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國家的復興 返回目錄


第十五節 削藩--萬曆朝的第一場叛亂

作者:caler333

    宗室諸王原本是作為拱衛朝廷中央的屏障而存在的,據說這是偉大的太祖洪武皇帝總結了各朝各代的歷史經驗教訓得出的結果。但是成祖起兵奪走了建文帝的江山,漢王朱高煦又想造反奪走仁宗的帝位,接連兩代藩王造反的歷史告誡以後歷代的皇帝:宗室雖為血親,但不得不防。於是該削(藩地)的削,該奪(兵權)的奪。都百多年了,到後來武宗正德一朝還是接連發生了安化王和寧王的叛亂,林林總總,都提醒後來的至尊們小心宗室之變。我也不能例外,何況我還從未來得知南明是亡於藩王爭位哪。解決了宦官集團對大明朝朝政的威脅後的我,自然而然的將目光轉移到這些宗親們的身上。

    派人到宗人府找來牒譜一查,乖乖,大明開國時的五十八位男女宗親到了我這就變成了將近八萬人,二百年人口增長了一千四百倍,這還沒算上依附在他們周圍的宦官、宮女、奴僕、雜役等等。姑且不說這些個宗親貴胄們在地方上怎麼樣,光是每年發放給他們的祿米、歲俸就把國庫給搾空了。而且據我所知這些親王、郡王、公主、駙馬大多數和宦官們一樣橫行不法,找各種機會和理由侵佔民間財富,國家稅源。不行,為了大明的江山,我要割掉這個腫瘤。

    早在萬曆十一年六月內務府剛剛組建不久,我就以慶賀慈聖大壽為由,召請各路宗室於萬曆十二年七月進京朝賀。於是這些皇子皇孫們浩浩蕩蕩的來了,一路上拉夫索役,像蝗蟲一樣,倒也是巍巍壯觀。既然演員們如此賣力的表演,我也得捧捧場嘛,抓他幾十個典型,廢黜的廢黜,罰俸的罰俸,圈禁的圈禁。倒也把那些個欺負我年輕德薄的宗室們嚇得噤若寒蟬,面君時個個恭謹無比,不敢稍怠人臣之禮。

    等到慈聖大壽過後我趁內務府組建完畢,皇權戰勝宦官勢力之際,下詔挽留所有在京宗室,並再次傳詔其它宗室進京,使「毋庸再行歸藩,可於京師、南京、中都三處擇一而居」,「朝夕親近,以慰朕日夜所思」。一下子就像在熱油鍋中潑進涼水,宗室們上竄下跳,相互串聯,共約上奏,懇請收回成命,更有些哭哭啼啼,裝瘋賣傻,鬧的不亦樂乎。對此我事先關照內務府凡宗室勳貴沒有奉詔一律不准進宮,免得有事沒事跑到太后那去哭訴;同時嚴禁宮中人等傳播外界消息(對太后封鎖消息嘛,這就是先搞定宦官們的好處)。朝中官員們也分成幾派,有贊成,有反對,有阿諛,有死諫,更有中立的(好像大明朝從來沒有朝臣意見一致過)。支持的說:萬歲此舉是弱枝強幹,是為大明江山社稷萬年考慮的,另外藩王們太不像話,是有必要就近約束等等。反對的說:陛下是違反祖制,有損仁愛的形象,喪失了「親親之誼」。還有部分反對的是因為在三地新建如此眾多的府邸「所費靡多,無補朝局,徒費國帑」。倒是那些個疆臣們一個個上書稱頌聖明。對於宮外這些個輿論我以「此事乃天家家務事」為由,對所有奏章一概留中不發,並調京軍團營進城戒備,以防萬一。果然在武力鎮壓的威脅下,看到皇帝暫時也沒有進一步的行動,這些宗室們也只好悻悻而歸了。既然主角們都退縮了,朝中議論也漸漸風平浪靜了(當然海面之下依舊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不過對於大多數宗室到南京居住的要求,我倒沒有太大的意外,畢竟京師天子腳下是不太方便,而中都又是眾所周知的圈禁之地、不吉利嘛。

    於是在萬曆十三年的元月正式頒布上諭,廢止各藩。親王、郡王、以下各將軍、各中尉和公主、郡主以下各縣主、縣君以及各駙馬(都尉)、(駙馬)儀賓等不再給予食邑和封地。正式割斷各宗室與原來藩屬之間的依附關係。

