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軍事歷史 返回目錄


明代宮廷大事表

作者:catmi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辛卯)

    五月紅巾軍起義爆發。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丙申)

    三月朱元璋集慶建制。徽州老儒朱升獻策。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癸卯)

    四月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

    五月設禮賢館,集劉基、陶安等人講論經史。

    八月陳有諒中矢死,漢遂平。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甲辰)

    正月參知政事李善長、大將徐達屢上表勸進,至是奉朱元璋為吳王。建百司官屬。置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及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右司郎郎中、張昶為左司都事。

    三月朱元璋至建康(南京)定大都督府等衙門官製品級。江西行省以陳友諒所用之鏤金床進,朱元璋認為「陳氏父子窮奢極靡,焉得不亡,」即命毀之。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丙午)

    八月拓建康(南京)城。命劉基等卜地,作新宮於鐘山之陽,在舊城東,白下門之外二里許。(另本作三里許)

    十月派徐達北征故元勢力。

    十二月主持營繕者以宮室圖進呈,朱元璋見圖中有雕琢奇麗處,即命去之。

    吳元年(1367年丁未,元至正二十七年)

    二月拓建康城完工。

    七月命選道童俊秀者充樂舞生至是集中。朱元璋御戟門召學士朱升、范權領樂舞生入見。並親擊石磬命朱升辨五音,升不能辨,以宮為徵。

    八月圜丘、方丘及社稷壇成。圜丘在京城東南正陽門外鐘山之陽;方丘在太平門外鐘山之北,社稷壇在宮城之西南,北向。

    九月太廟成。在宮城東南,皆南向。置內使監,秩正四品。後改置內使監、御用監皆正三品,各設令、丞、奉御、典簿正三品至正七品,皇門官、春宮門官、御馬司正五品,尚寶司兼守殿、尚衣、尚佩、尚履、尚藥、紀事等奉御,皆正六品。新宮殿成。正殿曰奉天殿,前為奉天門,後為華蓋殿,再後曰謹身殿,皆翼以廊廡。奉天殿之左右曰文樓、武樓。謹身殿之後為乾清宮、坤寧宮,六宮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門南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

    十月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余官皆同。

    十二月置尚寶司、教坊司官職。尚寶司卿一人,秩正五品,少卿一人,從五品;丞一人,正六品。置侍儀司秩從五品;置教坊司秩正九品,掌宴會音樂,以樂工為之,設大使副使各一人,和聲郎二人。命置內職六尚局。中書左相國李善長率禮官進即皇帝位之禮儀、鹵簿、百官拜位之制,及冊立皇后、皇太子禮儀。

    明洪武元年(1368年戊申,元至正二十八年)

    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祀天地於南郊,即皇帝位。定國號曰明,建元洪武。立妃馬氏為皇后,立世子朱標為皇太子。佈告天下。朱元璋自舊內遷新宮。置東宮官屬,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徐達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以下官各有兼職。中書省翰林院進郊社宗廟祭儀。

    八月朱元璋決定實行兩京一都,詔以應天(原建康)為南京,以開封為北京。前後數至北京巡狩。

    洪武二年(1369年己酉)

    二月得元代十三朝實錄,命左丞相李善長、前起居注官宋濂等人率部分文人纂修《元史》。洪武帝親享先農,耕南郊籍田。

    八月定內侍諸司制。計:內使監奉御六十人,尚寶一、尚冠七、尚衣十、尚佩九、尚履八、尚樂七、紀事二、執膳四、司脯二、司香四、太廟四、涓潔二。置尚酒、尚面、尚醋、尚染四局,御馬、御用二司、內庫倉及東宮典璽、典翰、典膳、典服、典樂、典乘六局,又置門官。

    九月作御寶六:白玉三,青玉三,文曰:天子行寶、天子信寶、天子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皇帝之寶。詔建臨濠(鳳陽)為中都。

    洪武三年(1370年庚戌)

    二月恢復科舉制度。

    四月分封諸王,詔封皇子樉為秦王、棡為晉王、棣為燕王、為吳王、楨為楚王、榑為齊王、梓為潭王、為趙王、檀為魯王。後個別人有改封。

    五月冊貴妃孫氏、充妃吳氏、惠妃郭氏、寧妃郭氏、定妃達氏、順妃胡氏。

    六月定朝會之禮儀。

    九月定朝會宴享樂舞之數。

    十月定文武官冬衣。重定內使服飾之制。

    十二月作奉先殿。時享、朔望行家人禮。

    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

    正月左丞相太師韓國公李善長致仕。中書右丞忠勤伯汪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為右丞。

    四月冊常遇春女為皇太子妃。

    六月定中官禁令。定女職之制,設六局一司,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六局,局各領四司,一司為宮正司。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定公主宅制。造紅牌鐫戒后妃之辭。

    洪武七年(1374年甲寅)

    八月建立衛所制度。

    九月貴妃孫氏卒,年三十二歲。

    十一月更建奉先殿。

    洪武八年(1375年乙卯)

    七月改作太廟。

    九月改建大內宮殿。

    十月命皇太子、秦王、晉王、楚王、靖江王游中都,講武。

    洪武九年(1376年丙辰)

    七月韓國公李善長之長子李洪,娶皇長女臨安公主。

    洪武十年(1377年丁巳)

