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軍事歷史 返回目錄


大漠蒼狼--匈奴人

作者:catmi



    匈奴人征戰歐洲

    如果我們的祖先當時追殺匈奴到歐洲,那現在。。。

    公元91年匈奴在和漢民族的長年戰爭中承認了失敗,開始了始無前例的民族大遷移……

    南匈奴附漢,北匈奴遠飆。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是烏孫的地盤,既現在的伊犁和上游一帶,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錫爾河上游東部。第三站為阿蘭聊這已經到了歐洲邊緣。在91年到290年長達兩百年的歷程中,這個上天的驕子好像消失了一樣。北方的蒼狼為了夢中的家園,在雪地中,沙漠裡艱難的跋涉。中外的史書中都找不到這個驕傲民族的記載。當《波斯史》中提到三世紀末匈奴出先在阿蘭聊時,這頭飢渴太舊的蒼狼已經對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公元四世紀中葉,阿蘭聊滅國,西方震動。從此,匈奴在西方的活動遂史不絕書。

    阿蘭聊滅國後沒多久,西方諸國還來不及為其哀悼,就將面臨著一場巨大的浩劫。公元374年,巴蘭勃率領匈奴鐵騎入侵東哥特,來時排山倒海,去時十室九空,而且匈奴在三百年來對中國作戰以來不知道學到了多少中國的戰爭藝術和謀略,這豈是西方諸蠻所能相抗的。匈奴以戰養戰的方式沉重打擊了東哥特人,當年邁的東哥特國王赫曼立克(Hermanrik)的軍隊被匈奴全殲後,他便自殺了,繼位的維席密爾(Vithmir)也兵敗身亡。赫曼立克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餘的部眾在阿拉修斯和薩弗萊克斯的帶領下逃到西哥特。也有人逃向巴爾幹。

    西哥特國王阿撒那立克(Athenarie)得知東哥特滅國後立刻在德聶斯德河佈陣,意圖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遠處上游偷渡後夜襲敵營,重創西板哥特軍。西哥特人在驚悖之餘,一部大約二十餘萬眾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國境,由於羅馬帝國官吏的殘酷壓迫,哥特人紛紛起義。

    羅馬皇帝法/倫斯(Valens)調集大軍於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裡雅堡與哥特人會戰,在哥特的重裝騎兵面前曾經縱橫歐亞的羅馬方陣步兵毫無地位。下午,法/倫斯和四萬禁衛軍全數戰死。方陣步兵的時代過去了。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無法控制轄下的諸族和領土。而此時,匈奴人回到喀爾巴阡山以東,進行休整。

    公元400年,匈奴人烏爾丁帶領大軍攻入匈牙利追擊哥特人,並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了意大利,這支可憐的哥特隊伍在法洛倫斯被西羅馬軍隊消滅以報阿德裡雅堡之仇。匈奴人只是來意大利轉了一下,不過又帶來了相當大的後果。匈牙利原住民凡達爾人,瑞維人,和最先被匈奴人滅國的阿蘭聊人開始了大跑路。這三族人進入高盧,與當地人戰鬥後於409年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並建立了三個國家。與此同時,阿勒立克帶領的哥特人也南下逃避匈奴的大軍,不過他們比幾年前的同胞拽多了,在408年,409年,410年三次圍攻羅馬,而在410年攻入城中,這是歷史上羅馬城的第二次淪陷。

    在這次戰爭中,西方諸族在匈奴軍勢的壓力下為生存互相火並。而匈奴人則佔據了巴諾尼亞(今匈牙利)把當地的哥特人列入統治之下後又開始無憂無慮的放牧生活了。

    烏爾丁死後,路加既位,路加死後他的兩個侄兒白裡達(Bleda)阿提拉(Attild)共同**

    公元445年白裡達死後,阿提拉獨領匈奴,成為歐洲最有權勢之人!王庭設於多瑙河以東的大草原上。

    此時的東西羅馬都要向阿提拉進貢。匈奴在東方失去的榮光在西方找了回來。

    由於對西羅馬提出的政治聯姻和領土要求遭到拒絕,阿提拉決定開戰。451年,阿提拉統領五十萬大軍進入高盧,這也許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見到如此規模的軍隊吧。羅馬大將阿契斯北上抵擋,並聯合了所有受匈奴壓迫的蠻族王國。雙方在加泰隆尼亞平原上會戰,此戰空前慘烈一日之間占死者有十五萬之眾……阿提拉見雙方陷入了毫無意義的消耗戰,於是領軍回國。

