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十六章 |可變資本的周轉(二) 文 / 卡爾·馬克思

    這個現象當然會產生這樣的印象:似乎剩餘價值率不僅取決於可變資本所推動的勞動力的量和剝削程度,而且還取決於某些從流通過程中產生的不可理解的影響;這個現象實際上也是被人這樣解釋的,並且自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以來,——儘管不是在它的這個純粹的形式上,而是在它的更複雜更隱蔽的形式(年利潤率形式)上,——還使李嘉圖學派陷入完全的混亂。

    只要我們不僅在外表上,而且在實際上把資本a和資本b放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這個現象的奇異之處就會立即消失。而只有可變資本b在和資本a相同的時間內被全部用於支付勞動力的報酬,這些相同的條件才會產生。

    這時,資本b5000鎊就要在5周內投入,每週投入1000鎊,全年就是投入50000鎊。按照我們的假定,剩餘價值也就=50000331鎊。周轉資本=50000鎊,除以預付資本=5000鎊,得出周轉次數=10。剩餘價值率=5000m/5000v=100%,乘以周轉次數=10,得出年剩餘價值率=50000m/5000v=10/1=1000%。因此,a和b的年剩餘價值率現在一樣都是1000%,但b的剩餘價值量為50000鎊,a的剩餘價值量為5000鎊,所生產的兩個剩餘價值量之比現在也和兩個預付資本價值b和a之比一樣,都是5000:500=10:1。然而,資本b也在同一時間內推動了10倍於資本a所推動的勞動力。

    生產剩餘價值的,只是勞動過程中實際使用的資本。一切有關剩餘價值的規律,包括在剩餘價值率已定時剩餘價值量由可變資本相對量決定的規律,也只是適用於這種資本。

    勞動過程本身是用時間計量的。在工作日的長度已定時(在這裡,我們為了清楚地說明年剩餘價值率的差別,假定資本a和資本b的一切條件相等),一個勞動周就是由一定數量的工作日構成的。或者,在一個工作日=10小時,一周=6個工作日時,我們還可以把一個勞動期間,比如說,這裡是一個5周的勞動期間,看成是一個300小時的工作日。但是這個數字還必須乘以每天在同一個勞動過程中一起僱用的工人人數。如果這個人數是10,一周就=60x10=600小時,5周的勞動期間=600x5=3000小時。因此,在剩餘價值率相等和工作日的長度相等時,只要同一時間內推動的勞動力的量(同等價格的一個勞動力乘以勞動力的人數)相等,所使用的可變資本量也相等。

    我們回過來談我們原來的例子。在a和b兩個場合,每週等量的可變資本100鎊在全年的每週中被使用。因此,在勞動過程中真正執行職能的所使用的可變資本是相等的,但是預付可變資332本完全不等。對資本a來說,每5周預付500鎊,每週使用其中的100鎊。對資本b來說,在第一個5周的期間要預付5000鎊,但是每週只使用其中的100鎊,因而5周只使用500鎊=預付資本的1/10。在第二個5周的期間,要預付4500鎊,但是只使用了500鎊,依此類推。為一定期間而預付的可變資本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所使用的可變資本,即實際執行職能和發揮作用的可變資本,只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實際參加那個期間內由勞動過程佔有的階段,也就是只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在勞動過程中實際執行職能。在可變資本的一部分被預付,只是為了在以後時間被使用的這段間隔時間,這部分可變資本對勞動過程來說等於沒有一樣,因此,對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形成也沒有影響。例如,資本a500鎊。它是為5周而預付的,但是每週只有100鎊相繼加入勞動過程。在第一周使用了其中的1/5;4/5是預付的,但沒有被使用,儘管它必須為以後4周的勞動過程儲備好,因而必須預付。

