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青竹集 返回目錄


石語

作者:慕仙

    用雙肩拖起一個不老的傳說,是一個夢,不是虛幻,也不是好高騖遠,只是一種追求,追求著那個曾經屬於自己的夢。

    ——石記

    一補天之說

    盤古開天地,萬物造生靈,西方希臘神話中上帝用亞當的一根肋骨創造了夏娃,而在東方卻一直都流傳著女媧用泥土捏出男男女女,一對對小娃娃的故事:

    傳說在遙遠的上古時期,大地上本沒有任何活物,雖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鳥獸,可是卻還一直都沒有人類蹤跡。自從女媧誕降之後,她深感天下不可無精靈,地上不能長寂寞。直到有一天,她端坐水邊,面對空曠的田野,想創造一個新的生命來點化大地。

    於是便用靈巧的雙手抓起地上的一剖黃土,仿照著自己映於水中的形貌,揉團捏成一個個小人的形狀。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便鮮活了起來,活蹦亂跳,從此,女媧給他們取名叫做「人」。

    就這樣,她用黃泥捏造了許多男男女女的人,還讓男女相配,使其不斷繁衍,一代一代綿延。神話中,那女媧不單是創造人類的始祖母,也是最早的婚姻之神。

    可好景不長,兇猛的水神和火神把天撞出了裂縫,碎石落下,砸傷許多奔逃中的小人兒。女媧焦急萬分,縱身托起五彩巨石,填沒了天上一個個空洞。然而洞外大風吹來,巨石又紛紛落下,裂縫在不斷延伸,女媧不顧一切地將自己的身軀嵌進了洞口和裂縫中。身軀最終卻漸漸溶化成石頭,終於補好了天上的空洞,大地從此平靜。

    在天邊,女媧修補的地方卻隱約出現了閃閃發亮的星座。她所留下的綠葉把大地裝扮成片片綠洲,從此,人們便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快樂而自由地生活著……

    千百年來,這「女媧造人」和「女媧補天」的故事,想來人們一定不為陌生。並且一輩輩流傳。自人類誕生發展以來,似乎都與那石頭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經過傳說的渲染,石塊也逐漸開始背負靈性,降於世間。

    就連古典名著中長達120回的《紅樓夢》,也是引用了「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作為開篇。一塊女媧補天時未被採用的石頭,幻化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之水澆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絳珠仙草,後來仙草修為女兒身,願拿這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的情。由此,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紅樓夢》來。

    可有時候,總覺得石頭是普通的,以為《石頭記》的名稱比《紅樓夢》好,因為《紅樓夢》這個題名起得多少費了點勁,不像《石頭記》那樣自然樸素。所以,也總認為「木石前盟」比「金玉良緣」動人的多。

    而那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孫悟空的形象也是由女媧補天遺漏的一塊「五彩石」演變而來。經原作者吳承恩筆墨,將這潑猴點化為降妖除魔,協助唐僧西天取經的美猴王。至今廣為流傳,成為人們喜愛的佳作。關於石頭的傳說應為不少,記得早時還有「石女」、「望夫崖」、「石老人」等的精彩描述。小時,也總喜歡聽老人們講述那些故事,往往是一聽,便入了迷。

    現在,多少年,多少代都過去了。在人們的印象裡,「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女媧卻一直是位遠古神話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虛擬英雄人物。在西南的苗族、侗族等等少數民族部落,還流傳著女媧的神話,並將其作為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想來那石頭本是物,也是自然的賦予,渾渾噩噩,可它卻又不由自主,落寞孤獨而又平靜安寧,悠長永遠。偏偏這樣一個沒有生命的石頭通了靈,被攜到「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裡「雲走一遭」。就這樣,石頭成了人,有了感覺、情誼、靈魂。享受人間諸種美妙,也吃盡了人間的種種痛苦。但同時卻又是孤獨脆弱。

    不論是古老的傳說還是自然界中的靈物,由先前的女媧造人開始,經過一個循環、一個輪迴、一番夢幻、翻過一回筋頭,以後,畢竟又與未曾經歷過不一樣,留下記載,留下辛酸荒唐,留下消愁破悶,噴飯供酒的材料。大多時候,人,似乎也是這樣,懷著某種美好的夢想,努力追尋著,直到走完自己最後一段旅程……

    二石性雜說

    石,形態天成,至純之氣,這種自然的力量,是上帝賜於了我們創造的機會。如果細心留意一下週遭,錦繡山景,瑰麗珍寶,還有街邊公園裡的小型建築,都會發現所採用的材料少不了石塊的點綴。而那些典雅幾座的配置,渾然天成,成為藝術珍品。至堅,至柔,總給人以美的享受。