    次年,阿提拉率軍突然越過阿爾卑斯山直攻意大利並摧毀意大利北部所有城市,壓迫羅馬。446年,軍中大疫,阿提拉見西羅馬已求和,東羅馬援軍已至於是回國,並與同年病死。次二役過後,西方人畏懼地稱其為??上帝之鞭。

    阿提拉死後,強大的匈奴人內部又出現內訌,諸子爭立為王,貴族之間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匈奴瓦解。日耳曼人乘時而起,把匈奴人趕回喀爾巴阡山以東。461年,阿提拉幼子鄧直昔克企圖重建霸權,不幸在於東羅馬交戰時戰敗身亡。這是西方史書上對匈奴人活動的最後記載。

    在中國,此時正是北魏中期,南匈奴和其各分支在中國建立的「漢前趙」「北涼」「大夏」等均在公元460年相繼覆滅。

    在亞洲和歐洲的則分別與當地各民族混合了起來,一個彪悍而勇敢的民族從此消失了。匈奴在世界範圍內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天之驕子的傳說結束了。

    大漠蒼狼--匈奴亞洲篇

    匈奴是我國古代一個強大而影響深遠的民族,其名始顯於戰國。自西漢以來,中國古代文籍記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獫狁。當今學術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來、北來等說。匈奴無文字,以語言為約束。留傳至今的少量古代漢語文記錄的匈奴語匯與氏族名,難於對其族屬與語族作出準確判斷,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也還有別的一些說法。

    匈奴出現於中國歷史舞台的最初活動中心地區,為漠南陰山及河套一帶。見於記載的匈奴第一個單于,駐頭曼城,其地當今內蒙古包頭市境。戰國末葉,匈奴與東胡並強,常擾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郡,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匈奴與東胡;秦始皇復使蒙恬統30萬眾連成萬里長城。

    至公元前209年,冒頓殺其父頭曼,廢單于推舉制度,自立為單于。從此,匈奴遂由族名,兼為單于國名。公元前209∼前174年,冒頓在位,控弦之士30餘萬,南並樓煩、白羊王,東滅東胡,西走月氏,北服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族。老上單于繼冒頓,又從伊犁河流域驅逐月氏、烏孫徙居伊犁河流域,實為匈奴屬國,又役屬西域城廓諸國。於是匈奴東至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在中國歷史上,北部草原遊牧各部中,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遊牧軍事政權。

    匈奴政權的機構分3部分:1單于庭(首腦部),直轄的地區在匈奴中部,其南對著漢地的代郡(今河北省蔚縣一帶)和雲中郡(今內蒙古托克托縣一帶);2左賢王庭(東部),管轄的地區在匈奴東部,其南對著漢地的上谷都(今河北省懷來縣一帶),東面連接隧貉;3右賢王庭(西部),管轄的地區在匈奴西部,其南對著漢地的上郡(今陝西省榆林縣一帶),西面連接月氏和氏、羌。

    匈奴遊牧軍事政權,單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領,匈奴語稱為"撐犁孤塗單于"。匈奴語稱"天"為撐犁,稱"子"為孤塗,故"撐犁孤塗單于"一詞的意義,相當漢語"天子"。單于總攬軍政及對外一切大權,由左右骨都侯輔政,骨都侯由氏族貴族呼衍氏、蘭氏和須卜士擔任。呼衍氏居左位,蘭氏、須卜氏居右位,主斷獄松。裁決了的案件,用口頭報告單于。

    左、右賢王理地方的最高長官。匈奴人尚左,單于以下,即以左賢王為最尊貴,因而權力和地位也較右賢王為高,並且常常是單于的"儲副"。左、右賢王以下,還有左、右谷蠡王、日逐王等號。再下則是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等高官。

    匈奴男子,平常遊牧於部落,戰時即按部落編為軍隊。另一方面,所有各級官員都是大大小小的軍事首長,除了單于自己統領軍隊、親臨戰陣以外,自左、右賢王以下,直至大當戶,也都分別統軍,指揮作戰,大者統領萬騎,小者統領數千。這些統領萬騎的軍事首領共有24個,被稱為"萬騎"(萬騎長)。各個萬騎長亦各自置千長(千騎長)、百長(百騎長)、什長(十騎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等官。都尉、當戶、且渠等都是中下級的帶兵官,各以部眾多少為區別權力大小及地位高下的標準。

    單于庭和左、右賢王庭各有被劃定的遊牧地區,各自在自己的轄區內組織軍隊,實行統治。所有及齡壯丁既已編為騎兵,氏族首領則被任命為什長、百長或千長,顯貴氏族或家庭則壟斷和世襲萬騎長或王、侯等高官要職。通過這樣的組織關係,迫使那些"甲騎"隨同他們去進行無休止的掠奪戰爭。