    六月丙寅,命中外政事先啟皇太子,然後奏聞。

    十月更建大內宮殿成。

    十一月帝以大內宮殿不侈,謂侍臣曰:「節儉足以養性,侈靡必至喪德……。」己卯,皇次孫朱允炆生。丁亥,冬至日,始合祀天地於奉天殿。

    洪武十一年(1378年戊午)

    正月封皇子椿為蜀王、柏為湘王、桂為豫王、柍為漢王、植為衛王。改封吳王為周王。建皇陵碑,帝因儒臣多文飾,親自作文,直述微時艱難,刻之。

    七月癸巳,皇孫朱高熾生,燕王出,嫡長子。

    洪武十二年(1379年己未)

    二月作神樂觀。

    十二月右丞相汪廣洋,因欺君貶海南,又追殺之。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庚申)

    正月以謀反誅左丞相胡惟庸,並興胡黨之獄,株連者一萬五千餘人。

    三月燕王朱棣之國北平。

    九月乙巳,萬壽節,御奉天殿受朝,宴群臣於謹身殿,後歲以為常。

    洪武十四年(1381年辛酉)

    七月皇后千秋節,始定皇后朝賀禮儀。

    洪武十五年(1382年壬戌)

    正月朔宴群臣於謹身殿,始用九奏之樂。

    八月馬皇后卒。年五十一。定皇后大喪禮儀。謚孝慈。

    九月葬孝慈皇后於鐘山之陽。

    洪武十七年(1384年甲子)

    十月冊李氏為淑妃,攝六宮事。不久卒,更冊寧妃郭氏為淑妃,攝六宮事。

    洪武十九年(1386年丙寅)

    八月皇太子往盱眙,葬三祖帝后衣冠,加修築,曰祖陵。

    洪武二十年(1387年丁卯)

    二月帝閱武於午門外。命自今起,將軍、衛士每日習射於午門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庚午)

    四月因涉嫌謀反,賜太師、韓國公李善長死,時年七十七,其家屬七十餘人皆誅。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

    三月封皇子為慶王、權為寧王、楩為岷王、橞為谷王、松為韓王、模為沈王、楹為安王、桱為唐王、棟為郢王、為伊王。

    十一月本年八月皇太子奉命巡撫陝西,至是還京師,獻上關洛形勢圖,擬都長安。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壬申)

    三月豫王桂改封代王、漢王橫改封肅王、衛王植改封遼王。

    四月皇太子卒,年三十九。

    八月葬太子於馬皇后陵之右,謚曰懿文。建宗人府、五府、六部、太常司官署於朝門外,東西向,惟三法司仍太平門外。

    九月庚寅,冊立皇第三孫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癸酉)

    正月冊諸妃生子者。

    二月興藍玉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戊寅)

    閏五月八日,帝病危。十日,卒於西宮,時年七十一歲。遺詔,太孫允炆宜登大位。十六日,朱允炆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建文元年。同日與皇后同葬鐘山之陽,名孝陵。上謚號為「太祖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後有改動)尊母妃呂氏為皇太后。

    六月以受顧命之兵部左侍郎齊泰為兵部尚書,太常寺卿,曾伴讀東宮之黃子澄兼翰林院學士,同參軍國大事。

    七月齊泰與黃子澄建議削藩。周王朱以謀反罪名被逮捕。征漢中府教授方孝孺至,擢為翰林院侍講。日侍帝左右備顧問。臨朝奏事,臣僚面議之事,命方就殿中批答之。

    八月廢周王朱為庶人。又命逮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燕王朱棣則疑懼。

    十月當初隨從燕王來北平的僧道衍密勸燕王起兵。燕王稱病,但暗自練兵。

    十一月帝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史,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並受密旨,監視燕王。

    十二月燕府長史葛誠,奉燕王命奏事京師。帝召見,問府中事,葛誠以實相報。帝遣還,令其在逮燕王時作內應。王有所察覺。

    建文元年(1399年己卯)

    正月命禮部侍郎董倫、王景等十人修太祖實錄,又命侍講學士方孝孺總其事。

    二月追尊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妣常氏為孝康皇后。尊母妃呂氏為皇太后。冊太孫妃馬氏為皇后,立皇長子文奎為皇太子。封弟允熥為吳王,允為衡王,允熙為徐王。侍講方孝孺,為了復古,建言:升六部尚書為正一品,設左右侍中,位在侍郎上。改都察院為御史府,都御史為御史大夫。罷十二道為左、右兩院,左曰拾遺,右曰補闕。改通政史司為寺,大理寺為司。詹事府增置資德院。翰林院復設承旨。改侍讀、侍講學士為文學博士。設文翰、文史二館,文翰以居侍讀、侍講,文史以居修撰、編修、檢討。殿、閣大學士並去「大」字,各設學士一人。改謹身殿為正心殿,增設正心殿學士一人。其餘內外、大小諸司及品級、階勳,均仿《周禮》制更定。帝皆從之。

    三月調兵加強北平周圍,並密諭北平左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等嚴為之備。遣刑部尚書暴昭及戶部侍郎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採訪使,分行天下。昭至北平得燕王諸不法狀,密奏之。

    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皆以罪廢為庶人。

    六月岷王楩以罪廢為庶人。

    七月詔逮燕府官屬。王與護衛張玉、朱能、道衍謀,決定以計取之。伏兵端禮門內,遣人示以朝廷所逮之姓名,張昺、謝貴乃至,伏兵起,擒張昺、謝貴及葛誠,皆斬之。燕王舉兵反,上書指斥齊泰、黃子澄為奸臣。並根據祖訓所言:「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為天子討平之。」稱其師曰「靖難。」爆發「靖難之役。」帝閱長興侯耿炳文所率北伐大軍敗於真定,有憂色,另拜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將軍,召炳文還京師。召遼王朱植、寧王朱權至京師,寧王不至乃削其護衛,遼王至京師,亦徙之荊州。是歲,帝建省躬殿。

