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不入流之我的遊戲規則 返回目錄


作品相關 武器和人

作者:狂濤

    武器和人

    艾伯特。西頓[英國][出自《蘇德戰爭1941-1945》]

    1870年以前,法國人被公認出了許多世界上第一流的軍事思想家和最善戰的軍人。拿破侖。波拿巴的參謀機構和軍隊編制成為包括普魯士、俄國、日本和美國在內其他軍事強國的楷模。普法戰爭之後,世界上軍界的興趣集中在普魯士和新生的德意志帝國軍隊上。從那以後,他們都效仿德國。因此,所有強國的軍隊的體系、編製以及戰術都大體相似,帶有歐洲大陸的特徵。法國人先搞的、一百五十多年來仍在採用的野戰部隊基本單位是師,它是一支主要由步兵、炮兵和工程兵諸兵種合成的部隊。說它是最基本的,是因為它可以用來單獨作戰,不依賴支援。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力量大小是看這個國家掌握的師的數量。一個師的兵力少則一萬人,多則一萬七千人不等。然而,戰鬥力不單靠人數,而是取決於它的火力、機動性以及戰術的運用。師以上單位的組成則不是固定的或一成不變的。通常,若干個師編成一個軍,若干個軍編成一個集團軍,若干個集團軍編成一個集團軍群(俄國叫方面軍)。大戰初期,蘇軍有時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面軍置於隸屬最高統帥部的戰區司令部的指揮之下。儘管如此,集團軍群通常由最高統帥部直接控制。

    德國人在波蘭、法國和巴爾幹國家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精良的武器,有高水平的戰術訓練和戰地指揮,能革命性的使用飛機和坦克。原先,坦克的作用介乎炮兵和工程兵之間,因為人們指望坦克提供火力和掃除障礙物來支援步兵作戰和運動。但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軍事理論家開始設想在步兵和其他兵種的支援下,使用大量坦克來迂迴包圍行動緩慢的敵軍步兵。這時,坦克與步兵一樣,不是支援部隊,而是主力部隊。但是,除在德國外,這種理論家大多數是沒有地位和影響的人。

    到1941年,德國的裝甲兵已組成裝甲(坦克)師,每個師有一個裝甲團和一個摩托化步兵旅。裝甲團有三個裝甲營,總共約有一百六十輛坦克。摩托化步兵旅有兩個步兵團,每個團有兩個營,不是裝甲步兵營便是摩托化步兵營。所不同的是,裝甲步兵乘坐半履帶式裝甲車,伴隨坦克進入戰鬥,可以立即提供支援,如果必要,可以在裝甲運輸車上進行戰鬥;摩托化步兵則由卡車運載,他們須下車徒步進入戰鬥。德國另一種裝甲部隊是摩托化步兵師,即1943年5月以後人們熟知的裝甲護衛師。它有兩個摩托化步兵團,每個團有三個營。這些摩托化營人數不到六百,由卡車運載。隨著戰爭的發展,部分人員再度由半履帶式裝甲車運載。此外,摩托化步兵師通常有一個擁有三十至五十輛裝甲作戰車輛的裝甲營或是一個強擊炮營。這兩種裝甲師只是在坦克對步兵的數量比例上不同。裝甲師裡的四至六個步兵營,約有一百六十輛坦克。摩托化步兵師裡的六個步兵營,約有五十輛坦克。這些裝甲部隊(在德國稱為機動部隊)原先編成裝甲軍,每個軍有兩個裝甲師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師。裝甲師執行突擊任務,摩托化步兵師是一支支援部隊和後盾。兩至三個裝甲軍編成裝甲集群,即以後的裝甲集團軍。它的坦克可以多達八百輛。,還有裝甲步兵和摩托化步兵以及支援部隊。

    德國人在1941年底以前所取得的那些勝利,有一部分功勞應歸功於大量使用坦克以及強調機動性和果斷處置。德國人清楚地懂得坦克和步兵的相互依賴關係,並給步兵和支援部隊配備適當的裝備,使他們能以坦克的速度運動並作戰。摩托化師更是兩者皆擅長,因為它的裝備和組織形式使它能像裝甲部隊和步兵部隊一樣作戰,能鞏固先頭裝甲師取得的戰果。另一方面,也不大會出現步兵束縛裝甲軍的機動性或使它遷就大量徒步跟進的步兵師的運動速度的情況;而且孤軍深入和翼側過於暴露的風險,一般來說,也是不足為慮的。火力支援主要不是靠炮兵提供,而是由攻擊地面目標的飛機、坦克和履帶式裝甲強擊炮提供。蘇聯T-34坦克出現之前,德國坦克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德國坦克的電台和光學儀器在整個大戰中始終穩居首位。1941年德軍裝甲兵的主力是二十二噸的III型和二十三噸的IV型坦克。

    德國步兵對裝甲強擊火炮的依賴可能大於對坦克的依賴。大戰快結束的時候,德國生產的強擊火炮多於坦克。早期的裝甲強擊炮無炮塔,無頂蓋,用履帶式坦克底盤,有裝甲,車上裝有一門火炮。它原先是為步兵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而設計的,提供支援的方法是用火炮進行直接瞄準射擊。這種裝甲車輛體形很低。早期型號頂部敞開,車組成員可以耳聞目睹周圍的戰鬥,不會遇到坦克車組成員在確定方位和識別目標時所遇到的困難。這種炮幾乎不能轉動,整個炮車實際上都得對準目標。但是,這種炮可以像有炮塔的坦克一樣迅速轉向另一個目標,只要路面硬實,沒有障礙。強擊炮還有比坦克優越的地方。它製造較容易,有較厚的前裝甲和較大口徑的火炮。強擊炮歸炮兵管轄,不屬於坦克兵。它編成營,每個營有十八輛作戰裝甲車,後來增加到三十一輛,以後又改為強擊炮旅。大戰結束前,出現了由一支混編步兵部隊和有四十五門強擊炮組成的強擊炮旅。

    這些強擊炮營是德軍戰鬥序列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美國和英國均無類似的編制。因此,不應把它同自行火炮相混淆。自行火炮的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只是提供可活動的炮台,用間接瞄準向目標射擊。強擊炮則和坦克一樣,是一種與敵人進行近戰的戰車。早期型號的火炮甚至連進行間接瞄準射擊的必要裝置都沒有。

    1940年和1941年的強擊炮通常裝在III型坦克底盤上,有一門口徑為75毫米,炮管是口徑二十四倍的低初速火炮或一門低初速105毫米榴彈炮,其目的是用榴彈射擊點目標、步兵或炮手。為了更有效地對付敵人坦克,低速火炮和榴彈炮逐漸被口徑75毫米,炮管是口徑四十三倍和四十八倍的火炮所取代,它用實心彈攻擊坦克,用榴彈支援步兵。因此,雖然強擊炮營由炮兵指揮,其作用與裝甲營相差甚微,實際上,可以相互代替。它的反坦克性能確實令人生畏。到1944年,強擊炮兵自稱已摧毀敵坦克二萬輛。鑒於他們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蘇軍也裝備了自己的相類似的火炮,叫做自行火炮,其戰術運用與德軍完全一樣。

