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六十九章 黨項族 文 / 何凌霄

    黨項族

    目錄

    介紹

    來源

    發展

    建立政權

    後裔

    生活與生產

    介紹

    黨項族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故有「黨項羌」的稱謂。

    來源

    據載,羌族發源於「賜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漢代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此時的黨項族過著不知稼穡、草木記歲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黨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此外還有黑黨項、雪山黨項等部落。

    另一說拓跋氏是鮮卑族的後裔,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就自稱是鮮卑後代。

    《宋史》卷485《夏國傳》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遼史》卷115《西夏外記》:「西夏本魏拓跋氏後。」《金史》卷134《西夏傳》:「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

    隋朝時,部分黨項羌開始內附,追隨中原政權。唐朝時,經過兩次內遷,黨項逐漸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包括靈州、慶州、夏州、銀州、綏州、延州、勝州等諸州,仍以分散的部落為主。他們與室韋、內遷的土谷渾及漢族雜居相處。經濟以畜牧業為主,「黨項馬」在當時名噪一時。唐中央多在黨項民族聚集地設立羈縻州進行管理,有功的黨項部落酋長被任命為州刺史或其它官職。

    唐末黃巢起義時,唐僖宗傳檄天下勤王。黨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聯合其他力量共同擊敗起義軍。戰鬥中,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戰死。唐僖宗賜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至此,黨項拓跋氏集團有了領地,轄境包括夏、銀(今陝西榆林東南)、綏(今綏德)、宥(今靖邊東)、靜(今米脂東)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權,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之一。

    發展

    據載,羌族發源於「賜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漢代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此時的黨項族過著不知稼穡、草木記歲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黨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此外還有黑黨項、雪山黨項等部落。

    南北朝末期(6世紀後期)開始活動於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當時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隋書·黨項傳》記載:黨項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有戰陣則相屯聚,無徭賦,不相往來。牧養犛牛、羊、獵以供食,不知稼牆。也就是說早期的黨項人不事農業,衣、食、住皆仰賴畜牧,天文字曆法,以草木枯榮計算歲月,崇拜天神,死後火葬。黨項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須互相幫助,當受到外族人傷害時,必須復仇,未復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類,直到斬殺仇人,才能恢復常態。此外。黨項人還特別崇尚白色,故自稱「大白上國」。黨項諸姓部落中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離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稱為黨項八部。其中拓跋氏先世本出自鮮卑族拓跋部,後成為黨項諸部中的一部,在黨項諸部中最為強盛。

    隋開皇四年(584)有千餘家黨項羌人歸屬隋朝。次年,黨項首領拓跋寧叢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肅臨潭縣境)請求內附,隋朝授拓跋寧叢為大將軍。開皇十六年(596)黨項首領進攻會州(今甘肅靖遠縣東北),兵敗紛紛降附,並遣子弟入朝謝罪,向隋朝貢。唐初武德中8∼626)黨項相率歸屬唐朝。太宗貞觀三年(629)唐朝南會州都督鄭元?招諭黨項歸附,黨項首領之一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朝在其他設軌州(今四川松潘縣西),授細封步賴為刺史。其他黨項部落,亦紛紛響應,唐朝又設崌、奉、巖、遠四州,並以原來各部酋長分別擔任各州刺史。貞觀九年(635),唐下詔遣使開河曲地為16州,黨項內附者34萬口。當時曾與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結為姻親的黨項拓跋部酋長拓跋亦辭,也在與唐作戰兵敗、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歸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設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歸附的部落首領作刺史,以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受松州都督府節制。

    唐初崛興於西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日益向外擴張,北上並滅了吐谷渾,並侵襲威逼黨項羌。散居在今甘肅南部和青海境內的黨項部落被迫請求內遷,唐移靜邊州都督府至慶州(今甘肅慶陽縣),轄下的25個黨項州,也隨著一道遷徙。黨項原住地為吐蕃佔領,留下來的黨項居民為吐蕃貴族所役屬,吐蕃稱這些人為弭藥。

