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軍事歷史 返回目錄


戈壁狼纛—突厥篇

作者:catmi

    「突厥」一詞,根據17世紀成書的《突厥語辭典》,意為「最成熟的興旺之時」。突厥人屬於中亞民族,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寫。突厥人創造文字,開北方民族之先河,遺字散見於陰山和烏蘭察布草原的巖畫和蒙古國的碑刻上。

    突厥人原為柔然人的鍛奴,有發達的冶鐵技術,但以遊牧經濟為主。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蒙古高原。其文化及風俗習慣,如製造高輪木車、東向拜日、崇拜薩滿巫師等,對契丹、蒙古多有影響。突厥人的後裔汪古部在陰山以北遊牧,因支持成吉思汗建國有戰功,被蒙古人視為「安答(夥伴)」,與成吉思汗家族保持世世通婚的密切關係。突厥汗國後分東、西突厥和後突厥,立國近200年(552年—745年)。突厥人以狼為圖騰,旗幟上繪製金狼頭。可汗征發兵馬時,刻木為信,並附上一枚金箭,用蠟封印,以為信符。各部接到信符,立即應徵作戰,戰馬的裝備、給養皆由牧民自備。

    突厥人善戰,以戰死沙場為榮。實行火葬,死者集屍於帳內,子孫及親屬們殺羊馬祭奠,並走馬繞帳7周,其中一人至帳門前用刀割破自己的臉,血淚交流,連續7次。隨後,擇日取死者平生所乘之馬和經常服用之物,與屍體一同焚化,收其骨灰。春、夏死者,待秋時葬;秋、冬死者,待春季葬。埋葬之日,各地親友前來會祭,仍舉行設祭走馬和割面儀式。葬畢,於墓前立石樹標,依生平殺人之數立石,殺一人,立一石,並以供祭的羊、馬頭掛於石標上,石上刻有死者相貌及生前所經過的戰爭場面。在內蒙古北部草原上,常見此類石人墓。有單石圈、雙石圈以及多石圈等,石圈中間豎立一石人。石人有的刻得很簡單,用一天然石條刻出眉、眼、鼻、嘴,稍加工以顯出頭部。有的石人一手握劍,一手端一杯。這樣的石人墓在中國新疆以及今蒙古國境內、俄羅斯西伯利亞均有發現。

    732年,突厥毗伽可汗為紀念其亡弟闕特勤的功勳而立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則立於735年。二碑分別記述後突厥汗國的建立者阿史那骨吐祿的長子毗伽可汗和次子闕特勤的生平事跡和功績。二碑俱在今蒙古國後杭蓋省和碩柴達木,彼此相距約1公里,為大理石製成。闕特勤碑正文60行,毗伽可汗碑正文80行,分漢文和突厥文兩部分。闕特勤碑的漢文碑文為唐玄宗親書,而毗伽可汗的漢文碑文則是唐史官李融書寫的,突厥文部分則由兩人的外甥也裡特勤撰寫。兩碑是研究突厥歷史和文字(文學)及其與唐朝關係的珍貴實物資料。

    突厥汗國與隋唐間時有戰爭,但主要以臣屬、姻親關係為主,如隋代曾兩次以公主下嫁突厥可汗,突厥亦多次降附中原王朝。突厥人亦通過唐朝在內蒙古草原的大單于都護府及東、中、西3座受降城,進入中原營商,更有突厥人在唐朝中任官。

