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六二章 隋朝 上 文 / 何凌霄

    隋朝

    百科名片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唐時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還興修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鞏固了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繫。

    目錄

    簡史

    隋天子世襲表

    史籍記載

    大隋高祖文皇帝

    大隋世祖明皇帝

    親自指揮完成國家統一

    修建暢通國家命脈

    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

    重視教育

    建立亞洲中華天朝體系

    對外關係

    全盛武功

    侵略林邑

    馴服契丹

    欺辱流求

    震服伊吾

    佔領吐谷渾

    經濟

    手工業的發展

    商業和外貿

    科技

    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隋朝的衰落

    行政區劃

    簡介

    郡名

    簡史

    隋天子世襲表

    史籍記載

    大隋高祖文皇帝

    大隋世祖明皇帝

    親自指揮完成國家統一

    修建暢通國家命脈

    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

    重視教育

    建立亞洲中華天朝體系

    對外關係

    全盛武功

    侵略林邑

    馴服契丹

    欺辱流求

    震服伊吾

    佔領吐谷渾

    經濟

    手工業的發展

    商業和外貿

    科技

    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隋朝的衰落

    行政區劃

    簡介

    郡名

    簡史

    隋朝也是中國古代大統一形勢下短命的王朝之一。這是一個苦難而又輝煌,偉大與罪惡並存的皇朝。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4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楊堅,推行漢化,為後來唐宋漢文化大發展奠定基礎。隋唐時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大隋之盛世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空前,當時社會是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此時的中華帝國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甲兵強銳,威動殊俗,幅員萬里。有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

    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全盛黃金期,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日本等國家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這個朝代是唯一讓日本對中國稱臣朝貢的朝代,大隋帝國與倭國(即是日本)是宗主與藩屬的關係。唐王朝與日本則是國與國的關係。隋洛陽城

    大隋天子於西元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皇帝禪讓,建立了大隋皇朝,隋文帝以大興城為京師、隋煬帝以洛陽為京師,實行東西兩京制:西京長安、東京洛陽。589年,揮師南下,滅了長期割據南方的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中國。

    隋天子世襲表

    大隋太祖武元皇帝隋太祖楊忠

    大隋高祖文皇帝隋文帝楊堅年號:開皇、仁壽(581-605)

    大隋世祖明皇帝隋煬帝楊廣年號:大業(604-617)

    大隋世宗成皇帝隋成帝楊昭

    大隋世宗恭皇帝隋恭帝楊侑年號:義寧(617-618)

    隋隆帝楊浩年號:天壽(617)

    皇泰帝楊侗年號:皇泰(618)

    史籍記載

    《隋書·高祖本紀》載:

    高祖以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生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神光滿室。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捨於別館,躬自撫養。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

    周太祖見而歎曰:「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明帝即位,授右小宮伯,進封大興郡公。帝嘗遣善相者趙昭視之,昭詭對曰:「不過作柱國耳。」既而陰謂高祖曰:「公當為天下君,必大誅殺而後定。善記鄙言。」武帝即位,遷左小宮伯。出隋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後征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宇文護執政,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其後襲爵隋國公。武帝聘高祖長女為皇太子妃,益加禮重。齊王憲言於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帝曰:「此止可為將耳。」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帝不悅,曰:「必天命有在,將若之何!」高祖甚懼,深自晦匿。

    建德中,率水軍三萬,破齊師於河橋。明年,從帝平齊,進位柱國。與宇文憲破齊任城王高湝於冀州,除定州總管。先是,定州城西門久閉不行宣帝時,或請開之,以便行路。帝不許,曰:「當有聖人來啟之。」及高祖至而開焉,莫不驚異。尋轉亳州總管。宣帝即位,以後父征拜上柱國、大司馬。大象初,遷大後丞、右司武,俄轉大前疑。每巡幸,恆委居守。時帝為《刑經聖制》,其法深刻。高祖以法令滋章,非興化之道,切諫,不納。高祖位望益隆,帝頗以為忌。帝有四幸姬,並為皇后,諸家爭寵,數相毀譖。帝每忿怒,謂後曰:「必族滅爾家!」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動,即殺之。」高祖既至,容色自若,乃止。

    《資治通鑒》載:

    陳後主遣散騎常侍周墳、通直散騎常侍袁彥聘於大隋。後主聞大隋高祖文皇帝狀貌異人,使彥畫像而歸。帝見,失態無狀,驚狂仆地,大駭曰:「吾不欲見此人!」亟命屏之。

    《隋書》卷五十《龐晃傳》云:

    時高祖出為隨州刺史,路經襄陽,衛王令〔龐〕晃詣高祖。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結納。及高祖去官歸京師,晃迎見高祖於襄邑。高祖甚歡。晃因白高祖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圖菉。九五之日,幸願不忘。」高祖笑曰:「何妄言也!」

    《隋書》卷七十八云:

    韋鼎之聘周也,嘗與高祖相遇,鼎謂高祖曰:「觀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監深遠,亦非群賢所逮也。不久必大貴,貴則天下一家,歲一周天,老夫當委質。公相不可言,願深自愛。」

    道士張賓、焦子順、雁門人董子華,此三人,當高祖龍潛時,並私謂高祖曰:「公當為天子,善自愛。」及踐阼,以賓為華州刺史,子順為開府,子華為上儀同。

    大隋高祖文皇帝

    東漢滅亡後中國經歷了漫長而混亂的四分五裂的時期。漢民族陷入了長達三個半世紀的廝殺戰亂之中。像仿於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的黑暗時代。當東晉在江南建國的同時,中國的北方則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為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和漢族爭殺的戰場,並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相互爭霸,不斷有國家成立和滅亡。因東晉偏安江南,整個世家大族都不忠心於司馬氏,同時各士族之間常為了爭權而北伐。

    據《晉書》記載,塞外內附有三十萬人,入塞匈奴有數十萬人,羯族和其它進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種種族有一百多萬人。而這些只是有記載的。南北朝時期,更是各種蠻族大批的進入中原,人數已經多於中原人。就是說北方少數民族已經佔據統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在中原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稱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國號大成,史稱成漢。

    公元315年,拓跋族人猗盧稱王,建國號代,佔有蒙古地區。

    公元319年,漢臣劉曜稱帝,定都陝西西安,改漢為趙,史稱前趙。前趙臣羯族人石勒稱王。

    公元337年,東晉臣鮮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稱前燕。

    公元351年,後趙臣氐族人符堅稱王,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鮮卑人慕容泓稱王,建國號燕,史稱西燕,佔有陝西地區。前秦臣鮮卑人慕容垂稱王,建國號燕,史稱後燕,佔有河北地區。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萇稱帝,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大秦,史稱後秦。前秦臣拓跋圭稱王,建國號魏,史稱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連勃勃稱大單于,建國號大夏……

    五胡、十六國亂我中國。這時的中原人已不是漢時的中原人,漢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中國開始蠻夷化,比起漢朝完全是一種經濟文化的倒退。

    多年的戰亂使中國的文化、建築遭到嚴重破壞,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為灰燼。多少文化宗卷遭焚燬。戰國、秦漢時期的藝術基本是看不到了。外來的宗教文化逐漸統治中國,中原大地上到處興建大大小小的廟宇,供奉著外來的神。外來的佛教已遠遠的壓過漢人推崇的儒教。異族的音樂、舞蹈、佛教的雕塑、繪畫完全統治了中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除西晉有一較短時間的統一外,全國基本上處於分裂割據狀態。這一時期,由於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實現統一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全中國各階層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

    這時在中國黑暗的歷史上出現了一個閃光的名字,一個偉大的皇帝隋文帝楊堅。

    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宣佈大赦天下。

    楊堅登基當天,長安城出現了八百年一次的祥瑞天象——慶雲,彷彿上天也在熱烈慶祝大隋皇朝的成立。

    在中國歷朝歷代中,他被公認為是才智最高的皇帝,也是最為仁慈的聖皇天子。他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強大繁榮起來。他不僅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還使隋朝成為政權穩固,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文化發展,甲兵強銳,威動殊俗的強盛國家。後人一般將隋文帝的大治譽為「開皇之治」。

    589年,大隋滅了南方的陳,統一了全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為聖人天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千萬世為聖朝典牛馬。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論》中說隋文帝,「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釧鼓,手內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於是乎在。顧盼閑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愛也可親,早任公卿,聲望自重。」

    初唐的李延壽在《北史》中讚美隋文帝,「皇考美鬚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深重,有將率之略。」

    大隋朝建立以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稱開皇之治。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五銖錢

    大隋開皇盛世氣象恢宏磅礡,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和東京洛陽城,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誌,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佈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隋文帝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

    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鴻恩大德,前古未比。」

    「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這就是隋書裡的「開皇之治」。

    程朱理學祖師爺激動地評價這位偉大的皇帝:「地憑宸極,天縱神武,開運握圖,創業垂統,聖德也;撥亂反正,濟國寧人,**八紘,同文共軌,神功也;玄酒陶匏,雲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極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禮裁樂,納民壽域,驅俗福林,至政也。」

