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四十六章 明教 文 / 何凌霄

    明教

    百科名片

    明教,又稱作牟尼教或摩尼教,是一個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為西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ni)所創立。|/|這是一種將基督教與伊朗馬茲達教義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與之同名的還有金庸先生筆下中的絡遊戲天龍八部中的九大門派-明教、還有就是黃曉明的全球影友會-明教。

    目錄

    一、宗教·明教

    1、源流考

    2、明教在中國:

    3、明教,民間宗教和明王朝

    三、的明教

    1、明教教主

    三、遊戲中的明教

    天龍八部ol

    1、門派來由

    2、戰鬥特色

    2、門派特色

    3、大光明頂

    四、黃曉明全球影友會明教一、宗教·明教

    1、源流考

    2、明教在中國:

    3、明教,民間宗教和明王朝

    三、的明教

    1、明教教主

    三、遊戲中的明教

    天龍八部ol

    1、門派來由

    2、戰鬥特色

    2、門派特色

    3、大光明頂

    四、黃曉明全球影友會明教

    一、宗教·明教

    1、源流考

    福建霞浦發現的明教佛像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最初也加入這教派,前後長達九年的「摩尼教徒」。後來奧古斯丁爭脫而反駁摩尼教。

    摩尼教的創教者摩尼生於公元216年,242年在巴比倫傳教,277年被釘十字架。他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傳統。

    摩尼教起初在巴比倫傳教,在波斯薩珊王朝信任下在波斯傳教,但在巴赫蘭一世以後,因與祆教矛盾,被迫出亡。有些抵達羅馬帝國,但羅馬人有古老的國教,崇拜太陽,因此在羅馬也是不合法宗教。皇帝戴克裡先在296年下令燒死出家修士與燒燬書籍,在家信徒也被斬首,只有到達河中後摩尼教才可以立足。

    神學思想上認為光與暗,善與惡,永遠是敵對與競爭。譬如說:上帝是良善的,那麼缺乏良善的就是罪惡;正如黑暗是因為缺乏光明。它講心靈與物質的關係,還有得救方面的論述,有些與諾斯底主義很接近。

    2、明教在中國:

    在古代中國,摩尼教發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蓮教等成分。五代、宋、元農民起義常利用為組織的工具。尊張角為教祖,敬摩尼(或譯作「牟尼」)為光明之神,並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講究團結互助,稱為一家;認為世上光明力量終必戰勝黑暗力量。五代梁貞明六年(920)母乙以此發動起義。兩宋時流行於淮南、兩浙、江東、江西、福建等地,不斷組織農民起義,最著名的有方臘起義、王唸經起義。

    歷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在公元3世紀所創立,當時大約相當於中國的魏晉時期。唐代摩尼教傳入中國,以後逐漸發展起來。摩尼教教義的核心,是說在世界的一開始,就有光明和黑暗兩個王國並存著,光明佔據北、東、西三方,黑暗佔據南方。在光明王國裡,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潔淨,摩尼教經典《下部贊》「歎明界文」說:

    光明普遍皆清淨,常樂寂滅無動詛;

    彼受歡樂無煩惱,若言有苦無是處。

    常受快樂光明中,若言有病無是處。

    如有得住彼國者,究竟普會無憂愁。

    處所莊嚴皆清淨,諸惡不淨彼元無;

    快樂充遍常寬泰,言有相陵無是處。

    光明王國的統治者,波斯稱為察宛(意為永恆),東土稱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國到處充滿煙火、悶氣、颶風、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統治,住著五類魔,整天沉溺在**和爭吵之中。光明和黑暗數次大戰,黑暗魔王使惡魔生下了人類的祖先。因為人類是黑暗之魔的子孫,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來拯救人類的靈魂。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譯為「明教」,教義被簡明地歸納為「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八個字。教眾中有農民、秀才、吏員、兵卒、綠林好漢、江洋大盜、武林俊彥等。教徒白衣烏帽,秘密結社,共同尊奉明使為教內尊神。當時因為處於秘密狀態,教名也有了多種別稱,除浙江稱摩尼教、福建稱明教外,據陸游《渭南文集》卷五《條對狀》,淮南稱二檜子,江東稱四果,江西稱金剛禪,福建又稱揭諦齋等。

    明教在宋元時期進一步和中國本上文化結合起來,成為下層人民和江湖對抗朝廷的秘密鬥爭形式,由於明教長期受到朝廷壓抑,行事極為詭秘,有時也為江湖「白道」所誤解,比一般的江湖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堅決,在歷史上幾次掀起大的波瀾。第一次是北宋末年,方臘利用摩尼教組織群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起義,震動東南半壁河山。第二次是南宋以後,明教和白蓮教相聯結,在元末農民戰爭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元末農民大起義中的紅巾軍,多白蓮教徒,首領韓林兒又稱「小明王」,這個「明」又與明教有關。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當時也是白蓮教和明教中人。只是他。取得大權以後,因為深知秘密教派的厲害,逐漸與兩教不大和睦。等到他當上皇帝,便採納李善長的建議,下詔嚴禁白蓮社、明尊教,並把取締「左道邪術」寫進《明律》十一《禮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其後,白蓮教以各種支派的形式變換名目繼續得到發展,明教卻逐漸衰落了。在武俠由於金庸的武俠名著《倚天屠龍記》寫到明教,使明教蜚聲一時,成為俠的文化形式中秘密教派的一個典型。

