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黑暗領域之王中王 返回目錄


作品資料 評享廷頓「世界各種文明的衝突與鬥爭」

作者:金龍魚

    A方案——中華復興方略作者:知原蘇聯的崩潰、華約的解體、冷戰的結束導致了「兩極」秩序的瓦解,未來的世界將朝向什麼樣的形勢發展呢?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美國哈佛大學約翰。奧林戰略研究所所長塞繆爾。享廷頓別樹一幟,在發表於1993年夏季號《外交季刊》上的《世界各種文明的衝突和鬥爭》一文中,提出了其獨特的觀點。

    他認為,新世界的基本矛盾將不再出於意識形態或經濟狀況的差別,人類今後最大的分歧及衝突將主要來源於不同文明的歧異。「文明的衝突在今後將愈來愈重要。世界將很大程度上由七八種主要文明群體的相互作用而演變」。「當前的衝突核心將是西方與儒教-伊斯蘭文明之間的矛盾。」享廷頓所說的七八種文明是,西方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東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非洲文明。

    享廷頓反對那種認為現代化不是西方化的觀點,他認為,「現代化就是西方化。」但他強調「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普遍文明的一統天下,而是一個不同文明集團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種文明都要學會與其它文明共存。」

    享廷頓還從歷史的角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現代國際體系隨著《威斯特法利亞和約》(指1648年結束天主教與新教徒之間的30年戰爭所達成的各項和約)建立以來,在那一個半世紀之中,西方世界矛盾主要發生在王侯皇帝之間、絕對君主制與立憲君主制之間,他們一味企圖擴大各自的官僚機構、擴充軍備、擴充商業經濟實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點,擴大其版圖。在這個過程中,民族國家建立了。從法國大革命開始,衝突的主要對立面又從王侯之間轉變到國家之間了。這種19世紀形成的模式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以後,受俄國革命及反對它的勢力的影響,國家間的矛盾又讓位於意識形態間的矛盾:先是在共產主義、法西斯與納粹主義和自由民主派之間,隨後又是在共產主義和自由民主派之間的對抗。」

    享廷頓認為,以上這些產生於王侯之間、民族國家之間、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都屬於西方文明內部的矛盾,或像威廉。林德所說的是「西方內戰」;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政治從以西方為主導的時代跨越出來了,變成了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以及非西方文明內部相互作用為中心的矛盾了;在不同文明背景的政治中,具有非西方文明的人民和政府已不再是西方殖民對像性質的歷史被動群體,而已成為和西方一樣的歷史動力和歷史締造者了。

    享廷頓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分析世界形勢的發展和演變是很有見地的。自從13、14世紀文藝復興之後所誕生的新型西方文明,由於其文明遠遠超過了非西方國家的文明。因此,1500年之後一直到今天的世界史都可以看作是以西方為主導的歷史。因此,其政治(國際秩序)也主要表現為西方國家內部的衝突,即「西方內戰」。但隨著西方文明的傳播,並被非西方國家逐漸接受,非西方國家也不可避免的會逐漸走向強盛。蘇聯和美國都不是古典意義上的歐洲國家,但是它們的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和民主主義都發源於歐洲。因此,享廷頓認為「冷戰」還是屬於「西方內戰」(意識形態上的戰爭)。但是,隨著冷戰的結束,「西方內戰」將轉化為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以及非西方文明之間的「戰爭」——文明的衝突和鬥爭。

    享廷頓的觀點與那些主張未來的世界將是一級世界(以美國為一極的國際政治秩序)或一超多強(即以美國為超級大國再加上多個強國,比如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等為主導的國際秩序)或多級世界的人的觀點並不矛盾。享廷頓說的應該稱之謂世界形勢,而後者則是分析的未來的國際秩序。世界形勢和國際秩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世界形勢是指,世界發展的一種狀態和所具有的情況;國際秩序則是指,國際上不同的國家所具有的地位,特別是大國的地位,並由此所形成的秩序。但是這兩個概念也存在著明顯的聯繫,世界形勢是國際秩序的基礎,國際秩序則是世界形勢表現出來的一種主體內容。

    當然,享廷頓的觀點也並非完全正確。比如,他認為新世界的基本矛盾將不再出於「經濟狀況」的差別。我們認為,未來的世界,經濟因素將仍然起著重要作用。只是文明因素是從大範圍、大方向來規整世界的發展的,而經濟、政治或軍事等因素只是從各個側面來影響世界的發展的。再如,享廷頓過於強調文明之間的歧異,而不認為不同的文明之間也能相互學習,或優秀文明對劣等文明也能同化。我們認為,多種文明相互碰壁,融合或同化是必然的。因此,未來的世界最終的結果只可能有兩個:一是非西方文明被西方文明所同化;二是出現一些新的哲學家將本國文明和西方文明或者將多種不同的文明相互融合起來,並最終形成一種新型文明一統天下的局面。因此,在這個演化過程中,文明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將是主流,歧異是支流。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圖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