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二二二章 黃庭堅 文 / 何凌霄

    黃庭堅

    百科名片黃庭堅(,朝代:北宋,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

    別名:黃豫章

    出生地:今江西修水縣

    出生日期:1045

    逝世日期:5

    代表作品:《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等。

    目錄

    生平簡介

    藝術造詣

    成就

    法成就

    法淵源

    行書

    草書

    詩作集萃

    詞作精選

    章精華

    典故——洗滌溺器生平簡介

    藝術造詣

    成就

    法成就

    法淵源

    行書

    草書

    詩作集萃

    詞作精選

    章精華

    典故——洗滌溺器

    編輯本段]

    生平簡介

    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今重慶涪陵)別駕,旋遷戎州(今四川宜賓),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於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

    編輯本段]

    藝術造詣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遊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於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時,仿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意境,於今宜賓市郊北鑿石飲水為池,曰「流杯池」。

    編輯本段]

    成就

    同他的前輩一樣,黃庭堅對西昆體也是猛烈攻擊的。西昆詩人講究聲律、對偶、辭藻,為了在藝術上擺脫西昆詩人的影響,從歐陽修、梅堯臣開始就企圖在立意、用事、琢句、謀篇等方面作些新的探索。到北宋中葉以後,這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舊黨爭的風險,即使許多詩人愈來愈脫離現實;當時大量書籍的刊行,封建文化的高漲,又使他們不滿足於尋常典故的運用,而務求爭新出奇(註:歐陽修與梅堯臣書,不滿意當時人作白兔詩「皆以嫦娥月宮為說」,蘇軾《聚星堂雪》詩「禁體物語」,皆見當時詩人爭新出奇的風氣,到黃庭堅更變本加厲。)。這樣,他們雖努力在詩法上向杜甫、韓愈以來的詩人學習,卻未能更好地繼承杜甫、白居易以來詩家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們擺脫了西昆體的形式主義,又走上了新的形式主義道路。這就是從北宋後期逐漸形成的江西詩派。這一派詩人並不都是江西人,只因黃庭堅在這派詩人裡影響特別大,所以有此稱呼。《苕溪漁隱叢話》曾稱引黃庭堅的詩說:「隨人作計終後人。」又說:「文章最忌隨人後。」可見他在文學創作上是有開闢道路的雄心的。然而他的社會接觸面較之前輩詩人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遠為狹小,長期的書齋生活與脫離現實的創作傾向使他只能選擇一條在書本知識與寫作技巧上爭勝的創作道路。他說:「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又說:「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胡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答洪駒父可以看出他的這種傾向。那麼怎樣取古人陳言點鐵成金呢?就是根據前人的詩意,加以變化形容,企圖推陳出新。他稱這種作法是「脫胎換骨」,是「以俗為雅,以故為新」,是「以腐朽為神奇」。比如王褒《僮約》以「離離若緣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鬍鬚。黃庭堅《次韻王炳之惠玉版紙》詩

    編輯本段]

    法成就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後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並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後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於《山谷集》中。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作相印證。

    流傳黃庭堅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等為代表,書法圓轉流暢,沉靜典雅。大字行書有《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郁拔,而神閒意穠,表現出黃書的特色。草書有《李白憶舊遊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此外黃庭堅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後》等。

    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

    經伏波神祠詩》,行書墨跡,紙本,46行,每行字數不一,共477字。原跡現在日本。此詩帖,洋洋數十行,揮灑自如,筆筆精到,氣勢開張,結體舒展,范成大評「山谷晚年書法大成,如此帖毫髮無遺恨矣,心手調合,筆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種心平氣和的境況下的經意之作,具有黃庭堅書法藝術的特點,是黃庭堅晚年的得意之作。

    編輯本段]

    法淵源

    黃庭堅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於其行書和草書中。我們分別就其行書和草書來探討其藝術風格形成之淵源。