    接下來要做的是排查各宗室之間的經濟狀況,為進一步削弱宗室的力量作打算。

    從調查下來的情況來看各支宗室之間的經濟狀況也是不同的。近支勢大的生活極盡奢華;遠支勢弱的長期得不到祿米歲俸,生活無著,又不允許自謀職業,真的比一戶普通人家都要慘;更有一些一輩子生活在中都高牆之中,永世不得外出,真是慘不忍睹。都是大明太祖子裔,狀況卻截然不同,為了改變這種不平衡的狀態,更為了減輕國庫的負擔,我要劫富濟貧了。

    萬曆十四年二月我下詔盡除各宗親王室領有的莊田、土地,交由當地官府有償發放給原來的佃戶租種。所謂有償是指一種贖買的形式:凡是租種上述田產的佃戶每年繳納官府的稅賦要比自耕農(自有田產的農民)多一成到一成半(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產量來區別),但只要這些佃戶累計交滿二十年的賦稅,其租種的田產即為其所有;在佃戶未取得田產所有權時上述田產不到出售、轉讓、典當、贈與及轉租他人,但允許原租種人的繼承人在原租種人亡故後繼續租種上述田產,同樣只要累計交滿二十年賦稅(包括原租種人繳納賦稅的時間)也可以獲得該塊田產的所有權;若在租種期間原租種人亡故且無繼承人或繼承人無力支付稅賦則由當地官府收回,另行擇人租種,當然繳納賦稅要重新累積了。除了沒收宗室的田地外同時將宗室成員及其僕傭等開設店肆也一併籍沒,由當地官府配合內務府派員發賣,所獲利潤六成繳入內庫,四成繳入國庫。由於完全沒收了宗室的生產、生活資料所以同時設定發放給諸宗室的歲俸「勿使其困頓,有失親戚至情」。

    大出我所料,沒想到宗室之中還真有人起來反抗。萬曆十四年三月,也就是沒收宗室財產的詔書下達後一個月內就發生了兩起宗室成員妄圖行刺的陰謀:

    萬曆十四年三月初五,安陽縣君駙馬儀賓周駱在「天子親耕」的典禮中行刺,失手被抓;

    萬曆十四年三月二十六,唐王府奉國將軍朱載拓與汾陽王世子朱常汀勾結宮中失意宦官向靖,密謀盜用宮中所用「穿宮牌」(可憑牌自由出入禁中),準備以私養力士夜襲皇宮,被人告發後先後自殺。

    為了安撫諸王情緒,我沒有借題發揮株連其它宗室人員,只是將周駱賜死,將朱常汀和朱載拓從宗譜上除名而已。但我萬萬沒想到,我的示好被看作軟弱,一時的姑息引發了一場更大的叛亂。

    「」明代男性宗室的爵位有親王、郡王、(親王)世子(孫)、(郡王)長孫、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等等。當然這些將軍、中尉與主角設立新軍的軍銜不是一回事。女性宗室中有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等等,公主以上的配偶稱呼駙馬都尉(同樣與新軍銜沒有任何關係)、以下稱呼(駙馬)儀賓。藩鎮們在明初時的確有很大的權力和政治影響力,但從成祖靖難之役後,皇帝的宗親們防範的就越來越嚴了。被剝奪了政治上的發言權後,皇帝就從經濟上補償宗室們,是以這些宗室也就一個個貪婪成性。到了明代中後期,每年國家收入的三分之一要消耗在宗室們的身上,宗室成為明王朝一個最為沉重的負擔。而且為了避免藩王的奪權,歷代皇帝都把太子以外的皇子們象豬一樣培養,結果導致明末農民起義時藩王們空有金銀而不會用來收買將士忠心,最後白白便宜了賊寇們,真不愧是姓「豬」的。另外告訴大家一個笑話,不知道大家看過賀歲片《天下無雙》嗎?不知道對片中正德皇帝有沒有印象,正德是主角的皇叔祖,在位時頒布過一個奇怪的詔書,禁止天下人吃豬肉。我們一般知道少數民族和一些宗教信徒有忌口不能吃一些動物,但禁止中國人吃豬肉獨此一家。因為他姓朱,又屬豬,天生是頭豬,所以推恩天下的豬不被人吃。這可是真的歷史-----------^_^哈哈!!!

