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黑暗領域之王中王 返回目錄


作品資料 中國的石油戰略

作者:金龍魚

    (僅作為寫作參考資料,不代表同意該文所有觀點)

    導語:在中國最高層的親自佈局下,中國主管石油政策的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目前已經基本確定符合國情的21世紀石油戰略。中國在未來20年內向石油戰略體系投入的資金總量將達上千億美元。而這將意味著中國資本戰略擴張的時期已經到來。

    ****

    乘座民航和汽車的人均感受到了油價上漲的壓力。最近由於美國攻打伊拉克消息的刺激,以及國際對沖基金的推波助瀾,國家原油價格達到了近15個月以來30美元的高位。由此中國石油戰略將又一次凸現出來。特別是今年以來中國汽車消費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可以預計,從2003年開始的以後3年裡中國石油需求將會出現梯級的增長態勢。中國的石油戰略設計、石油外交也將隨之展開。由中東問題而引發的全球石油變局,對中國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和理解。

    根據中國一位專家介紹,中國目前日進口石油200萬桶,如果美伊開戰後,每桶石油價格上漲5美元,中國每天就要因此損失1000萬美元的外匯。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作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中國無疑要因應形勢,確定新的石油戰略,以保證中國的石油安全。

    而據有關專家聲稱,石油安全目前已成為中國能源戰略的首要考慮。據有關國際機構的預期,中國在2005年、2010年、2015年的石油進口量將分別在1億噸、1。5億噸和2億噸左右,自給率則將逐步下滑到50%,甚至更低。中國一名高層官員私下透露,當局意識到國家正在面臨的石油困境,已經著手建立國家石油戰略。此間專家表示,在中國石油進口已約達8000萬噸的現實下,當一個國家的石油進口超過這個數量時,國際市場的行情將會嚴重影響到國內經濟的運行;一旦石油進口量超過1億噸,就要採取外交、經濟、軍事措施以保證石油安全。據有關數據,到2020年前後我國的石油進口量很有可能要超過日本(日本目前的石油進口量約為2。5億噸)而突破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油品進口國。

    據悉,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此前對石油安全問題專門做出指示,指出要全面審視世界形勢,必須密切關注國際石油的走勢,及其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要未雨綢繆,認真考慮對策。2001年3月6日,朱熔基總理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首次正式提出要實施國家石油戰略。在中國最高層的親自佈局下,中國主管石油政策的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目前已經基本確定符合國情的21世紀石油戰略。

    國家經貿委副主任張志剛此前透露,中國21世紀石油戰略總體十大框架是:1、實行〞多元化戰略〞。2、實行〞走出去戰略〞到國外去合辦油氣田。3、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和石油安全保障體制。4、探討建立國家石油基金,構建石油金融體系參與全球石油期貨市場。5、探討建立〞國家能源委員會〞。6、建立石油運輸船隊和遠洋力量以及強大的海空軍,使其具備保衛中國海上資源和能源補給能力。7、建立新疆、陝甘寧油氣田等四大戰略儲備田。8、加快建立節約型石油消費模式。9、發展三大〞石油航母〞。10、重組國家能源結構,建立天然氣和煤炭消費體系。

    一、實行多元化戰略。

    目前中東地區是中國最大的石油供給地區。根據專家透露的數據,2001年中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占總進口量的56。2%,從非洲地區的原油進口比例為22。5%。不過,根據有關專家介紹,有兩個原因加劇了中國對從中東地區進口原油的擔心:一是伊拉克局勢處於不穩定狀態。美國近期又公開表示要推翻薩達姆政權,這無疑加大了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原油的風險。

    二是中國進口石油的渠道過分依賴馬六甲海峽。有關專家介紹,中國石油安全仍依賴於馬六甲海峽。而馬六甲海峽太〞擁擠〞,對中國並不安全。日本、韓國及我國台灣省每年約需進口的近4。5億噸原油,都要途經馬六甲海峽。巴西、澳大利亞的鐵礦石、煤等大宗礦產品運往東亞市場,也要走馬六甲海峽。中國不能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

    根據有關專家的分析,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應限制在1/3的範圍之內。在這需要靠外部供應的1/3中,對中國石油周邊地緣政治的分析表明,應從俄羅斯解決1/3左右,從中亞解決1/3左右,另外的1/3左右可繼續依靠馬六甲海峽,即從中東及非洲解決。因此,中國將改變過去以中東為主的格局,走向多元化的石油戰略。

    在未來中國的能源格局中,俄羅斯將是重要的夥伴。除了俄羅斯,中國與東南亞、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的能源戰略合作也在加強之中。2002年8月8日,中國總理朱鎔基正式致電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澳大利亞拿到了中國為期25年、總額140億美元的廣東液化天然氣供氣合同。有關專家分析,中國也開始對中東以外亞洲區石油資源的開發感興趣,並且重新考慮參加泰國南部的原油管道鋪設項目,代表中國參與的企業,很可能是中石化及中石油。

    目前中國絕大部分的進口原油來自中東地區,因此除潛伏的〞中東危機〞很可能影響到中國的原油進口之外,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泰國等而言,馬六甲海峽的安全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我國一直堅持進口多元化的戰略,其目的是降低風險。一九九九年,我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約占進口石油總量的百分之四十六點二,從亞太地區進口的石油約占總量的百分之十八點七,從非洲的進口量佔百分之十九點八。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進口中需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運送的石油數量約佔百分之六十四,而馬六甲海峽一直是個不穩定的地段,不僅航路擁擠、海盜猖獗,而且一直是美國艦隊控制的區域。正是這個原因,中國宣佈將參與〞泰國南部臨海開發項目〞,開始建設橫貫馬來半島、總長度達220公里的大型原油管道鋪設項目,這個項目可取代馬六甲海峽的運輸路線。泰國及日本曾於1997至1999年間,與中國國家計委,中石化及中石油,就這個項目的合作進行洽商,但可惜未有結果,直至今年2月,中國再次提出這個項目。除此之外,中國也在加緊與其他亞洲國家開展能源項目上的合作。

    2002年10月,中國最高領導人訪問美國的同時,中國外交、外經貿兩位部長均出訪東南亞,為泰國管道項目奔走。另據一日本媒體指出,中國最近把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薩哈和伊爾庫茨克的石油和天然氣看作新的進口來源,正在建設輸油和輸氣設施。另據透露,中國在哈薩克斯坦石油天然氣領域的投資額已經接近7億美元,將比原計劃多1。14億美元。據分析,中國將來可利用的石油依然主要來自中東,中國開發石油資源的戰略地區首先是中東,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出口優勢;其次是中亞和俄羅斯地區。非洲和南美地區也被中國認為是將來的國際石油資源產地,目前該地區已經成為國內石油公司的投資熱點。

