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四十七章 少林寺 文 / 何凌霄

    少林寺

    百科名片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禪宗祖庭,由於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時期,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燬殆盡。現任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除了河南鄭州嵩山少林寺之外,經考據後證明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位於福建的少林寺,被稱為「南少林」。關於南少林所處地點,共有莆田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福清少林寺三種說法。另有1976年版電影;特別是1982年版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而享譽海內外。

    目錄

    1、拳術

    2、棍術

    3、槍術

    4、刀術

    5、劍術

    6、其他兵器械類

    7、器械對練及器械拳術對練套路

    8、技擊散打

    9、氣功

    10、軟硬功夫

    最佳旅遊時間

    旅遊貼士

    牧羊曲

    少林寺輩分

    1、拳術

    2、棍術

    3、槍術

    4、刀術

    5、劍術

    6、其他兵器械類

    7、器械對練及器械拳術對練套路

    8、技擊散打

    9、氣功

    10、軟硬功夫

    最佳旅遊時間

    旅遊貼士

    牧羊曲

    少林寺輩分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鄭州市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時,天竺僧人菩提達摩到中國,善好禪法,頗得北魏孝文帝禮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寺處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據佛教傳說,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華以4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後渡江北上,於寺內面壁九年,傳法慧可。此後少林禪法師承不絕,傳播海內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毀。大象年間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遠、洪遵等120人住寺內,名「菩薩僧」。隋代大興佛教,敕令復少林之名,賜柏谷塢良田百頃,成為北方一大禪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割據勢力時,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聞遐邇。高宗及武則天亦常駕臨該寺,封賞優厚。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毀,迄唐末五代,寺漸衰頹。宋代略有修葺。元皇慶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贈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統領嵩山所有寺院。一時中外僧眾雲集,演武禮佛,僧眾常有兩千人左右。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至少林,僧眾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內出家,屢次詔令大修,寺院規模有所發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諸帝亦很關心少林寺,或親書匾額,或巡遊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許多建築、佛像、法器被毀。寺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內有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寺旁有始建於唐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餘座,還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華塔、元代緣公塔等。寺內保存唐以來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壇銘》、《少林寺碑》、《靈運禪師塔碑銘》、《裕公和尚碑》、《息庵禪師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紀念碑》等。該寺近年來曾屢加修繕,使千年古剎重放異彩。現存建築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庵、二祖庵、少林寺達摩院等。

    北少林寺

    北少林寺是天津最早的寺院和佛教資源,原址在今盤山東南麓、號稱「中盤」的開闊山坡上。方丈——釋永信

    北少林寺歷史

    據《薊縣志》記載,北少林寺原名「法興寺」,後又叫北少林禪寺,地處天津薊縣盤山東南麓「中盤」的開闊山坡上,始建於魏晉,至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歷史,是薊縣縣志記載的當地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是天津最早的寺院。

    據史料記載,元朝時期,崇尚道教,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道教造雲子派其徒張志格到處選擇觀址,最終選中了盤山。之後,道教一行人改名棲雲觀。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元仁宗降旨將棲雲觀恢復為僧院,更名「北少林禪寺」。雪廷福裕禪師便教寺中的和尚修習少林武功。

    明代奏賜北少林之額,明成化乙丑、嘉靖丁亥均有重修;清順治九年,重修了多寶佛塔;康熙年間僧人本住對寺廟進行了修繕;乾隆十年敕修大殿,並御書「彈指神趣」匾額。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將盤山劃作「無人區」,盤山多數寺廟毀於這一時期。建國後,少林寺劃歸官莊鎮磚瓦窯村使用,村民陸續在寺廟基礎上建房,使原有的平面遺跡遭到破壞。

