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軍事歷史 返回目錄


武器裝備

作者:catmi

    (一)軍車在漢代,尤其到東漢時期,車兵雖然逐漸退居次要地位,但各種軍用車輛仍大量使用。每次重大軍事行動,所使用的車輛常常以數幹上萬計。例如;

    東漢初,於建武元年(25年),鄧禹自箕關(今玉屋縣)進入河東,破河東都尉,「獲輜重干余乘」。建武五年(29年),耿弇擊敗號稱20萬大軍的張步,「收得輜重二干余兩」。

    和帝永元元年(89年),竇憲為北擊匈奴,率領「鐵騎三萬,元戎輕武,雲輜蔽路,萬有三干余乘」。

    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時,皇甫篙軍與張梁部眾戰於廣宗。張梁失利,犧牲8萬餘人,被「焚燒車重三萬餘兩」。

    獻帝初乎二年(191年),青、徐黃巾30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軍台。公孫贊率步騎2萬人交戰。青、徐黃巾失利,「棄其車重數萬兩」。

    不僅中原地區的戰爭多用車輛,就是以遊牧為主要生產的北方少數民族,也已普遍使用車輛運輸軍需。如安帝水初三年(109年),南匈奴反叛,漢廷使耿菱等擊破之,「獲彎廬車重干余兩」。順帝陽嘉三年(134年),漢廷擊北匈奴,「斬數百級」,繳獲「車順帝陽嘉三年(134年),漢廷擊北匈奴,「斬數百級」,繳獲「車干余兩」。4於此可見,當時少數民族的車輛也為數不少。

    車的種類,在東漢時期主要有輕車、戎車、雲車、指南車、輜車等種。

    輕車:據《後漢書。輿服志》曰:「輕車,古之戰車也。洞朱輪輿,不巾不蓋,建矛戟幢麾,藏在武庫。」徐廣注曰:「置努於軾上,駕兩馬也。」輕車是車士兵種的主要裝備,它常常成為車兵兵士的代名詞。因為是戰車之屬,故平時「藏在武庫」。可見,輕車就是馳敵致師的戰車,為軍隊的重要裝備之一。

    戎車:《後漢書。輿服志》曰:「戎車,其飾皆如之。蕃以矛麾金鼓羽析幢劈翳,車胃甲駕之箙」。注引《漢制度》曰:「戎,立車,以征伐。」劉熙《釋名》稱:「元戎車在軍前啟突敵陣,周所制也」。元戎,即大戎。它是用於戰爭的兵車。

    雲車;《後漢書。光武帝紀》載:昆陽之戰中,「列營百數,雲車十餘丈。」注曰:「雲車即樓車,稱雲,言其高也,升之以望敵」。這是戰爭中爬城用的車具。

    指南車:崔豹《古今注》云:「指南車法具在尚方故事,漢末喪亂,其法中絕,馬鉤悟而作焉。」因為它具有「司南」的功能,可以用之辨別方向,對行軍作戰有重要作用。

    輜車:《釋名》曰:「輜車,載重臥息其中之車也」。顏師古曰:「輜,衣車也,重謂載重物車也。行者之資,總曰輜重」。可見,輜車即載重車。這實際上是一種用於運輸兵器、衣糧等軍需物資的車輛。主要以馬、牛牽引。《九章算術》稱:「一車載二十五斛」,「空車日行七十里,重車日行五十里。」這裡講到的載重量及行速,當是指一般車輛的情況,輜車的實際載重量可能比一般車輛要大。

    此外,見於文獻記載的車,還有所謂「衡車」、「軘車」、「轈車」、「馳車」等等。這些戰車的數量不一,用途有別,或用於征戰,或用於攻城、陷陣。皆為軍隊不可缺少的裝備。

    東漢時期的車輛製造業比較發達。既有官營,也有民營。封建國家所需的車輛包括軍車等,通常以官營為多。當時中央和地方官府的有關部門,如「工官」等均有造車任務。費用開支來自大司農或地方財政。

    資料來源《後漢書》《武備志》三隻眼睛看歷史網站整理

    (二)戰船船是水軍的主要裝備,在中國出現很早。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吳、越、楚等國皆建有「舟師」即水軍,不僅用於戰鬥的船舶增多,而且「以船為車,以揖為馬」,在水戰中有擱熟的操船技術。

