,?由卒亡,無備故也。桓公伐蔡也,號言伐楚,其實襲蔡。今秦者,虎狼之國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懼焉,以蔡?由戒之,故使長兵在前,強弩在後,名曰衛疾,而實囚之也。周君豈能無愛國哉?恐一日之亡國,而憂大王。」楚王乃悅。

    「譯文」

    秦國派樗裡疾率領100輛馬車去訪問西周,西周君用100名士卒的盛大儀式出城歡迎,儀式隆重,非常重視和尊敬樗裡疾。楚王知道以後大為憤怒,嚴詞責難周君不該這樣重視秦國使者。周臣游騰就對楚王解釋說:「以前晉的智伯要討伐?由時,先贈送由一口大鐘,?由為了能用大車運這口大鐘,就特別修了一條寬廣的道路。誰也沒料到智伯卻乘機由這條道路進兵攻擊?由,?由終於因此而滅亡,這主要是因為?由沒有防備的緣故。齊桓公攻打蔡國時,表面上聲稱去攻打楚國,實際上卻是討伐蔡國。如今秦國是一個虎狼之國,貪得無厭,兇猛無比,還有吞滅周朝的野心,秦國派樗裡疾率領100輛戰車到西周時,周君當然非常害怕,於是心裡以當年的蔡國和?由的事情作為警戒,在歡迎儀式上派手持長柄武器的士兵走在前面,派手持強弓的士兵走在後面,名義上是歡迎、保衛樗裡疾,實際上是圍住他。周君難道不愛他的國家嗎?惟恐一旦被滅,對您楚國也不利,這是為了大王擔憂啊。」楚王這才高興起來。

    「評析」

    沒有事實本身,只存在它的傳播方式。事實在於你如何去傳播它,語言作為一種傳播方式,對事實本身甚至會起到支配、調遣和改變的作用。不管西周君是歡迎樗裡疾還是防備樗裡疾,整個儀式是完全可以有多種解釋的。要善於揣摩他人的心理和利益,善於說出利他利己的話。

    周臣游騰引用蔡國和?由兩個歷史案例來引證自己觀點的案例歸納法,值得我們倣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雍氏之役

    「提要」

    謀士和說客之所以高明,不僅在於他們能辦到一些常人辦不到的事情,而且在於他們敢於許下美好的諾言、並富有實現自己諾言的絕對信心。他們的大話是完全有根據實現的,因為他們比常人更會揣摩、更能把握事物的整體性、聯繫性、關聯性。

    「原文」

    雍氏之役,韓征甲與粟於周。周君患之,告蘇代。蘇代曰:「何患焉?代能為君令韓不征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大悅曰:「子苟能,寡人請以國聽。」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曰:「公不聞楚計乎?昭應謂楚王曰:『韓氏罷於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收之以饑,不過一月必拔之。』今唯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今公乃征甲及粟於周,此告楚病也。昭應聞此,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與周。」

    公中怒曰:「吾無征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為與高都?」代曰:「與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於韓,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與也?」公中曰:「善。」不征甲與粟於周而與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譯文」

    楚國攻打韓國雍氏,韓國向西周求兵求糧,周王為此憂慮,就與大臣蘇代共商對策。蘇代說:「君王何必為這件事煩惱呢?臣不但可以使韓國不向西周求糧,而且可以為君王得到韓國的高都。」周王聽後大為高興,說:「您如果能做到,那麼以後寡人的國家都將聽從賢卿你的調遣和管理。」

    蘇代於是前往韓國拜見相國公仲侈,對他說道:「難道您不瞭解楚國的計策嗎?楚將昭應當初曾對楚王說:『韓國常年疲於兵禍,因而糧庫空虛,毫無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韓國饑荒,率兵奪取韓國的雍氏,不到一個月,就可以攻下城池。』如今楚國包圍雍氏已經5個月了,還不能攻克,這暴露了楚軍的處境困窘,楚王已經開始準備放棄昭應的計策和進攻了。現在您竟然向西周徵兵徵糧,這明明是告訴楚國韓國已經精疲力竭。如果昭應知道以後,一定勸說楚王增兵包圍雍氏,屆時雍氏必然被攻陷。」

    蘇代接著說:「您為什麼不把高都之地送給西周呢?」

    公仲侈聽後頗為憤怒,很生氣地說:「我停止向西周徵兵徵糧,這已經很對得起西周了,為什麼還要送給西周高都呢?」蘇代說:「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給西周,那麼西周會再次跟韓國修好,秦國知道以後,必然大為震怒,不僅會焚燬西周的符節,而且還會斷絕使臣的來往。西周斷了與其他國家的聯盟,而單單和好韓國,這樣一來,閣下就是在用一個破爛的高都,換取一個完整的西周,閣下為什麼不願意呢?」公仲侈說:「好吧。」於是公仲侈就果斷決定不向周徵兵徵糧,並把高都送給了西周。楚軍當然沒能攻下雍氏,只好怏怏離去。

    「評析」

    蘇代憑著言辭向韓國揭示出了事情的真正規律和發展方向,最終不僅解決了西周的難題,而且給西周帶來了意外的收穫,這種化不利為有利,化腐朽為神奇的謀略與口才是非常高明的。