    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

    六月帝用齊泰、黃子澄計,兵履敗,欲求和,尚寶司丞李得成慷慨請行,諭燕王罷兵。王不聽,得成附於燕。

    八月承天門災。詔求直言。方孝孺改午門曰端門,端門曰應門,承天門曰皋門,前門曰路門。從之。

    建文三年(1401年辛巳)

    六月燕王用道衍計,大軍直取南京。帝諭燕王罷兵,王不聽,帝乃罷齊泰、黃子澄以緩燕兵。

    建文四年(1402年壬午)

    四月燕兵戰勝於靈璧。帝召還齊泰、黃子澄,擬割地求和不成。

    六月燕兵渡江。逼京師之金川門。谷王橞、曹國公李景隆開門迎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列入奸臣榜,共八十餘人,誅連甚廣。文臣楊榮、楊溥、楊士奇等二十餘人皆叩馬首迎附。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復周王、齊王榑。命王府六部:建文中所改易之洪武政令各條皆復舊制。仍以洪武紀年,今年稱洪武三十五年。明年改為永樂元年。復諸殿、門舊名。

    七月命翰林待詔解縉為侍讀,編修楊榮、楊溥、楊士奇為修撰等。

    九月大封靖難功臣。封丘福為淇國公朱能為成國公,侯伯數十人。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直文淵閣,預機務,與解縉、黃淮等七人,並朝夕侍左右。

    十一月立王妃徐氏為皇后。

    永樂元年(1403年癸未)

    正月宴諸王於華蓋殿。立北平布政司為京師,詔改北平為北京。

    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

    四月以僧道衍為太子少師,復姚姓,賜名廣孝。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熾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永樂三年(1405年乙酉)

    六月遣中官鄭和出使西洋諸國。此後鄭和七下西洋。

    永樂四年(1406年丙戌)

    閏七月下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分遣宋禮等采木燒磚。命泰寧侯陳珪董治其事。

    永樂五年(1407年丁亥)

    七月皇后徐氏卒。年四十六,十月謚曰仁孝皇后。

    九月鄭和還。

    十一月修《永樂大典》成。凡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十二月鄭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樂七年(1409年己丑)

    二月帝北巡,皇太子監國。冊貴妃張氏、賢妃權氏、順妃任氏、昭容王氏、昭儀李氏、婕妤李氏、美人崔氏。

    四月選陵地於昌平,封其山曰天壽山。

    永樂八年(1410年庚寅)

    二月命皇長孫留守北京。帝親征塞外,獲勝,七月還北京。十月回南京。

    永樂九年(1411年辛卯)

    十一月立朱瞻基為皇太孫。行冠禮於華蓋殿。

    永樂十年(1412年壬辰)

    十月皇太孫演武於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賀。

    十一月太監鄭和敕往賜滿加剌、瓜哇等國。

    永樂十一年(1413年癸巳)

    正月仁孝皇后梓宮發京師,漢王護行。天壽山陵成,名曰長陵。

    二月帝北巡,發自南京,皇太孫從。仁孝皇后葬長陵。

    四月帝至北京。

    永樂十二年(1414年甲午)

    六月帝大敗瓦剌,追至圖拉河,班師。

    永樂十三年(1415年乙未)

    五月漢王朱高煦屢行不法事,囚之,將廢為庶人。太子力救,乃削兩護衛,徙封樂安。懷有異謀。

    永樂十四年(1416年丙申)

    八月作北京西宮。

    九月帝還南京。

    十一月復議建北京宮殿。

    十二月遣鄭和復使西洋。

    永樂十五年(1417年丁酉)

    二月谷王橞恃建文四年為燕兵開金川門功,甚驕肆,奪民田,殺無罪之人,欲謀反,廢為庶人。命泰寧侯陳珪仍督北京營建事。命安遠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

    四月北京西宮成。

    五月帝至北京。御西宮新殿受朝賀。

    七月冊胡氏為皇太孫妃。

    永樂十六年(1418年戊戌)

    三月太子少師姚廣孝卒。

    永樂十八年(1420年庚子)

    閏正月以學士楊榮、金幼孜為文淵閣大學士。

    八月北京始設東廠。

    九月北京宮殿將成,遣行在戶部尚書夏原吉敕召皇太子,期十二月終至北京。又命皇太孫從行。諭行在禮部,明年元旦定北京為京師,去行在之稱,設六部,並取南京諸司印給北京各衙門,別鑄南諸司印加「南京」二字。

    十一月以遷都北京詔告天下。

    十二月皇太子、皇太孫至京師。北京新宮成,規制如南京,加壯。自戊子(永樂六年)六月肇工,歷十三年至是成。論營建功,擢工部郎中蔡信為工部右侍郎,余升賚有差。

    永樂十九年(1421年辛丑)

    正月朔帝詣太廟奉五廟神主,皇太子詣郊壇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孫詣社稷壇奉安神主,黔國公沐晟詣山川壇奉安山川諸神主。帝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群臣。命鄭和復使西洋。

    四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災。

    永樂二十年(1422年壬寅)