    唐中葉安史之亂後,由於發生了吐蕃、黨項、吐谷渾等族聯合對唐的進攻,唐延採納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建議,把散居在靈、鹽和慶州一帶的黨項羌部落遷到銀州(今陝西米脂縣)以北、夏州(今陝西橫山縣)以東地區。從此,遷居在慶州一帶的黨項羌部落叫做東山部落;遷居在夏州一帶的黨項羌部落叫做平夏部落。其時還有部分黨項羌人一度東進到石州(今山西離石縣)。內遷後的黨項羌由於其定居的陝北、河套一帶,秦漢以來已是漢族封建文明發展的地區,黨項羌人民和漢族以及其他民族人民在經濟、文化方面發生密切的交往,生產力發展很快。黨項羌從這時起,進入階級社會。唐朝末年,黨項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參與鎮壓黃巢農民起義軍的軍事行動。唐朝以夏州為定難軍,以拓跋思恭為節度使,封爵夏國公,再賜李姓。從此黨項族便據有銀、夏、綏、宥、靜五州四州,無靜州)。歷經五代,黨項拓跋部利用藩鎮爭戰、朝代更替的機會,逐漸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到後週末年,已經形成一個以夏州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宋朝初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即附宋,並助兵對北漢作戰。宋朝亦對夏州李氏政權衽羈縻統治。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傳至李繼棒,發生了黨項貴族內部爭奪權位的鬥爭。太平興國七年,李繼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獻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宋封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留居京城,黨項族內部由此引起了急劇的分裂。繼捧弟李繼遷採納部下張浦的建策,率領貴族逃入夏州東北300里的地斤澤,抗宋自立。

    建立政權

    西夏介紹

    西夏是指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於公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這個時候黨項族開始強大起來。其中拓跋赤辭投降唐,被賜姓李,遷其族人至慶州(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封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黨項部首領拓跋思恭平黃巢起義有功,再次被賜姓李。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

    另一種說法是西夏皇族是鮮卑族的後裔。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就自稱是北魏鮮卑之後。

    《宋史》卷485《夏國傳》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遼史》卷115《西夏外記》:「西夏本魏拓跋氏後。」《金史》卷134《西夏傳》:「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

    08年2月29日新華社: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烏審旗納林河鄉排子灣村發現一處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這座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幾方十分珍貴的墓誌。墓誌銘用了大段文字記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經過,並明確表示其家族為「本鄉客之大族,後魏之莘系焉」。拓跋部李氏家族是「後搬到此地的大族,是北魏人的後代」,這又一次把黨項拓跋部和鮮卑拓跋聯繫在了一起.

    宋初趙匡胤削藩鎮的兵權,引起李氏的不滿。雖然他們一開始服從宋的命令,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西夏文)。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

    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統治範圍大致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其疆域方圓數千里,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界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員遼闊。

    西夏處西涼地區,是遊牧民族,經濟並不發達.西夏經濟的來源是靠侵佔宋的土地而成的。西夏在太祖(李繼遷)時期佔領了宋的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和興慶(今寧夏銀川)等地,又向西佔領了涼州(今甘肅武威)和瓜州(今甘肅安西)等地.這些地區豐饒五穀,經常種植蔬菜,水果和糧食.黨項人在這個廣闊的農田里耕作,學會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西夏經濟的發展。並且,西夏長期與漢人雜居,農業技術也達到很高水平。史書曰:「耕稼之事,略與漢同」。

    西夏本來沒有瓷器,瓷器靠掠奪宋人來獲得.宋夏慶歷和議以後,西夏與漢族人民交往的同時學會了制瓷技術。西夏毅宗時期,西夏開始興建瓷窯,開始生產自己的瓷展制瓷業。西夏的制瓷中心位於塞上江南銀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區的優點,也有本民族的特點如淳厚樸實等,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還遠銷到海外。

    西夏崇宗、仁宗時期,西夏經濟大大的發展.農業,商業,手工業逐漸發達起來,四方的物品會集到興慶,進入了西夏經濟最鼎盛的時期。

    西夏的統治民族黨項族本是遊牧民族,佛教東傳甘肅以後,西夏內部開始創造獨有的佛教藝術文化。今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的百眼窯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畫藝術的寶庫。在額濟納旗黑城、綠城子中發現的西夏文佛經、釋迦佛塔、彩塑觀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發現。

