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三五章 西漢 文 / 何凌霄

    西漢

    百科名片西漢前期形式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稱前漢,與東漢(後漢)合稱漢朝是中國古代秦朝之後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稱皇帝,國號漢,史稱西漢,劉邦即漢太祖高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西漢共有十四帝,歷經211年。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佈關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目錄

    西漢簡介

    西漢建立(前206年-前202年)

    休養生息(前202年-前141年)

    大漢盛世(前141年-前48年)

    衰敗滅亡(前48年-公元9年)

    大事年表

    西漢政區

    邊境民族

    文化

    經濟人口

    君主列表

    西漢世系表

    宗室

    楚元王系

    高祖系

    惠帝系

    西漢簡介

    西漢建立(前206年-前202年)

    休養生息(前202年-前141年)

    大漢盛世(前141年-前48年)

    衰敗滅亡(前48年-公元9年)

    大事年表

    西漢政區

    邊境民族

    文化

    經濟人口

    君主列表

    西漢世系表

    宗室

    楚元王系

    高祖系

    惠帝系

    西漢疆域

    西漢簡介

    秦朝滅亡後,繼之而起的是一個強大的王朝,這就是西漢王朝。

    西漢是繼秦之後的強大的統一的封建王朝。西漢建立後,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又實行了輕徭薄賦的政策,使社會經濟穩步發展,農業、手工業及商業領域均取得明顯進步。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漢武帝又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如推行「推恩令」、「中朝」制、鹽鐵專賣及「獨尊儒術」等。在征討匈奴的同時,西漢政府還派張騫出使西域,擴大了對外交往,絲綢之路隨之產生。而以「昭君出塞」為標誌的和親,漢中央與周邊民族的關係也在繼續得到發展。西漢後期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導致王莽改制和綠林、赤眉大起義。西漢時期在文學、史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領域的成就輝煌燦爛,影響深遠。

    西漢建立(前206年-前202年)

    楚漢戰爭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到處出現割據勢力,而劉邦和項羽也在這時崛起。項梁找到了楚王的後代,立為楚懷王(後為楚義帝),並且各自出兵,打算攻滅秦朝。

    劉邦聽從謀士的安排,於公元前207年12月首先攻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入據秦都咸陽。劉邦未實現「先入關者為王」的約定,因自己的實力不及項羽,退軍霸上。此後項羽漸握大權,憑借自己強大的武力進行統治,分封諸侯。立楚懷王為義帝,封自己為「西楚霸王」。他將劉邦封在蜀地,且將劉邦的國號定為漢。該年中國有18個諸侯,1個義帝。不久,劉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頓軍隊對項羽進行進攻,前期並不佔據優勢。不過,劉邦的軍事才能雖然無法與項羽相比,但劉邦善於使用人才,他重用蕭何、張良、陳平等謀士為他效力。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不被項羽重用的將領韓信,正是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使局面逆轉。在最後的垓下戰役中,劉邦贏了項羽,而項羽拒絕了屬下東渡烏江捲土重來的建議之後,他在烏江邊自盡,為楚漢戰爭畫上了句號。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稱皇帝,定國號為漢。6月定都長安,西漢王朝誕生。

    休養生息(前202年-前141年)

    與民休息也就是我們歷史上常說的「修養生息」政策

    休養生息政策指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以後,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峻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自漢高祖開始,歷經幾代皇帝(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執行了六七十年。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班固說:「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無為而治漢高祖稱帝后,有鑒於秦亡經驗,遂在政策上採取道家「黃老治術」、「無為而治」的理念。

    首先,採取「郡國制」,郡縣和封國並存。皇帝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稅收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另外,對內注意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為恢復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對外則和親匈奴,維持邊區和平。漢朝這一系列政策大體維持了一時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問題,對內的輕徭薄賦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強勢力日大,形成土地兼併;對外則匈奴侵略日頻,威脅邊區和平。

    在執行這些政策之餘,漢高祖也對在楚漢相爭中有大功的異姓諸侯王們起了猜忌之心。韓信就是在這時候被蕭何用計被呂後處死,隨後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繼被剷除。異姓諸侯王幾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劉姓諸侯王。劉邦在白馬之盟上對眾人說了一句話:「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受傷,不治死亡。時為前195年。

    呂後專權漢高祖死後,政權漸漸被高祖皇后呂太后所掌握,繼位的太子漢惠帝因受到呂後的刺激,不理政事,惠帝死後,呂太后連立兩傀儡皇帝,並漸漸削弱劉氏,並封諸呂為王,掌權長達八年。這種局面一直到呂後死後,周勃和陳平奪禁軍權,斬殺呂產等人,才告消滅。

    文景之治呂太后死後,由於諸呂掌握兵權,而功臣更不滿呂氏專權,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施計奪取呂氏的兵權。由於漢高祖只餘下兩個兒子,朝臣以淮南王母家趙氏強橫,代王母家薄家善良,故以呂太后所立的傀儡皇帝非惠帝親生為由,迎立代王恆即帝位,是為漢文帝。他減輕人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其子景帝即位後,也持續此種政策,因此歷史上將此時期稱為「文景之治」。文景二帝都是道家思想的推崇者,主張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在此期間,國家穩定發展,國力大大增強。

    只是,景帝在位期間,聽取晁錯的意見,進行削藩。操之過急,結果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為此時期唯一的一次動亂,且為期不到一年,結果由周勃的兒子周亞夫所平定。七國之亂後,朝廷設法剝奪各個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

    大漢盛世(前141年-前48年)

    對外戰爭

    西漢中期算是漢朝最強盛的時段。景帝死後,太子劉徹即位,即漢武帝,一上台便改「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對外三度攻匈奴,把匈奴驅逐至漠北地區、打通西域,造成「絲綢之路」;對內則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力量;並召開「鹽鐵會議」將制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三打匈奴後繼續對匈奴攻伐,令匈奴邊患再次復燃;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后期因此發生了一些暴亂;開銷甚大,因此創立「均輸」、「平准」官,與民爭利。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成為了中國固有的文化潮流。

    劉徹死後,劉弗陵、劉病己繼承遺志,他們在任時,漢國的經濟最繁榮,政治最穩固,文化最昌盛,科技最發達,疆域最遼闊,綜合國力是世界第一,史稱武昭宣盛世。

    武帝晚年,發表了著名的輪台之詔,這也表達了漢武帝對自己深刻的反省,國家也漸漸穩定下來,使漢武帝雖有亡秦之失卻無亡秦之禍。

    衰敗滅亡(前48年-公元9年)

