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於右任 文 / 何凌霄

    於右任

    百科名片

    右任,國民黨的元老,書法大師、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教育家。與好友劉覺民等人先後創辦復旦公學和中國公學,籌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以宣傳資產階級革命主張。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出任交通次長,主持部務。後出任陝西靖**總司令以反對袁世凱年創辦上海大學年與馮玉祥、劉覺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圍,出任駐陝總司令。後擔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長。晚年在台灣仍渴望祖國統一。善長詩詞書法,所創「標準草書」深受海內外學人歡迎。著有《於右任詩詞集》《標準草書千等。

    別名:伯循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陝西三原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代表作品: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

    目錄

    人物介紹

    右任的愛國詩作

    右任臨終之謎

    右任與烹飪

    右任的書法

    右任與中國的高等教育

    編輯本段]

    人物介紹

    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於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他的侄外孫劉遵義教授乃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中國近代書法史上的書法藝術大家,尤擅魏碑與行書、章草結合的行草書,首創「於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中國書法史三個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為王羲之、顏真卿)。民主革命先驅。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教育家。詩人,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尊稱「元老記者」。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劉學裕、原春雨,後以「右衽」諧音「右任」為名;筆名「神州舊主」、別署「騷心」,號「髯翁」,晚號「太平老人」。陝西三原人。祖籍陝西涇陽鬥口村,「鬥口於家」。一八七九年(清光緒五年)先生出生於陝西三原縣東關河道巷,以後「又在三原讀書應試,因此就著籍為三原人了。」

    他是清朝光緒年間舉人,因刊印《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被清廷通緝,亡命上海,遂進入震旦公學。震旦學院肄業。早年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有推翻清王朝的思想,遭緝捕亡命上海年起先後創辦《神州日報》、《民立報》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歷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國民聯軍駐陝總司令,審計院、監察院院長,是國民黨重要決策人物年後擔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長,國民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前後共任監察院院長34年。後隨國民黨退居台灣。於右任寓台灣15年,台灣書法風氣首次出現碑學壓倒館閣帖的趨勢年因為政治原因而長期鬱悶成疾,病逝於台北。於右任墓位於台北市陽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

    右任精書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於南鄭」之稱,「南鄭」指鄭孝胥。尤擅魏碑、楷書、草書,首創「標準書」,被譽為「當代草聖」。於右任1932在上海創辦標準草書社,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整理、研究與推廣中國漢字的草體書法,整理成系統的草書代表符號,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千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書局初版),影響深遠,至今仍在重印。有「近代書聖」之譽。著作《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標準草書》等。於右任先生當今唯一健在的養子、弟子劉田依(又名劉田一、劉天一)先生在南京定居生活,目前正在整理、研究於右任書法的相關工作,並且在編著新的《中國漢字書法草體字常用標準大字典》,這部字典是劉田依先生在繼承與發揚於右任《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宗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更為豐富廣闊的古今百家體貌姿態,並且修訂完善了中國漢字書法在當今社會實踐中推廣交流應用的局限與不足,使《標準草書》跳出了個人及小部分人保守、陳舊的漢字書法藝術及學術思想的局限性、片面性認識,將中國漢語言文字的交流與應用從原有繁瑣的筆畫、筆法中得到合理的藝術化解放,讓中國漢字書法草體字真正成為提高中國寫速度與效率的工具,這也是於右任先生生前在大陸經常對劉田依先生教導的意願。

