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二六章 夏朝 文 / 何凌霄

    夏朝

    百科名片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將夏朝定性為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重要王朝,依據史書記載,自唐、虞至夏、商、週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此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於新石器晚期文化。

    目錄

    簡介

    版圖疆域

    國號釋義

    歷史

    建立

    中期發展

    夏朝衰敗

    歷史考證

    政治制度

    奴隸制刑法

    軍事

    經濟制度

    土地制度

    賦稅制度

    經濟技術

    農業

    畜牧業

    交通工具

    科學文化

    二里頭文化

    干支紀年紀日法

    原始文字

    帝王世系

    後裔

    重大事件

    史籍記載簡介

    版圖疆域

    國號釋義

    歷史

    建立

    中期發展

    夏朝衰敗

    歷史考證

    政治制度

    奴隸制刑法

    軍事

    經濟制度

    土地制度

    賦稅制度

    經濟技術

    農業

    畜牧業

    交通工具

    科學文化

    二里頭文化

    干支紀年紀日法

    原始文字

    帝王世系

    後裔

    重大事件

    史籍記載

    簡介

    夏朝(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禹建立的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度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度。夏朝共傳14代,17王(一說13代、16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還是部落聯盟首領有爭議的問題471年,後為商朝所滅。

    由於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遺址的出現,歷史學家認為,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便是夏朝遺存。對夏王朝記載比較多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據《史記》記載,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初到公元前16世紀初,前後大約有500餘年,經歷了5個世紀,有17個帝王先後作為統治者。

    早在大禹治水之後,由於大禹深受擁護,根據「禪讓」制而做了舜的繼承人。他在位時,曾經將當時的中國劃為九個州,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來歷。大禹還制定了各種制度,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權位。啟在與伯益爭奪權位的鬥爭中獲勝,而且殺死了伯益。而伯益本來是大禹按照禪讓制選定的傳位的對象,啟的即位,打破了禪讓制,成了歷史上王位世襲繼承製的開端。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

    中國早最的都城遺址·洛陽二里頭啟死後,繼承王位的太康在東夷族的進攻下喪失了權力,經過三代的爭鬥,直到少康繼位以後夏朝才得以鞏固穩定。這就是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的過程。以後的統治者都善於控制東夷,或是同東夷搞好關係。可是到了桀統治的時候,卻一味地討伐邊國,耗費了大量財力。而且,桀是一個昏庸無能、貪圖享受的暴君,殘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內外交困時,商湯對它進行了討伐。桀被商湯戰敗,被放逐以後就死了,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夏王朝的各種制度和經濟文化上的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生產、鑄銅技術、天文曆法等方面的進步都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瞭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晚期部落聯盟夏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

    版圖疆域

    夏朝統治的範圍大約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東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的三省交界處,西到山西南部。

    國號釋義

    據《史記》引帝王紀云:「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認為,是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的。

    歷史

    建立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大禹治水圖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成為部落聯盟的「共主」之後,嘗試組建軍隊,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提供了基礎。

    禹建國以後把益(伯益)選定為「王」位的繼承人,禹死後,益按照部落首聯盟的傳統,為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以後,益沒能繼承王位。「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避居箕山之陽」(《史記。夏本紀》);於是中國歷史由「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進入了「家天下」的奴隸社會。

    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標誌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部分反對。夏啟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部落的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堅決不出席鈞台會。出於對王權的維護、社會的統一,夏啟調動軍隊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族。這次征討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原始的民主推舉制被強制取代。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夏啟死後,出現了五子爭權鬥爭。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沉湎於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中期發展

    季杼徹底肅清了寒浞的殘餘勢力,又大力征伐東夷各部,一直打到東海。後來,又還都伊洛之間。在季杼統治時期,形成為夏代中期的極盛時期。季杼以後,到孔甲以前,在這期間經歷了五代六帝,夏王朝的統治一直是比較穩定,基本上保持著向上發展的趨勢。夏王朝以伊、洛一帶的河南地為中心,東通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長淮,所有夏、夷諸部的眾多邦國,大都臣服在它的統治之下。

