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國家的復興 返回目錄


第十一節 最重要的事

作者:caler333

    目前最重要的是為我那支嫡系部隊搞一批合適的裝備,能夠適應火器時代的先進武器,以便將來能夠推廣到整支明軍中去。

    讓兵部製器部門會同內監兵仗司屬吏向我展示了幾種號稱國朝最精良的火器,結果大失所望,所謂火銃真的是用明火(繩)來點燃引藥發射的,只不過明火繩是一種浸泡過藥水的緩燃導火線罷了,射速極慢,實在難與弓弩相比較,怪不得沒有大規模應用,確是要加以改良,要不動手等到若干年後(不對、不是若干年後,西虜已經在門口了),西方強盜打到家門口實,我中華古國豈不是任人魚肉了嗎?

    想想是挺簡單,可是咱又不是什麼冶金專家也不是什麼雙料博士,甚至連「以後」學的知識都差不多還給老師了。真是(連作者)頭都想炸了。怎麼辦,還是一項一項的來吧。

    第一個改進的地方是火銃的銃管。由於此時的冶金水平不高,最多只能將鐵礦石熔化成生鐵汁,連熟鐵都是塊狀的,更別說能直接練出鋼水來澆鑄哪。所以目前使用的火銃銃管多半是用生鐵和熟銅鑄成的。生鐵硬且易碎,熟銅重且價高,都不是作銃管的好材料,因此眼下火銃銃管的長度極短(遠不是在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大半個人高的長度,嗨,早知到電視劇都是騙人的沒想到還是被騙了)最長的不過一尺五寸(大約五十厘米左右)。而且因為材質差所以裝藥量也不能太多,以免炸膛。銃管短則射程近,裝藥少則威力小。怎麼辦?----這個問題直到我看到神機營演示的虎蹲式行軍炮才解決。虎蹲炮是目前明軍裝備的主力野戰炮,因為炮身下面有二個形似虎爪的助犁而得名,但吸引我的不是這些。讓我眼前一亮的是炮身上纏著的一道道鐵箍。詢問了兵部有關官員後我瞭解到加上鐵箍可以明顯增加炮身強度,增加裝藥量,抵消發射應力,減少炸膛危險。既然如此那在火銃銃管上應該同樣應用。利用了熱脹冷縮的原理後,工匠們一舉將原來一層的銃管變成兩層銃管。果然改進後的銃管長度增加到二尺一寸(大約七十厘米)左右,裝填火藥的數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一半,不過由於技術上不過關重量比原來的銃管增加了近三成,但比起有效射程和威力的提高總是值得的。此外我利用新的模具(銅模)大大減少了鑄件的含沙量(不好意思此段借鑒了《重返晚清》中的有關知識,請上述作者見諒),並且可以有條件的鑄造含有膛線的內管(有膛線的銃管可以大大提高槍彈的準確度和射程並增加銃管的強度,只是打磨極其麻煩,所以產量較少)。

    部分解決了銃管長度和強度的問題(最終解決還是要等到能夠生產鋼管為止),再來解決發火方式的問題。使用明火繩一是容易暴露目標,二是在風雨天氣中就難以使用。在目前這種情況下使用遂髮式擊發是最好的解決部分。遂發火就要解決擊錘的問題,使用自由落體的擊發方式不一定次次都有效,必須利用機械力來運動擊錘使之擁有足夠的力來擊打燧石發火。利用弩箭的發射裝置解決了扳機的問題,再利用彈簧解決擊錘與扳機之間的聯動,整套擊發系統就算完成了。因此關鍵在於彈簧。好不容易經過上百次的試驗最終決定用熟銅絲來代替生鐵絲作為彈簧的原料。銅絲即有必要的強度來保證擊錘的運動(為了保險我採用雙彈簧聯動的模式)也有一定的柔韌性比較生鐵絲不宜折斷(當然最好的材料是鋼絲,但這樣又回到原點,因為現在無法製造)。另外還要調整燧石的安置角度要保證擊發後一次點燃引藥,還要添置一點小玩意來保證下雨天(當然不是暴雨天)使用。這麼一來改進後的擊發系統就算完成了。

    「」明代的冶煉技術的確領先世界水平但也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麼高。明代已經使用了活塞式鼓風裝置領先世界一百年;在煉鐵爐中使用半連續性工藝至少領先歐洲五十至八十年;初步採用焦炭、在生鐵出爐後立即加工使之變成熟鐵塊以及採用生鐵淋口的灌鋼技術都是世紀第一的技術。但是還是無法將鐵汁冶煉成鋼水,這樣一來就無法直接鑄造有些鑄件,如果採用熟鐵打造的話將是一件事倍功半的苦差,而且不利與統一物件型號和大小(例如銃管的口徑)。

