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國家的復興 返回目錄


第二節 朝議(上)

作者:caler333

    季紹勇字伯申、號南航,是我開辦的貴胄學堂的第一期畢業生,現以鷹揚上將軍、上光祿大夫、一等驃騎尉罔代、大本營參軍部首席參軍次長的身份署理參軍長一職,他和同為貴胄學堂一期畢業生的大本營軍情局主事的林嘉南(字承音、時為折衝將軍、右紫青光祿大夫、一等驃騎尉罔代)趕在這個時候來覲見必定是有什麼萬分重要的軍機大事了。

    「臣季紹勇(林嘉南)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萬歲」兩個人躬身拜道。

    「伯申還有承音啊,平身吧,此時不在朝堂之上就不必拘禮了。」

    「謝陛下。」

    「伯申啊,你們今天可是帶來的是喜鵲還是烏鴉哪?」承著剛才興致頗佳我不由的調侃了兩句。

    季紹勇看了看林嘉南,上前一步奏道「軍情局剛剛收到我們在倭國的探子送來的緊急情報,從今年春天到秋天在倭國國內不斷發現大規模的由東向西的軍事調動,鑒於倭國國內戰爭早已結束和另外前幾年就得到的倭國準備對朝鮮發動侵略的傳聞,再加上我們對和倭國交易的我國及南蠻商人的多方調查,幾方面都證實了倭寇即將對朝鮮出兵這個情報的真實性,據參軍部的判斷,倭國方面最遲將於明年春天之前就會有所行動。故臣等特來稟告,請萬歲聖斷,打攪陛下興致,臣等罪該萬死。」

    好傢伙,分明是對剛才我調侃他們幾句表示不滿嗎,看來我平時是太寵他們了,持寵生驕嘛,看我以後怎麼收拾你們。不過倭國要對朝鮮動手,在我前生的記憶裡好像明代是有那麼一回,也就是說。。。。。

    「承音哪、那倭國首領的名字叫什麼?」

    「回陛下,那倭酋被倭國人稱為太閣大人豐臣秀吉。」

    果然是這個猴子、剛剛統一了倭國,立足未穩就想侵略亞洲各國,妄圖拼湊什麼由倭國、朝鮮、明國、天竺構成的大倭東亞帝國,結果卻連老巢都輸給他人,生死國滅的大笨蛋。既然我前生歷史上的大明王朝就能打敗這個猴子,那麼現在由我統治大明國就更有實力擊碎他的幻想和迷夢了。不過想到我前生歷史上中倭的四次交鋒,我堂堂中華先贏後輸,最後一次慘勝還是借助外力,實在讓人不勝唏噓。而且我堂堂中華上國向來是贏了戰爭卻輸掉了利益,怎麼不叫人捶胸頓足哪。因此怎麼利用這場戰爭使我大明復興、讓我中華走上真正永久昌盛的道路哪,我要好好想想,再想想。

    「萬歲、您怎麼了?」季、林兩人等了半天不見回音,眼看著我忽然又神遊物外了,不禁發問打斷了我的思緒。

    「嗯、嗯、回宮」我支吾兩聲,醒了醒神說道「傳旨幾位閣老還有各省尚書、侍郎在乾清宮候駕,朕有要事要議。」

    ∼∼∼∼∼∼∼∼∼

    坐在乾清宮那不高的御座上,俯瞰著朝堂中這些個公卿大臣的表演有時候可能感覺是一種享受:就那麼看著一個又一個道貌岸然的「君子們」賣力的演繹出一幕幕你爭我奪,爾虞我詐、喜怒哀樂的人間鬧劇,真有一種非人間的睥睨眾生的感覺。但一旦要是真的回過頭來和這些個「正人正臣們」談些個正經事情的話,那絕大數時間感受到的是一種悲哀。譬如今天就是,為了倭國即將可能的對朝鮮發動的戰爭行為我大明應該持怎麼樣的一種立場的朝議到現在已經進行了整整兩個時辰了,可連到底是靜待其變還是整軍備戰,是武力干涉還是和平調停怎麼也沒能議出個子丑寅卯來,幾個朝廷大員爭得面紅耳赤,不知所謂。看來今天的朝議又是白議了,於是我將注意力從朝議的內容轉移到參加朝議的這些公卿大臣身上。

    參加朝議的大臣們分左右兩邊站立,每邊各是三排。站在左首第一個的是身穿大紅朝服上繡仙鶴圖樣,外罩紫色紗衣的當今天子腳下第一人臣,官授文淵閣大學士、內務府參事內大臣、少師、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特級勳位,非帝師或輔臣不授)、男爵世襲的元輔王錫爵。這位王先生身高六尺一寸有餘,一把雪白的鬍子,相貌堂堂,在江南人士中可算的上鶴立雞群了,殊不知其實他是一個真正老滑頭、大大的牆頭草。你看他一番話四平八穩,各個派別都不得罪還表示了要緊密團結在國家領導核心(也就是我啦)的周圍的中心思想,真是好人做盡好話說盡,倒是不愧為一個表裡八方、調和陰陽的宰輔。