    在德軍中,裝甲部隊和反坦克部隊的任務與炮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隨著戰爭的發展,要區分它們各自的任務範圍更加困難。雖然強擊炮的兩項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反坦克,但是,依然使用了由反坦克部隊指揮的反坦克殲擊炮。其中,最輕型的是裝在N型或十六噸的捷克坦克「煽動者」底盤上的口徑為75毫米,炮管是口徑四十八倍的火炮。它們同樣具有強擊炮的那兩個用途。真正的反坦克殲擊炮是出現在戰爭後朗的1943年和1944年。那時,88毫米炮裝在V型(豹式)和VI型(虎式)坦克車體上,叫大黃蜂式(後叫犀牛式)和斐迪南式(後叫象式)。戰爭臨近結束時,情況更複雜,德國裝甲部隊、強擊炮部隊和反坦克部隊除了有大量直接瞄準射擊的裝甲戰鬥車輛外,還都裝備了履帶式帶裝甲的自行野炮和中型火炮,這些火炮,有的是裝在II型或法國坦克底盤上的105毫米黃蜂式榴彈炮,有的是裝在III型和IV型底盤上的150毫米熊式和野蜂式榴彈炮。它們是用間接瞄準射擊目標的。

    儘管德國人由於善於使用坦克部隊,在早期取得那麼多的勝利,但是他們進入俄國時只有十九個坦克師和十四個摩托化步兵師。其餘一百一十二個師都是徒步的步兵師。其原因是,德國人的坦克和車輛產量有限,油料缺乏。無疑,當時兩種類型的裝甲師都需要大量增加,可是在德國人取得初期的勝利之後,連步兵部隊也深感不足。在以後整個大戰期間都是如此。雖然裝甲部隊起的作用引人注目,但是它們也有嚴重的局限性。坦克不能在夜間作戰,對路面要求高,在大森林中和沼澤地上用途有限。春秋兩季路面泥濘,致使許多坦克部隊行動不便。即使履帶式車輛能繼續前進,也由於運送補給品和油料的輪式車輛深陷泥潭,最終還是不得不停下來。坦克在遭到步兵猛烈攻擊時,實際上很難長時間地固守陣地。

    德軍的主要戰鬥單位是步兵師。它的組織形式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效仿,蘇聯和日本陸軍尤甚。基本單位是步兵團,三個團編成一個師,每個團有三個營,每個營有三個連和一個中型機槍和迫擊炮連。團裡有自己的反坦克連和一個配備75毫米和150毫米近程火炮的步兵炮連。師直屬部隊中有一個反坦克營和一個有四十八門火炮(主要是105毫米榴彈炮和150毫米榴彈炮)的炮團。德國人的裝備構造簡單,但是質地優良,大多數是新近設計和製造的。老式的1898年式栓式步槍仍是單兵武器,但是全自動衝鋒鎗和41年式導氣管式自動裝填型步槍已經在使用。不過,主要的步兵武器還是輕型和中型34式機槍和迫擊炮。

    炮兵一向是以其機動性和火力的靈活性為特點。要利用這種特點,炮兵必須由一個盡可能高級的指揮官指揮,而不能分配給下面的部隊。分配下去,通常要造成浪費。這一點已被世界各國的炮兵所認識和接受。然而,這個原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常為德軍所忽視。德國炮兵,因為沒有集中使用,沒有發揮出它的火力效能,而且,由於統帥部後來只依靠飛機、坦克和裝甲強擊炮來提供大量近距離支援,炮兵不那麼受人重視。

    戈林在納粹黨統治集團中佔有特別優越的地位,這使德國空軍成為一個獨立的軍種。在理論上,它與陸軍是平等的。早期德國空軍的主要任務是支援地面部隊。這點在轟炸機部隊的組成上得到反映,它是由航程和載彈量有限的輕型雙引擎飛機組成,例如容克88、道尼爾17和亨克爾111。這些飛機可用於戰術支援,但不適合戰略轟炸。因此,不能把戰鬥推向敵後方或敵國縱深地區。1943年到1945年期間,無論白晝或黑夜,德國與英美的空戰很少停止過。西方遠程戰鬥機和重型轟炸機對德國本土的攻擊使德國人集中力量生產戰鬥機,並把部分雙引擎轟炸機改裝成戰鬥機。轟炸機力量受到忽視,逐漸衰落。當敵對國空中力量增強時,德國空軍被迫轉入守勢,無法採取進攻行動或給德國陸軍以足夠的戰術空中支援。

    德國作戰飛機設計精緻,局限於幾種型號,容易改進以適應廣泛的用途。為了維持新式飛機的生產,德國人依靠改裝和改進,而不是製造完全新型的飛機。標準的單引擎戰鬥機是梅塞施米特(梅)109,它在二萬英尺高空最大速度每小時約為四百英里。很長一段時間裡,它是世界上最佳的飛機。雙引擎轟炸機是梅110,它的活動半徑遠比梅109大,在二萬英尺高空的最大速度每小時只有三百六十英里。對地面攻擊的主要飛機是容克87俯衝轟炸機(或稱斯圖卡),它是單引擎的,有別緻的反鷗形機翼。由於外部的炸彈架和固定式起落架,它的最大速度減至每小時二百五十英里。除非條件非常有利,否則,它沒有戰鬥機護航,是不能作戰的。標準的運輸機是容克52,它是三引擎下翼單翼飛機,大戰前是民用飛機。

    德國空軍的活動範圍遠比人們通常所想的空軍活動範圍大。當然,這是因為它有用戰鬥機來保衛德國本土和佔領國的任務。此外,它還有別的防禦任務,例如發出空襲警報,指揮探照燈和口徑32毫米以上的高炮等。在其他國家軍隊中,高射炮兵是炮兵的一部分。而德國的高射炮兵一直到1942年還屬於空軍,只配屬給陸軍進行防空。結果很多火炮,尤其是88毫米高初速機動高炮被當作反坦克炮或地對地野戰炮使用。傘兵部隊屬於德國空軍。但是空降兵又是陸軍的一部分。大戰期間,德軍兵力不足,空軍受命自己去徵召大量的人在戰場上執行地面作戰任務。因為戈林反對改訓他的官兵去充當陸軍的增援部隊,希特勒同意空軍增加由空軍將領和軍官指揮的步兵師。這類師共增加22個。他們的戰鬥力低下,無法與陸軍或武裝黨衛軍相比,因為這些師組建太倉促,沒有精通專業的領導和正規的訓練。

