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六三章 隋朝 下 文 / 何凌霄

    對外關係

    隋朝在對外交往上,秉持一種以德服人的觀念。在隋朝看來,各藩屬國定期來朝,宗藩和平相處,是最理想的一種天朝政治秩序。當然,有時也難免會使用戰爭的手段,不過,那也只是以臣服為目的,而不是要徹底擊滅。正是在這樣一種外交理念的指導下,帝國時代出現了萬邦來朝的恢弘局面。

    隋帝國的初期,朝鮮半島三國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都是其藩屬,它們通使朝貢,接受冊封。日本也有非經常性的通貢往來,不過它在與隋皇朝的交往中,往往不願被視為藩屬國家,而是想竭力維持一種對等的地位。從地緣政治而言,日本對於近鄰朝鮮半島更有興趣。這一時期的朝鮮半島各國,以高句麗最為強大,它不但享受著鄰近小國的朝貢,還經常趁中原王朝無暇東顧的時候掠地拓疆。因此,在隋帝國初期,與高句麗的關係便成為東北亞國際關係的主線。隋初不惜傾全國之力數次討伐高句麗,既有隋與高句麗政治利益相衝突的因素,也與當時朝鮮半島三國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有密切關係。

    隋朝統一中國後成為東亞乃至世界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加強了與東鄰日本和朝鮮三國的交往。隋的統一與強大,使高句麗這個想在東北亞有所作為的國家感到不安,雙方因矛盾而招致隋朝連年興師征伐,只因其過早滅亡,才使高句麗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與新羅,作為隋朝的藩屬國,定期向隋遣使朝貢,並且向隋抱怨高句麗的侵略,希望能借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麗。隋帝國時期,正值日本改革派聖德太子執政,他仰慕漢文化,主動派出遣隋使,向先進的隋朝學習。由於日本的倔強,雙方在外交上發生禮儀之爭,但這並沒有過多地影響兩國之間的友好交往。

    隋朝征討高句麗,是6世紀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發生變化的必然產物。在此以前,中國處於南北朝分裂狀況,而朝鮮半島地區也是三國並立。高句麗乘勢向外擴張勢力。強大的隋帝國出現後,希望建立起冊封朝貢秩序,但高句麗恃強不聽號令,於是雙方兵刃相見。

    同時隋帝國還和歐洲許多國家進行商業交往,在隋初打通河西走廊後,大大刺激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中原的商品還遠銷歐洲,羅馬、波斯等許多歐洲國家的商人居住在大興城,很多歐洲國家的使節前往大興城朝拜。

    全盛武功

    侵略林邑

    林邑地處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寶物,大業元年煬帝委任劉方為罐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負責侵略林邑。之前劉方將軍已經把交趾(今越南河內)平了。

    大業元年正月,劉方率舟師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處)。林邑王梵志派兵據險抵抗,被隋軍擊潰逃散。三月,劉方率軍進至闍黎江,林邑人據南岸立欄柵,意圖阻止隋軍渡江。劉方命令兵士盛舉旗幟,雄擊金鼓而進。隋軍旌旗招展鼓聲震天,強大的陣勢與軍威完全把林邑人驚懼了從而潰逃。劉方隨即指揮大軍渡過闍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著大象,從四面八方圍聚而來。妄圖與隋軍決戰,威震住隋軍。劉方忙命令士兵們用強弩射擊大象,大象被紛紛射中受傷而潰亂逃跑,林邑人的軍陣被受傷的大象踐踏衝亂。劉方乘勢指揮精銳之兵發起進攻,林邑軍潰散。隋大軍全線發起猛攻,大獲全勝,只是抓著的俘虜就以萬計。此次戰役波瀾壯闊場面宏大,隋軍英勇善戰表現出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

    劉方率大軍一路向南追擊,屢戰屢勝,戰無不勝。於是濟區粟,度六里,前後逢賊,每戰必擒。隋軍進至大緣江,林邑人又據險為柵,又被擊破之。並追過了馬援銅柱以南。隨後隋軍又向南追擊了八天,終於抵達林邑人的國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棄城奔逃到海上。劉方率隋軍進入林邑都城,繳獲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鑄成的廟主牌位十八枚。「獲其廟主金人,污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劉方命令刻石記錄了這次征伐的功績後班師還朝。

    隋軍此次過於深入南方,作戰長達數月之久,從冬季打到夏季。班師回朝途中正處炎熱的夏季,隋軍士兵不適應南方悶熱潮濕的氣候,加上長途跋涉,士兵們很多染上疾病,死去十之四、五。劉方將軍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軍塗中。煬帝知道消息後痛心為之惋惜,下詔褒獎讚美劉方將軍。詔曰:「方肅承廟略,恭行天討,飲冰湍邁,視險若夷。摧鋒直指,出其不意,鯨鯢盡殪,巢**鹹傾,役不再勞,肅清海外。致身王事,誠績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

