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八一章 元朝 下 文 / 何凌霄

    商業的發展

    元朝的大都,不僅是全國的經濟中心,而且是當時國際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東西方很多國家的商隊和使團。

    其它重要城市,多集中在水、陸交通沿線,其中運河和長江沿岸的商業城市進一步發展起來,如揚州(今屬江蘇)、集慶(治所在今江蘇南京)、平江(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及杭州(今屬浙江)等。此外,沿海的廣州(今屬廣東)、泉州(今屬福建)、福州(今屬福建)、溫州(今屬浙江)及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等,都是重要的外貿港口。

    元代沿襲前代的專賣制度,從鹽、茶、酒、醋到農具、竹木,無不列入專賣範圍。其中最重要的則是鹽。元政府也設立市舶提舉司,嚴密控制海外貿易。

    元世祖時,先後發行了中統元寶鈔和至元鈔。以後,幾代元政府曾變更鈔法,並鑄造過銅錢,但都行之不久。元末,濫發紙幣,結果紙幣貶值,激化了社會矛盾。

    斡脫原是由中亞貴族出資交商人們經營的商業組織,即商隊、夥伴的意思。斡脫們放出的高利貸稱斡脫錢。元朝時期,斡脫錢橫行,元政府也先後設置斡脫所、斡脫總管府,以牟取暴利。

    海運的利用和大運河的疏浚

    元朝時期,為了滿足大都的糧食、物資需要,除了利用陸路和運河交通外,又開闢海運航線。海運成本低廉,終元之世,深受重視。

    元朝修治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大運河原為隋朝時修建,元朝為補充修建)。其中主要有從山東的濟寧(今屬山東)到東平(今屬山東)段的濟州河,從山東東平到臨清(今屬山東)段的會通河,自大都至通州(今屬北京)段的通惠河等。如今成為享譽世界的京杭大運河,對南水北調工程有巨大作用。

    編輯本段]

    科學文化

    竇娥冤令世人矚目的是在元朝近百年的發展中,文化藝術特別是元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元雜劇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廣泛吸納多種詞曲和技藝的發展成果,達到一個鼎盛的階段,在中華文化史上與唐詩、宋詞相媲美。著名的作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等成為名傳千古之人。《竇娥冤》、《西廂記》等一大批佳作,在戲劇和文學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對後來戲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雜劇留存下來的作品有150種左右,成為人類戲劇和文學藝術的瑰寶。

    詩歌、書畫也有了高水平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書畫和詩歌大家。趙孟頫書法師承王羲之。圓轉遒麗,人稱趙體。詩畫俱佳。元好問多有傳世之作,是有名的詩人和詩評家。蒙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中華大文化中佔有顯著的地位。蒙元時期中華版圖橫跨歐亞的廣袤地域和眾多民族的大一統局面使得文化的發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厚寬廣的內涵。中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蒙古化和中原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大交匯,大融合,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提高的時空。

    科學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展:由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的天文實測活動,使中國在很多天文學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在方面,《大元一統志》開中國官修地理總志之先河,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書;元代編修的方志達到種,數量超過了宋代;元政府還組織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對黃河河源的實地科考;在農業技術及農學普及方面,南北東西農作物廣泛交流,各地農業技術取長補短,棉花種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廣,很多農作物得到普及。政府加強了農業科技的總結和普及工作,司農司編輯的《農桑輯要》是中國古代政府編行的最早的、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的綜合性農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在宋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元代發明了金屬活字、轉輪排字法和套色印刷術。此外,元政權對醫學、造船業、陶瓷製造和水利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開創了中國封建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

    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進程

    世紀初,蒙古族統治者經過70多年的對內對外征服戰爭,先後消滅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空前統一,形成了有利於各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有利環境。