    「右任」本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開始向報社投稿用的筆名,後成為他最常用的名字;其他的筆名有騷心、大風、神州舊主、剝果、半哭半笑樓主、啼血乾坤一杜鵑、關西余子等。祖籍陝西涇陽,生於陝西三原。兩歲喪母,由伯母房氏撫養。後經三叔於重臣幫助,入名儒毛班香私塾就讀。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以第一名成績考入縣學,成為秀才。兩年後又在三原宏道書院、涇陽味經書院和西安關中書院繼續求學。光緒二十四年(1898)參加歲試,又以第一名成績補廩膳生,曾被陝西提督學政葉爾愷譽為「西北奇才」。二十六年(19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光緒帝出逃西安,參加「跪迎」的於右任,更加認清了清王朝政治**、媚外殘民的面目,寫下了不少憂國憂民、抨擊時政的詩篇,自編成《半哭半笑樓詩草》,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冬在三原印行。三原知縣德銳看到詩集隨即報告陝西巡撫升允,升允以「昌言革命,大逆不道」的罪名上奏朝廷。光緒三十年(1904)清廷下令拿辦於右任。於的親友聽到消息,以重金僱人去開封,向正在那裡參加會試的於報信。恰在這時,西安的電報局和路驛均發生故障,致使清廷緝捕於的公文反比於的家信晚到,於得以迅即逃離開封到上海,化名劉學裕,入馬相伯創辦的震旦學院讀書。入學不久,震旦學院主管教務的法籍神甫乘馬相伯生病之機,企圖使震旦為教會所把持。馬相伯憤而辭職,學生相率離校。為解決離校學生的求學問題,於右任出錢、出關係並聘用馬相伯、葉仲裕、邵力子等共同另行籌組復旦公學,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中秋節正式開學。

    這一年,大批中國留日學生因反對日本文部省對中國留學生的活動進行無理限制,憤然回國。於與王敬方等人發起組織中國公學,使這些留日歸國學生能在其中繼續讀書。復旦公學和中國公學為反清革命造就了大批人才。次年4月,於為創辦《神州日報》赴日本考察新聞並募集辦報經費,由陝籍留日學生康寶忠、好友劉覺民引薦結識孫中山,並於同年11月加入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委任於為長江大都督,負責上海一帶同盟會事務。回國後,經過緊張的籌備,《神州日報》於光緒三十三年二月二十日(1907年4月2日)創刊,於任社長。該報一出,世人即謂之「炸彈」。次年2月,毗鄰的廣益書局失火,禍及報社。重新復刊時,因內部意見分歧,於退出該報,另籌《民呼日報》。宣統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909年5月15日)《民呼日報》創刊,於任社長。此前,於即有創刊《啟事》公告天下:此報「以『為民請命』為宗旨,大聲疾呼,故曰『民呼』。」該報問世以後,發表了許多揭露和抨擊清王朝黑暗統治的文章,並配以發人深思的漫畫,增強了宣傳效果。清政府對《民呼日報》和於右任恨之入骨,揚言要挖掉負責人的眼睛,並於同年8月3日將於拘捕。於在獄中多次表示「報紙不能停刊」;但報館同仁明白:「報紙一日不停,訟案一日不了」,於便一日不得出獄。商討再三,「不得不重違於君之意」,於同年六月二十九日(8月14日)發出《本報特別廣告》,聲明報館財產轉讓。五天以後,《民呼日報》執照被吊銷,於被判令「逐出租界」。於並沒有屈服,八月二十日月3日)又創刊《民吁日報》。他改「呼」為「吁」,少了兩點,象徵已去雙眼。但他頑強地表示,即使雙眼被挖,仍要為民籲天。當時,因自己不便公開露面,乃以范光啟為社長,但他仍是該報的實際主持人。不久,租界又以該報報道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殺伊籐博文的文章「有損中日邦交」為借口,再次將於拘捕月19日,又查封了《民吁日報》,並不准報社原來的機器再印刷報紙。於出獄之後,計劃辦一規模更大的報紙。在愛國人士沈縵雲等人資助下,宣統二年九月初九(1910年10月11日),以於為社長的《民立報》問世。由於有宋教仁、王無生、景耀月、劉覺民、張季鸞、范光啟、談善吾等一批骨幹的幫助、支持,《民立報》成為當時國內發行數量最大的報紙。於以「騷心」為筆名,在《民立報》先後發表300多篇文章,對清王朝的統治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這些文章也感動和激勵了一代學子。**曾說:「我在長沙第一次看到的報紙《民立報》,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日報,這報是於右任先生主編的。」(斯諾:《西行漫記》第115頁)。