    二、〞走出去戰略〞到國外去辦油氣田。

    國家經貿委的一位領導人激動地說,早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開闢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學會國內、國外兩套本領。為此,國家經貿委將支持中國石油企業拓展海外油氣勘探開發,彌補國內油氣資源不足。除了到蘇丹去合資辦油田、煉油廠,資源富集的中東、中亞、北非,以及俄羅斯,都應當成為優選的目標。同時積極研究並落實油氣進口的來源、品種、方式、渠道,盡早實現國內外兩種油氣資源戰略互補。還有金融機構、財務、會計師等中介機構,一定要配合〞走出去〞,形成一套系統的服務。顯然,鼓勵國內石油公司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開拓國外油氣資源合資合作勘探開發領域,不斷擴大中國在國外的油氣資源份額是今後國家經貿委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國石化(相關,行情)一位研究員認為〞走出去〞戰略主要可以歸結為:

    爭奪國際產權市場:實質就是走到產權市場中去,參與開發勘探權的市場競爭。據專家指出,在海外每桶石油的發掘成本為二點五美元,開發成本二點一美元,目前大慶油田在國內效益比較好,成本也要達到十七至十九美元一桶,要比在國外找高得多,開發戰略向外轉移應當是明確的。從目前看,對有限資源的爭奪是非常激烈的,中國不能在這個戰場上放棄、退守。當然這種競爭不是通過派遣軍隊訴諸武力的辦法,而是要學會運用市場化的辦法、等價交換的辦法。而且這個問題還關係到中國石化產業資產安全的問題。

    中國的石油、石化、海油全行業在海外上市,標誌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走到了一個新階段,已經走到和國際大資本產生融合的階段。資產質量高低決定石油價格的高低,油價的高低決定全行業的經濟效益。發展國際合作:由於中國國內的石油資源嚴重不足,而國際石油市場又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中國必須在開發海外石油資源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今後中國必須增加石油進口渠道,必須更多地與外國公司合資開展石油開發。中國需要與各種政治利益集團建立戰略聯盟,確保通過參股的形式獲得國際石油供應。

    發展國際合作,積極有效地利用國外石油資源。要滿足我國迅速增長的石油消費需求,必須著眼於分享國際石油資源。目前世界石油資源勘探和開發仍然處於上升階段,供求基本平衡。必須進一步發展原油進口貿易。一方面有效地利用國外石油資源,保護國內石油資源。同時要努力實現進口來源、方式、品種和渠道的多元化,分散石油供應的風險。

    我國具有利用中亞-俄羅斯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優勢,中亞和俄羅斯等國已與我國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馬六甲海峽的安全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那裡是中東原油運輸到日本的最短線路。正是這個原因,日本的大型企業如伊籐忠商事及三井物產等,早於1997年已參與〞泰國南部臨海開發項目〞,開始建設橫貫馬來半島、總長度達220公里的大型原油管道鋪設項目,這個項目可取代馬六甲海峽的運輸路線。海外采油,開發國際石油資源:原本對海外油田長期沉默的中國巨人在今年猛醒,全面啟動海外采油。中海油和中石油在印度尼西亞頻頻登陸,中石化、中石油隨後在當前國際上大油田資源最富集的阿拉伯海灣和阿曼現身。據瞭解,中石化已經表示,公司〞十五〞期間將斥資100億元人民幣用於海外業務拓展。參與國外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分享國際油氣資源。要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改善與石油出口國的關係,特別是中東、中亞、俄羅斯等國家的關係,爭取簽訂政府間長期穩定的石油勘探開發合作與貿易協議。現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已在蘇丹開發油田,興建石油管道。還在秘魯投資勘探開採石油,年量己達到150萬噸。另外,還與伊朗、伊拉克簽訂了石油勘探合同。應當抓住今後15年左右的有利時機,大膽走出去。重點應放在中亞-俄羅斯、中東-北非地區,努力形成有一定規模的海外石油生產基地。

    有專家建議,在國際市場油價低穩、原油充裕時,中國要設法多利用國外石油資源,要將企業戰略與國家戰略相結合,在國家統一部署下,建立起經濟、穩定的石油供給系統,以維護國家和企業的戰略利益。

    中國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近年來也取得積極進展。經過中俄兩國政府與相關企業之間的多次商洽,除了經鐵路運輸到我國原油的商貿合作已於去年實施之外,自俄伊爾庫茨克地區安加爾斯克油田至中國東北某城之間修建原油管道的框架協議已在朱總理訪俄期間簽署。這樣,在2005年至2010年之間,每年將有大約2000萬噸原油通過該管道輸送到中國,2010年之後可望達到每年3000萬噸,相當於屆時中國石油需求的1/4至1/3左右。

    中國已經在蘇丹、秘魯、緬甸和哈薩克斯坦的油田投資數十億美元。與此同時,埃克森-美孚公司、BP公司和英荷殼牌石油集團也已經在中國的石油企業投資。中國政府計劃在未來10年鋪設從新疆到上海的長達4000多公里,貫穿東西,耗資50億美元的天然氣管道,殼牌集團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都為得到這一項目展開競爭。

    一位中國官員聲稱,中國石油石化巨頭們的胃口越來越大。

    三、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和石油安全保障體制。

    朱熔基去年指出要加快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發,積極利用國外資源,盡快建立石油等戰略資源儲備制度。此後,在2002年國家計委擬定中國石油儲備由政府企業共擔,基地初步選在大亞灣,企業儲備主要由中石化集團和中石油集團負責。據有關專家透露,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啟動規模800萬噸,長遠達到2000萬噸-3000萬噸。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提出:必須盡快建立中國的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美國、日本等石油消費大國都有完善的石油儲備體系。而中國目前沒有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現在國家石油石化企業用於生產的少量零星周轉性庫存也十分有限,只能維持一周左右。沒有石油戰略儲備,對於國家和企業應付突發事件、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極為不利。國際能源組織有個標準,認為石油供應中斷量達到需求量的百分之七的時候,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線。中國已決定〞十五〞期間要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制度,有關方面正在抓緊研究和設計方案,總的考慮是以原油儲備為主,國家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第一步,二○○五年前,建立一個相當於石油淨進口量三十的儲存,二○一○年,建立一個相當於四十天的儲備。而就對石油安全,需要巨大的財力支持。中國現行的預案是八百萬立方米,約折合六百萬噸,到二○○五年建成。雖然這也只能滿足屆時九至十天的應急儲備,遠遠不夠,但這估計也要花二百億元人民幣,這麼大的財力建設,是最大的問題。

    如果中斷石油供應,中國的石油儲備只能供應七天,美國九十天,日本的半年。可以說,我國目前幾乎沒有石油的戰略儲備,如果短期內出現石油供應中斷,後果將不堪設想。

    專家們指出,美伊戰爭的爆發,會促使中國加快建立石油儲備體制。據記者從有關方面瞭解,中國為應對中東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將斥資15。7億美元,購買5000萬桶石油(相當於目前中國25天的進口量),以此作為戰略石油儲備。有關官員表示,由於油價居高不下,目前並非進行儲備的好時機。預計到2005年,中國將有相當於30天進口量的石油儲備。國際能源機構也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預言,到2030年,中國的石油淨進口量將從現在的每天不足200萬桶增加到每天980萬桶。中石化副總裁張家仁表示,中石化3年內石油庫存量將翻番。作為建立中國石油戰略儲備的第一步,中石化未來2至3年的時間裡要將石油庫存量翻一番,達到1000至1200萬噸。2001年中國的實際進口量已經達到了0。8億噸。儘管中國在2001年確定了節約和替代石油戰略,可以肯定地估計,2005年、2010年、2015年的石油進口量將分別在1億噸、1。3億噸和1。6億噸以上,自給率則將逐步下滑到62%、56%和50%,甚至以下。