    萬曆十四年五月十六日,遷居南京的魯王、秦王、歧王等四十二位親王、郡王並各將軍、駙馬共計三百十七家宗室趁魏國公徐承業出視中都,南京守備空虛之際打出「規復祖制、清君側」(好像每一次宗室叛亂都以「清君側」為借口、成祖幹過、寧王也幹過)的旗號公然發動武裝叛亂。一方面由於我整肅東廠後內務府特務科還沒完善監控體系而且對叛亂估計不足;另一方面由於長期的懈怠明軍的戰鬥力極端虛弱。所以叛軍迅速攻佔南京,殺死了不肯從賊的南京禮部尚書簡昌、南京右都御史丁維芳等六人,脅裹著其它南京官員糾集十萬之眾沿運河向京師殺死。一路上各地衛所不堪一擊,沿途州府紛紛淪陷:五月十八賊破揚州、五月二十賊下淮陰、五月二十五賊過淮河、六月初四賊占徐州。僅僅半個多月,叛軍前鋒以前至山東境內、叛軍主力發展到五十萬(號稱嘛)。面對如此嚴重的局面,我倒是泰然處之,明軍的孱弱我早就心知肚明;不過諸王叛亂事前準備不到一年人員訓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光明正大的準備叛亂),所以叛軍也不可能有上好的戰鬥力而且諸王各自心懷鬼胎政出多門、只不過憑一時血氣之勇而已,也就比明軍好一點罷了,「勝則合一,敗則群散」。話雖如此,但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何況我也不可能坐視事態發展,要減少大明東南富庶之地的損失就必須盡快將叛軍消滅。

    於是我首先下令魏國公徐承業統領中都、河南、浙江、江西等處地方的軍隊組建南線兵團就地阻擊叛軍攻勢、襲擾其糧道、遲滯叛軍進攻速度並相機收復南京。其次調州薊州總兵戚繼光攜薊州精兵一萬、關東鐵騎一萬、宣、大守軍一萬南下並與京軍團營精壯五萬(京軍團營照編制應有十幾萬,但實際上才有不到七萬人)、直隸山東的衛所軍三萬五千以及新軍五千(計四個步旅、一個炮旅和參軍前指共五千二百人)合計十二萬組組成北線兵團正面迎擊叛軍。

    萬曆十四年七月十一,戚繼光率北線兵團與叛軍主力正面對峙於兗州以北的黃河故道中。這是改編後新軍後的初戰,到底新軍的戰鬥力如何這才是我最關注的事情。

    戚繼光是能打的,但一方面使用的不是用慣的部隊(誰都知道京軍和衛軍的戰鬥力低的嚇人,新軍是什麼東東,在戚某人看來其實和京軍神機營的大少們沒什麼兩樣),另一方面幾十萬人級別的會戰他也沒有實戰經驗(戚繼光只指揮過一次十萬人級別的演習,而且實戰與演習畢竟有區別)。因此一時間戚繼光對於守?戰?也是拿不定主意。戚繼光也如此就更別說其它將領了。

    「……。。時光環視眾將,眾將面多有懼色,惟一二坐視如常……。。光問諸將應對之策,時有山東都(指揮)司(王)拓謂光曰:可命眾軍堅守,徐待京中援軍,亦許魏公已復南京……光頗為意動,適季公(邵勇,字伯申,號南航,時為副都尉銜領新軍前指總參軍事)在帳中,聞言怒斥道:吾雖位微然食君俸祿,而敢畏生死,叛賊雖眾但良莠不齊,擊其首要則賊必潰……遂引新軍五千列於陣前……。炮鳴熾飛,丸彈橫流,卻賊兵十萬於百步之遙宛如陰陽死生之分界……賊發大將軍(炮)妄以阻新軍前行,(季)公親操龍吟(炮),數發即毀敵炮,叛賊大嘩,待光帥後軍接戰,賊一觸即潰……。。」

    ----《新明史。季邵勇黃克歧傳》

    叛軍固然是領教了新軍的厲害,自家人也被新式軍隊的火力和戰術給嚇呆了,以至於被叛亂的諸王逃脫了大半,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果然於萬曆十四年九月初二魏國公徐承業收復南京,叛亂諸王紛紛就擒後,這場後來被稱為「萬曆藩亂」鬧劇僅僅持續了四個半月就被徹底平息了。