    另外,不得不提到敦煌莫高窟。大慶二年36年),西夏人消滅瓜州、沙州的歸義軍政權,開始統轄敦煌地區。此時西夏將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幾分光輝。從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整修莫高窟。當時莫高窟塗綠油漆,接受了幾分中原文化,還有一些畏兀兒、吐魯番風格。西夏將自己強悍的民族精神和別具一格的文化也讓這座佛教建築顯得更加光輝燦爛。

    此外,表現西夏文化的還有西夏文,又稱蕃書。西夏設立蕃字院和漢字院,使西夏民族意識增強,百姓「通蕃漢字」,文化也增加了許多。

    西夏還設立蕃學和太學。

    黨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通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西夏建國後,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並親自主持修築了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後,興慶府、靈州一帶,一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統治者也較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專門設立群牧司負責畜牧業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區主要分佈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帶,牧養的牲畜以羊、馬、駝、牛為主,還有驢、騾、豬等。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西夏的冶煉、采鹽制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也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在西夏統治者的倡導下,黨項族是同時期接受漢文化較多的一個民族。可以說,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夏末期,朝政長期處於內亂之中,政敵和宗黨間的鬥爭激烈。蒙古汗國建立後,幾次征討西夏,經過長期的抗爭,西夏於末帝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

    西夏初期及中期

    西夏建國後採取聯遼抗宋的戰略不斷入侵宋邊境。夏宋之間的戰爭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認夏的割據地位,夏對宋稱臣。另外宋每年「賜」夏若干財物。但同年夏與遼之間又爆發了戰爭。夏取得了與宋,遼平等的地位。

    李元昊死後,他不滿2歲的兒子李諒祚成為皇帝,由其母沒藏氏專政。遼攻西夏,夏大敗,向遼稱臣。李諒祚子李秉常即位後被其母梁氏幽禁年吐蕃禹藏花麻歸夏。梁氏又發動與宋的戰爭。失敗後被迫讓權於李秉常。李秉常死後他三歲的兒子李干順即位,梁氏再攬大權。重新發動與宋和遼的戰爭。李干順親政後採取依附遼,於宋修和的策略。戰爭逐年減少,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5年金朝立國,開始發動對遼的進攻年遼天祚皇帝兵敗逃到西夏。同時金使到西夏勸李干順將遼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擊。李干順看到遼滅已不可挽回,答應了金的條件。從此西夏歸服金。

    金滅北宋時西夏隨其尾跡而入,獲得了數千里的土地。

    李干順死後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內發生了強大的饑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發生了巨大的人民起義。李仁孝的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從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死後,其子李純佑即位,政治**,國勢日益衰落年他的堂兄李安全篡位,殺李純佑。李安全改變了與依附金的政策,開始依附此時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族。他發動了與金長達十多年的戰爭,使兩個國家被削弱,而且,他統治時期,西夏百姓十分貧困,軍隊非常衰弱,政治**到極點,而李安全自己卻十分**,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處怨聲載道。再說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並沒有給他帶來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開始進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無以抵擋年西夏內部發生宮廷政變,李遵頊篡位,李遵頊仍然保持著襄宗(李安全)的作風,西夏政治更加**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幫助成吉思汗西征,觸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進攻西夏年,由於李遵頊聲稱自己不願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

    西夏的滅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下,終於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儘管獻宗李德旺是治國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權覆滅命運。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際抗擊蒙古。不料機密洩露,1224年蒙古攻克銀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質,才得免滅國年成吉思汗西徵得勝後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死,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黨項族也被滅族。西夏滅亡。

    西夏的政治制度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台、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西夏的軍事制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黨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萬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鬥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最小單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組成,主力一人,輔主一人,負擔一人。

    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44838年稱帝,在位11年。父李德明,西平王。李元昊襲位後,與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他接受宋的先進文化,由根據黨項的民族特點確立了一套政治軍事制度。李元昊與遼,宋之間進行了一些戰爭,取得勝利,形成宋,遼,夏鼎立局面。晚年,肆意誅殺,縱情享樂,強奪太子寧凌噶妻為後,被寧凌噶刺死。死48年,時年45歲。