    盛極一時的突厥汗國,由於對外戰爭屢遭失敗,加之內部分裂,以及單一遊牧經濟的脆弱性,終於由分裂而衰亡。公元745年,務厥汗國被回紇人所滅。

    東突厥一、東突厥的轄區與屬部

    突厥汗國分裂以後,東突厥大體上以金山(今阿爾泰山脈)為界,與西突厥劃分汗國原來的疆域。但是,隨著兩國勢力的消長,所轄範圍也時有伸縮。

    在東突厥汗國內,突厥分佈在南部,鐵勒諸部則在北方。據《隋書。鐵勒傳》記載:獨洛河(今蒙古國上拉河)北有僕骨、同羅、韋統(即回紇)、拔也古、覆羅等鐵勒的大部落,其首領都有「俟斤」稱號;另外還有蒙陳、吐如紇、斯結、渾、斛薛等鐵勒「諸姓」部落。契骨位於葉尼塞河上游一帶,在汗國的西北部。東突厥的勢力範圍大體上「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至東突厥汗國後期,所轄地區和屬部的範圍仍和原先相差不多。頡利可汗在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繼位以後,即任命次弟為延陀設,主管延陀(薛延陀)部,步利設主管霫部(在突厥的東南方),統特勤主管胡部(來自中亞的西域胡人),斛特勤主管斛薛部(在今蒙古國色楞格河東),突利可汗主管契丹、靺鞨、奚等部(都在突厥的東面)。其中,薛延陀和斛薛是鐵勒的部落,在突厥族分佈地區的北面。突利可汗是頡利可汗之侄,駐守汗國東部,「管奚、霫等數十部」。直到東突厥汗國末年,許多鐵勒部落起來反抗,東方的奚、霫等族紛紛歸屬唐朝,東突厥的屬部日益減少,轄區也就不斷縮小了。

    二、東突厥與隋唐關係

    突厥汗國分裂以後,東突厥沙缽略可汗內經本民族五可汗分立的嚴重削弱,外受被隋軍擊破以後的巨大軍事壓力,「又多災疫,死者極眾」,迫於形勢,於是他讓妻子原北周千金公主字文氏給隋文帝上書,請求改姓楊,認她為女兒。隋朝趁此機會派遣徐平和出使東突厥,改封千金公主為隋朝大義公主。公元584年(隋開皇四年)秋九月十日,沙缽略可汗致書隋文帝說:「皇帝,婦父,乃是翁比。此為女夫,乃是兒例。」他自認是隋文帝的女婿,同隋皇室攀上了親戚。隋朝又派右僕射虞慶則前往,說服沙缽略向隋稱臣。

    公元585年(開皇五年)秋七月。沙缽略可汗被西突厥達頭可汗所困,又東畏契丹,因此向隋告急,請求將所轄部落遷至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北,陰山南谷口北)。隋文帝接受了這一請求,派晉王楊廣出兵救援沙缽略,並供給衣食,賜予車服、鼓吹。沙缽略依靠隋朝的支援,擊敗西突厥的阿波可汗。隋軍又從阿拔國救出沙缽略的妻子兒女。沙缽略非常感激,與隋立約,以磧為界,並上表給隋文帝說:願「永為藩附」,此後「歲時貢獻不絕」。

    587年(開皇七年)春二月,沙缽略可汗病死。隋文帝為他停朝三日,並派太常弔祭,贈奠儀5000段。

    沙缽略因為兒子雍虞閭懦弱,遺命立弟葉護處羅侯,是為葉護可汗,隋朝冊封他為莫何可汗。處羅侯即五可汗分立時東面的突利可汗。他以隋朝所賜旗鼓西征阿波可汗,敵軍以為他有隋兵相助,紛紛降附,因而得以生擒阿波。葉護可汗向隋朝請示如何處理阿波。隋文帝採納長孫晟和左僕射高熲的建議,保全阿波的性命。588年(開皇八年)冬十二月,葉護可汗西征時中流箭身亡。

    東突厥國人擁立雍虞閭為主,稱都藍可汗。起初,都藍每年都遣使向隋朝貢獻。後來,都藍可汗上表隋文帝請求通婚。車騎將軍長孫晟認為都藍可汗「反覆無信」,如果得娶公主,他憑借隋朝的威望,可以號令、征發其他各部。等到他強大以後起來反叛隋朝時,就難以制服他了。而駐守突厥北方的處羅侯之子突利可汗染干,父子兩代同隋朝友好,他也請求通婚。不如允婚染干,他「兵少力弱,易可撫馴」,招他率部南遷,對付都藍可汗,可以作為隋朝的一支邊防力量。這是長孫晟一貫的「離強而合弱」策略。隋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於597年(開皇十七年),以宗室女為安義公主,嫁給突利可汗,並且賞賜優厚。長孫晟又勸突利可汗率部南遷,居度斤舊鎮。都藍因此大怒,不再朝貢,並多次侵擾隋朝邊境。

