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恐怖靈異 > 謎案追兇

《》章 節目錄 第6回 聖嬰大王六 文 / 天下任縱橫1

    能在京城當官的人一點也不簡單,「京官」絕對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雖然並不是每一個官員都羨慕當京官,但是誰也不可否認京官是一個容易升職的地方。一般來說京官是指在京城當官的官員,其實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分的。在官場上大家不但分派系和派別,而且分場地和職能。例如工部的官員雖然內部有分歧,但是對外的時候比較團結,但任何人詆毀工部的時候,工部的人都會同氣連枝。就像秦泰熟知的刑部一樣,內部有刑部本部、大理寺、刑部大牢等多個部門,相互之間關係並不好,甚至於相互陷害和攻擊。但是一旦有人想打刑部的主意,或者是想插手刑部某一個職能部門的時候,這些官員就會聯手起來阻礙外人。這時候的刑部不但團結,而且可以做到資源共享。當初刑部大牢出事的時候,要不是譚綸高明,秦泰已經掌握了一些真相,根本就不能這麼容易插足進來。為此譚綸才好不容易因為這件事情,控制了刑部大牢,終於控制了刑部將近四分之一的實際權力。

    在當時一些深知官場底細的人,能把官場分得很清楚。整個大明王朝分為四大塊,第一是皇親國戚為代表的權貴;第二是士紳為代表的地主;第三是文人墨客為代表的在野人士;第四是廣大農民為主,從事農工商的老百姓。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擔心自己的江山不穩,所以一直以來都是以奴役老百姓,不讓老百姓掌握太多知識的方式,管理著絕大多數的老百姓。這樣雖然比較好管理,但是導致大多數的老百姓不懂法、不識字,甚至於不講理,只會動粗。作為統治階層的代表帝王,早就有了對付其他階層的辦法,奴役和愚昧老百姓、拉攏和分化對朝政指手畫腳的在野人士、控制士紳代表。早在漢唐時期,一些帝王就提出「君王和臣工共治天下。」的話,意思就是說作為統治者的帝王和士紳代表官員們一起治理國家,管理天下的老百姓。給了士紳們一個美好的未來,這些手裡有田地和資源的士紳們才會和統治者合作。一旦官員和帝王在一起了,帝王可以用地位和權勢控制官員,把官員們和統治者綁在一起,讓士紳們不得不和統治者同流合污。為了更好地控制士紳,統治者會用聯姻等方式分化他們內部,導致士紳們不是鐵板一塊,久而久之就有了黨爭和朝中大臣的派系鬥爭,其實這一切都是帝王們在背後鼓動造成的。在野人士一般都是書生或者清高的人,他們之所以沒有當官,不是他們不想當官,而是他們當不了官或者沒能力繼續當官。這些人索性以教書或者批評時政為生,經常發表一些抨擊朝廷的言論。這些人不但有文化,而且很有煽動能力,很容易造成某一個地區的混亂。但是這是統治者需要的,所以統治者暗中默許他們存在下去。有了這些人,朝中的官員不敢過多的干預帝王的內部問題,不然就會被某些人「揭瘡疤」。官員們不但需要臉面,而且需要一定的支持者,一旦自己身敗名裂的話,不但當不了官而且會影響一家人的生存。沒有一個官員幹那自己一家人的名譽和性命開玩笑。這些在野人士成為了統治者豢養的狗,統治者要他們攻擊誰他們就攻擊誰,要他們怎麼議論時政他們就怎麼說。雖然也有一些不好控制的人,企圖擺脫統治者的控制,但是統治者有辦法對付這些人。這些人或許不愛錢,或許真的不怕死,但是他們珍惜自己的名聲,只要他們敢亂來,統治者就會給他們按上不好聽的罪名,甚至於捏造一些子虛烏有的破事詆毀他們。他們就會屈服於統治者,就會乖乖地當統治者的狗。就算這些人來到了老百姓中間,或許可以鼓動起一部分的老百姓,但是絕對不能成為這些鬧事者中的骨幹。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人不是真正的老百姓。從根子上這些人嚮往富貴,把自己早就脫離在底層之外,嚮往著士紳生活,再加上看不起老百姓,所以他們不能和廣大的老百姓一條心。這才有了經典的語句「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這個「秀才」不一定是什麼真的秀才,而是指有文化的在野人士,他們想煽|動大家造反的話,成功幾率微乎其微,簡直就是「紙上談兵」。