    後世的魏征讚歎道:「皇帝載誕之初,神光滿室,具興王之表,韞大聖之能。或氣或雲,蔭映於廊廟;如天如日,臨照於軒冕。內明外順,自險獲安,豈非萬福扶持,百祿攸集。」

    可見大隋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財富、對後世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卻很多。如三省六部制、開皇律、州縣兩級制、均田制、大運河、科舉制、長安城、洛陽城、義倉的創立……

    大隋世祖明皇帝

    隋煬帝(明帝)楊廣(569年——618年)是隋文帝的第二個兒子。小名阿麼,又名楊英。上美姿儀,少敏慧,高祖及後於諸子中,特所鍾愛。晉王(楊廣)眉上雙骨隆起,貴不可言。開皇元年只有十三歲被封為晉王,並做了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的總管,拱衛京城。楊堅為了讓兒子得到鍛煉,日後能當大任。讓很有才幹的大臣王韶、李徹擔任楊廣的輔臣。上好學,善屬文,沈深嚴重,朝野屬望。煬帝年少好學,喜歡詩文,有文集55卷,可惜皆已失傳。

    煬帝在位14年(604年—618年武雙全,才華橫溢,戰功卓著。「統一江山」、「修通運河」、「修建東都」、「西巡張掖」、「改革創新」、「三游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589年,隋文帝的大軍南下,攻克了陳都建康。在皇宮中,隨軍在後花園裡發現一口枯井,裡面隱約可以聽到人生,就向裡喊話。裡面的陳後主嚇得大叫,只好從井中順著繩子爬了上來。

    親自指揮完成國家統一

    一統江山

    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陳國絕對不是什麼小國,也絕對不弱。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當年苻堅百萬大軍都沒有突破長江天塹。可見這是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可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讚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並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的巨家大室全部叛變「大者有眾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其中的學者來整理典籍。他親自實地在江南花了十年來攏絡人心,緩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懷疑,在軍事佔領後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礙南人成為忠於隋室臣民的許多政治和文化隔閡。自此南北朝之後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才始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公元600年,北上擊敗突厥進犯。這些功勞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隋書》贊曰:楊廣「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

    修建暢通國家命脈

    修通運河、修建東都

    隋文帝曾於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業元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征發百萬士兵和伕役,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大業四年,又征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以供遼東之需。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餘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大運河以餘杭、洛陽、涿郡為三點,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四段,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連接起來。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隋煬帝在修運河同時,運河兩岸築起御道,種上楊柳樹。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40多處,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地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在有利於軍事和政治的同時,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強。唐朝文學家皮日休說,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功萬代。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隋煬帝為中國後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只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只有氣魄同樣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文史專家顧一平先生說,大運河凝聚著決策人隋煬帝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敢辦前人不敢辦的大事的自信和決心。唐朝文學家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中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人拿楊廣和大禹來比,足以說明唐人對煬帝修運河的功績是萬分明了的。事過幾百年到了宋朝時候發大水的時候這條千里隋堤還救了成千上萬家人的性命。王安石在《白日不照物》詩中云:「隋堤散萬家,亂若春蠶箔。」隋煬帝開創的南北大運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豐功偉業這是不可辯駁的歷史事實,是後代造史者想詆毀所掩蓋不住的。因為它的存在就是鐵證,不像其它原始史料被銷毀了。

    也是在大業元年,隋煬帝派楊素等人負責修建洛陽城。當時,每月都有二百萬人在工地上勞動,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完成。新的洛陽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圍有七十里長。裡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門辦公的地方。再往裡,就是宮城,周圍有三十里。在洛陽西郊建築一座西苑,佔地二百多畝,苑內有海,海中修造三個仙島,高一百多尺,島上建築亭台樓閣,十分壯觀。海的北面有龍鱗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16個別院。「徙天下富商大賈數萬家於東京。」隋煬帝修建洛陽城,是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的。洛陽有皇宮,具備首都功能。當時首都大興城(即長安)在西北面,往東的路不太暢通,影響了國家政令的暢達。洛陽則處在國家的中心地帶,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鞏固國家。「五年春正月丙子,改東京為東都。」隋煬帝按其地理位置把洛陽定為東都,為了戰略的需要作為京師長安的陪都。大業城是他偉大的父親楊堅下令修建的,各地的糧食運往長安費時費力。洛陽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糧食,減輕了百姓負擔。這也為後來的唐朝繁榮昌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美籍漢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政府開鑿了大運河(這為後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於得以重振雄風。」

