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國家的復興 返回目錄


第十三節 決戰倭國

作者:caler333

    當然援朝軍在朝鮮那面打得熱火朝天,流求這邊的「倭國本土攻略軍團」自然也不會自甘寂寞。木浦海戰過後倭軍海上實力大減,於是趁此天賜良機「倭國方面臨時艦隊」在一方面封鎖朝鮮海峽的同時開始大打出手。開始先是對黃海和大明海(倭國海的明國稱呼)的沿海港口和城市進行炮擊,而後這一幕又在大東洋(太平洋的明國叫法)沿岸上演,最後更是發展到突入瀨戶內海進行襲擾,一時間本州與四國、本州與九州之間的聯繫完全中斷,沿海倭民一日三驚。豐臣秀吉對此也無計可施,惟有一個勁的催促幾個水軍大名出兵與明軍水師決戰。可與實力遠超過自己的明軍水師硬拚最終下場是不言而喻的:萬曆二十五年七月初八,倭國西部強藩毛利家下屬水軍船隻二百餘艘與明軍於馬關附近海面會戰,明軍擊沉一百八十餘艘,毛利親族吉川經長被炮斃;七月十二日,明軍在伊紀水道外擊沉倭國水軍大名九鬼嘉隆率領的九鬼家殘餘艦隻一百艘,九鬼嘉隆本人重傷;七月十三日,明軍又在豐後水道伏擊了九州霸主島津水軍,擊毀、擊沉三百餘艘,島津家水軍大將種子島時平和島津歲光溺斃。

    正當豐臣秀吉面對明軍水師一籌莫展之時,明軍真正的打擊才剛剛到來。從七月二十三日寅時開始「倭國本土攻略軍團」近九萬的明軍及其裝備陸續登陸本州。在水師艦隊對界港、明石和姬路等地的海港劈頭蓋臉的炮擊後,這九萬人的明軍分成兩個軍,第一軍於明石方向上岸,第二軍於界港方向上岸,兩軍合圍大阪。七月二十三日夜,先期登陸的第一軍一部率先切斷了姬路與大阪之間的陸上交通,兩天後明軍第一、第二軍就順利合圍了大阪。此時的大阪城是豐臣秀吉制霸全倭國的象徵,也是其多年經營的成果和掠奪朝鮮財富的存放地,其政治、經濟意義非常重大,也正因為如此倭軍的守備也異常嚴密。不過因為倭軍沒有裝備大炮所以再堅固的堡壘也是一個笑話。不過既然是那麼大的行動,想倭國人一點沒有反應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由於豐臣秀吉的嫡系部隊不是在朝鮮就是遠在(倭國)中國地區所以也根本來不及調動。於是利用倭國人調兵遣將的時間差,明軍好整以暇的在重型火炮還沒上岸的情況下施行了第一步戰術---就是在守備大阪城的倭國武士們疑惑不解目光中挖起了戰壕---以此開始了前後長達三十天的大阪圍城戰。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明軍的包圍也越來越嚴密,當然期間豐臣秀吉也不是沒想辦法解圍,他從三個方向調來整整超過十五萬人的倭軍不計死傷的瘋狂進攻,意圖解開大阪之圍,但在明軍水師火炮的掩護下除了在山城、河內方向倭國人用人海戰術突破了兩道防線,前進了三、五里外,其餘在播磨、攝津方向與和泉、大和方向(山城、河內、攝津、大和等都是倭國地名,「國」是倭國人對一級行政區叫法,如果硬要換算成明帝國的行政區劃的話,按照不同的面積大約等同於明國州、府、縣的建制)則甚至連明軍預設的登陸場的外圍都突破不了。大阪城中的四萬倭軍在豐臣秀吉與明軍指揮官聯手合作的三十萬人級別的大會戰中也意圖與援軍相呼應,來個中心開花,再不濟也可以順勢突圍。但這時候明軍挖掘的戰壕和大阪本身的護城河的限制就成為令倭國人詛咒的存在。這場包圍與突圍之戰整整打了二十天,直到包圍圈內外的倭國人都精疲力竭為止才好不容易停了下來,當然直到大阪戰役結束明軍才知道為什麼?---原來豐臣家的嫡系繼承人秀賴來不及逃脫被圍在了大阪城內(真是天上掉餡餅)。

