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九四章 先秦 金文 文 / 何凌霄

    金文

    百科名片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目錄

    簡介

    特點

    金文的發展

    研究情況

    同名人物

    高級工藝美術師

    編輯本段]

    簡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編輯本段]

    特點

    與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金文早在漢代就已不斷出土,被學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戰國文字的主要資料,也是研究先秦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編輯本段]

    金文的發展

    早的甲骨文隨著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為周代書體的主流,因鑄刻於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鐘鼎文。據考察,商代銅器上便刻有近似圖畫之金文,其後繼續演進,至商末之金文亦與甲骨文一致。此種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緒延至秦漢。但商代器物和銘文皆少,秦漢以已至末流,所以應算周代為主流。

    據統計,金文約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流傳書跡多刻於鐘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具有古樸之風格。

    金文之全盛時期為周,周以平王東遷分為西周及東周──西周趨於端整雄渾,造成金文之黃金時代;東周因列國割據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別介紹之。

    西周:

    西周承殷末書風,直到成王時方產生獨特的風格,書體雄渾典麗而壯觀;在昭穆之後,則變為嚴謹端正。

    術文化之發展多少會受到社會及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於天下統一,社會安定,加上周公制禮作樂,堪稱太平盛世,故書法家得以表現雄渾典麗之風格,內容亦有逐漸加長之勢,如大盂鼎即為此期最典型之傑作也。

    而至昭穆之後,書風漸變,筆畫由粗細相參而趨於均勻劃一;收筆與起筆亦由方圓不一,而變成圓筆;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書風極為嚴謹端正。端整典雅之頌鼎、典雅整贍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風之毛公鼎等,皆為此期之代表。

    東周:周平王東遷之後,秦遷都於雍,承襲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承襲了西周的文化。正因為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秦的文字和西周脈相承的;也正因為如此,當東方各國的文字因地區特點和文化上的原因發生橫向變異時,文化落後的秦國文字反而卻成為漢字的正統(即使不考慮最終由秦統一中國並統的事實,也可以認為,在漢字發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漢字發展的主流,而六國文字代表了支流。)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字可以大別為兩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國文字,(秦系由春秋至戰國,六國系乃指戰國時的東方各國)一般家也叫做西土文字和東土文字。

    秦統一六國之後開始了文字規範的措施,即所謂的書同文。秦規範以秦文字為基礎的,秦以後的漢字的演變也是在經秦規範過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書寫形式的古隸的基礎上發展的。秦書同文之後,六國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承西周古文、下啟漢魏隸書,乃至楷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變化可以看作是漢字按自己內部結構規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較之六國為重要,因為它是漢字的直系血親,而六國文字則是旁系分支,雖然它們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吸收。

    秦代金文漸至末流,所存石刻書跡亦不多存。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一法度、衡石、丈石之業,皆刻或鑄於銅鐵之上,以頒行天下。其以曲線為主,間架平穩,整齊中寓變化,氣勢奔放,堪稱小篆之傑作,也為後代習小篆者提供了最可信之完整資料.

    編輯本段]

    研究情況

    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清代吳式芬把商周銅器銘文編成《捃古錄金,收集的資料多,考釋嚴謹,影響頗大,金文一詞遂有了界說。這時所謂金文皆指整篇的銘文,不稱單字年容庚編《金文編》把商周銅器銘文中的字按照解字》的順序編為字典,從此金文成為一種書體名稱。金文出現在商代中期,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斷在秦滅六國,也就是秦用小篆統一中國文字時。宋代人收藏銅器極重視銘文,如呂大臨《考古圖》等;也有專門摹刻銘文的,如王俅《嘯堂集古錄》等;把銘文中的字編為字典則有王楚和薛尚功《鐘鼎篆韻》。清代由之學興盛、聲韻訓詁研討日深,在這種學風的影響下,銘文研究進步較快,不斷出現專家,如吳大、古籀《金文大字典》補》,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餘論》、《名原》等,皆有創見,突過前人。金文的年代長,使用區域廣,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則研究工作會收效不大。過去學者已理解這一點。王國維《兩周金石文韻讀·序》對時間地點觀念很清楚。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序:「當以年代與國別為之條貫,……余於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據國別者,於國別之中亦貫以年代,得列國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這在金文研究中是劃時代的創舉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四版採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可識的字)2420字,附錄(還不能確定的352字,共計3772字。這是今日可見金文的總數。先秦文字資料不限於金文,而金文終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統前多年間中國展變化的基本情況。

    金文的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將在汾陽發掘出的一尊鼎送進宮中,漢武帝因此將年號定為元鼎(前。以後金文又陸續有所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善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佈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編輯本段]

    同名人物

    金文,女,1935年生,浙江省溫州市人年考入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1959年畢業留校,1965年調入成都中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任教年脫產在成都中醫學院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學習一年年晉陞教授年先後任生物化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年開始協助指導中西醫結合內科碩士生的工作,1991年任中西醫結合基礎學科碩土生導師年起,兼任成都市生物化學學會理事。

    他一直站在教學第一線,先後為中醫、針灸、骨傷、五官、中藥、中藥藥理等專業主講《生物化學》課程,默默奉獻,辛勤耕耘。發表或會議交流的教學法方面的論文4篇,如「如何上好一堂課」(《成都中醫學院教學資料選編》,1981)。參加全國統編教材的編寫,如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生物化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高等中醫院校統編教材《生物化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生物化海科學技術出版杜,1995)年為研究生編寫了《臨床生物化學》教材,並首次為研究生開設該課程。

    年,主要從事針麻原理的研究,主要論文有:「經結感傳與氣血關係的探討」(《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1)、「電針與留針對家兔鎮痛作用的觀察」(《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78)等8篇。科研項目有:「腦力蘇片研製」並發表相關論文4篇,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中分子物質的與中醫辨證施治」。結合中醫和臨床撰寫了多篇論文,譯文「疫苗基因」等4篇,還有醫療管理方面的譯文。

    編輯本段]

    高級工藝美術師

    金954-),男,江蘇省南京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年入南京市工藝美術公司,後調入南京市雲錦研究所,師承僅存的十餘位雲錦老藝人,從雲錦織造學起,掌握了全套雲錦製造工藝。他從事雲錦和古代絲綢研究工作30多年,主持和承擔了數十項國家和省、市級科研複製項目,修補複製了大量文物,積累了豐富的製作經驗和較高的創作研究能力。它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在古絲綢文物複製和現代藝術織錦研究創作方面,是江蘇省唯一的雲錦絲織專業的工藝美術家。代表作品有:《織金孔雀羽妝衣紗龍袍料》、《真金孔雀羽團龍》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