    中國多民族文化並存的格局進一步得到肯定。自春秋時代開始,中原地區所形成的「夏夷」之說,強調「尊夏攘夷」、「以夏變夷」的思想,對各民族之間的平等交往形成障礙。例如在史學領域極具影響的「正閏」說,主張「四夷不得正統」,將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與「竊國」、「篡國」者並列,納入非「正統」序列,事實上對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由於元朝亦屬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為了確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轉這一傳統觀念。在編纂《遼史》、《宋史》、《金史》時,三史都總裁官、中書右丞相脫脫力排眾議,「獨斷曰:『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議者遂息。」這一舉措結束了自遼朝滅亡後200多年的「正統」之辯,同時也在中國史學史上,第一次以中心政府的名義肯定了各民族政權的合法地位。其意義正如韓儒林先生所總結的那樣:「這一決定確定了三史以平等看待的基本原則,它符合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客觀實際,也符合遼、金、宋三朝互不相屬的歷史狀況,因而是正確的,所以脫脫對三史的貢獻不能忽視。」

    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元朝統治者實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國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氣象。蒙古族文字產生於這一時期,並沿用至今;北方遊牧民族歷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寫的歷史著作《蒙古秘史》誕生;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元朝政府官員的民族成份最為複雜;元朝也是中國統一王朝史上第一個多民族文字並用的王朝;《遼史》、《宋史》和《金史》,是廿四史中僅有的、由多民族史家共同編修的史籍,也在中國史學史上首開一朝官修三朝歷史之先河,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原文化在邊疆民族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儒家經典著作被翻譯成蒙古文出版,漠北、雲南等偏遠地區首次出現了傳授儒家文化的學校;中國首次出現了由中心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國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機構——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蒙古、契丹、女真和色目人中間湧現出一大批漢文著述家;西域各民族文化進一步向中原社會流傳,藏傳佛教在中原得以傳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種植和紡織技術推動了中國棉紡業的發展;在寬鬆的政治文化氛圍下,各民族間的交融也進入又一個**期,契丹、女真、黨項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漢族和周邊其他民族之中,而一個全新的民族——回回族在中華大地上誕生。對於元朝各種文化和諧並存的局面,中世紀歐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鄂多利克,曾感慨地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奇跡」。

    由此可見,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歷史上出現過的人為的文化屏蔽現象,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現實得到普遍認可,「四海為家」、「天下一家」的觀念深入人心,多元一體格局在統一的環境裡變為事實。

    兼容務實的文化政策推進了中國封建文化的發展

    與大多數中國封建王朝相比較,蒙元時期思想文化觀念有兩個特點是十分顯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虛文」。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元朝的文化環境表現出兼容務實的特徵。

    蒙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思想文化禁錮制度最少的王朝,目前尚未發現元代人士因言論遭受不幸的實例。據統計,元代的文化禁令僅是明清兩朝的幾十分之一;它還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王朝,當時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在中國都有活動場所和信徒,這在當時的整個人類世界恐怕是絕無僅有的文化現象。兼容的文化氛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就是在此環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列,視之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一些學者認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誕生並繁榮,主要得益於元代北方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和文化政策的寬鬆,「使得社會思想能夠較多地擺脫傳統規範的束縛」自由創作。

    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使其美譽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孟子等歷代名儒也獲得了崇高的封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專門設立「儒戶」階層,保護知識分子,「願充生徒者,與免一身雜役」。元代的民眾普及教育超過了前代,書院達到400餘所,州縣學校的數量最高時達到24400餘所。對元代儒家文化的發展,陳垣先生是這樣評價的:「以論元朝,為時不過百年。……若由漢高、唐太論起,而截至漢唐得國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論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計乾隆二十年以後,則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但儒生在元朝也受到了一定的歧視,甚至在民間有「九儒十丐」的說法。

    務實的精神推動了文化與社會實踐的互動。建立元朝的蒙古族處在封建社會上升階段,有著較為迫切的發展要求。因此與宋代相比較,元朝務實的文化精神是十分顯著的。元朝的奠基人忽必烈主張「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惟以實惠」,強調「務施實德,不尚虛文」。據此,他提出了「科舉虛誕,朕所不取」,廢止了科舉制度,在人才選拔上強調才幹,而不單純是「以文取勝」。