    599年(開皇十九年)春,隋朝派遣六名總管分道出塞討伐都藍可汗。都藍與西突厥達頭可汗聯盟,合兵掩襲突利可汗,雙方大戰於長城下。突利戰敗,兄弟子侄被殺,部落潰散。突利可汗等五人騎馬南逃,由長孫晟陪同,朝見隋文帝。於是隋左僕射高熲、右僕射楊素分東西兩路出擊突厥。楊素不用過去對付突厥騎兵衝鋒的陣法——以兵車載鹿角(用削尖的帶枝樹木製成的防禦工事)為外圍的防禦性方陣,改立騎兵陣。達頭可汗聽說後非常高興,認為車陣本來是隋軍擅長的戰法,在騎兵方面卻是突厥優於隋朝,現在楊素棄其所長,用其所短,正是天賜突厥取勝良機。他馬上率領10多萬騎兵前來迎戰。隋軍卻不等達頭的軍隊布好陣,立即派出精銳的騎兵進行突擊,繼之以大軍掩殺。西突厥軍措手不及,達頭可汗身受重傷敗逃。599年農曆十月甲午日,隋朝封突厥突利可汗染干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這一封號的含義是「意智健」。當時已有1萬多名突厥人歸附啟民可汗。隋文帝命長孫晟率領5萬人,在朔州(治今山西省朔縣)築大利城給啟民等居住。因安義公主已死,隋皇室又將宗女義成公主嫁給啟民可汗為妻。歸降啟民的突厥人越來越多。但是,都藍可汗不斷侵擾啟民,使他不得安寧。為此,隋朝讓啟民可汗率部南渡黃河,在夏州(治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和勝州(治今內蒙古自治區准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之間放牧畜群。並在河套地區黃河南面400里處,自東至西挖掘一道長塹(壕溝),兩頭與黃河連接,以河與塹作為防禦工事,保護啟民的部落。

    599年農曆十二月乙未日,都藍可汗被部下殺死。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力圖兼併東突厥汗國。東突厥形勢混亂。隋朝命啟民可汗派部下分幾路招撫東突厥各部,來歸降的人很多。

    600年(開皇二十年)四月,達頭可汗侵犯隋邊境。隋朝派晉王楊廣(後來的隋煬帝)和楊素西出靈武(治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陶樂縣南)道,漢王楊諒和史萬歲東出馬邑(治今山西省朔縣)道。西路軍用長孫晟之計,在河水上游投毒,突厥軍以為天降「惡水」,受驚撤退。東路軍史萬歲至大斤山(今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東北大青山),遇達頭可汗軍。達頭聽說來將是當年(583年)在高越原(今年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東部和甘肅省民勤縣西部一帶)馳斬突厥勇士的「敦煌戍卒」(被流放的上大將軍)史萬歲,懼敵而退,被史萬歲追擊數百里,損失慘重。達頭又派其侄進攻啟民可汗,隋朝派兵幫助啟民防守,突厥軍撤退。啟民可汗染幹上表感謝隋文帝說:突厥諸姓部落,「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馬,遍滿山谷。染干譬如枯木重起枝葉,枯骨重生皮肉,千萬世長與大隋典羊馬也」。隋朝為啟民添築金河(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境)、定襄(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郊)二城,601年(隋仁壽元年)農曆五月,突厥9萬人降隋。

    602年(仁壽二年)春,突厥阿勿思力俟斤等南渡黃河,掠奪啟民可汗部下男女6干人,牲畜20多萬頭。隋雲州道行軍元帥楊素率諸軍追擊,大破阿勿思力俟斤軍,奪回全部被俘人口及被掠畜群,交還啟民可汗。當時有許多突厥人投降。長孫晟又建議啟民可汗派遣若干使者,分道前往北方招撫鐵勒諸部等。

