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國家的復興 返回目錄


第十六節 整軍

作者:caler333

    在平息諸王叛亂的戰鬥中明軍的表現實在是令人太失望了,如果這就是整個國家軍隊真實戰鬥力的體現的話那就太可怕了,這樣的軍隊怎麼拿出去和別人打,所以實在有必要對明軍進行大的手術,重塑軍隊的戰力。不過這對於開國二百多年來軍隊體制從未發生過變化的明軍來說可真的不容易,切切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就不會像剛剛那場叛亂那麼容易解決的。更何況我手頭上缺乏可用的人才,第一期貴胄學堂入學時的八百名學生畢業時只剩下不到七百五十人了,其中光改造內務府、宗人府就用去了近四百人,再加上原先組建新軍時還先撥出去近二百人,餘下不足一百八十人,實在時捉襟見肘。而貴胄學堂的第二批六百名學生按照課程至少還要二年半才能畢業,即便壓縮壓縮也要一年多,再快就是拔苗助長了,看來一時間是用不上了。但等不是辦法,我想等可世界諸國可不會等我,思來想去,時不我待,走到哪算哪吧。

    先從宮內兩府和剩下一百八十餘名學生中各抽調出三十餘人會同新軍中抽調的一千餘名官兵,將其調入京郊三大營,在此基礎上將京郊三大營改製成具有近代意義的軍校---武備大學堂,任命戚繼光為學堂第一任總辦兼幼兵營統領(本來我想自兼的,但大臣們不同意,我又不願象武宗那樣荒唐,所有只好便宜了戚某人)。學堂下設:步、炮、騎、工、輜、憲、醫、諜、會計、製器等十個學科(系);除了上述學科外還有翻譯室(專門學習拉丁文、和蘭語等西洋語言並同時翻譯西洋軍制、彈道知識和數學著作)和製器廠(專門研發新式火器、試驗新式火藥、並加以推廣生產運用)兩個機構。

    除了上述幾個部門外我還在學堂內組建了軍官團及其領導機構軍官團參軍處,在帝國大本營參軍部沒有成立前,武備大學堂軍官團參軍處一直是新軍的最高指揮機關,只有軍官團參軍處才有權在皇帝調動新軍的詔書上副簽,同時武備大學堂軍官團參軍處下文的權威性要遠大於兵部公文。第一任軍官團參軍處參軍長(實際上是副參軍長代行參軍長事)就是在鎮壓諸王叛亂中表現出色的季紹勇(時為鷹揚將軍)。當然對於戚繼光我也給了一個新軍的軍銜:蕩倭副元帥(戚某人的全部官階稱謂是:蕩倭副元帥、薊州總兵、武備大學堂總辦、幼兵營統領、柱國、上光祿大夫加太子少保、平武男爵世襲戚)。

    學堂招收人員為軍中保舉的低級武官、兵卒,地方上的文武秀才、武舉人、武進士及監貢生和由宮內二府挑選的各地年齡在八歲左右的孤兒、貧兒(對於招收孤貧兒來說貴胄學堂只有一百人的名額,多下來的都送進武備大學堂)這三類。前兩類人員入學後統一進行為期四年的新式軍事教育,後一類編入幼兵營實行長達十五年的統一教育;基本上前兩類人員每二年招收一次,畢業後可授予正五品以下的軍職,後一類學生每三年招收一次,畢業後可授予從六品以下的軍職;當然如果這幾類學員中有最後沒有能畢業的話,相信內務府宗人府也會搶著要的,畢竟在新式教育沒有普及的情況下,這種經過專門培訓的人才多一個也是好的,何況這些人原本上就不是單單只為軍隊培養的。