    1992年,北少林寺現存的山門基址、碑刻、古塔、摩崖石刻,被公佈為天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少林功夫是漢族武術中體系最龐大的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又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又有「武術禪」之稱。少林武術發源於嵩山少室山下叢林中的「少林寺」,該寺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根據《魏書》記載:「又有西域沙門名跋陀,有道業,深為高祖所敬信。詔於少室山陰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給衣供。」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賞,而被特別認可設立常備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術的發展。少林寺因武藝高超,享譽海內外,少林一詞也成為漢族傳統武術的象徵之一,如古龍的「七大門派」即為「少林、武當、崑崙、峨嵋、點蒼、華山、海南」等派別,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門派。

    少林寺常住院建築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面積達三萬平方米。山門的正門是一座面闊三間的單簷歇山頂建築,它坐落在兩米高的磚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側門和八字牆,整體配置高低相襯,十分氣派。門額上有清康熙帝親筆所提「少林寺」三個大字,更添一道輝煌的景色。

    一進山門,便見彌勒佛供於佛龕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開,人稱「大肚佛」、「皆大歡喜佛」。神龕後面立有韋馱的木雕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護院神。過了山門,便是甬道,兩旁碑石如林,故稱碑林。錘譜堂就在山門內碑林西側,裡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演繹著少林武術的發展史及其顯赫功績。

    經甬道過碑林後便是天王殿,它是一座三間重簷歇山頂殿堂,外面有兩大金剛,內裡則是四大天王像,個個威武雄壯。

    穿過天王殿,其後有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神像,屏牆後面懸塑觀音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大雄寶殿之後,又有藏經閣,這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殿前甬道有明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鐵鍾一口,重約650公斤。藏經閣的東南面是禪房,是僧人參禪打坐的地方,對面的西禪房,則是負責接待賓客的堂室。

    過了法堂便來到方丈室,這是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於此,並賦詩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巖雨,發我夜窗吟。」室內有1980年日本贈送的銅質達摩像。東側放置的是彌勒佛銅像,牆上掛有「佛門八大僧圖」、「達摩一葦渡江圖」。達摩亭在方丈室後,是一座單簷廡殿式建築,相傳是二祖慧可立候達摩、雪地斷臂之所。東配殿位於達摩亭西側,於1983年重建,殿內有「阿彌陀佛」的石像和「達摩面壁影石」。

    千佛殿又名毗盧閣,殿中供奉毗盧遮那(即法身佛)的佛像,面積達幾百平方米,是寺內現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的東側有白衣殿,西側有地藏殿,都十分壯觀,值得一遊。

    少林寺的文物也十分豐富。寺內保存有珍貴的碑碣石刻,如武則天撰文的《大唐天後御制詩書碑》等多樣文物。

    少林寺西面不遠處,就是國內現存的最大塔林。這些古塔是歷代少林寺和尚的墓塔,共計230餘座,佔地面積約2.1萬平方米。古塔因建築年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它們造型典雅,石雕藝術精湛,塔銘大多涉及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少林武功。少林寺塔林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古塔建築群,是古塔建築群世界之最。

    從塔林北行約一公里,就到達初祖庵。它三面臨壑,背連五乳峰,景色幽雅秀麗,是河南省現存最古老、價值最高的一達摩祖師座木結構建築,是為紀念達摩面壁而修建的。殿的簷柱、內柱、牆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圍都有精美的浮雕。大殿神龕內供著達摩祖師像。

    從初祖庵出發,沿山路登上五乳峰,即可到達摩洞。洞內,有達摩及其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有一座明代萬曆年間建造的石牌坊。傳說達摩曾在此面壁十年,由於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狀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極富傳奇色彩的「達摩影石」。周恩來總理有一句詩「面壁十年圖破壁」,即來源於這一典故。

    從少林寺往西南方向登缽盂峰,峰頂有一座佛殿,這就是二祖庵。相傳禪宗二祖慧可,向菩提達摩學佛,斷臂得到衣缽真傳後,曾在此養傷。殿前有四眼井,傳說是慧可所鑿。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異,名為「卓錫井」,當地人也稱「苦、辣、酸、甜四眼井」。

