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國家的復興 返回目錄


第五節 爭霸南洋(三)

作者:caler333

  實際上無論是東天竺群島還是整個南洋,除了少數不開化的生番以外還是存在不少相對比較高級的社會形態的,大大小小的封建制國家林林總總不一而論。疆域較大的就有不下四五個,這些個國家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南半島上,它們分別是緬甸、暹羅、安南、占城、真臘、寮國(南掌)六個王國八個政權(為什麼六個國家有八個政權哪,先賣個關子,請少待片刻)。中等規模的有東天竺群島中的萬丹、馬打藍,蘇門達剌島上的亞齊、荷瓦、占碑,爪哇附近的巴厘等十幾個。更有以零星小島為根據地的小王朝,小領國多達四、五十個。這些個勢力就是我推行的海洋政策的第一批需要爭奪的對象。當然制霸南洋還要趕跑那些個西方殖民者。仔細分析了目前南洋的形式,不難發現明帝國第一對手應該是和蘭的東印度公司,只不過和蘭人剛剛佔據爪哇,並將之改名巴達維亞沒多久,儘管其在東天竺群島今天東打打這個,明天西嚇嚇那個,但畢竟根基淺薄再加上凶暴殘酷弄得天怒人怨,倒也不難對付;佛朗機人來的時間倒是不短,怎奈國家為西班牙人併吞,沒有祖國支持的佛朗機東印度公司的實力是日薄西山,勉勉強強保留下阿鎮、麻剌甲(馬六甲)、帝汶等三、四處孤立的據點已是在走狗屎運了,再加上與明帝國之間的通商條約,所以對大明是不足為患,更何況留下他們一方面可以提供明帝國現在還無力顧及的天竺、東非、阿拉伯等地的物產,另一方面也是明帝國瞭解世界與西方列強溝通的一條渠道;老牌的殖民者——-西班牙人剛剛先後被英吉利和帝國打敗,元氣大傷所以一時間根本無力顧及東方的世界,倒是讓我少了一個關注的對象;至於英吉利與法蘭西雖是新興的殖民國家但由於國力有限,插手天竺已是其現在能達到的極限所以暫時還無力顧及這塊更東面的地盤,更是讓我少操不少心。所以此時的明帝國可以很從容的佈置制霸南洋的統治計劃,第一優先是這些個本地的封建國家。

  當然大明對於不同國力的國家還是有不同的對待方針的,凡是靠近呂宋兩道和新丹陽各總督府的未開化的島嶼不是封分給皇親貴戚就是直接劃歸道、府管轄;對於那些個小王朝、小領國就恩威並施使其成為半獨立的支郡;中等國家因為是各方勢力的主要爭奪對象,所以一方面要保持正常的、對等的和互利的商業往來,另一方面盡量少去干涉人家內政外交,至少要做到讓人家覺得天朝上國硬是要比什麼佛朗機、西班牙、和蘭要友善,久而久之即使不吞併他們,他們也會因為西方殖民者的壓迫主動要求成為附庸的;而那些中南半島上的較大的國家由於歷史上和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淵源,所以我就採用的是另一種對待方式。

  這六個封建國家中實力最弱小的是南掌。南掌在北面與大明滇黔六道中的滇南道的孟艮府、桂平道的河口縣接壤,東面以長山山脈、黑水河和黃連山脈與安南分界,西邊基本上是以湄公河與暹羅劃界,南方以波羅芬高原與占城、真臘接壤。南掌是內陸國家,交通以湄公河沿途水系為主,盛產錫、鉛、木材、安息香、茴香、豆蔻、大米等物資並少量出產金和媒。就這樣一個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的國家此時還分為以芒塞為首府的寮國(北南掌)政權,以萬象為首府的萬象王朝(南南掌)政權。為了正統之名兩個統治集團都向大明派遣了使節。正愁找不到借口干涉的我如獲至寶,不惜三次派出典禮省重臣前往南掌,經過多次斡旋兩個統治集團達成協議:1、雙方互相迎娶對方家族女子為妻;2、雙方同為南掌王族,南掌王位由兩個家族輪流接任,首府設在萬象,一方為王時另一方為南掌國相;3、為了監督雙方,恭請大明派遣監國大使;4、大明賜予南掌王以大明郡王爵位,南掌對大明三年一貢十年一朝;5、大明可以以現金招募南掌軍民參加大明軍隊等……第一個國家解決了。