    衰於元成

    宣帝於43歲時病死,太子漢元帝即位。元帝以後,豪強大地主兼併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加上漢成帝沉迷於溫柔鄉。王氏的權力愈來愈大,自王太后的親戚王鳳以來,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在朝廷的勢力日漸鞏固。

    敗於哀平

    漢成帝死後,成帝皇后趙飛燕聯同太子合力排擠王氏。太子即位是為漢哀帝。把哀帝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宮禁。大司馬王莽見大勢已去,向太皇太后王氏建議暫時退讓,結果王莽辭官回到新野新鄉封國。

    漢哀帝不事政綱,讓漢朝逐漸衰弱。而「斷袖之癖」典故中的的寵奴董賢,二十二歲時拜為大司馬輔政。

    漢哀帝死後,王氏權力再起,此時,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漸干預朝政。最後,他殺孝平,廢孺子,於9年1月10日正式稱帝,改漢為新,西漢亡。

    大事年表

    公元前202年

    2月28日,漢王更號,即皇帝位於碭郡定陶縣氾水之陽。

    3月,南郡守故臨江王共驩為項羽叛漢,漢皇帝令漢太尉長安侯盧綰、漢將軍劉賈圍之,不下。

    6月,南郡守故臨江王共驩降漢,漢殺之河南郡洛陽縣。

    8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郡、雁門郡、雲中郡。

    9月,漢皇帝將漢將軍臨武侯樊噲、漢太尉長安侯盧綰、漢太僕昭平侯夏侯嬰、漢車騎將軍昌文侯灌嬰、漢中尉陶捨、漢護軍中尉陳平、漢將軍威武侯周勃、漢將軍武成侯酈商、漢亞將宣虎、漢將軍蠱逢、漢將軍華無害、漢將軍戴野、漢都尉陳夫乞、漢將軍程黑、漢騎都尉張越、漢都尉劉釗、漢都尉魏速、漢都尉季必、漢都尉朱濞、燕相國溫疥、燕丞相昭涉掉尾、趙丞相張蒼,擊之,至巨鹿郡盧奴縣,破之,戰巨鹿郡龍脫縣,復破之。

    10月,漢皇帝與燕王臧荼大戰廣陽郡易縣城下,大破之,虜燕王臧荼、燕將欒布。漢皇帝還軍渭南郡長安縣,使漢丞相臨武侯樊噲將漢將軍蠱逢、漢騎都尉張越、漢中尉陶捨攻代郡、雁門郡、雲中郡。漢皇帝過河南郡洛陽縣,利幾反,漢皇帝自將兵擊之,利幾走。

    11月,漢皇帝還軍至渭南郡長安縣。

    公元前201年

    10月,匈奴圍韓王韓信於雁門郡馬邑縣,韓王韓信降匈奴,乃引匈奴兵南逾句注山,擊太原郡。

    11月,漢皇帝將漢留侯張良、漢護軍中尉戶牖侯陳平、漢將軍絳侯周勃、漢將軍舞陽侯樊噲、漢將軍絳陽侯華無害、漢將軍趙將夜、梁將軍衛胠、漢將軍季必、漢車騎將軍穎陰侯灌嬰、漢騎都尉信武侯靳歙、漢都尉華寄、漢將軍盧卿、漢將軍盧罷師、漢太僕汝陰侯夏侯嬰、漢將軍陳錯、漢郎中將劉信,擊之,攻下太原郡霍人縣,以漢留侯張良計攻破雁門郡馬邑縣,至雁門郡樓煩縣以北六縣,斬代左丞相,至雲中郡雲中縣、雲中郡武泉縣,擊胡騎,破胡騎雲中郡武泉縣北,還至上黨郡銅鞮縣,破韓王韓信軍,斬其將王喜,韓王韓信亡走匈奴。漢軍還,降太原郡六城。

    12月,代將曼丘臣、代將王黃共立趙利為代王,收韓王韓信散兵。匈奴使左右賢王將萬騎與代王趙利、代將曼丘臣、代將王黃屯太原郡廣武縣以南,韓王韓信引胡騎至太原郡晉陽縣,與漢軍戰,漢軍大破之,斬匈奴白題將,追至離石山,破之,追至硰石山,復破之,追至句注山北,復破之。漢軍還,攻破雁門郡樓煩縣、太原郡廣武縣等三城。

    公元前200年

    1月,漢皇帝先至雁門郡平城縣,漢軍三十二萬,未盡到,匈奴單于縱精兵四十萬騎圍漢皇帝於白登山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匈奴單于與代王趙利、代將曼丘臣、代將王黃期,而其又不來,匈奴單于疑其與漢有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漢皇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匈奴單于遂引兵而去。漢皇帝還軍渭南郡長安縣,而使漢將軍舞陽侯樊噲留定代郡、雁門郡、雲中郡。

    3月,漢皇帝還軍至渭南郡長安縣。

    11月,漢皇帝自渭南郡長安縣將漢車騎將軍穎陰侯灌嬰、漢騎都尉信武侯靳歙東擊韓王韓信余寇於巨鹿郡東垣縣,破之。

    公元前199年

    1月,漢皇帝還軍至渭南郡長安縣。

    9月,韓王韓信為匈奴將及代王趙利、代將曼丘臣、代將王黃等侵盜上谷郡、代郡、雁門郡、雲中郡,代王劉仲棄國亡,自歸河南郡洛陽縣,廢為合陽侯。

    10月,漢皇帝遣漢右丞相涿侯酈商將兵攻定上谷郡,因攻代郡。

    11月,漢皇帝遣漢將軍絳侯周勃助漢右丞相趙相國涿侯酈商攻定代郡、雁門郡,大破之,得代丞相程縱、守相郭同、代將軍以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公元前197年