    對於人世間而言,沒有比佛性情更好的人,佛的最顯著特點是修養好和脾氣好。迎佛迎到家,你要我來我招之即來,送佛送到西,你讓我走我飄然而去,充分顯示了好聚好散的心態。

    最初東漢明帝時,明帝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夢見了金色的神人,像金色的鳥兒在宮裡飛來飛去,這一晚明帝的夢異常清晰。第二天上朝,明帝就把這些講給大臣們聽,大家不知道如何回答,一個名叫傅毅的大臣站出來說,這金色的神人應該就是西方的佛。

    皇帝於是決定派人前往西域尋求佛法。跟隨漢朝使節來華的是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還有一大批佛經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經佛像是由白馬馱來的,白馬為佛教的東來作出了卓越貢獻,佛教在華夏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漢明帝敕於洛陽西雍門外建白馬寺供二人譯經。白馬寺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座佛寺。唐朝詩僧靈澈的詩句「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說的就是佛教初到白馬寺,到三國年間在南方發揚光大。

    在白馬寺生活的攝摩騰、竺法蘭抬起頭來,悠然望見東南方有高山聳峙,煙雲出於其間,於是奏請明帝,派人陪同他們去那裡另尋清靜之地建造僧剎。高僧一行有緣踏上了嵩岳福地。

    太室山南麓有一狹長的山間谷地,林壑生涼,流泉成響。東面有兩峰並立,其間空闕如門,當地人謂之嵩門。每逢中秋,山民們於暮色之中,焚香靜坐,以待月出。須臾,一輪明月從嵩門間冉冉升起,銀光瀉於空谷,萬籟凝於石崖。此景謂「嵩門待月」,乃嵩岳第一勝境。

    兩位高僧佛心為之所動,決定在這裡「面南嶺,建經台;倚北阜,築講堂;傍危峰,搭方丈;鄰浚流,立僧房」。寺成於東漢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漢明帝敕名「東都**王寺」,晚於白馬寺三年,這是中國第二座佛教寺院。

    漢明帝篤信佛教,**王寺建成後,由於嵩山地處京畿,往來方便,明帝及隨從官員多次親臨道場,聽經拜佛。明帝還下令,新任命的官員,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到**王寺聽經學法後方可上任。攝摩騰、竺法蘭於這座中土寶剎「對千年之喬木,納萬代之芬芳」,凝思靜慮,譯經布道。繼永平十一年他們在白馬寺完成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後,又於嵩山**王寺陸續譯出幾種小乘佛教的早期經典。

    佛教猶如一粒從西方飄來的種子,首先在嵩洛之間紮下了根。

    東漢末年,大乘佛教傳入嵩洛。「乘」是乘載,小乘佛教說的是自我解脫,大乘佛教講的是普渡眾生。除了目的有差異,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也比較簡單。隨著大乘佛經傳入,佛教的影響開始波及民間。三國時期,嵩洛間出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正式受戒出家的漢族僧人,他就是朱士行。

    出生於嵩山南麓穎川的朱士行,在嵩洛出家之後,以弘傳佛教**為己任,專心於佛教理論的研究。當時風行的大乘經典尚質簡約,很多觀點實際上沒有講清楚。他因此「誓志捐身,遠求大本」,於魏甘露五年從嵩洛出發,開始他的西行求法壯舉。

    在于闐,朱士行抄取了九十品《般若經》梵於西晉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護送經捲回洛陽。十年之後,由精通梵漢兩語的天竺僧人竺叔蘭和學識淵博的西域僧人無羅叉兩人譯出,稱《放光般若經》,共二十卷。

    當《放光般若經》在漢地大為風行之時,朱士行仍在于闐,最後以八十歲高齡為求法而客死他鄉。《梁高僧傳》說他死時有異相,火化後,「薪盡火滅,屍猶能全」,後念誦咒語,骨架才散碎,其弟子們聚骨造塔以供養。北魏太和二十年,即公元496年,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寂靜的山林中矗立起一座寺院,這便是日後聲名顯赫的少林寺。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住錫傳教而興建的。但少林寺的名揚天下,卻緣於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達摩。

