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回到明朝當太子

第二卷 南方 第二卷 南方第二百七十九章 會戰(15) 文 / 淡墨青衫

    把王承恩送到臨時安置的下處,朱慈烺便是在直衛們的簇擁下,騎馬外出巡視。儘管他心事重重,這是每天必做的功課,他絕不會因為任何事而耽擱。

    時近年關,清江的商人反而更多了。[lvex.]

    沿河兩岸,到處都是興建中的商舖客棧,一眼看不到邊。

    街道已經不再是原本沿河東西十來里的格局,而是已經有了縱深。

    鱗次櫛比,青磚碧瓦,儘管是冬季,仍然有著南方特有的秀氣和溫潤。

    儘管是在江北,但清江這裡河道縱橫,街道的房舍邊上就有運河支流,很多百姓的房舍就建在沿河兩岸,與大街的商舖一起,構成了一個漂亮新興城鎮。

    儘管是在高處,極目遠眺,清江城已經是一眼看不到邊的大型城市了。

    原本清江就是一個極重要的南北貨運的中轉點,明朝在這裡設漕運總兵,清朝的漕運總督府和南河總督府都設於此,但現在就發展成如此模樣,還是得益於朱慈烺在此。

    他的行營諸司中光軍需司在這半年裡就蓋了幾十處倉房,房舍過千間,僱傭的當地人超過三千人。

    其餘諸司,僱傭人手,招募長夫,興建碼頭,庫房,房舍。

    整個市面,光是客棧飯館就比半年前多出百倍來。

    聞風而至的商人就更多了,儘管要交釐金,費用增加了,但人員流動多了,商機卻是比別的地方更多了。

    商人逐利,才不管現在大局如何,只要清軍一天沒有殺來,流賊一天不曾犯境,清江這裡的商人商舖,就會一天比一天增多。

    當然,還是比不過泉州這樣的海洋貿易為主的城市。

    泉州的港口裡檣櫓如雲,每天都有大量的來自各國的商船進港口,大明的商船就更多了。

    往日本航線,往南洋航線,還有往印度的。

    整個城市乾淨整潔,商人數十萬,富裕的叫人難以想像。

    泉州,廣州,南京,蘇州,閩浙南直江西,整個江南的精華圈就是這幾省,每個城市都有港口,把中國的絲製品和瓷器大量出口,雖然帶來的物價漲高和農業經濟遭到破壞的惡果,但多年海外貿易畢竟使得民間富裕,特別是白銀海量湧入。

    只要解決了銀本位的弊端,由政府調節糧食作物的種值和收購,整個南中國仍然將會飛速發展,完全能把同時代的歐洲甩在身後。

    在當時只是工業文明的發端,工業產出還遠沒有甩掉手工業作坊的地步,在這個時候,中國人也完全當得起吃苦耐勞,勤勞智慧的評價,只要統治階層不是換了更野蠻落後滿清,未來的海洋是屬於中國的。

    很多事情,只從身邊的微小改變,就可得到相應的判斷。

    此時此刻,朱慈烺怎麼可能捨棄眼前的一切?

    崇禎並不是猜忌他,但皇帝畢竟是皇帝,現在的崇禎,可能是到了想叫太子返回東宮,安心讀書,坐觀天下風雲的時候了。

    畢竟以皇子典軍,久鎮於外,並非良策。

    入南京之初,皇室威望盡失,而且有流賊緊隨而至的威脅,史可法等諸鎮並不得力,劉澤清從不聽命行事,形同藩鎮,這些崇禎都十分清楚。

    在那個時候,崇禎可以支持朱慈烺奪軍,鎮守清江,整軍頓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現在眼看諸鎮成型,軍力強大,而且經過調整之後,孫傳庭能鎮住清江行營的諸鎮,魏岳等人可以直接聽從指揮,江北防務可告無虞。