    在東歐戰爭和德國社會生活中,納粹黨衛軍起著顯著的作用。這個組織包括普通黨衛軍和武裝黨衛軍。普通黨衛軍著軍裝,但沒有武器。除基幹分子外,其他成員都是業餘的,不拿薪金。組織經費來自成員的捐款和黨費,政府不管。它在軍事上不起多大作用。武裝黨衛軍在大戰前稱為衝鋒隊,原先是希特勒控制下的准軍事快速預備隊。它駐在軍營,費用來自稅收,它的各級專職人員不能參加武裝部隊。反過來說,它通常也不接受在陸、海、空三軍中服過役的人員入隊。

    衝鋒隊原來的兵力很少,及至大戰爆發時也不超過四個團。希特勒組建很多黨衛軍師是否要把它們作為制約德國陸軍的政治工具呢?這是值得懷疑的。因為黨衛軍充其量不過是希特勒的私人衛隊和武裝政治警察。然而,大戰開始後,很多成員渴望行動起來,他們認為在戰鬥中發揮卓越的、至少是引人注目的作用是符合納粹黨的利益的。衝鋒隊開始迅速擴大,改稱武裝黨衛軍,並且開始時就有一些德軍軍官想再到黨衛軍裡服役。與德軍一樣,招募士兵受到種族的限制。原先,只招北歐日耳曼人和堅信納粹黨的政治思想的人。結果,其成員通常是一些政治上的極端分子或盲從者,有時是一些有犯罪傾向的人。後來,招募範圍開始擴大到德國的僑民和日耳曼民族,爾後又擴大幾乎所有民族。它的軍事組織接近於德軍的組織,但有不同的軍銜和組織名稱。在戰場上,著陸軍軍服,使用陸軍武器,有自己的坦克團和炮兵團,訓練自己的軍官和軍士。按順序,它在人員和武器配備上總是優先於陸軍。儘管黨衛軍是陸軍指揮下的大兵團的組成部分,它和陸軍的官兵通常不能交換。在極個別的情況下,黨衛軍軍官也指揮陸軍兵團。大戰臨近結束時,有一些陸軍參謀也被調到黨衛軍,而且還徵召了義務兵。

    並非每個黨衛軍成員都是戰犯,但黨衛軍裡確有大量戰犯和前集中營衛兵。總之,武裝黨衛軍的野戰部隊也抽調人員看守集中營,實施報復,包括殺害猶太人、共產黨人、游擊隊嫌疑分子以及無辜的人質。對其他人的殺害是由黨衛軍特別行動隊和黨衛軍特遣隊進行。這些部隊是由海德裡希的保安局和保安警察徵召和控制的。

    希特勒是武裝黨衛軍的最高統帥,他的指揮是通過黨衛軍的一號頭目希姆萊執行的。沒有希姆萊的授權,黨衛軍任何一支部隊都不能譴散或進行戰略調動。黨衛軍軍官有權通過正式的黨衛軍渠道見到希姆萊。這樣,黨衛軍也就有權直接向上反映情況,而不受任何上級陸軍指揮部的約束。在軍事行動中,黨衛軍部隊受陸軍的指揮,不過只要可能,總是給他們執行單獨的任務。對他們特別強調宣傳作用,很多出風頭的事交給他們干。但是,有時人們誇大了他們的軍事效能和重要性。一般情況下,他們的士氣很高,但在戰術運用上卻常常出問題。按照輕視他們的德國陸軍的觀點,他們的作戰傷亡大而戰果小。總的看來,德國武裝黨衛軍的戰鬥力不亞於陸軍,因為他們有充足的武器裝備和狂熱情緒,這就彌補了它在軍事素養上的缺陷。大戰結束前夕,黨衛軍作了絕望的掙扎。他們認為一旦落入敵人或當地百姓手中,由於身上刺的明顯標記,很可能使他們死於非命。最後,德國總共增加到三十八個黨衛軍師和一些旅。別國的黨衛軍很多是沒有戰鬥力的。

    原先,德軍中沒有類似蘇軍政委制度的獨立政治機構。大戰後期由於遭到日益增多的挫折,納粹黨骨幹(即督導官)被派到所有高級參謀機構,施加政治影響,鞏固政治上的信心。武裝黨衛軍最終成了制約陸軍的有效力量。無疑,為了保衛希特勒和納粹政權,它會毫不猶豫地拿起武器反對陸軍。通過希姆萊和他的軍官,黨衛軍和整個德國警察組織結成一體,1943年以後,它又與帝國和普魯土內務部掛了鉤。在這方面,希姆萊的黨衛軍這個獨立王國相當於蘇聯貝利亞的內務部。隸屬德國警察頭目希姆萊領導下的有穿制服和便衣的所有民警部門、邊防警察、國家秘密警察(即蓋世太保)、保安警察和保安局。保安局的頭目是海因裡希,此人原是一名海軍軍官,後來被迫離開海軍。保安局本來是納粹黨情報局,用來對付有其他政治信仰的德國人。它是民警組織的附加機構,其任務是刺探政治和軍事情報。它的工作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的情報局相重疊。後者的頭目是海軍的卡納裡斯將軍,希特勒的政治和軍事組織與斯大林的共產主義帝國這類組織有很多相同之處。

    1941年6月,蘇聯倣傚德國的軍事樣板成立了最高統帥部。1933年以前蘇聯一直是模仿德國,後來由於希特勒上台,蘇聯和德國軍事上的聯繫中斷了。蘇聯的國防體制是陸海軍各有自己的人民委員部(即以後的各部)。空軍還不是單獨的軍種,而是陸軍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蘇軍最高統帥部這個組織與別的軍事強國的這種組織相似,它包括陸軍和海軍的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所屬機構和各主要兵種的監察和指揮部門。國防部有自己的情報組織,它是總參謀部的一部分,在全世界有間諜網,但不負責反情報工作。然而,蘇聯最高統帥部和軍事系統與外國根本不同的是,它把建制上的政治委員制度和秘密警察組織結合在一起。

    軍隊裡的政治委員制度開始於十月革命時期。那時,一些可靠的共產黨員被派到軍隊裡監視作為軍事專家留在紅軍中的沙皇軍官中的可疑分子。營以上各級首長中都任命一名政委,他的級別和職權與這些軍官相同,對所屬官兵的政治上的堅定性和戰鬥力負責。這樣的政治軍官權力很大,其中包括可以否定指揮官的命令。政委與指揮官相比,其權力大小和地位高低要受蘇聯國內政治形勢的左右。到1934年,緊張的政治氣氛有所緩和,軍事指揮官的指揮權得以充分發揮。接著來了個大清洗,包括軍隊在內的各階層中數以百萬計的重要人物被鎮壓或監禁,政委再次提高到和軍事指揮官平起平坐的地位。這可能導致了軍事素質的下降。1940年,由於在芬蘭的失敗,政委的權力再次減小,降為政治副職,不插手軍事指揮,只是協助管理軍隊的行政和福利,負責政治教育和宣傳工作。這也是1941年的情況。雖然政委無權象從前那樣干涉指揮官的作用和指揮權力,但是,他們仍可以通過自己的政治部門匯報軍事指揮官的表現。政委是蘇軍中的黨代表。他們穿軍衣,佩帶所委任的軍階肩章和袖章,而真正的識別標記則是袖子上一枚明顯的有鐮刀和錘子的紅星。有時雖然暫時而正式地取消了政委和政治指導員的職稱,但是政治委員的組織機構始終存在,即便權力受到限制或換用別的名稱。