    603年(仁壽三年),鐵勒的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僕骨等10多部,背叛達頭可汗,歸附啟民可汗。奚、霫等5部也內遷。東突厥大亂,達頭部眾潰散。達頭可汗西奔吐谷渾,從此在歷史上消失。啟民可汗把達頭的部眾收歸自己統率。長孫晟送啟民可汗北遷磧口(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西)使他更便於管理整個東突厥汗國。

    啟民可汗每年向隋朝貢。

    607年(大業三年)春正月元旦,啟民至隋都朝覲煬帝。煬帝為了誇耀隋朝的富裕和歡樂景象,事先召集原先周、齊、梁、陳4國的樂家子弟,排練了許多音樂、歌舞、雜技和魔術等節目。為了給眾多的演員縫製服裝,甚至用完了東西兩京的彩色綢緞。啟民可汗見到隋朝豐富多采的文化以後,請求解開髮辮,穿戴漢族的冠帶衣服。隋煬帝沒有同意他的要求,而是賜給他大量絲織品。

    是年四月,隋煬帝北巡。六月,啟民可汗和義成公主等,至榆林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准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行宮朝覲。啟民上表說:「先帝(隋文帝)憐臣且死,養而生之,以臣為大可汗,還撫突厥之民」。感激之餘,他又提出:「願率部落變改衣服,一如華夏」。煬帝仍不同意。七月,隋朝贈給啟民「路車乘馬,鼓吹幡旗」。他可以「贊拜不名,位在諸侯王上」。隋朝重臣,曾當朝執政將近20年的高熲認為煬帝對啟民的禮遇過厚。光祿大夫賀若粥私下議論:煬帝為接見啟民而建造的可坐數千人的大帳,以及宴席、樂舞等過於奢侈。隋煬帝知道以後,即以此作為他們「謗仙朝政」的罪狀,加上其它誹謗罪,下詔處死。當時,啟民可汗依靠隋朝的保護和支持,得以生存下來,並進而統治東突厥汗國,他對隋朝是非常感恩戴德的。另一方面,隋煬帝也很信任和厚待啟民可汗。但是煬帝為了誇耀自己而大肆揮霍民脂民膏,甚至以「誹謗罪」誅殺功臣來壓制不同意見,則充分暴露了他的反動統治面貌和腐朽生活方式,並逐步走向亡國之路。

    607年八月,隋煬帝從榆林出發,經雲中,溯金河(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境)而上,親臨啟民可汗的牙帳,皇后進義成公主帳。煬帝賜給啟民和公主每人一個金甕,以及許多衣服被褥錦彩等。

    609年(大業五年)十一月,啟民可汗病死。隋煬帝為此「廢朝三日」,以示哀悼。立其子咄吉世(又作咄吉),為始畢可汗。

    幾年以後,始畢可汗的力量逐漸強大。隋朝右光祿大夫裴矩建議削弱他的勢力,辦法是將宗室女嫁給始畢之弟叱吉設,並封他為南面可汗。但是,叱吉不敢接受。始畢可汗知道這件事以後,對隋朝很不滿。裴矩又認為突厥人本來很單純,容易離間他們,只是由於突厥汗國中有許多狡猾的西域胡人給他們出謀劃策,所以不好對付。特別是其中的史蜀胡悉最為詭計多端,備受始畢可汗信任,必須除掉此人。經隋煬帝同意後,裴矩派人將史蜀胡悉誘騙到馬邑「互市」,加以殺害。始畢可汗得知事實真相以後,不再向隋遣使朝貢。