    黃得功和左良玉等鎮,現在也可以開始梳理整頓,這些就絕不允許朱慈烺再插手了。

    加上捐納釐金銀元改制,清吏制絕火耗加官俸,這些事都是朱慈烺的發端,現在留在清江反而不便,不如回到南京,贊襄政務也好。

    當然,這其中必有不少外朝官員的功勞,還有內廷宦官的策應吧……

    ……

    ……

    不遠處,一群行營諸司的文官們也是罕見的騎馬跟了出來。

    剛剛拜

    ing部尚書兼太子三師,已經正式進入大明一品行列的陳名夏臉上並無絲毫笑意,此次加guān,味道不對,這是明顯昭然的事實。

    除他之外,方以智除禮部侍郎,陳子龍暫無消息,不過聽說農工司要直升農工部,這是太子極力主張,朝野之中,反對者甚眾。

    釐金,納捐,其實都有前途可追,而且反對者利益分化,反彈力量不大。

    銀元火耗原本會引起軒然大波,不過緊接著又是加guān俸,細節上做的猶其之好,所以不僅沒有太激烈的反對,反而給太子加分不少。

    但在各地收縮府泉,加重省泉和縣泉,裁撤分守、分巡等諸道,加設提xing司fǎ、財稅轉運諸司,卻又觸及了不少人的利益。

    設農工部,各地派駐分司,管的是農田水利,倉儲,轉運等很多有油水的大事,中樞和地方早就爭的一團糟,此事的阻力,實在不少。

    就陳名夏等人來看,太子行事還是有點急了,若是從容行事,恐怕就要容易很多。

    現在皇帝的意思,明顯是期盼皇太子自請回南京,父子間不失南渡以來的情義,而提拔孫傳庭和諸多武將,也強化了行營諸司,明顯的就是叫太子放心。

    皇太子返京之後,在淮安清jiāng一帶的junzheng大事,仍然一如舊制,不會人去zheng息。

    崇禎如此,已經是極外耐心和寬容,並且從這些細處來看,對皇太子不失父子之情。

    皇家無qin情,能做到如此地步,已經實屬難得。

    「諸公。」跟隨皇太子半天,眼看天空最後一抹紅e漸漸黯淡,在眾人眼中唯有晦澀的鐵灰之e,陳名夏終下決心,向著諸司眾同僚道:「諸公以為,殿下當有如何的處斷?」

    「殿下心志堅強,我恐怕……」龔鼎孳這一次也是升了guān,但神e間還是那麼落拓不羈。從北至南的這一場奔波,他已經只願做事,做guān是放在後頭。

    此時他自然也是十分擔心,不過話至嘴唇,卻又縮了回去。

    事涉皇家,關係到皇帝和太子父子的關係,豈可不慎?這等話,可不是容易出口的。

    原本按大明祖制,皇太子早就不問外事,只是在東宮講書學xi,即位之後,才會真正介入國家大zheng。

    到時候的第一步,當然就是改朝換代。其實,也就是任用自己的東宮qin信。

    比如穆宗在東宮的講師高拱,張居正,就是最明顯的例證。

    現在的情形已經和當年不同,就算是國初之時,成祖極喜皇太孫朱瞻基,也就是後來的宣宗皇帝,北征蒙古時將太孫帶著,並且給太孫成立幼軍,早早叫太孫掌握軍隊。

    但為大元帥,出鎮一方,掌握重兵,這對很多人來說,實在太過了一些。

    種種反對的聲音就是湍急的暗流,終於使得皇太子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現在退,仍然不失對朝局有重大影響的強勢東宮。

    違拗皇帝的意思,繼續在清江堅持,先不說將來,現在的理由就十分難找。

    皇太子將會做如何的抉擇?

    「唉,如果是我,又當如何?」

    野心勃勃而能力出眾的陳名夏,原本想要說些什麼,但他很機警,行營之中,皇太子向來是以平衡之術馭下。

    眾論相攪和大小相制,太子並不刻意為之。

    甚至武將相處甚為融洽,太子也並不視為威脅。

    但在體制上,到處都是約束和平衡,到處也是監視和警惕的眼神。

    內保局可不是吃素的,這個時候說錯一句話,記了下來,將來太子胸襟再寬廣,他也可能難以寸進了。

    儘管他的軀體內藏著熊熊烈火,甚至巴不得有人說一聲:「陳司正可掌清江行營,諸司增之,魏將軍等聽令行事,軍政大事,殿下從南京指示機宜,那是十分妥當,斷不會有失的……」

    但環顧左右,卻也知道,絕不會有人來出這種頭。

    淺淺的暮色之中,突然有奔雷般的響聲。

    眾人一驚,扭頭一看,卻見是過百騎從大營方向,飛馳而來。

    再近一些,可以看到全部是明盔山文,大紅披風的三品以上的武將。

    行營武將已經有軍銜,魏岳的軍銜是銀牌上飾兩顆金星,但披風也是武將的特有裝飾,只有三品以上,才可配飾紅色披風。

    這一隊騎兵全著紅色披風,幾乎是大營中所有的三品以上的武將全來了。

    「殿下!」

    皇太子就在眾人前方不遠,也見眾將飛騎趕來,在朱慈烺策馬過來之後,魏岳等人已經從馬上飛身而下。

    「臣叩見殿下。」

    「你們怎麼來了?」朱慈烺眼神中露出一抹異色,看著眾人,他先上前一步,不過很快就矜持的停下腳步。

    「臣聽說,內使中官有皇后召殿下返南都之語。」魏岳沉聲道:「前方強敵壓境,殿下是軍中的主心骨,此時此刻,萬不可離營返京。」

    「是,臣意與魏將軍相同。」李恭碰首道:「殿下,離營不得。」

    「前方軍情瞬息萬變,殿下不在清江,臣恐前方戰事會有不利。」

    「臣叩請殿下萬勿返南都。」

    近百大將,一起叩請,聲勢之大,已經足可叫人動容。

    到了此時,陳名夏才明白過來,真正能掌握這支強軍的人是誰。適才自己的糊塗心思,簡直就是在發夢。

    不要說魏岳這樣的大將,就是普通的一營統帶,又豈是他這樣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可以折服指揮的?

    (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