    毅宗昭英皇帝李諒祚47748年即位,在位20年。景宗長子。即位時才1歲,由其母掌握朝政。親政後,實行改革,使西夏進一步漢化。他連年對宋用兵,攻掠臨近州縣。先後收降吐蕃首領瞎氈的兒子木征和青唐吐蕃部。後注意修好與遼、宋關係。7年病死,時年21歲。

    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87年即位,在位20年。毅宗長子,即位時8歲。死86年,時年26歲。

    崇宗聖文皇帝李乾順843986年即位,在位54年。惠宗長子,即位時3歲。親政後,採取聯遼抗宋的策略,遼被金滅後,又聯金抗宋。死39年,時年56歲。

    仁宗聖德皇帝李仁孝249339年即位,在位55年。崇宗長子。仁宗指定《新法》,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科舉制,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封建制在西夏確立了。仁宗時是西夏的鼎盛時期。仁宗死93年,時年70歲。

    桓宗昭簡皇帝李純佑77-1293年即位,在位13年。仁宗長子。以附金和宋為國策年,鐵木真開始進軍西夏,1206年,桓宗暴卒,時年30歲。

    襄宗敬穆皇帝李安9-12206年即位,在位6年。崇宗孫,仁宗侄,父李仁友。在位6年,被齊王李遵頊廢,同年死,時年43歲。

    神宗英文皇帝李遵頊2-1222223)年在位,在位13年。齊王李彥宗子,博覽群書,1203年西夏狀元,後統領西夏軍事,1211年,廢襄宗自立。他是以狀元當皇帝,在歷史上是無前例的。後,與蒙古,宋戰爭屢敗,1223年,神宗退位,死於1226年,時年65歲。

    獻宗李德旺822223年即位,在位4年。神宗次子。即位後,抗拒蒙古年,成吉思汗攻西夏,西夏連失數城,獻宗驚死,時年46歲。

    夏末帝李睍(生年不詳-1227)1226年即位,在位1年。獻宗侄。即位僅後1年,西夏被蒙古所亡,末帝投降被殺。西夏亡。

    後裔

    公元1227年,蒙古滅西夏,黨項人遂成為蒙、元屬民,系色目人之一種。蒙古語譯黨項為唐兀(《元朝秘史》譯作唐兀惕或唐忽惕),故元代以唐兀氏指稱黨項人及其所建立的西夏。因西夏領土主要在黃河以西,漢文文獻稱之為河西,自蒙古語轉譯,又作合申,故拉施特《史集》謂「蒙古人稱做合申的唐兀惕地區」。但元人所說的河西人是泛指所有的西夏遺民,不專指黨項族,故河西又有「蕃河西」和「漢河西」之別,《新元史》卷二九《氏族表》(下)曰:「其俗以舊羌為『蕃河西』,陷沒人為『漢河西』。」有的學者認為,在西夏統治的近二百年間,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元代用「唐兀人」、「河西人」、「西夏人」來指稱這個民族共同體,而「黨項」之名卻再也不見於載籍。我不能同意這種說法。黨項一名之所以絕跡,不過是因為蒙古人已將黨項改稱為唐兀罷了,唐兀和河西雖然都可以用來指稱西夏,但在指西夏遺民時,唐兀人與河西人、西夏人還是有所區別的。由於黨項族的族稱在各個歷史時期頗有歧異,為了行文的統一,本文仍採用其初始名稱黨項,以黨項遺民來指元代的唐兀人,以黨項遺裔來指元以後的黨項人後裔。

    西夏亡國後,黨項人失去了其共同生活的地域,不得不與其他民族間錯雜居,從而漸漸為漢、藏、蒙古等族所同化。本世紀以來,學者們對西夏亡國後的黨項遺裔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從中可以看到這個民族是怎樣經歷民族融合而最終走向消亡的。