    劉方將軍此次對林邑的征伐是歷史上中**隊在最南方的征伐,不僅挫敗雄壯的大象軍陣的攻擊,而且攻下了異國的首都,這是中國歷史少有的地道的侵略行為。震服了南海百蠻,從此對隋朝貢不斷。這是中國的輝煌,為中國的古代史爭光。《北史》、《隋書》贊曰:「劉方號令無私,治軍嚴肅,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蠻,無思不服。」

    馴服契丹

    大業元年,因契丹人侵擾營州。隋煬帝詔令通事謁者韋雲起監領突厥兵去討伐契丹。突厥啟民可汗派二萬騎兵,聽命於韋雲起指揮討伐契丹。韋雲起把兩萬突厥騎兵分為二十營,分四道一同進發。每營相距一里,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韋雲起命令沒有公事派遣不得馳馬,行軍途中一個突厥紇干違犯了韋雲起的軍令,被韋雲起斬殺並持其首以示眾。從此突厥將帥拜見韋雲起,皆膝行股慄,莫敢仰視。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對突厥騎兵並沒有多少猜忌防範之心。韋雲起率軍進入契丹境內後讓突厥兵士詐稱他們是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人做交易,並嚴令有敢洩露營中有隋使者斬。契丹人不加防備,韋雲起率領突厥軍前進到距契丹營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裝轉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夜裡又率軍折了回來繼續向契丹營地進發。離契丹營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韋雲起命令部隊結陣而宿。天剛剛微亮,契丹還處在夢鄉之中。韋雲起命令二萬騎兵一起急馳突然向契丹大營發起進攻。結果可想而之,戰果輝煌。「盡獲其男女四萬口,女子及畜產以半賜突厥,余將入朝,男子皆殺之。」契丹人從此對隋朝服服帖帖,朝貢不斷。

    韋雲起把俘獲的契丹女人和畜產的一半賞賜給突厥人,把其餘「勝利品」都帶回隋朝。隋煬帝聞訊後大喜,招集百官高興的說:「雲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師奇譎,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諤,朕今親自(推)舉之。」韋雲起被升任為治書侍御史。

    韋雲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兩萬並運用計謀擊潰契丹人,堪稱有勇有謀。這樣的將領與事跡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人云:「以蠻夷伐蠻夷」計之上者也。煬帝楊廣只派一人,就取得俘獲敵人四萬人的輝煌戰果。用突厥人打敗契丹人,把中國「以胡制胡」的戰略方針發展到極至。

    欺辱流求

    流求可能是今天日本的琉球群島也可能是台灣島。大業三年,隋煬帝楊廣曾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到達流求。因言語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還。次年,煬帝又派朱寬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從。於是派遣賁郎將陳稜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

    隋軍大海航行一個多月後才抵達流求國。流求人開始見著隋朝船艦,以為是商旅,和他們做貿易的。陳稜率大軍順利登岸。陳稜曾經從南海諸國招募士兵,其中有崑崙人能懂流求語。於是陳稜派其招撫。流求不從,拒逆官軍。陳稜命張鎮周為先鋒進攻流求人。流求國王歡斯渴刺兜遣兵與隋軍抗戰,被張鎮周頻頻擊敗。陳稜率主力進至低沒檀洞,流求小王歡斯老模率軍出戰,被陳稜擊敗並斬了歡斯老模。

    於是隋朝大軍分為五軍一路攻至流求國都。流求國王歡斯渴刺兜被迫親自將出戰又被隋軍擊敗。隋軍隨即攻入流求國國都,並乘勝追擊至流求軍柵,攻拔之。隋軍斬殺了流求國國王歡斯渴刺兜,俘獲其子島槌,並摧毀流求的宮室。

    「二月乙巳,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擊流求破之。獻俘萬七千口。」陳稜把流求人帶回隋朝。隋煬帝大喜,把流求俘頒賜給百官,加賞陳稜為右光祿大夫,張鎮周為金紫光祿大夫。

    震服伊吾

    大業四年冬季,隋煬帝授右翊衛將軍薛世雄為王門道行軍大將,命他在西域伊吾國內修建一座伊吾城,並派吏部侍郎裴世矩共同前往經略。薛世雄乃大隋名將,凡所行軍破敵之處,秋毫無犯,深得煬帝喜愛。煬帝曾誇獎他:「世雄廉正節概,有古人之風。」