    夏朝衰敗

    不降死後,讓其弟扃繼承了後位。扃逝,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後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了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著重恭順天帝。《史記·夏本紀》記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產生了不滿,但華夏族與東夷族的關係仍然友好。這有可能是東夷族與華夏族的同化度較高的原因。孔甲逝,其子皋繼位。皋逝,其子發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係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從孔甲經皋與發,到履癸(即夏桀)內亂不止。

    孔甲亂政,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

    發駕崩後,其子履癸(即桀)繼位。桀善武,《史記·律書》誇張地說他「手搏豺狼,足追四馬」。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地減少。桀因此還常常討伐那些不順從的部落。古文獻中說桀貪色,他在擊敗某個部落後會從那部落中挑選出他所鍾愛的女子帶回宮作為妃子。《國語·晉語》提到的有施氏,《竹書紀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這種下場。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與伊尹結好,桀卻在洛把她奪走,伊尹憤怒中奔投了商湯。桀的屢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較有權威的部族。有緡氏(即舜的後代)因不服順桀而被滅之。活動於今山東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亂這期間興旺了起來。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討伐商首領湯並敗之。湯被囚禁於夏台(一作釣台),隨後被釋放。除了夏室對外關係的惡化外,文獻中還提到了桀在廷內用人失當。

    桀只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眾疾苦,大約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領湯率領著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後在倉皇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一邊逃一邊戰,最終戰敗於有娀氏舊址。桀逃至鳴條(一說今河南中部,另一說今山西安邑),湯追之,又在鳴條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一作鬲山),與末喜氏同居,最後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縣)並死於此處。(《淮南子·修務訓》稍有不同,說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

    鳴條之戰,夏室被推翻,在方國部落的支持下湯在亳(今安徽亳州)稱「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政權,夏朝,傳13世(《世本》載12世)、17王,歷時472年(依《竹書紀年》),於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滅亡。

    歷史考證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殷本紀》中記載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繫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二里頭宮殿復原圖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並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里頭文化」,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政治制度

    夏朝得法制指導思想可概況為奉「天」罪罰得法制觀。

    奉「天」罪罰的法制觀表現為;一方面統治者的統治依據來自於天命。另一方面打著天的旗號實現統治。

    夏奴隸制部落王國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原始公社制度逐漸解體的過程中,父權家長制家庭成為對它的一種摧垮力量。奴隸制國家的世襲王權和世襲貴族,就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國家形成之後,各級貴族組織仍然要保持舊的血緣聯繫,嚴格區分姓氏。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們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為氏。在各級貴族之間,就依姓氏的區別建立了各自的宗族關係。這種宗族關係,雖然沿襲了舊的氏族組織的遺制,但在實際上是以父權家長制為核心,按其班輩高低和族屬親疏等關係來確定各級貴族的等級地位的。

    奴隸制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後,為了進一步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就在以往的基礎上制定了《禹刑》,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奴隸製法典。

    《唐律疏議·名例律》中有,夏刑三千條鄭玄注《周禮》說:「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可見夏朝法律數量應較多,規定應該比較細密,法制應初具規模。《左傳·昭公六年》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後人大多將《禹刑》作為夏朝法律的總稱。夏朝已初步形成奴隸制五刑,並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

    除了《禹刑》外,還有《政典》《甘誓》。《甘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軍法。

    軍事

    夏朝的軍隊,是為了維護統治而發明的專職征戰的工具。夏以前,各部落、部落聯盟之間的征戰由部落內部的青壯年男子負擔,夏建立後,中原形成了統一的部落共同體,並出現了國家機構,因此專職戰鬥的隊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禹征三畝,稱他所統領的軍隊為「濟濟有眾」;啟征有扈,嚴厲告誡所屬的軍隊要嚴格聽從他的指揮。足見當時已有強大的軍隊。