    西夏故地的黨項遺民

    蒙、元時期,在西夏故地仍生活著大批黨項遺民,元代曾多次從河西隴右簽征為數可觀的黨項兵士,元朝的宿衛軍和鎮戍軍中都有專由黨項人組成的「唐兀軍」年,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的白濱、史金波在甘肅酒泉發現一通漢文、回鶻文合璧的《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他們的研究結論是:此碑完整記錄了一個唐兀家族自西夏亡國至元朝末年的130多年間,歷六世十三人的世系及其職官世襲情況,從中可以瞭解元代西夏故地黨項遺民的活動。這個家族從西夏亡國後第二代起就不再用黨項人的姓名,而改用蒙古人習用的名字,這反映了在特定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下,西夏故地黨項遺民的一種蒙古化趨勢。元代以後,河西隴右的黨項人就再也沒有消息了。白濱、史金波認為,現今分佈在甘肅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一帶的裕固族,可能是包含著黨項、回鶻、蒙古血統的一個新的人們共同體。

    1983年,湯開建發表《〈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補釋,對此碑內容提出了新的解釋,認為此碑的碑主應是由夏入元的沙陀貴族之後。從湯文提供的史料根據來看,應該承認他的這一結論是很有說服力的。

    另外有學者指出,在甘肅南部的迭部地區,至今居住著一個語言和風俗習慣與周邊各族都不相同的民族,故懷疑他們是黨項遺裔或鮮卑吐谷渾的原始居民。但這一推測似乎並沒有什麼太多的依據。

    (二)四川的木雅人本世紀二十年代,英國人伍爾芬敦(曾赴西康地區進行實地調查,根據當地部分居民的語言特徵,認為他們有可能是西夏亡國後南徙川康的黨項人的後裔。1944年,四川大學鄧少琴先生應西康省通志館之邀,對西康地區進行歷史考察。他從木雅一帶居民口中聽到了關於「西吳甲爾布」(即西吳王,「甲爾布」乃藏語「王」之意)的傳說,說是西吳王曾為北方漢地之王,所居之地曰「木雅」,後來南遷此地建立新邦,遂亦稱此地為木雅。鄧少琴先生根據這一線索,以當地遺跡和歷史文獻相印證,寫成《西康木雅鄉西吳王考。他認為西吳就是西夏的對音,西吳王(即西夏王)是西夏皇族亡國之後南來此地建立的一個邊裔小政權,並將它與遼亡後耶律大石所締造的西遼相提並論。他還指出,藏語的「木雅」一詞源自宋元時代漢文文獻中的「木訥」、「母納」、「密納克」等,原是指西夏國都興慶府地,黨項遺民南來後把這個名稱帶到了川康地區。自此以後,人們始知木雅人是黨項人後裔。

    1980年,寧夏學者李範文深入四川木雅地區,對生活在那裡的黨項遺裔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調查。通過調查並參照漢藏文獻記載,他認為木雅人是西夏亡國後南遷的黨項遺民和當地的黨項原始居民弭藥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木雅人自稱「博巴」,意為藏人,但藏人不承認他們為藏族,稱他們為「木雅巴」,意即木雅人。今天木雅人的總數約有一萬多。木雅人有自己的語言,他們一般在外講藏語,在家講木雅語。另外在這次調查中還發現,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土著居民的語言與藏語差異較大,與木雅語也有所不同,而與西夏語十分接近,因此李範文認為道孚人不是藏族,很可能是未曾北徙的黨項原始居民弭藥人的後裔。

    需要說明的是,木雅並非一個非常明確的區域概念,在國內出版的任何地圖上都找不到木雅這個地名,它的範圍大小在各個歷史時期是很不一樣的,被人們普遍認為是西吳王時代遺物的八角碉,遍佈於康南及大小金川流域,可見西吳王時代的領域遠比今天要大得多。今日四川木雅人的分佈範圍,大致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尼措寺以南,木裡藏族自治縣的麥地龍以北,康定縣折多山以西,雅礱江以東的地帶,有木雅上鄉和木雅下鄉之分。

    迄今為止,我們對木雅人,尤其是對木雅人歷史的瞭解還很有限,可以說木雅人的謎底至今尚未揭開,比如關於西吳王的推測就主要是建立在傳說之上的。木雅人被藏族同化的過程也是黨項族走向消亡的重要環節之一,這個問題還有很大的研究餘地。