    9月,趙相國陽夏侯陳豨反,自立為代王,劫掠太原郡、上黨郡、邯鄲郡、恆山郡、巨鹿郡、雲中郡、雁門郡、代郡。

    10月,漢皇帝自內史長安縣將齊相國平陽侯曹參、漢護軍中尉曲逆侯陳平、漢太尉絳侯周勃、漢將軍舞陽侯樊噲、漢右丞相衛尉涿侯酈商、漢御史大夫趙堯、漢太僕汝陰侯夏侯嬰、漢車騎將軍穎陰侯灌嬰、漢車騎將軍信武侯靳歙、漢將軍棘蒲侯柴武、漢將軍東武侯郭蒙、梁將軍武原侯衛胠、漢將軍槁侯陳錯、漢將軍高邑、漢將軍劉澤、趙河間郡守趙衍、漢上黨郡守孫赤、漢廷尉宣義、漢太僕公上不害、漢郎中公孫耳、漢郎中許倩、漢上黨郡守任敖、趙河間郡守張相如、漢都尉呂臣、漢中廄令彭祖、漢衛將軍王恬開,入邯鄲郡邯鄲縣,遂至邯鄲郡襄國縣,擊代王陳豨與代將曼丘臣軍,破之,至邯鄲郡柏人縣,復破之。燕王盧綰將兵至恆山郡、巨鹿郡,擊代王陳豨。

    11月,代丞相侯敞將萬人遊行,代將王黃將騎千餘軍巨鹿郡曲逆縣,代將張春將卒萬餘人渡河攻東郡聊城縣,漢皇帝令齊相國平陽侯曹參、漢將軍東武侯郭蒙攻代將張春軍,大破之,斬首萬餘。漢軍遂擊代丞相侯敞、代將王黃軍於巨鹿郡曲逆縣,斬代丞相侯敞及特將五人,攻下巨鹿郡曲逆縣。漢軍復拔巨鹿郡盧奴縣、恆山郡上曲陽縣、恆山郡安國縣、河間郡安平縣,定清河郡、恆山郡凡二十七縣。

    12月,漢皇帝令漢太尉絳侯周勃將兵道太原郡擊代王陳豨,破雁門郡馬邑縣,斬代將馬浠。漢皇帝至巨鹿郡東垣縣,攻代將曼丘臣、代將趙利軍。

    公元前196年

    1月,巨鹿郡東垣縣降漢,漢生得代將曼丘臣。漢軍復攻右北平郡無終縣,生得代將綦毋昂,攻代郡廣昌縣,生得代將尹潘,攻代郡代縣南代將王黃胡騎,破之。至雁門郡樓煩縣,破代王陳豨、韓王韓信、代將趙利軍,得代將宋最、雁門郡守圂。韓王韓信復與胡騎入居代郡參合縣。

    2月,漢皇帝令漢將軍棘蒲侯柴武攻代郡參合縣,大破之,斬韓王韓信。漢皇帝引兵歸河南郡洛陽縣,令漢太尉絳侯周勃、漢左丞相舞陽侯樊噲追擊代王陳豨軍。

    3月,漢太尉絳侯周勃、漢左丞相舞陽侯樊噲轉攻雲中郡,得雲中郡守速、代丞相箕肆、代將勳,定雁門郡十七縣、雲中郡十二縣。攻橫谷代王陳豨胡騎,破之,斬代將軍趙既,生得代丞相馮梁、代郡守孫奮、代大將王黃、代太僕解福等十人。

    8月,淮南王英布反。漢皇帝乃發上郡、北地郡、隴西郡車騎,巴郡、蜀郡材官及中尉卒三萬人為皇太子衛,軍霸上。淮南王英布東擊荊王劉賈,荊王劉賈與之戰,荊王劉賈敗走入東陽郡富陵縣,為淮南軍所殺。淮南王英布劫荊國兵,渡淮擊楚王劉交,楚王劉交發兵與之戰東海郡徐縣、東海郡僮縣間,楚將為三軍,欲以相救為奇。淮南王英布破其一軍,其二軍散走,楚王劉交走入薛郡。漢皇帝乃赦天下死罪以下,皆令從軍。征諸侯兵,齊王劉肥與齊相國平陽侯曹參將十二萬騎來會,漢皇帝自將齊王劉肥、齊相國平陽侯曹參、漢護軍中尉曲逆侯陳平、漢右丞相涿侯酈商、漢中尉斥丘侯唐厲、漢太僕汝陰侯夏侯嬰、漢車騎將軍信武侯靳歙、漢將軍沛侯劉濞、漢將軍武強侯莊不識、漢將軍絳陽侯華無害、梁將軍武原侯衛胠、漢將軍王周、漢將軍黃極中、漢將軍周聚、漢中尉靈常、漢車騎將軍穎陰侯灌嬰、漢都尉申屠嘉、漢郎中單父聖、漢中涓張平、漢大謁者項襄、楚丞相冷耳擊淮南王英布。

    11月,漢軍至彭城郡蘄縣西會缶,遇淮南王英布。淮南王英佈兵精甚,陣如項籍軍,遂大戰,淮南軍流矢擊中漢皇帝。淮南軍敗,漢皇帝還軍內史長安縣,令齊王劉肥、齊相國平陽侯曹參、漢車騎將軍穎陰侯灌嬰、漢將軍周聚追擊之。至彭城郡竹邑,破之。至彭城郡相縣,破之,斬淮南亞將、樓煩將三人,至彭城郡蕭縣,大破淮南上柱國及大司馬軍。至彭城郡留縣,擊破淮南將肥誅軍。渡淮,擊淮南軍洮水南北,皆大破之。淮南王英布與百餘人走江南,至豫章郡鄱陽縣茲鄉民田舍,為豫章郡鄱陽縣人擊殺。漢太尉絳侯周勃將漢相國陽陵侯傅寬擊代郡當城縣,與代王陳豨軍大戰,代王陳豨敗,漢軍追斬代王陳豨於代郡靈丘縣,生得代丞相程縱、代將陳武、代都尉高肆,定代郡九縣。

    公元前195年

    3月,燕王盧綰與匈奴通使。漢遣漢相國舞陽侯樊噲將漢將軍陳倉、漢中涓張平擊之,破燕丞相軍,至廣陽郡薊縣南,定廣陽郡十八縣。

    4月,漢皇帝遣漢相國絳侯周勃代漢相國舞陽侯樊噲將漢將軍陳倉、漢中涓張平擊破廣陽郡薊縣,生得燕丞相偃、燕太尉弱、燕御史大夫施、燕大將抵、漁陽郡守陘,屠上谷郡渾都縣。又破燕軍於上谷郡上蘭縣、上谷郡沮陽縣,追至長城,定上谷郡十二縣、右北平郡十六縣、遼西郡遼東郡二十九縣、漁陽郡二十二縣。