    浙西明教總舵(現在的擱船尖風景區)的形成經過1000年的歷史。最早以秘密宗教的形式出現,歷史上第一個女人稱帝的陳碩真起義就在浙西發生,留下神秘遺址「天子基」(十門九不鎖)和「萬年樓」(萬年樓),後被明教教主方臘利用,又在同一地方掀起更為浩大的農民起義。《水滸》上記載說:方臘在六甲靈山設置了完整的「五府六部」明教社會。明教教徒朱元璋在擱船尖下的千畝田屯兵時也是利用這裡的明教組織進行活動,所以這裡民間傳說有:朱元璋藏寶處。2009年4月tv-4就在大明山尋寶做了一期節目。

    2008年12月,福建省霞浦縣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了大量的明教文物和資料。從摩尼教轉換到明教的過程主要的是混合了瑜伽教、佛教、道教等,宋代林瞪這個人物起了很大作用。

    3、明教,民間宗教和明王朝

    朱元璋以淮右布衣起事,終於奄有華夏大地,很有一些傳奇色彩。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位皇帝的出身如此卑微,也很少有人以南方的長江流域為基地而最終統一北方及全國。當察罕帖木兒及其養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於1359年攻破北方紅巾軍首都開封而逐步肅清北方農民軍隊時,蒙古朝廷不免洋洋得意,根據歷史經驗,還沒有誰從南方起事卻可北伐成功。然而朱元璋做到了,這是前無古人的巨大成就。

    朱建國號「明」,這一名稱是個能引起人們議論興趣的話題,吳晗說:「惟明太祖以至正二十七年(公元一三六七)稱吳元年,次年即帝位,始定國號曰大明,紀元洪武。吳非國號,亦非年號。至大明則非初起之地名,亦非所封之爵邑,亦非如後唐後漢之追溯其所始。」(《明教與大明帝國》)

    「明」這一國號,體現了這位農民皇帝的一些特質,因為此名稱明顯來源於民間,不管是「明教」,《大小明王出世經》或是其他。

    本文對中國明教(摩尼教),民間宗教及朱元璋起事的一些政治宗教背景進行討論,希望對此話題的探討不無補益。

    摩尼教或明教摩尼教nieism,漢語意譯明教),三世紀中期波斯人摩尼ni)(216-277?)所創,後向其東西兩個方向傳播,盛極一時,影響久遠。但後來其教逐漸式徽,終不可聞。1902年,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的格倫威德爾教授及其助手民族學家胡瑟遠赴新疆探險考察,發現大量摩尼教經典抄件殘片。自此以後,摩尼教研究再次興隆,許多東西方學者作巨大貢獻。王國維、陳垣、伯希和(pelliot)、沙畹壁立千仞,高山仰止。他們的開創性表後,七八十年間很少有更進一步者,尤其是伯希和與沙畹之《摩尼教流行中國考》刊行後,後世對於摩尼教的研究已無太大空間了,除非另有驚世駭俗的考古發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國外學者對於摩尼教源流的考證,似乎更走在前列,馮承鈞《摩尼教流行中國考》譯本序云:「蓋彼有多數之德、法、俄、英、比、荷、意、匈等國學者研究之成績,互相參考,又有波斯文、康居文、突厥文、梵文等語言專家,以相輔助,此皆我國所缺乏者也。」

    道出我國研究的局限與困境,令人扼腕。

    摩尼教教義及其與中國佛道諸教摩尼教教義集中於摩尼用波斯文寫就的摩尼教經典《撒布拉干》(漢譯為《二宗經》),宣揚「二宗三際」思想。「二宗」即明與暗,善與惡:「三際」即過去、現在、將來(初際、中際和後際)。明王及其光明王國的諸神在初際後期與中際時期同魔王率領的黑暗王國群魔不斷鬥爭,終在中際末期大獲全勝,世界毀滅,明王(大明尊)將人類帶回光明王國。

    從教義來看,摩尼教具有強烈的末劫思想與拯救世人的思想,這些對於日後與中國民間宗教融合都是必不可少的。

    摩尼草創摩尼教之初,即發下宏誓大願,要將其教傳播於世界各地,成為世界宗教。本世紀初在吐魯番考古發現的中古波斯文摩尼教殘片,編號t11d126(即m5799)記載下了摩尼欲傳教於世界的豪言壯語:「我已選擇的宗教要比以往的任何宗教勝十籌。其一,以往的宗教局限於一個國家和一種語言,而我的宗教則不同,它將流行於每個國家,它將採用所有的語言,它將傳及天涯海角。」