    (三)安徽的黨項遺裔

    對安徽黨項遺裔的探索主要是圍繞著余闕及其後裔展開的調查。余闕為元朝唐兀人,先世居武威,其父沙剌臧卜因在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做官,遂定居於廬州。余闕以科舉出身,元末為安慶守帥,城破死節,由此名聲顯於後世。

    1981年,史金波和吳峰雲根據從地方志裡獲得的線索,同赴安徽調查余氏後裔。根據他們的調查結果,並參證訪得的兩部《余氏宗譜》,弄清了自元末余闕至今已延續二十七世的傳承關係。調查結果表明,在安徽合肥和安慶等地共有餘氏後裔約5餘人,他們今天都已徹底漢化,只有少數有文化的老者才知道自己是黨項人的後裔。這一調查結果為研究入居內地的黨項人與漢民族融合演變的歷史提供了典型的例證。

    1984年,馬明達發表《也談安徽的西夏後裔,指出元代移居安徽的黨項人遠不止余闕一族,黨項名將昂吉兒自元初即統領一支唐兀軍駐守廬州,後子孫世襲其職,整個元代,廬州的鎮戍軍皆由黨項人組成,余闕家族定居廬州當與此背景有關。

    (四)河南的黨項遺裔

    從元代文獻來看,當時移居河南的黨項遺民數量相當可觀年,任崇岳、穆朝慶根據河南省濮陽市城東柳屯鄉楊十八郎村發現的《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所提供的線索,前往濮陽考察黨項後裔,以他們查訪到的楊氏族譜及記載楊氏事跡的《述善集》等資料與碑銘相印證,得知現今居住在濮陽市柳屯鄉十餘個自然村裡的3500多位楊姓居民均為黨項遺裔。楊氏的先祖唐兀台世居西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西夏末年歸附蒙古,從軍征戰多年,後其子閭馬定居濮陽,易姓楊氏,至今已傳二十八世。楊氏子孫雖然聚族而居,但因長期生活在中原地區,其語言文字、生活習俗已與漢族毫無二致,他們今天申報的民族均是漢族,但私下卻自稱為蒙古族,我想或許他們的先人在元朝時曾經冒稱過蒙古人吧。

    此外,近年任崇岳又根據元吳澄《吳文正公集》卷三三《故浚州達魯花赤追封魏郡伯墓銘》和1974年在河南浚縣出土的《中義大夫漢陽府墓誌》的記載,推斷在今天的浚縣應該有一支黨項人後裔,但從浚縣的鄉土資料中卻找不到任何痕跡,估計他們也已經徹底漢化了。

    (五)河北的黨項遺裔

    1962年,在河北保定韓莊出土兩座明代西夏文石刻經幢。七十年代,西夏史研究者對經幢上的西夏文進行瞭解讀,得知它是一批黨項人的後裔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為興善寺亡僧而立的勝相幢,兩幢上共刻有八十多個黨項人姓名。過去人們一般認為西夏文的使用下限是元末,完成於至正五年(1345年)的居庸關過街塔洞壁的西夏文石刻被認為是現存最晚的西夏文資料。三十年代初,陳寅恪先生在柏林國家圖書館見到該館所藏據稱為明萬曆寫本的藏文甘珠爾,上面偶有西夏文字,因而推測當時「或尚有能通解其文字的人」。保定韓莊出土的西夏文經幢,證明遲至明代中葉,還有黨項人的後裔在河北境內聚族而居,並且仍在繼續使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文字。

    (六)青海的黨項遺裔

    西夏亡國時,末帝李睍為蒙古軍所殺,此後便再也沒有關於西夏皇族的任何消息年,原青海河湟地區李土司的後人李培業,根據他所保存的從乾隆到民國間的十部族譜資料,提出李土司是西夏皇室的直系後裔,並稱居住在今河湟地區的李氏後裔人口達十餘萬之眾。這一說法已經得到某些西夏史專家的首肯,認為它揭開了西夏皇族失蹤之謎。