    武昌起義爆發後,孫中山從國外回到上海,首先到民立報館會見於,並題「戮力同心」四字,嘉勉於及《民立報》對辛亥革命的貢獻。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於被任命為交通部次長年春孫中山辭職,於亦辭職,回上海繼續辦報。「二次革命」失敗,《民立報》被查封,於避居日本,從事反袁鬥爭。於右任1948年作行草唐詩冊頁(八開)

    袁世凱死後,陝西爆發了反對陳樹藩的鬥爭年1月,胡景翼、曹世英、劉覺民等人在三原樹陝西靖**旗,請於回陝主持月,於回陝就任陝西靖**總司令,指揮這支武裝堅持四年有餘,成為北方地區唯一響應孫中山護法運動的軍事、政治力量年5月陝西靖**解體,于于當年8月到上海向孫中山匯報了陝事經過,並協助孫中山進行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工作。此時,東南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學生驅逐了不稱職的原校長,請於出任校長。於接受邀請,建議把校名改為上海大學年10月23日,上海大學成立,於到校講話,宣佈就職。翌年4月,李大釗到上海,任該校講座教授,並推薦鄧中夏、瞿秋白到上海大學協助辦校。在於和鄧中夏、瞿秋白、葉楚傖、邵力子、劉覺民等人的努力下,上海大學很快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在國內很有影響的一所大學。

    年1月,於出席中國國民黨一大,提出了國共兩黨「合則兩益,離則兩損」的著明論斷,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月,北京政變成功,馮玉祥、胡景翼等邀請孫中山、於右任、劉覺民等人北上月31日,孫中山抱病到京。不久,命於和汪精衛等組成國民黨中央北京政治委員會,處理北方國民黨事務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於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月,段祺瑞改組國務院,特任於為內務總長,於堅辭未就年1月,中國國民黨二大會上,於繼續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於對愛國學生的遇難十分痛心,親自籌款,幫助陝西旅京學生會安葬死難和撫恤受傷的陝籍學生。後受李大釗之請,赴莫斯科敦促馮玉祥回國參加北伐,並解被劉鎮華圍困的西安城圍。馮、於回國後,於9月17日在綏遠五原(今屬內蒙古)誓師成立國民軍聯軍,馮任總司令,於代表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監誓、授旗,並任副總司令。接著,於隨援陝先頭部隊,經寧夏、固原、平涼等地進入陝境月下旬,劉鎮華全線潰退,西安解圍,於以國民軍聯軍駐陝總司令的名義進駐西安,代行全省政務月22日,於和聯軍駐陝副總司令鄧寶珊發表就職宣言,提出廢除舊的政治體制、統一全省財政等12項整理陝西軍政的計劃,號召民眾「共同起來呀!建設美滿幸福的新生活吧!」1927年2月,根據聯軍總司令部決定,將西北大學改建為西安中山學院,還創辦了西安中山軍事學校,為革命培養人才。此前後,聯軍駐陝總司令部發佈許多法令,取消苛捐雜稅,減少農民地租;政治部和教育廳還翻印了大量革命書籍,並允許各種進步書刊公開發行。在於、鄧的支持和大批回陝的旅外學生推動下,全省工、農、學生、婦女運動蓬勃發展,出現了陝西近現代史上少有的革命**。「四一二」蔣介石叛變革命,國民黨省市黨部接連召開討蔣大會。於在4月27日陝西省黨部召集的大會上,痛斥蔣介石「叛黨叛國之罪惡」(1927年5月17日《漢口民國日報》)。