    對於實現這一理想所採取的策略,一是盡可能利用其他已經流傳深遠的宗教的教義、儀式和稱謂;二是將摩尼教經卷翻譯成世界各種文字,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三是盡量向統治階層傳教,以期獲得合法地位。從其龐雜的教義來看,摩尼教是一種典型的混和宗教。它的善惡二元思想,來源於波斯原有的宗教祆教(zortrianism);其神祇此耶穌與經卷中人物亞當、夏娃來源於基督教自不待言,而其光明佔有三個方位及黑暗居於一個方位等概念則來自基督教諾斯替派(gnosti;其苦行持齋不殺生的戒律主要受印度、中亞佛教影響。摩尼教經典先後由敘利亞文譯成拉丁、希臘、科普特、亞美尼亞、中古波斯、帕提亞、突厥、粟特、漢、大夏、回鶻阿拉伯等十餘種文字,其影響西起北非沙漠,東達中國東南沿海。在西方基督教統治地區,它被視為基督教異端,而在東方誤解其為佛教一支,足可見其傳播手段的靈活多樣。

    相比較而言,摩尼教向西傳播的難度,要大於向東傳播。西歐及拜占庭宗教勢力十分強大,摩尼教二元論的教義明顯與基督教一元論觀點相悖。摩尼教在重重壓制之下,難有立足之地。相反其在向東發展時,東方各國或者文化未臻成熟;或者如中國一樣宗教勢力弱小,宗教意識談薄。大多數國家教樂於接受這些新興宗教,像回鶻這樣的國家,甚至奉其為國教,這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其餘地區的摩尼教雖沒有獲此殊榮,但也取得合法地位(或得到默認)。

    摩尼教的東向傳播,與所到之處盛行的宗教,尤其是佛教緊密結合。據考證,摩尼教初創時雖受了一些佛教的影響,其西向流傳的教義與經典卻極少有佛教內容。但東向傳播的摩尼教則大量使用佛教用語,假托佛名、佛法,乃至自稱「摩尼光佛」。吐魯番殘片t宣揚「明使的佛性」;摩尼教經文《觀佛三昧海經》則雲,「摩尼光佛出世時,常旋光明,以作佛事」;西域發現的摩尼教壁畫常見摩尼教神祇腳踩佛教的蓮台;摩尼教稱神祇為「先意佛」,「夷數佛」。摩尼似乎與彌勒佛特別有緣,殘片m801即稱摩尼為打開樂園大門的彌勒佛;而m42則記載明使的訓話:「由於你從佛陀得到本領與智慧,女神曾妒忌你。當佛陀涅般時,他曾命令你:在這裡等待彌勒佛」。此處彌勒佛即摩尼。相反的,西域佛教也帶有摩尼教色彩。如高昌回鶻第四節《八陽經》,將漢文的陰陽說改譯為善惡二元說。在高昌古域、伯孜克裡克、土峪溝等佛教遺跡中均發現有無論在主題與佈局上都與摩尼教地獄十分類似的冥府壁畫及圖卷。

    有了中亞這種佛教化的基礎,摩尼教進入中國便少了許多障礙。傳統觀點認為,摩尼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為694年:「波斯國人拂多誕,持二宗經偽教入朝。」(《佛祖統記》卷39)摩尼教在中土大發展是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回鶻將摩尼法師帶入唐朝「元和初,再朝獻,始以摩尼至」(《新唐書。回鶻傳》)。出於對回鶻的羈縻政策,唐廷正式接受了摩尼教,在長安建立寺廟,賜額「大雲光明寺」。其後足跡遍佈長江以南,荊、揚、洪、越等州先後建立大雲光明寺,摩尼教盛極一時。

    摩尼教盛行於中國,是其先天(其教產生時即受佛教影響,並接受部分佛教內容)和後天(中亞和東亞的摩尼傳教士和經卷翻譯者努力使摩尼教教義和儀式佛教化)兩方面條件共同造成的。摩尼教善惡二元理論,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並無衝突,反而和陰陽兩極概念很有貌似的地方(雖然他們的實質差別不

    摩尼教的極強生存適應能力,使其教義在中國傳播時,盡量符合漢人的思維習慣。通過摩尼傳教士們的大量努力,使摩尼教與中國本土已存的佛道各教之間距離日益縮小。

    在佛教方面,除了上述在西域及中亞地區的考古發現外,善惡二元論能在佛經裡找到對應:魔是梵語「魔羅」的簡稱,與佛對立,他們分別居「魔界」與「佛界」,佛須「摧伏眾魔」、「以破諸魔」(見《首楞嚴三昧經》鳩摩羅什譯):「三際」理論十分契合彌勒觀念的三世論:「初際」、「中際」、「後際」可以正好附會青陽燃燈古佛(過紅陽釋伽牟尼(現在),白陽彌勒佛(將來),而宇宙的終極目標,明教聲稱的光明世界,被普遍認為即彌勒佛所居信的兜率宮(佛教教義中六欲天中第四天界)。另外,摩尼教的光明之國有時也被附會成彌陀淨土觀念的「安養極樂國」(或訛傳為「安陽國」)。摩尼教後來也合於禪宗,《摩尼教殘經》有明使種十二明王寶樹的說法,與達摩栽菩提子的禪宗傳說十分近似,因為禪宗為上層知識分子所喜好,摩尼教也想借此躋身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摩尼教與彌勒淨土觀念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除了上文已經指出的幾點以外,還有一個間接的證據:武則天695年自稱彌勒佛化身,並以此名義建立和統治周朝(690-705),其偽造的經典名為《大雲經》,並詔令全國各地建立大雲寺廟。上文已提及,806年回鶻入唐,長安建立的摩尼寺廟為「大雲光明寺」,恐怕這種名稱上的雷同不僅僅是巧合。究其原因,摩尼教在中土傳播時,正是中土彌勒淨土大行其道之時。以摩尼教官方傳入的唐朝為例,許多高僧(如玄奘、窺基師徒人(如白居易)都是彌勒信徒,摩尼教攀附其中是自然而然的,以至摩尼彌勒的角色合二為一了。