    6月,燕王盧綰亡入匈奴。

    公元前189年

    11月,漢令穎陰侯灌嬰將車騎、材官至滎陽。

    公元前183年

    10月,漢發河東郡、上黨郡騎屯北地郡。

    公元前182年

    7月,匈奴入寇狄道,攻河陽。

    公元前181年

    1月,匈奴入寇狄道,殺掠二千餘人。

    10月,南越國侵盜長沙國,漢遣隆慮侯周灶將兵擊之。

    公元前180年

    12月,漢隆慮侯周灶將兵歸長安。

    公元前177年

    6月,匈奴右賢王入居北地郡、河南地為寇。

    7月,漢遣丞相穎陰侯灌嬰將八萬五千騎擊匈奴右賢王,匈奴去。漢發中尉材官屬衛將軍,軍長安。濟北王劉興居反,發兵欲襲滎陽。於是漢詔罷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為大將軍,將十萬眾擊之。漢以祁侯繒賀為將軍,昌侯盧卿、共侯盧罷師、寧侯魏速、深澤侯趙將夜皆屬焉,軍滎陽。

    8月,匈奴大入上郡,殺掠吏民。

    9月,漢虜濟北王劉興居,濟北王劉興居自殺。

    公元前176年

    2月,漢以安丘侯張說為將軍,擊胡,出代郡。

    公元前169年

    7月,匈奴入寇狄道。

    公元前167年

    11月,匈奴單于自將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為寇,殺北地郡都尉孫昂,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使奇兵入燒回中宮,候奇至雍甘泉。漢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軍上郡,拜寧侯魏速為北地郡將軍、軍北地郡,拜隆慮侯周灶為隴西郡將軍、軍隴西郡。拜中尉周捨為衛將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將軍,軍渭北,車千乘,騎卒十萬人,以備胡虜。

    公元前166年

    1月,漢以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內史欒布為將軍,將十萬騎,鹹擊匈奴,匈奴走。

    公元前165年

    匈奴入寇邊郡,殺掠人民甚眾。

    公元前164年

    匈奴入寇邊郡,殺掠人民甚眾。

    公元前163年

    匈奴入寇邊郡,殺掠人民甚眾。

    公元前159年

    11月,匈奴三萬騎入上郡,三萬騎入雲中郡。漢以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飛狐,故楚相蘇意為將軍,屯句注,郎中令張武為將軍,屯北地郡。河內太守條侯周亞夫為將軍,屯細柳,宗正劉禮為將軍,屯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屯棘門,以備胡。

    公元前158年

    1月,漢兵至邊,匈奴遠塞,漢兵亦罷。

    公元前156年

    6月,匈奴入代郡,殺掠吏民。

    公元前154年

    3月,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皆舉兵反。漢遣太尉條侯周亞夫將兵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大將軍竇嬰屯滎陽監齊趙兵。

    5月,吳、楚、膠西、膠東、濟南、淄川六國兵敗。漢曲周侯酈寄破趙兵,趙王保邯鄲城,七月不能下。

    12月,漢將軍欒布自齊地來,決水灌邯鄲城,邯鄲城破。七國之亂遂平。

    公元前148年

    3月,匈奴入燕國,殺掠吏民。

    公元前144年

    7月,匈奴入雁門郡,至武泉,雁門郡太守郅都與戰,破之,漢吏卒戰死者千人。

    9月,匈奴入上郡,取苑馬,上郡太守李廣與戰,破之,漢吏卒戰死者千人。

    公元前142年

    2月,漢遣雁門郡太守郅都擊匈奴。

    4月,匈奴入雁門郡,殺掠吏民,雁門郡太守馮敬戰死。漢乃發車騎材官屯雁門郡。

    公元前138年

    8月,閩越圍東海國,東海國告急。漢天子遣中大夫莊助持節發會稽郡兵,浮海救之。未至,閩越走,兵還。

    公元前135年

    2月,閩越國攻南越國。漢天子遣大行王恢將兵出豫章郡、大司農韓安國出會稽郡擊之,未到,閩越人殺其王鄒郢降,漢兵還。

    12月,漢天子以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屯雲中郡,中尉程不識為車騎將軍屯雁門郡。

    公元前134年

    7月,漢衛尉李廣、中尉程不識軍罷,歸長安。

    公元前133年

    7月,漢天子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將三十萬眾屯馬邑谷,誘致單于,欲襲擊之。單于自將十萬騎入塞,覺之,走出。

    公元前129年

    2月,匈奴入上谷郡,殺略吏民。漢天子以太中大夫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郡,太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郡,各萬騎,鹹擊匈奴。太中大夫衛青至龍城,斬首七百級。衛尉李廣、太中大夫公孫敖失師而還,太僕公孫賀無所得。

    11月,匈奴盜邊,漢天子遣衛尉韓安國屯漁陽郡。

    公元前128年

    8月,匈奴二萬騎入遼西郡,殺遼西郡太守,掠二千餘人。入上谷郡、漁陽郡、敗漁陽郡太守軍千餘人,殺略二千餘人,圍衛尉韓安國。衛尉韓安國與之戰,不勝。會燕救至,匈奴略千餘人而去。匈奴入雁門郡,殺掠千餘人。

    9月,漢天子遣車騎將軍衛青將三萬騎出雁門郡、將軍李息出代郡,斬首虜二千級。

    10月,漢天子使衛尉韓安國東徙屯右北平郡。

    公元前127年

    2月,匈奴入上谷郡、漁陽郡,殺略吏民千餘人。漢天子遣將軍李息出代郡,令車騎將軍衛青出雲中郡擊匈奴,斬首虜五千四百級,收河南地。

    公元前126年

    5月,匈奴入代郡,殺代郡太守恭友,略千餘人。

    8月,匈奴入雁門郡,殺略千餘人。

    公元前125年

    5月,匈奴入代郡、定襄郡、上郡各三萬騎,殺略數千人。匈奴右賢王又入河南地,侵擾朔方郡,殺略人民甚眾。

    公元前124年

    2月,漢天子令車騎將軍長平侯衛青將三萬餘騎出高闕,衛尉平陵侯蘇建為游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各萬騎,皆領屬車騎將軍,俱出朔方郡;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各萬餘騎,出右北平郡:鹹擊匈奴。漢軍凡斬首虜四千級,獲右賢王眾男女萬五千人,匈奴王十餘人。

