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四十五章 匈奴後代 文 / 何凌霄

    匈奴後代

    1.成為中國居民

    1世紀—2世紀時的南匈奴內附期間,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逐漸黯淡

    匈奴後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後,逐漸改為漢姓,下列為一些常見姓氏:

    義渠、公孫、烏氏、攣鞮(虛連鞮)、呼延(呼衍、胡掖、呼)須卜(卜)、蘭(烏洛蘭)、丘林(喬)、隆、唯徐、僕、范、趙、乘、王、郝、高、滹毒、昆(渾)、烏、稠、復、伊、次、渠(沮渠,且渠、大且渠)、董、駒、成、先、韓、當於、郎、栗藉、奧鞬、屍逐、賀賴(賀蘭、賀)、宇文、張、郭、陳、綦母、靳、都、馬、李、馮、麻、曹、赫連(鐵弗、鐵伐、弗、杜)、費連(費)、破六韓(破落汗、破六汗、潘六奚、步六汗、韓)、萬俟、金、梁(拔列蘭)、劉、獨孤(劉)、路、畢、姚、郁、黃、隗、賀遂(賀悅、忤城、賀術)伏、治、封、蘭、彭、蓋(蓋樓)、盂。

    其後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和福建等地。如位於江蘇蘇州的金氏,位於福建福安市賽岐鎮宅裡村的金氏,位於河南省鶴壁市的赫連氏,位於安徽省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金氏,甘肅省蘭州市榆中金崖鎮金氏,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後路金村金氏,山東省文登市叢氏-傳說皆為匈奴金日磾的後裔。

    2.和北亞幾個民族的關係

    2006年,法國和匈牙利遺傳學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貴族屍體,與現在在蒙古地區的蒙古人群體、雅庫特人群體、以及現代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人群體,進行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常染色體dna分析。結果表明,古代匈奴和當代蒙古人群為延續世系,而現代土耳其人與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語言學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匈奴人和西伯利亞的雅庫特人也沒有血緣關係。

    五、匈奴政治體制

    匈奴的官制,《史記》、《漢書》、《後漢書》均有記載,其中《漢書》全抄《史記》,《後漢書》則加以補充內容。內容如下:

    「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蘭氏,其後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諸左方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往者,東接穢貉、朝鮮;右方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單于之庭直代、雲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最為大國,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之屬。」—《史記.匈奴列傳》

    其大臣貴者左賢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賢王,次右谷蠡王,謂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溫禺鞮王,次左右漸將王,是為六角:皆單于子弟,次第當為單于者也。異姓大臣左右骨都侯,次左右屍逐骨都侯,其餘日逐、且渠、當戶諸官號,各以權力優劣、部眾多少為高下次第焉。單于姓虛連題。異姓有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為國中名族,常與單于婚姻。呼衍氏為左,蘭氏、須卜氏為右,主斷獄聽訟,當決輕重,口白單于,無文書簿領焉。—《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除了這些王號和官號,尚有其他:如昆邪王、休屠王、盧屠王、奧鞬王、犁汗王、休旬王、甌脫王、西祁王、右皋林王、古股奴王、古伊秩訾王等等。此外,還有立漢降人為王者,如趙信為自次王,李陵為右校王,史降為天王,盧綰為東胡盧王。侯的名稱有左安侯、左姑姑侯、粟置支侯等等。

    這些王侯地位如何,不很清楚,但從文獻記載來看,還可知其大略。

    左賢王即左屠耆王,地位高於其他諸王,僅次於單于,是單于的繼承者,常以單于太子當之,但也有例外:如復株累若鞮單于後連續5任單于皆由其弟擔任左賢王。

    闕氏,音煙肢或焉支,含有美麗的意義。單于至一般諸王皆可稱其妻為闕氏,也有許多稱呼:如寧胡闕氏、顓渠闕氏、大闕氏、第二闕氏、第五闕氏等等。在眾多闕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沈欽韓以為「匈奴正妻則稱大闕氏」,胡三省則以為「顓渠闕氏,單于之元妃也,其次為大闕氏」。

    闕氏雖不見得是皇后,但單于的闕氏在匈奴的地位卻很重要。不僅在內政、外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戰爭中也起作用。如冒頓攻圍劉邦時,闕氏隨軍在旁。

    六、匈奴經濟生活

    匈奴人主要以狩獵、遊牧及畜牧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馬、牛、羊三種,其中又以馬最為重要。在飲食當中,肉、乳品尤為普遍,有時會食用魚類。其生活地點常隨著季節轉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們很早就製作褲子、長靴、長袍、尖帽或風帽,無論在行重或保暖方面,都很適應當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廬,是氈帳所制的帳幕,需以木條作柱樑。並使用各種陶器及金屬器。