    經濟制度

    土地制度

    關於夏代的社會性質問題,目前史學家雖然還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當時存在著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為不少同志所同意。

    《左傳》哀公元年記載伍員談到「少康中興」,少康因過澆之逼逃奔有虞時說:「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歡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這裡所說的「一成」,當是《周禮·考工記·匠人》所說的「九夫為井」,「方十里為成」的「成」。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為成的「成」,就是百井。《漢書·刑法志》又說:「殷商以兵定天下矣。……立司馬之官,設六軍之眾,因井田而制軍賦。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這段話雖然說的是殷周之制,但從這裡所說的「成方十里」、「成十為終」是區劃土地的單位名稱看來,使我們可以肯定《左傳》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井田制即公社所有制的存在。所以,古代文獻中也多謂井田之制,「實始於禹」。

    賦稅制度

    根據《孟子·滕文公上》的「夏後氏五十而貢」看來,夏代的公社農民可能在耕種自己的五十畝「份地」外,還要耕種五畝「共有地」,即如趙岐《孟子注》所說「民耕五十畝,貢上五畝」。這種年納五畝之獲以為貢的實際內容,如同馬克思所指出,本是「指原始共同體時的貢賦關係」。這種「貢法」,我們還可以從古代文獻中看出它的原始意義。《說文》云:「貢,獻功也。從貝工聲。」《初學記》卷二十又云:「《廣雅》云:『貢,稅也,上也。』鄭玄曰:『獻,進也,致也,屬也,奉也,皆致物於人,尊之義也。』按《尚書》:『禹別九州,任土作貢。』其物可以特進奉者曰貢。」這裡所說的都指民間勞作獻納於上的意思,正如《周禮·夏官·職方氏》職云:「制其貢,各以其所有。」這就說明夏代公社中的大部分土地已經作為份地分配給公社成員,由其獨立耕種;另一部分土地作為公社「共有地」,由公社成員共同耕種,將其收穫物採取貢納的形式,繳納給公社酋長。這與恩格斯在論述克勒特人和德意志人氏族時曾經說過的「氏族酋長已經部分地靠部落成員的獻禮如家畜、穀物等來生活」是一樣的。《尚書·禹貢》系後人所作,其中所記九州向國家貢納的情形,雖然不能認為完全可靠,但其中說到:「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栗,五百里米」的隨鄉土所宜的貢納制在夏代業已存在,當是可能的。因此,所謂「夏後氏五十而貢」的「貢法」,並不像《孟子·滕文公上》引龍子所說:「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孟子所說的「貢法」,並非禹之「貢法」,前代學者早有指出,例如閻若璩引胡渭之說云:「龍子所謂莫不善者,乃戰國諸侯之貢法,非夏後氏之貢法也」。甲骨文中的殷商土田與耕作。

    經濟技術

    農業

    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考古發現在夏代已經有谷、稻、麥、菽、瓜等多種農產品。夏實行「五十而貢」的稅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納稅。後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也已經存在,只是還沒有大規模推廣而已。

    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歷的農曆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

    畜牧業

    畜牧業有一定發展。有一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馬的飼養得到很大重視。此外制陶業在夏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極為重要的行業。至於青銅器,中國已經發現了二里頭文化的銅刀。如果二里頭文化被認為是夏朝時期的文化,那麼這件青銅器就是夏朝時期的。夏代青銅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它鑄造青銅的歷史不長,所以青銅器沒有形成一個好的規範,所以它有點像陶器的樣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一模一樣,比較原始,它沒有好多花紋,有小圓點,刻畫簡單的線條。

    交通工具

    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

    科學文化

    二里頭文化

    龍山文化的蛋殼高柄杯有關夏代社會發展的情況,古代文獻記載既少,又多模糊不清。關於夏代的地下考古工作,目前還在繼續探索中。經過多年的調查和發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發現了一種介於河南龍山文化和鄭州二里崗早商文化之間的文化遺存,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內涵較典型,稱為「二里頭文化」。