    少林寺落成三十多年後,即北魏孝昌三年,菩提達摩不辭艱辛,從南天竺國渡海來到東土,開始了禪宗在中華大地上的傳播。

    人們說起禪宗時,往往會用一派「本地風光」來表達對禪宗的印象。佛教的文化淵源在印度,而禪宗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淵源在嵩山,在被譽為「禪宗祖庭」的少林寺。

    達摩首先到了金陵,一月之後來到永寧寺,只見那九級浮屠「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讚歎,實是神功」,自稱活了一百五十歲,周遊列國,從未見過如永寧寺這般精美的寺院。於是,達摩口唱南無,合掌讚美不停,已經將心許與嵩洛。

    離開永寧寺,達摩來到幾十里外的嵩山少林寺,落跡於此,終日面壁。面壁似乎是一種追根溯源,也似乎是一種等待良機。

    這時候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聽說達摩大師住在少林寺,於是前往拜謁。

    達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沒有氣餒。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無不歷盡艱難險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當自勉勵!」時置寒冬臘月,紛紛揚揚飄起漫天大雪。夜幕降臨,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動,天明積雪已沒過他的雙膝。達摩這時才開口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淚流滿面說道:「只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達摩擔心神光只是一時衝動,難以持久,略有遲疑。神光明白達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面前。達摩於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邊,並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內的立雪亭,便是為紀念慧可斷臂求法的事跡而建。

    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經》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後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自此,禪宗在中國有了傳法世系。

    禪宗在其誕生地印度沒有成宗,卻在傳入嵩洛後,成為中國佛教延綿不斷的主流宗派。禪宗流傳久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義和修行方法的簡單易行。教內傳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教條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據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會喪失教義的靈魂。針對這種偏頗的傾向,禪宗提出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所謂「教外別傳」,是指在教典以外別有一種教義的傳授方法。禪宗的簡易性,便體現在「見性成佛」的主張上。

    禪是「靜慮」,佛教稱安靜地深思為禪定。達摩提出一種新的禪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階梯層次和累世修行,主張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夠通過覺悟佛性而成為佛,儘管何時豁然大悟難以料定。眾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為對自身的本性沒有覺悟。一旦「撥開迷霧見青天」,明心見性,自性就是佛,把佛變為舉目常見的平常人。

    禪宗傳到唐代,六祖惠能提出頓悟的主張,連坐禪也免了,認為頓悟並不要求離開現實生活,「舉足下足,長在道場,是心是情,同歸性海」,「提水砍柴無非妙道」,在日常勞動生活中都可以頓悟成佛。少林功夫便起源於僧人的日常生活。相傳跋陀的弟子慧光十二歲時,能在井欄上反踢毽子五百下。在井欄上踢毽子是很危險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少林功夫的許多招式都是僧人們受日常勞作如挑水、掃地、打柴、燒火動作的啟發加工提煉而成的。最高深的功夫其實也是最普通的功夫。

    被譽為少林功夫之源的《易筋經》,記載的就是一種疏通人體經脈從而強筋壯骨的功夫。菩提達摩採用壁觀的方法參禪,長期靜坐,睏倦是難免的,要時常起來活動筋骨。相傳達摩走後,少林僧人在洞中發現了一個鐵盒,盒上沒有鎖,卻打不開。聰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鐵盒便開了,原來鐵盒被蠟封住,以防水汽侵蝕。鐵盒中有兩部書,一本是《易筋經》,另一本叫《洗髓經》,都是用梵文寫的。

    當時,少林寺裡真正懂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經》留在少林,自己拿著《洗髓經》去雲遊天下。