    看著收到的戰報我不禁得意的笑了,這下我可以徹底甩掉宗室這個包袱了,不、我要把勳臣外戚都一次性搞定。

    萬曆十四年九月初五,也就是藩王們的叛亂結束後第三天,我迫不及待的頒發上諭重新釐定包括宗室在內的全部爵位。參照從未來知到的西洋爵位,我將新的爵位分成王、公、侯、伯、子、男、尉共七階十八等,分別是:

    王階:王階一等親王(僅授予皇子)位正一品年俸三萬兩

    王階二等郡王位從一品年俸二萬兩

    內親王(僅授予帝女)位同郡王年俸一萬六千兩

    公階:公階一等國公位正二品年俸一萬六千兩

    公階二等郡公位從二品年俸八千兩

    公主(授予王女)位同郡公年俸八千兩

    侯階:侯階一等縣侯位正三品年俸四千兩

    侯階二等鄉侯位從三品年俸二千兩

    郡主(授予公女)位同鄉侯年俸二千兩

    伯階:伯爵位正四品年俸五百兩

    縣主(授予侯女)位同伯爵年俸五百兩

    子階:子爵位從四品年俸二百五十兩

    男階:男爵位正五品年俸一百兩

    尉階:位階一等一等雲騎尉位從五品年俸六十兩

    位階二等二等雲騎尉位正六品年俸五十五兩

    位階三等三等雲騎尉位從六品年俸五十兩

    位階四等一等驃騎尉位正七品年俸四十兩

    位階五等二等驃騎尉位從七品年俸三十五兩

    位階六等三等驃騎尉位正八品年俸三十兩

    位階七等一等輕車尉位從八品年俸二十五兩

    位階八等二等輕車尉位正九品年俸二十兩

    位階九等三等輕車尉位從九品年俸十八兩

    此外新的爵法在承襲上分世襲、罔代、榮身三個不同的襲爵方式。世襲顧名思義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繼承人(世子)承襲原有爵位,對於世子以外的其餘繼承人則減三等襲爵(例如:親王世襲,世子外的其它繼承人恩給以縣侯的爵位);罔代指的是第一繼承人(世子)在原有爵位基礎上減二等襲爵(例如:親王罔代,世子恩給以郡公爵位),對於世子以外的繼承人則根據原有爵位的不同直接授予各個不同的尉階爵位(如果原先是尉階的爵位則其它繼承人一律授予三等輕車尉的爵位);榮身是指爵位承襲只有一代不能有子孫繼承;另外規定三等輕車尉的爵位子孫最多承襲二代。當然還有以宗爵、貴爵、顯爵來劃分爵位的方法。比如公階以上(含公階)的爵位非宗室不能授予(當然授予蒙古、青藏等地的王公以郡王除外;此外有兩個特例原魏國公徐承業被授予豫章郡公世襲,黔國公沐朝弼被授予武陵郡公世襲),王、公兩個位階就被稱為宗爵(實際上宗室子弟直到子爵以下才被從宗譜中除名,但一般性不能被稱為宗爵);公階以下尉階以上都被稱為貴爵;而尉階則就是顯爵了。

    新的爵法一方面降低了低級爵位的准入及年俸,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宗室和高級爵位的數量和政治、經濟待遇(政治待遇指的是爵位所對等的品位,享有爵位的勳戚和官員、人員不能享受超出所在品位的待遇,例如:伯爵和從三品的官員在一起時要恭讓從三品官員,不能有無禮的舉動)。同時廢除了文官沒有軍功不能封爵的規定大大的獲得高級文官們的歡迎。並且根據這些引發叛亂的經驗教訓規定凡是享有爵位的人員一律不准經營超過一千畝(關外不超過三千畝)的土地田莊,使他們不能繼續維持封建田莊自給自足的模式;另外這些爵位享有者不得經營國家和宮中限制經營的店肆、商舖以及國家專營的鹽、銅、金、銀的開發、生產和銷售;作為對於貴族們經濟上的補償鼓勵他們發展與海外諸國的商業往來,經營海上運輸,造船等事業特旨頒發三千道(後增加道一萬道,大商人也可申請)免(船)稅執照,憑此執照每海船可免去八十至一百兩的船稅(正常船稅一艘五百石的大船為一百五十兩)。總而言之一是降低貴族們的封建性和莊園化,二是鼓勵他們向資本商業化轉變,第三也是鼓勵發展海外貿易為吸收海外白銀準備幣制改革以及以後發展海軍培養後備力量。