    進入中土,摩尼教也和本土宗教道教逐漸溶合。「三際」觀點也體現出了道教三清的概念中(查一查三清名諱)。當然摩尼教與道教關係最重要的物證還數法國學者伯希和(pelliot世紀初在敦煌發現的佚失已久的《老子化胡經》之一的《老子西升化胡經》講述老子化摩尼的情況:「我乘自然光明道氣,從真寂境飛入西那玉界,蘇鄰國中,降誕王室,出為太子,捨家入道,號末摩尼,轉**輪,說經誡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際及二宗門,教化天人,令知本際。上至明界,下及幽塗,所有眾生,皆由此度。摩尼之後,年垂五九,金氣將興,我法當盛,西方聖像,衣彩自然,來入中洲,是效也。當此之時,黃白氣合,三教混齊,同歸於我。」

    據信其成書於唐開元天寶以後,目的無非提高道教身價。是繼晉代王浮杜撰《老子化胡經》後道教徒們的又一次表演。《老子西升化胡經》被摩尼教徒默認,並以此為契機,加快摩尼與道教合流。

    許多學者認為840回鶻被戛黠斯擊破,被迫西遷,唐廷以回鶻不再有利用價值,故摩尼教(回鶻國教)卒被禁止流行。但事實是,845年「會昌法難」禁止包括摩尼教、佛教、景教一切外來宗教,唐武宗下詔毀天下寺4600區,並且「勒大秦、穆護、祆三千餘人,並令還俗,不雜中華之風。」但其主要目標還是在中國流傳之久並根深蒂固的佛教,武宗頒《毀佛寺勒僧尼還俗制》,意圖純潔中國宗教,並收回寺廟產業。

    「會昌法難」再加上此後中國與中亞交通日趨不便,在中土的外來各宗教不再能獲得外部的支持和影響。所有的西來宗教於此時都走到了十字路口。只有能完全被漢人接受符合漢人思維習慣的宗教,才有可能生存下去。景教就此告別中土,直到蒙古人入主中土再次引進,說明景教無法「華化」。但像佛教和摩尼教卻頑強生存下來。佛教接下來仍佔據中土宗教的最主要地位,這與其終為士大夫階層所接受這一事實密不可分。摩尼教雖然不如佛教地位顯赫,但畢竟沒有被連根拔去。伯希和、沙畹有一種觀點,即會昌年間滅絕的只是外來的摩尼教,而散於民間的華化摩尼教卻存活了下來。從唐代以後,摩尼教便經常換了一個中國化名稱出現:明教。

    從摩尼教到明教有唐一代,很少有人稱摩尼教為「明教」,人們寧願採用音譯名稱如摩尼,末摩尼rmani意即摩尼師),末尼,牟尼等等。直到宋朝開始,「明教」,這一稱呼才真正被廣泛應用。「摩尼教」與「明教」雖然只存在音譯和意譯的區別,但從歷史背景來看,其差別就不是如此簡單了。使用「摩尼教」這一名稱,說明在民眾的意識中,它只是外來宗教,而「明教」這一名稱一旦被承認,足可見其已經被視作中國宗教的一派了。

    「會昌法難」以後,摩尼教和佛教都加快了「華化」的進程而得以存活。摩尼教未能如佛教一樣獲得官方承認的正統地位,所以只在一部分地區(浙江、福建一帶)小規模地傳教發展。

    從宋朝到元朝有許多次明教活動的記載見諸史籍,雖然這些記載往往只是蛛絲馬跡,有時並不準確,但大體上能夠反映這些時期明教的一些情況。

    《宋會要輯稿》刑法門二記載:「明教之人所唸經文,及繪畫佛像,號日《訖思經》、《證明經》,《太子下生經》……。已上等經佛號,即於釋經藏並無明文記載,皆是妄誕妖怪之言,多引爾時明尊之事,與道釋經文不同。至於字音又能辨認,委是狂妄之人,偽造言辭,誑愚惑眾,上僭天王太子之號。」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對明教的經卷列舉比較詳細,而且從中可以看出明教依附於佛教的傳統。宋代明教不但繼續了以前佛化摩尼傳統,而且更積極廣泛地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結合併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張君房《雲笈七簽》序記載:「臣於時盡得所降到道書,並續取到蘇州舊道藏經本千餘卷,越州、台州舊道藏經本亦百餘卷,及朝廷續降到福建等州道書明使摩尼經等,與道士商較異同,銓次成藏,都四千五百六十五卷,題曰大宋天宮寶藏。」