  真臘在我前生時被稱為柬埔寨,但萬曆年間的真臘國土面積可比另一個時空的柬埔寨大了不少。真臘盛產大米、蠶絲、胡椒、棉花等作物,寶石和木材也是其特產。真臘國民自上而下都信奉小成佛教,武備極弱,經常受到暹羅、緬甸、和南掌等國的威脅,當首批大明的商旅來到之時,真臘王就將磅洵和富國島等地作為商棧撥給華人自治,優待極厚。當我的使臣前去商談有關兩國條約時,沒想到真臘王臣上下聽說大明將保護其免受他國侵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將所有條款都一股腦的答應了下來,因此大明和真臘的條約是簽到現在對大明最有利的。當然為了國人不犯和西方殖民者一樣的毛病,所以條款上並沒有治外法權這一條,但除此之外開設租界地、負責管理真臘海關事務、軍隊及外交事務等諸多條款還是有的……第二個國家搞定!

  接下來是占城,占城國家地處湄公河以北,南、西、北三分別和真臘、南掌、安南三國接壤,東臨大海,在我前生的那個時空中明末清初為安南阮氏所吞併,不過現在嗎?根據兩國之間於萬曆三十四年簽訂的有關條約,大明無償的永租占城所屬巴葳(金蘭灣)附近一萬一千平方里的土地並且占城王同意由大明政府管理其國的海關事務和外交事務,而大明所要做的是保全其國土不被北方那個更具侵略性的安南所侵犯……好了,還有三個國家。

  暹羅又稱泰國,最早在中國南宋末年建立起獨立的統一國家,據說還有可能是那些逃脫元軍追捕的南宋末年的部分宗室貴族建立的,不管怎麼說反正兩國關係挺看上去密切的。但是世上沒有永恆絕對的東西,暹羅現在對大明言聽計從是因為大明現在強大,而且暹羅上一個王朝在入侵的緬甸人手裡滅亡還不到四十年,新王朝根基未穩自然是不可能與大明翻臉。為了防患於未然,我還是提出要以大明銀泉一百七十萬貫的超低價格購買暹羅西南從巴蜀府開始以南整個馬來半島的要求。鑒於馬來半島上百姓的宗教信仰是伊斯蘭教與暹羅的主流宗教佛教小成流派不同,又鑒於新生的暹羅王朝無力對偏遠地區的控制,同時滿足於明政府提出的保障其不再受到西邊緬甸人的進攻的許諾,暹羅王孰差帕頌心不甘情不願的同意了這筆交易。於是明帝國又多了被命名為馬來南北道的兩塊領土,當然這兩塊領土並不好拿,當地的封建領主不會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利來歡迎一個新的統治者,暹羅人也會利用原來的關係動手腳,不過對此我是早有準備。一方面我下詔允許當地信奉伊斯蘭的領主設置支郡實行半自治,另一方面我以年俸大明銀泉十貫的代價從倭國募集了超過十萬人的傭兵(關原戰後出於德川家康抑制親豐臣氏勢力和支付賠償大明戰爭賠款的原因不少倭國大名被減封、滅封,於是大批的武士成了的沒有主家和俸祿的浪人,雖然九州領各大名和豐臣家都吸納了一部分,但僧多粥少,造成倭國社會動盪不已,對此幕府也很頭疼,當大明的監國大使提出根據當初簽訂的兩國和約中秘密條款的約定在倭國招募十萬兵源參加南洋戰爭時,幕府大老本多正純為此差點衝上來擁抱明國使節,當然大明實際招募倭國傭兵人數不止十萬,直到萬曆四十五年二代將軍德川秀忠頒布『鎖國令』為止前前後後一共超過二十萬,再加上傭兵隨行的家眷一共不下六十萬,至於私下被拐賣到各宗室貴戚封地的奴工就更是數不勝數了)用來對付他們,當然我不會用帝國軍隊裝備的先進火器來武裝這只炮灰部隊,但這麼多傭兵壓也壓死那些反抗的伊斯蘭領主了。馬來南道的首府在檳城對岸的北海,北道的首府是面對暹羅灣的宋卡,這兩道和獅子島所在的都司將歸南洋第二水師所屬。除了買下了馬來半島以外,根據和暹羅人的條約,明帝國同時還將獲得暹羅首都曼谷對岸的吞武裡和春武裡府的浚桃邑作為租借地,同時設置通商大使和獲得在暹羅全境自由通商的權利……又一個國家搞定了。