    行書

    宋代近接盛唐,書家很難不受唐代書風影響。但宋代書家更注重內在精神情趣的訴求,因而和案頭文牘融而為一的行書手札便成為一個時代書風發展的主流形式。「宋四家」和其他宋代書家的成就無不首先表現在行書上。而且在一大批古文運動領袖的筆墨實踐中,自然不會為近時書風所束縛籠罩。自晉代以後,特別是經唐李世民力推王羲之為「盡善盡美」之後,作行書者莫不以「二王」為標準。黃庭堅最早是學時人周越的。大凡學書,學時人容易上手,但同時易流於俗氣。隨著眼寬識高,黃庭堅很快便「二王」甚至蘭亭》。他有一首讚頌楊凝式的詩可以說明他對《蘭亭序》習練體會之深:「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這其中不能沒有其對羲之書法忽有深悟的感慨自道。

    在筆者看來,黃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蘇軾,甚至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蘇軾的。黃庭堅作為游於蘇門的四學上之一,不能不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在黃氏書論中,評東坡書頗多,且多為推崇備至者。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的老師和提攜者,而且也是其書法的學榜樣。在山谷題跋中,即反映出黃庭堅從蘇軾處學習書法的一些消息,如「予與東坡俱學顏平原。然予手拙,終不近業」,又如「東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銘草。余嘗評東坡善書乃其天性。往嘗於東坡見手澤二囊,中有似柳公權、褚遂良者數紙,絕勝平時所作徐浩體字。又嘗為余臨一卷魯公帖,凡二十紙,皆得六七,殆非學所能到」。黃庭堅與蘇軾相差八歲。,二人交誼師友之間。從黃庭堅流傳至今的行幫手札墨跡看,其撇捺開張、字形扁闊、字勢向右上揚等,都明顯表現出蘇軾書法的特徵,甚至有些誇張強調,唯嫌生澀,未有蘇書圃熟也。而黃庭堅以禪悟書當與蘇軾互為影響。如蘇軾《禱雨帖》,筆意極似山谷,特別是其末尾數字,從容嫻雅,行筆鬆緩,幾若山谷代筆。

    至於黃庭堅的行楷大字,則又另當別論。山谷行楷大字書風的形成當為其於京口見斷崖《瘞鶴銘》之後並不斷師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山谷師《瘞鶴銘》有一個誤會,即他把《瘞鶴銘》看做右軍所書,且深信不疑,故而傾力揣摩師西習。不過也算是歪打正著,這倒促進了黃庭堅長槍大戟、綿勁遲澀書風的形成。從客觀上看,黃庭堅與蘇東坡是中國書法史上早於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書風的籠罩而遠溯先唐碑版或者說進行碑帖結合的書家。對於蘇軾書風形成的淵源,只要我們把其代表作《寒食詩帖》與洛陽《龍門二十品》做一比較,即可得出明確答案。黃庭堅則明確標榜師法《瘞鶴銘》。

    草書

    黃庭堅曾有一段學習草書的概括性自白:「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字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於燹道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喜之所得,輒得用筆。」由黃此自道可知,其學草首先是學時人周越的。周越的書法我們現在難以得見,不過從一些文獻記載中還是可以想見其大概規模的。蘇軾以周越書為「險劣」,米芾則評周越書為「氣勢雄健而鋒刃交加」。黃後來在一則論書語中道出了其書法及書學思想成熟後對周越書法的看法:「王著臨《蘭亭》、《樂毅論》,補永禪師、周散騎《千文》,皆妙絕,同時極善用筆。若使胸巾有書數干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自勝李兩台、林和靖矣。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力也。」

    無疑,山谷對草書筆法的深刻認識和掌握,當是「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軒詩》中寫道:「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可,不知蝌蚪、篆、隸同法同意。數百年來,唯張長史、永州狂僧懷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蘇才翁有悟處而不能盡其宗趣,其餘碌碌耳。」

    黃庭堅草書獨自面日的成熟還得益於其書外功的參悟。除其上述「於燹道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喜之所得,輒得用筆」外,他還有一段自道可說明因緣:「余寓居開元寺夕怡思堂.坐見江山。每於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顛長史、狂僧皆倚而通神人妙。余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人化。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山谷所作《諸上座帖》等佛家經語諸草書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編輯本段]

    詩作集萃

    題鄭防畫夾

    惠崇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

    欲喚扁舟歸雲,故人言是丹青。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傳該詩為黃七歲之作。

    病起荊江亭即事

    翰墨場中老伏波,菩提坊裡病維摩。

    近人積水無鷗鷺,時有歸牛浮鼻過。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籐州。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