    正月帝力排眾諫,決意親征塞北阿魯台,命皇太子監國。

    八月以大勝班師,九月回北京。

    閏十二月乾清宮災。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癸卯)

    五月常山護衛指揮孟遇等欲毒殺永樂帝,然後廢太子,立趙王朱高燧。事發,孟賢等伏誅,由於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

    七月阿魯台又來犯,帝復親征。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

    正月覆命鄭和使西洋。

    四月帝自北京出發,率先命集中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及另三衛兵會合於宣府之大軍北征。命皇太子監國,大學士楊榮、金幼孜扈從,楊士奇輔助太子。

    七月十七日,駐於榆木川。成祖病危,召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次日,卒,年六十五。

    八月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洪熙元年。進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仍兼大學士,楊士奇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俱掌內制。

    九月上永樂帝謚號為「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後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

    十月立太子妃張氏為皇后,並冊貴妃郭氏、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冊皇太孫朱瞻基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

    十二月葬太宗文皇帝於長陵。

    洪熙元年(1425年乙巳)

    五月十一日,帝病危,命楊士奇書敕。次日,卒於宮內之欽安殿,年四十八。遺詔,皇太子宜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宣德元年。

    六月十二日,皇太子朱瞻基即皇帝位。

    七月初二日,上洪熙帝謚號曰:「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謚皇庶母貴妃郭氏曰恭肅,淑妃王氏曰貞惠,麗妃王氏曰惠安,順妃譚氏曰恭捨,充妃黃氏曰恭靖。初八日尊後張氏為皇太后,立妃胡氏為皇后,並冊貴妃孫氏、淑妃劉氏、惠妃何氏。

    九月初六日,葬仁宗昭皇帝於獻陵。

    宣德元年(1426年丙午)

    八月漢王朱高煦反。帝親征平叛,圍攻其國之城樂安,漢王不支,認罪,遂逮其全家至北京,錮於西內,築室居之,曰逍遙城。同謀者皆伏誅,共六百四十餘人,余皆戍邊。

    宣德二年(1427年丁未)

    十一月十一日,皇長子朱祁鎮生,貴妃孫氏出。《明通鑒》雲孫貴妃乃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受寵有加。

    宣德三年(1428年戊申)

    二月立皇長子朱祁鎮為皇太子。胡皇后請遜位。帝奉皇太后游西苑,登萬歲山,奉觴上壽。

    三月廢皇后胡氏,立貴妃孫氏為皇后。退居長安宮。

    八月帝巡邊,以防北部擾邊,蹇義、楊榮扈從。皇次子祁鈺生,賢妃吳氏出。

    宣德四年(1429年己酉)

    四月帝看視禁錮在西宮之漢王朱高煦,被高煦伸足勾倒,帝命以三百斤之銅缸覆之,以火炙熾銅缸,高煦死,其諸子皆伏誅。

    十月帝閱武於近郊,並獵於峪口。

    宣德五年(1430年庚戌)

    二月清明節帝奉太后謁長陵獻陵,帝騎馬導太后行,至清河橋下馬扶輦至農家,太后取所進蔬食酒漿嘗之曰:此田家味,帝宜知之。

    六月覆命鄭和使西洋。

    宣德七年(1432年壬子)

    八月有男子大呼西華門外,語涉誹謗,守門者逮見帝,仍呼喊不已,群臣請下法司,帝云:古聖王設誹謗木以望來諫者,此人豈能罪之,乃釋放。

    宣德九年(1434年甲寅)

    三月文武群臣朝皇太子於文華殿。時年僅八歲。

    九月帝言「天下雖安,不忘武備」,乃親帥六師,巡行邊塞,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濴等扈從,十月還。

    十二月帝疾。

    宣德十年(1435年乙卯)

    正月帝以疾不視朝,命群臣朝皇太子於文華殿。初三日,帝卒於乾清宮,年三十八。遺詔:國家重務白皇太后。太子朱祁鎮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正統元年。時方九歲。時外廷傳言,太后欲立襄王。大學士楊士奇、楊榮百官入宮,請見太子,太后即至乾清宮宣佈「此新天子也。」士奇等呼萬歲,浮議乃息。十一日作宣德帝陵。二十五日上宣德帝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

    二月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尊皇后為皇太后。時左右有請太后垂簾聽政者,太后不許,並命罷一切不急之務,清除宮中玩好之物,時時勸皇帝向學。朝廷大政,群臣白太后,太后全命送內閣,待楊士奇等議訣然後施行。初九日,封帝弟朱祁鈺為郕王。

    三月放教坊司樂工三千八百餘人。罷山伕役一萬七千餘人。

    六月葬宣宗章皇帝於景陵。

    九月以王振為司禮監。振少選入內書堂,侍帝於東宮,狡黠得上歡心。

    正統元年(1436年丙辰)

    二月開始經筵。命太師英國公張輔知經筵事,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學士楊溥同知經筵事,三楊輔政。少詹事王直等九人兼經筵講官,翰林等儒臣分直侍講。並定每月一講,有儀注。中官王振及考功郎中李茂弘認為月講是虛應故事,粉飾太平,君臣之情不通,可憂。初即位時,方講開經筵,王振即導幼帝閱武,看武職試騎射。王振逐漸擅權。太皇太后,因王振每欲干政欲誅之,未果。

    正統五年(1440年庚申)