    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多少為宜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石油戰略儲備數量上的標準,已完成石油戰略儲備的國家也有多有少。但是,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在國際上有著不成文的原則,即:按照國家在未來一個時期發展的預期規劃,充分考慮國家的經濟能力和安全環境來制定。當前,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已達到5。63億桶,相當於美國兩個月的石油供應量;韓國的儲備總量為1。5億桶,相當於韓國74。5天的石油供應量;日本、西歐發達國家一般的儲備水平都在一個月至兩個月的石油供應量。2001年,中國原油淨進口量已達約8000萬噸,按照我國經濟每年7%的發展速度考慮,石油消費增長在4%左右。按照國際儲備水平標準和我國政治、經濟、安全、外交等綜合情況,我國應在2005年建立相當於一個月石油進口量(按年進口1億噸計,應在830萬噸以上)的戰略石油儲備,2010年再建立相當於兩個月石油進口量(按年進口1。4億噸計,應為2333萬噸)的戰略石油儲備。加快建立石油安全保障體制:鑒於石油安全保障體制是一個包括石油工業管理體制、石油戰略儲備體系、石油期貨交易市場等在內的系統工程,需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縝密籌劃,認真實施。2002年6月22日,中國公佈了石油儲備制度的具體實施計劃,宣佈到2010年,中國的石油儲備要達到1500萬噸以上。從2003年起,中國將在廣東等沿海地區建立陸地石油儲備基地。輿論認為,中國石油儲備制度的實施,將緩解對石油供應不足的擔心。

    中國主管石油政策的國家經貿委為制定符合國情的石油儲備制度,去年考察了美國的石油儲備基地,而今年5月,中國大型石油公司的官員和經貿委副主任先後到日本石油儲備基地進行考察。

    據悉,中國石油儲備的方法將不採用美歐等國所採用的地下儲存方式,而採用地上原油桶的方式儲存。

    據一位周姓專家介紹,能源安全包括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個層次是能源供應是否短缺的問題,第二個層次主要是中國經濟對世界能源價格波動的承受能力問題。

    國務院體改辦一位官員說,解決能源安全問題的措施,包括開拓新的多樣化的能源供應基地,開發新的能源等,而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實行石油戰略儲備制度。石油戰略儲備包括政府儲備和商業(民間)儲備。歐盟應將其石油儲備量從目前的可供使用90天提高到120天。日本擁有可供160多天使用的石油儲備,1999年全球油價大幅上漲後,日通產省即提出要增加國家石油儲備。而美國總統布什則於〞9。11〞之後下令將戰略石油儲備提高28%,由5。45億桶(7500萬噸)增加至7億桶(9700萬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原總經理王彥表示,按照國際水平,中國現在應儲備石油3750萬噸,10年後的儲備量應增至7500萬噸。他告訴記者,有關部門正在對石油戰略儲備問題進行研究。據國家經貿委透露,〞十五〞期間,中國將按照國家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以國家儲備為主的方針,統一規劃,分批建設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到2005年使石油儲備能力達到800萬立方米。王彥還表示,7年前,中國成為石油純進口國。勝利油田、大慶油田,都進入負增長,新的可以替代的大油田在短期內都難以發現。支撐中國工業的各個油田,經過幾十年開採,大部分進入中晚期,一部分已瀕於枯竭。有專家認為,在本世紀第一個10年之後,中國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將全面趨於緊缺,尤其是能源將進入枯竭階段。另一方面,中國的能源需求直線上升。不但全球製造業湧入中國,隨著汽車進入中國家庭,石油也消費急劇增加。2000年中國進口石油7000萬噸,2005年可能超1億噸,2010年可能佔中國石油總消耗量的一半。中國的石油主要從局勢不太穩定的中東進口,一旦發生衝突事件,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將面臨嚴重威脅。記者還從中國國家經貿委獲悉,中國將分批建設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到二OO五年使儲備能力達到八百萬立方米。四、建立國家石油基金,構建石油金融體系建立國家石油基金:根據國家經貿委的官員透露,目前,中國正在根據挪威、台灣、韓國、中東等地的經驗,研究創立國家石油基金的可能性,以應對不備之需。據他介紹,國際上目前最成功的〞挪威石油基金〞預計2002年增幅可達3。4%,累積總額將超過約400億美元(3900億克朗)。中國國家石油基金的未來長遠規模估計將在100億美元左右。基金的淨收入,將運用於儲油、偏遠地區供油補貼、研發新能源以及石油探勘等用途。據悉,中國高層正在討論石油基金未來如何成立和如何運作的細節。而基金的主要作用是保證中國有關方面能夠構建石油金融體系,從而參與全球石油期貨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運作。構建石油金融體系:中國石油資源短缺將長期大量依靠進口,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中國迄今為止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價格競爭中基本是處於被動接受別人博弈結果的地位。中國進口石油的每噸進口價,連年呈現出上漲態勢。1998年為116美元,1999年升為128美元,2000年創紀錄地高達210美元,2001年為193。59美元。據專家們的粗略估算,在2000年石油價格的暴漲中,中國為約7000餘萬噸的進口量大約多支付了80億美元。據測算,每桶原油每上漲1美元,中國為進口石油將多支付5億美元。油價的長期居高不下,顯然對中國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下的外匯平衡將構成不利影響。如果還是被動接受別人博弈形成的價格的話,中國在2010年進口所需要的l億噸石油時,多支付的就可能遠遠不止80億美元。國內有學者估計,2000年石油價格的上漲,約使中國GDP增長降低了0。5個百分點。總結國際上大的石油公司運作經驗,石油風險投資涵蓋了石油資源的風險勘探和開發、石油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和各類石油市場上的石油金融工具的投機。以佔有資源獲得實物,以實物的生產和消費為基礎進行金融工具的投機;這種多種形式、多方位的整體運作,既保證了資源的佔有、實物的獲取,又控制或穩定了石油價格,降低了石油成本,獲得了投機利潤。參與石油期貨市場: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從國際匯市的情況看,這樣大的外匯儲備規模實際上也孕育著很大的市場風險。專家介紹,中國可以把石油安全與金融安全聯繫起來考慮,把單純的貨幣儲備及外匯儲備與更靈活的石油等資源的實物儲備、期貨儲備密切結合起來,把石油期貨倉單視為一種新的國際貨幣,參與外匯組合。一方面通過變換資產存在形態來提高金融資產質量和規避金融風險、匯率風險,另一方面通過內地金融支持來大幅度提高中國企業在國際風險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在油價走低的時候取得一定的籌碼,使得自己在將來油價上漲時能夠從容應對,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獲利了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鄧郁松認為現在可以大膽介入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以博取風險收益。而另外一位專家給出了具體操作方法,在高拋低吸中反覆大量交易,不斷地買進賣出,逢低買進、逢高賣出,從而攤低成本。簡單地說,比如中國一年需要進口3000萬噸石油,以前拿錢到石油市場採購回來就行了,現在則應該是為了買3000萬噸石油而要在石油市場上達到3億噸的交易總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陳淮等專家組成的中國石油安全對策研究課題組提交的研究成果中,核心內容就是〞走出去戰略〞:從消極的防禦型體系向積極的主動出擊型體系轉變,探索走出國門和立足國外、參與多方面市場競爭、建立多角化戰略同盟、規避國際市場風險以及運用多種避險手段等方面的政策與戰略。中國目前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這足以能夠賦予中國在石油期貨市場上一定的價格主導權。