    615年(大業十一年)八月,隋煬帝巡狩北塞。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騎兵南下,準備襲擊煬帝。義成公主事先派人暗中通知隋朝。煬帝避入雁門郡城(今山西省代縣)。齊王楊暕率後軍守崞縣(治今山西省原平縣北崞陽鎮)。突厥大軍攻克雁門郡41座城池中的39座,僅雁門、崞兩城未被攻破。隋軍拆民房的材料增修防禦工事。雁門城中15萬軍民只剩下20天的口糧。突厥人的箭射到了隋煬帝御駕之前,昏庸的煬帝嚇得眼睛都哭腫了。在危急的情況下,隋朝採取了幾項應急措施:其一,當時隋軍將士苦於一再遠征高麗,軍心不安,於是隋煬帝下詔書明確表示停止遼東之役,以安軍心;其二,許諾給立功者以重賞,並慰勞守城將士,因此全軍日夜抗戰。雖然死傷了許多人,但是終於保住了城池,爭取到了等待救援部隊前來的時間;其三,把皇帝的詔書縛在木塊上,投入汾水,流出包圍圈,「募兵赴援」。在全國範圍內招募士兵,擴大軍隊,並命各地駐軍立即前來救駕,當時才16歲的李世民(後來的唐太宗)也應募參軍。他向屯衛將軍雲定興建議: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必須白天「旌旗數十里不絕,夜則鉦鼓相應」,以疑兵迷惑敵人,使他們誤認為隋朝有大批軍隊前來救援。九月份,隋東都和許多郡的救兵紛紛匯聚忻口(今山西省忻縣北忻口鎮)。隋大軍雲集,這是迫使始畢可汗撤軍的主要原因。其四,秘密遣使向義成公主求救。公主派人告訴始畢可汗說「北邊有急」。始畢既見隋朝大批援軍已經前來,又聞自己後方出了問題,於是解圍北撤。這時隋煬帝才得以南歸東都洛陽。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以後,一些地方割據勢力乘機崛起。當時,隋朝因內亂、分裂而嚴重削弱,而突厥則因內部統一而轉向強大。東起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都降附於它。突厥控弦之士多達百餘萬。中原的許多漢人也因避亂而遷入突厥分佈地區。因此,北方的割據者們,為爭取外援而紛紛同突厥聯繫,甚至俯首稱臣。如617年(隋義寧元年),突厥始畢可汗立割據雁門的劉武周為定楊可汗(一作天子)。始畢贈割據朔方的梁師都狼頭纛,封為大度毗伽可汗,後又稱之為解事天子。梁師都引突厥居河南之地,攻破鹽川郡(治今陝西省定邊縣)。占榆林的郭子和北附突厥,始畢可汗封之為平楊天子,固辭不受,改為屋利設。其餘如薛舉、竇建德、李軌、高開道、王世充等人也先後稱臣於突厥。

    李淵起兵時,從劉文靜之議,卑辭厚禮,親自寫信與突厥始畢可汗聯繫。突厥先遣柱國康鞘利等送馬千匹與李淵互市。李淵買了半數,又代其部下賒了另一半。後來突厥又派兵500人驅馬2千匹來助。解決了李軍缺乏戰馬的困難,並助張其聲勢。當時在樓煩(治今山西省靜樂縣)的西突厥特勤阿史那大柰(史大奈),本是隋朝金紫光祿大夫,也主動率部投奔李淵,成為唐朝開國功臣,後來任右武衛大將軍。

    619年(唐武德二年),始畢可汗率部渡過黃河,至夏州(治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和梁師都會合。他另以五百騎支援劉武周進入句注山(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準備進攻太原。這時,始畢因病死亡,突厥撤軍。唐高祖在長樂門為始畢可汗發哀,命群臣至突厥使臣的館舍弔唁,並遣使者送段物三萬作為給喪家的禮物。始畢可汗之子什缽苾年幼,未能嗣位。其弟俟利弗設立,是為處羅可汗。處羅復以隋義成公主為妻。

    620年(武德三年)二月,處羅可汗從竇建德處迎接隋煬帝妻蕭皇后及齊王之子楊政道至突厥牙帳所在地,立政道為隋王。然後又將隋末入突厥的漢人撥歸楊政道,使行隋朝正朔,設置百官,居於定襄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有眾1萬人。這年冬,處羅可汗將取并州(治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使楊政道移居該處。占卜不吉,群臣勸阻,處羅說:「我先人失國,賴隋以存,今忘之,不祥。卜不吉,神詎無知乎?我自決之。」適逢天「雨血」三日,國中群犬夜吠,尋之不見,處羅可汗疑神疑鬼而得病。義成公主給他服「五石」(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進行藥物治療。沒有幾天,處羅即發毒瘡而死。突厥遣使至唐告喪,唐高祖為之罷朝一日。義成公主因其子奧射設丑弱,不立;使處羅可汗弟咄苾嗣位,是為頡利可汗。頡利是啟民可汗第三子。他又以義成公主為妻。