    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

    西巡張掖

    大業五年,煬帝親征吐谷渾,吐谷渾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數千里。吐谷渾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皆為隋有。煬帝在吐谷渾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設置在吐谷渾故都伏俟城。煬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輕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渾故地居住戍邊,並發西方諸郡運糧以供給之。命劉權率軍鎮守河源郡積石鎮,大開屯田。大隋在吐谷渾故地置州、縣、鎮、戍,實行郡縣制度管理,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隋書食貨志》:「帝親征吐谷渾,破之於赤水。慕容佛允委其家屬,西奔青海。於是置河源郡、積石鎮。又於西域之地置西海、鄯善、且末等郡。謫天下罪人,配為戍卒,大開屯田,發西方諸郡運糧以給之。」

    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谷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盡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史西域列傳》:「隋煬帝規摹宏侈,掩吞秦、漢,裴矩方進《西域圖記》以蕩其心,故萬乘親出玉門關,置伊吾、且末鎮。」(唐朝人寫史難免有貶低言語)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中原與西方的各個方面的聯繫與交往。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遊人及車馬長達數十百里,這是舉世創舉。由於絲綢之路的暢通,不僅使張掖的國際貿易市場更加繁榮昌盛,還促進了中原一帶貿易市場的興起和發展,如關中的歧州(今陝西鳳翔)、京師長安、東都洛陽等。從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龜茲、疏勒、于闐、康國、安國、米國、吐火羅等國家的商賈使者來往於長安、洛陽一帶,絡繹不絕。負責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圖記》中說:」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魯番),鄯善(今若羌),亞西域之門戶也。總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煬帝派遣薛世雄在西域伊吾國內修建一座「新伊吾城」,罷州置郡,敦煌又為敦煌郡。隋代在莫高窟開鑿了大批的石窟,敦煌地區甚至還出土了一些隋皇室成員的寫經,可見隋王朝對西域的重視。隋煬帝還派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域,從安國帶回五色鹽。又派雲騎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國時,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隨至中原。煬帝之前,中西交通的絲綢之路只有南北兩道。隋煬帝時期不僅以前的道路更加暢通,而且新增一道,即新北道。這樣,隋通西域的道路共有三條:北道(又叫新北道),出自敦煌至伊吾,經蒲類、鐵勒部,度今楚河、錫爾河而達西海;中道(漢代的北道),出敦煌至高昌,經焉耆、龜茲、疏勒,越蔥嶺,再經費爾干納、烏拉提尤別等地而至波斯;南道,出敦煌自鄯善,經于闐、朱俱波、渴盤陀,越蔥嶺,再經阿富汗、巴基斯坦而至印度各地。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台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這是隋煬帝在這次西巡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

    《劍橋中國隋唐史》:「隋煬帝畢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鑒賞家、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和獨具風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點像政治美學家,這種人的特點可用以下的語言來表達:的確,自欺欺人也許是一個規律,因為帶有強烈的藝術成分的政治個性具有一種炫耀性的想像力,它能使其個人的歷史具有戲劇性,並使一切現實服從野心勃勃的計劃。」

    煬帝《野望》:「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王夫之評曰:「四句兩聯,特有貫珠之妙。」朱乾云:「隋煬自負才高,今觀此詞,未見其必亡國。如「暮江平不動」,即唐人能手,無以過之。」「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蕩之言。惟錄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鄭振鐸對煬帝詩文創作才華揄揚不已:「(楊)廣雖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卻是一位絕好的詩人」,「他雖是北人,所作卻可雄視南士。薛、盧之輩,自然更不易與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簡文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的數語,曾為秦觀取入詞中,成為絕妙好詞。」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王夫之評隋煬帝《泛龍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猶有英氣。」隋煬帝《江都宮樂歌》形式上已經十分接近七律,可謂七律之祖。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隋煬帝的詩歌地位不可小視,他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能在百年陳梁詩音靡靡之中,恢復漢民族的詩歌的風骨與精神實屬難得。可以說他開創了「盛唐之音」的輝煌大氣的陽剛之美,「濟蒼生」「安社稷」一直是盛唐詩歌的重要精神他可謂唐詩之祖。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唐太宗也感慨的說:「大業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馬之強,自古已來不過一兩代耳。」