    積極參與期貨炒作:〞走出去〞不僅要走進勘探開發的實物領域,而且需要走進風險市場、投機市場,走進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為主的金融化操作領域。

    中國將來所要進口的油將佔到國民經濟資源供給量的一半,不能忽視價格波動的影響。大宗採購一定需要遠期合約規避風險的方式,不是中國想不想、敢不敢在期貨市場和國際大資本對壘,而是必須學會在這個風險市場上這樣去做。中石油、中石化都已在倫敦期貨市場上進行交易,但規模非常小,是嘗試性的積累經驗,是否賺錢對公司的影響不大,今後應把它做為一個重要的避險措施和獲益手段。

    期貨市場運作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套期保值,規避價格運行風險,鎖定進口成本,維護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避免受國際大資本的操縱;二是進入期貨市場高拋低吸,進行投機性運作。國家以前不允許進入國際期貨市場,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後要學會打陣地戰,要進入國際期貨市場。

    進入期貨市場需要培育新的風險運作的主體,該主體應與進出口貿易的主體嚴格區分。在期貨市場上有時需要進行資產抵押,需要大量融資,如果讓中石油、中石化這些以生產領域為主的企業來做的話,很可能會落入圈套,危及資產安全,要把期貨市場的風險和國內資產的安全隔斷開來。

    石油金融通盤考慮: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須聯繫起來通盤考慮,金融業也面臨著走出去的任務。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外匯儲備國,這麼大的外匯儲備量本身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外匯市場本身也是一個風險莫測的市場,而且貨幣與實物之間也存在著由於價格導致的交易率的變化,因此應將外匯儲備與各種貨幣及像石油這樣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資源進行交換作為一種規避風險的手段。戰略儲備不光包括石油的實物儲備,還包括期貨儲備,這種做法不是一個企業主體能夠做到的,而需要國家金融、貨幣政策上做出戰略調整和安排。借助一個市場化交易主體的力量,代行國家戰略職能,適時地在外匯儲備和石油期貨之間進行轉換,使金融安全和石油安全相聯繫。

    中國的貨幣政策過去服務於兩個方面,一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正常運行,一是服務於宏觀經濟調控,短期內的供給總需求之間關係,現在還應該包括石油金融這樣一個戰略性的內容。應當專門安排一部分潛在的貨幣供給資源支持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上的投機運作,以便在受到惡意狙擊時,能夠在瞬間調用保證金保證期貨市場倉位的安全,盡可能鼓勵市場主體利用國外的信用借錢入市,這就要求在外債控制上給操作型企業更靈活的政策,以適應投機性、國際性市場操作需要。五、建立〞國家能源委員會〞根據國家經貿委的一位官員透露,目前,中國正在考慮參照國際經驗,研究設立中國能源委員會。建立這個專門的石油安全機構,專門研究國家石油安全事務,制定統一安全戰略,整合國家力量參與海外競爭。石油戰略的核心,即誰來管理和如何來管理的問題都尚未明晰。無獨有偶,一位研究員在談到俄羅斯天然氣〞南輸〞項目為何進展緩慢時也說,體制是重要的制約因素。有專家指出,在現有體制下,看不出建構中國能源發展戰略的清晰脈絡。以南北區域劃分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勢力範圍的做法,深受專家詬病。一位專家說,中國石油行業存在三大問題:壟斷性的市場結構、分散的管理機構、落後的管理手段。1998年,國家對石油、石化行業進行戰略重組,但實質上沒有打破行業壟斷,石油行業上下游真正的市場競爭並未展開,有些地區出現的兩大集團的競爭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競爭。中國能源工業的管理目前是通過按行業劃分的國家經貿委下屬的各專業局實施的。我們認為應建立獨立於各能源行業和企業的統一的能源管理機構,在全國範圍內做出統一管理,同時考慮可能發生的戰爭的因素。

    這位專家說,能源問題既涉及千家萬戶,又關乎國家經濟安全,而且上下游網絡協調組織龐雜。發達國家都有專門的能源管理機構,至少是在重要部門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美國在上個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就成立了能源部。

    近20年來,中國能源管理機構幾經變遷。1988年,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撤銷煤炭部、石油部、水利電力部,成立能源部;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撤銷能源部,重組煤炭部、電力部;1998年,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撤銷煤炭部、電力部。

    但一直到現在,能源行業尤其是石油行業仍缺乏一個完整的法律治理框架。涉及能源的管理部門有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國土資源部等10來個部委,卻沒有一個部門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以國家計委為例,原來它還設有一個能源司,但現在是五六個司局的管理職能涉及能源管理。這位專家提出,西氣東輸的天然氣相當一部分是用來發電,但天然氣發電的價格肯定要高於火電和水電,這兩種能源之間如何協調?我們的管理手段也很落後。譬如,西氣東輸下游的銷售價格如何確定,至今也拿不出科學的辦法來;而中游西氣東輸的管道建好後是否應向如中國聯合煤氣公司等第三方開放(如不准第三方使用,他們必須自建另一條管道,造成資源浪費),也沒有明確的意見。能源管理體制改革的滯後已經對能源安全機制的建立產生了影響。

    管理機構、管理體制的變更,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尚未形成明確、清晰、完整、統一的能源發展戰略和目標。

    為此,這位專家建議:中國應盡快設立一個研究、制定能源政策,協調能源各個行業有序運作的管理機構,名稱可叫能源部或能源委員會。許多國外能源專家和中國專家都呼籲中國盡快設立這樣的部門。這位專家還提出了能源決策機構與能源政策執行機構分離的具體設想,能源部或能源委員會負責能源政策的制定與工作協調,是〞小政府〞,另設能源監管委員會負責能源政策的執行,下面可細分設石油、石化、煤炭、水電、核電等專門委員會,可吸收更多專業人員加入(加拿大的能源監管委員會有數千人之眾)。但另一位業內專家指出,設立專門的能源管理機構的想法,很可能會遭到現有三大石油集團的反對。〞僅中石油一年的利潤就相當於全國國企利潤的五分之一,你想想,它的發言權該有多大?〞實際上,確有中石油人士就記者表示,他們反對成立這樣的管理機構。但是有專家說,在規劃中國能源的發展和能源進口政策時,還必須要考慮到國際地緣政治,應考慮合理地安排海上進口和從北方陸路進口的關係,以及與國內能源供給系統的相互配合。石油和LNG從海上進口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油氣從陸路進口應相互協調。在規劃大量從海上進口LNG和石油時應考慮到一旦遇到戰爭威脅和海上禁運後應怎樣應付。而這一切,顯然需要一個有效的權威機構來實施管理。