    從中國文化史角度觀察,元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促進了中國的國際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對外影響最大的王朝是唐朝和元朝。但是,假如從對外影響範圍、往來國家數量和國際地位角度比較,唐朝與元朝是無法比擬的。優惠的通商政策、通暢的商路、富庶的國度、漂亮的傳說,使元朝對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社會各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廣州已具有國際化都市的色彩,泉州港成為國際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旅行家、商人、傳教士、政府使節和工匠,由陸路、海路來到中國,他們當中的部分人長期旅居中國,有些人還擔任政府官員。據統計,這些人分別來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裡、敘利亞、摩洛哥、高麗、不丹、尼泊爾、印度、波蘭、匈牙利、俄羅斯、英國、法國、意大利、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阿富汗等國。歸國後一些人記錄了他們在中國的見聞。正是這些遊記,使西方人第一次較全面地把握了中國和東方的信息,一個文明和富庶的中國真實地展示在世界面前。這些信息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和熟悉。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可波羅等人的著作對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開創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元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海路到達非洲海岸,陸路往來直抵西歐,統一的環境為國際間、地區間的交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史稱「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歐洲人湧向東方的同時,中國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對周邊國家、中亞、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瞭解更加清楚,足跡甚至延伸到西亞和西歐。人們對外部世界的瞭解和介紹,不再局限於道聽途說,而大多是親身經歷。如汪大淵的《島夷志略,所記印度洋沿岸和南海各國史實「皆身所遊覽,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該書記錄了數百個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險要、氣候物產、人物風俗,與我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情況等等,多屬前人未。類似的文獻還有《西遊記》、《西遊錄》、《北使記》、《西使記》、《真臘風土記》、《異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新熟悉和開闊的文化視野。

    元朝文化多元性和歷史地位

    十二、十三世紀蒙元文化的興起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席捲歐亞大陸的蒙古旋風震撼了整個世界,也為人類文化的發展注進了新的活力。

    有人說,十二世紀的蒙古族作為草原遊牧群體處於低水平發展階段。有人說,蒙古鐵騎只會征戰搶掠,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這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也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事實。但更重要的是,蒙元帝國征服了四十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王朝,公國,並且成功地進行了上百年的鞏固和發展。鐵的事實證明,「落後」論和「破壞」論是有失公正和客觀的。恐怕離開歷史的真實太遠了,遠的有點離譜了。

    征服四十多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國力能夠作到嗎?社會發展的長久徘徊和諸多王朝、公國的衰敗,呼喚著一個有生命力的強大勢力出現。蒙元帝國的出現正說明蒙元領導集團集聚了一批精英人才並且與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需要的眾多的僚屬和民眾有著相對和諧的關係。

    代天驕成吉思汗,出身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氏族家庭,是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年在他二十歲的時候被推為部落首領,於1206年統一蒙古族各部。元太祖成吉思汗作為千古風流人物,彎弓射大雕,鐵騎踏歐亞。他和他的子孫戰無不勝。在遠東方面,蒙古風暴橫掃了宋王朝、朝鮮、緬甸,而且曾經進攻日本與爪哇。在中東與近東,征服波斯,擊潰巴格達日的哈里發,滅亡了阿拔思王朝(1258),接著又佔領了美索不達米亞、亞美尼亞、敘利亞年至1238年冬季的一次閃電戰中,擊潰俄羅斯北部諸公國,奪取了莫斯科與基輔年又分兵兩路進擊波蘭與匈牙利,1241年4月9日在利格尼茨全殲德波聯軍。

    三次西征的勝利和南來**小朝廷的投降使元帝國達到鼎盛時期。成吉思汗把佔領地分封給了四個兒子,在大一統的合罕帝國下設制了四個汗國。長子術赤封於欽察、花刺子模及康裡舊地,後被稱為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次子察合台封於西遼及畏兀爾故地,稱為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封於乃蠻故地稱窩聞台汗國。四子的次子旭烈兀攻佔大刺夷(伊朗)大食國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攻米索不達米亞。封伊利汗國。

    成吉思一詞也有種種解釋。《蒙古源流》中說,有五彩瑞鳥,每朝落在成吉思合罕帳前石上,發出「成吉思」的鳴叫聲,所以稱作成吉思汗。《蒙韃備錄》則認為,「成吉思者,乃譯語天賜兩字也。」也有學者解釋為「強大的」或「王者中之王者」。其實,「成吉思」一詞在蒙古文獻上是有記載的,在祭祀火神中,說到火的起源,就用過「成吉思」一詞,即表示鐵的性質的「強硬」之意,以其在人,可以理解為「強大」。