    在組建武備大學堂的同時另一邊我開始了擴充新軍。

    先裁撤京營團營,以原先新軍中還剩的九千人為基礎加上一百多名貴胄學堂學生,將其與挑選出來的京營團營中精壯人員合編,再充實部分兵源,正式組建京營新軍。京營新軍編制上共分為從天甲到地乙(天甲、天乙、天丙、天丁……等)的十二個步軍師、宇甲到宇丙的三個炮軍師、洪甲到洪丁的四個騎軍師另外還有十個獨立的步軍旅、五個獨立的炮軍旅、五個獨立騎軍旅、十五個輜兵旅、五個工兵旅,合計十萬之眾。

    京營新軍的編制看起來不是那麼龐大,但就是這不龐大的編制真的要成軍還需有待時日。一方面這些人員培訓成適應熱兵器時代的需要所花的時間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即便是所有的官營、宮營的匠鋪全部日夜不停的開工,配齊這些編製所需要的軍械也要二三年的時間。所以急也是急不來的。不過倒也是有必要就近多建造幾處官辦的鐵廠、器械廠、(彈)丸(火)藥廠。當然這樣一來開銷大大的是少不了的,光十萬人的成軍花費的就不下六七百萬兩白銀,再加上建設這些個廠子沒有一千萬兩怕是不能解決問題,另外還有日後每年的維持費、人員開銷、裝備的更新費等等真是嚇人,要知道明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一千一百到一千二百萬兩白銀。沒辦法只好從內庫裡貼,幸好削藩時抄了不少藩王的家,一千多萬兩銀子一時間還拿的出的。

    京營新軍和武備大學堂的建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了,那需要時間,但有一件事是必須盡快開展起來的。除了內務府統計局特務科和宗人府調查局庶務科外有必要建立一個專門負責軍事偵察的機構:新軍諜報局。

    當然這個局的核心還是那些貴胄學堂第一期的學生(貴胄學堂簡直就是我的黃埔軍校),不過人員比較少只有二十幾人罷了。這個局按偵控的對象不同分為:朝倭科,顧名思義是負責朝鮮和倭國的情報;蒙古科,負責蒙古諸部和東北女真諸部的情報和監控;西域科,負責葉爾羌汗國及漠西蒙古的監控;烏思藏科,負責西藏、青海等地的情報;安南科,負責安南、緬甸、占城、真臘、暹羅、寮國的情報;南洋科,負責西方殖民者在東方殖民地相關情況的情報和偵控;內務科,對明軍各派系將領的監控,同樣直接受命與皇帝本人。當然這些科隨著時間和以後大明疆土的不斷變化,有增有減,例如西域科、蒙古科、烏思藏科等以後被移交理藩院的管轄範圍,又新增了鄂羅斯科等新的科。

    接下來的就要攻堅了,廢除大明沿襲了二百年來的衛所制度和軍戶制度,其難度不亞於搬走泰山,削藩和抑宦與之相比簡直是小兒科。怎麼辦?事情還是要做的,這就要看我的帝王權術了。

    首先將大明境內的四百九十二個衛(錦衣衛和具有安撫少數民族性質的四百多個衛所除外)和獨立三百五十九個千戶所全部廢除。在原有二十三個都(指揮)司和行都(指揮)司之下設二十三個(副總兵)鎮,每鎮設副總兵官一員,位從二品,下設各級將官若干,唯一特別的是有一名來自京營新軍的教練官,位正六品,實際上也就是一名上尉,負責按照新軍的編制來整編各鎮(權力是蠻大的,不過一向被各地將領誤認為他們是監軍,不過這樣也好方便這些新軍軍官對部隊的改革)。每一鎮擁有兵力根據所處戰略位置、都司轄地的大小以及山林、水網的地形的不同大約在一萬到一萬五千人之間(一般性各鎮之下以旅為最高的建制,旅級以上軍事行動由鎮一級派員指揮)。這些鎮所使用的兵械基本上還是以冷兵器為主,佐以少量的老式火器(原則上寧可配置射程較近但射速較快的佛朗機炮、火箭和雷火球之類的火器,也有部分配備鳥銃、抬槍、雙眼、三眼手銃之類),其實這些打打土匪和鎮壓一下各地民亂已經夠用了,真的發生大規模戰爭我也沒指望他們能派上用,能拖住敵人進攻的速度已經謝天謝地了。