    在剩餘價值率已定時,那些使預付的可變資本和使用的可變資本的比例發生變化的情況,只有在它們使一定期間(例如1周、5周等等)內實際能夠使用的可變資本量發生變化時,才影響到剩餘價值的生產。預付可變資本,只是在它被實際使用時,在它被實際使用的時間內,才作為可變資本執行職能;而在它沒有被使用,僅僅被預付,充當儲備的時間內,不作為可變資本執行職能。但是,一切會使預付的可變資本和使用的可變資本的比例發生變化的情況,總起來說,就是周轉期間的差別(或者由勞動期間的差別決定,或者由流通期間的差別決定,或者由二者的差別決定)。剩餘價值生產的規律是:在剩餘價值率相等時,執行職能的等量可變資本生產等量的剩餘價值。因此,如果資本a和資本b在相同的期333間內,以相等的剩餘價值率使用等量的可變資本,它們就一定會在相同的期間內生產等量的剩餘價值,而不管在一定期間內使用的可變資本和在這同一期間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例多麼不同,也不管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和預付的可變資本(不是和使用的可變資本)的比例多麼不同。這種比例不同,不會和那些已經闡述的有關剩餘價值生產的規律相矛盾,反而會證實這些規律,並且是這些規律的不可避免的結果。表面的矛盾經不起深入的分析。而現代庸俗經濟學恰恰習慣性地糾纏於表面的矛盾之中,其解決問題的一個主要方式是,將其解釋不了的現象歸因於當事人的非「理性」。其實,非理性的恰恰現代庸俗經濟學的那些並不深入的分析。

    我們考察一下資本b的第一個5周的生產階段。在第5週末,有500鎊被使用,被消耗了。價值產品=1000鎊,因此剩餘價值率=500m/500v=100%,和資本a完全一樣。至於資本a的剩餘價值和預付資本一同實現,而資本b的剩餘價值卻不和預付資本一同實現,這件事和我們這裡的問題無關,因為我們這裡的問題只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以及剩餘價值和在它的生產期間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但是,如果我們不是計算資本b的剩餘價值和預付資本5000鎊中在這個剩餘價值的生產中使用掉、因而消耗掉的部分的比率,而是計算它和這個全部預付資本的本身的比率,那末,我們就會得出500m/5000v=1/10=10%。因此對資本b來說是10%,而對資本a來說是100%,為前者的十倍。在這裡,如果有人說,等量的資本推動著等量的勞動,勞動又以相同的比例分為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而在剩餘價值率上卻有這種差別,這是和剩餘價值生產的規律相矛盾的,那末,回答很簡單,看一看實際的比率就可以得出來:在a那裡,所表示的是實際的剩餘價值率,即在5周內可變資本500鎊所生產的剩餘價值和這個可變資本500鎊的比率;在b那裡則與此相反,所用的計算方法既和剩餘價值的生產無關,也和與此相適應的剩餘價值率的規定無關,因為用可變資本500鎊生334產出的剩餘價值500鎊,不是同這個剩餘價值的生產中預付的可變資本500鎊對比起來計算,而是同一個5000鎊的資本對比起來計算,這5000鎊中的9/10,即4500鎊,和這500鎊剩餘價值的生產完全無關,相反,只是要在以後的45周內才逐漸執行職能,因此,它對我們在這裡僅僅考察的第一個5周內的生產來說,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在這個場合,a和b的剩餘價值率的差別根本不成問題。

    現在,我們比較一下資本b和資本a的年剩餘價值率。對資本b來說,是5000m/5000v=100%;對資本a來說,是5000m/500v=1000%。兩個剩餘價值率之比還是和以前一樣。原來是:

    資本b的剩餘價值率/資本a的剩餘價值率=10%/100%,現在是:

    資本b的年剩餘價值率/資本a的年剩餘價值率=100%/1000%,

    10%/100%=100%/1000%,所以,比例還是和以前一樣。

    可是,問題現在倒過來了。資本b的年率5000m/5000v=100%,和我們已經知道的各種有關剩餘價值生產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剩餘價值率的規律,完全沒有什麼不一致的地方,就是在外表上也沒有什麼不一致的地方。在一年之內預付並生產地消費的5000v,生產了5000m。所以,剩餘價值率是上述的分數5000m/5000v=100%。年剩餘價值率和實際的剩餘價值率是相一致的。因此,這一次和前面不同,不是資本b,而是資本a呈現出需要說明的變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