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國家的復興 返回目錄


第八節 決戰議政府

作者:caler333

    平壤作為朝鮮古代三都之一,無論城市的規模還有其城防的堅固在朝鮮都是僅次於王京漢城的,倭寇的凶殘和戰鬥力之高朝鮮人也是深有體會的,以倭寇強悍的戰鬥力守備如此之堅城卻被援朝軍只用了僅僅一天的時間就將其攻克,這在朝鮮王臣看來簡直是在夢遊一樣。城破之後當時在場的朝鮮大臣柳如龍曾感歎道「大明炮火之犀利如九天雷動勢不可擋」。當然朝鮮人只不過在感歎友軍的強大與自身的弱小而倭國人則是在咒罵和哀鳴了,事實上進城後才發覺整個城市竟然只有三、四棟建築還能保持完好,殘垣斷壁下到處是被火炮擊斃的倭寇支離破碎的屍體。。。。。整個平壤之戰援朝軍陣亡四百二十六人、負傷六百五十一人,損失戰馬一百五十六匹、狼嘯火炮四門、虎吼炮八門,其中傷亡和損失主要是在倭寇突圍時由於朝鮮軍潰兵引起混亂時造成的;朝鮮人五千人中損失一千五百人其中陣亡不過二百人,餘者大部潰散;至於倭國人則損失了一萬一千餘人(據說還有二千人左右在逃回漢城途中被沿途的朝鮮義兵擊斃),全部輜重和鐵炮以及大部分的馬匹損失殆盡,可以說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已經幾乎是全滅了。。。。。。

    光復平壤後援朝軍僅僅休整了三天便在留下防守倭寇突圍中受到重創的左路軍京營新軍步軍地字乙師的那個步軍旅和京營新軍獨立炮軍荒字庚七旅等待國內部隊輪換後全軍繼續向漢城進軍。

    大明萬曆二十年除夕援朝軍前鋒收復沙裡院,一路上朝鮮百姓載道以迎而且奉命攻掠黃海道的倭寇黑田長政所部無不聞風而逃所以一路上進軍異常迅速。到萬曆二十一年元月三十日便收復金川、海州,至此朝鮮平安、黃海兩道已全部規復,再加上倭寇加籐清正和鍋島直茂所部因為側翼空虛而被迫開始從鹹鏡道撤軍這樣一來朝鮮北部半壁江山基本上已無倭寇蹤跡(自此以後直到四百年後的「環球大合作」時代才有倭族人有幸再次踏上這片朝鮮的土地)。

    萬曆二十一年二月十一日援朝軍進軍京畿道兵逼開城,倭寇開城守軍加籐光泰部奉命撤回漢城,十九日援朝軍右路軍進抵波州,二十日季紹勇率軍團司令部抵達波州,此時的援朝軍距離漢城已經不到八十華裡的路程了,就在這當口季紹勇根據戰前的部署停止向南進軍反而固守了起來。