    在部隊裡,政委通常是消息最靈通的人,因為,除了有他的政工幹部外,還有可靠而熱心的黨員、共青團員、剛提拔的軍士、士兵組成的宣傳網。他們受過訓練,是用講演和宿舍裡談話方式傳播官方宣傳內容的積極分子和鼓動者。還可以依靠他們匯報思想傾向不良或有離心思想的人的情況。戰地指揮官和政委有時可以變換,因為多數政委在軍隊裡度過了成年,在軍事上常常和指揮官一樣能幹。在戰鬥中,軍事指揮官傷亡時政委可以接過指揮任務。在大戰期間,很多人願意或者被指派為指揮官。同樣,也有受過訓練並且是可靠的指揮官被任命為高一級的政工幹部。指揮官和政委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因他們的人品而有差異。有時,他們的關係很和睦。但是,很多情況下要看當時的政治氣氛。如果鎮壓或清洗迫在眉睫,沒有人會相信旁人。這時,政委為了保全自己,就會同可怕的內務部秘密警察親密合作。於是,他們自己便成為人們仇恨的對象。

    在更高級的指揮部門,如和平時期的軍區和戰時的方面軍和集團軍司令部裡,所有重要的作戰命令,若無指揮官、參謀長和政工人員組成的軍事委員會的聯合簽名,一概無效。這個政工人員可能是部隊裡的高級政治軍官(政委),但通常是莫斯科任命的黨的文職幹部或政委。1942年10月之後,這些文職官員授了軍銜。因此,集團軍以上的指揮責任由軍事委員會這一集體共同承擔,指揮官和政工人員則是三人執政的主要成員。克里姆林宮想用這種方法防止發生暴動或政變。

    秘密警察組織是完全獨立的,並且不同於政工幹部和政委的組織。蘇聯的國內安全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職權範圍,它負責維護法律和秩序,負責管理警察、消防隊、監獄和民眾檔案。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和民主國家的內務部(或內政部)的主要區別是,內務人民委員部有一支很大的內衛軍,它由若干個師組成,裝備坦克和火炮,它有集中營警衛部隊,車運警衛部隊和邊防軍。雖然他們穿著普通的卡其布軍服,但肩章和帽子不同,不屬於陸軍。他們是從每年徵召的新兵中挑選出來的政治上可靠的士兵。在軍事和政治方面,他們是制約蘇聯軍隊的力量。有些方面,內務人民委員部的軍人和德國武裝黨衛軍的情況頗為相似。其中很多人,即使用當時蘇軍的標準來衡量,也是特別殘忍的。在緊急情況下,內務人民委員部的部隊由陸軍指揮,內務人民委員部裡有的將軍成為陸軍指揮官。與德國武裝黨衛軍不同的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部隊一般不到最前線去,而是守衛重要的中心,留在後面收容掉隊者,或對有潰散危險的部隊施加威脅。他們還承擔押送任務。除了這些軍事上的責任外,1941年時,內務人民委員部還管轄國家安全總局。該組織實際上是國家秘密警察,也是克格勃的前身。秘密警察的責任是在國外收集各種政治和軍事情報,在國內和國外進行反情報工作。它的諜報系統與情報部的軍事情報系統相似,但不受其管轄。在駐國外大使館中,在國外的貿易和文化使團中、在軍隊中、在工業、農業、體育、音樂等各部門中,甚至在共產黨內部都有秘密警察組織。在軍隊裡,師以上各級指揮機關中都有秘密警察代表,他們組成專門的部門。他們是軍官,穿軍衣,佩帶所屬部隊的領章。秘密警察的軍官被派到團裡,有時也被派到營裡。在軍隊裡,他們的真實身份軍官自然都知道。但是,他們的活動網是秘密的。有一些告密者,出於害怕或想撈到好處,匯報他們的上級和同事們的情況。秘密警察有自己瞭解情況的途徑,他們收集情報的對象,包括軍官、士兵、政委以及秘密警察中的同事。在大清洗中,秘密警察中自己遭受到鎮壓或流放的比例也是相當高的。

    1941年時,蘇聯海軍規模不大,並無戰鬥力。在大戰期間起的作用甚微。黑海的制海權很快就被德國空軍奪去,德國和捷克的船隻可以安全地利用近海水域。在主要江河和深入內地遠至普裡皮亞特沼澤地的運河裡,蘇聯海軍還有一些江河炮艇艦隊。在波羅的海,蘇聯海軍變得令人感到奇怪地被動。蘇聯海軍對付波羅的海德國海軍優勢的裝備是足夠的,但是波羅的海艦隊受到水雷障礙和德國海、空軍的牽制,只好困守在列寧格勒和喀琅施塔得港內。總的說來,波羅的海和黑海艦隊被視為能給地面作戰提供海軍陸戰隊的一支後備力量。在北冰洋,海軍的活動只限於近海作戰和潛艇襲擊。

    在對德作戰後不久,蘇聯軍事指揮部重新組成。在戰地沒有專為最高統帥部辦公的地方。整個大戰期間,它一直在和平時期的辦公樓裡。斯大林是事實上的最高統帥,他一直呆在克里姆林宮的辦公室裡。他通過毗鄰的通訊中心以及波斯克列貝捨夫領導下的秘書處,用高頻無線電話或電報同戰地司令官保持經常的聯繫。大戰開始後兩周,建立了兩個委員會,形成了新的指揮機構。一個是國防委員會。該委員會級別較高,它負責政治、經濟和軍事各個方面的戰爭指導。斯大林是主席,最初的成員有莫洛托夫、馬林科夫、伏羅希洛夫和內務人民委員部首腦貝利亞。政治局其他成員根據需要列席。第二個委員會是大本營,它主要是軍事性質的,負責指導陸、海、空作戰。斯大林任主席,第一批委員只有莫洛托夫、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布瓊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和N。G。庫茲涅佐夫。其他軍隊代表,包括參謀部和支援兵種的頭頭,在需要時列席會議,國防委員會和政治局成員有時參加大本營的會議。斯大林是一切活動的中心,會議不是在他的克里姆林宮辦公室裡進行,就是在他的莫斯科郊外的別墅裡進行。雖然鐵木辛哥已辭去了國防部長職務(事實上的部長是斯大林),國防部依然存在。總參謀部和各兵種的參謀部只是大本營的執行機構而已。大本營裡很快就有一批高級軍官,有的是正式成員,有的是吸收進來的,主持制訂各種計劃。這些人有瓦杜丁、華西列夫斯基、安東諾夫、沃羅諾夫、什捷緬科、費德林、戈洛瓦諾夫和諾維科夫。有些人是參謀人員或兵種的專家,或戰地司令官。很多人常在關鍵性軍事行動中被派去指揮或協調方面軍的行動。除布瓊尼外,所有軍官都有一定的才幹。蘇聯海軍司令和空軍的代表也是大本營的成員。