    寺中也有一些對梵文一知半解的僧人,你翻他譯,依法修煉,以致後來少林功夫多如牛毛。後來,有位僧人帶著《易筋經》去峨眉山,見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諦。在般剌密諦的幫助下,《易筋經》才有了中文版。慧可雲遊歸來,帶回了他自己翻譯的《洗髓經》。大家兩相比較,才發現《易筋經》和《洗髓經》原來是一體的。自《易筋經》問世,少林僧人坐禪與習武已是密不可分了。

    嵩岳山林天生與佛有緣。隋文帝開皇20年,即公元600年,一代高僧玄奘於嵩山北麓緱氏鎮陳河村悄然出生。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宗派紛紛創立,標新立異。玄奘遍學佛教傳入中國的各家經論,發現了諸家之間的見解差異。這種分歧爭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玄奘要來決斷。他選擇的也是朱士行西行求法的道路,想到印度求取《瑜伽師地論》來統一諸家異說。玄奘長途跋涉歷盡艱辛,終於到達印度的佛學中心摩揭陀國王捨城的那爛陀寺,從主持人戒賢學習五年,成為精通五十部經論的十大德之一。唐貞觀十九年,即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長安,夾道相迎者數十萬,爭相目睹唐僧風采。此後,玄奘歷時十九年,共翻譯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並完成地理學巨著《大唐西域記》。

    唐初,少林寺已擁有一支勇猛善戰的僧侶隊伍。武德年間,少林寺僧13人,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中助戰解圍,立下了汗馬功勞。李唐立國後,唐太宗李世民後來封曇宗和尚為大將軍,並特別允許少林寺和尚練僧兵,開殺戒,吃酒肉。以後各朝代相沿成習。廟內有一塊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記述了這一段歷史。由於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發展成馳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剎」的稱號。宋代,少林武術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達2000餘人。元朝初年,少林寺方丈富裕曾被武功蓋世的元世祖忽必烈封為晉國公。在明朝,少林寺到達鼎盛時期,從清朝開始衰落。

    在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山腳下,有一塔林,這是唐以來少林寺歷代住持僧的墓地,共250餘座塔。這是我國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大都有雕刻和題記,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少林寺內還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山門門額上懸掛的「少林寺」匾額,是清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山門後大甬道和東西小馬道旁立有碑碣數十通,稱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兩通碑刻是留學我國的日本禪僧撰寫的。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禪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禪宗的祖庭,禪宗以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為要旨。在佛門眼中,參禪是正道,正宗少林功夫傳人潘國靜曰:拳勇一類乃是末技,僧眾們不過是借練功習武達到收心斂性、屏慮入定的目的。同時也可收到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效果!少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系,其中「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因為禪」是「外不著想,內不動心」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由於上千年的積累和努力,少林功夫中的武與禪已經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少林功夫中的武,已經融化在了參禪之中。這是少林功夫與其他派系武術的不同之處。禪與武的優越之處,就是少林功夫已經形**人可以演練的很具體的參禪程式。提倡武術禪的真正價值,就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參禪程式。

    1、拳術

    源為武藝之源。少林派拳術有羅漢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戰拳、昭陽拳、連環拳、功力拳、潭腿、柔拳、**拳、圓功拳、內功拳、太祖長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觀潮拳、金剛拳、七星拳、練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長錘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長關東拳、青龍出海拳、翻子拳、鷹爪拳等。

    對練拳術有三合拳、咬手**拳、開手**拳、耳把**拳、踢打**拳、走馬**拳、十五合裡外橫炮、二十四炮、少林對拳、一百零八對拳、華拳對練、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術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樸實無華、利於實戰,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在練習少林拳時,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其風格主要體現一個「硬」字,攻防兼備,以攻擊為主。拳勢不強調外形的美觀,只求技擊的實用。步法進退靈活,敏捷,有衝拳一條線之說。在身段與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眼法講究以目視目,運氣要氣沉丹田。其動作迅如閃電,轉似輪旋,站如釘立,跳似輕飛。少林拳分南北兩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還分許多小派。

