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七十章 氐 文 / 何凌霄

    氐拼音:di

    五筆字型碼:qayi

    組詞:氐羌氐宿巴氐角氐氐惆氐人氐賤白氐本氐大氐青氐氐房氐首氐酋回氐盤頭氐氐土貉氐人國白馬氐於氐根盤頭氐氐州第一

    封君皆氐首仰給焉。--《漢書·食貨志下》。師古曰:「氐首,猶俯首也。」

    低;低廉

    中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

    自彼氐羌。--《詩·商頌·殷武》

    星名

    根本

    尹氏大師,維周之氐。--《詩·小雅·節南山》

    氐,本也。--。按,柢之

    氐di

    1我國古代西部的少數民族。

    2二十八宿之一。又見di。

    中國古族名。原在中國北部和西部的廣大地區遊牧。從東漢起陸續內遷,主要居住在今陝西、甘肅、四川等廣大地區。從事畜牧、農業。魏晉時大量接受漢族文化和生

    產技術。歷史上曾建立過仇池、前秦、後涼等國。

    氐di根本。又見di。

    中國西北古代民族。處陝甘川交邊地區。

    一、簡史

    其來源主要有兩種意見﹕一說氐、羌同源而異派﹔另一說氐、羌雖自古關係密切﹐然而從來都是兩個不同的民族。目前以持第一種意見者居多。這種意見認為﹐殷代和西周﹐氐族還未從羌族中分化出來。甲骨文中雖有「氐」一詞﹐但作絜帶、征發之意﹐而並不作族稱。春秋、戰國時﹐開始以氐作為族稱﹐但仍多以「氐羌」並提。可見氐族雖已出現﹐但與羌族的關係仍極密切。《史記西南夷列傳「自、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這是關於漢代氐族第一次的簡要說明。魏晉時氐族得到進一步發展﹐顯然已較羌族更為先進。氐族最終形成單一民族﹐是由於有些羌人部落從高原遷徙河谷﹐由遊牧轉向農耕﹐並在與四周漢族日益頻繁的接觸中﹐受漢族先進經濟與文化的影響﹐以致其語言、經濟、文化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所致。

    西漢初葉﹐氐人各部已「自有君長」﹐其社會階級分化漢以前已存在。漢武帝元鼎六年(前滅氐王﹐置武都郡﹐為氐地開設郡縣之始。武都屬縣多稱「道」﹐而隴西郡也有氐道﹐廣漢郡有剛氐道、甸氐道﹐蜀郡有湔氐道等。秦漢制度「有蠻夷曰道」﹐可見今甘、川、陝三省交邊地區的渭水及漢水上游、白龍江流域、涪江與岷江上游都是氐人最初的聚居區﹐同時與他族雜處。

    漢至三國﹐氐人經歷兩次較大遷徙。第一次是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派兵鎮壓氐人反抗﹐徙部分氐人於酒泉﹐即酒泉福氏之氐。第二次是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因氐王阿貴、楊千萬不附﹐累攻武都﹐終以氐王附蜀漢﹐徙武都氐人5萬落於扶風、天水二郡界內﹔旋又徙武都氐、漢等族人眾於京兆、汧、雍、天水、南安、廣魏等郡。以後﹐魏再徙氐眾於關中﹔在蜀魏爭奪中﹐也有一些氐人徙居蜀漢。因而至魏晉時﹐氐人除原在武都、陰平(原廣漢郡屬縣﹐三國改置郡)二郡以外﹐又在關中、隴右一些郡縣形成與漢人及其它各族交錯雜處的聚居區。其中最著名的如晉略陽氐蒲(苻)氏、呂氏﹐其先人都是從武都遷來的。

    主要分佈於中國西部(現甘肅、青海、四川一帶)的異族,屬於藏系,以勇猛善戰聞名。東漢時代的異族,氐族居住於涼州與益州,風俗雖然與羌族相似,不過較善於農耕。公元二二一年,馬超舉兵叛亂對抗曹操之際,氐族中的興國氐與百頃氐等部族,也加入了馬超的行列。三國時代後,由於氐族居住地介於魏蜀兩國邊界,因此時常被捲入兩國之間的戰火。到了公元三○四年時,氐族的酋長李雄便趁著西晉內亂之際,發兵攻打成都進而稱帝,建立了所謂成漢。李雄並以劉禪的曾孫劉玄為安樂公,繼任劉禪的爵位。