    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

    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登快閣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灩澦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裡看青山。

    弈棋二首呈任漸

    其一

    偶無公事負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隱不知巖**樂,手談勝與俗人言。

    簿書堆積塵生案,車馬淹留客在門。

    戰勝將驕疑必敗,果然終取敵兵翻。

    其二

    偶無公事客休時,席上談兵校兩棋。

    心似蛛絲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東一目誠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誰謂吾徒猶愛日,參橫月落不曾知。

    喜太守畢朝散致政

    功名富貴兩蝸角,險阻艱難一酒杯。

    百體觀來身是幻,萬夫爭處首先回。

    晚樓閒坐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來一味涼。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影離離。

    歸閒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題竹石牧牛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

    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編輯本段]

    詞作精選

    清平樂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鷓鴣天

    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情歡。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望江東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又還是秋將暮。

    訴衷情

    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錦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虞美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裡願懷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醉落魄

    蒼顏華發,故山歸計無因得.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家人,猶作慇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生頰.淚珠不用羅巾沾,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

    定風波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華顛?戲馬台南追雨謝,池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謁金門

    山又水,行盡吳頭楚尾。兄弟燈前家萬里,相看如夢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厭歲寒無氣味,餘生今已矣!

    訴衷情

    桃灼灼柳髳髳,春色滿江南。雨晴風暖煙淡,天氣正醺酣。

    山潑黛,水挼蘭,翠相攙。歌樓酒旆,故故招人,權典青衫。

    南鄉子

    諸將說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台南金絡頭。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髮簪花布解愁。

    滿庭芳

    修水濃清,新條淡綠,翠光交映虛亭。錦鴛霜鷺,荷徑拾幽蘋。香渡欄干屈曲,紅妝映、薄綺疏欞。風清夜,橫塘月滿,水淨見移星。

    堪聽,微雨過,媻姍藻荇,瑣碎浮萍。便移轉胡床,湘簟方屏。練靄鱗雲旋滿,聲不斷、簷響風鈴。重開宴,瑤池雪滿,山露佛頭青。

    滿庭芳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驚動京關。粉身碎骨,功合上凌煙。樽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

    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登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水調歌頭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裡,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攲玉枕,拂金徽。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千秋歲

    苑邊花外,記得同朝退。飛騎軋,鳴珂碎。齊歌雲繞扇,趙舞風回帶。嚴鼓斷,杯盤狼藉猶相對。

    灑淚誰能會?醉臥籐陰蓋。人已去,詞空在。兔圍高宴悄,虎觀英游改。重感慨,波濤萬頃珠海。

    醉蓬萊

    對朝雲靉靆.暮雨霏微,亂峰相倚。巫峽高唐,鎖楚宮朱翠。畫戟移春,靚妝迎馬,向一川都會。萬里投荒,一身弔影,成何歡意!

    盡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極神州,萬重煙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枝紅深,麝臍香滿,醉舞茵歌袂。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

    念奴嬌

    斷紅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萬里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寒光零亂,為誰偏照淥?

    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遶張園森木。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曲。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

    點評:

    復齋漫錄云:王逐客送鮑浩然之浙東長短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韓子蒼在海陵送葛亞卿,用其意以為詩,斷章云:「明日一杯愁送春,後日一杯愁送君。君應萬里隨春去,若到桃源記歸路。」苕溪漁隱曰:山谷詞云:「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體山谷語也。

    編輯本段]

    章精華

    幽芳亭》

    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巨而後貴之也。蘭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薄叢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支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

    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族。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離騷》曰:「予既滋蘭之九碗,又樹蕙之百畝。」《招魂》曰:「光風轉蕙,泛崇蘭」,是以知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蘭蕙叢出,蒔以砂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是所同也。至其發花,一干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雖不若蘭,其視椒則遠矣。世論以為國香矣,乃曰當門不得不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點評:

    此文一再為後人引用,主要內容有三:第一,對蘭花香味的闡述,認為蘭花香蓋一國故稱「國香」;其香的特點是「清風過之,其香藹然」。第二,蘭花栽培技術、水平的記錄,如「蒔以砂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第三,對蘭、惠的區分,即「一干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編輯本段]

    典故——洗滌溺器

    史載: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