    這一文化遺存的時間,據測定,約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屬於夏代紀年範圍內。目前,雖然還沒有足以確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證據,但所提供的豐富考古資料,有力地推動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工作。

    干支紀年紀日法

    中國傳統的干支紀年紀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為名,說明當時用天干作為序數已較普遍。

    夏代的曆法,是我國最早的曆法。當時已能依據北斗星旋轉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夏歷就是以斗柄指在正東偏北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歷」的重要文獻。它按夏歷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農業生產發展水平,保存了我國最古的比較珍貴的科學知識。

    原始文字

    從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已經出現,並在逐步發展中。在殷墟等處發現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國現已發現的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從殷墟時代上溯到夏初,不過**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獻記錄,是無可懷疑的。馬賀山認為:商朝的文字是成熟的,夏朝的文字也是成熟的,因為歷史上已有夏篆的記載,則是夏朝的傳世文字,是夏篆。夏朝甲骨夏朝文字

    一提篆字,人們自然會想到大篆和小篆,所謂大篆,即指周篆;所謂小篆,即指秦篆。篆字,就是官方文字。歷史上還有夏篆一說,由於人們未發現夏朝文字,所以人們一直對夏篆有不同看法,如:『夏篆,傳說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稱也。從考古實物來看,尚未發現確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則必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會夏篆之說,凡此種種,皆依托之偽說』在這裡夏篆被認為是『附會』『偽說』其根據是夏朝文字不存在,哪裡還談得上夏篆?

    夏朝文字真的不存在嗎,夏朝文字真的沒有流傳下來嗎,不是的,那是由於某些歷史學家如胡適、顧頡剛等否認夏朝的存在,而郭沫若則隨聲附和,引起了學術界的混亂,夏朝不存在,夏朝文字何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另外滯後的考古工作,還未挖出夏朝文物,也未挖出夏朝文字,所以在一些人眼裡,夏朝和夏朝文字,僅僅是神話傳說而已。

    帝王世系

    夏朝君主於古籍中被稱為後、夏後、夏後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五百年(一說四百七十二年),是為後人所推算。如夏代的開始從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則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後經過了五百餘年。

    1、禹

    2、啟

    3、太康

    4、仲康

    5、相

    6、少康

    7、予

    8、槐(芬)

    9、芒(荒)

    10、洩(世)

    11、不降

    12、扃(局、禺)

    13、廑(胤甲)

    14、孔甲

    15、皋(吳、皋苟)

    16、惠)

    17、履癸(桀)

    禹帝(姒文命,前2070年~前2061年)

    在位10年。姓姒,名文命,鯀的兒子。是黃帝的玄孫。由於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稱為「大禹」。他的父親治水不成而被殺,禹接替治水的工作,採取疏導的方法,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後繼舜為帝。稱國號「夏後」,故稱「夏禹」。他在塗山大會諸侯,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雛形,禹鑄造九鼎,象徵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於會稽山。姒

    姒啟(前2057年~前2019年)

    在位39年。姓姒名啟,大禹的兒子,大禹死後,啟即位為天子,即位後擊敗有扈氏的反抗,鞏固了政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

    姒太康(前2018年~前1990年)

    在位29年。姒太康,夏啟的兒子,繼啟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鬆弛。在他外出打獵時,有窮氏首領后羿乘機入侵,自己作了君長,史稱「太康失國」。

    姒仲康(前1989年~前1977年)

    在位13年。姒仲康,姒太康的弟弟。即位後無力恢復夏的天下。

    姒相(前1976年~前1949年)