    2、棍術

    少林派棍術有猿猴棍、風火棍、齊眉棍、大桿子、旗門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劈山棍、陰手棍、陽手棍、五虎擒羊棍等。

    對練棍術有排棍、穿梭棍、**桿、破棍十二路等。

    棍打一大片,一掃一劈全身著力。棍練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棍法密集勇猛。它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克敵制勝,在歷代抗敵禦侮中,少林棍發揮過重要作用。

    3、槍術

    槍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槍術有少林槍、五虎槍、夜戰槍、提爐槍、攔門槍、金花雙舌槍、擔攔槍、十三槍、十八名槍、二十一名槍、二十四名槍、二十七名槍、三十一名暴花槍、三十六槍、四十八名槍、八十四槍、六門槍勢、十槍架、六路花槍、秘授槍譜三十六點、豹花槍等。

    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對手槍、戰槍、雙刀對槍、**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

    少林槍術有一條歌訣是:「身法秀如貓、扎槍如斗虎,槍扎一條線、槍出如射箭,收槍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壓槍如按虎、挑槍如挑龍,兩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攔、拿、亢、點、崩、挑、撥,各種用法奧妙全。」

    4、刀術

    刀是歷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譽為「百兵之帥」。「刀如猛虎、槍似蛟龍」,刀術的演練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凜烈的氣概。

    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撲刀、雪片刀、提爐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單刀、座山刀、六路雙刀、八路雙刀、太祖臥龍刀、馬門單刀、燕尾單刀、梅花雙發刀、地堂雙刀、滾堂刀、單刀長行刀、五虎少林追風刀等。

    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單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等。刀的使用特點是纏頭裹腦、翻轉劈掃、撩掛雲刺、托架抹挑等,並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劈、撩、斬、刺似猛虎之說。

    5、劍術

    劍術矯健、優美、豪放,自古至今流傳深遠。

    少林派劍術有達摩劍、乾坤劍、連環劍、太乙劍、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綈袍劍、劉玄德雙劍、青鋒劍、行龍劍、武林雙劍等。

    對練劍術有二堂劍、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等。劍訣:「劍是青龍劍,走劍要平善,氣要隨劍行,兩眼顧劍尖,氣沉兩足穩,身法須自然,劍行如飛燕,劍落如停風,劍收如花絮,劍刺如鋼釘。」

    6、其他兵器械類

    少林武術器械有長的、短的、硬的、軟的、帶尖、帶刺、帶鉤、帶刃的,多種多樣,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說,近計不易勝數。除上述刀、槍、劍、棍以外,還有三股叉(南方又稱大鈀)、方便鏟、套三環、峨嵋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雙錘、大斧、雙斧、三節棍、梢子棍、七節鞭、九節鞭、雙鞭、刀裡加鞭、繩標、虎頭雙鉤、草鐮、「五合草鐮、**戰鏈」、戟頭鉤、梅花單拐、**雙拐、馬牙刺、烏龜圈、雙鑭、日月狼牙乾坤圈、禪杖、大槊、風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7、器械對練及器械拳術對練套路

    空手奪刀、空手奪槍、單刀對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刀對槍、雙刀進槍、眉齊棍合槍、單拐進槍、雙拐破槍、拐子合齊眉棍、虎頭鉤進槍、馬牙刺合槍、烏龜圈合槍、套三環合槍、方便鏟合槍、月牙鏟破雙槍、九節鞭對棍、鋼鞭對九節鞭、月牙合槍、月牙合鑭、三節棍進槍、方天畫戟進槍、三英戰呂布、空手奪刀槍、和戟鏈進槍、三股叉進槍、大刀封槍、三節棍破雙槍、峨嵋刺進槍等。

    8、技擊散打

    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

    9、氣功

    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

    10、軟硬功夫

    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藥法、救治法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