    第三步是改造裝填方式,我是非常想改用後膛裝填,畢竟這是一種革命性的裝填方式能大量節約裝填的時間,同樣的時間內一個發射一發,一個發射三至五發效果大不一樣。可是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改用後膛裝填是十分困難的。考慮再三還是得在銃管上做文章。首先銃管得外管要比內管長一個彈身多一點,並在外管上開一個丁字形的槽,再裝入一個半圓形的槍機。槍機由銃體左側向右側移動可以露出一個裝填口(裝填口在銃管內不是在最下面而是在側面),足以裝入彈丸和裝藥。這樣就實現了後膛裝填的偉大革命,不過由於要保證槍機與銃管內壁的密合以及保證銃管的強度,槍機與這段銃管要用灌鋼法強化並且要精工打磨所以在整個火銃的製造中這部分的造價最高的。

    最後是彈藥部分的改造,為了配合後膛裝填,不能再用彈藥分離的舊模式,必須使用定裝彈藥。用紙殼把小顆粒的黑火藥(就是將原有火藥用米湯、蛋清等將其混合後搓揉成一顆顆米粒大小的藥丸,曬乾、篩選好)裝好壓實,並在紙殼的前部裝入鐵丸或鉛丸(類似未來的藏頭彈),部分彈頭還鑄成一端尖另一端圓形的長圓柱型彈頭以增加穿透力。當然為了避免射擊後紙殼的碎片影響下次發射,也是為了紙殼不影響彈藥的燃燒,我一方面採用上好的宣紙作紙殼的原料,另一方面再將宣紙浸泡硝酸溶液(結果變成了硝化纖維,為什麼不大量生產哪?沒有足夠的硝酸嘛,好東西誰不想啊)。結果是一發彈藥的價格要五錢銀子(好貴啊)。至於硝酸我可請教了不少茅山的、龍虎山的道士(張某人還以為我像世宗一樣崇道哪,還教育我好幾次,我以為太后祈福給對付過去了)用綠礬、硝石以及我不知道的物質製成的,就是產量太少不能大規模應用。

    總算搞定了。一支新的火銃連木質槍托大約長二尺八寸(約九十五厘米),重約十七斤七兩(十六兩制,挺重的,沒辦法),口徑三分(約10毫米),後膛裝填,滑膛(線膛槍口徑也是不10毫米,以相對兩根膛線間的距離為準,所以線膛槍總體比滑膛槍重),發射紙殼子彈,射程大約六百步(比最強力的弩一千步的射程少一點,但射速快多了),射速每二十彈指(大約十五秒)一發(射速在這個時代可稱得上極高,但不能持久,大約二十發要休息一分鐘,不過這也足夠了)。可惜造價太高,要一百兩銀子一支(夠小戶人家生活十年的),一發子彈也要五錢銀子,推廣不宜,算了先這樣吧,我實在無能為力了,不過這已經是世界水平了。夠我的人現在用了。

    至於火炮也可以倣傚火銃的方法,用雙層炮管和定量裝藥,雖然還是前膛裝彈的滑膛炮,但射程可以達到五里是原來的一倍了,真的不錯,可惜也太貴了,一萬兩一門也只有我用的起。

    「」作者申明,作者從來沒摸過槍啦、炮啊,寫上述東西實在是極限了,如果有什麼不正確的地方請諸位海涵。

    「」明代的火銃在當時來說比較精良但統治階級沒有好好利用過,雖然在與滿族的戰爭中發揮了火器的長處但沒有從戰略山重視,等到醒悟了,最精良的部隊也跟隨孔有德投降清軍了,最後的利器也太阿倒持了。

    「」雖然明末時從西洋進口了不少火器,但西洋商人和傳教士並沒有將火炮射擊的一些規律告訴中國人,因此走了不少冤枉路,可以看出西虜當時對中國的野心不比東倭小多少。他們向中國出售武器又不告知正確的使用方法,和現在某國與我國的武器交易的情況一模一樣,幾百年了,看來還是只有自力更生才是硬道理。

    「」步與尺的換算比例:1步約等於1。5尺與明代實際的比例不同,明代實際一步等於五尺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