    8月,匈奴萬騎入代郡,殺代郡都尉朱英,略千餘人。

    公元前123年

    3月,漢天子遣漢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將中將軍合騎侯公孫敖,太僕左將軍南峁侯公孫賀,前將軍翕侯趙信,衛尉右將軍平陵侯蘇建,郎中令後將軍李廣,右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六將軍兵十餘萬騎出定襄郡,擊匈奴,斬首三千餘級。還,休士馬於定襄郡、雲中郡、雁門郡。

    5月,漢天子遣漢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復將中將軍合騎侯公孫敖,太僕左將軍南峁侯公孫賀,前將軍翕侯趙信,衛尉右將軍平陵侯蘇建,郎中令後將軍李廣,右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六將軍出定襄郡、雲中郡、雁門郡,擊匈奴,大克獲,斬首虜萬六千級。前將軍翕侯趙信軍敗,降匈奴。衛尉右將軍平陵侯蘇建軍沒,獨身脫還。

    公元前122年

    6月,匈奴萬餘騎入上谷郡,殺數百人。

    公元前121年

    4月,漢天子遣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郡,擊匈奴,斬首萬八千餘級,殺匈奴折蘭王、盧胡王。

    5月,漢天子遣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合騎侯公孫敖出隴西郡、北地郡二千餘里,擊匈奴,斬首虜三萬二百級,斬匈奴速濮王,獲稽且王等五王。合騎侯公孫敖後期。匈奴入雁門郡、代郡,殺略數百人。漢天子復遣衛尉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皆出右北平郡,擊匈奴。郎中令李廣將四千騎先至,殺匈奴三千餘人,亡其軍二千人。衛尉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至,匈奴引兵去。

    8月,匈奴混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漢天子遣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迎之,斬其欲亡者八千人。

    12月,漢天子減隴西郡、北地郡、上郡戍卒半。

    公元前120年

    8月,匈奴入右北平郡、定襄郡各數萬騎,殺略千餘人。

    公元前119年

    5月,漢天子遣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將郎中令前將軍李廣,太僕左將軍南峁侯公孫賀,主爵都尉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平陽侯曹襄四將軍出定襄郡,漢天子復遣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出代郡,各將五萬騎,步兵數十萬,鹹擊匈奴。大將軍長平侯衛青至幕北圍單于,斬首萬九千級,至趙信城乃還。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與左賢王戰,斬首虜七萬五百級,獲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王,封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瀚海乃還。郎中令前將軍李廣,主爵都尉右將軍趙食其皆後期。

    公元前112年

    3月,漢天子遣韓千秋、繆樂將二千人伐南越。

    4月,南越王丞相呂嘉反,殺漢使者及南越王及王太后,遂以兵擊韓千秋等,滅之。

    5月,匈奴入五原郡,殺太守。漢天子遣兵擊之,破之。

    8月,漢天子遣衛尉符離侯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出桂陽郡、下匯水,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出豫章郡、下橫浦,皆將罪人、江淮以南樓船十萬人,擊南越。

    10月,西羌眾十萬人反,與匈奴通使,攻故安、圍狍旱。

    11月,漢天子發隴西郡、天水郡、安定郡騎士及中尉,河南郡、河內郡卒十萬人,遣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征西羌,平之。

    公元前111年

    1月,南越國破。漢天子遣中郎將郭昌征西南夷,平之。

    8月,東越王鄒余善反,攻殺漢將吏。漢天子遣主爵都尉將梁侯楊僕為樓船將軍出豫章郡,龍額侯韓說為橫海將軍、中尉王溫舒出會稽郡,鹹擊東越國。漢天子遣太僕公孫賀為浮沮將軍將萬五千騎出九原,趙破奴為匈河將軍將萬餘騎出令居,皆二千餘里,擊匈奴,不見虜而還。

    公元前110年

    1月,東越國殺其王鄒余善降漢。

    公元前109年

    5月,朝鮮王衛右渠攻殺遼東郡都尉,漢天子乃募天下死罪擊朝鮮。

    8月,漢天子遣主爵都尉將梁侯楊僕為樓船將軍將樓船士五萬餘,自齊地浮海,左將軍荀彘自遼東郡將應募罪人,鹹擊朝鮮。漢天子遣將軍郭昌、中郎將衛廣發巴郡、蜀郡兵平西南夷未服者,斬首數萬。

    公元前108年

    7月,朝鮮斬其王衛右渠降漢。

    8月,武都郡氐人反,漢天子遣漢兵擊定之,令分徙酒泉郡。

    9月,漢天子遣趙破奴率輕騎七百人破樓蘭、車師。

    公元前107年

    8月,匈奴寇邊,漢天子遣郭昌為拔胡將軍屯朔方郡。

    公元前105年

    4月,益州郡昆明夷反,漢天子赦京師亡命令從軍,遣郭昌為拔胡將軍將兵擊之。

    公元前104年

    9月,漢天子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大宛。

    公元前103年

    7月,李廣利兵敗,引兵留敦煌郡。

    8月,漢天子遣浞野侯趙破奴為浚稽將軍將二萬騎出朔方郡擊匈奴,斬首虜數千人,後匈奴兵八萬騎圍之,生得浞野侯趙破奴,漢軍遂沒。匈奴單于譴奇兵攻受降城,不能下,乃寇入邊而去。

    公元前102年

    5月,漢天子遣光祿勳徐自為出五原郡塞數百里,遠者千餘里,築城障列亭至廬句,而使長平侯衛伉、按道侯韓說為游擊將軍將兵屯其旁,遣路博德為強弩都尉築居延澤上。

    8月,匈奴入定襄郡、雲中郡,殺略數千人,匈奴右賢王又入張掖郡、酒泉郡,殺都尉,略數千人。漢天子遣任文擊匈奴,匈奴盡失所得而去。漢天子赦囚徒材官,益發惡少年及邊騎六萬人益李廣利以伐大宛。漢天子又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郡、張掖郡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郡。

    公元前101年

    2月,李廣利斬大宛王首歸長安。

    公元前100年

    8月,漢天子發謫戍屯五原郡。

    公元前99年

    6月,漢天子遣漢海西侯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將三萬騎出酒泉郡,與匈奴右賢王戰與天山,斬首虜萬餘級。漢天子遣公孫敖為因於將軍出西河郡,路博德為強弩都尉會涿邪山,無所得。