    記明明教經典已經進入道教,《佛祖統記》卷四八錄《夷堅志》記載有人賄賂《道藏》主編,編入明教經典:「其經名《二宗之際》。二宗者,明與暗也。三際者,過去、未來、現在也。大中祥符興《道藏》,富人林世長賂主者,使編入藏,安於亳州明道宮。」

    明教經典進入《道藏》是事實,但賄賂一事卻不一定是信史,不能排除宋朝道教興盛,明教主動歸附,遭到佛教徒忌恨,終有賄賂一說的可能性。

    無論怎樣,宋元之際明教以前所未有之勢與道教合流,顯示了其「華化」的決心與成果。甚至有一些摩尼寺廟已經完全道觀化,使外人難以分辨。元代陳高的《不系舟漁集》卷十二《竹西樓記》於至正十一年(1351年)記載了溫州平陽潛光院的情況:「溫之平陽,有地曰炎亭……,潛光院者,明教之始,相傳以為自蘇林國流入中土,歐越人多奉之。其徒齋戒持律頗嚴謹,日每一食,晝夜七時,鹹暝拜焉。」

    潛光院以道觀面目出現,實際上是明教廟宇。宋代黃震描繪的崇壽宮也是一樣,這兩處都是有明確記載的道教化明教廟宇。其餘散於民間而不見於史籍的更加不可勝數。

    雖然歷史上對於中國明教活動的記載片斷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明教在個中國傳播的歷史,大部分時間是在民間進行的,官方及半官方的正統記錄往往是道聽途說而不可盡信的。並且許多其他民間宗教的活動事跡也混人間,真偽不辨。

    最著名的例子,是研究明教者最常引用的1270年《佛祖統記》志磐記載:「梁貞明六年,陳州末尼聚眾反,立毋乙為天子。朝廷發兵擒毋乙斬之。其徒以不茹葷飲酒,夜聚淫穢,畫魔王踞坐,佛為洗足,方佛是大乘,我法乃上上乘。」

    雖然引文中明確表示是「末尼」聚眾選擇,而且其行為確實有類似明教的地方,但如果僅就此這是明教無疑,顯然是證據不足。從其文最後一句:「方佛是大乘,我法乃上上乘。」這一說法,十分類似當時民間流傳頗文的三階教的上乘上上乘一說。考慮到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彌勒大乘教暴動,其教義也有類似的地方,可以認為這些聚眾造反的教團很有可能在信仰上一脈相承,明教只是他們利用的一面旗幟。雖然明教努力將自己向佛教靠攏,但佛教內部人士卻對明教十分嫌惡,稱其「魔教」,取「摩」與「魔」諧言,並對其多有詆毀。《佛祖統記》這些記載只是其中之一。「魔教」這一稱呼雖然並未取代「明教」這一稱號,卻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明就裡的人會誤認為出現了一個新教派,jacquestger在其《中國的日常生活》一書中描述了十二世紀在浙江和福建一帶流行的「魔教」,對其教義,儀式都略有描寫。其實他描寫的正是明教。這已足夠證明明教被指成「魔教」這一現象並不罕見。再加上明教徒供奉的「先意佛」、「夷數佛」畫像都是西亞或中亞人種,非常不容於一些中國正統人士,便認為他們崇拜魔王。官方人士對於流行於民間的諸宗教教派並不詳加甄別,難免張冠李戴,他們對於行動詭異,不食葷酒的各個教派,都污蔑為「吃菜事魔」,其中也包括明教。

    雖然明教在宋元之際始終無法發揚光大,只能在少數地區發展流傳,但並不意味著明教完全不為官方容許。相反,在這些時期中的大部時間內,明教仍然擁有合法地位。尤其在元朝,蒙古朝廷對於中國本土及外來的各個宗教都採取容忍和保護的立場。這個時期的明教,已經相當「華化」。蒙古統治者一視同仁加以管理。這一點中國史書很少提及,但西方卻有史料加以佐證。1951年學者l.olki發表「manieism,buddhismandchristianityinmarlo『ina」一文,引用了一段1928年拉丁文抄本《馬可波羅遊記》(2milione)以住不曾公開的一段記載:馬可波羅在福州訪問過一夥與世無爭的教徒,他們不信奉基督教,不事火,不是偶像崇拜者(即佛教徒),也不崇拜穆罕默德,人們不知他們所屬何教,馬可波羅對他們進行訪問,並參觀他們的壁畫、經卷後,判定為基督教並建議他們北上向忽必烈爭取合法地們。終在他們的一番努力下,大汗允許他們歸於基督教管轄。olki認為他們就是摩尼教徒。湊巧的是,五十年代中國學者吳文良和莊為璣在泉州發現了一塊元代墓碑,其中的漢文部分如下:「管理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也裡可溫,馬裡失裡門,阿必思古八,馬裡哈昔牙。