    寧漢合流以後,國民政府任命於右任為陝西省政府主席,未到任年2月出席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被推選為國民黨中執委會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常務委員,還被指定為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在同月下旬召開的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上,又被推為國民政府審計院院長年11月,於在南京出席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被推為主席團五成員之一。這次會上,他被推選為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於與中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年1月,中國**領導的《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於應邀為該報題寫報頭;到重慶後,於仍通過屈武與**保持聯繫。汪精衛公開投降日寇後,他口誅筆伐,並贊成將其永遠開除出國民黨。於還為《大公報》撰文,首倡將對中國含有篾意的地名「印度支那半島」改名為中南半島年9月,**赴重慶談判期間,曾專程去看望過於。於亦設宴款待**。

    年春,於出席在南京召開的第一屆「行憲國民大會」,與孫科、李宗仁、程潛、莫德惠、徐傅霖六人競選副總統,落選後仍任監察院院長。這時,他極力希望通過和談解決中國問題年2月15日,由顏惠慶、章士釗、江庸、邵力子組成的「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到北平、石家莊等地,與**、葉劍英等**領導人協商和談事宜月27日,顏、章等人返回南京時,於親往機場迎接。同年4月,國共和談在北平正式舉行。李宗仁原擬派於作為特使去北平,於亦欣然受命,並做好了動身的準備。但正在北平參加和談的國民黨首席代表張治中認為,於暫不離開南京可以促使南京政府批准和談協定,待南京政府批准和談協定後,由於到北平主持簽字。李宗仁接受了張治中等的建議,於遂未能成行。周恩來聞知,對於的處境十分擔憂。當國民黨和談代表黃紹和代表團顧問屈武攜帶《國內和平協定》草案去南京覆命時,特別請屈武到南京後立即轉告於,「如果南京政府拒絕批准這個《國內和平協定》,我們渡江佔領南京時,希望于先生在南京不要動,到時候我們會派飛機接他來北平,將來同張瀾、李濟深和沈鈞儒先生一道,組織新政協,我們一同合作。」屈武到南京後向於轉達了周恩來的意見,但這時他已身不由己月20日,國民黨拒絕接受《國內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國民黨軍政機關撤往廣州,於被「護送」至上海日由滬抵穗,繼續主持監察院院務月16日,國民黨中常會正式決定成立挽救殘局的最高決策機關中央非常委員會,蔣介石、李宗仁為正副主席,於是九委員之一。廣州解放前於到香港,11月26日奉召到重慶,28日離渝,29日被迫飛抵台灣;原配夫人高仲林、長女於芝秀等親屬仍留在大陸。暮年孤獨無依,深念大陸親人,抑鬱苦悶,無以釋懷,於1962年1月24日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國殤》的人間離情絕唱。於是近現代學術成就最高的書法宗師。他編著了易識易寫、準確美觀的標準草書,自成一家,被譽為當代「中國草聖、書聖」。他的草書,根基於北魏,宗法於章草,融會四體之妙,博采眾家之長,達到了揮灑自如、爐火純青的境地。海峽兩岸同胞,都視「於草」為瑰寶,能得其寸楮片紙,均奉若拱璧年11月10日病逝於台灣。

    編輯本段]

    右任的愛國詩作

    右任臨終詩《國殤》

    望大陸手跡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

    永不能忘。

    劉田依作品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

    只有痛哭。

    天蒼蒼,

    野茫茫,

    山之上,

    國有殤。

    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大又名《國殤表於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謝世後。晚年在台灣的於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年1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之後不久,1962年1月24日於右任先生就寫下了感情真摯沉鬱的詩作《望大陸》。

    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年,於右任被裹挾到台灣,而結髮妻子和兒子卻留在大陸,從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陸》並非泛泛的家國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銘心的身世之痛。祖國統一,是詩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此詩,給人一種悲愴深沉、愛國情摯的感覺。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灣,不能回歸桑梓,但是海峽波濤卻隔不斷、阻不了他望大陸、念故鄉、思親人的深情。

