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五代十國那些人

《》章 節目錄 第96章 禍亂的根源 文 / 觀書鈐香

    李存勖雖然已經滅掉了蜀國,可是他所面對的局面卻沒有向他預想的那樣有了根本性的好轉,國家內部的矛盾還在加劇,可是這一點李存勖卻看不到,在他眼中,現在正是他建立千古未有之功業的時候,要是能夠一口氣統一了全國,他肯定會名垂千古彪炳千秋的。

    而當時北方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南方幾個藩鎮國家,勢力遠遠不如李存勖,只要是李存勖在國內能夠找到支持,那麼他就能發兵南下。

    可是他能在國內找到支持嗎?他在國內的人都是一些什麼人呢?

    李存勖剛剛當晉王的時候,他根本不用為了用人而擔心,他的父親李克用在這一點絕對是比較明智的,給他留下來的人都是十分能幹,十分忠誠的人,這些人為李克用效力了半輩子,現在到了李存勖這邊那還是忠心耿耿的,李克用雖然缺點不少,但是有一個優點就是講義氣,能夠團結部下,只要是他認為你行,就對你好。

    這一點在後來的李存勖或許也算是繼承了,但是不過很遺憾,李存勖信任的是太監和伶人,而不是那些幫他建國立邦的武將文臣們。

    可以說後來李存勖能夠滅掉梁國,很大一部分還是靠的李克用留下來的那些人,當然這裡面李存勖個人的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

    打下了開封,李存勖成了一個大國的天子,一統北方,他從原先的開疆建國,需要進行轉變一下,要開始治國了,在治國的過程中,再繼續逐漸的開疆拓土。

    但是這個時候李克用為他留下來的人已經基本上都死光了,比如理財專家、忠心的老太監張承業,勤勤懇懇的老將周德威,勇猛有謀略的李嗣昭等等,這些人都已經不在了,那麼李存勖就要開始建立自己的統治集團,開始找能夠為他治國的人才,這一點他和他的父親一樣,很多時候用人看的是感情根不是功勞。

    舉個例子吧,李存勖有一個十分寵信的伶人叫做周匝,他曾經在一次戰役中被梁軍俘虜了,他被抓走之後,李存勖經常想念他,後來李存勖打到了汴州救出來了他,這個周匝立刻就見到了李存勖,李存勖非常高興,就開始相互訴說「相思之苦」

    在這個過程中周匝提出了一個很荒唐的建議,那就是讓他的恩人梁國的兩個小吏放到外面干個刺史,他說這是他之前被困的時候許諾給他們的,要不是梁國的那兩個小吏他恐怕聽他早就死了。

    小吏就連官都算不上,但是周匝這邊一開口就要兩個刺史,而這兩個小吏一個是梁國皇家藝術團的小管事,一個是給皇帝收拾花園的小官,這兩個人不論從能力和品級上,當然最重要的是功勞上,怎麼也不能混一個刺史,而且要是他們有腦子,這個時候就算是給他們刺史他們也不能幹啊,後唐那麼多的大將和謀士們等在等著封賞呢,還沒開始輪到他們,就先讓兩個小吏放出去當刺史,這一下子就把所有人得罪了。

    而周匝很明顯也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而跟著周匝的那兩個小吏,一心想著當刺史,對於這件事後面蘊含的風險根本選擇了忽視,所以他們也攛弄著周匝趕緊為他們要來刺史的位置,他們趕緊去上任。

    周匝沒事就在李存勖的身邊念叨,李存勖覺得也應該把這兩個小吏放出去當個刺史,他信任周匝,現在那兩個人救了周匝自然是需要賞賜。

    所以李存勖決定給他們兩個小吏每人封賞一個刺史玩玩,在李存勖的概念中,自己富有天下,兩個州的土地或許不算什麼。()可是我們也聽說過「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不過這麼大的一個唐帝國,想要玩完,那也是需要點時間的。

    但是李存勖想要封賞那兩個小吏的命令還是受到了大臣們的反對,他們認為封賞應該先對國內的有功之人封賞,而救了周匝的兩個小吏雖然有功,但是不足以封一個刺史。

    李存勖也不好意思和他的朝臣們爭論,因為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的確是有點不對,可是這一點小心思最終還是被周匝消滅了,周匝每天一見李存勖就問刺史的事情,這讓李存勖覺得很沒面子,自己連朋友托付的事情都沒幹好,於是也不好意思見周匝。