    皇慶二年歲在癸丑八月十五日,貼迷答掃馬等,泣血謹志。「此碑由英國學者劉南強及其夫人朱迪思(judith)解讀,認為馬裡哈者牙為敘利亞語mariia音譯,意為最尊敬的,馬裡失裡門為人名,阿必思古八是主教,也裡可溫是景教(秦教為」獻給江南諸路的明教,景教的管領者,最尊敬的基督教主教馬裡失裡門。「此碑的記載與《馬可波羅遊記》正好互相印證,足以說明明教在元代完全合法存在,完全不是想像中那樣心懷不滿秘密結社。經常有研究者以《元史。刑法志》中關於禁止」白衣善友「活動來論證元代也曾禁止明教活動,但縱觀其整段刑法條文,不難發現,《刑法志》中所禁止的主要是那些秘密結社民間,假托佛道,偽造經文的一些民間宗教,這些宗教具有很強的反抗性,並且組織能力較強,嚴重危及元廷統治,事實上正是這些團體組織,最終挑起元末農民戰爭。至於」白衣善友「一名,王見川在《從摩尼教到明教》一書中解釋頗為切中要害,他認為」白衣「指在家佛教徒,相對於緇衣,並非指白色衣服,」善友「指教友。由此可見,」白衣善友「不是特指明教徒。

    元代明教的合法地位,使其和中國民間宗教,尤其是最終起事的彌勒教派有著很大的距離。並且明教入中土以來,雖然出現的面目經常變化,不斷依附佛道各教,但其最基本教義和修行方式卻始終如一。前文提到的《竹西樓記》記載「明教之始,相傳以為自蘇鄰國流入中土,甌閩人多奉之,其徒齋戒持律頗嚴謹,日一食晝夜七時詠膜拜。」明教這一保持本色的能力,自始至終,所以它不可能在整體上與民間彌勒等教混和。而且明教徒的行為和思想觀念一直是內斂的。

    三、的明教

    金庸筆下的明教,先是被人稱為「魔教」,因為他們長期受到朝廷壓抑,行事不免詭秘,江湖中人對其知之甚少,故視之為「魔」;因為他們的志向是在行善去惡,拯救世人,堅決對抗朝廷,和一般江湖門派夢寐以求的首先是稱雄江湖、對朝廷主要是不合作的態度不同,他們的志趣、行為自然與一般江湖有異,故被視之為「魔」;又因他們久受壓抑,行事不免乖張,氣氛不免神秘,與一般江湖格格不入,甚至多造殺孽、多有得罪,故被視之為「魔」;再加上朝廷和有些壞人從中挑唆、破壞;再加上教內高手如雲,惹得江湖中人心中嫉妒(如峨眉滅絕師太便有此嫌疑)等等;他們的名聲便完全被江湖中人傳壞了。所以,明教隨即遭到了江湖六大「名門正派」——少林、武當、峨眉、華山、崑崙、崆峒的圍攻。到這時,明教總壇光明頂高手盡皆遭成昆暗算負傷,無力抵抗,面臨毀滅之時,人們才逐漸開始認識到明教的真面目。金庸在這裡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寫:

    當此之際,明教和天鷹教教眾俱知今日大數己盡,眾教徒一齊掙扎爬起,除了身受重傷無法動彈者之外,各人盤膝而坐,雙手十指張開,舉在胸前,作火焰飛騰之狀,跟著楊逍念誦明教的經文:「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明教自楊逍、韋一笑、說不得諸人以下,天鷹教自李天垣以下,直至廚工仗役,個個神態莊嚴,絲毫不以身死教滅為懼。

    空智大師合十道:「善哉!善哉!」俞蓮舟心道:「這幾句經文,想是他魔教教眾每當身死之前所誦的了。他們不念自己身死,卻在憐憫眾人多憂多患,那實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當年創設明教之人,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只可惜傳到後世,反而變成了為非作歹的淵藪。」

    這樣,金庸筆下的明教,既有明顯的魔性,行為、信仰都與中原武林各大門派的華夏中心傳統意識大為不同,在各派的圍剿中不免出手狠辣,行事乖張詭秘,多造殺孽;同時他們也有明顯的合理性,比如對理想世界光明前景的追求,抗元的堅決性,自身求生存、求發展的權利等。或者說,所謂「魔性」,只是因為個別喪心病狂、處心積慮的人,才引起一場江湖武林中的浩劫。在許多武俠小說裡,這種「魔性」在魔教裡似乎代代相傳,這其實也是片面的看法,張無忌作了明教教主,仍是性情中人;光明左、右使楊逍、范遙,豈不正意味著自由、逍遙?「魔」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人看來有不同的含義和傾向,這形成了歷史與小說相結合的神秘教派的複雜性。

    順便再說到金庸所寫明教的組織機構,也深受秘密教派的啟發。總教中神的象徵是一位聖處女,中土明教教首為教主,他必須學會獨門心法乾坤大挪移,也只有他才可以學這套武功。協助教主的是光明左使楊逍、光明右使范遙,再往下是四大護教法王「紫白金青」:紫衫龍王黛綺絲、白眉鷹王殷天正、金毛獅王謝遜。青翼蝠王韋一笑;再下有五散人。總壇的武裝為五行旗使率領的五行旗,各地有分壇。像這種組織形式,便跟八卦教等武場秘密教派很相似。