    三、東突厥的衰亡。唐設燕然、雲中兩都護府

    頡利可汗承襲父兄餘蔭,兵馬強盛。在原隋義成公主與其堂弟楊善經以及王世充使者王文素等人慫恿之下,頡利慾奉楊政道以伐唐,恢復隋朝,為此經常入寇中原。唐高祖李淵因內地尚未安寧,故贈予突厥大量財物,先穩住北邊,以便騰出手來經略天下,但未能滿足頡利貪得無厭的慾望。

    自621年(武德四年)起,頡利可汗連年用兵,侵擾今山西、河北、陝西、甘肅等省之地,與唐朝互有勝負,時戰時和。624年(武德七年)唐高祖恢復十二軍建置,一面加強防禦,一面擴軍備戰。

    626年(武德九年)七月,頡利可汗親自率領10餘萬騎進寇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西北武功鎮),唐京師長安戒嚴。左武候大將軍尉遲敬德,與突厥戰於涇陽(今陝西省涇陽縣),擊敗突厥軍。八月癸亥日,唐高祖傳位於李世民。是為唐太宗。二十天後(癸未日)頡利可汗進至渭水便橋北,距長安僅20餘公里。唐太宗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等六人,騎馬馳至渭水上,與頡利隔河而談,責他背約入侵。突厥將領大驚。接著唐朝諸軍會集,旌甲蔽野。頡利見唐軍容甚盛,請和。乙酉日,唐太宗斬白馬,與頡利可汗盟於便橋之上,突厥撤軍退走。

    事後,唐太宗答左僕射蕭瑀問時說:所以不與突厥交戰,是因為自己剛繼帝位,國家未安,百姓未富。送財物給頡利,將促使他更加驕惰,從而逐漸走向敗亡。此即所謂「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者也。

    原先突厥民風淳厚,政令質略。及至頡利可汗重用漢人趙德言,此人作威作福,變更舊俗,政令煩苛,國人開始不滿。頡利又信任中亞來的胡人,而疏遠本族人。胡人貪婪,反覆無常。頡利連年用兵入寇唐朝邊境,屬民不堪其苦。又屢遭大雪,牲畜多死,人民凍餒。頡利因收入減少,加重盤剝屬部。這種種原因引起內外離心,許多屬部背叛,突厥的兵力也嚴重削弱。

    627年(貞觀元年),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叛離突厥。頡利派東面的突利可汗(始畢可汗子什缽苾)往討,敗績逃回。頡利可汗將突利囚禁了十多天,並鞭打他。突利因而怨恨頡利可汗。628年夏,突利可汗因頡利屢向該部徵兵,突利不給,於是向唐太宗上表請求入朝。頡利發兵攻突利。突利早先曾與李世民結為盟兄弟,至此向唐求救。唐朝派將軍周范至太原經略之。稍後突厥東面的屬部契丹也歸附唐朝。

    這一年,突厥北邊的許多屬部都歸薛延陀,共同推舉其俟斤夷男為可汗。唐太宗派游擊將軍喬師望至薛延陀部,冊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並賜給旗鼓。夷男遣使入貢於唐,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僕骨、霫等部皆隸屬薛延陀。於是薛延陀稱雄漠北,而突厥則更趨衰落。頡利可汗開始向唐朝稱臣,請尚公主。

    唐朝因頡利可汗既向唐請和,卻又支持梁師都反唐,發兵征討頡利。由兵部尚書李靖出定襄道,李世勣出通漠道,柴紹出金河道,李道宗出大同道,衛孝節出恆安道,薛萬徹出暢武道,凡六總管,共10餘萬人,統歸李靖節度。這年十二月,突厥突利可汗、郁射設、蔭奈特勤等率所部投唐。