    先不提那韓王李□得知這消息後如何的暴跳如雷,明軍的行動也讓倭寇上下摸不著頭腦。自從得到小西行長兵敗平壤的消息後,侵朝倭軍總督宇喜多秀家急忙招集有關將領和三奉行開會商議對策。經過激烈的爭論,主戰派佔了上風。會議決定,全線撤退到王京,集中兵力以便與明軍決戰,原月二十七日,小西行長率敗軍退至京城(至此明軍兵力第一次為倭寇確認),二月十日開城倭軍撤回,懾於明軍南進的威脅和朝鮮敵後義兵的不斷襲擾,平安,黃海,江源各道倭軍紛紛後撤,至此,聚集在漢城的倭軍共有小西行長第一軍團殘部,加籐清正第二軍團一部,黑田長政第三軍團大部,島津義弘第四軍團主力和宇喜多秀家親率的第八軍團全部,總兵力接近四萬人,日軍磨槍礫刀,嚴陣以待明軍的到來。與此同時,倭軍老將小早川隆景的第六軍團一萬五千七百人和羽柴秀秋的第九軍團一萬九千二百人也日夜兼程趕往王京與倭軍主力會合。倭寇的意圖很明確,那就是要在明軍主要攻擊方向形成了一比三的兵力優勢。但是明軍突然停止了前進卻讓倭寇上上下下感到懷疑,難道是明軍發覺了自己的計劃,不像,難道是明軍在等待援軍,據隨軍的忍者報告明軍後方並未有大規模軍事調動的跡象,那麼一定是明軍在攻克平壤是消耗了大量的彈藥,現在是在等補給,對一定是這樣的!於是又是一次冗長的戰前評定,所謂優秀的大倭民族一定比明國朝鮮的劣等民族優越的種族主義論調又一次佔了上風,倭軍將領們統一了意見,決定和南下的明軍拚死一戰。會後倭軍第四軍團島津義弘部主力一萬餘人配合第六軍團毛利秀包一部兩千人部屬在王京後方到釜山一線,保證退路的暢通,防備幸州方面以全羅道觀察使栗權將軍為首的朝鮮義兵的襲擊。王京城內由宇喜多秀家的第八軍團一部五千人、小西行長殘部三千人、石田三成的兩千人守衛。在王京近郊的龍山倉由著名的賤岳七本槍之一的加籐嘉明率兵五千駐守。其餘部隊四萬八千餘人由小早川隆景統領北上迎擊明軍,其前鋒由立花宗茂率二千五百人擔綱。第三軍團黑田長政一部三千餘人掩護側翼。羽柴秀勝的第九軍團一部四千餘人自後接應。

    從游騎兵那證實倭寇離開了堅固的漢城,波州的援朝軍也開始了動作。在平壤一役有上佳表現的京營新軍獨立騎軍荒字壬二旅首先被從右路軍抽調了出來,由朝鮮防禦史高彥伯帶隊繞過倭寇的偵察線偷襲朝鮮目前最大的糧庫也是漢城倭軍的屯糧之地「龍山倉」。緊接著全軍向南出動離開了有一定防禦工事但地域狹窄兵力不宜展開的波州城,萬曆二十一年三月初九日午時明、倭兩軍的主力於連接漢城和開城之間的議政府通道狹小的平原上遭遇。後人評價戰場戰鬥時最為詬病的就是季紹勇將一場防禦戰變成了遭遇戰,但據後來季紹勇在奏章所講的這一仗倭國人投入了將近五萬餘人,其中騎兵有五千人,鐵炮八千挺,這五萬人的兵力是倭國在朝鮮的全部精銳,若能將他們全部或者其中的絕大多數消滅的話,那接下來的戰鬥就一帆風順了因此當時他考慮的僅是要打一場殲滅戰而不是擊潰戰。。。。。

    戰爭的結局現在是沒有任何懸念了,但在當時只有三萬六千餘人的援朝軍(還有四千名朝鮮騎軍,但鑒於朝鮮人拙劣的戰鬥能力為了避免平壤戰役時衝垮明軍的事件再發生所以被安排在最後充當突破後的總預備隊所以不能算作作戰主力)要擋住五萬人的衝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且援朝軍還缺乏騎兵,在火銃的數量上也遠少於對手僅僅是在火炮的數量和火銃的射程上佔有明顯優勢而已,不過這對於季紹勇已經夠了。為了阻截倭寇方面的攻勢他將中路軍的京營新軍步軍天字丙師、右路軍的京營新軍步軍天字壬師和軍團司令部直屬的京營新軍步軍玄字乙師這三個師從左到右依次展開形成三列步兵線,線與線之間距離三百步,每一條線之間又分為三列橫線,虎吼炮和狼嘯炮配置在橫隊的間隙處。在每條步兵線之後是由各軍的冷兵器師構成的方陣,在方陣的連接部則是全部四個新軍師中的擲彈兵。整個方陣的兩翼側後分別是兩個旅的騎兵共計三千餘騎,所有的龍吟炮佈置在冷兵器方陣左面側後的小丘上,安排在戰線最後的是作為預備隊的左路軍京營新軍步軍地字乙師和其他幾隻旅級規模以下的小部隊,當然在他們身旁的是作為打開突破口後發展的四千名朝鮮騎軍。