    三月建北京宮殿。永樂災後,至此方命中官阮安同都督沈清、工部尚書吳中等重建三殿,並修繕乾清、坤寧二宮。共役工匠官軍七萬餘人。

    五月王振喜僧道,每歲一度,至是前後共度二萬二千三百餘人。

    正統六年(1441年辛酉)

    三月兵部侍郎于謙,因巡撫山西威惠大行,每入京師,無人私謁,王振恨之,命通政史劾謙以久不陞遷有怨氣。下法司論死,下獄三月始釋放,改任大理少卿,山西、河南吏民千人上書請留,久之始復原官。

    十一月以宮殿落成,賜文武大臣宴。有明以來,中官不預外廷宴,是日帝問,王先生為何不來?振知後大怒,帝命開東華門中門召振,振至,百官候拜於門外,振始大悅。

    正統七年(1442年壬戌)

    二月立錢氏為皇后。工部尚書吳中致仕。北京工殿及長、獻、景三陵皆吳中所營造,規劃井然。

    十月太皇太后張氏卒。王振更無顧忌。帝始御門視事。

    十二月葬太皇太后於獻陵。上尊謚曰誠孝昭皇后。洪武中曾置鐵碑於宮門,高三尺,上鑄:「內臣不得干預政事。」至是王振因太皇太后卒,遂盜毀之。

    正統八年(1443年癸亥)

    十一月宣宗原後胡氏卒。

    正統九年(1444年甲子)

    三月大學士楊士奇卒,年八十。

    正統十一年(1446年丙寅)

    七月大學士楊溥卒。

    正統十二年(1447年丁卯)

    十一月皇長子朱見深生,貴妃周氏出。

    正統十四年(1449年己巳)

    七月也先犯大同邊報日數十至,王振勸上親征。兵部尚書鄺埜,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率百官據實況力諫不可,帝不納。乃下詔親征,命郕王居守。

    八月十四日,駐土木堡,也先四面合圍,不得出,帝被俘。官軍死傷者數十萬,戰歿官員五十餘人,史稱「土木之變」。十七日,百官集闕下哭。次日太后命郕王監國。侍講徐珵言「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尚書胡瀅曰:不可。兵部侍郎于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請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尚書王直、學士陳循等議皆同。太監興安、金英、孛永昌皆言於太后:「若去陵寢將誰與守?」於是,議遂定。郕王總百官,大小事俱啟太后。于謙調軍運糧,人心稍安。二十一日,升兵部侍郎于謙為兵部尚書。部署北京保衛戰。二十二日,以皇太后命,立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仍命郕王代總國政。二十三日,郕王攝朝,御午門左門,右都御史陳鎰合諸大臣言:王振傾危社稷,構陷乘輿,請族誅以安人心。王振之黨馬順叱陳鎰退出,給事中王竑、刑科給事中曹凱捽馬順發,嚙其肉,眾亦起共毆之,立斃於廷。又振黨二人亦擊殺之。又抓王振之侄反跪於廷眾爭唾罵之,一時衛卒洶洶,朝班大亂,郕王懼欲起,于謙掖王止,請諭百官曰:「順等罪當死,勿論。」眾乃穩定。遂拘振族少長皆斬。籍其家得金銀六十庫,玉盤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株,其他珍玩無算。

    九月廷臣合請太后曰:皇太子幼沖,應立長君,太后然之。告郕王,王驚讓再三,後都指揮岳謙出使瓦剌歸,口傳正統帝旨,令郕王繼統,王始受命,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景泰元年,遙尊正統帝為太上皇。

    十月也先詭稱奉太上皇還,遂大舉進犯。京師戒嚴。也先兵落都城,太上皇止於德勝門外,未能進,轉西直門,皆防禦甚堅不能進。也先兵至土城,居民升屋呼號,投磚石擊之,援兵至,也先兵乃挾太上皇退去。

    十二月尊皇太后為上聖皇太后,尊郕王生母賢妃吳氏為皇太后,立妃汪氏為皇后,遷太上皇后錢氏別居仁壽宮。

    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

    八月經朝廷派人與瓦剌交涉,十五日太上皇至京師,帝迎東門拜,上皇答拜,相持泣送太上皇至南宮。帝率百官行朝謁禮。

    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

    十二月以禮部侍郎王一寧、祭酒蕭鎡兼翰林學士,直文淵閣,預機務。

    景泰三年(1452年壬申)

    五月廢原皇太子朱見深為沂王。立皇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廢皇后汪氏,立太子朱見濟之生母杭氏為皇后。

    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

    十一月新立之皇太子朱見濟卒。謚懷憲。

    景泰六年(1455年乙亥)

    七月太監高平,謂南城樹木多,恐生叵測,請盡伐之。帝從之。值盛暑,上皇嘗倚樹憩息,至是見之,大駭。

    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

    二月皇后杭氏卒。

    十二月帝以患病,罷明元旦朝賀。

    景泰八年(1457年丁丑)

    正月十二日,帝仍在病中。命諸臣議立太子事,但所見不一,乃以「早建元良」請。十四日,疏進,帝不允。武清侯石亨等謀,認為立太子不如復上皇可邀功賞。十六日,王直、胡瀅、于謙會諸大臣,請復立沂王,擬日暮奏。未入而奪門之變起。是日夜,石亨、張軏、曹吉祥,密語定計立即奪門。上皇復辟,即皇帝位。此謂「奪門之變」。

    天順元年(1457年丁丑)