    在對這個問題略作考究之後,我覺得上述結論是很值得懷疑的。首先,所謂河湟地區的十餘萬李氏後裔,當是指原屬李土司統轄的土族人(1982年的統計數字為15萬餘人),土族的族源,現在人們一般認為是出自鮮卑支系吐谷渾,與黨項毫無關係。不過,土司的族屬和土族的族源是兩碼事,關於李土司的來源,自明代以來就有沙陀李氏和黨項李氏兩種不同說法,現存最早的《李氏家譜》即稱為沙陀李氏之裔,後來有的族譜則乾脆將這兩種說法揉合到一起:在沙陀李氏建立的後唐亡國之後,續以黨項李氏,在西夏末帝李睍之後,續以李土司之始祖李賞哥。我認為李土司出自沙陀李氏的記載應該是比較可信的,唐末曾有一部分沙陀人遷居河西,在西夏統治時期,他們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當時人們稱他們為「小李」,「以別於西夏國姓」。後人可能因為他們是西夏遺民,就誤認為是黨項皇族李氏,而將李賞哥附會為西夏末帝李睍之子,其實並沒有什麼可靠的證據。這個問題頗為複雜,容另文討論。

    以上所述黨項遺裔問題,有的尚未得到證實,即使是可以確認為黨項遺裔者,也大都已被其它民族徹底同化了,以至於我們今天只能通過族譜資料去識別他們。只有木雅人算是一個例外,由於他們所處的環境較為封閉,其民族特徵至今尚未完全泯滅(比如語言)。對於研究民族演變和民族融合的過程來說,木雅人具有它特殊的價值,應該成為西夏史研究者今後的主要致力方向之一。

    生活與生產

    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建立地方割據政權達300多年之久(從拓跋思恭算起),自然形成其獨特的民族習俗。西夏黨項族的習俗很多,由於史料很少,僅從出土文物和保存資料中的隻言片語,蛛絲馬跡,考察西夏黨項族的一些生活習俗。

    西夏黨項族住房有獨特的習慣,一般平民百姓建造的房屋以石頭砌房基,以黃土夯為牆,又以土蓋其頂,或者用牛尾及羊毛編織覆蓋房頂,一年換一次,不用磚和瓦建造房屋。只有有官爵的人,可以用瓦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隆平集》中說,黨項族「民居皆土屋,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明《嘉靖寧夏新志》中也說:黨項族「俗皆土屋,惟有命得以瓦覆之」另外,黨項族住房正中一間專門供奉神,設置香案,人不能居住,人住在兩側的房間。住房習俗不僅書上有記載,在西夏王陵中也有所反映。

    西夏是一個封建王朝,官民等級甚嚴,黨項族的服飾主要以顏色來標誌著衣者的身份和地位。帝王者是「始衣白窄衫,氈冠紅裡,冠項後垂紅結緩」。文官戴頭巾,穿紫衣、絆衣;武官戴金帖雲鏤帽、銀帖間金摟冠、黑漆冠。官員的便服是紫皂底色繡盤球紫花旋襴,束帶。一般平民百姓穿青、綠色服裝。男士在帽上掛紅色,而女人梳高髮髻。元代詩人馬祖掌在《河西歌》中描述了西夏女郎的服飾:

    賀蘭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茴根染衣光如霞,卻召霞縣作夫婿。

    西夏黨項族從皇帝、貴族到平民百姓,信仰佛教。家家戶戶立神位,奉鬼神。軍隊出征前,卜卦問吉凶。另外,他們拿一隻羊,先對羊焚香,喂以糧食,搖搖羊頭,然後把羊宰殺,剖開腹,看羊腸胃貫通,則表示出師順利,將凱旋而歸。如羊腸胃裡積有血,則表示出師不利,要推遲出兵時間。還有「種以箭敲擊弓弦、聽其發出的聲音,判斷敵人到什麼地方,交兵是勝或負。西夏國尊崇孔子,尊其為文宣帝、學儒家。

    西夏黨項族有禿髮習俗,西夏黨項族東進以後,受漢族習俗的影響,學習漢人結髮。李元昊上台後,第一道命令就是禿髮令,推行黨項族的傳統髮式,全國統一禿髮,從他自己開始,如果誰不禿髮,就要嚴懲。出土的西夏瓷人頭像反映西夏禿髮的社會習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