    統治者這一階層代表人物是帝王,這是歷朝歷代的規矩。但是帝王不一定是真正的統治者階層實際代表,一旦大權旁落或者帝王年紀太小的話,代表就會是太后或者某一個王叔。所以統治者階層不太平,任何一個有可能成為下一任帝王的皇親國戚都不能小視。至少他們才是有資格登上統治者名義上最高寶座的人。所以登上帝王寶座的統治者,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他們身邊這些親戚。統治者不但需要這些同宗同祖的人支持自己,更需要防備這些近親們。

    老百姓和在野人士已經被統治者馴服,在這些統治者眼裡,老百姓是豬狗不如的奴隸,在野人士是他們身邊的狗,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士紳。長久以來士紳們其實也早就分化了,按照他們各自的能量劃分為三種。第一種大家族,他們是官宦人家,幾乎每一代的男人都當官,或者曾經當過官。在他們看來當官是必然的,他們可以控制一些官員或者地方的政務。對於這些大家族,統治者一邊安撫一邊對他們戒備,找機會就會想辦法打壓他們的勢力。一些大家族在站隊或者態度上不夠理想,導致一些大家族從此消失或者一蹶不振。第二種是書香門第,這些家族也有人當官,但是需要靠一些運氣和自己的本事。他們能當官就當官,當不了官的在家耕讀傳家。這是統治者最願意拉攏的對象,因為他們不但好控制而且最需要統治者的讚許。有時候統治者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就能換來整個家族的忠心,對於統治者來說太划算了。第三種就是小地主,他們沒有資格當官,只能依附在統治者或者大家族身邊,為他們搖旗吶喊。這些人也不可小看,在他們的鼓動下,會影響一大批的老百姓。當然最先得知老百姓風吹草動的也是這些小地主,他們就是統治者安插在老百姓身邊的的探子。

    「君王和臣工共治天下」中的「臣工」就是指全體的官員,其中也包括最底層的衙役和官吏,以及士兵等等。按職能來分的可以分為文官、武將、勳貴和內侍。文官很好理解,就是指朝中的文職官員,包括各地地方衙門的官員、衙役、官吏;武將就是指軍隊的直接管理者將軍、軍官、士兵、工匠,以及軍戶家屬;勳貴是指在開國或者重要時期時期立過特殊貢獻得到世襲的功臣後代;內侍就是指管理後|宮的太監、宮女、嬪妃等等,在大明王朝時期也包括錦衣衛和東廠的人。由於明朝的軍隊管理制度是實行軍戶制,也就是說一旦成為了軍人,就要一家人世世代代當兵,父親老了退下來兒子頂上,大兒子戰死了小兒子頂上,兒子死光了孫子頂上。一旦家中沒有了男丁,就會被剝奪軍戶資格。這樣一來不但便於管理,而且有延續性,父親會把自己的經驗一五一十地告訴兒子,孩子從小接觸軍隊,不用擔心不懂軍營的規矩。但是這麼做的缺點就是「尾大不掉」,一些軍戶把一些不良風氣就這麼遺傳下去,成為了軍隊不能改變的弊端。由於勳貴也是武將出身,所以勳貴可以和武將算在一起。這就成為了明朝最有特色的三足鼎立的局面,文官勢力最大,武將馬馬虎虎,背後有皇帝撐腰的的內侍掌握機要和財政大權。

    由於統治者對於武將的忌憚,還有文官歷來對武將的仇視和不屑一顧,所以在明中期之後,武將漸漸失去政治地位,甚至於淪落為文官的家奴。一些文官甚至於當眾像罵自己家的奴才一樣的訓斥同一級別的武將,還出現了五品知府當眾批評正三品總兵的事情。統治者覺得這麼做還不夠,暗中鼓動文官奪走了武將的指揮權不算,還下達了一系列不公平的命令。首先武將只有軍隊的管理權,沒有下達作戰命令的指揮權。其次駐軍要聽從當地地方官員的號令,一切給養要地方官員供應。這就把軍隊的生殺大權交給了地方官員,一旦軍隊和地方發生摩擦的話,就會導致軍隊斷給養的狀況。逼得一些軍官不得不向文官低頭。這還不夠還有更厲害的殺招等待著武將,作為傳統最高的辦事機構內閣,直接對皇帝負責的衙門,竟然不允許武將成為內閣成員。也就是說武將永遠不能進入權力核心,永遠只能是文官手裡的工具。這樣做不但打擊了武將的積極性,而且坐大了文官的囂張氣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