    成吉思汗在位二十二年,享年六十八歲,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傳位其第三子窩闊台。窩闊台即元太宗,在位十三年。

    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即大汗皇位,建國號:大元。取《易經》「乾元」之義。史稱元世祖,在位三十六年。元世祖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第四子。自成吉思汗立國到元世祖,祖孫三代勵精圖治,是蒙元帝國的興盛時期,也是蒙元文化的繁榮期。

    元太祖成吉思汗建國勵行《大札撒》,建立「忽日勒台」協商推舉制度和典謨、訓誥、誓命等政令規範,賞功罰罪,軍政統一,雄才大略,成就了大業。以天力論和忠君說為思想文化基礎,信仰薩滿教,籠絡人心,訓化道德。

    元太宗窩闊台汗,追諡英文皇帝年即位於克爾倫河畔庫德阿爾蘭。《蒙古黃金史綱》記載:窩闊台汗「始立朝儀,皇族尊屬皆拜;頒大扎撒(詔也);敕修孔子廟及渾天儀;以孔子五十一世孫襲封衍聖公;集中華懦臣,詳定法律;置倉廩,立驛傳,政事大修。印度國主、木羅夷國主,皆來朝。高麗國王以其族子入質求和,許之。」

    元世祖忽必烈,謚聖德神武文武皇帝,在位36年,享年80歲。以武功定天下,以文德致太平,立經陳紀,定一代之制.在藩坻時即建立金蓮川幕府,廣為招攬天下英才,高人雲集。,上都星空燦爛。佛、道兼知的軍政大員中原人士劉秉忠,著有《彰所知論》的紅教喇嘛位為國師的吐蕃人士八思巴,制定「五戶絲製」頒行天下著有《西遊錄》的耶律楚材,製作「西域儀像』擔任司天台提點的波斯人扎馬拉丁……。眾多英傑皆為大元帝國所用。

    著名的全真教道士長春真人丘處機,於公元1219年應成吉思汗之邀,前往中亞為成吉思汗講道。蒙哥汗時,魯不魯乞受法王路易九世之遣,穿越蒙古高原,傳播了東西友好的訊息。陰山汪古部景教徒的西去和西方基督教的東來,在東西相互傳遞著福音。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及其父親,帶來了羅馬教皇致蒙古皇帝的書信.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亞洲文明與歐洲文明,進行了強有力地大交流、大貫通、大融合,帶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元上都文化的多元化和繁榮

    都,又稱上京、灤京,地處中原與漠北的交界處。上都是蒙元帝國繼哈刺和林之後建立的第二個都城,也是標誌著元帝國走向輝煌的著名都城。

    年蒙哥汗即位後,命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為了對刑州、河南、陝西關中等地進行治理,忽必烈由漠北南下,駐帳於桓州、撫州一帶,在灤河上游的衝擊平原——金蓮川廣招天下名士,建立了「金蓮川幕府」,形成了忽必烈總理中原軍國事務兼有文韜武略的人才庫、智囊團。確立了崇尚懦學的王道思想,興復「文治」,以「實天下太平之基」。

    年,忽必烈奉蒙哥汗旨,命劉秉忠「於嶺北灤河之陽,築城堡,營宮室」。北依龍崗,南臨灤河,放眼金蓮川,1259年建成開平城年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開平升為府,一躍為夏都,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年擴建開平府正式加號為上都,設上都總管府。當時的北平稱作燕京,1264年改為中都,八年後改為大都。

    都是蒙元大帝國走向全盛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忽必烈大汗的潛藩時期的領地,是成就元王朝帝王大業的發祥地。元世祖忽必烈繼成吉思汗、窩闊台汗之大成,馬上打天下,馬下治臣民,文韜武略,多有建樹。三代相繼,成為蒙元帝國的全盛期。

    大元帝國先後有六個皇帝在上都登上大汗寶位。元王朝中期以來,發生的「南坡之變」、「兩都之戰」、「上都兵變」等宮廷鬥爭和流血衝突,都證明了上都極重要的政治、軍事、文化的地位。