    10月,漢天子遣李陵為騎都尉將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與單于戰,斬首虜萬餘級,李陵兵敗,降匈奴。

    公元前98年

    8月,匈奴入雁門郡,雁門郡太守坐畏懦棄市。

    公元前97年

    2月,漢天子欲救李陵歸漢,乃發天下七科謫及勇敢士,遣海西侯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將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郡,公孫敖為因於將軍將萬騎、步兵三萬人出雁門郡,按道侯韓說為游擊將軍步兵三萬人出五原郡,路博德為強弩都尉將步兵萬餘人與李廣利會。匈奴單于自將十萬騎待余吾水南。海西侯李廣利、路博德與單于戰余吾水上連戰十餘日,斬首虜數萬,單于不利,引去。公孫敖與左賢王戰,公孫敖不利,引還。按道侯韓說無所得。

    公元前91年

    10月,匈奴入上谷郡、五原郡,殺略吏民。

    公元前90年

    2月,匈奴入五原郡、酒泉郡,殺兩都尉。

    3月,漢天子遣開陵侯成娩將樓蘭等六國兵擊車師,車師降服,臣屬漢。

    4月,漢天子遣海西侯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將七萬人出五原郡,御史大夫秺侯商丘成將三萬人出西河郡,重合侯馬通將四萬騎出酒泉郡鹹擊匈奴。御史大夫秺侯商丘成至浚稽山,多斬首。重合侯馬通至天山,虜引去。皆引兵還。海西侯李廣利殺傷虜甚眾。

    9月,匈奴單于將五萬騎遮擊海西侯李廣利,海西侯李廣利敗,降匈奴。

    公元前87年

    11月,匈奴入朔方郡殺略吏民。漢天子發軍屯西河郡,左將軍上官桀行北邊。

    公元前86年

    5月,益州郡廉頭、姑繒民反,殺長吏。牂柯郡談指、同並等二十四邑、凡三萬餘人皆反。漢天子遣水衡都尉呂破胡募吏民及發犍為郡、蜀郡奔命萬餘人擊益州郡、牂柯郡,大破之。

    公元前85年

    11月,漢天子發習戰射士至朔方郡,調故吏將屯田張掖郡。

    公元前83年

    9月,匈奴入代郡,殺代郡都尉。

    10月,姑繒、葉榆復反,漢天子遣水衡都尉呂破胡將郡兵擊之。呂破胡不進,蠻夷遂殺益州郡太守,乘勝與呂破胡戰,士戰及溺死者四千餘人。

    11月,漢天子遣大鴻臚田廣明擊益州郡,斬首捕虜二萬餘人。

    公元前82年

    8月,漢天子復遣大鴻臚田廣明、軍正王平並進,擊益州郡,大破之,斬首捕虜三萬餘人。

    9月,匈奴發左右部二萬騎,為四隊,併入邊為寇。漢兵追之,斬首獲虜九千人,生得甌脫王,漢無所失亡。匈奴見甌脫王在漢,恐以為便道擊之,即西北遠去,不敢南逐水草,發人民屯甌脫。

    公元前81年

    10月,匈奴復遣九千騎屯受降城以備漢,北橋余吾,令可度,以備奔走。

    公元前80年

    4月,武都郡氐人反,漢天子遣執金吾馬適建、龍額侯韓增、大鴻臚田廣明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太常徒,皆免刑,擊定之。

    9月,匈奴單于使犁於王窺邊,言酒泉郡、張掖郡兵益弱,出兵試擊,冀可復得其地。時漢先得降者,聞其計,漢天子詔邊警備。後無幾,右賢王、犁於王率四千騎分三隊,入日勒、屋蘭、番和。張掖郡太守、屬國都尉發兵擊,大破之,得脫者數百人。屬國千長義渠王騎士射殺犁於王。

    公元前79年

    8月,匈奴三千騎入五原郡,略殺數千人。後數萬騎南旁塞獵,行攻塞外亭障,略吏民去。

    11月,漢使者傅介子於龜茲國中斬殺匈奴使者。

    公元前78年

    12月,漢天子以中郎將范明友為度遼將軍,將北邊七郡,郡二千騎凡二萬騎出遼東郡擊匈奴,匈奴聞漢兵至,引去。烏桓時新中匈奴兵,范明友乘烏桓敝,擊之,斬首六千餘級,獲三王首。

    公元前77年

    漢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白漢天子遣平樂監傅介子往刺樓蘭王。介子與士卒俱賃金幣,揚言以賜外國為名。至樓蘭,樓蘭王不意親介子,介子佯引去,至其西界,使譯謂曰:「漢使者持黃金,錦、繡行賜諸國,王不來受,我去之西國矣。」即出金幣以示譯。譯還報王,王貪漢物,來見使者。介子與坐飲,陳物示之。飲酒皆醉,介子謂王曰:「天子使我私報王。」王起隨介子入帳中,屏語,壯士二人從後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貴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諭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介子遂斬王安歸首,馳傳至闕,懸首北闕下。乃立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為鄯善。為刻印章,賜以宮女為夫人,備車騎輜重,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率百官送至橫門外,祖而遣之。王自請天子曰:「身在漢久,今歸,單弱,而前王有子在,恐為所殺。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願漢遣一將屯田積穀,令臣得依其威重。」於是漢天子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鎮撫之。

    公元前76年

    7月,漢天子發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及郡國惡少年吏有告劾亡者至北軍,屯遼東郡。

    公元前75年

    3月,烏桓犯塞,漢天子遣衛尉平陵侯范明友為度遼將軍擊之。

    10月,烏桓復犯塞,漢天子復遣衛尉平陵侯范明友為度遼將軍擊之。

    公元前74年

    2月,漢天子遣水衡都尉趙充國擊匈奴,獲匈奴西祁王。

    公元前72年

    9月,漢天子大發興調關東輕車銳卒,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廣明為祁連將軍,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為蒲類將軍,雲中郡太守富民侯田順為虎牙將軍,及衛尉平陵侯范明友,前將軍龍額侯韓增凡五將軍,兵十六萬騎。校尉常惠持節入烏孫,護烏孫兵。