    薛世雄與突厥的啟民可汗約定聯合集兵進攻伊吾國(今哈密地區)。薛世雄率軍出玉門後,啟民可汗因顧失約沒有到。薛世雄將軍並沒有退縮而是毅然決定孤軍穿越茫茫沙漠直搗伊吾國,此時正直冬季西北地區正處在天氣惡劣風沙猖狂之時。薛世雄進兵神速,勢如天降。伊吾人根本就沒想到隋軍能來,所以都沒做防備。當聽說薛世雄率軍已越過沙漠,兵臨城下之時。伊吾人驚恐萬分,不得不請求投降。薛世雄震服伊吾後,就在漢代舊伊吾城東築了一座新城號「新伊吾」,裴世矩告諭西域諸國:「天子為蕃人交易懸遠,所以(築)城耳。」薛世雄命銀青光祿大夫王威率領一千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墾戍邊。然後率軍班師回朝。煬帝大悅,薛世雄因功進位為正議大夫,並賜物二千段。

    隋朝在伊吾國設立了伊吾郡和柔遠鎮,薛世雄興建的「新伊吾城」成為隋朝控制東西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

    佔領吐谷渾

    吐谷渾比突厥人文明一些,處在半遊牧半定居階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控制著絲綢南路河西走廊主幹線青海道,此路是當時連結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最長的陸路交通幹線。吐谷渾人還佔據著西秦故地。

    負責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圖記》中說:「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魯番),鄯善(今若羌),亞西域之門戶也。總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煬帝要暢通絲綢之路深知佔據吐谷渾之地的重要性。大業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設等入朝,煬帝親自與他們積極策劃打擊共同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

    大業四年,隋煬帝再次運用「以胡制胡」之戰略,派裴世矩遊說鐵勒諸部,使他們攻擊吐谷渾,吐谷渾被突襲而大敗。吐谷渾可汗伏允向東逃走,逃入西平境內,遣使向隋朝請降求救。煬帝派遣安德王雄領兵出澆河,許國公大隋名將總領軍事的宇文述率軍出西平「應降」。宇文述率軍浩浩蕩蕩的抵達臨羌城,吐谷渾可汗伏允面對隋朝大軍心驚膽戰不敢投降,率領殘部向西逃竄,宇文述統領鷹揚郎將梁元禮、張峻、崔師等引兵追擊,接連攻下曼頭、赤水兩座城,斬三千餘級,俘獲吐谷渾王公以下二百人,虜男女四千口而回師。

    大業五年,煬帝總領六軍親征吐谷渾,命銀青光祿大夫劉權率軍出伊吾道,與吐谷渾軍相遇,吐谷渾人被痛擊狼狽逃跑。隋軍追至青海,虜獲千餘人,乘勝攻下吐谷渾國都伏俟城。煬帝命令劉權繼續率軍進攻佔吐谷渾,曼頭、赤水兩座重要城池,並在赤水大破吐谷渾,擊潰吐谷渾軍主力。伏允率眾保覆袁川。煬帝分命內史元壽南屯金山,兵部尚書段文振北屯雪山,太僕卿楊義臣東屯琵琶峽,將軍張壽西屯泥嶺,四面圍之。吐谷渾可汗伏允僅僅率數十騎潛藏於泥嶺之中而逃走,吐谷渾仙頭王率男女十餘萬來歸降,其中六畜有三十餘萬。吐谷渾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數千里。吐谷渾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皆為隋有。煬帝在吐谷渾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設置在吐谷渾故都伏俟城。煬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輕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渾故地居住戍邊,並發西方諸郡運糧以供給之。命劉權率軍鎮守河源郡積石鎮,大開屯田。大隋在吐谷渾故地置州、縣、鎮、戍,實行郡縣制度管理,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此時大隋在煬帝的統治下達到極盛。《資治通鑒》說:「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隋煬帝的此次親征,徹底的征服、佔領了吐谷渾。徹底的打開絲綢之路,暢通了中國與西方的聯繫。震服了西域各國,從此西域各國對中國朝貢不斷。隋書贊曰:「竟破吐谷渾,拓地數千里,並遣兵戍之。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諸蕃懾懼,朝貢相續。」

    經濟

    手工業的發展

    隋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技術的重要發展階段。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河南安陽、陝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質堅硬,色澤晶瑩,造型生動美觀,這是中國較早出現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產則更廣泛,在河北、河南、陝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並發現了多處隋代窯址。

    商業和外貿

    長安和洛陽,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城市。長安有都會、利人兩市;洛陽有豐都、大同和通遠三市。通遠市臨通濟渠,周圍六里,二十門分路入市,商旅雲集,停泊在渠內的舟船,數以萬計。豐都市周圍八里,通十二門,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招致商旅,珍奇山積」。像這樣規模宏大、商業繁華的都市,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罕見的。

    科技

    趙州橋1.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比歐洲早700多年

    2.劉焯制定的《皇極歷》,是當時最先進的曆法

    3.發明世界最早的整體雕版印刷

    4.京杭大運河的貫通

    5.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誌,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