    大元帝國的廣袤的地域和穩定的發展,極大地便利了多元文化的繁榮和與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許多外國使者、傳教土、商人、遊客等,都在上都受到元朝皇帝的接見,建立和發展了友好關係。王惲《中堂事記》記載,中統二年(126t年),發郎國(歐洲)使者曾到開平朝見忽必烈,「獻卉服諸物……上嘉其遠來,回賜金帛甚渥」。同年高麗王王植也派王子率高麗參知事李藏用等18人抵卉平。龐德四年(1300年)緬國木連城首領阿散哥遣其弟者蘇率91人的使團來中國。元成宗在元上都召見者蘇。至正二年(1342年)羅馬教皇的使者馬黎諾裡一行到上都,在慈仁殿受到元順帝召見。

    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來,被稱為「色目商賈」或「回回商人」。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刺兄弟帶馬可,波羅到中國,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極高的禮遇。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17年,深得忽必烈器重。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詳細記述了上都的宮殿、寺院、宮廷禮儀、民情風俗,向世界介紹了上都,讓世界瞭解了中國。

    國外的科學家也來到上都工作,促進了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波斯科學家扎馬剌丁曾受蒙哥汗委任籌建天文台,至元八年(1271年),上都回回天文台正式成立(也稱北司天文台)。忽必烈汗賜封扎馬刺丁為提點,為元王朝任命的第一任天文台長。扎馬刺丁研製子多種大型天文儀器,並制定了「萬年曆」。曾任北司天文台少監的馮天章及著名科學家郭守敬都曾受到扎馬刺丁的影響。

    都城有著眾多的佛寺、道宮、回回寺和文廟。除了蒙古薩滿教以外,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很活躍.著名的兩次佛道兩次大辯論影響深遠。佛道兩家爭辯,由朝庭下旨組織辯析.兩家相約:道勝則僧冠首而為道,僧勝則道削髮而為僧。第一次,1255年在漠北哈刺和林,佛教代表少林寺長老福裕駁倒了全真教派的首領李志常。第二次1258年「蒙哥委託忽必烈在開平召集漢地佛道兩教代表人物進行第二次辯論。參加辯論的佛教僧侶300多人,道士200多人,達官顯貴和儒士200多人,吐蕃(土波)人班彌恆、八思巴作為統領釋教的帝師和克什米爾僧人那摩等宗教首領也參加了辯論大會。各抒己見,不同思想文化爭鳴,轟動朝野。

    都由於是蒙元政治文化中心,又在世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所以通行著多種語言文字。官方通用蒙古文,其文字有畏兀字和八思巴新字。有漢文、藏文和亦思替非(古伊朗波斯)文。

    孔廟、八思巴帝師寺地位崇高。儒學、蒙古字學、醫學、天文學都很興盛。

    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在上都即大汗皇位。即位詔書大講「文治」.「朕惟祖宗肇造區宇,奄有四方,武功迭興,文治多缺,五十餘年於此矣」.中統二年(1261年)世祖皇帝向全國頒發了一道詔書,「宣聖廟及管內書院,有司歲有致祭.月朔釋奠,禁諸官員使臣軍馬,毋得侵擾褻瀆,違者加罪。」至元四年(1267年)撥巨款重建孔廟。至順二年(1331年)和至元二年(1336年)兩次頒發詔令,向上都孔廟賜碑。有廟即有學。孔廟得到尊崇,儒學也廣為傳播。中華文化三大傳統,儒、道、佛都有了深入發展。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愛」。崇尚道德.道家以自然為法,「道法自然」,崇尚無為的自然主義,主張「天人合一」,佛家從「解脫」坐標觀照人生,信奉「無常故苦」的價值判斷,為人們提供了解脫方法和途徑的精神依托。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人世,道家隱世,佛家出世.三家融合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關切。二是對人生崇高境界的追求,三是重視心性修養。儒、道、佛得深入闡釋和東西方多種宗教與學說的廣泛發展都說明了蒙元文化的多元化與繁榮。