    公元前71年

    2月,漢五將軍師發長安,擊匈奴。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廣明將四萬餘騎出西河郡,衛尉平陵侯范明友將三萬餘騎出張掖郡,前將軍龍額侯韓增將三萬餘騎出雲中郡,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將三萬餘騎出酒泉郡,雲中郡太守富民侯田順將三萬餘騎出五原郡,校尉常惠使護髮兵烏孫西域,昆彌自將翕侯以下五萬餘騎從西方入,鹹擊匈奴。匈奴聞漢兵大出,老弱奔走,驅畜產遠遁逃,是以五將少所得。衛尉平陵侯范明友出塞一千二百餘里,至蒲離候水,斬首捕虜七百餘級。前將軍龍額侯韓增出塞一千二百餘里,至烏員,斬首捕虜,至候山百餘級。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兵當與烏孫合擊匈奴蒲類澤,烏孫先期至而去,漢兵不與相及,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出塞一千八百餘里,西擊候山,斬首捕虜,得單于使者蒲陰王以下三百餘級。此三將聞虜已引去,皆不至期還。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廣明出塞一千六百餘里,至雞秩山,斬首捕虜十九級。逢漢使匈奴還者冉弘等,言雞秩山西有虜眾,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廣明即戒弘,使言無虜,欲還兵,御史屬公孫益壽諫,以為不可。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廣明不聽,遂引兵還。雲中郡太守富民侯田順出塞八百餘里,至丹吾余水上,即止兵不進,斬首捕虜一千九百級,引兵還。校尉常惠與烏孫兵至右谷蠹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於都尉、千長、將以下三萬九千餘級。

    6月,漢軍罷,歸長安。

    9月,漢天子令常惠持金幣賜烏孫貴人有功者。常惠使烏孫還,便宜發諸國兵,合五萬人攻龜茲,責以前殺校尉賴丹。龜茲王謝曰:「乃我先王時為貴人姑翼所誤,我無罪。」執姑翼詣常惠,常惠斬之。

    公元前70年

    漢天子出三千餘騎為三道,併入匈奴,捕虜數千人還。

    公元前68年

    2月,匈奴左大且渠與呼盧訾王各將萬騎南旁塞獵,相逢俱入,行未到,會三騎亡降漢,言匈奴欲為寇。於是漢天子詔發騎屯要害處,使漢大將軍軍監治眾等四人將五千騎,分三隊,出塞各數百里,捕得虜數千人而還。時匈奴亡其三騎,不敢入,即引去。匈奴又發兩屯各萬騎以備漢。

    8月,漢天子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喜將免刑罪人田渠犁積穀,欲以攻車師,至秋收谷,鄭吉、司馬喜發城郭諸國兵萬餘人自與所將田士五百人共擊車師,攻交河城,破之。王尚在其北石城中,未得。會軍食盡,鄭吉等且罷兵,歸渠犁田。收秋畢,復發兵攻車師王於石城。王聞漢兵且至,北走匈奴求救,匈奴未為發兵。王來還,與貴人蘇猶議欲降漢,恐不見信。蘇猶教王擊匈奴邊國小蒲類,斬首,略其人民以降鄭吉。匈奴聞車師降漢,發兵攻車師。鄭吉、司馬喜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鄭吉、司馬喜即留一候與卒二十人留守王,鄭吉、司馬喜等引兵歸渠犁。車師王恐匈奴兵復至而見殺也,乃輕騎奔烏孫。車師王之走烏孫也,烏孫王留之不遣,遣使上書,願留車師王,備國有急,可以西道以擊匈奴。漢天子許之。於是漢天子招故車師太子軍宿在焉耆者,立以為王,盡徙車師國民令居渠犁。遂以車師故地與匈奴,匈奴乃另立車師王。

    公元前67年

    8月,西域城郭共擊匈奴,取車師國,得其王及人眾而去,單于復以車師王昆弟兜莫為車師王,收其餘民東徙,不敢居故地,而漢天子益遣屯士分田車師地以實之。

    11月,漢天子罷車騎將軍,右將軍屯兵。

    公元前66年

    匈奴怨諸國共擊匈奴,遣左右大將各萬騎屯田右地,欲以侵迫西域。

    公元前65年

    漢天子以馮奉世為衛侯使持節送大宛諸國客。至伊修城,都尉宋將言莎車與旁國共攻殺漢所置莎車王萬年,並殺漢使者奚充國。時匈奴又發兵攻車師城,不能下而去。莎車遣使揚言北道諸國已屬匈奴矣,於是攻劫南道,與歃盟叛漢,從鄯善以西皆絕不通。馮奉世與其副嚴昌計,以為不即擊之則莎車日強,其勢難制,以危西域,遂以節諭告諸國王,因發其兵,南北道合萬五千人進擊莎車,攻拔其城。莎車王自殺,傳其首詣長安,諸國悉平,威震西域。

    公元前64年

    匈奴遣左右奧楗各六千騎,與左大將再擊漢之田車師城者,不能下。

    公元前63年

    漢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召先零諸豪三十餘人,皆斬之,復縱兵擊西羌,斬首千餘級。

    公元前62年

    8月,匈奴單于將十萬餘騎旁塞獵,至符奚廬山,欲入邊寇。未至,會其民題除渠堂忘降漢言狀,漢以為言兵鹿奚盧侯,漢天子遣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將兵四萬餘騎屯緣邊九郡備虜。

    9月,單于病嘔血,因不敢入,還去,即罷兵。

    公元前61年

    4月,西羌反。漢天子發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中都官徒弛刑及應募次飛射士,羽林孤兒,胡、越騎,三河郡、穎川郡、沛郡、淮陽郡、汝南郡材官,金城郡、隴西郡、天水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騎士,羌騎詣金城郡,與武威郡太守、張掖郡太守、酒泉郡太守各屯其郡者,合六萬人。

    5月,漢天子遣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至金城郡,擊西羌。

    10月,漢天子拜酒泉郡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與中郎將趙昂出擊西羌,斬首四千餘級,降四千餘。

    11月,酒泉郡太守辛武賢,樂成侯許延壽與中郎將趙昂將兵歸長安。

    公元前60年

    6月,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凡斬首羌虜七千六百級,降三萬一千二百人,乃將兵歸長安。

    8月,羌虜斬其首惡大豪楊玉、猶非首降漢。

    9月,匈奴日逐王先賢撣欲降漢,使人與鄭吉相聞。鄭吉發龜茲諸國五萬人迎日逐王,口萬二千人,小王、將十二人遂鄭吉至河曲,頗有亡者,鄭吉追斬之,遂將詣京師。鄭吉便宜發諸國兵擊破車師兜訾城,車師國盡歸漢。