    最後,我們說完了秘密教派的風雨歷程,無論是文場或武場教門,還是明教一類的形式,宋代以來,秘密教派在中國農民中很有市場,尤其是在北方。固定於一處的,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勢力;散佈各地的,形成了相互呼應縱橫天下的格局。是江湖上的「立強於世」者。

    還有另一種說法:熊熊聖火,焚我殘軀。生亦何哀,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秘密教派大多數被朝廷列為「邪教」;在老老實實的順民心中,則是極其神秘的「魔教」;在所謂「名門正派」的眼裡,他們是「外道」,因為他們要宣揚現在世界的苦難,要拯救眾生,不免以武犯禁,不免人在江湖,於是有血火刀光,「走不盡天涯路,在風雲之中你追我逐」;他們也曾有一番轟烈的抱負,於是「每個人也自稱英雄」。蒼茫大地,演出著一幕幕驚心動魄、而身不由己的江湖曲。

    因為他們信念至深,走一步無怨無悔,死死生生,人在江湖,也曾瀟灑自如。因為他們信念至深,憑一種是非黑白,刀光劍影,人在江湖,也曾俠義干雲。魔耶?神耶?

    另外,在朱元璋一統江山後,大力打擊明教,所以明教被迫改名為「日月神教」。

    1、明教教主

    姓名:張無忌

    曾用名:曾阿牛,謝無忌

    性別:男

    性格:寬厚,仁慈,樸實,猶豫

    父:張翠山

    母:殷素素

    舅舅:殷野王

    表妹:殷離

    義父:謝遜

    外祖父:殷天正

    太師父:張三豐

    師叔父: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殷梨亭,莫聲谷

    出生地:冰火島

    武功:張翠山和殷素素還有謝遜教他的,名字不明。武當長拳、九陽真經、武當梯雲縱、聖火令神功、乾坤大挪移、少林龍爪手、崆峒七傷拳、太極拳、太極劍法,崑崙入門劍法等,而且學會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之後其他功夫觸類旁通,拿過來就能用;而且還精通醫術,《胡青牛醫經》,《王難姑毒經》

    初戀地點:紅梅山莊

    初戀對像:朱九真

    患難與共的妹妹(師嬸):楊不悔

    紅顏知己:小昭

    曾經的心上人:周芷若

    刻骨銘心的最愛:趙敏

    曾經喜歡過的人:朱九真趙敏殷離小昭周芷若

    對四女的內心評價:原文:芷若,我對你一向敬重,對殷家表妹心生感激,對小昭是意存憐惜,但對趙姑娘卻是……卻是銘心刻骨的相愛。

    初吻對像:小昭

    初吻地點:靈蛇島海域波斯明教船內

    門派:武當派

    職位: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

    三、遊戲中的明教

    光明頂上,聖火熊熊。自唐以來,波斯拜火聖教在中國廣為傳播,中南東南部為甚,稱為明教。大宋開國以來,明教教眾聚集成軍,屢次與朝廷發生衝突,稱為江湖一大勢力。哪裡有聖火,哪裡就是光明頂,哪裡就有明教弟子的身影。明教弟子涉足江湖之事本來不多,但聖教行為被各大名門正派視為異端,所以也在百年間積累下眾多恩怨情仇,越演越烈。

    明教弟子善於近身搏擊,外功攻擊列九大門派之首,同時掌風中夾雜聖火的灼傷效果。明教武功是典型的先發制人,當明教弟子祭起聖火之後,進攻威力在短時間內會得到最大爆發,放棄防守,以其一招制敵。防守能力較弱的敵人,在明教弟子的一擊之下,幾乎沒有可以翻身的機會。明教以命相博的特徵並非憑空而來的,而是明教弟子相信在自己血涸將亡之際,聖火能喚起自己的新的生命。所以即使明教弟子戰鬥中處於下風,也未必輸給對手。

    聖火術:沒有人比明教弟子對火更加瞭解,不同的火在明教弟子手中有不同的用處,這就是外人所無法理解的聖火術。對火的應用水平,對應著明教弟子對聖火術的修煉程度,明教中也把這看作聖火對弟子的青睞程度。采火術:僅僅對聖火三叩九拜是沒有用的。對於不同的燃燒狀況,明教弟子能夠知道聖火是否可以用作某種特定的用途,這需要對采火術的深刻理解。騎獅子:獅子在西北地區廣為應用,但如果你在中原地區看見把獅子當作日常騎乘的劍客,那麼他多半是明教弟子。獅子適合長途奔襲,也適合短兵相接,西域傳來明教的同時也把對獅子的偏愛帶入中原。更重要的是,傳說中正是獅子馱負著聖火來到人間。