    這專家說,而且對中國的主要經濟城市,應考慮綜合的能源供給系統,即煤、天然氣、石油,以既進口和國內供給。應配合進口建立能源和能源資源的戰略儲備。所有的這一切,如果沒有有效的權威機構來實施管理,根本無法實現。六、建立石油運輸船隊和遠洋力量以及強大的海軍專家指出,中國進口石油以海運為主,目前主要是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海運通道。而未來中國石油進口的通道有可能是由海運、石油管道共同構成。建立石油運輸船隊和遠洋力量以及強化中國海軍空軍力量,使其具備保衛中國海上資源和能源補給能力,是國家石油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海運成本是管運成本的十五分之一,為控制成本,海運未來仍將是中國主要的石油進口通道。因此專家建議當局,有必要建立大型專業的石油運輸船隊。

    多年來,由於國力有限,中國尚不能擁有強大的海軍和空軍。海軍一直只以近海防禦為主。如上所述,中國能源在二十一世紀中會越來越依靠進口。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逐漸發展我國海軍和空軍的遠程作戰能力,以打破對中國可能進行的經濟和能源補給的封鎖,保衛自己海上的石油利益和陸上的能源設施。根據國外的經驗,保障國家石油安全除要建立穩定可靠的石油基地外,還要十分重視建設安全的運輸通道,包括海上運輸和管道運輸等。要加快天然氣的發展,改善我國的能源結構。天然氣作為一種優質、高效、環保能源,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市場潛力很大。最後當然就要加快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據一位研究國家石油戰略的專家介紹:真正的石油戰略在某種程度同海洋戰略緊密聯繫。他認為:

    一、海上貿易是國家富強的重要途經,是民族繁榮和強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個大國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動自由,控制海洋。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國家要擁有足夠的商品進行海上貿易,擁有足夠的商務船隻和基地,擁有足以保護海上交通線的強大海軍。

    二、構成海上力量的6個基本要素是:1、具有海洋國家所具備的優越地理位置。2、擁有綿長海岸線的自然結構,包括領土面積、海岸線和港口特點的領土範圍。3、擁有能夠從事海洋事業的眾多人口。4、渴求從事海洋貿易的民族特點。5、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並竭盡全力建立起一支強大海軍的政府。如果那個國家具備了這些條件,對其海上力量的形成必然有重大推動作用。

    三、要控制海洋必須建立起一支由各種艦隊組成的強大海軍。它必須保持對敵優勢,能夠在海洋上積極進攻和機動作戰。四、強調以優勢兵力殲滅對方艦隊,或對其實行有效的海上封鎖,以奪取制海權。為了便於隨時集中兵力,主張將艦隊配置在〞中央位置〞,以保證能隨時向主要作戰方向機動。同是主張控制海上戰略要點,立爭內線作戰,時刻注意保護自己的交通線。

    七、建立四大戰略儲備田

    據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的官員透露,目前,國家已經基本確定將新疆、陝甘寧、川渝、青海四大油氣區作為中國的四大戰略儲備田。中國目前沒有戰略儲備油田或天然氣田。國家經貿委的官員說,隨著對國外能源愈發依賴,中國石油儲備制度的缺陷開始暴露。國家應有計劃地將某些勘探好或開發好的油田或天然氣田封存或減量開採,作為戰略儲備資源。專家解釋,中國目前不可能完全追尋西方國家的能源儲備方法,應該根據自己的可能性建立能源儲備。另據悉,戰略儲備田的作用主要是確保國家擁有可持續的油氣資源。中國石油勘探開發重點是,今後5-10年內,油氣勘探將突出重點地區,集中力量加大對三大戰略區(鄂爾多斯(相關,行情)盆地、准噶爾盆地、松遼盆地南部地區)和兩大戰略後備區(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的勘探力度。

    目前北京主要在使用從陝甘寧來的天然氣,第一條管線已經在1996年建成,第二條管線也正在籌劃之中。由於中國的投資成本高,陝甘寧的天然氣到岸的價格將比俄羅斯天然氣高。我們認為由於中國的資源有限,在建成中俄天然氣管線之後,應該減少對陝甘寧氣的使用,更多地將陝甘寧氣田作為戰略儲備氣田,保證在特殊國際環境下,可以用陝甘寧天然氣立即取代俄羅斯天然氣。部分陝甘寧氣田的人員可爭取去參加俄羅斯氣田的建設和管線的管理。已投入陝甘寧氣田的投資可力爭從建設中俄管線的工程中和俄羅斯天然氣和陝甘寧天然氣的差價上收回,這比經濟上的帳是有可能算過來的。開通從海上進口LNG的渠道,建立一個互補的能源供應系統是完全有必要的。此前新疆油氣勘探在准噶爾、塔里木、吐魯番三大盆地均獲重大突破。有關人士稱,這為新疆成為新世紀中國石油戰略接替區,打下了堅實基礎。專家稱,准噶爾盆地開採100年都不會枯竭。

    八、打造三大「石油航母」

    除了中國政府努力外,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將是中國實行21世紀石油戰略的主要執行者。

    專家認為,中國石油業是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少數幾個可以得到相對保護的行業之一,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在中國石油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會繼續得到來自政府的強有力支持。目前,三大公司通過國內外資本市場已經融資近70億美元。而專家稱,今後,中國政府仍然將為三大公司〞輸血〞。1998年7月,中國實施石油石化行業大重組,組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重組後的兩大集團公司和過去的最大不同在於,原來的兩大公司是按石油生產加工的上下游劃分的,現在是以地域劃分的。北面是石油天然氣集團,南面是石油化工集團。重組後的南、北集團,實現了上、中、下游一體化,具有了石油勘探開發、加工、銷售的功能。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佔有國內石油市場絕大部分份額:原油方面,中國石化占22%,中國石油佔有67%;成品油方面,中國石化占31%,中國石油占12%。按國家有關部門的市場劃分,以黃河為界,中國石油集團主要經營北方市場,中國石化集團則以南方市場為主。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李毅中說,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中下游一體化、石油石化主業突出、擁有比較完備銷售網絡、境內外上市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集團是目前亞洲最大、世界第五大煉油商,亞洲最大、世界第六大石化產品生產商,資產總額5700多億元。中石化的戰略是與外資合作頻頻。2002年6月9日,中國石化和BP集團雙方共同確認並簽署了原則性協議,共同成立合資公司。而中石化和殼牌在江蘇的成品油零售合資公司也將於本月掛牌成立。