    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楊堅即位後首先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廢除北周附會《周禮》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職官制度:「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國子、將作等監,左右衛、左右武衛等府。」以強化中央集權和恢復漢族王朝官制的傳統。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師、三公雖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實際上只是榮譽職務。隋代尚書省的地位很高,《隋書·百官志》說「尚書省,事無不總」,反映了它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地位與權力。

    地方官制

    隋代地方上分為州、郡、縣三級,後於開皇三年廢除郡的行政設置,以州直接統縣。隋代州的長官每年年底都要進京述職,稱為朝集使。朝廷則派司隸台官員或別使巡省地方。

    隋朝的衰落

    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勳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終因其暴政引致嚴重的統治危機。

    此外,隋末期間,勞役不息,天下死於役,導致隋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隋朝也隨之很快滅亡。但是,歷史上有很多類似隋朝的大一統王朝,如漢、唐、宋等,在王朝末期也經歷了隋末的殘酷腐朽統治,但是大都能夠依靠慣性苟延殘喘很長時間。隋朝一度海內一統,繁榮昌盛,卻「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原因何在?

    回顧歷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地的關中地區最多,關中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強。李淵在《授三秦豪傑等官教》一文寫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鹹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後,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藉機起事,紛紛而起。

    再看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持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後,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所以,後來在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反抗隋朝的叛亂,其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雖然平定了這次大暴動,但是採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後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所以這股強大的勢力並沒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還有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來複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經建都於鄴)。隋征吐谷渾後,國家馬驢死者十有**,後征高麗,隋煬帝詔征馬匹十餘萬,主要出自中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權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

    於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三股勢力,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餘勢力,以梁師都、劉武周為代表的地方大族豪強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布。史家有論,稱割據叛亂為"土崩",農民起義為"瓦解",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可見,隋煬帝實施苛暴的徭役、兵役,毫無限制地壓迫勞動人民,甚至貴族地主,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地主反抗,固然是隋政權滅亡的直接原因。但是,隋朝是在中國經歷長期分裂之後建立的統一王朝,其情況頗似秦朝,外表強盛至極,在大一統的表面下卻湧動著各種割據勢力的暗流,統治階級內部埋藏著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統治基礎很不穩固,這種隋政權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強盛之際,轉而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滅亡原因簡而言之:改革削減了舊貴族的利益,內部門閥政權與皇權競爭,門閥傾軋內部叛亂,且與外部惡勢力勾結。

    行政區劃

    簡介

    隋朝行政區劃,發生兩次重大變化。隋文帝基本統一天下後,鑒於從東漢末年開始的州郡縣三級隋朝行政區劃圖制已經混亂不堪,廢除天下郡置,改為州縣二級制。隋煬帝繼位後,不久將所有的州改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全國190個郡,1255個縣。隋朝時把洛陽為東都。

    古今地名參照

    江都(揚州)、餘杭(杭州)、巴陵(岳陽)、新安(歙縣)、彭城(徐州)、梁郡(商丘)大致位置,並不完全重合,僅作參考。

    郡名

    古雍州地:京兆、馮翊、扶風、安定、北地、上郡、雕陰、延安、弘化、平涼、朔方鹽川、靈武、榆林、五原、天水、隴西、金城、抱罕、澆河、西平、武威張掖、敦煌、鄯善、且未、西海、河源

    古梁州地:漢川、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漢陽、臨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順政、義城、平武、汶山、普安、金山、新城、巴西、遂寧、涪陵巴郡、巴東、蜀郡、臨邛、眉山、降山、資陽、瀘川、犍為、越巂、牂牁黔安

    古豫州地:河南、滎陽、梁郡、譙郡、濟陰、襄城、穎川、汝南、淮陽、汝陰、上洛弘農、浙陽、南陽、清陽、淮安

    古兗州地:東郡、東平、濟北、武陽、渤海

    古冀州地:信都、清河、魏郡、汲郡、河內、長平、上黨、河東、絳郡、文城、臨汾龍泉、西河、離石、雁門、馬邑、定襄、樓煩、太原、襄國、武安、趙郡恆山、博陵、河間、涿郡、上谷、漁陽、北平、安樂、遼西

    古徐州地:彭城、魯郡、琅邪、東海、下邳

    古荊州地: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沅陵、武陵、清江、襄陽、春陵、漢東、安陸永安、義陽、九江、江夏、澧陽、巴陵、長沙、衡山、桂陽、零陵、熙平

    古揚州地:江都、鍾離、淮南、弋陽、蘄春、廬江、同安、歷陽、丹陽、宣城、毗陵吳郡,會稽、餘杭、新安、東陽,永嘉、建安、遂安、鄱陽、臨川、廬陵南康、宜春、豫章、南海、龍川、義安、高涼、信安、永熙、蒼梧、始安永平、鬱林、合浦、珠崖、寧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陰、林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