    正月二十一日,上皇以即位告宗廟陵寢,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即位日即命徐有貞以原官兼學士,入內閣機務,次日加兵部尚書。二十二日,殺少保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籍其家。另連殺、戍、斥等多人。

    二月廢景泰帝仍為郕王,遷之西內。貶其生母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後汪氏復為郕王妃,削孝肅皇后杭氏謚號,改懷獻太子為懷獻世子,皆稱皇太后制行之。以吏部侍郎李賢兼翰林學士入內閣、預機務。郕王卒,詔喪葬依親王例,毀所營壽陵,葬西山,謚曰戾。其後宮唐氏等殉葬。

    三月復立見深為皇太子。

    七月承天門災。

    十月賜王振祭葬,立祠。以其死於土木堡。

    天順二年(1458年戌寅)

    正月尊皇太后為「聖烈慈壽皇太后」。詔天下。

    天順三年(1459年己卯)

    八月追罪石亨、石彪叔侄。

    天順五年(1461年辛巳)

    七月曹吉祥造反被殺。

    天順六年(1462年壬午)

    九月皇太后孫氏卒。

    十月上大行皇太后謚號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

    十一月葬孝恭章皇后於景陵。

    天順七年(1463年癸未)

    閏七月追上宣宗故後胡氏謚號曰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

    十二月廢除殉葬制度。

    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

    正月初二日,帝患病。皇太子攝於文華殿。十六日,草遺詔,罷宮妃殉葬。十七日,天順帝卒,年三十八。二十二日,皇太子朱見深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成化元年。

    二月十二日,上天順帝謚號。

    三月初一日,尊皇后錢氏為慈懿皇太后,母貴妃周氏為皇太后,李賢偕同官上言,自宣德至天順間,選取宮人太多,浣衣局沒官婦女愁怨尤甚,宜皆放還。帝從之。

    五月葬英宗睿皇帝於裕陵。

    七月立吳氏為皇后。

    八月廢皇后吳氏。

    十月立王氏為皇后。

    成化元年(1465年乙酉)

    二月為少保于謙昭雪。其子、婿及前大學士王文子皆釋戍放歸。

    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

    正月皇長子生,萬妃出。

    二月冊封萬氏為貴妃。

    八月復于謙子於冕官。

    十一月萬貴妃所生皇長子殤。

    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

    六月慈懿皇太后卒,年四十三。

    七月上慈懿皇太后謚號。

    九月以異隧合葬於裕陵。主祔廟。

    成化五年(1469年己丑)

    四月皇子朱佑極生。

    成化六年(1470年庚寅)

    七月皇子朱佑樘生於西內。

    成化七年(1471年辛卯)

    十一月立朱佑極為皇太子。

    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

    正月皇太子朱佑極卒。謚曰悼恭。

    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

    五月皇子朱佑樘及生母淑妃紀氏回宮。

    六月朱佑樘生母淑妃紀氏暴卒。

    十一月立朱佑樘為皇太子。

    十二月復郕王朱祁鈺帝號。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丙申)

    七月皇次子朱佑杬生。

    成化十三年(1477年丁酉)

    正月設西廠,自此汪直專權。

    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

    二月皇太子朱佑樘出閣就學。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

    正月貴妃萬氏卒。

    八月十七日,帝病重,命皇太子於文華殿視事。二十一日病危。二十二日,帝卒。

    九月初六日,皇太子朱佑樘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弘治元年。十九日,上成化帝謚號。葬茂陵。

    十月初九日,尊皇太后周氏為太皇太后,皇后王氏為皇太后。次日,立張氏為皇后。二十六日,追諡生母淑妃為孝穆皇太后。

    弘治元年(1488年戊申)

    三月初九日,視太學。十二日,初開經筵。十三日,始在文華殿舉行日講。十八日,始在左順門舉行午朝視事。

    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

    十二月初八日,為少保于謙賜謚肅愍,並立旌功祠。

    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

    九月二十四日,皇長子朱厚照生。

    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

    三月初八日,立朱厚照為皇太子。

    十二月二十日,旁系荊王朱見瀟廢為庶人,錮之西內。

    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

    八月十三日,令朱見瀟自盡。

    弘治七年(1494年甲寅)

    九月興王朱祐杬(嘉靖帝之父)之國湖廣(今湖北)安陸州。

    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

    三月皇太子行冠禮於文華殿。

    閏三月皇太子始御文華殿。

    弘治十年(1497年丁巳)

    三月纂修《大明會典》。

    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

    三月皇太子出閣就學。

    十月太皇太后所居之清寧宮災。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

    十二月纂修《大明會典》成。

    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

    三月太皇太后周氏卒。

    四月葬孝肅皇后於裕陵。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

    四月帝患病。

    五月初六日,病危。初七日,午刻,帝卒。十八日,皇太子朱厚照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正德元年。

    六月初七日,上弘治帝謚號。

    八月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十月葬孝宗敬皇帝於泰陵。

    十一月御文華殿日講。

    正德元年(1506年丙寅)

    六月命內官監太監劉瑾提督十二團營。

    八月冊夏氏為皇后。

    十二月景泰皇后汪妃卒。亦葬西山。

    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

    三月劉瑾專權矯旨,列劉健、謝遷等重臣56人為奸黨,榜示朝堂,凡未加罪者由吏部查令致仕。劉瑾矯旨,天下鎮守太監皆許便宜行事。

    八月西安門內豹房成。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

    六月二十六日,午朝行禮退,御道有一匿名書,歷數劉瑾罪。

    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

    六月帝自稱「大慶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並命所司鑄印給之。

    八月劉瑾謀反事發。伏誅。

    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

    正月乾清宮因燈火成災。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

    九月帝出駐蹕宣府,輦豹珍玩、婦女同行,稱為「家裡」。十九日駐陽和城,自稱「總督軍務威勇大將軍總兵官」。

    正德十三年(1518年戊寅)