    後來李存勖實在是受不了了,他覺得還是周匝重要,自己不能失信於人,於是還是硬著頭皮把那兩個小吏提拔到了刺史的高位,而群臣們的反對啥的,李存勖也不看不管,他當時就認為天下都是他家的,他想給誰就給誰,其他人誰也管不著。

    李存勖的這個決定可以說十分的荒唐,兩個小小的小吏,竟然因為一個伶人的推薦立刻就成了大州刺史,這的確是有點不可思議都感覺,歷史上能幹出來這種的事的皇帝估計不多,更不用說之前在帶兵打仗的時候還是英明神武的李存勖了,所以這件事之後滿朝和他的那些將士們對於李存勖能不能帶領他們創造一個有一個的輝煌,都產生了質疑,而不滿情緒也在醞釀。

    還有一個人,可以說在李存勖的悲慘結局中,算是一個間接地推手,他就是後唐的租庸使孔謙。

    租庸使這個職位很重要,管的就是國家的錢糧稅收和後勤補給,之前這個職位一直都是張承業在干,張承業干的也的確是不錯,積極推動國內的經濟改革,為後唐打下了較為堅固的經濟基礎,但是這樣的情況在張承業死後,就徹底改變了。

    孔謙這個人原本就是一個算賬的小吏,今天來說叫做會計,當然這是政府部門的會計,含金量比較高,後來被李存勖發現,任命為魏博的稅務財政總管,負責一地的財政稅收。

    後來因為能力還是有點的,再加上這個人善於鑽營,所以很快再次得到提升,從地方到了中央。

    李存勖在張承業之後換了好幾個租庸使,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人不如張承業幹的好,一方面這些人好幾個都是被孔謙排擠下去的,原因很簡單,他想做租庸使。

    為了當上租庸使,孔謙和李存勖寵信的伶人景進關係很好,景進也就向李存勖舉薦孔謙,再加上孔謙名氣也比較好,「公認」的理財大師。

    所以後來罷免了好幾任的租庸使之後,終於輪到了孔謙,孔謙的確是厲害,一上台就開始大規模的,想盡辦法搜刮百姓,他所堅持的稅務思想,是在財富已定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多搜刮。而不是創造財富在社會財富增加的基礎上增加稅收,孔謙的做法急功近利,根本不是長久之計。

    他為了能夠聚斂財富,還想了一個好主意,其實就是類似於後來宋朝的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發,王安石的青苗法講的是在農民播種的時候,沒種子的,可以給國家借,然後只需要負擔個很低的利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打擊高利貸,防止農民破產。

    王安石的青苗法自然是極好的,可是孔謙的方法雖然猛地一看和青苗法差不多,但是實際上差很多,說白了就是一次對於老百姓的殘酷掠奪。

    孔謙的做法是這樣的,他在農民沒糧食播種的時候就借給百姓糧食,但是約定到了秋天的時候要還本付息,付的利息的確是比平常的高利貸要低上那麼一點,所以很多農民都是借,以為這是朝廷的福利。

    可是他們沒想到,這就是一個套,秋收了,你還上了還好,要是還不上,或者用其他東西還的,那麼直接就家破人亡,舉個例子,家裡沒糧食,那就用絲或者布之類的抵償,要是公平交易,這問題也不大,但是以斂財為目的的孔謙會公平交易嗎?很明顯他不會,原本值一兩銀子的絲或者布,到了他這裡還剩下半兩銀子,甚至更少。

    就是靠著這種強搶豪奪,孔謙迅速的為李存勖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可是李存勖有一個貪財的媳婦,所以這些錢很大一部分進入了李存勖皇家的內庫之後,就被劉氏弄走了,所以皇帝的內庫只進不出,而國家的外庫,則是入不敷出。百姓的財富日益縮水,破產的百姓急劇增加,李存勖後唐國內的矛盾正在加劇。

    可是李存勖彷彿看不到一樣,就算是有人彈劾孔謙,李存勖也是不理會,在他看來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能給他弄來錢就是好貓,所以他對於孔謙的一些行為一直都是採取的包庇縱容的態度,事實上他已經離不開孔謙了,因為他知道應該沒有人能夠再向孔謙一樣能夠為他弄來這麼多錢了。

    可是李存勖不明白,他靠著孔謙弄來了大量的財富,但是他失去的卻是後唐治下千千萬萬的人心,這個時候李存勖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可是危急已經快要來臨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