    按理說,斯大林在國防委員會和大本營中居於首腦地位,所以,他既是成員又是主席。但是,在公眾的心目中,德國6月22日入侵,蘇聯遭到慘敗,顯然使這位獨裁者認識到自己判斷的錯誤,在短時間內他不再突出自己的首腦地位。然而,可以肯定,他絲毫沒有放鬆對國家事務的控制。在這之後,他開始埋頭研究軍事問題。他作為第一把手來指導戰爭,在決定一切重大的政治、軍事問題方面,只能由他拍板定案。除了革命時期當過政委和對波蘭的短期戰爭中當過人民委員外,他在軍事上沒有經驗。他在這方面的天才也許遠不如希特勒。沉默寡言、謹小慎微的科涅夫在1944年底當德熱拉斯問到戰爭領導人的才能時,批判地評價了伏羅希洛夫、布瓊尼和沙波什尼科夫。在談到斯大林時,他說這個獨裁者能卓越地掌握戰爭的全局,因而指導戰爭非常成功。除此之外,他未作其它評論。

    科涅夫自然要說些好話。他所說的,尤其重要的是他所沒有說的,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他的真實思想。無疑,斯大林作為一個政治家和國家元首,完全能對戰爭中較大的戰略問題和經濟問題作出判斷,採取行動。然而他作為大元帥,實際上是靠命令和恐嚇,親自嚴密地控制著軍事行動。有例子表明,他像希特勒一樣不知什麼是切實可行的,這是由於他未受過軍事教育和缺乏經驗。他在軍事上有許多看法是錯誤的。最初,他更多地考慮守住陣地而不是保存他的軍隊。也許他應對戰爭頭一年在烏克蘭蒙受巨大損失負主要責任。戰爭初期,他手下的指揮官是不幸的,而且是不稱職的。有些人被他處決了,如西方方面軍司令巴甫洛夫。對波羅的海地區西北方面軍司令F。I。庫茲涅佐夫之類的人,他只寬容一、兩次而已。對布瓊尼則停止使用。然而在大戰頭幾個月裡,他就開始向大本營調集有能力、有才幹的高級軍官。這些人成為蘇軍最高統帥部力量的來源。由於有單獨的內務人民委員部和政委聯繫網,斯大林對戰爭的進展知道的比方面軍司令要快得多。

    每當反對力量受到鎮壓,謀士們因擔心自己的意見與獨裁者的意見相左而不敢出主意時,一個好的政府必定會遭殃,不論是法西斯政權還是共產黨政權,均是如此。戰後蘇聯元帥們描述了斯大林如何個別徵求國防委員會和大本營成員的意見,如何考慮他們的看法和建議,最後才作出決定。這些可能是真的。然而危險始終存在。這些軍官的前程、自由和生命全都掌握在斯大林手中,他們對大清洗記憶猶新。有些人雖然已恢復了名譽,並從集中營裡釋放出來,他們應感謝希特勒,而不是斯大林,因為當時戰爭已迫在眉睫。蘇軍最高統帥部的確犯有錯誤,有的還很嚴重,而且在戰爭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繼續在犯錯誤。然而國防委員會和大本營對戰爭的指導在很多方面勝過德國的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和陸軍總部。

    國防委員會有一切權力。大本營這個軍事機構,是一個聯合機構又是集權機構。戰略行動是在參謀人員詳盡地準備和計劃之後採取的,而不是憑直觀或草率決定的。在這個意義上,蘇聯最高統帥部與希特勒權宜之計的戰略及作戰指揮形成鮮明的對照。德國人之所以強大,是由於軍以下戰地指揮官有很好的戰術素養。而蘇聯1941年和1942年期間上層的領導者比德國人強,往下各級明顯地越來越差,軍、師指揮官缺乏主動性、作戰經驗和訓練。在大戰初期,這種現象致使克里姆林宮最好的計劃也不見什麼成效,因為蘇軍缺乏經驗,無法執行這些計劃。而德國人在戰術上取得的赫赫勝利卻因為沒有戰略的連貫性和合理性而變得沒有什麼價值。

    可能除了對炮兵特別偏愛外,蘇聯的軍事思想繼承過去的很少,來源於帝俄沙皇軍隊的有價值的東西也不多。1933年前,當蘇軍和德意志帝國之間尚有聯繫時,蘇軍的組織嚴格地倣傚德國。以後,蘇軍最高統帥部毫無顧忌地承認,有些亂了手腳,只得到處收集情報,抄襲其他外國軍隊。它從西班牙的經驗中吸取了錯誤的教訓,其中包括分散大的裝甲部隊,並把很多坦克下放到步兵師。

    蘇聯最初曾創建了四引擎重型轟炸機戰略部隊的核心力量。但是,西班牙戰爭之後,蘇聯又學習德國人的做法,把方針來了個倒轉,它優先生產戰鬥機、強擊機和適用於對地面作戰進行近距離支援的輕型轟炸機。陳舊的重型轟炸機保留下來由一個指揮部管,用於運輸部隊和補給品。蘇軍飛行員首先應當是個陸軍戰士,其主要任務是和炮兵一起為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飛行員受陸軍指揮,他們對破壞敵人的經濟以及進行戰略轟炸不感興趣。他們穿陸軍服,與炮兵和步兵唯一的區別是領章上有一個淺藍色的兵種符號。大戰前不久,飛行部隊改變了編製,使它們更容易適應地面部隊的編制。到1941年,空軍旅改成航空兵軍、航空兵師、航空兵團、飛行中隊和飛行小隊。航空兵師(可能是轟炸機師、戰鬥機師或混編師)置於方面軍或集團軍指揮之下。

    蘇聯陸軍航空兵在1941年數量很大,但第一線的飛機中百分之八十多已陳舊。用德國標準看,飛機的設計粗糙。標準的戰鬥機是伊爾5和伊爾53,後者是一種雙翼飛機,最高航速每小時二百二十英里。還有一種是伊爾6,它是一種下翼星形發動機單翼飛機,雖然很靈活,但最高航速約每小時二百八十五英里,趕不上德國的中型轟炸機。TB1和TB2重型轟炸機的最高航速每小時只有一百三十多英里。最快的轟炸機是中型的SB1和SB2轟炸機,最高航速分別為每小時二百二十英里和二百六十英里。據說,到1941年6月,一千七百架新戰鬥機已開始啟用,主要是雅科1、拉戈3和米格3,這些飛機均不如梅109,但只有十九個航空兵團完全得到新的裝備,帶有尾部裝甲的單引擎伊爾2新型強擊機剛開始服役。用於戰術支援,這種飛機是很好的,最高航速為每小時二百八十英里,但幾乎不能作為戰鬥機使用。佩2雙引擎轟炸機外形有點像德國的梅110,最高航速約為每小時三百四十英里。這種飛機數量很少,性能可靠,用作長距離戰鬥機和輕型轟炸機很好。雙座雙翼飛機波2(或稱鳥2),最初是1927年設計出來,在整個大戰中用於偵察、通信聯絡,甚至執行轟炸任務,最高航速每小時只達一百英里。