    匈奴對被征服各民族實行殘酷的剝削與壓迫。其表現:1對於東鄰的烏桓,自冒頓單于將他們征服之後,就強迫每年輸送牛、馬、羊皮、過時不繳,常常沒收他們的妻子。2對於被征服的部族或部落,如果能夠把他們的人口遷移到匈奴去的,就強迫他們遷移,使他們更直接地處於匈奴統治者的支配之下。3對於那些不能遷移的被征服部族或部落,例如對西域各族,以日逐王駐西邊,設僮僕都尉等官於西域徵收賦稅,並且被西域各族人民為奴婢。

    匈奴與漢朝的關係,也經歷前後兩個時期的發展與演變。

    冒頓初立時,即爆發秦末農民起義,繼之五年楚漢戰爭,匈奴南下奪秦九原郡(今包頭及河套地區),與漢朝分界於河南塞(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勢力達到朝那(今甘肅平涼市)、膚地(今陝西榆林縣)。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漢高祖親統軍擊匈奴,至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冒頓圍困於白登山,7月始以計脫。次年,納劉敬諫,與匈奴和親。匈奴通過與漢朝和親,不但獲得了漢朝的公主為單于閼氏(匈奴人稱妻、妾為閼氏),而且每年還獲得了不少絮、繒、酒、米、食物。又與匈奴開關市,以利於南北農牧兩大民族之間的物資交流。以後經歷高後至文、景60餘年間,匈奴貴族屢屢背約騷擾漢朝邊那郡,屠戮吏民,擄掠人畜,漢朝僅防禦處之。直至武帝即位(公元前141)以後,始著手強力反擊。武帝對匈奴的反擊戰開始於元光二年(公元前133),經過元狩二年及四年(公元前121及前119)兩次帶決定性的戰役,匈奴大敗,右地渾邪王率領4萬餘眾附降於漢,單于及左賢王亦皆通走,河西走廊平定。匈奴主部不得不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帶,從此"漠南無王庭"。

    公元前57年,匈奴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和內訌,5單于爭立,內部大亂,陷於絕境。後來由於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稽侯珊在位(公元前58∼前31),附漢為藩臣,漢朝待以殊禮,位居諸侯王之上,且以大量物資提供提供匈奴賑災。於是漢與匈奴結為一家,關市大開,至王莽檀政以前,60餘年和平發展,漢、匈人民都得以安定,出現了民眾富庶,牛馬布野的局面。匈奴單于也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西漢末年及王莽篡位時期,王莽採取侮辱匈奴單于的政策,破壞了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相安發展的漢匈關係,至東漢光武時始得到改變。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駐牧於匈奴之南、管領南邊八部之眾的蔜韉日逐王比(呼韓邪單于稽侯珊之孫)歸附漢朝,自立為呼韓邪單于,於是匈奴遂分裂為南北兩部。建武二十六年,置使匈奴中郎將於南匈奴,幫助比設立單于庭帳(南庭)於五原西部塞,隨後又讓他入居西河郡美稷縣(今內蒙古准格爾一帶)。

    北匈奴不僅常攻擾南單于,且屢掠漢邊郡,侵迫西域諸國,阻塞中西交通。漢和帝永元元年(89),東漢朝廷利用北匈奴內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所造成的混亂,社會危機十分深刻的時機,發動了一次規模巨大的軍事出擊。在漢將和南單于的聯軍合擊下,連年大破北匈奴於大漠南北及今新疆東部,北單于受創遁逃,於永元三年率領一部分部眾西遷。匈奴政權全部瓦解,殘留在漠北的一部分匈奴餘眾,有十餘萬戶加入了鮮卑;另有一部分始終留在漠北的西北角,直至5世紀初才被柔然吞併。殘留在今新疆的匈奴餘眾則在那裡繼續活動了60多年。

    近數十年來國內外考古學者在漠北的諾顏山、內蒙古及其他地區發掘上百個匈奴墓葬,出土的屬於公元前3世紀以前及以後的大批鐵器,包括兵器(鐵刀、鐵劍、鐵鏃),生產工具(鐵鏃、鐵鏵)和生活用具(鐵馬嚼、鐵環、鐵片、鐵釘),以及鐵塊、鑄鐵的模型與煉鐵爐等。證明匈奴族約公元前3世紀在大漠南北興起的時候,物質文化已開始進入鐵器時代。鐵器文化使匈奴社會的生產力邁進到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不僅畜牧業大為繁盛,而且還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

