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八十六章 道家 下 文 / 何凌霄

    函谷著書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喪期滿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聃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舊職。於是離宮歸隱,騎一青牛,欲出函谷關,西遊秦國。

    離開周王朝洛邑不遠,但見四野一片荒涼。斷垣頹壁,井欄摧折,阡陌錯斷,田園荒蕪,枯草瑟瑟。田野裡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馬奔馳不息,有的馬還拖著大肚子艱難地尾追其後。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絞,內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適可而止,恬淡為上。勝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於郊。戎馬生於郊,則國亂家破矣。」

    話說函谷關守關官員關尹,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一日夜晚,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里,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關尹早聞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將來?於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七月十二日午後,夕陽西斜,光華東射。關尹正欲下關查看,忽見關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老者白髮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淨。關尹仰天而歎道:「我生有幸。得見聖人!」三步並作兩步,奔上前去,跪於青牛前拜道:「關尹叩見聖人」

    老子見叩拜之人方臉、厚唇、濃眉、端鼻,威嚴而不冷酷,柔慈而無媚態,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試探道:「關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非常之禮也!老夫不敢承當,不知有何見教?」關尹道:「老丈,聖人也!務求留宿關捨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聖之處,受你如此厚愛?慚愧慚愧,羞殺老夫矣?」關尹道:「關尹不才;好觀天文略知變化。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見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里。知來者至聖至尊,非通常之聖也;見紫氣之,是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聖人乘青牛而來也。」

    老子聽罷,哈哈大笑:「過獎、過獎!老夫亦早聞你大名,特來拜會。」關尹聞言大喜,叩頭不迭。之後,關尹引老子至官舍,請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懇求道:「先生乃當今大聖人也!聖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竊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為己任也。今汝將隱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難尋矣!何不將汝之聖智著為書?關尹雖淺陋,願代先生傳於後世,流芳千古,造福萬代。」

    老聃允諾,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合稱《道德經》。《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關尹得之,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饑似渴。

    《道德經》點化陽子居

    一日,老聃騎牛行至梁(今河南開封)之郊外,正閉目養神,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聃聞聲,睜開雙目,發現是弟子陽子居。

    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太學,聞老子淵博,曾私拜老子為師。沒想到在梁會與老子相遇,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掀起錦綠長袍,跪拜於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並同行。

    老聃問道:「弟子近來忙於何事?」

    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產,修飾梁棟,招聘僕役,整治家規。」

    老聃道:「有臥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

    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鬆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僕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僕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慾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

    陽子居知己淺陋,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

    老聃問。「安居何處?」

    陽於居道:「沛(今江蘇沛縣)。」

    老聃說:「正好相伴同行。」陽子居很高興。欣然與老師結伴向東而行。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後上。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奉茶獻巾。難水過,二人騎牲繼續前行。老聃歎道:「剛才觀你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陽子居面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僕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陽子居聽後,一改原來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老子贊曰:「小子稍有進!人者,生於父母之身,立於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不自然,則合於道矣!」

    論養生經

    話說老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知其名,無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於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個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太平。眾人欲推庚桑楚為君主。庚桑楚聞之,心中不悅,意欲遷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獸張口可以吞車,其勢可謂強矣,然獨步山林之外,則難免網羅之禍;巨魚,張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謂大矣,然躍於海灘之上,則眾蟻可以食之。故鳥不厭天高,獸不厭林密,魚不厭海深,兔不厭洞多。天高,鳥可以飛矣;林密,獸可以隱矣;海深,魚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斂形而藏影也,故不厭卑賤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榮,年過三十,今日聞庚桑楚養生高論,欲求養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蟲,越雞不能孵鴻鵠,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國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榮聞言,辭別庚桑楚,頂風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捨。

    南榮拜見老聃,道:「弟子南榮,資質愚鈍難化,特行七日七夜,來此求教聖人。」老聃道:「汝求何道?」「養生之道。」老聃曰:「養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慾,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外一體,皆歸於自然,於是達於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蹦先?聞言,苦心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身心已變得清涼爽快、舒展曠達、平靜淡泊。於是拜謝老聃道:「先生一席話,勝我十年修。如今榮不請教大道,但願受養生之經。」

    老聃道:「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捲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陽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生之經也。」南榮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於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於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於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榮問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於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於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

    再授孔丘

    話說孔丘與老聃相別,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得大道。聞老聃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丘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游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游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捨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閒自在。」老子接著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佈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丘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讚歎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孔丘聞之,若雲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閒哉!乘舟而漂於海,乘車而行於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回歸原本,如遊子回歸故鄉,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孔丘聞之,覺已為鵲,飛於枝頭;覺己為魚,游於江湖:覺己為蜂,採蜜花叢;覺已為人,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游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別。