    晉與十六國以前﹐氐人大體未分佈至關東﹔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秦等出於被動與主動﹐都多次將氐人徙於關東河北等地﹐因而氐族與他族交錯雜處的地區空前擴大。

    西晉初年﹐關中氐、羌、漸為編戶﹐賦役繁苛﹐常激起反抗。而地方官吏﹐干賞啖利﹐妄加討戮。晉惠帝時﹐晉室分裂﹐諸王作亂﹐元康六年(296)﹐匈奴、盧水胡﹐雍、秦二州氐羌奮起反晉﹐立氐人齊萬年為帝﹐西北震動。氐羌直逼長安﹐至元康九年(299)齊萬年被俘﹐堅持兩年半而敗。然而晉朝也受到嚴重打擊﹐不久即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中﹐氐族貴族曾建立前秦與後涼。

    晉永和六年(350)﹐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帥蒲洪稱三秦王﹐改姓苻氏。不久遇刺死﹐子健嗣。趁後趙既滅﹐冉魏大亂﹐苻健進據長安﹐於永和七年(351)稱天王﹐國號秦﹐次年稱帝﹐是為前秦。至苻堅繼位(357∼385在位)﹐任用漢人王猛﹐先後滅前燕﹐克晉漢中﹐取成都﹐又滅拓拔氏代﹐滅前涼﹐平西域諸國﹐一度統一了中國北部﹐成為十六國中疆域最大者。晉太元八年(383)﹐苻堅大舉攻東晉﹐結果慘敗於淝水﹐太元十年(385)被羌酋姚萇所殺﹐前秦基本上瓦解。淝水之戰前一年﹐苻堅遣驃騎將軍略陽氐人呂光平西域。苻堅慘敗於淝水之次年﹐呂光已平西域30餘國﹐歸而據涼州﹐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先稱酒泉公﹐繼稱三河王﹐晉太元二十一年(396)進號天王﹐國號涼﹐史稱後涼。傳兩代﹐公元403年滅於後秦。此外﹐在今甘肅南部和四川西北部還有另一個氐族政權──仇池。自漢獻帝建安(196∼219)中﹐氐帥楊駒徙居於仇池(今甘肅成縣西)以來﹐其後裔一直是這一帶氐族的統治者。晉元康六年(296)氐酋楊茂搜率部於仇池稱王﹐其後裔雖多次遷徙﹐並更易其名稱﹐但始終領有這一區域﹐最後為隋文帝所滅﹐共傳衍286年﹔若從楊駒計算﹐有近400年的歷史。

    唐代﹐吐蕃勢力從西藏高原興起﹐並逐步進據氐族地區。今四川松潘、文縣、武都一帶氐族地區長期為吐蕃據有﹐該地的氐族逐步與吐蕃人相融合。今四川平武、略陽一帶未被吐蕃據有﹐該地的氐族則多與漢族融合。其餘散處西北、關中、河北各州的氐族﹐在南北朝時已與漢人融為一體﹐或部分融入當地其它民族。因此﹐唐代以後氐族的活動即大為減少。有人以為氐族的一部分後裔在川甘交界處一直延續至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民族融合

    歷代氐族政權漢化很深﹐故記載其本身經濟、文化的資料不多。最早而詳的當推三國時魏人魚豢《魏略西戎傳》。此文記載當時氐族情況為﹕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能種田、織布﹐同時兼事畜牧業。畜養有豬、牛、馬、驢、騾等。有眾多支系﹐各有稱號。統治階級中的代表人物「王」﹐「侯」已經形成﹐並多受中央王朝的封拜。語言與羌、雜胡的語言相同﹐而同時又多知漢語。有姓﹐皆採用漢族的姓氏。婚姻家庭與羌族相同。衣服崇尚青、絳色。服飾方面﹐緣飾似羌族﹐而衽露又似漢族袍服。可見﹐民族的經濟與文化既與羌族極相近﹐同時又受著漢族的強烈影響。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