    在位28年。姒相,仲康的兒子。即位28年後,寒浞攻打他,相被殺。後來的40年間為后羿等篡權。

    后羿

    有窮氏,夏王朝第六任帝,嫦娥的丈夫,是為暴君兼昏君。他和殺他的寒浞為歷史上少見的幾位改姓未改朝代的篡權者,當時夏王姒啟的兒子姒太康耽於遊樂田獵,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之弟姒仲康為夏王,實權操縱於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顧四處打獵,後來被親信寒浞所殺。

    寒浞

    姓寒(又作韓),單名一個浞字,又名漪。寒浞出生在夏王仲康七年(庚申,公元前2041)。他是一位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他不僅殺死了自己的師父,還殺死了他的義父后羿,奪取了有窮國的半壁江山。後來他又繼續窮兵黷武,興師滅掉了夏王朝,使夏王朝亡國四十年之久。但後來,在公元前1962年,姒少康復國大軍先後攻克了寒浞的兩大封國,收復了中原地區的大部。緊接著便進軍攻打寒浞的老巢斟尋都城。此時寒浞已經年近八十歲,無力征戰撕殺,只好躲在深宮裡苟延殘喘。他的部下見大勢已去,為了給自己和家人留條活路,他們在夏軍圍城的時候突然反叛,殺入宮中,把寒浞從妃子的被窩裡光著**拉出來,打開城門將他獻給了姒少康。姒少康下令將他處以極刑,同時命令將寒浞一族斬盡殺絕。

    姒少康(前1908年~前1年)

    在位21年。姒少康,姒相的遺腹子。姒少康時終於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史稱「少康中興」。姒少康是一位有作為的國王,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明君。

    姒杼(前1887年~前1871年)

    在位17年。姒杼,少康的兒子。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國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

    姒槐(前1870年~前1845年)

    在位26年。姒槐,姒杼的兒子。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姒芒(前1844年---前1787年)

    在位58年。姒芒,姒槐的兒子。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姒洩(前1786年~前1765年)

    在位22年。姒洩,姒芒的兒子,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姒不降(前1764年~前1746年)

    在位19年。姒不降,姒洩的兒子。在位19年後,讓位與其弟姒扃。

    姒扃(前1745年~前1725年)

    在位21年。姒扃,姒不降的弟弟。

    姒廑(前1724年~前1705年)

    在位20年。姒廑,姒扃的兒子。他在位時,夏國開始衰落。

    姒孔甲(前1704年~前1674年)

    在位31年。姒孔甲,不降的兒子。司馬遷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可見姒孔甲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

    姒皋(前1673年~前1671年)

    在位3年。姒皋,姒孔甲的兒子。

    姒發(前1670年~前1652年)

    在位19年。姒發,姒皋的兒子。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國進一步衰落。

    桀帝(姒履癸,前1651年~前1600年)

    在位52年。桀,姒發的兒子。是歷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窮奢極欲,暴虐嗜殺,終於被商湯所滅,結束了長達近500年的夏王朝。又名癸、履癸,商湯把他謚號桀(兇猛的意思)。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發之子,在位52年。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生卒年不詳。發病死後繼位,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52年,國亡,被放逐而餓死。

    夏朝當發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至桀時,延續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驕奢自恣。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荒唐無稽之事,常使妹喜歡笑不已。民眾的生活則十分困苦,他們每年的收成難得溫飽,更無兼年之食,每遇天災則妻離子散。夏代臣民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說,你幾時滅亡,我情願與你一起滅亡。同時,四方的諸侯也多背叛,夏王朝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

    他即位後的第三十三年,發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擋不住,進貢給他一個美女,名叫妺喜。桀十分寵愛妺喜,特地為她造了富麗堂皇的瓊室、象廊、瑤台和玉床,這一切的負擔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異常,敢怒而不敢言。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個名叫趙梁的小人,專門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樂,如何勒索,殘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寵信。