    10月,匈奴單于遣弟伊酋若王勝之入漢獻見,賀正月,始和親。

    公元前59年

    珠崖郡三縣反,漢天子發兵擊定之。

    公元前58年

    6月,匈奴單于遣弟呼留若王勝之入漢朝見。

    公元前56年

    12月,匈奴呼速累單于烏厲溫敦率眾降漢。

    公元前54年

    2月,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狦向漢稱臣,遣弟右谷蠹王入侍。漢天子以邊塞無寇,減戍卒什二。

    公元前53年

    2月,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狦遣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於漢,郅支單于呼屠吾斯亦遣子右大將駒於利受入侍於漢。

    12月,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狦遣弟左賢王入漢朝賀。

    公元前52年

    5月,珠崖郡九縣反,漢天子遣護軍都尉張祿將兵擊定之。

    公元前51年

    1月,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狦款五原塞,願奉國珍朝漢。

    2月,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狦入漢朝見天子。

    3月,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狦歸匈奴。漢天子遣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騎都尉虎將萬六千騎送之。匈奴郅支單于呼屠吾斯率眾遠遁西方,遣使奉獻於漢。

    12月,漢公主劉解憂自烏孫國歸漢。

    公元前50年

    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狦、匈奴郅支單于呼屠吾斯俱遣使入漢朝獻。

    公元前49年

    2月,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狦入長安朝見漢天子。

    3月,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狦歸匈奴。

    公元前48年

    珠崖郡反,漢遣兵擊之。

    公元前47年

    珠崖郡復反,漢復遣兵擊之。

    公元前46年

    2月,珠崖郡山南縣反,漢兵死者凡萬人,遂罷兵。

    公元前42年

    9月,西羌反,漢遣右將軍馮奉世擊之。

    10月,漢以太常任千秋為奮威將軍,別將五校並進。

    11月,太常任千秋將兵至隴西郡。

    12月,漢軍並進,擊西羌。羌虜大破,斬首數千級,余皆走出塞。

    公元前41年

    3月,漢軍凡斬首羌虜八千餘級,西羌平,漢軍罷。

    公元前36年

    8月,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發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胡兵攻匈奴郅支單于呼屠吾斯。

    12月,漢軍誅匈奴郅支單于呼屠吾斯,斬其首傳詣京師,懸蠻夷邸門。

    公元前27年

    10月,牂柯郡夜郎國迫脅其旁二十二邑反。

    11月,漢遣牂柯郡太守陳立募諸夷與都尉長史分將攻夜郎國。

    12月,夜郎國平。

    公元前11年

    漢中郎將光祿大夫段會宗發戊己校尉諸國兵擊烏孫國,誅小昆彌太子。

    公元6年

    西羌龐恬、傅幡等怨漢假攝皇帝奪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郡太守程永,西海郡太守程永奔走,漢假攝皇帝誅西海郡太守程永,遣護羌校尉竇況擊西羌。

    公元7年

    漢護羌校尉竇況等擊破西羌。

    公元9年

    1月10日,新都侯王莽更國號為新,即皇帝位於京兆尹長安縣之未央宮前殿。

    西漢政區

    一級政區:郡(國)

    漢初年有60多個郡,2年共103郡、國。長官最初稱郡守,景帝時改稱太守。

    二級政區:縣(侯國、邑、道)

    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縣級政區。公元2年,共有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萬戶以上的縣稱縣令,萬戶以下的縣稱縣長。

    行部(又稱刺史部):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了13行部,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邊境民族

    西漢一朝有以下邊境各族相鄰:

    1匈奴

    2烏桓

    3鮮卑

    4羌

    5衛滿朝鮮(公元前108年被西漢滅亡)

    6南越國(公元前111年被西漢滅亡)

    7西南各族

    8西域各族

    在各個外族中,西漢最常接觸的是匈奴。早在剛立國不久,漢高祖劉邦已出手派兵攻打匈奴,但失敗外還在「白登之圍」中被困。到漢武帝時曾三次征伐匈奴,一度把匈奴驅出漠北,但隨著征伐繼續,匈奴問題始終都未能徹底解決。

    而為了對付匈奴,漢武帝兩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欲聯絡西域諸國夾擊。雖未能達到目的,但此行卻加深了西域與漢朝間的往來。

    文化

    哲學

    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儒墨道法」,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但自行法家之法的秦朝亡國後,漢朝有鑒秦亡經驗,乃先用道家之法治國,是為黃老之術。直到漢武帝時,思想上已有大改變,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儒學深深影響中國文化之始。

    史學

    史記:由司馬遷所著,在中國的歷史學和文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宗教

    佛教

    道教

    學術

    周髀算經

    九章算術

    以上兩個是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

    另外,從西漢時期開始中國也有非常詳細的天文記錄,包括公認的人類第一次對太陽黑子的記錄,此外針灸和造紙術可能是在西漢時期被發明的。

    藝術

    繪畫

    雕刻

    樂舞

    角抵

    經濟人口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同時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僅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係。西漢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深刻,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家都接受西漢文化的影響。

    秦代末年,由於長期戰亂,人口下降。到漢武帝即位時,西漢人口已經上升到5000多萬。但是到武帝末年,由於長期的軍事行動,人口降到武帝初年的一半。武帝之後,繼任者吸取了教訓,採取了相當緩和的政策。至漢平帝時,人口已經達到5960萬。

    公元2年,西漢人口統計:戶12233062,口59594978,墾田8270536頃,未墾田二千四百餘頃。

    君主列表

    (點擊看大圖)

    註:

    1.司馬遷的《史記》中稱劉邦廟號為漢高祖,後世多因循之。實際廟號為漢太祖。

    2.漢朝(包括東漢)除漢高帝和漢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謚號前都有一個「孝」字,意喻強調孝治天下,如劉恆的謚號漢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3.漢文帝之前是漢高後掌權,期間有兩位傀儡少帝劉恭和劉弘。實質上漢文帝只是正式繼任的漢朝皇帝。

    4.同上。

    5.漢宣帝之前是漢廢帝昌邑哀王劉賀。劉賀即位僅27日就被霍光廢黜。

    6.劉嬰為皇太子,號孺子。王莽攝政,稱攝皇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