    都作為元王朝的夏都和蒙古大汗的發祥地有著舉足輕重的中心地位。與大都相比,上都視為「蒙古人的故土」。與大都相比,同樣作為蒙元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上都文化更多體出了蒙古文化的本色。多了薩滿教、質孫宴、馬奶宴、白翎雀歌舞,品茗芍葯等草原特色。元世祖忽必烈潛藩之際即在上都所在的金蓮川建立幕府,為元王朝的建立作了思想、文化、理論、人才等多方面的準備。從36歲的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苦心經營十年,46歲時(1260年)在上都登上大汗皇位。上都「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於大都」。(《道國學古錄》卷十)上都距原蒙古汗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哈刺和林較近,是溝通南北東西的重要樞紐。對聯絡、控制擁有強大勢力的漠北蒙古宗親貴族,在政治、軍事上約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文化上同樣成為蒙古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是融匯蒙古草原文化與漢族農耕文化,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集大成之地,是蒙元時期無可爭議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說,上都文化是元朝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蒙古文化高度發展,吸納多種文化的有益成分,達到歷史性的高度。作為元王朝的主流文化對社會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世界強國,也對世界的文化發展和人類的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

    對元代讀書人命運的再認識

    元雜劇的劇本和元散曲都是由元代的一些讀書人創作的,而他們之所以能創作出這些輝煌的作品,是和那個時代給予他們一種特殊的命運有關的。我們要瞭解元曲所表現出的人文精神,當然需要追根溯源到元曲創作者的生存狀態。所謂「八倡九儒十丐」。這是一種對元代讀書人命運的習慣性說法,而且很戲劇性地與文革時期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的悲劇性遭遇相比附。但只要認真一點對待史料,就發現這種比附是很不嚴肅的。「八倡九儒十丐」來源於何處呢?原來是南宋遺民謝枋得《送方伯載歸三山序》中有這樣一段話:「滑稽之雄,以儒為戲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七匠八倡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吾人豈在倡之下丐之上者乎?」謝枋得作為南宋遺民,對元朝有國仇家恨,他說的話當然有傾向性,不過他也只是說「滑稽之雄」「以儒為戲」,也就是有幽默感的人拿讀書人開玩笑,這當然不可認真坐實,不能當作真正的社會等級地位的劃分。

    編輯本段]

    帝王世系

    太祖鐵木真2-1227)

    年稱汗,在位22年

    太祖鐵木真,姓奇渥溫,名鐵木真,蒙古族人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國。之後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擴張,死於1227年,廟號太祖。

    太宗窩闊台8241)

    年即位,在位13年窩闊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後,由其四子拖雷監國一年,1229年才由窩闊台即位年,聯合宋朝滅掉金國。又攻南宋,1241年,死時年56歲。

    昭慈皇后

    242-1246)年稱制昭慈皇后,姓乃馬真,窩闊台的第六皇后。窩闊台死後,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稱制。

    定宗貴由(12248)

    年即位,在位3年定宗,名貴由,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

    欽淑皇后

    248-1251)年稱制欽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憲宗蒙哥(1208-1259)

    年即位,在位9年憲宗,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父拖雷。即位後,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1257年佔領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

    廟號謚號汗號姓名統治時間年號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禪汗孛兒只斤忽必烈1264年~1294年中統

    成宗欽明廣孝皇帝完澤篤汗孛兒只斤鐵穆耳1295年~1307年(元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曲律汗孛兒只斤海山1308年~1311年至大

    仁宗聖文欽孝皇帝普顏篤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312年~1320年(皇慶1312年~1313年延祐1314年~1320年)

    英宗睿聖文孝皇帝格堅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21年~1323年至治

    無(泰定帝)也孫鐵木耳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1324年~1328年泰定

    無(天順帝)阿里加巴孛兒只斤阿刺吉八1328年天順

    宗聖明元孝皇帝札牙篤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1328年~1329年

    年~1332年天歷

    年~1330年至順

    年~1332年

    明宗翼獻景孝皇帝和西拉古圖土孛兒只斤和世琜1329年

    寧宗沖聖嗣孝皇帝宜林奇葆孛兒只斤懿璘質班1332年至順

    惠宗順帝圖干鐵木耳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1333年~1368年(至順1333年,元統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