    據悉,中石化BP浙江石油有限公司為雙方在浙江成立的成品油零售合資公司,該公司將在浙江石油分公司所屬的寧波、杭州、紹興三個地區開展成品油零售業務的合資合作,通過收購、新建、改造加油站,每年150座、3年達到500座加油站。合資公司設立初期,中國石化與BP的持股比例為60%:40%。項目總投資約21。88億人民幣,註冊資本為項目總投資的1/3。成品油零售市場開放前,合資銷售公司經營的成品油將來自於中國石化的供應渠道。2002年10月21日,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與埃克森美孚公司的附屬公司-埃克森美孚中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今天簽署了一項框架協議,旨在加強兩家公司間的戰略聯盟,推動雙方在福建和廣東省正在開發中的合資項目。埃克森美孚一直在將與中國石化共同開發世界規模的煉油化工一體化生產設施,包括將現有煉廠的生產能力從400萬噸/年擴大至1200萬噸/年和新建80萬噸/年乙烯生產裝置,總投資可能超過30億美元。此外,合資各方還將成立一家油品營銷合資公司,在福建省經營600家加油站,銷售煉油化工一體化合資企業生產的成品油。至此,中石化已經同世界上最大的三家石油公司均建立了合資關係。中國石油總裁黃炎先生說,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是中國最大的石油天然氣公司,根據探明油氣儲量計算,該公司成為世界第四大上市油氣公司。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中,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綜合排名由1999年的第11位躍升至第9位,首次躋身全球十大石油公司之列。

    該公司從事範圍廣泛的石油相關業務活動,包括原油及天然氣勘探和生產;原油及煉油產品運輸、儲存和銷售;石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以及天然氣輸送及銷售。其原油和天然氣產品佔全國總產量的65%以上。中國石油生產多種煉油產品,並擁有廣泛的分銷網絡,擁有和營運著中國絕大多數的油氣管道網絡。天然氣與管道板塊是中國石油重點發展的業務板塊。這一發現使中國石油在國內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2萬億立方米)增加近1/3,並將極大地提升中國石油的市場價值。中國石油總裁黃炎先生說:〞從中期目標來看,我們的策略是繼續加強我們的上游業務;極大地提高我們的煉油產品在批發市場上的佔有率;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化工業務的競爭力;同時進一步發展天然氣業務。至於短期目標,我們將通過降低成本,有效利用資金,提高我們的效益。黃炎先生補充說:〞我們現時在中國油氣市場上的絕對領導地位,以及我們以效益為目標的策略,再加上我們高效的管理隊伍,使我們能夠把握有利的位置,從中國石油天然氣市場的穩健需求增長中受益。〞在中石油海外上市的時候,中石油集團把集團內的大部分業務,但最主要的還是上游的石油勘探和開採業務注入了上市公司,這基本上符合中石油定位於〞油公司〞的戰略,這一點和中石化並不盡相同,同時注入中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的還有中石油集團原先持有的5家國內A股上市公司的股權,包括三星石化(相關,行情):(600764)、st吉化(000618)(還有h股)、遼河油田(相關,行情)(000817)、錦州石化(相關,行情)(000763)、石油龍昌(相關,行情)(600772)等。自中石油上市後,集團分成了上市部分和非上市的存續企業兩大塊,而中石油集團的戰略重組、整合最終是以股份公司為核心同時提升整個集團(包括非上市部分)的價值為目標。因此,在資本市場上也相應的包括上市公司的整合以及非上市部分的資本運做,他們之間也必然存在著緊密聯繫即必須符合集團公司發展戰略目標。中國石油總裁黃炎先生說,中國石油透過旗下中國(香港)石油公司將向現有的勘探和開發項目投資10億港元,另外目前正在籌組1億美元的銀團貸款。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衛留成此前宣佈,該公司有望在未來5年內通過幾個大型項目的建設逐步從單純的上游公司轉變為上下游一體化的綜合能源公司。在下游領域,中國海油將用五年時間建成三個世界級項目,即:中海油-殼牌石化項目,建成後將年產二百三十多萬噸聚乙烯、聚丙烯等石化產品;海南大化肥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中國最大的化肥基地,產量達到二百萬噸;使公司成為中國最大的瀝青生產商和銷售商。

    在天然氣和發電方面,中國海油計劃用十至十五年時間建成縱貫南北的天然氣大管網,與西氣東輸銜接;在五年內建成中國第一個液化天然氣(LNG)終端站;有選擇地、適時地進入天然氣發電領域,逐步形成自己的天然氣發電產業。

    在油田服務領域,則力爭在五年內以優良的裝備和先進的技術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綜合型海上油田服務公司,並在國內、國際上市。

    據悉,已經開工的中海油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總投資為43億美元,中外雙方各佔一半股份。該項目預計於2005年投產。中海油目前是中國第三大石油公司。衛留成說,中海油今後的投資總額預計將在100億美元左右,戰略目標是五年內使公司進入世界五百強。

    九、建立節約型石油消費模式減低能源消耗。

    目前,中國石油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為提高經濟效益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由目前的粗放模式向節約模式轉變。大力加強油氣節約,減少消耗。我國經濟總量這麼大,這麼多單位在使用石油、天然氣,只要每個環節上稍微省一點,那就是很大的數字。現在很多地方在石油、天然氣的使用過程中,沒有鼓勵節約、懲戒浪費的政策。結構落後,許多油耗高、浪費嚴重的機具仍在使用。中國是個缺油的國家,油和氣的節約應當成為長期堅持實行的政策。現在我國的油耗、氣耗之高,在世界上是有名的。我國的45種戰略性資源,也就是支持國家發展所必需的資源中,2001年只有20種可以立足國內,到2010年只有6種可以立足國內。我國石油資源只佔世界總量的2。3%,石油產量卻佔世界總量的5%。儘管如此,國內石油產量也已不能滿足石油消費的需求。我國從1993年起成為石油淨進口國,1995年的淨進口率為5。4%,2000年則飆升到了30%。2001年,我國原油淨進口量已達7000萬噸,自產原油1。6億噸。根據專家測算,我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程度還將加深。即使從最樂觀的角度估算,即需求按下限而國內產量按上限估計,我國2010年時的石油供求缺口也在1億噸以上。國際能源學中有一個推算比例,一個國家GNP要保持10%左右的增長速度,其石油消費就必須以6%以上的速度增長。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我國2015年時的石油進口率將達到50%以上。我國與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分享世界石油資源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因此,國家經貿委副主任張志鋼說加快建立節約型石油消費模式,減低能源消耗已經是當務之急。目前,中國石油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為提高經濟效益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由目前的粗放模式向節約模式轉變。

    十、重組國家能源結構,建立天然氣和煤炭消費體系。

    業內專家說,如何使能源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是21世紀初中國能源問題面臨主要挑戰之一。目前,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60%以上,石油與天然氣的比重僅為22%。