    聖人辭世

    老聃長壽,一百六十餘歲仙逝,鄰里皆來弔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

    老聃好友秦佚來弔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身回去時,鄰人攔住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當然。」鄰人道:「既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禮,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鄰人聞言,由怒轉,大聲責問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願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於道乎?不合於道,可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於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鄰人聞之,似有所悟,又問:「汝既不悲,何以哭號三聲?」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非因悲也,是與老聃辭別也。一號,言其生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二號,言其死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傳自然無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舉足而應時,動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眾鄰聞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為主葬之人。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聖,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乙老子其人

    歷史上的老子是什麼人呢?他的生活年代到底是什麼時候?這些問題都是我們現在無法肯定的。但是,對於老子的形象,我們卻又是比較熟悉的。(這是因為,我們在接受教育或者是獲得常識的時候,只採取了一種沒有爭議的觀點)

    a老子是誰?

    《史記·老子列傳》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但是,司馬遷又說關於老子其人的傳說還有三種:一說老子是老萊子;二說太史儋即老子;三說老子是隱君子。後人對這幾種說法有不同的觀點,引起了長期的爭論。

    b老子的形象

    在我們一般人看來,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或者是創始人(對這樣的說法,我持保留態度。老子即使確有其人,他也未必有一個創始「道家」的意圖)。在道教中,老子就是太上老君,是道教的「教主」。

    2.書名。也稱《道德經》。(《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參見百度百科《道德經》條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甲題

    自成書以來,老子的版本眾多,在漢語中大概可以指印刷術發明以來印製書籍的版次。所以,木板印刷、活字印刷的書籍都有版本。不過,帛書、簡書或者其他形式的書籍是否也有題呢?由於簡帛書籍一般為手寫,是否可以稱為版本,我無法肯定請大家指出。或許學界也將簡帛等形式的老子也稱為版本,但是我們現在不會將手稿稱為書籍。)現在,我們一般所說的通行本指王弼本、傅奕本。

    乙老子註釋

    《老子》不僅版本眾多,註釋者更是歷代不斷。我們現代人讀它總覺得有障礙,這種障礙首先的。解決這樣的障礙可以借助前人及今人對《老子》的註疏等形式的文字解釋。另一方面大概可以說是思想方面的障礙,對《老子》所表達的思想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認可或理解的。

    道家文化影響

    第一節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為在品茶時樂于于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別強烈,表現味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於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於山水的境界。元好問的《茗飲》一詩,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時的具體寫照,契合自然的絕妙詩句。宿醒來破厭觥船,紫筍分封入曉前。

    槐火石泉寒食後,鬢絲禪榻落花前一甌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邂逅化胥猶可到,蓬萊未擬問群仙。

    詩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對著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樣的茶能在詩人心中永久留香,而萬里清風則送詩人夢遊華胥國,並羽化成仙,神遊蓬萊三山,可視為人化自然的極至。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並能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所以在中國茶人的眼裡,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

    在中國茶道中,自然人化不僅表現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對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蒼山,鄭板橋品茶邀請一片青山入座,陸龜蒙品茶綺席風開照露晴,李郢品茶如雲正護幽人塹,齊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鵑,曹雪芹品茶金籠鸚鵡喚茶湯,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鶴是交遊,在茶人眼裡,月友情、山有情、風有情、雲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詩聖杜甫的一首品茗詩寫道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

    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全詩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結合,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聲色並茂、虛實相生。

    蘇東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詩:

    仙山靈雨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第二節中國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處世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樸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昇華到無我的境界。

    周易的內容屬儒家周易的形式屬道家理論.故周易應是儒道合一的全家

    六、中國道家養生

    道家養生古名攝生,道生,即以老莊道家思想為宗旨,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風水環境、道樂書畫,茶養、食養、藥養、節欲、辟榖、等多種方法。使精氣神後天轉化先天,運用先天之氣滋養後天。來調和陰陽、流通氣血、培補精氣、鍛煉筋骨,頤養臟腑,調理肌膚。達到性命雙修身心和諧健康的目的。

    道家養生:吳晟,號丹豐、青竹道人.道家學者,養生家,中華道家養生寶典總編輯。最早把道家易筋經、道家風水等編輯為中英文專著,傳播於海內外。著作《道家易筋經》《道家養生經典》等入選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物.和國家音像品走出去工程。事跡和作品被中央電視台、新浪網,南方衛視等百家媒體報道,並多次參加法蘭克福等國際知名書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