    衛所廢止了,可官兵們都還在哪,於是給了大棒還要給塊糖。

    恩旨所有的世(襲武)官都可以按原先的品階減二等授予新制定的爵位(當然基本上都是某某爵位罔代,世襲和榮身的並不多見),待遇和新授爵的一樣。既然沒有什麼損失(個別可能還比改授前得到的好處要多)這些世官們也就不反對新政改革的內容。

    擺平了官,同樣要搞定兵。於是徹底廢除軍戶制度。規定原來軍戶家庭承擔的兵役和軍糧供應義務全部取消,但原來分配給軍戶的籍田不再收回,原先積欠的賦稅也一筆勾銷,只要這些軍戶以後按國家有關賦稅標準向當地官府按時繳納國賦滿十年,這些土地的所有權就歸他們所有,在這十年當中這些土地不允許出售、轉讓。另外對於那些人口眾多的軍戶家庭,允許其長子、長孫以外的其他子孫憑原先的軍籍證明向所在都司申請分戶,所有申請分戶人員最終可由兵部統一安排在關外分配一塊同樣面積大小(五十畝)的田地,開墾上述田地的軍籍分戶人員自開墾當年起即擁有該田地的所有權,三年內免征國賦、五年內減半徵收,但同樣嚴禁在十五年內出售和轉讓。詔書一下軍戶家庭也是嘩然一片。作為軍戶家長們反對是可以理解的,一來是在一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下為追求宗族的大而統一的和諧性,家長們對分戶是發自內心的不滿;二來嘛如果不能補兵的庶子們都離開了,那他們不也就沒有「天然」廉價的勞動力可以剝削了嗎?這個結果是在我的意料之中,至於軍戶子弟中年輕人的反應那更是好的很。比起他們的長輩,他們可是積極多了,在他們看來關外可能有兵災危厄,但是只要有了土地,不就有了希望嗎?於是在大勢所趨之下從萬曆十五年一直到萬曆二十八年整整十三年間持續不斷有前軍戶人員申領關外田地,讓兵部及後來的軍務省忙的直喊吃不消。作為皇帝以及這項改革的發起人,我一直十分關心這些審領土地的行動。一方面這畢竟是關係到天下安定團結的大事;另一方面移民實邊是我一貫堅持的一項國策(以每人授予五十畝地計算,原來明軍有編製人員三百一十幾萬,也就是說有三百多萬戶軍戶,按一戶有二個余丁計算那就可以新墾田地三百多萬頃,不是所有的土地都可以開墾成糧田,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開墾成農田,這樣算算可以鞏固多少的國土,開闢多大的疆域),堅持下去我大明必可以不斷開疆拓土,堅持下去我大明必將永葆進取不懈的精神。當然實邊的地方也要多挑幾處,譬如南方幾個省(應該是××等處地方)的去開發開發雲南、東邊的開發開發流求(台灣)、西邊的嗎去開發松潘關外和青海湖畔,要保護環境,搞可持續性發展嗎?

    沒有了衛所也沒有了軍戶以後兵從哪裡來哪?應該採用新的兵役制度---僉兵制。原先僉兵也實行過一段時間,但因為富家子弟可以花錢免役,於是逐漸變成一種苛捐雜稅。不過從萬曆十六年以後每年的僉兵變成明軍選兵的唯一方式,如何人不准逃役,否則只有一個下場:流三千里(實邊)。當然由於嚴格執行張居正制定考成法的結果僉兵的好壞也關係的各位地方官的烏紗帽,所以改革以後的明軍的士兵個人素質有了大大改善。由於改革後的明軍數量大大減少所以每一個服兵役的兵士服役期都至少是十年。作為回報,每個士兵在服役期內享有的月俸從新兵第一個月的白銀六錢七分到第一百二十個月的白銀四兩九錢(如果從未升級的話,不過這也太衰了吧?當然不同兵種不同部隊也不一樣,例如京營新軍的一個步軍新兵第一個月軍餉也有八錢五分);而且如果在服役期內因陣亡或負傷而退役則另有不同等級的獎金大約白銀二十兩到五十兩之間,視相關情況而定,當然陣亡獎金只好由家屬來領了本人是沒份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凡是服役期滿或因傷退役的官兵(對,官和兵都有份)在結束服役後都可以白銀一兩的代價向兵部(後來是軍務省)在關外(或其他開發墾荒地區)申領一塊面積為一百畝的土地,耕種十年後即歸申領人所有,耕種期間同樣享受三免五減的優惠政策(這是我從美國南北戰爭是林肯總統的宅地法中偷師來的)。這樣一來軍隊的吸引力、凝聚力均有大幅的提高,相對以前而言戰鬥力也明顯有提高了。