    審時度勢、撥開掩蓋在事物之上的遮蔽之物,洞察事物表象背後真理和本質,才能認清事理、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未來發展的方向,才能具有比常人高明一籌的預見性、判斷力。戰國說客的厲害之處不僅在於有這種預見性,而且還具有實施這種預見的實踐能力,依仗三寸不爛之舌的雄辯口才,引導和誘導他人實現自己的預見、使他人的行為成為自己謀劃的有機構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蘇厲謂周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5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

    「提要」

    世上的事很是複雜,你說老實話反而會給人留下奸詐狡猾的壞印象,你越老實,人家不僅會感到你「愚」,而且反而會覺得世上那有這樣「愚」的人,分明是在搞欺詐麼,你這個搬弄計謀的傢伙!所以老實人常常壞事。周君就差一點作了這種老實的「騙子」。

    「原文」

    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曰:「君使告齊王以周最不肯為太子也,臣為君不取也。函冶氏為齊太公買良劍,公不知善,歸其劍而責之金。越人請買之千金,折而不賣。將死,而屬其子曰:『必無獨知。』今君之使最為太子,獨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齊王之謂君實立果而讓之於最,以嫁之齊也。君為多巧,最為多詐,君何不買信貨哉?奉養無有愛於最也,使天下見之。」

    「譯文」

    司寇布為周最的事對周君指出:「您派人把周最不肯作太子的事告訴齊王,臣認為這樣做實在不太合適。以前函冶氏為齊太公買了一把寶劍,齊太公沒有看出寶劍的精良品質,結果叫函冶氏退掉寶劍並且要索回買寶劍的錢。後來越國的一個人想用一千金買這把劍,函冶氏卻又認為不夠原價而沒有賣。當函冶氏要死時,叮囑他兒子說:『任何重要的東西,絕對不能只讓自己知道。』如今君王想立周最為太子,只是只有周最自己知道這個約定,天下卻沒有人知道這件事。臣深怕齊王聽了你的話後反而認為你說的不是真的,覺得你的真實意圖是立公子果為太子,只是用這種假托周最不肯作太子的辦法虛飾周最罷了,以此欺蒙齊國。如果人們覺得君王是在搬弄計謀,周最在搞權詐之術,那麼現在君王為何不讓人們看到事情的真相呢?話說回來,奉養父王沒有誰比周最更真誠更有摯愛的了,周最是應當立為太子的,你可以將這些真相告白於天下。」

    「評析」

    函冶氏由於沒有告訴人寶劍的高貴品質結果寶劍遭到人們的嫌棄,周君沒有指出周最是太子的最佳侯選人選而使人產生了眾多誤會。「必無獨知」在此中境況下是正確的。

    對人說話一定要考慮到話語將對他的產生的反應,要在充分考慮後果的基礎上說話。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暑日寒」,語言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有偉人建議人們在說話前將舌頭攪三攪,其意即在於此。一句話就是投入池塘的一塊石頭,它會掀起層層波瀾。

    世界上的事物都處在相互關聯的系統當中,「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每一行動、話語必將牽涉到方方面面的關係,從而產生正負大小各異的效應、反饋。人們說話時就既要考慮到行動的正效應,又要考慮到一連串的負效應。不應該像貴為一國之君的周君那樣輕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6秦欲攻周

    「提要」

    不戰而勝,求得道德和大義上的美譽,是謀略的較高境界。如前文所說,西周在戰國時還是名正言順的天下之君,在道統和道義上頗具有正當性。在天下大勢還沒有大混亂大顛覆之前,侵犯西周必然會惹起眾怒、踐踏道義,授人以柄,帶來巨大的負面效應。

    「原文」

    秦欲攻周,周最謂秦王曰:「為王之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國,而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弊於周,而合天下於齊,則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罷秦,故勸王攻周。秦與天下罷,則令不橫行於周矣。」

    「譯文」

    秦打算進攻西周,周最對秦王說:「真的為大王的國家利益著想的話,就不應該攻打西周,秦如果攻打西周,對秦國自己毫無現實利益,反而會在國際間把名聲搞臭,為天下諸侯所唾棄。到時諸侯們不再聯合秦,相反都會到東邊和齊國聯合。秦為攻周陷於疲憊,天下諸侯聯合了齊國,那麼秦國就不能稱霸諸侯了。可見攻週一事,完全是諸侯們為了使秦軍精疲力盡,才慫恿君王干的。當秦國和天下諸侯們的實力都消耗盡了,那麼任何國家的號令都不能通行於周了。」

    「評析」

    作為有實力者更應該重視名譽對自己長遠利益的巨大幫助。千萬不能因為蠅頭小利幹那些有損自己聲譽的事。對那些人所共知的道義形象,應該是保護和利用,而絕不應該毀壞他。政治家們最善於樹立道德形象,對那些血統高貴的遺老遺少、文化名人、道德楷模一定要加以尊重,以籠絡人心、以德治天下。

    在亂世中對待前朝皇帝最好的模式當屬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維護了王朝的道統,獲得了道義上的唯一合法性和權力上的威嚴性,在天下普通民眾眼中,顯得很具有道德形象。當然,對手和智者很會看穿這種手段,但是天下之大,有頭腦又有話語權的人又有幾個呢?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t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