    匈奴人不僅有耕田產谷,還建有穀倉來藏谷。除在本部耕種外,在西域還有騎田。

    匈奴人也十分重視商業交換,以牲畜去換取奢侈品。常與漢人互市交易,並將漢人物品轉買運到西域各國並包括羅馬帝國,在漢對西域通道中斷之時尤為如此。

    七、人口

    根據對冒頓縱精兵30餘萬圍困劉邦於白登推算,以五口出一介卒,則匈奴人口應當在150萬至200萬之間。

    附漢的南匈奴部眾為四、五萬人,在單于屯屠何在位時期得到空前發展,增加到戶口34000,人口237300,兵力50170。

    曹魏時,分匈奴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帥劉豹統轄萬餘戶,居太原郡故茲氏(今山西臨汾);右部6千戶居祁縣(今山西祁縣);北部4千餘戶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南部3千餘戶居蒲子縣(今山西隰縣);中部6千戶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共3萬餘戶,人口近20萬。

    劉淵在并州起兵時,并州匈奴總人口約35萬左右。

    八、軍事

    匈奴民族有完善的軍事裝備:優良的戰馬,矯健的騎士,堅固的盔甲,加上鋒利無比的兵器。

    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從出土實物看,匈奴馬匹身體略矮,頭部偏大,應屬於蒙古馬。蒙古馬雖不十分高大,但體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動非常適應高原環境,再配上御馬工具——馬籠頭和馬鞍,大大增強匈奴軍隊的戰力。《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考古發掘資料與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發掘情況顯示,兵器一般出土於男性墓葬中,以銅、鐵、骨、木質地為主,主要有弓、箭鏃、弩機、刀、劍、戈、矛、斧、流星錘等。

    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強大的匈奴騎兵。

    九、宗教

    匈奴人祭天地,拜日月,崇祖先,信鬼神。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平時還是戰時,都與宗教意識有密切的關係,並且相當迷信。

    匈奴每年有規定的日子舉行集體的祭祀。每年三次集會的日期,《史記》說是正月、五月及秋季,《後漢書》為正月、五月及九月,兩者皆為一致。大致上,正月的集會是個小集會,參加的人是匈奴諸長。五月的大會最富宗教色彩,參加的人數很多,不限於諸長,主要是為祭其先祖、天地及鬼神。秋季的集會則是為秋天收成而感謝天神的集會。

    關於集體祭祀的地點,大致上是在單于所在的地方舉行,雖然都是祭天,同時也有商討國家大計、秋後感謝天神等任務。

    匈奴人對其祖宗的墳墓很為重視,不只相信祖宗死後有神靈,其他人死後也有神靈,也可以降吉凶。也相信人死後,需要享用金銀衣裘以及女人。

    在戰爭時,匈奴人還相信各種巫術。

    匈奴還有飲血以為盟誓的風俗,盟約的儀式很嚴肅,既是一種盟誓,也是一種宗教儀式。

    十、匈奴語

    關於匈奴語的來源,由於資料闕如,很難得到肯定的結論,有些認為匈奴人講蒙古語,而其他則認為他們的語言屬於葉尼塞語系。有些則認為是東胡、蒙古語的混合。

    匈奴可能本身就自有其語言系統,在本身發展期間可能不斷吸收了其他種族的語言,並或淺或深地影響到其他民族的語言。在漢代,匈奴語為西北各種氏族中最為通用的語言,所以在張騫第一次出使至西域各國時,還帶了堂邑氏故胡奴父照前去作為翻譯。

    中國北方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語族並存的局面,是上古語言生態融合而成的較為簡單的表象。以匈奴之龐大,其語言和血緣必然混雜;說它是一個多血緣多語言的部落聯盟,或許更為恰當。而要把兩千年前的整個中國北方說成是單一的匈奴語或者突厥原語的世界,那就不僅違反了事實,而且也違反了人類語種逐步減少的歷史。

    匈奴語漢語東胡語、突厥語、蒙古語

    1撐犁天tangri(突厥)

    tangri、tangere(蒙古)

    2孤塗孤屠子gute、hute(東胡)

    3單于廣大cinkai(東胡)

    cinkda(蒙古)

    4冒頓聖bogda、bogdo(蒙古)

    5閼氏妻asi(東胡)

    izi(蒙古)

    6頭曼萬tuman(東胡、突厥、蒙古)

    7逼落a.塚

    b.種dara(蒙古)

    vtara(東胡、突厥、蒙古)

    8甌脫室saka(東胡)

    ceke、sere(蒙古)

    sagatex(突厥)

    9屠耆賢voda、vota(東胡、突厥、蒙古)

    10徑路刀uyngyrar(突厥)

    11居次女kyz(突厥)

    12祁連天kilem(東胡)

    13若鞮孝sakati(東胡)

    tai(蒙古)

    14比余櫛psi、pit(高麗)

    fesu(馬札)

    15胥紕a.瑞獸

    b.鉤sabintu(東胡)

    votk(東胡、突厥、蒙古)

    16熐蠡聚落falan(東胡)

    balgha-sun(蒙古)

    balik(突厥)

    17服匿缶butun(東胡)

    putung(蒙古)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