    也有一些奇石,乃天然形成,並非人工所為,只是靠著有緣人把她從野外採集回來,如石雕、石刻、假山、盆景之類。而這些有著「神韻」的石頭,線條、顏色、都是恰到好處,多一點無「神」,少一劃則無「韻」。由大自然長期變化中形成。想來一些奇石之「奇」也就在於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結果了。

    閒暇時刻,賞玩些石塊,會別有番情趣,自小尤為喜愛「雨花石」,其以「花」為名,花為雨,美麗迷人。石頭經過雨水沖洗,潔淨無泥,本色顯露出來,往往能夠感受到那一份的超脫的純淨與自然,小小一石在手,小巧而光滑,紋理、形狀、色澤都會呈現出一種自然的美,而石面上則是一幅幅具有某種物象或景象的天然描繪,通過直觀,便可以隨意將其想像成富有情調的圖案。

    時而會看到綠色草原上的白色羊群,時而又會呈現黃昏落日落時的晚霞景色,而有的只是幾縷粗略線條,透過色彩間的微差相隔,便又會有另一番不同感受。從外觀形態上來看,又大多呈不規則橢圓狀,圓滑蘊潤。想來那雨花便是花形的石,石質的花。

    而在古時,石總是與字畫不可分,文人墨客們用雋永的書法在石碑上刻出不朽篇章,一些名勝古跡上會發現前人們遺留下來的痕跡。記得唐代有位宰相對石塊尤為癡戀,留有詩句:「待之如賓友、視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而宋代的歐陽修鍾情菱溪石,也曾著有文章《菱溪石記》。在一些古代書法字畫的落款處,會留有一方紅印,就是人們所說的印章。想來那章中也是蘊藏不同韻味,是一種協調,也是一種姿態,對石的形,色,質的調和,蘊於其中,更是石的靈色所在。

    「花不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不得不承認這不言不語,感覺冰冷的石塊,富有著人類複雜情感。而在如今噪音充斥的環境中,精美的奇石給我們帶來幾多寧靜心情,現在城市人離大自然似乎越來越遠,回歸自然成為都市人無法割捨的情節。人們的生活色彩單調乏味,同時也在磨滅著人的靈性。在美化家居時,如能用幾塊天然奇石置於其中,就會有一種百看不厭的賞心悅目之樂。

    一塊塊美石單獨陳列,配上木質或石質的底座,置於案桌或花架、博物架上,如果奇石的顏色淺淡,最好配以彩色燈光照射,突出其紋理圖案,以光怪陸離顯其魅力;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底座,可以用一塊木或石,其上蓋一方絲絨面料為奇石的依托,在「剛柔對比」之下,也是很有韻味。

    有句俗話說得好:「山無石不險,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於是,用石塊來美化居室,把自然景致導入室內。這樣,就彷彿每天都生活在自然之中。感覺清新而又自然。

    不久前,曾進過一家名為「賞石齋」的古玩店,靜靜欣賞著裡面陳列的一塊塊「奇石」,一塊塊玲瓏剔透,巍峨多姿,惟妙惟肖,卻不加任何人工雕琢,展現全為天然,有時,很難去相信自然界居然還有這麼多奇特的物品,只知當時,這對於自己內心來說,有種不出的充實和愉快。美不勝數的自然美景,也是盡收眼底。

    同時,也較為喜愛那些路邊不起眼的鵝卵石,儘管形狀不一,體態較小,但是一排排羅列開來,居然也能拼出一幅幅凹凸不平的精彩畫面。常見於公園內的一條小徑,曲曲折折,遠遠觀望,頗富情趣。

    現在,想來一塊佳石,便是那無言之詩、不朽之畫,無聲之歌、不歇之舞。一枚枚靈秀神奇的石塊,也無不是自然的神來之筆,其中散逸著天地的神秘和靈氣,贏得人們的持久愛戀。

    三石之悟語

    有時一件珍品可以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完全沒有重複,也不能再生,也就無法對比,而物以稀為貴,便成為了無價之寶。自女媧補天起,人們就彷彿是那天然石塊點化而成的生靈,始終具有著石的柔美與堅韌。

    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在完成這一個圓環之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無稽青埂峰下,無始無終。只是不知那石塊再經過風沙打磨之後,是否還會依舊保持當時的流光溢彩?石頭可以是永恆存在,可人類生命短暫又為脆弱,瞬間的永遠或許就此而長久掩埋。

    而每個人都不過是曾被人想起的廢墟中的一塊無足輕重的石塊而已,之前或許成為追憶,之後便化為一縷青絲,落入塵土,散化虛無……

    這個時候,相信不是虛幻,也不是好高鶩遠,只是一份執著的追求,因為本來就無從說起,即便是有,也不過是幾塊莫名其妙的石塊罷了。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