    「」中國古代的爵位最早在殷商和西周時代就存在的是伯、侯、子三階。伯是霸者的意思,只授予侯中的最有力者且只有東、南、西、北四位。侯是指擁有國家人民的小君主,對上面的王負責。子原來是王宮廷中重要的官員到了周代漸漸變成擁有土地人民較小的封建主(有知識的人都知道封建指的是封分建制和以後的「封建」社會不是一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封建時代從何而始歷來有爭論)。西周時又出來一個爵位:公。公是指與王的最親的和最有作為的宗室,作為和一般性的侯的區別所以稱為公。原本是沒有男這個爵位的,有一個內容和意思上很接近的爵位:田或者叫甸,也有稱為附庸的。據說統一中國的秦最初也不過是一個附庸國罷了。秦漢時代的爵位都是二十階和後來的都不相同,唯一保留的是侯這一階。到了曹操恢復公的爵位後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皇帝成為權臣篡位的必經之路,公的稱號和加九錫一樣成為野心家的代名詞。公、侯、伯、子、男五爵最早是在宋代一起出現的,但明代廢止了子、男兩個階位,所以明代的伯爵是最低的一階爵位了,就像大漢將軍不是真正的將軍而是錦衣衛低級武官一樣,好聽而已。

    最後的尾聲是於萬曆十五年元月五日下詔仿照內務府的模式改造宗人府。

    新組建的宗人府的最高長官由原來的左右宗正兩位改為大宗正一人,位階正一品,第一任大宗正特命由未參加叛亂的且名聲在諸王中最佳的南陽郡王(原來的周王)朱常維擔任。大宗正之下設宗佑一人,位階從一品,由潞王(我的皇弟,親王罔代)朱翊鏐擔當。下設參事八員,分別由三名宗室、二名勳臣、二名朝中元老重臣和一名內廷宦官組成,統稱宗人府參事大臣(太監),位階從二品(正四品)。

    在宗人府的建制範圍內設置了以下五個機構,分別是:

    第一個機構是族譜院,負責對宗室及各級貴胄的婚姻情況,家庭構成的基本資料進行人口普查和登記,並根據相應的情況建議皇帝授爵。設院正、院佑各一名,位正(從)三品。

    其下設玉碟(宗室人員)、朱碟(被除名的原宗室後裔)、銀碟(除宗室以外的爵位獲得者)三個科,每個科設會辦一員(正五品)、聽用若干(正七品以下)、常差若干(從八品以下)。

    第二個是宗法院,負責對宗室及其他擁有爵位人員違法犯罪行為的定罪、量刑、處罰(一般宗室由宗法院直接審理、其他擁有爵位人員的審訊由大理寺負責而宗法院只派員參與)。設評議長一員,位正三品,評議十一員,位從四品、筆錄若干(正七品以下)。其下設文書、理刑二個科,人員設置同族譜院各科。

    接下來是薪俸局,負責宗室貴胄年俸的發放。局一級設承辦一員,位正四品,另有隨堂若干,位正六品。下設預算、借記、恩賞三個科,科的人員設置一如族譜院。

    第四個是調查局,負責對宗室貴胄的監控。人員設置同薪俸局。下設考評(負責對宗室貴胄歷年行為的監視並作評價,是族譜院、宗法院作出相關決議的原始證據出處),庶務(監控目標由宗室貴胄改為普通官吏,作用一如以前的東廠,和內務府統計局特務科一樣僅對皇帝一人負責)兩個科,人員設置等同於內務府統計局特務科的設置。

    最後是皇家貴胄學堂,將原來的由內務府直接管理的帝國貴胄學堂改名後交由宗人府管理一則是名正言順,經費出處也比較合理,另一方面也是分割了內務府的權利讓宮內兩府能夠相互制衡。

    就這樣到萬曆十五年十一月宗人府組建完畢為止,我終於完成了對宗室和勳臣貴戚的最後壓制,這樣我就沒有了來自宮廷內部和所謂親族之間的干擾,可以放手開展我的新政了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