    匈奴人的經濟生活,以畜牧業為主。逐水草遷徙,過著遊牧的生活,住穹廬(氈制帳幕),食畜肉,飲潼酪(牲畜乳制的乳漿),衣皮革,被氈裘。狩獵業和農業居於次要的地位。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是冶鐵業,其次是鑄銅業和陶器製造業(匈奴墓葬出土了大批的銅器和陶器)。此外,匈奴人經常與漢人互通"關市"。

    匈奴社會是否經過奴隸制,上前國內外學者尚無定論。但《史記。匈奴列傳》說,匈奴人作戰,把俘掠得來的人口收為奴婢。因此,匈奴平民擁有奴隸的現象很普遍,而匈奴貴族擁有的奴隸更多。《史記。匈奴列傳》又說:匈奴貴族死,他們的"近幸臣妾"(奴婢)從死者多至數千百人。從諾顏山出土的匈奴貴族墓葬中,有一個墓穴發現了17條辮發。這正是匈奴貴族擁有大批奴隸和以大批奴隸殉葬的物證。

    匈奴人的婚姻習俗是:父死,妻其後母;兄死則妻其嫂。故匈奴的一夫多妻現象較為普遍。

    南匈奴自入塞內附之後,受到漢朝中央政府的優厚待遇。和平、安定的環境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同時,南匈奴人從入塞開始,不僅分佈邊緣諸郡,而且與漢人錯居。《晉書。北狄匈奴傳》說:"匈奴五千餘落,入居朔方諸郡,與漢人雜處",就是指東漢的南匈奴人而言。匈奴的"落"即戶的意思,每落以5口計算,當時僅晉書所記這些人居郡縣的南匈奴人口就有2∼3萬人。與漢人雜居的以及分佈緣邊諸郡的南匈奴人,朝夕與漢人共同生活,或經常與漢人交往接觸,自然受到漢人文化的強烈影響。因此經過40年左右,由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及漢族文化的影響,他們的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南匈奴人原分佈在北邊諸郡,如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上、代、上谷(今甘肅東部,山西、陝西北部及內蒙古呼和浩特至包頭一帶)。此後不斷內遷。順帝永和五年(140)南匈奴發生內亂,左部句龍王吾斯及右賢王合兵圍攻西河美稷(南單于庭所在),後又東引烏桓,西收羌、胡,侵掠並、涼、幽、冀4州。漢朝為了避免這些人眾的擾掠,乃將西河、上郡、朔方等郡治南移,因此原來分佈在西河、上郡、朔方等地的匈奴人更為南下,大多數深入集中到并州中部的汾水流域一帶。這對於他們後來由牧畜業經濟轉向農業經濟,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

    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匈奴有了很大的變化,除南匈奴外,這時分解出名為"屠各"的一支活躍起來。南匈奴和屠各散居在今甘肅、陝西、內蒙古和山西一帶,其中以聚居在山西的為最多最強。這兩部分匈奴人,在304∼329年聯合起來,先後在山西和陝西建立了"漢-前趙"政權。從匈奴分解出來的另一支--臨松盧水胡,居於今甘肅河西走廊與青海之間,在397∼460年,在河西走廊一帶建立了"北京"政權。由匈奴與鮮卑兩族融合而產生的新的一支--鐵弗匈奴,原先居於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在407∼431年,在今陝北一帶建立了"夏"政權。隨著上述各政權的先後被消滅,匈奴的名字在南北朝後期也逐漸消失。

    上帝之鞭—匈奴歐洲篇

    公元91年匈奴在和漢民族的長年戰爭中承認了失敗,開始了始無前例的民族大遷移……

    南匈奴附漢,北匈奴遠飆。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是烏孫的地盤,既現在的伊犁和上游一帶,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錫爾河上游東部。第三站為阿蘭聊這已經到了歐洲邊緣。在91年到290年長達兩百年的歷程中,這個上天的驕子好像消失了一樣。北方的蒼狼為了夢中的家園,在雪地中,沙漠裡艱難的跋涉。中外的史書中都找不到這個驕傲民族的記載。當《波斯史》中提到三世紀末匈奴出先在阿蘭聊時,這頭飢渴太舊的蒼狼已經對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公元四世紀中葉,阿蘭聊滅國,西方震動。從此,匈奴在西方的活動遂史不絕書。