    倭寇不愧是經過一百多年國內戰爭的磨煉,的確兇猛異常而且不顧傷亡。首先出動的他們的騎兵,分成三個箭頭向明軍撲來,三個新軍步軍師的戰線雖然沒有被突破而且幾乎全殲了這些個騎兵但此時倭軍的鐵炮隊趁機開了上來。雖然援朝軍的火銃射程較遠而且各炮兵分隊不停的支援但由於倭寇鐵炮隊的絕對數量太大所以第一線的明軍火銃手也產生了大量的傷亡。更重要的是幾乎每一個新軍官兵都打光了配備的二百發子彈,前線的火炮彈藥也幾乎用完不得已退下來補充彈藥。幸虧此時倭寇的鐵炮隊在明軍頑強的反擊和炮火的打擊下傷亡慘重,兵力大為減少否則必然導致明軍戰線的崩潰但即便如此明軍冷兵器方陣也在倭寇殘存鐵炮的遠程射擊陣亡了相當多的將士。最危急的那一刻是倭國人的主力,由槍支隊、大刀隊和弓箭隊組成的第三陣也開上來的時候,受到重創的明軍冷兵器方陣眼看就要頂不住了,不得已作為預備隊的新軍步軍地字乙師頂了上去再加上補充完彈藥的各式火炮的不間斷的炮擊才勉強維持了戰線不崩潰。事實上戰至申時二刻當補充完彈藥的三個步軍師再次返回戰線時,季紹勇連貼身衛隊都派了上去不過幸好此時倭寇各部也已沒什麼能力再次發動進攻了。正當這個時候「龍山倉」方向的夜空突然燃起的沖天大火徹底的粉碎了倭國人的鬥志(若干年後有些倭國歷史學家置疑「龍山倉」之戰倭國為什麼只派不到三千人守備如此重要的地方?為什麼主將加籐嘉明會並不在防區內?而且接替他的本多重葵為什麼會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並由本多重葵身份推導出德川家康其實早與明國方面有勾結,議政府之役其實完全是針對豐臣氏的圈套云云;而事實上是由於朝鮮義兵在朝將權栗的帶領下佔據了王京側後的幸州山城,殿後的倭軍毛利秀包部屢攻不克,而負責退路暢通的島津義弘因為豐臣秀吉剛剛逼死了他的家兄,也無心進兵助戰,宇喜多秀家無可奈何,只好派英勇善戰的加籐嘉明帶兵前去增援第六軍團,並且根據明國戰史記載本多重葵也不是個草包,一開始就發現了明軍的偷襲,明軍偷襲不成便利用新軍騎軍強大的火力強攻,本多重葵的屍體在其後的大火焚燬,偷襲「龍山倉」一役明軍也損失相當慘重,八百餘名官兵最後僅生還二百餘人並且隨行的朝鮮防禦史高彥伯也殪與此役),於是戰局急轉直下,七千名明、朝兩國的騎兵象猛虎下山一樣分三路撲向倭寇,倭寇陣型大亂,紛紛後撤,但這時議政府通道北寬南窄的缺點就體現出來了。倭寇為了奪路逃命,彼此之間相互踐踏,死者不計其數,連小早川隆景據說也是被人架著逃離戰場的。

    此戰共計消滅侵朝倭寇三萬八千名,其中俘獲三千四百名,益田宗清、黑田一成、十時連久、小野成幸、久野重勝等一批倭國悍將皆亡與此役,戰後倭國駐守漢城及江原、京畿、忠清各道的守軍瘋狂南撤,一時間朝鮮全境光復指日可待。但是雖然明軍獲得了空前巨大的決定性勝利,但明軍也在此役損失了一萬二千餘人,其中陣亡將近七千餘人,都尉以下軍官傷亡率達到驚人的五成以上,連身為中路軍參軍長的林嘉南也在此戰中陣亡,一時半會之內也無力再次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了。

    「」記得以前翻資料時看到倭國有一本大兵法書叫什麼《鬥戰經》也不知道是《戰鬥經》的,裡面有幾句是這樣寫的「漢教詭幻、倭言真銳」,意思是中國人打戰講究詭計多端的變化而倭國人打仗講究真刀真槍比的是銳(士)氣,這不是傻冒嗎?但是倭國人的肉彈、「鬼」風特攻隊,它還就做的出來。相比之下敗給這些倭國人的中國人缺的恐怕不是銳氣了,只怕是少了一根脊樑吧。

    爬爬書庫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