    二月初十日,太皇太后王氏卒。

    六月葬太皇太后梓宮於茂陵。

    七月遍游塞上,託言邊關多警,令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指他自己)統六師往征。

    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

    六月寧王宸濠反叛。

    八月親征宸濠,又令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鎮國公朱壽統各鎮邊兵征剿。

    九月王守仁已械系宸濠至杭州。

    正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

    閏八月為表示親獲宸濠,帝命在南京行獻俘禮。

    十二月初五日,帝賜宸濠自盡。

    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

    三月十三日,病危,次日卒於豹房。十八日,皇太后降旨,捕江彬等人下獄。

    四月二十二日,議定由興獻王世子朱厚熜入京繼皇帝位。以明年為嘉靖元年。

    五月初八日,上正德帝謚號。

    九月葬康陵。

    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

    正月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興獻王為興獻帝,母為興王后。

    九月立陳氏為皇后。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

    四月追尊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母為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

    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

    十月皇后陳氏卒。

    十一月立順妃張氏為皇后。

    嘉靖九年(1530年庚寅)

    正月定南北郊分祀,並另建日、月壇。

    十月詔選妃嬪。

    十二月初立九嬪。

    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

    十一月在欽安殿行祈嗣大禮。

    嘉靖十二年(1533年癸巳)

    三月初開經筵。

    五月逮昌國公張鶴齡及其弟張延齡下獄。

    十月張延齡論死,張鶴齡革爵。

    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

    正月廢皇后張氏,冊德妃方氏為皇后。

    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

    十月選補妃嬪,詔聖母命自選賢淑入宮。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丙申)

    十月定獻皇帝廟為世廟。

    十二月廢後張氏卒。

    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

    正月皇三子朱載垕生。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

    九月改太宗廟為成祖,獻皇帝廟號為睿宗。

    嘉靖十八年(1539年己亥)

    二月立皇子載壑為皇太子,封載垕為裕王、載圳為景王。

    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

    五月選淑女百人入宮。

    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

    八月昭聖皇太后卒。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

    四月大高玄殿建成。

    十月壬寅宮變發生,宮女楊金英等十餘人謀弒未果,皆被凌遲。嘉靖皇帝移御西苑萬壽宮,不復回大內。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

    十月俺答擾邊,京師戒嚴。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

    正月選淑女三百人入宮。

    十一月方皇后卒。謚孝烈。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戊申)

    正月首輔嚴嵩專權之始。

    四月定嘉靖帝壽陵名永陵,葬孝烈方皇后。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

    三月皇太子行冠禮,二日後卒。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

    六月發生庚戌之變。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甲寅)

    正月康妃杜氏(穆宗生母)卒。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

    九月選淑女一百六十人入宮。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丁巳)

    四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災。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

    十一月西苑萬壽宮災,帝移居玉熙宮。戚繼光陸續平定倭寇。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

    正月重修萬壽宮成。

    四月帝遷回新宮。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癸亥)

    八月裕王第三子翊鈞生。

    十月俺答擾掠京畿,京師戒嚴。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

    正月選淑女三百人入宮。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

    三月嚴嵩削籍,籍沒,子世蕃以謀反罪誅。

    十月海瑞力諫帝,下詔獄。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丙寅)

    十月帝病重。

    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

    二月冊陳氏為皇后。

    九月俺答擾山西,京師戒嚴。

    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

    三月立皇子翊鈞為皇太子。

    隆慶六年(1572年壬申)

    五月病危,召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受顧命。二十六日,卒於乾清宮。年三十六。遺詔皇太子嗣皇帝位。張居正實施改革。

    六月初十日,皇太子朱翊鈞即皇帝位。以明年為萬曆元年。

    七月上隆慶帝謚號、廟號。

    九月葬昭陵。

    萬曆四年(1576年丙子)

    六月重修《大明會典》,以張居正、呂調陽、張四維為總裁。

    萬曆六年(1578年戊寅)

    正月立都督同知王偉長女王氏為皇后。

    二月十九日,大婚。

    三月冊劉氏為昭妃,楊氏為宜妃。命禮部尚書馬自強兼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左侍郎申時行兼東閣大學士,並入閣預機務。上兩宮母后尊號。

    六月張居正回京入閣辦事。

    萬曆九年(1581年辛巳)

    八月選淑女備九媛。

    萬曆十年(1582年壬午)

    二月冊封九嬪。

    四月封「都人」王氏為恭妃。

    六月張居正卒。張四維為內閣首輔。

    八月皇長子常洛生,恭妃王氏生。

    九月上兩宮母后徽號。

    萬曆十一年(1583年癸未)

    二月選十五歲以下淑女三百人入宮。

    四月張四維丁憂回家,申時行為內閣首輔。

    萬曆十二年(1584年甲申)

    九月申時行知建造壽宮事。

    萬曆十四年(1586年丙戌)

    二月進貴妃鄭氏為皇貴妃。申時行請立皇長子常洛為皇太子,不准。國本之爭自此始。

    萬曆十七年(1589年己丑)