    大業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及台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後套一帶)。此外隋文帝時期已經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並在和東突厥的戰鬥中取得勝利。《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說:「在煬帝全盛時期,西突厥人對他似乎是一個次要問題,一個以少量代價即能為中原帝國所用的累贅。」這也為以後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有些現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即使隋朝在滅亡前,周遍各國也是尊服大隋王朝的。《隋書》記載道:「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于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

    重視教育

    尋求典籍、開創科舉、修訂法律、改革創新

    楊廣即位第一年,就在詔書中寫道:「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煬帝即位,復興教誘。」楊廣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奉命視察各州的專使除了其他任務外,還要發現有模範行為、文才出眾和學有專長的人,經過考察,再把他們送往京師。「煬帝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征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於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鑽仰,莫之能測。」《隋書》《北史》記載,遠近儒生紛紛前來,並被組織起來互相辯論學術問題。一名高級官員給他們排列名次,上報隋帝。因此許多寒士得以重振門庭;典籍研究盛極一時,南北的傳統兼容並包。古代的典籍都被註疏。

    楊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間,共成書一百三十部,一萬七千多卷。楊廣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我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隋煬帝使隋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總括全國各地方的總結性地方志。隋煬帝詔命天下諸郡繪製各地風俗物產地圖,編撰《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區宇圖志》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隋煬帝下令編撰的上述地方志書,規模宏大,既是承前啟後的總結性著作,也是編撰全國性方志圖經的開端,影響深遠。「今於大隋聖世,圖書屢出。」

    煬帝時的著名地理學家裴世矩,在奉敕去張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時,蒐集了有關西域的山川、風俗等資料,撰成《西域圖記》三卷有地圖,有記述,還有穿著民族服裝的各族人的彩繪圖,是地理學名著。「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為《西域圖記》,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國。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

    楊廣不僅興辦學校,還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封氏聞見記》記載:「煬帝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建有大藏書殿,而最終的成果則是規模宏大的秘書省,在洛陽藏有珍本,藏書總數達37萬餘卷。為了讓兩京的宮、省、官府使用,楊廣下令建造藏有節錄本的觀文殿。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可惜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如果楊廣整理編輯收藏的這些書都留存到現在,那他無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帝王。

    楊廣崇敬儒教與孔子於大業五年下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歎,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大業二年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楊廣創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開設進士科,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說楊廣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煬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至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產生。大業三年,煬帝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大業五年煬帝又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臀力驃壯,超群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禦,四科舉人。」隋煬帝楊廣更注重個人品質的選拔人才的政策,為初唐培養了大批的強毅正直的人才。科舉制度的創建,重才學品質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必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魏、周官不得為蔭。」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了極好的機會。這無疑是異常高明的創舉,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但這也觸動了門閥大族的利益,為日後門閥大族的反叛埋下了禍根,有時候過於超前開明的舉措也不是什麼好事……

    大業三年隋煬帝頒《大業律》。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改官制,設五省、三台、五監、十六府等。楊廣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煬帝即位,以高祖禁網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凡五百條,為十八篇。五刑之內,降從輕典者,二百餘條。詔施行之,謂之《大業律》。」《大業律》,沒有再修訂,《唐律》就是依照著《開皇律》與《大業律》修訂的。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胡戟教授說:「秦始皇做過的事,他(隋煬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沒有焚書坑儒;我們還可以說,隋煬帝做過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貞觀時代遠不及他大業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譽,隋煬帝卻落了個萬世唾罵的惡名。」

    《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隋煬帝:「儒家修史者對煬帝道義上的評價的確是苛刻的,因為他們把他描寫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間傳說、戲劇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觀眾的隨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個無節制地使用權力、有豪華宮殿和享有無限聲色之樂的世界中,只能產生這種感情上的共鳴。在中國的帝王中,他決不是最壞的,從他當時的背景看,他並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適合鞏固他父親開創的偉業,而他在開始執政時也確有此雄心。」

    儘管arthurwright說:「(楊廣)既被視為典型的亡國昏君,在一大團歪曲的歷史記載和傳奇性道聽途說之下,今人即想窺測此人的真實性格,至多也只能瞥見其一二。」但是他所建立的功業是不朽的,大運河、科舉制度無不影響深遠,造福於中華。

    建立亞洲中華天朝體系

    天朝制度

    大業三年,啟民可汗來朝入貢,尊隋天子聖人可汗

    大業四年,倭國主多利思比孤第三次遣使入貢

    大業五年,吐谷渾等西域諸邦向大隋帝國稱臣進貢

    由隋煬帝建立起的天朝制度從此影響了歷代中原王朝近一千五百餘年,直至清廷甲午戰爭的失敗,朝鮮獨立而結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