    考慮合理的能源配置,鼓勵用多種燃料發電的系統: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必須並且正在走向燃料種類多元化的道路。由於中國的資源有限,油氣進口的比例會越來越大。在主要經濟城市中要考慮多種能源的配置。

    統一安排全國的能源供給系統:目前中國的能源管理體制,在各個不同能源行業之間缺少統一的管理和協調,各有各的系統和發展規劃。

    由於中國二十一世紀對生態、環境和能源效率的要求,中國的能源需求總量在迅速的增加,同時能源結構正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目前煤炭仍占75%。經預測,能源消費中油氣比重將從目前不足20%提高到2010年30%和2020年的40%,其中油氣的進口將超過全年油氣總消耗量的50%。

    進口的比例會越來越大。在戰爭狀態下這種能源的補給,特別是通過海路的補給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在規劃中國的能源體系時必須與國家安全緊密聯繫在一起。

    積極開發石油替代能源,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鼓勵發展煤炭潔淨利用技術的同時,也支持和扶持開發各種石油替代技術和工藝,如煤炭液體技術、水煤漿技術、油煤漿技術等。此外,將加大新能源(包括太陽能熱水器、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等)的開發利用力度,改變目前仍以煤炭為主的傳統能源結構,減輕對石油資源的過度依賴。到2015年,中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量將達到4300萬噸標準煤,占當時能源消費總量的2%。煤炭的產運銷在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經營和發展,年產量已達13。7億噸,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相對成熟的系統。近來從山西的神俯到河北省黃驊市的煤碳鐵路運輸線已經在建設,煤炭可從黃驊大規模裝船南運,其煤炭年運量可達3000萬噸。每年通過海路從中國北方港口運往南方各港口的煤超過2億噸。

    在今後幾年內,中國將大規模開發和建設天然氣田,鋪設輸氣管線,將分佈在陝甘寧、四川和新疆的天然氣田和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連接起來。沿海城市,如廣州,上海,天津在規劃大規模地進口LNG。目前LPG的年進口量已超過4百萬噸。沿海地區已建和在建的LPG儲罐很多,汕頭和青島的兩個大型LPG地下儲罐(均為20萬立方米以上)都在建設之中。將俄羅斯伊爾庫茲克天然氣送到中國的輸氣管線和從哈薩克斯坦進口原油和天然氣的管線工程均可能在近年內啟動。中國原油進口總量在迅速增長,1986年只有220萬噸,1996年已達2262萬噸。

    一位專家認為,21世紀天然氣的前景比石油好。從資源和環保的角度看,天然氣比石油更有優勢。就中國資源情況來看,天然氣的資源也是比石油好。這位專家認為,應當重視天然氣,真正做到油氣並重。另外,一位專家認為,中國現在的能源結構中,煤炭約占70%左右。到了21世紀的中葉,在能源結構中,煤炭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廣大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不高,他們勢將長期依賴煤炭。煤這麼多,一定要搞好煤的使用,重視煤的潔淨燃燒技術,還有煤的氣化、液化。在老礦區要有重點地開展煤層氣的研究開發工作。

    顯然,結合中國21世紀初的能源戰略,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步伐,已經是國人面臨的重大課題。(完)石油,重塑世界戰略格局本報記者--李兆清石油,世界的血液。石油,世界第一戰略物資和商品。自從人類選擇了石油,石油就成為全人類政治、經濟、軍事、戰略鬥爭的核心之一。石油工業的出現使二十世紀的政治、經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石油貿易是世界上最大和普及面最廣的商業,石油工業是從十九世紀最後十年中開始發展起來的最大的工業。石油公司的戰略、市場的發展和演變、技術的進步實際上就是國家和國際經濟的體現。

    歷史和現實表明,石油資源與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鬥爭的關係十分密切,世界上發生的很多重大事件都與爭奪石油相聯繫。石油工業是許多國家優先發展的支柱產業,石油收入在許多國家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石油作為一種商品,它與國家戰略、全球政治和實力緊密相關。爭奪石油資源已成為國際軍事鬥爭的一個重要目標。目前許多國家正在加緊制定面向新世紀的能源戰略以維護自己的石油利益。21世紀初,國際環境對石油安全的影響更顯突出。石油安全已不單純是個經濟問題,它與政治、軍事、外交等關係更加密切,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之一,是影響國家可持續發展及和平穩定的戰略性問題。未來若干年世界石油供求關係大體平衡,但供求格局將發生變化,各國圍繞石油資源的競爭將更加激烈,石油消費大國之間、消費國和資源國之間以及資源國與資源國之間的矛盾更趨複雜。由此引發政治、軍事、外交矛盾和衝突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世界上石油戰略最成功的美國政府為保證國內石油供應,正在制定一項新的能源戰略。目標是保證石油供應安全,防止全球油氣供應出現混亂和石油價格的大幅度波動。根據世界地緣政治的變化,營造有利的石油戰略環境,加強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實現石油進口來源的多元化,在中東、中亞等石油生產的關鍵地區保持力量優勢的同時,加強對美洲大陸石油資源的控制,採用先進技術,提高石油采收率,提高石油使用效率。扼制有損美國石油利益的恐怖活動。一旦威懾失敗,採用軍事力量決定性地戰勝敵人。一、美國十大石油戰略1、打壓、削弱甚至終結OPEC:由於美國的擠壓和OPEC內部的變化、非OPEC國家在石油市場的崛起以及各國石油戰略的調整等多種因素,OPEC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作用正在減小,很難再重現過去對世界石油市場叱吒風雲的景象。2、建立美俄石油聯盟:在國際石油市場新格局中,俄羅斯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從某種意義上看,目前對國際油價影響最大的不是OPEC,而是俄羅斯。據統計,2001年俄羅斯石油產量約為3。4億噸,出口2億噸。俄羅斯石油產量近年來以兩位數速度增長,達740萬桶/日。在出口量上,俄羅斯目前也穩佔世界的10%份額。俄羅斯的舉動無疑對國際油價有實質性的影響。俄羅斯石油的主要出口方向是西歐、美國及地中海沿岸國家。俄羅斯的目的很明確,要靠石油美元來拉動國內經濟,維持已出現好轉的經濟增長勢頭。在美國的引導下,今年2月份,俄羅斯的原油日產量達到了740萬桶,其石油產量已超過了歐佩克成員國的〞領頭羊〞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

    事實上,使OPEC深感不安的是,俄羅斯正在石油問題上與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的關係日益密切,並且正在與美國在石油問題上達成同盟。只要美國經濟需要,俄羅斯將不受OPEC的約束,願意向美國出口更多的石油,俄羅斯有能力成為美國的主要石油供應國。不難看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俄羅斯,正在越來越多地獨立揮動石油武器,來服務於建立美俄聯盟的戰略目標。俄羅斯與歐佩克在石油市場上的分庭抗禮,背後不能說沒有美國的影子。俄羅斯為了振興經濟,積極與美國接近,並破天荒地開放摩爾曼斯克軍港向美國出口石油。