    劉田依作品詩的前兩節採用重章復踏的手法,反覆詠唱,抒發對大陸、對故鄉深切嚮往、眷戀的情懷,是詩人真情實感的強烈表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這真摯強烈的情感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引起讀者感情與思想上的共鳴。詩的最後一節開頭兩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樂歌》裡的兩句話,採用疊字,狀物形象而生動!最後兩句「山之上,有國殤!」語意雙關而寓意豐富。《國殤》出自屈原楚辭《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國南方的祭歌而創作的一組詩篇,《國殤》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將士的輓歌,所謂「殤」,《小爾雅》說:「無主之鬼之為殤。」詩人巧借「國殤」,抒寫自己死後不能葬在大陸,不能魂歸故里的遺憾。古人云:「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獸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為的阻撓,使親人分聚、骨肉離散,死後尚不能魂歸故里,不得安寧,讀來怎能不令人愴然而淚下?詩人借助這兩句詩,表達出許許多多和詩人有著相同經歷的人們的心:他們魂牽夢縈、心中無法忘卻的正是祖國的統一!先生生前見不到祖國的統一,死後還要葬於高崗,向大陸遙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如今,香港和澳門已回歸,我們正企盼阻隔半個世紀的台灣早日回到母親的懷抱!相信,一個統一富強,繁榮昌盛的中國不久將屹立於世界東方!到此,於右任先生將會含笑九泉!

    編輯本段]

    右任臨終之謎

    年8月中旬,於右任因病住院月的一天,於右任的老部下楊亮功到台北榮民總醫院去探望他。於右任很高興,但由於病重及喉嚨發炎,想講的話又無法講出來。楊亮功於是拉著他的手問道:「院長有什麼事情吩咐我?」於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個指頭。楊亮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過了一會,於右任又向楊亮功伸出三個指頭,楊亮功猜測了幾個答案都被於右任搖頭否定了。楊亮功只好說:「院長,等你身體好一些後,再來問你剛才表示的是什麼意思,行不行?」於右任點了點頭。此後,於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並陷於昏迷年11月10日晚上8:08,於右任與世長辭,終年86歲。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人們便把他的《望大詩,當作他的遺囑。遺體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觀音山上,並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我國東南諸省最高峰)豎立起一座面向大陸的半身銅像。玉山山勢險峻,4米高的銅像和建材全是由台灣登山協會的會員們一點一點背負上去的。於右任終於了卻了登高遠眺故土的心願。

    個指頭、三個指頭是什麼意思,一直是一個謎。後來,資深報人陸鏗覺得應該這樣去理解於右任的「一個指頭、三個指頭」:將來中國統一了,將他的靈柩運回大陸,歸葬於陝西三原縣故里。

    「三間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這是人們對先生的評價。位於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樹也在深深的感念先生。

    右任青年時追隨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立下卓越功勳;他積極倡導國共兩黨合作,興辦教育、興修水利,是真誠的愛國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詩人,一生寫下詩詞近9。他的詩、詞、曲均有很高的造詣,曾寫下不少寄托國家民族興衰之情的詩篇,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詩書》等,他還是著名書法家,創立了「於體」書法藝術。林語堂曾說過:「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察院長於右任的人品、書品為最好模範,於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於其書法的成名。」

    編輯本段]

    右任與烹飪

    飲食烹飪屬於文化範疇,也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之一。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文人雅士對富有地方風味特色的美饌佳餚給予評價,題詞(匾),或吟詠賦詩以述懷,使這些菜點增光添色,身價倍增。

    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大師、詩人於右任,祖籍陝西省三原縣,每次回鄉探親,都要在縣城德亭餐館品嚐地方風味菜點。這餐館有煨魷魚絲、干煸鱔魚、白封肉、疙瘩面;有外形如縷縷金絲盤繞、層層塔樓相疊,口感油而不賦,清爽利口的金線油塔;有由唐代《燒尾食單》中的「見風消」(油浴餅)演變而來的泡泡油糕,色澤乳白,表面膨鬆,如輕紗、蟬翼,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其味花芳醇香,入口即消,其形玲瓏剔透,酷似巧制綾花。于氏對這些菜點的製作技藝和風味特色倍加讚賞。他乘興為該店揮寫了「明德亭」匾額和「名廚師張榮」的題詞,從而使這家創建於一九三一年的餐館,蜚聲遐邇,譽滿三秦。