    飛機上的輔助設備質量很差,或者根本就沒有。雷達、定向和定位輔助裝置也沒有。1941年,蘇聯無線電工業還不能滿足部隊的需要。空軍中,無線電台只有中隊長才有,而且質量不穩定,常常無法使用。飛機裡沒有通信設備。飛機之間,飛機與基地或地面部隊不能靠無線電台聯繫,飛行員只能使用信號彈和飛行動作傳遞信號。空軍部隊之間的地面聯絡系統限於電話和有線電報,僅有的無線電台很原始,指揮員通常不肯使用。

    大戰後期,蘇聯成功地生產了性能得到很大改進的飛機。儘管如此,蘇軍的飛機在飛行速度、飛行距離、機動性能和爬高速度方面仍不及德國空軍的飛機。所以,一直到大戰最後一年,德國人一般仍能取得局部空中優勢。然而,即使在初期和最困難時期,蘇聯空軍也從來沒有被完全打垮過。在有的區域,它被消滅。然而,在其它區域,它很活躍,甚至取得空中優勢。原因是戰線長、內地幅員廣以及德國空軍的兵力有限,相當部分的德國空軍因為英美對德國的空襲而受到牽制。另一個原因是蘇聯空軍質量最差,數量卻很多。即使氣候不好,空中仍有飛機。儘管訓練達到的標難相對說是低的,但是飛行員和地勤人員能吃苦耐勞,應急工作的本領特別強,蘇聯人常常使用甚至是陳舊的、使用價值非常令人懷疑的飛機。

    英美使用空軍力量時高度集中,數量很大。與此相反,德國空軍和蘇聯空軍傾向於分散使用其大部分空軍力量。再加上戰區大,所以或許除了最初幾周的中部戰線和最後階段在白俄羅斯、羅馬尼亞和加利西亞外,航空兵參戰對地面部隊戰鬥的勝敗幾乎不起決定性的作用。

    1935年前,蘇軍沒有世界上其他國家常見的禮節和軍銜制度。1935年、1939年和1940年頒布命令之後,全都恢復了,而且還增加了沙皇時代沒有的少校和上將兩級。大戰爆發前五年裡,軍官的生活、教育和文化水平大為提高,薪金提高百分之三百。此外,還有極好的住房和許多特殊待遇。

    蘇軍幾乎完全是執行義務兵役制,正規軍軍官和較高的軍士是職業性的。應徵入伍的士兵服役兩年,只有當了下士才延期到三年。空軍不管什麼軍階的士兵服役期均為三年,海軍長達五年。士官是從表現突出的士兵中挑選,要求受過良好的教育,強調是黨、團員。內務人民委員部可以從應徵入伍者中優先挑選邊防軍和內衛部隊需要的人。在蘇軍中,入伍的人要分成等級,最好的分到空軍,最差的分到陸軍,僅次於空軍的是炮兵,然後是工程兵和坦克兵。

    根據蘇聯戰後的記述和所出版的那時使用的蘇聯紀律條今和野戰勤務條令看來,蘇軍似乎是一支有高度戰鬥力和紀律性的部隊。西方作者有時引用這些條令說明蘇聯武裝部隊的士氣和訓練狀況。然而,事實卻與之相反。條令和貫徹情況有很大的差距。那時,人民還很幼稚,軍事系統往往並不有效,有時還是腐敗的。在西方人眼裡,這些條令的條文和實施都很古怪。有時軍官對酗酒的士兵毫無辦法,而軍官自己可能因為酗酒而立即關禁閉。在政治性會議上,軍官也許會受到最普通的士兵的公開批評。集團軍司令可以在下達範圍很廣的命令中對他的師長進行報復性的人身攻擊。不同部隊的紀律和戰鬥力有很大的差異。儘管部隊不允許放蕩行為,然而部隊中常見的惡習是酗酒、麻木不仁和擅離職守。政治上的不可靠常常招來殘酷的懲罰,而且對濫用或丟失政府財產的懲罰往往很嚴。軍隊的紀律並不是令人感到厭惡的,用德國人的標淮衡量無疑是松得很。

    平時和戰時都有婦女在部隊裡服役。軍醫和衛生員中婦女占的比例很高,多數應徵入伍的婦女做很多輔助性工作,甚至在野戰部隊裡,代替男子當秘書、打字員、電話員和炊事員。交通警常常是婦女。婦女有時被派去當傘兵、狙擊手、游擊隊員這類引人注目,可供大肆宣傳的工作。德國兵遭到武裝婦女槍擊的事得到報道,偶爾還可以看到在坦克乘員中有婦女,她們可能是無線電報務員。但是,確實有婦女當坦克指揮官的情況。

    德國人一向強調蘇聯人生活如何清苦。這容易使人對蘇聯軍人的狀況產生誤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人的特權、薪金和休假得到很好的照顧。蘇聯軍人薪金低、沒有休假,對沒有特權也沒有異議,因為他們無可奈何。在部隊裡,他們裝備很好,穿得很好,倘若條件許可,吃得也很好。官兵關係通常是親密和睦的。除非在緊張時期,士兵和政委的關係並不總是像德國人所說的那樣壞。只要不被拘留,軍隊裡很少有野蠻行徑。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嫌疑分子的遭遇遠比犯罪分子悲慘。因為政治上的過失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的士兵,就喪失一切權利,他們的生命一錢不值。蘇聯軍人對待戰俘、甚至對被佔領國的人民可以草菅人命,然而對自己的生命無疑是珍惜的。

    對人命最不愛惜的是斯大林和蘇聯政府。在國內戰爭和強制推行農業集體化時期,為了達到某個政治目的,幾百萬俄羅斯人和蘇聯人慘遭殺害。1940年在芬蘭的冬季戰爭遭到失敗後,蘇軍指揮官和政委有權當場槍決膽小鬼。雖然和平時期這類事不太會發生,戰時在需要時就行使這種權力。並非只是膽小鬼才有這種命運,那些無能者、不幸者和不成功者,那些目無長官的人的命運也是如此。於是把那些犯過錯誤的前軍官和軍士組成懲罰營,以示懲戒。蘇聯不是日內瓦協議和紅十字會的簽字國,對戰俘的態度完全是根據實用主義原則。德國、羅馬尼亞和意大利戰俘被送進勞動營(這對蘇聯的經濟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多數人只有死後才能離開。莫斯科對落入德國人手中的戰俘的死活全然不感興趣,公開聲稱他們是叛徒。得到遣返的戰俘往往只是從一個戰俘營轉到另一個。蘇聯當局還不滿足對回來的戰俘進行報復,因為報復不足以防止戰鬥中有人叛逃或投降。它還採用國內戰爭時的方法,把軍人全家作為他在戰鬥中表現的人質。被俘人的親屬有可能,而且很多情況下確實被判處長期徒刑。