    右首第一個也是身穿同樣衣飾的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內務府參事內大臣、少保、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子爵罔代的次輔許國(許國比王錫爵的爵位高是因為王錫爵曾經致仕一段時間,許國的累計工齡比較長)許先生。許國可是當今清流派的首領,不管東林黨人還是其他的一些派別都要給他些面子。不過由於我的壓制(也就是因為他和東林黨人關係太近了所以我把元輔的位子給了王錫爵),所以三番兩次打報告要求退休,但我不准,沒辦法,他只好消極怠工每次庭議都一聲不響,這次也不例外整整兩個時辰一句都沒說,也不知拽些什麼。

    其實除了三輔武英殿大學士趙志皋長期告病外其他兩個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張位、左春坊大學士沈一貫也來了,正站在王、許的身邊,不過由於資歷尚淺(甚至比不上幾個資深的侍郎)所以一向阿附元輔王錫爵,既然王都不表態,他們也只好人云亦云。而兩個候補大學士左都御史李世達、大理寺正卿李文昊根據行政、司法、監督分立的新的國家管理體制每次庭議都是只帶耳朵來的而不發表任何意見的,所以整個內閣方面是處於一種不作為的狀態。

    相對於內閣的不作為,幾個省的尚書、侍郎的言詞倒要激烈多。排在左面李世達身旁的是度支省尚書陸光祖、鹽鐵省尚書宋纁、河務省尚書潘季馴、典禮省尚書朱庚、秘書省尚書馬徽,排在右面李文昊身旁的是軍務省尚書嚴維慶、工部省尚書李戴、法務省尚書孫丕揚、民政省尚書徐貞明、殿中省尚書趙衛平,這幾個尚書或出於各自的目的或代表各自派別的利益相互攻訐。而各省的侍郎們排在第二排各自主官的後面也紛紛赤膊上陣。至於第三排則是我特意安排出席的軍務省和度支省的幾個部級主事、參事,這些個三、四品的中級官吏所穿的緋袍在一片大紅色朝服的海洋倒是有一點突出,可惜畢竟位低言輕鮮有人參加辯論,不過看起來有好幾個大概離見到周公不遠了,虧他們幾個站著也能睡著。

    「夠了」我在心裡暗暗咐道,鬧劇總該有結束的時候,反正我心中早有主張,找他們來是走走場面而已,反正不是獨裁嗎,作為獨夫怕什麼,即便後人書寫歷史也要為尊者諱的,到時候諸如聖躬親為啊、乾綱獨斷啦、廟謨獨運嘮什麼好聽的都會替我寫在歷史上。想到這,於是我站了起來。

    「陛下」有幾個眼尖的大臣看到了我的舉動叫道,很不好意思的打斷了某些人的聊興,也終止了某些人與周公的見面。

    「朕要更衣(上廁所)、卿等繼續、繼續」只看到一群人處於石化狀態,於是我改口說道「這樣給卿等半個時辰休息,讓御膳房給幾位愛卿傳膳,吃完了咱們繼續議。」唉,怎麼人都上哪去了?不會吧,都趴下了?!

    「」歷史上明王朝是較早就得知了倭寇要對朝鮮發動戰爭的,但是由於黨爭還有嚴重的國內財政收入問題沒有及早的作出軍事準備,這就導致了朝鮮戰爭的長期化,反而進一步惡化了國內的經濟狀況,而且歷史上的明王朝兩次出兵朝鮮並沒有獲得相應的戰爭成果,也就是作者所說的贏了戰爭卻丟失了應該獲得的戰爭利益。這一不敗而敗的情況在以後的中國歷史上也多次出現屢見不鮮,例如《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中法戰爭的結局,特別是抗倭戰爭勝利後的蒙古分離和戰爭索賠的放棄以及對印、對越戰爭的結局,無不讓中國人歎息不止、捶胸頓足。

    「」明王朝在歷史上這個時段的國內國際形式是極其惡劣的,倭國在東,女真在東北,蒙古據其北,東南是南蠻、其對南洋華人心存殺意,南方安南、緬甸又屢屢進犯,國內西南土司和西北內服的幾個蒙古部落又蠢蠢欲動,所謂大廈將傾正是其時啊。這和現在中國的周邊國際形式又如此相似,常言道以史為鏡、歷史是現實的借鑒,但願這次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