    九二一年清明節,他親臨西安東關長樂坊徐仁福開設的徐記稠酒店。這酒店有由三千多年前商周時期的「醪槽」演變而來的黃桂稠酒。

    當年杜甫《飲中八仙歌》中的「李白鬥酒三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貴妃醉酒」的酒,就是沒有加漿的「撇醅」稠酒。此酒酒精成分含量為15%,汁稠似乳,色白如玉,入口綿甜清香,酒味濃郁醇厚,飲後口齒流芳。風味獨特的美酒使這位書法大師為傾倒,飲後嘖嘖稱讚,即興揮毫書寫了,「徐家黃桂稠酒店」。徐家將之製成牌匾,高懸店門之上,聲譽大增,在古城傳為佳話。

    九四二年入蜀途中,於右任以陝南寧強縣,品嚐了縣城裡著名的王家核桃燒餅。此餅清朝時曾作為貢品,它是以麵粉、核桃為主料,配以油、鹽等輔料製成的,酥脆油香,回味悠長,營養豐富。于氏食後讚不絕口。隨後,這家店生意日益興隆。

    九四七年夏,陝西師專第一屆學生畢業,有關部門組織他們到教育事業比較發達的東南各省觀摩學習。到達南京後,當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長的於右任聞訊,特意邀請全體師生到他的寓所會見。接著,招呼大家聚餐。在大院之內,花壇四周,擺滿了眾多的攤擔:有涼粉、釀皮、涼面、扯面、醪槽、元宵、甑糕、燒餅、臘汁肉等各種陝西風味小吃,諸色紛呈,香氣撲鼻。于氏讓大家不拘一格,任意就餐,宛似今日的自助餐。師生們情緒活躍,歡聲笑語不斷。

    饒有興味的是,在江蘇省太湖之濱,靈山下的吳縣木讀鎮,有一家著名的「石家飯店」。店裡十大名菜中,有一道菜叫「(鲃)(魚市)湯」。此菜原名「斑肝湯」。系採用太湖特產斑魚的肝,輔以火腿片、香菇、筍片等,用雞清湯燒製而成。一九二七年,于氏偕夫人游西湖賞桂,歸途中在石家飯店嘗了「斑肝湯」,食後,他即興題詩:「老桂花開天下香,香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鲃)(魚市)湯。對(鲃)(魚市)湯有人分析,于氏是陝西人,對「吳儂軟語」聽不真切,故誤寫了。以後,又由於他的書法頗負盛名,加之詩也寫得有韻味,「(鲃)(魚市)湯」反而取代了「斑肝湯」而流傳至今,在烹飪界傳為佳話。

    編輯本段]

    右任的書法

    右任的最為有名的《遊山西村游詩),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作。

    此圖行書中偶夾草楷之體,使整幅作品沉穩而又富於變化,這是於右任從早期到晚年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法。作品中「笑、酒、留、重、無、明、風、夜」諸字皆以草法為之。這種安排並非刻意的做作而是他性情的自然表達。於右任在此時已開始對草書進行研究,1932年12月在上海創立了「標準草書學社」,所以此作出現草書字體就不足為奇了。

    右任行書的成就源於他早期對李北海、王羲之、趙孟頫的研究和對北碑的大量吸納。從二王一路走來,吸收北碑之精華,加之他個人品質修養和才情智慧的非凡,因此造就了許多價值難以估量的藝術品,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藝術珍寶,為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寶庫樹立了索靖、張旭、懷素、二王、顏柳、蘇、黃、米、蔡等之後的又一座書法藝術豐碑。

    左圖為民國三十四年於右任游四川成都崇州街子鎮光嚴禪院(古寺),並拜讀明代第一部官刻大藏《洪武南藏》後題寫的「藏經樓」。

    拜讀《洪武南藏》題四川崇州光嚴禪院

    右任與中國的高等教育

    右任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校長,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