    正月免元旦朝賀,自此每年元旦皆不朝賀。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癸巳)

    正月詔封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皆為王。

    二月皇長子出閣就學,時十三歲。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

    十一月封端妃周氏,敬妃李氏。

    萬曆廿四年(1596年丙申)

    三月乾清、坤寧二宮火災。

    七月仁聖皇太后陳氏卒。

    萬曆廿五年(1597年丁酉)

    六月皇極、中極、建極三殿火災,文昭、武成二閣並焚。

    萬曆廿九年(1601年辛丑)

    十月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同日封諸王。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

    十一月《續憂危竑議》妖書案起。

    十二月帝於啟祥宮召見皇太子,令安心讀書,勿為妖書所驚懼。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

    四月《續憂危竑議》案收場。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

    二月以皇長孫生,加慈聖皇太后徽號為恭熹。

    四月晉封皇太子生母恭妃王氏為皇貴妃。封皇長孫生母王氏為才人。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

    十二月皇孫朱由檢生,生母劉選侍。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辛亥)

    九月皇太子生母皇貴妃王氏卒。

    萬曆四十年(1612年壬子)

    八月帝久不理政,內閣只葉向高一人,六部大臣惟趙煥在任。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

    十一月皇太子妃郭氏卒。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甲寅)

    二月帝生母慈聖皇太后李氏卒。

    三月福王朱常洵之國洛陽。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

    八月皇太子輟講讀十二年後出閣講讀,然後不再舉。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丁巳)

    二月封福王長子由崧為清昌王。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

    正月明與後金激戰薩爾滸。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庚申)

    四月皇后王氏卒。

    七月二十一日,帝卒。次日,皇太子以遺詔發帑金百萬充邊賞,罷礦稅、榷稅及監稅中官。

    八月初一日,皇太子朱常洛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泰昌元年。初四日,以吏部侍郎史繼偕,南京禮部侍郎沈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十二日,新君患重病,御門視事。十四日,諭冊立東宮,於次月九日舉行。二十一日,帝疾甚。二十九日,病尤重,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紅丸」,病危。

    九月初一日,帝卒,是為「紅丸案」。初二日,朝臣合疏請選侍移宮,是為「移宮案」。初六日,皇長子朱由校即皇帝位,以今年八月以前為萬曆,八月以後為泰昌,明年為天啟元年。初十日,上皇祖尊謚、廟號。十三日,上皇祖妣孝端皇太后尊謚,孝靖皇太后尊號。

    十月葬神宗、孝端顯皇后王氏於定陵。

    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

    三月努爾哈赤率軍攻取遼沈地區。

    九月葬泰昌帝於慶陵。

    十月葉向高入閣為首輔。

    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

    九月封皇弟朱由檢為信王。

    天啟三年(1623年癸亥)

    十二月太監魏忠賢總督東廠。

    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

    六月右副都御史楊漣劾魏忠賢。南北諸臣亦交章劾之。帝不納。

    十月副都御史楊漣、僉都御史左光斗被削籍。

    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

    三月魏忠賢興大獄。

    八月詔毀東林書院。

    九月賜魏忠賢「顧命元臣」印。

    天啟六年(1626年丙寅)

    正月明金雙方大戰寧遠城。

    七月努爾哈赤下令「計口授田」。

    十月皇極殿(清太和殿)等殿工成。

    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

    二月後金用兵朝鮮。

    五月皇太極改變戰略,開始長途奔襲明朝。

    七月帝患病甚重。

    八月二十二日,帝卒於乾清宮。遺詔以皇五弟信王朱由檢嗣皇帝位。二十四日,信王朱由檢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崇禎元年。

    九月追諡生母賢妃劉氏為孝純皇太后。二十七日,冊信王妃周氏為皇后。追尊朱常洛之選侍李氏(東李)為莊妃。

    十月上天啟帝謚號。

    十一月籍沒宦官魏忠賢及熹宗乳母客氏。魏忠賢自殺,客氏笞斃於浣衣局。裁撤各處監軍太監,並禁太監擅自出京,干預政務。

    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

    八月定制,每日在文華殿與輔臣共同處理朝政。

    十月皇太極攻打林丹汗,開始綏服漠南蒙古。

    崇禎二年(1629年己巳)

    二月長子朱慈烺生,明年冊封為太子。

    五月後金首次開科取士。

    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

    七月皇太極追罪阿敏。

    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

    三月皇太極頒布《離主條例》。

    八月皇太極降職莽古爾泰。

    崇禎五年(1632年壬申)

    二月皇太極「南面獨坐」。

    四月創建新滿文。

    八月皇三子朱慈燦生,後封定王。

    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

    六月皇四子朱慈煥生,後封永王。

    十月皇太極收攏汗權,打破旗主專控權。

    崇禎八年(1635年乙亥)

    十一月皇太極處罰代善。

    崇禎九年(1636年丙子)

    四月皇太極設立內三院。

    五月喀爾喀三部臣服後金。皇太極建國號清。

    六月皇太極設置都察院。

    十二月皇太極第二次用兵朝鮮。

    崇禎十一年(1638年戊寅)

    七月改蒙古衙門為理藩院。

    崇禎十四年(1641年辛巳)

    七月松錦大戰爆發。

    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

    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國號「大順」。

    三月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城。十八日,帝自縊於萬歲山。清兵入關,明亡。帝后梓宮葬昌平陵區,名思陵。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