    3、美國推進石油多元化戰略:美國在〞9。11事件〞之後,一直在調整它的石油戰略,其基本方向是擺脫對中東地區的過分依賴,轉而與尋求其他石油供給者。在這種背景下,美國的石油供給多元化戰略正在加速。美國石油戰略的調整,將對全球石油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4、美國控制西非石油:幾內亞灣附近的非洲國家,石油蘊藏豐富,據稱可達日產450萬桶以上。超過伊朗、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石油日產量的總和。不為人知的是,美國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進口的石油,已佔美國石油進口總量的16%,相當於美國目前從沙特進口石油的數量。據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預測,到2015年,美國從非洲進口的石油比例將占升到25%,超過美國從海灣國家進口石油的總量。

    5、全面控制中亞-高加索-裡海石油區:2002-08-19。據海外媒體報道,在經過長達8年的爭論之後,英國石油公司(BP)及其合作夥伴決定投資29億美元,鋪設連接裡海和土耳其港口的輸油管道。美國裡海能源戰略的核心就是確定一條避開俄羅斯的能源出口管線,方案之一是〞巴庫一傑伊漢管線方案〞,讓哈薩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的裡海原油從巴庫出發,途經格魯吉亞的首都第比利斯等地,最終抵達土耳其的傑伊漢港。最為看重的是中亞和裡海的油氣資源,而控制阿富汗今後可能的油氣運輸線則是向這個大寶盆插入一根導管。裡海地區和各中亞共和國蘊藏著約2000億桶石油和7。9萬億立方米天然氣,是當今世界最後一片尚未開發的油氣寶藏,控制阿富汗的地緣經濟意義十分突出。目前,俄羅斯仍然在中亞和裡海佔有關鍵的戰略地位,只有西歐控制的從巴庫到土耳其地中海傑伊漢港口的輸油管壟斷路線才能與之抗衡,阿富汗自然成為了下一場能源戰的目標。6、將石油戰略重點轉向北美的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據前不久西方媒體報道,在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省已經發現了儲量與中東相等、甚至超過中東的石油資源,此處必將成為可以取代中東的世界未來首要產油區。而石油商出身的布什上台後,在去年就下令開採已被美國法律禁止的阿拉斯加石油,並修築從阿拉斯加通過加拿大阿爾伯達產油區直抵美國的輸油管道,這樣一來,只要阿爾伯達石油一經產出,就立刻可以源源不斷地直接流向美國進行提煉和使用。美國早就做好開採和輸送加拿大阿爾伯達石油到美國的各種準備了。7、擴大石油戰略儲備:作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美國方面為了盡快發動對伊戰爭,在加緊向中東大量調運軍隊和軍用物資的同時,也已決定將石油戰略儲備從5。8億桶增至現有儲存能力極限的7億桶,以避免在對伊開戰和與沙特等阿拉伯國家矛盾加劇而造成中東局勢惡化時經濟、軍隊可能出現的石油供應危機。8、建立世界石油統一戰線:在石油利益方面,美、歐、日已經形成統一的利益共同體,有著共同的戰略需求和穩固的聯盟關係。9、建立符合石油利益的新地緣戰略:20世紀美國外交政策基本都是圍繞著世界石油儲量2/3的中東地區以及由此向太平洋和大西洋(相關,行情)伸展的石油運輸線:西線是由波斯灣經紅海、地中海到大西洋的航海線;東線是由波斯灣經科倫坡、馬六甲海峽、馬尼拉、關島、夏威夷到美國的太平洋航海線。進入21世紀,美國已經成功地調整了新的符合石油利益的地緣戰略。10、反恐怖伊拉克,一箭雙鵰,改造阿拉伯世界,壟斷世界石油中心:長期以來,獲取石油一直是美國在海灣地區的首要戰略目標。眼下美國日益依賴進口石油,預計十年內進口石油將佔到美國消費量的2/3,其中一半將來自海灣地區。因此,叛逆的薩達姆的存在必然是對美國石油安全的威脅。二、單極世界基本形成: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和原油進口國,年進口原油5億噸以上,占世界原油貿易量的近1/3。美國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依靠進口,據美國能源部預測,到2010年,美國石油進口依賴程度將達到70%。在某種程度上說,美國的政策史就是一部石油史。可以這樣說,成功的石油戰略鑄就了美國今天的強大!美國是世界最大的也是最有力量的主角。美國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還是世界主要石油巨頭的所在國,擁有石油開採、提煉、運輸、銷售的技術和網絡。最後,也是最關鍵的,美國新石油戰略已經確立了新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隨著世界石油格局的調整,中國最高領導人2002年10月底出訪美國,代表著中國外交政策的理性回歸--單極世界時代來臨了。單極世界,這是一種客觀現實,不允許任何基於民族感情或者出於歷史慣性的主觀否定。而現在,美國成功的石油戰略夯實了單極世界的基石。美國已經將中亞、裡海、高加索、俄羅斯等石油地區完全納入戰略軌道。即將發生的伊拉克戰爭必將使美國完全主導世界石油市場。現在的國際秩序可以比擬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國際秩序。當時美國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地位,其GDP占世界的45%,工業生產總額占世界的62%,美元成為世界基軸通貨,GATT自由貿易體繫在美國領導下成立。美國對世界主要政治單位(國家或集團)均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美國的軍力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佈置並具有展開的能力,美國還是世界上惟一擁有核武器的超級大國。按美國新現實主義政治學者RobertGilpin的〞霸權安定論〞的標準,這是美國的第一次世界霸權期。此後,凋落於韓戰,終結於越戰。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過冷戰的勝利、海灣戰爭的勝利以及以新經濟為代表的連續10年的經濟高成長,美國正在接近它的第二次世界霸權期。美國新經濟衰退後的復甦比預想中要來得快,同時歐元的登場,並沒有動搖美元的基軸性地位。在阿富汗戰爭勝利後,美國已經到達了世界歷史的顛峰狀態。

    在軍事上,美國擁有全球惟一的NMD系統,而且它的軍事輸送力使其能在48小時內在全球任何地域展開。軍事上,現在的美國幾乎不亞於第一次霸權期的美國所佔據的優越地位。

    在經濟上,當今美國雖然只佔有全球GDP的28%,然而它擁有關鍵的核心技術和世界標準,更關鍵的是,世界性的分工體系已經基本成型,美國是新興工業國最主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市場。在主要依靠加工貿易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國家群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依賴美國市場的結構性病症。再加上同美國已經完全結盟的西歐、日本等同盟國,合計佔有世界GDP七成以上。

    在〞軟實力〞方面,美國所代表的價值觀依然擁有現實性的主流地位。如果說在第一次世界霸權期中,美國提示的價值核心是民主、自由與市場經濟的話,現代美國所倡導的價值核心即是人權和全球化。這是歷史的趨勢,是民主化與市場經濟的天然延伸物,具有邏輯的合理性。對此,中國盡可以提示自我的特殊性,然而對於這一普遍性,中國將無法挑戰,而且也不應挑戰。中國應該積極吸收、消化,成為自己古老文明中的新的因素和新的活力之源。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圖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