    萬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千呼萬喚中「倭國本土攻略軍團」所屬的三個炮軍旅終於一路顛簸的抵達大阪前線。第二天剛剛進入陣位的炮軍官兵就在明軍全體官兵的翹首企盼中對大阪進行了試射。八月三十日根據前一天試射的結果,明軍炮手們開始對大阪的城牆發出了他們遲來的歉意。二百三十一門不同口徑的虎吼、龍吟、驚天每一門都至少打出了三、五十發炮彈。火炮射擊的聲音連遠在京都都清晰可聞,事後據說當時在京都伏見城指揮作戰的豐臣秀吉聽到如此密集的炮聲,當場暈倒在評定會上。。。。。。明軍的炮火不但摧毀了大阪城外五丸到本丸之間的城牆,並且了撕裂了大阪城本身的防禦戰線,守備的倭國武士雖然精銳但也無法於火藥彈丸相抗衡,一時間殘石與斷肢齊飛,鮮血與時繪(倭國彩繪)一色。儘管如此倭國守軍仍然與突入的明軍殊死搏鬥,整個戰場頓成慘烈的修羅場。戰鬥一直從三十日的上午已時打到晚上酉時還沒有結束,殘存的倭國人仍然佔據著大阪城本丸的第六到第九層。明軍先後三次派出勸降使者,但三人先後被殺,惱羞成怒的隨軍監軍王郝平最後威脅到若再不投降就燒燬本丸,屆時玉石皆焚。出於維護豐臣氏血脈的考慮,殘餘倭軍在得到保障豐臣秀賴生命安全的承諾後開城,隊長以上者五十餘人自盡殉城。。。。。。大阪一戰明軍傷亡二萬七千餘人,其中陣亡一萬二千餘人,重傷五千餘人,傷亡主要發生在攻城的時候巷戰,另外此戰斃、俘、傷倭軍六萬二千餘人(包括外圍阻擊戰的戰績),攻克大阪之後不但俘獲了豐臣秀賴及其生母澱君還俘獲在大阪做人質的其他倭國大名家眷八百餘人,並且繳獲豐臣家庫藏的銅樣金(鑄成銅錠狀的黃金,每塊約重十明斤)三萬八千五百二十五塊,天正大判(倭國金幣,一枚重三明兩)約八十萬枚,天正小判(倭國金幣,一枚重三明錢)五十五萬三千枚,白銀八百萬兩,銅錢二百萬貫,可謂是大獲全勝。

    就在大阪戰役打響的第三天為了牽制四國方向的倭軍迫使其不能增援本州,明軍又發起了淡路戰役。淡路國是倭國所屬六十六國中屬於南海道的六國中的一個,其實不過就是個大一點的海島,石高(倭國戰國時期實行分封的一種計算方式,以所領土地年產糧食折算白米的多少來劃分地位高低,同時期倭國還實行另一種名為「貫高」的以錢幣計算分封方式)十五萬石(每一倭石約等於三百明斤),地處倭國四國島與本州之間,扼瀨戶內海與東大洋的聯繫於伊紀水道,其北部港口距離明軍的登陸場明石不過八十里的海路,乘船隻要七八個時辰,其東部海港則距離界港就更近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此豐臣秀吉特意將其分封給了自己最早一批的家臣中的橫須賀正勝。而正是因為其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明軍「倭國本土攻略軍團」的第二優先攻擊目標就選定了它。從萬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到八月初四日的八天內以禁衛軍第三師為前導包括三個步軍師、一個炮軍旅、一個輜兵旅和二萬餘人的工兵部隊在內的第三軍共計四萬四千名明軍官兵在水師艦上炮火的掩護下陸續登陸並開始有計劃的佔領全島各沿岸港口和主要城堡。由於倭國人從來沒有想到明軍會登陸本土,更不會想到激戰中的明軍還有餘力再次發動大規模登陸戰因此登陸異常順利,只不過受限於登陸船隻的不足才沒有第一時間完成對島上倭軍的全殲。不過這批守備的倭軍也不會有翻盤的機會了,因為在明軍第三軍登陸的同時水師方面的「倭國方面臨時艦隊」主力也完成封閉了伊紀水道。一時間和歌樂浦的海面上成了大明的內海,明國艦船暢通無阻。

    原本按照事先的劇本,明軍攻克大阪後就應該對倭國進行誘降行動。但豐臣秀吉一時接受不了他唯一的繼承人豐臣秀賴落入明軍之手的打擊,更是誤判明軍此時提出談判的建議是因為已經到了作戰的極限正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因而拒絕和談,意圖再戰。於是明軍在短期休整後又一次發起了攻勢。萬曆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明軍第二軍進攻京都,豐臣秀吉率先逃亡長濱,倭軍餘者盡潰,倭國後陽成天皇、幾位退位的上皇法皇及其苗裔和在京都的公卿們和相當一部分倭國歷史文物(包括所謂倭國天皇皇位傳承的幾件神器)被押送淡路;九月二十日,明軍第一軍攻克姬路、第二軍攻克大津和八幡,明軍水師炮擊駿河、博多;九月二十二日,明軍援朝軍第二軍團發動鎮海戰役,兩天後朝鮮最大的海港鎮海光復,斃、俘三萬倭軍;九月二十六日,長宗我部國親在明軍的支持下在四國舉兵實現「御家再興」;九月三十日,織田信雄在歧埠聲稱要重振織田家聲威,要起兵解救倭國目前的困境;更為可怕的是開戰至今那隻老烏龜擁有關東八州(倭國對「國」的另一種叫法)連一點動靜都沒有。。。。。。一個個不利的消息雪片一樣傳來,終於豐臣秀吉感覺到再硬頂著不接受明軍和談建議的後果就是豐臣氏在倭國的地位的徹底喪送,沒有辦法之下明倭兩國在京都開始了又一次的和談。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