    桀即位後的第三十七年,東方商部落的首領湯將一個德才兼備的賢人伊尹引見給桀。伊尹以唐堯、虞舜的仁政來勸說桀,希望桀體諒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聽不進去,伊尹只得離去。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無度,竟命人造了一個大池,稱為夜宮,他帶著一大群男女雜處在池內,一個月不上朝。太史令終古哭著進諫,桀反而很不耐煩,斥責終古多管閒事,終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藥,就投奔了商湯。夏桀手下有個叫關龍逄的臣子,聽到老百性的憤怒聲音,便對桀進諫說:「天子謙恭而講究信義,節儉又愛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穩固。哪今陛下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滅亡。陛下已經失去了民心,只有趕快改正過錯,才能挽回人心。」桀聽了又怒罵關龍逄,最後更下令將他殺死。

    夏桀認為他的統治永遠不會滅亡。他說:「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他還召集所屬各部首領開會,準備發動討伐其他部落的戰爭。桀日益失去人心,弄得眾叛親離。

    這時候,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日益興旺了起來。桀擔心商湯會危及自己,就藉故將他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省禹縣境內)。不久,湯設計使桀釋放了自己。

    後來,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了桀的黨羽韋國、顧國,擊敗了昆吾國,然後直逼夏的重鎮鳴條(今山西運城市東北安邑鎮)。桀得到消息,帶兵趕到鳴條。兩軍交戰,夏軍將士原來就不願為桀賣命,乘機紛紛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倉皇逃入城內。商軍在後緊追,桀匆忙攜帶妺喜和珍寶,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縣)。後又被成湯追上俘獲,放逐在此。長達500年的夏王朝結束。

    註:夏代君王生卒年代久遠不可考,且說法各異,此處是其中一家說法,僅作參考。

    後裔

    夏滅亡後,剩餘勢力主要留在中原活動,還有兩支分別向南、北方向遷移。桀帶著不少夏氏族人員從歷山南遷至南巢,這便是南支。北支進入今蒙古平原,與當地諸族融合,這便是後人所稱的匈奴。《史記·匈奴列傳》載道「匈奴,其先祖夏後氏(即有夏氏)之苗裔也」。《括地譜》更詳細地解道「其(即桀)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即北原遊牧民族國謂之匈奴」。

    郭沫若、胡厚宣認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戰敗後的夏。

    夏桀滅後,商湯王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貴族於杞國,以奉祀宗廟祖先。「杞在商時,或封或絕」。周武王滅商為王之後,封大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後代世代為禹守陵至今。

    重大事件

    夏朝的建立及政治狀態

    禹死之後,為了爭奪領袖的地位,啟殺伯益繼承禹位,又出兵打敗有扈氏部落,啟的統治得到各部落的正式承認,歷史上稱為「禹傳子,家天下」。何謂「家天下」?傳說,禹以前「選賢與能」,實行民主選舉部落聯盟首領的禪讓制,是「天下為公」的時代;禹死傳子,實行王位世襲制,進入了「天下為家」的時代。「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塗山之會

    當時,塗山氏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中原各方國中勢力最強。兩族結成了牢固的政治聯盟,對大禹治水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禹即帝位後,皋陶、伯益迭為首輔,塗山氏成了夏後氏最倚重的力量。為了進一步獲得妻族的支持,大禹便攜同女嬌,在塗山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準備與共工決一死戰。

    太康失國

    當夏王朝的統治基本穩定之後,以啟為首的貴族統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剝削廣大庶民群眾,放縱於「淫湎康樂」的生活。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夏王朝內部發生內訌,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爭立,接著又有武觀叛亂,廣大庶民群眾就借此展開了強烈的反抗鬥爭。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他「因夏民以代夏政」,藉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失國讓夏朝的統治中斷了40多年。

    有窮后羿,以善射見稱,是東方夷人諸部勢力比較強大的首領之一。當夏王室發生內亂,統治力量大為削弱的時候,他攻入夏都,趕走太康。但后羿也是一個殘暴的統治者,他自恃有強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獵遊樂,把政事交給寒浞經營。後來,寒浞又勾結后羿的「家眾」,殺死后羿及其家屬,篡奪了統治權。

    少康中興

    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及其餘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城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後,少康終於「坐鈞台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史稱「少康中興」。

    鳴條之戰

    夏朝末期(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進行一場決戰,這場戰爭成為夏王朝滅亡的轉折點;戰爭的結果導致夏王朝滅亡,商湯建立了中國的第二個王朝商朝.