    另外針對明軍歷來戰前戰後都要賞銀的劣習我也加以廢止,並且根據中國古代的各種加官的虛銜和西洋的勳賞制度重新制定了各種勳位、勳章、獎章什麼的(勳、獎章的授予與以後的晉陞都有關係)從精神上而非物質上來激勵軍隊,重塑軍隊的責任感、榮譽感,看來效果還是可以的。除了從制度上來激勵軍隊的士氣外,我也下詔廢除原本各地文官甚至士子任意支使軍人的惡習,規定除非有兵部文書或本(都)司行文,地方文官一律不准隨意差遣軍人(當然發生地方叛亂、外地敵來襲等特殊事件例外)。

    最後是對邊軍動手術了,除了戚繼光的薊州軍和李成梁的遼東軍外邊軍不能打戰以不是什麼新聞了,幸好目前北方局勢除了東北土蠻部以外基本穩定,另外和蒙古諸部的關係正處於最佳狀態,否則這真的不堪設想(說道這我不得不感謝張居正,其不愧為政治大家,外交手段一流,可惜啊…。)。

    對於邊軍我的設想是首先裁撤余丁(也就是每個正式的軍人可以帶三個勤務兵、想想看這種軍隊能打仗嗎?),土兵(從南方徵調的瑤族、苗族士兵)。這一點倒是容易,由於土兵本身徵調到北方就不高興,放他們回去開心都來不及別說反對了而余丁們又可以分到土地也不願意受正丁們的氣當然不會有意見,至於有正丁不同意就連他自己一塊裁撤了。兵的問題就解決了,改制後的邊關九鎮每鎮擁有三萬人(薊州、遼東多一點每鎮大約五到六萬人),是總兵鎮,設總兵官一人,位正二品,下設各級將領若干,按京營新軍體制編製,有師一級編製。

    事實上邊軍問題關鍵不是兵多兵少而是將領吃空額抽兵血,對此我特意讓錦衣衛派監軍監控邊將(其他地方我都沒派過監軍,甚至我還將以前的監軍太監都召回了哪,可想而知邊關的特殊性),同時從京營新軍中抽調多名教練官(正四品到正八品)配發到邊關九鎮去架空這些個蛀蟲,實在不行就挪個地方換個人來干干,還不行的乾脆擼調頭上的官帽,一來二去總會有人識相的。

    至於兵力減少的部隊戰鬥力問題則由配置適量的舊式火器來解決,九鎮(除遼東以外)主要是用來防守所以不需要配置進攻型的火器,所以少數的大將軍和舊式虎蹲炮就很好用,再加上其他一些火銃、火箭什麼的守備是綽綽有餘的了,沒辦法目前是沒錢將這麼多軍隊都全火器化,人窮哪!!!!!!!!!!!!