    蘇軍與德軍的不同在於它的編制符合邏輯、合乎常理,責任明確,職能上沒有重疊。與德軍一樣,蘇軍的主要力量在步兵師。多數師裡有一個坦克營,有三十輛裝甲車和坦克。除此之外,師一級的編制幾乎和德國人一樣。師裡有三個團,每個團有三個營,每個營有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迫擊炮支援連。甚至使用的武器也差不多。蘇軍使用馬西姆-拉根槍栓式M-91/30步槍,還有托卡列夫和西蒙諾夫自動步槍和施巴根PPSh-42卡賓槍。輕型和中型機槍是傑格加列夫和西蒙諾夫式的。團裡的近距離支援炮兵使用37毫米或45毫米反坦克炮(37毫米炮完全是仿造德國的),還有作用和德國步兵炮一樣的76毫米加農炮和120毫米迫擊炮。師裡有一至兩個炮團,但是炮的種類通常和德軍一樣,有四十八門76毫米加農炮、122毫米榴彈炮和152毫米加農榴彈炮。蘇軍輕武器質量和德軍不相上下,迫擊炮和火炮質量比德國的強,但蘇軍不像德軍,它的步兵師的指揮系統和通信工具很差。牽引火炮和步兵師的運輸主要靠馬。

    蘇聯的火炮儘管缺少較好的無線電設備,大概仍然是所有武器中最有效的。德國巴伐利亞的火炮專家哈爾德,由於東線外軍處提供的情報不準確,認為蘇聯武器劣於德國的武器。蘇聯的火炮設計精美、性能良好,由於保留了一些過去的控制和操作方法,往往比德國的火炮更有效。蘇軍不像德國人,他們建立並保存數量可觀的炮兵預備隊,組成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炮兵。這些炮兵可配屬於高級軍團,也可以配屬給軍、師、團。

    蘇聯在戰前幾年裡已經把較重型的坦克編成坦克旅,每個旅有三到四個坦克營,每個營有三十輛坦克,但沒有步兵支援部隊。中型和輕型坦克組成機械化旅或摩托機械化旅,每個旅有二到三個坦克營以及一到二個卡車運載步兵營。有時,這些旅組成機械化軍。1939年,蘇聯根據當時法國和英國的編制情況,把大部分機械化軍解散了,把坦克營分到騎兵師和步兵師。在這個階段,蘇聯最高統帥部看來很幼稚地相信坦克的效力。不管是否需要,也不管地形是否適合,他們都大量使用坦克支援任何軍事行動。在縱深突破時,只是口頭上說要使用坦克。坦克被列為用作遠距離作戰或支援的武器。但是,遠程坦克的作用只不過是實施近距離戰術包圍,目的是摧毀敵司令部和預備隊。法國被德國集群坦克迅速擊敗,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使用坦克的方針,國防部決定,除原來下放到步兵師的坦克以外,還要建立大的裝甲部隊。這些部隊是德國坦克軍的翻版。1941年新成立的坦克軍有兩個坦克師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師。一個坦克師有兩個坦克團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團;摩托化步兵師有一個坦克團和兩個摩托化步兵團。這些師與早期的裝甲部隊不同,它們有自己的炮團和支援部隊。在6月德國進攻時,部分邊界地區的改編工作業已完成。但是其它地區,在老的機械化軍、坦克旅、機械化旅和步兵師的坦克營等各級編製裡都有坦克。把坦克部隊改編成師的工作在大戰爆發後中斷了,而且又回到軍和旅的編制。坦克軍有兩個坦克旅和一個摩托化步兵旅,每個坦克旅有三個坦克營,共有坦克約一百四十輛,兵力有七千人。一個坦克軍大體相當於德國一個坦克師。蘇聯的機械化軍要大得多,有一個獨立的坦克團和三個機械化旅,每個旅有自己的坦克部隊,總共約有二百輛坦克和十二個摩托化營,共一萬七千人。

    蘇聯原先是仿製美國、英國和法國的坦克。但是,到1939年,蘇軍己裝備了很多型號的坦克。因為坦克多半已陳舊,過量的生產使蘇聯陸軍和空軍一樣自食其果。因為蘇聯迷信數量上的壓倒優勢,不可能讓老的坦克退役。舊裝備不是改作別的用途就是分配給不需要的部隊去使用。大戰開始時,正在使用的大部分坦克比德國的III型和IV型差,儘管蘇聯有些坦克上裝有一門很好的高初速45毫米火炮,也有的裝有一門76毫米近距離支援火炮。直到蘇聯大量生產T34、KV1、KV85和KV2坦克之後,這種落後狀態才得到改變。坦克部隊的戰鬥力不僅靠武器和裝甲,而且要靠光學器材和動力裝置、坦克內通話系統和無線電系統。蘇聯坦克部隊和空軍一樣,由於缺少輔助設備,吃了苦頭。即使在大戰末期,蘇聯T34坦克營之間仍然主要靠旗語進行聯絡。1941年中期,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已投入生產。但是,據蘇聯人說,部隊得到的T34坦克還不到一千輛,得到的KV1坦克不到五百輛。

    1941年6月,幾乎所有的部隊都在進行改編,更新坦克。蘇軍最高統帥部的方針是每支部隊都分配一點。這大概是為了便於訓練。然而沒有一支部隊能滿足需要,沒有幾支部隊能適應戰鬥。據說,6月15日那天,百分之二十的坦克在大修,百分之四十七的坦克正在進行中修或需要中修,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的坦克在服役。改編工作的中斷,使蘇軍在大戰開始時,各級裝甲部隊都不齊裝、都未經過試驗。

    除了裝甲部隊和步兵部隊外,那時蘇聯陸軍起碼還有三十個騎兵師,其中有些已組成騎兵軍和一些獨立的騎兵旅。一個騎兵師只有七千人,包括三至四個騎兵團,有時還有一個配備坦克的機械化騎兵團,一個騾馬牽引的炮兵團和支援部隊。蘇聯是唯一保留騎兵部隊的大國,因為它設想這些部隊可以在任何地形,尤其在冬季戰爭中,成為一支機動打擊力量。實際上,它的機動性在進行突破時證明是有用的。

    德國在發動戰爭時團結一致,實力強大,它所對付的敵人領導無方,軍事上沒有準備。一事成功,萬事順利。成功本身就是對士氣的激勵。德國早期的好運多半是因為武器精良,訓練有素,戰術卓越,戰地指揮有方,這就使德國人心目中更認為納粹黨有關民族優秀和德國人不可戰勝的教育是對的。全國作為一個整體都從這一錯誤觀念中吸取力量,得到安慰。儘管可以把不可戰勝的說法看作是鬼話不去相信,因為單是德國空軍的步兵師作戰表現很差這一點,就證明德國人的成功不是和民族有關,而是同領導和訓練有關,但是,人們一致承認,德國人不論在走運時或困難時都是無畏的戰士。德軍官兵關係極好。