    史籍記載

    〔一〕《汲塚書》:禹都陽城。《續漢書郡國志》二注

    臣瓚曰:……《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陽翟也。《漢書地理志》注

    《汲塚古文》並云:禹都陽城。《禮記緇衣》正義

    〔二〕《紀年》曰: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三〕(《紀年》):益干啟位,啟殺之。《晉書束皙傳》

    《汲塚書》云:……益為啟所誅。《史通疑古》

    (《竹書紀年》):後啟殺益。《史通雜說上》

    〔四〕《竹書》曰:夏後開舞九招也。《山海經大荒西經》注

    〔五〕啟征西河。《紀年》雲。《北堂書鈔》卷一三帝王部

    〔六〕《竹書》云: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真誥》卷一五注

    〔七〕薛瓚《漢書集注》云:(《汲郡古文》)又云:太康居斟尋。《水經巨洋水注》

    臣瓚曰:……《汲郡古文》云:太康居鎵尋。《漢書地理志》注

    臣瓚云:……《汲塚古文》云:太康居斟尋。《史記夏本紀》正義

    《汲塚古文》云:太康居斟尋。《史記周本紀》正義

    〔八〕薛瓚《漢書集注》:……(《汲郡古文》)又雲……羿亦居之。《水經巨洋水注》

    臣瓚曰:……《汲郡古文》云:……羿亦居之。《漢書地理志》注

    臣瓚云:……《汲塚古文》云:……羿亦居之。《史記夏本紀》正義

    《汲塚古文》云:……羿亦居之。《史記周本紀》正義

    〔九〕《紀年》曰:帝相即位,處商丘。《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一0〕《紀年》曰:(帝相)元年,征淮夷。《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一一〕《紀年》:二年,征風夷及黃夷。《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竹書紀年》曰):後相即位,二年,征黃夷。《後漢書東夷傳》注

    《竹書紀年》曰:(相)二年,征黃夷。《通鑒外紀》卷二

    〔一二〕(《竹書紀年》曰):(後相)七年,於夷來賓。《後漢書東夷傳》注

    《紀年》曰:(相)七年,(干夷來賓)。《通鑒外紀》卷二

    〔一三〕薛瓚《漢書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水經巨洋水注》

    〔一四〕(《竹書紀年》曰):後少康即位,方夷來賓。《後漢書東夷傳》注

    〔一五〕《紀年》曰:帝寧居原,自遷於老丘。《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一六〕《汲郡竹書》曰:柏杼子征於東海及王壽,得一狐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注

    《汲塚竹書》:伯杼子往於東海,至於三壽,得一狐九尾。《稽瑞》

    《書紀年》曰:……夏伯杼子東征,獲狐九尾。《太平御覽》卷九0九獸部

    〔一七〕《竹書紀年》曰: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太平御覽》卷七八0四夷部

    《竹書紀年》曰:後芬發即位,三年,九夷來御。《後漢書東夷傳》注

    《竹書紀年》曰:(槐)三年,(九夷來御)。《通鑒外紀》卷二

    〔一八〕《竹書紀年》曰: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鬥。《水經洛水注》

    《竹書》作馮夷。《山海經海內北經》注

    〔一九〕《紀年》曰:後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二0〕《紀年》云:後荒即位,元年,以玄珪賓於河,命九東狩於海,獲大鳥。《北堂書鈔》卷**禮儀部