    阿蘭聊滅國後沒多久,西方諸國還來不及為其哀悼,就將面臨著一場巨大的浩劫。公元374年,巴蘭勃率領匈奴鐵騎入侵東哥特,來時排山倒海,去時十室九空,而且匈奴在三百年來對中國作戰以來不知道學到了多少中國的戰爭藝術和謀略,這豈是西方諸蠻所能相抗的。匈奴以戰養戰的方式沉重打擊了東哥特人,當年邁的東哥特國王赫曼立克(Hermanrik)的軍隊被匈奴全殲後,他便自殺了,繼位的維席密爾(Vithmir)也兵敗身亡。赫曼立克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餘的部眾在阿拉修斯和薩弗萊克斯的帶領下逃到西哥特。也有人逃向巴爾幹。

    西哥特國王阿撒那立克(Athenarie)得知東哥特滅國後立刻在德聶斯德河佈陣,意圖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遠處上游偷渡後夜襲敵營,重創西板哥特軍。西哥特人在驚悖之餘,一部大約二十餘萬眾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國境,由於羅馬帝國官吏的殘酷壓迫,哥特人紛紛起義。

    羅馬皇帝法倫斯(Valens)調集大軍於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裡雅堡與哥特人會戰,在哥特的重裝騎兵面前曾經縱橫歐亞的羅馬方陣步兵毫無地位。下午,法倫斯和四萬禁衛軍全數戰死。方陣步兵的時代過去了。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無法控制轄下的諸族和領土。而此時,匈奴人回到喀爾巴阡山以東,進行休整。

    公元400年,匈奴人烏爾丁帶領大軍攻入匈牙利追擊哥特人,並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了意大利,這支可憐的哥特隊伍在法洛倫斯被西羅馬軍隊消滅以報阿德裡雅堡之仇。匈奴人只是來意大利轉了一下,不過又帶來了相當大的後果。匈牙利原住民凡達爾人,瑞維人,和最先被匈奴人滅國的阿蘭聊人開始了大跑路。這三族人進入高盧,與當地人戰鬥後於409年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並建立了三個國家。與此同時,阿勒立克帶領的哥特人也南下逃避匈奴的大軍,不過他們比幾年前的同胞拽多了,在408年,409年,410年三次圍攻羅馬,而在410年攻入城中,這是歷史上羅馬城的第二次淪陷。

    在這次戰爭中,西方諸族在匈奴軍勢的壓力下為生存互相火並。而匈奴人則佔據了巴諾尼亞(今匈牙利)把當地的哥特人列入統治之下後又開始無憂無慮的放牧生活了。

    烏爾丁死後,路加既位,路加死後他的兩個侄兒白裡達(Bleda)阿提拉(Attild)共同治國。在這段時間裡西歐相當平靜,而北歐,東歐戰火紛飛,盎格魯撒克遜人不堪匈奴壓力,渡海流亡到英倫三島,在俄羅斯南部草原的匈奴人也歸與阿提拉旗下,俄羅斯森林民族——斯拉夫人,芬人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可能就是在此時以「匈奴僕人」的身份第一次進入西歐的。

    公元445年白裡達死後,阿提拉獨領匈奴,成為歐洲最有權勢之人!王庭設於多瑙河以東的大草原上。

    此時的東西羅馬都要向阿提拉進貢。匈奴在東方失去的榮光在西方找了回來。

    由於對西羅馬提出的政治聯姻和領土要求遭到拒絕,阿提拉決定開戰。451年,阿提拉統領五十萬大軍進入高盧,這也許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見到如此規模的軍隊吧。羅馬大將阿契斯北上抵擋,並聯合了所有受匈奴壓迫的蠻族王國。雙方在加泰隆尼亞平原上會戰,此戰空前慘烈一日之間占死者有十五萬之眾……阿提拉見雙方陷入了毫無意義的消耗戰,於是領軍回國。

    次年,阿提拉率軍突然越過阿爾卑斯山直攻意大利並摧毀意大利北部所有城市,壓迫羅馬。446年,軍中大疫,阿提拉見西羅馬已求和,東羅馬援軍已至於是回國,並與同年病死。次二役過後,西方人畏懼地稱其為——上帝之鞭。

    阿提拉死後,強大的匈奴人內部又出現內訌,諸子爭立為王,貴族之間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匈奴瓦解。日耳曼人乘時而起,把匈奴人趕回喀爾巴阡山以東。461年,阿提拉幼子鄧直昔克企圖重建霸權,不幸在於東羅馬交戰時戰敗身亡。這是西方史書上對匈奴人活動的最後記載。

    在中國,此時正是北魏中期,南匈奴和其各分支在中國建立的「漢——前趙」「北涼」「大夏」等均在公元460年相繼覆滅。

    在亞洲和歐洲的匈奴人則分別與當地各民族混合了起來,一個彪悍而勇敢的民族從此消失了。奴在世界範圍內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天之驕子的傳說結束了。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