    1941年德國人的軍事才能有些變化,但是從整個素質來說,人們很難察覺,因為從別的方面,特別是指揮和經驗方面,得到了彌補。東普魯士人和波美拉尼亞人,由於有波蘭人或索布人的血統,通常比威斯特伐利亞人活潑,進攻時很敏捷,又因為長期與普魯士打交道,喜歡打仗。威斯特伐利亞人和奧爾登堡人往往比萊因蘭人和巴伐利亞人更不易激動和沉著。這些民族的性格不同,但都能成為好的戰土。只有薩克森人可能被認為不太適於當兵。日耳曼族奧地利人通常比德國人差,因為他們比較懶散。德國軍隊之所以強大,因為他們是同一民族,都說一種共同的語言,地區差別甚微,所有德國人幾乎任何時候都忠誠可靠。德國盟國的情況則相反。

    芬蘭人是軸心國裡最好的勇士。在冬季戰爭和森林戰爭中不亞於任何人。芬蘭只有四百萬人口,決心不成為德國的走卒。羅馬尼亞是對德國最忠誠,然而也是最不自願的盟國。羅馬尼亞軍隊裝備差,主要是繳獲來的陳舊的法國人的武器,因此,當然無法和德國人相比。他們的軍官未經訓練,不能勝任所擔負的責任。軍士也沒有受過訓練,占很大比例的士兵是文盲。他們對德國人和俄國人的戰鬥力過分敬畏。但是,羅馬尼亞農民勇敢,不屈不撓。他們和俄國人有很多相似之處:能忍耐,臨危不懼,能吃苦。意大利人和羅馬尼亞人一樣不缺膽量,但是裝備差,軍官沒有受過很好的訓練。匈牙利人是有長期戰爭歷史的民族,但也不強。他們比較感興趣的是把眼睛盯著他們真正的敵人----羅馬尼亞人,而不是為希特勒打仗。最精銳的匈牙利部隊都留在國內未動。

    倘若有軍官和裝備,羅馬尼亞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完全可以成為很好的戰士,因為他們有持久的耐力。但是,他們認為打的是德國人的戰爭,因而幾乎不感興趣。在這點上,德國人挨了不少的罵。在1941年,德國政府、外交使團、武裝部隊,或許還有很多德國民眾,被勝利沖昏頭腦,表現得很傲慢和放肆。在希特勒的新秩序下,所有外國人都比德國人低一等。這樣,用霍錫的話來說,德國人被看成是難以容忍、笨拙、粗魯的人。1942年4月,人們在羅馬輕蔑地注意到蹂躪了半個歐洲的德國人在為英國人的野蠻行為而悲天憫人。第二個月,意大利記者索倫蒂諾從俄國回來,講了許多德國人屠殺居民、姦污婦女、殺害兒童之類可怖的事。納粹德國開始為它的盟國所恐懼、憎恨和厭惡。在戰場上德國官兵驕橫跋扈,使盟國深惡痛絕。只有在芬蘭,德國人的形象相反。在那裡人們只是懷疑地注視著德國的戰友們的所作所為。

    1941年的蘇聯人口,包括新佔領地區,共約一億九千萬。它由一百七十多個民族組成,操一百四十種不同語言。但有的民族很小。因為,其中十四個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只有二十個民族人口超過五十萬。大俄羅斯人達九千多萬,烏克蘭人約四千萬,白俄羅斯人接近一千萬。高加索人有大俄羅斯和烏克蘭人血統,不是一個民族。

    俄羅斯化的過程(也就是把大俄羅斯的語言和準則強加給少數民族),自十九世紀初就已開始,在共產黨統治下更加迅速了。少數民族在參加黨務、政務或接受高等教育前必須精通俄語。在軍隊裡,唯一許可的語言是俄語。因此,在探討蘇軍戰士特點時,常常和大俄羅斯人的性格等同起來。無論怎麼說,大俄羅斯是人口中一個最大的組成部分,而且在1941年的情況下,可能是多民族蘇聯的最可靠的戰鬥成員。蘇聯別的民族中可能會出現令人生畏的戰士,但相對來說,數量很小,若沒有共產主義這種強烈信念的激勵,他們就會缺乏大俄羅斯人的愛國主義本性。在少數民族中,常常出現因失去自由以及強加在他們頭上的俄羅斯化過程而引起的憤懣情緒。實踐證明,亞洲民族的戰鬥力和大俄羅斯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蘇聯人口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烏克蘭人。他們的民族性格和波蘭人相似,聰明、機智、勇敢、樂觀、自信,不像大俄羅斯人那樣呆頭呆腦。作為軍人,白俄羅斯人通常不如烏克蘭人和大俄羅斯人。儘管共產主義主張超民族的思想,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大俄羅斯人之間甚至在1941年仍有對立情緒。

    大俄羅斯人的明顯特點是頑固、狡猾、精力充沛。他們所在地區氣候惡劣,土地貧瘠,再加上亞洲人的入侵和韃靼人的統治,可能還大量混入了芬蘭人的血統,所有這些,使這個民族具有自己的特點。大俄羅斯人確實勇敢,不屈不撓,不管是否真正的黨員,通常都很愛國,深深熱愛自己的家鄉。他們容易受騙,容易被他們的政委的宣傳所左右。當然,不管是什麼民族,大多數蘇軍戰士都是如此。他們並不那麼喜歡軍人的生活,他們只能清心寡慾地忍受這種生活。倘若不是指揮員和政委的逼迫,他們的戰鬥力很差,人很髒,不守紀律,不好領導,冷漠無情。所有俄國人都難以揣測,脾氣容易產生急劇變化。這種性格反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方式上。有時部隊非常頑強地進行殊死的戰鬥,有時則自暴自棄,溜之大吉。通常,他們的防守比進攻強,但是往往反應慢,動作遲緩,優柔寡斷,謹小慎微。他們歷來消極被動,缺乏創造性和主動性。這點在1939年到1940年的冬季戰爭以及1941年的夏季戰爭得到反映,在1940年的冬季戰爭中,他們慘敗給數量上無足輕重的芬蘭人。

    沙皇時代,俄國人並不是不好的軍人。大俄羅斯人比其他東歐和西歐的斯拉夫民族(波蘭人除外)都更有天賦的軍人性格。很難說他們比小亞細亞的土耳其人強,或者比芬蘭人、芬蘭血統瑞典人和德國人劣。這種估計完全基於單個人的特性,而沒有考慮領導、訓練和裝備的作用,也沒有考慮對蘇聯軍人家庭成員生命的嚴重威脅,更沒有考慮政委手槍所產生的作用。這些政治上的手槍可以確保士兵從麻木不仁和低沉的情緒中甦醒過來,並注入驚人的活力和戰鬥力。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