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九十一章 縱橫家 上 文 / 何凌霄

    縱橫家

    目錄

    縱橫家

    縱橫家的產生

    縱橫家代表人物

    縱橫家主要著作

    縱橫家理論

    具體思想

    縱橫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響

    縱橫家

    縱橫即合縱連橫。

    戰國時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一派,是諸子百家之一,創始人鬼谷子,傑出代表人物有: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覆無常,設第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蘇秦為趙國相位,「合縱抗秦」,並兼六國相印,威風八面。但好景不長,其「合縱」即刻瓦解,蘇秦死於齊閔王車裂極刑。張儀受蘇秦「提攜」,做了秦國大夫,而當蘇秦死後,立刻推行他的「連橫」術,使蘇秦的合縱坦蕩無存。也為秦國最後統一國家奠定了理論基礎。

    縱橫家的產生

    縱橫家出現於戰國至秦漢之際,多為策辯之士,可稱為中國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們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割據分爭,王權不能穩固統一,需要在國力富足的基礎上利用聯合、排斥、危逼、利誘或輔之以兵之法不戰而勝,或以較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的智謀、思想、手段、策略基當時處理國與國之間問題的最好辦法,是世界史上獨一無二的歷史階段,其在歷史條件下所創造的智慧是後世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超越的。縱橫家人物多出身貧賤,在最艱苦的投機倒把下是一種人類智慧的超常解放、創造和發揮,他們以布衣之身庭說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也可以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蘇秦佩六國相印,連六國逼秦廢棄帝位;張儀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機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嘗封地;藺相如雖非武將,但浩然正氣直逼秦王,不僅完璧歸趙,而且未曾使趙受辱。縱橫之士智能雙全,有不乏仁義之輩,其人其事若鑒於當代,亦必可使受益者非唯淺耳。

    縱橫家代表人物

    其祖乃鬼谷子,姓王名詡,戰國時代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其長於持身養性和鬼谷子縱橫術、精通兵法、武術、奇門八卦,著有《鬼谷子》兵書十四篇傳世。民間稱其為王禪老祖,中國春秋戰國史上一代顯赫人物,是「諸子百家」之一,縱橫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經常進入夢雲山採藥修道。因隱居清溪鬼谷,所以稱鬼谷子先生。

    曾授蘇、張、孫、龐四大弟子,皆戰國時風雲人物。其後習鬼谷縱橫術者甚多,著名者十餘人,如蘇秦、張儀、甘茂、司馬錯、樂毅、范雎、蔡澤、鄒忌、毛遂、酈(li)食(yi)其(激)、蒯通等,事皆詳於《戰國策》。

    縱橫家主要著作

    今僅存《鬼谷子》十二篇、《戰國策》三十三篇(非其門徒著,主要是縱橫謀士之言行,也可以為縱橫家實戰演習)、《蘇子》三十一篇、《張子》十篇。鬼谷子後附《本經陰符》七篇乃修身養性之法,本經意為基本綱領,陰符為隱秘的符言,非常神秘。唯讀者可有悟但不能道出精髓,所謂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是也。《鬼谷子論非常詳細俱體,也非常微妙,不是輕易可以說出來的,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重在用,若學而不用,長久必有害。必邊學邊用邊體味方可。《戰國策遊說辭總集,幾乎所有縱橫家謀士的言行都在此書。有三大特點:一智謀細,二虛實間,三文辭妙。

    鬼谷子

    王詡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逕庭。因此,歷來學者對《鬼谷子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係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係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係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蘇秦與張儀其謀略與遊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蹦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此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而《鬼谷子》則專於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鬼谷子》的版本,常見者有道藏本及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電子文本為道藏本,取自蕭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譯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國標碼表中無對應的少數漢字,均以「□」符號代之。

    奧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審定有無,與其虛實,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內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遠終陰,陰極反陽。

    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捭:〔音bai3〕分。

    闔:〔音he2〕關。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跡象。

    牧:處理。

    內:接納;忤:逆。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此。動靜虛實之理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象者,像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綱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綱也。常持其綱驅之。

    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遠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像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觀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符應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若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貨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來應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楗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楗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內:入。

    楗:門拴。

    內楗:在本文指以言辭與謀略遊說國君。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戲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戲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戲之理也。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謀,皆由抵戲。抵戲之隙為道術用。

    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鼠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戲罅。聖人見萌牙戲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戲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抵:抵塞。

    戲:隙。

    抵戲:意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的社會各領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