    隨著水軍規模的不斷擴大,到東漢時期,船舶被用在軍事上的情況顯著增多,戰船的數量和種類得到進一步發展。當時所出動的戰船,往往動輥數幹上萬之多。如光武帝建武九年(33年),岑彭軍與公孫孫軍於荊門對峙,「裝直進樓船、冒突露撓數干艘」。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與吳漢等,「發佳陽、零陵、長沙委輸桌卒凡六萬餘人,騎五千匹」,同公孫述進行激戰。當岑彭攻破荊門後,「長驅入江關,(吳)漢留夷陵,裝露堯船,將南陽兵及弛刑募士三萬人溯江而上。」役後,馬援伐交趾,為進擊「征側餘黨都羊等」,曾經「將樓船大小二干余艘,戰士二萬餘人。」東漢末年,「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干數。」建安三年(198年),「孫策攻皖城劉勳,收得船干艘,伐黃祖,獲船六干余」。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威迫孫劉,「悉浮以沿江。」建安十四年,曹操揮師東征,「大興水軍,凡舟萬艘。」這些史實表明,戰船在東漢時期已發展到了驚人的程度!

    在當時,除了戰船數量多之外,為適應航區和戰爭的要求,其船制亦為複雜多樣。查考史文,戰船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樓船:《釋名》稱:「樓船一層曰廬,二層曰飛廬,三層曰雀室。」杜佑《通典》說:「樓船,船上建樓三重,列女牆,戰格、樹幡幟,開駕窗矛穴,置拋車、壘石、鐵鬥,狀如城壘。」這種船的結構,一般為三層。但也有的達五層十層。公孫述據蜀地時,聚兵積糧,曾造10層樓艦。東漢末年,曹操軍與孫權軍為爭奪長江水面控制權,孫權使偏將軍董襲「督五樓船住懦須口」,即造5層樓船。樓船的船體龐大,高10餘丈,是水軍作戰的主要船種之一

    朦沖:《釋名》曰:「外狹而長曰朦沖,以衝突敵船也。」杜佑《通典。兵法》云:此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掉孔,左右前後有駑窗矛穴,敵不得進,矢石不能敗。」是漢代水軍的主力船型。東漢末年,孫權征討黃祖,「祖橫兩蒙沖挾守兩口」。董襲將敢死士「人被兩鎧,乘大阿船,突入蒙沖裡」,結果黃祖戰敗。劉表建設水軍,也曾造有「蒙沖」。這種船形體雄偉,機動性強,便於水戰。

    冒突:有時又稱「冒突露撓」。史云:「露撓,謂露楫在外,人在船中;冒突,取其觸冒而唐突也。」它有較完備的防護設施,主要用於襲擊敵船。東漢初,岑彭在攻伐公孫述的水戰中,這是主要的船型之一。

    赤馬:又稱「赤馬舟」。《釋名》曰:「輕疾者曰赤馬舟,其體正赤,疾如馬也。」王先謙曰:「吳校刪『舟』字。」赤馬,如馬之在陸地上奔馳,行速很快,是一種高速戰艙。東漢末年,「孫權名為馬舸,言飛馳如馬之走陸地也」。由此看來,似乎「舸」與「赤馬」,名異實同。

    鬥艦:又簡稱「艦」。《釋名》曰:「上下重版曰艦,四方施版以御矢石,其內如牢檻也。」《通典。兵法》云:「船上設女牆,可高三尺,牆下開掣掉也,船內五尺,又建柵與女牆齊,柵上又連女牆,重列戰敵,上無覆背,前後左右樹牙旗旛幟金鼓,此戰船也」。東漢末年,劉表治水軍時,就曾建制蒙沖、「鬥艦」以干數。

    斥候:《釋名》曰:「五百斛以上還(環)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所謂「斥,度也」,「候,即候望。」這是一種專門用於偵察敵情的軍用船。

    在古代,軍用船和民用船不好絕然分開,以上只是就其用途的初略分類。但當時各色多樣的民船,有的也可軍用,此乃無可疑。

    東漢時期的造船業比較發達。船舶的產地分佈很廣。如長江流域的巴蜀、夷陵、江陵、廬江、豫章、會稽等地都有造船的歷史,是造船工業集中的地區。東南沿海的番禺、南海等地,由於水上交通頻繁,仍是造船的重要基地。關中的長安及渭河沿岸,在造船業方面也有一定的規模。不僅產地廣,造船數量多,而且有的船舶之載重量也很大。如東漢末年,「孫權裝大船,名之曰『長安』,亦曰『大舶』,載直坐之士三干人。」又云:「孫權嘗裝一舡名『大舡』,容敵士三干人。」可見,當時船舶載重能力之大。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