    《紀年》曰:後荒即位,元年,以玄璧賓於河,狩於海,獲大魚。《初學記》卷一三禮部上

    《紀年》曰:後芒即位,元年,以玄珪賓於河,東狩於海,獲大魚。後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二一〕《竹書》曰:殷王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山海經大荒東經》注

    河伯僕牛,皆人姓名托寄也,見《汲郡竹書》。《山海經大荒東經》注

    〔二二〕《竹書紀年》曰:後洩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後漢書東夷傳》注

    《紀年》曰:帝洩二十一年,加畎夷等爵命。《通鑒外紀》卷二

    〔二三〕《紀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立十九年。其弟立,是為帝扃。《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二四〕《汲塚書》曰:胤甲居於河西,天有妖鍵,十日並出。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運照無窮。《太平御覽》卷四天部

    《汲郡竹書》曰: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並出。《山海經海外東經》注

    《汲塚書》曰:胤甲居西河,天有孽,日並出。《開元占經》卷六

    《紀年》曰: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祅孽,十日並出。《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汲塚紀年》曰: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通鑒外紀》卷二

    〔二五〕《紀年》曰:後昊立三年(帝皋也)。《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二六〕《紀年》曰:後發一名後敬,或曰發惠(其子立,為桀)。《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二七〕《紀年》云:後發即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再保庸會於上池,諸夷入舞。《北堂書鈔》卷八二禮儀部

    《竹書紀年》曰:後發即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後漢書,東夷傳》注

    (《竹書紀年》)又曰:後發即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太平御覽》卷七八0四夷部

    《紀年》曰:元年,(諸夷賓於王門,獻其樂舞)。《通鑒外紀》卷二

    〔二八〕薛瓚《漢書集注》……(《汲郡古文》)又云:……桀又居之。《水經巨洋水注》

    臣瓚曰:……《汲郡古文》云:……桀又居之。《漢書地理志》注

    臣瓚云:……《汲塚古文》云:……桀又居之。《史記夏本紀》正義

    《汲塚古文》云:……桀又居之。《史記周本紀》正義

    〔二九〕《汲塚竹書》曰:不窋之晜孫。《爾雅釋親》注

    〔三0〕《紀年》曰:後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與伊尹交,遂以間夏。《太平御覽》卷一三五皇親部

    《汲塚書》所謂苕華之玉。《山海經西山經》注

    郭璞曰:《汲塚竹書》曰:桀伐岷山,得女二人,曰琬,曰琰。桀愛二女,○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也。《史記司馬相如傳》集解

    ○苕華。《紀年》。《北堂書鈔》卷二一帝王部

    《紀年》曰:桀伐祿山,祿山莊王女於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斷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藝文類聚》卷八三寶玉部

    《紀年》曰:後桀命扁伐山民,山民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桀愛二人,女無子焉,○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妹喜。《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書紀年》曰:桀伐祿山,獻女於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女,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太平御覽》卷三八一人事部

    燉煌高納之郡府《紀年》曰: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女,曰琬,曰琰。桀愛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太平御覽》卷八0五珍寶部

    燉煌《紀年》曰: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女,曰琬,曰琰。桀愛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事類賦》注卷九

    〔三一〕《汲塚古文》曰:夏桀作傾宮、瑤台,殫百姓之財。《文選東京賦》注

    《汲郡地中古文冊書》曰:桀築傾宮,飾瑤台。《文選吳都賦》注

    《汲塚古文》曰:桀作傾宮,飾瑤台。《文選七命》注

    《紀年》曰:……桀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三二〕《書紀年》曰: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為湯所放。《太平御覽》卷八八0咎徵部

    〔三三〕《紀年》曰:……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三四〕《紀年》曰:……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汲塚紀年》曰: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矣。《史記夏本紀》集解

    徐廣曰:……案《汲塚紀年》曰: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史記夏本紀》索隱

    《紀年》曰:凡夏自禹以至於桀,十七王。《文選六代論》注

    《汲塚紀年》曰:(夏十七王)四百七十一年。《通鑒外紀》卷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