    630年(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驍騎三千,夜襲定襄,破突厥軍。頡利可汗大驚,遷牙帳於磧口。李靖派遣間諜離間頡利的心腹。頡利親信康蘇密以隋蕭皇后和煬帝孫楊政道降唐。李世勣出雲中,大破突厥軍於白道(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北)。頡利逃往鐵山。二月,李靖與李世勣會師白道,選精騎1萬追襲。唐軍離突厥牙帳7里,頡利才發覺,乘千里馬先逃,其眾潰散。唐朝拓地自陰山北至大漠。

    頡利可汗逃至沙缽羅設蘇尼失處,唐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逼蘇尼失擒送頡利。頡利率數騎夜遁,匿於荒谷,蘇尼失將他抓回。唐軍至沙缽羅營地俘獲頡利。蘇尼失降唐,東突厥汗國亡。頡利至長安,唐太宗釋放了他,還其全部家屬,給以豐厚供養。後來授予右衛大將軍職銜,賜給美好的住宅和田地。

    634年(貞觀八年)頡利死,封贈歸義王,葬於灞水(今陝西省渭河支流灞河)之東。

    頡利被俘時,降唐的突厥群眾多達10餘萬人。唐太宗採用中書令溫彥博的建議:「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以實空虛之地。」將這部分突厥人安置在東起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西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之間。在原先突利可汗統治地區設置順州、祐州、化州、長州四個都督府。分頡利可汗所屬為六個州,左部設定襄都督府,右部置雲中都督府。這年五月,任命突利為順州都督。順州,僑治營州(治所龍城縣,在今遼寧朝陽市)五柳戍。投唐的突厥酋長,都被授予將軍或中郎將之職,五品以上官員多達百餘人,幾乎占朝中同級官員總數的一半。突厥人遷居京城長安的將近1萬戶。

    646年(貞觀二十年),漠北薛延陀多彌可汗無道,被回紇等部攻殺。回紇等十一個鐵勒部落「百餘萬戶」內屬。十二月,其首領皆至長安朝覲。第二年正月,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僕骨部為金微都督府,多濫葛部為燕然都督府,拔野古部為幽陵都督府,同羅部為龜林都督府,思結部為盧山都督府;渾為皋蘭州,斛薛為高闕州,奚結為雞鹿州,阿跌為雞田州,契苾為榆溪州,思結別部為蹛林州,白霫為寘顏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或刺史。鐵勒眾酋長奏稱「臣等即為唐民,往來天至尊(指唐朝皇帝)所……請於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道,謂之參天可汗道,置68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唐太宗同意了這一要求。四月,唐置燕然都護府,統轄上述瀚海等6個都督府、皋蘭等7州。任命原揚州都督府司馬李素立為燕然都護。李素立以恩信安撫鐵勒人。當各部贈送牛馬給他時,他只接受一杯酒,其餘全部退還。燕然都護府的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後旗西南。

    650年(永徽元年),唐平金山(今阿爾泰山)東北的突厥車鼻可汗阿史那斛勃。至此,原先東突厥之地全部納入唐朝版圖。唐置瀚海都護府,領金微、新黎等7都督府及仙萼、賀蘭等8州。仍以各部酋長為都督或刺史。663年(龍朔三年)二月,移燕然都護至回紇分佈地區,改名瀚海都護(治所在今蒙古國哈拉和林附近),統轄漠北各部督府、州。遷原先的瀚海都護於雲中古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改稱雲中都護,統轄漠南突厥各都督府、州。雲中原是隋義成公主居住的地方,頡利失敗以後,李靖遷突厥殘部數百帳於此,以阿史德為其首領。後來當地人口逐漸增加,阿史德朝覲唐高宗,要求按突厥的習俗,立唐朝的一位親王為他們的可汗。高宗認為,「今之可汗,古之單于也」。於是在664年(麟德元年)正月甲子日,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大都護府,以皇第八子殷王李旭輪(即後來的唐睿宗皇帝李旦)遙領單于大都護之職。669年(總章二年)八月,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大都護府。

    699年(聖歷二年),李旦又被任命為兼檢校安北大都護。

    單于大都護府和安北大都護府下屬的各都督府、州為「羈縻府州」,這是唐朝設置的地方行政單位,其轄區包括在唐帝國的版圖之內。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