  安南此時是處在南北朝的情況下(現在知道為什麼開篇說是六國八政權了吧),雖然南北朝都尊奉黎氏為安南國主,但事實上黎氏現而今只不過是北朝鄭家的傀儡而已。南朝阮家不但將北朝打得歸縮在朱江以北狹小地域,更不斷向南掌、占城甚至真臘進軍蠶食。北朝勢弱但自命正統所以和大明跑得勤一點,南朝勢強又不討大明歡心所以離大明遠一點。但無論南北安南,作為擁有前生知識的我都一般討厭,因此我無意幫助安南統一,他們越分裂我越要從中漁利。於是我先派使節邀請安南國主黎世胤赴大明一行,待其進入大明國境以後無力治國為由立刻將其罷黜,並派使節分赴北朝首府升龍(河內)、南朝首府順化冊封兩家家主為王。以北朝承安南正統,國號仍為安南。以南朝為新國,國號越南。兩國以界江(即朱江,避朱明之諱)為界,互不相犯。北朝鄭家能從幕後轉到幕前自是高興不提,順理成章的與大明簽訂開放口岸,劃租界和授權管理海關與外交事務不談。南朝阮家卻覺得吃了個暗虧,原本可以一統的安南只剩下半壁還不允許對外擴張,自是不肯。於是那十萬炮灰先就用在了越南。在明帝國正規軍的海上和陸上火炮的掩護下,經過一段不短時間訓練的炮灰髮揮了倭寇慣有的凶殘。沒見過如此猛烈的炮火和野獸般的倭賊,連輸十幾陣的阮家終於也撐不下去,不得不俯首順從,真是何苦哪,除了接受全部條件外還要割讓艦港八千五百平方里土地和賠款六百六十萬貫白銀。接著我從倭國將部分炮灰的婦孺接過來安置在艦港(此後倭國移民在南洋較集中的居留地是占城的巴葳、越南的艦港、呂宋的馬尼拉和馬來的部分地區),分配給他們土地,又從馬來、呂宋弄了些土著婦女讓炮灰們成個家,果不出所料,炮灰們感動的五體投地,我也有了一隻世世代代可以使用的長期炮灰部隊(當然以後我也參雜了其他種族的炮灰進去,帝國的第一支外籍軍團的雛形就此成型)……好了就剩下緬甸一個了。

  此時的緬甸國力強盛,對大明離心離德,但它也不是沒有外憂,英吉利人對緬甸虎視耽耽,早已垂涎三尺。因此他也無法面對兩方面的壓力,當然和緬甸談判時帝國的使臣是帶著南洋水師的艨艟巨艦前去的,在一番耀武揚威之後,緬甸人勉強同意停止對東面暹羅的入侵,並把進攻方向轉向西面天竺的孟加拉。一時間帝國政府也無法勉強緬甸出賣更多國家利益,所以萬曆三十六年簽訂的《明緬條約》是最公平的一份,只達成了開放兩國自由通商和在形式上要求緬甸人答應五年一貢十年來朝的條款。事實上最後迫使緬甸真正成為帝國附庸的是八十年後的我的某一個子孫建立的不世武勳了。

  當然這也是值得後世民眾紀念的一天,大明萬曆三十六年正月二十八日,從這一天開始個中南諸國都自主或不自主的成為帝國體系中榮辱與共的一員,不論後來彼此國家國體發生怎樣的變動,大中華邦聯的東亞人民共同的選擇,直到未來幾百年後人類走出地球時這種情況還是保持著不變。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