    原本明教所謂光明頂也是亭台樓榭,眾多明教重要首領聚集於此。自從朝廷開始剿滅明教,光明頂上發生數次大戰,死傷無數。明教總舵退回經營多年的隱秘熔洞,這裡成為新的聖地光明頂。明教內部,等級森嚴,組織嚴密,各個分舵之間的鬥爭也從不停歇。對於明教何去何從,每個人更是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光明頂也在等待一個能夠統一意志的聲音。波斯總壇從來沒有忘記中土明教,波斯聖女使來到光明頂,帶來了更多更複雜的問題。

    天龍八部ol

    1、門派來由

    光明頂上,聖火熊熊。

    自唐以來,波斯拜火聖教在中國廣為傳播,中南東南部為甚,稱為明教。

    大宋開國以來,明教教眾聚集成軍,屢次與朝廷發生衝突,稱為江湖一大勢力。

    哪裡有聖火,哪裡就是光明頂,哪裡就有明教弟子的身影。明教弟子涉足江湖之事本來不多,但聖教行為被各大名門正派視為異端,所以也在百年間積累下眾多恩怨情仇,越演越烈。

    2、戰鬥特色

    明教弟子善於近身搏擊,外功攻擊列九大門派之首,同時掌風中夾雜聖火的灼傷效果。

    明教武功是典型的先發制人,當明教弟子祭起聖火之後,進攻威力在短時間內會得到最大爆發,放棄防守,以其一招制敵。防守能力較弱的敵人,在明教弟子的一擊之下,幾乎沒有可以翻身的機會。

    明教以命相博的特徵並非憑空而來的,而是明教弟子相信在自己血涸將亡之際,聖火能喚起自己的新的生命。所以即使明教弟子戰鬥中處於下風,也未必輸給對手。

    2、門派特色

    聖火術:沒有人比明教弟子對火更加瞭解,不同的火在明教弟子手中有不同的用處,這就是外人所無法理解的聖火術。對火的應用水平,對應著明教弟子對聖火術的修煉程度,明教中也把這看作聖火對弟子的青睞程度。

    采火術:僅僅對聖火三叩九拜是沒有用的。對於不同的燃燒狀況,明教弟子能夠知道聖火是否可以用作某種特定的用途,這需要對采火術的深刻理解。

    騎獅子:獅子在西北地區廣為應用,但如果你在中原地區看見把獅子當作日常騎乘的劍客,那麼他多半是明教弟子。獅子適合長途奔襲,也適合短兵相接,西域傳來明教的同時也把對獅子的偏愛帶入中原。更重要的是,傳說中正是獅子馱負著聖火來到人間。

    3、大光明頂

    原本明教所謂光明頂也是亭台樓榭,眾多明教重要首領聚集於此。

    自從朝廷開始剿滅明教,光明頂上發生數次大戰,死傷無數。明教總舵退回經營多年的隱秘熔洞,這裡成為新的聖地光明頂。

    明教內部,等級森嚴,組織嚴密,各個分舵之間的鬥爭也從不停歇。對於明教何去何從,每個人更是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光明頂也在等待一個能夠統一意志的聲音。

    波斯總壇從來沒有忘記中土明教,波斯聖女使來到光明頂,帶來了更多更複雜的問題。

    四、黃曉明全球影友會明教

    2002年6月,台灣首播黃曉明參演的一部電視劇《拍案驚奇》(亦名《無敵縣令》)。該劇播出後,亦正亦邪的「天龍太子」引起了台灣觀眾對黃曉明的注意。開播伊始,就有影迷在網站上為他組建「黃曉明影友會」,初期集合影迷成員94人,這,就是「明教」最初的雛形。

    2002年9月,《大漢天子》在港台、內地陸續開播,由黃曉明所塑造的英武、俊朗的青年漢武帝形象深入人心,不但興起了一股「漢風」熱潮,也讓「黃曉明」三個字開始走進廣大觀眾的心中。其後,黃曉明在《還珠格格三》中的表現更是得到大家的喜愛。就在這個時期,一位資深影迷在她的提出了「護法」這一概念,從而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於是,另一位資深影迷針對這個概念戲謔性的一篇「告教眾書」脫穎而出,意為願意用行動永遠支持黃曉明,得到影迷們的廣泛認可。黃曉明得知後,也調侃的說,願做他們的「教主」,從此不離不棄。此後,「明教」就正式成為了「黃曉明全球影友會」的代名詞。

    「明教」愛寫這是它區別其他影友會最大的特徵,文風大多客觀公正、清新優雅,致力於不斷為黃曉明的演藝事建設性意見。由於影迷中不乏當代知名作家、專欄作者等,「以文會友」也成就了明教的文化特色,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年齡、不同行業、不同文化層次影迷的注意。除此以外,「明教」的多才多藝,以及理性化發展路線,也為「明教」贏得了廣泛讚譽。經過多年發展,「明教」已逐步形成一個管理完善、口碑良好的組織。

    從最初的94人發展到現在的數萬餘人,黃曉明從最初的默默無聞到現今逐步將事業的觸角伸展到亞洲以及世界,明教和黃曉明一路扶持,共同成長。隨著他演藝事業版圖的全球擴張,「明教」也在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突破。相信在未來的許多年中,「明教」仍然會一如既往的守護著黃曉明,將各自的事業發展得蓬勃繁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