    至此對與明軍改制全部完成,不對還有一隻部隊忘了說了。在萬曆十五年我曾悄悄從內庫撥出三百萬兩白銀的巨款用來組建一隻南洋水師,基地就選在香港這個荒山野嶺,第一任水師提督也是貴胄學堂第一期學生中的佼佼者:黃克歧,子杭南,號鳳山,時為折衝將軍。

    南洋水師主要裝備西式大帆船(當然有中國特色的水密艙和竹製風帆)和新式大炮,平日主要執行打擊海盜的護航行動(當然護航的不是中國船時就是海盜了,西洋各國都是這麼幹的,不然怎麼養活的起)。有於要長時間巡航在海外,這只水師的海員都是以五至二十兩一個月招募的,水師軍官也是在貴胄學堂中挑選菁英強化特訓出來的,所有這只水師還承擔海軍士官養成教育培訓的任務。目前這只水師一共擁有十隻六十門炮的大帆船,四艘快速帆船,四千名水手而已但我相信這只水師日後一定會成長為不亞於不列顛海盜的強大力量。

    至此對與明軍改制全部完成,新的明軍一共擁有七十萬的兵力,其中有十萬全部火器的新軍,雖然人數上較以前大大減少,但戰鬥力明顯上了一個台階,綜合戰力和西洋諸國都有一比(如果單單僅算這十萬新軍的話相信與西洋一流軍隊對戰的話也一定會贏),海軍正在穩步發展當中,預計不遠的將來那些西洋殖民者就會嘗到中國人的禮貌了。

    「」勳位、勳章、獎章種類及授予對像:

    1。勳位:勳位是可以重複授予的

    上柱國(最高勳位):一般授予從二品以上文武官員以獎勵他們對帝國的傑出貢獻

    柱國:同樣授予從二品以上文武官員以獎勵他們對帝國的辛苦貢獻

    上光祿大夫:一般授予從二品以下文武官員以獎勵他們對帝國的傑出貢獻

    左、右光祿大夫:授予為國服務二十年以上、有三次以上考評為優秀的從二品以下、正五品以上文武官員

    左、右紫青光祿大夫:授予為國服務二十年以上、有一次以上考評為優秀且沒有一次考評為差的從二品以下、正四品以上文武官員

    左、右銀光祿大夫:授予為國服務三十年以上、有一次以上考評為優秀且沒有一次考評為差的正四品以下的文武官員

    幼光祿大夫:授予為國服務二十年以下、沒有一次考評為差的正四品以下文武官員

    承恩大夫:授予為國服務二十年以下、沒有一次考評為差的正六品以下文武官員

    承恩郎:授予為國服務五年以上且考評為中上的從九品以上文武官員

    2。勳章:同樣勳章是可以重複授予的

    蟒龍勳章:最高的勳章分四爪、三爪、二爪三等,凡獲此勳章的可以在官服外穿繡蟒龍圖案的紫色紗衣一件,同時可以授予文武官員

    尚寶勳章:分一二三等只授予高級武職,以獎勵其指揮能力

    尚德勳章:也分一二三等只授予文職,用來獎勵其為官的德行

    參軍勳章:分一二三等只授予各級參軍

    果毅勳章:分一二等同樣授予文武各級官員

    勇毅勳章:分一二三等僅授予各級武職

    精進勳章:僅一級於各級文武官員第一次獲得勳位時同時授予

    3。獎章

    酬功獎章:分一二三等,按功勳的大小授予,分授文武

    賞勞獎章:分一二三四等,按服役(服務)的年資長短,分授文武

    傷殘獎章:分一二三四等,按受傷程度授予帝國軍人和以後的巡警部隊(衙役)

    「」明代按照擁有的衛所的數量來看,可以動員的兵力總數高達三百多萬,而三百萬人打不過滿洲十幾萬人,這足以證明明軍的戰鬥力,當然中國人中容易出漢奸也是不爭的事實。而明軍由於戰鬥力弱打不過滿洲兵所以要以重金來調動將士士氣,由於要重金來激勵戰士奮勇所以要加稅,要裁員,由於加稅、裁員所以高闖、李闖要造反,一造反又要重金來調動將士士氣,週而復始所以明代就亡了,歸根結底還是軍戶和衛所制度惹得禍,貽害百年。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