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軍事歷史 返回目錄


京城八大樓之四

作者:catmi



    京城八大樓之東興樓

    東興樓創建於1902年,以菜餚的清素鮮嫩、擺設的富麗堂皇而著稱。原址在東華門大街路北。創辦人姓劉,曾在宮裡管理書籍,人稱「書劉」。名為樓其實是平房,三進又兩個跨院,房子不算大,可是間架特高,簡直不成比例,據說其間還有個故事。當初興建的時候,一切木料都已購妥,原是預備建築樓房的,經人指點,靠近皇城根兒蓋樓房有窺視大內的嫌疑,罪不在小,於是利用已有的木材改造平房,間架特高了。直到1937年路南蓋東興樓禮堂前一直是出廊四合大房。據說東興樓的廚師來自御膳房,所以烹調頗有一手,這已不考。

    過去北京的飯莊分兩大類,一種是包辦大型宴會,一次能擺酒席90桌,並備有供堂會的戲樓的飯莊,一種則主要是應時小賣,菜餚多樣,顧客隨要隨做,兼辦小型宴會的飯館。東興樓設有兩個廚房,兼有飯莊和飯館兩種職能,從而增強了它在同業之間的競爭能力。東興樓經營的風味菜餚屬於山東省膠東菜系,特點是清、素、鮮、嫩、油而不膩。不論南方人或北方人;也不論中國人或外國人都非常愛吃。在北京山東館子裡,東興樓無疑的當首屈一指。

    東興樓室內裝飾講究,餐具是象牙筷、銀勺。製作菜品是山東膠東風味,講究清素鮮嫩。生意日漸興隆,由於選料精細,烹調技藝高超,成為北京「八大樓」飯莊之首。

    東興樓開業後,是清廷大官僚上下朝時歇腳休息、吃點心用餐的地方。進入民國後,它的服務對像多為軍閥政客,當時軍閥政客請客無不在東興樓,故北洋軍閥政府時期是東興樓最頂盛的時期。1932年,白崇禧請客要吃中餐份飯,銀元14元一份,當時沒有一家飯莊敢應,只有東興樓接下來。

    東興樓含有旭日東昇好口彩,所以日本人對於東興樓頗有好感,請客十之八九是在東興樓。很多日本人來中國,帶著東興樓門臉的照片,對證以後,才進去吃飯,怕上假字號的當。

    1932年安耀東掌櫃後,由於他不務正業,1944年停業。

    1983年恢復營業,並遷至現址。現有營業面積二百多平方米,一樓設有大宴會廳,二樓設有雅座餐廳四個,可同時接待二百多位賓客就餐。

    京城八大樓之新豐樓

    新豐樓原址在虎坊橋向東的香廠路口。以經營白菜燒紫鮑、芝麻元宵和素麵湯馳名京師,是清末民初有名的京菜館,開業於道光年間可與當時最闊氣的「東興樓」相提並論。新豐樓為新式山東菜,特別有「干蒸點」「面糟承鴨肝」、「烏魚蛋」、「油淋雞」亦佳,除此外新豐樓的山東香酥雞、北京燒鴨也素負盛名新豐樓從開業至30年代,因為有一批技術精湛的名廚和會經營管理的堂頭,生意做得有聲有色。但由於當時的堂頭欒學堂帶領20多位廚師退出,開辦了豐澤園,新豐樓頓失英才,受到極大損失,生意日益清淡而失去光渾,後又因種種原因不能堅持,至1949年不得不停業了,一代名館從此消聲匿跡。

    1984年8月1日在白廣路18號恢復了新豐樓老字號,啟功、溥傑先生為新豐樓題寫了匾額。昔日的傳統名菜,如「燴烏魚蛋」、「爆雞肝丁」、「糟蒸鴨子」、「山東菜」等一批具有濃郁魯味的特色菜餚,得以重現。特別是恢復了當時最負盛名的「白菜紫鮑」,它選用優質的小紫鮑魚,旺蒸煮後,打成衣花刀,選用白菜心,用吊湯扒制而成,味鮮菜香、別有風味。新豐樓當年頗受客人青睞的山東香酥雞和餑餑烤鴨,也得到恢復。

    1993年在第三屆全國烹飪大賽中飯莊派出31名選手參賽,他們烹製的「竹蒜魚丸」、「五彩雞球」、「雞翅黑魚花」全都獲得金獎。1997年北京首屆名菜名點鑒定展示中,飯莊的冷葷菜「醬肘花」、熱菜「糟溜魚片」、「香酥雞」,也被鑒定委員會確認為北京名牌產品。著名的書畫家蘆光照先生在七十有三的丁卯年為新豐樓書寫一幅對聯說:「新豐美酒傳千載,稷下佳餚譽萬家。」

    京城八大堂之會賢堂

    會賢堂舊址在西城區什剎海前海北沿19號。為西城區重點保護文物。是北京八大堂之一原是清光緒時禮部侍郎斌儒的私第。清光緒十六年(1890)左右,山東濟南人在此開設會賢堂飯莊。佔地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前部改建成重樓。原有戲台、瓦房、平房100餘間。二樓有欄杆可憑望什剎海。大門的馬頭牆上掛有"會賢堂飯莊"的銅牌,大門的門簪上書"群賢畢至"4字,是文人墨客聚會的場所,也是唱堂會的地方。後歇業,為輔仁大學購買。

    京城八大堂之惠豐堂

    惠豐堂飯莊創始於清咸豐八年(1858年),當時的地址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觀音寺街,開始時只辦紅白喜事,有事臨時雇夥計,現攢班兒,俗稱「冷莊子」。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山東福山人張克宣出資800兩白銀買下此飯莊。

    張克宣與清宮御前總管太監李蓮英的乾兒子李季良是盟兄弟,李季良給了張克宣一筆銀子,把惠豐堂整修一番。張克宣善於經營,他花重金請來當時名噪京師的朱九當灶,開設散座、包辦酒席,將惠豐堂改成了熱莊子。他還辦了個戲班子,落腳在惠豐堂。尚小雲就是惠豐堂的紅角。

    張克宣廚藝精湛,親自下廚,精心研製烹調技藝,並不斷翻新菜餚,從而形成獨特風格,起扒、燴、爆菜獨樹一幟,聞名京城。從此,惠豐堂與京城著名的聚賢堂、福壽堂、天福堂、會賢堂、福慶堂、同和堂、慶和堂並稱「八大堂」。

    惠豐堂最有名的要數燴菜,燴鴨丁鮮蘑、燴生雞絲、燒回抓見、燒燴爪尖、糟燴鴨肝等,有汁濃色鮮、味厚不膩的美譽。糟溜魚片、糟溜鯪魚丁、琥珀蓮子、沙鍋魚唇、三絲魚翅、九轉大腸等名菜膾炙人口、享譽京城,受到達官貴人、巨商的青睞,清朝官吏經常光顧。

    惠豐堂弛名京城後,受到慈禧太后的關注。她下旨令廚子入宮做御膳,品嚐後備加讚賞,並賜親題牌匾,御用「圓籠扁擔」作為可隨時入宮標誌。慈禧酷愛明菜,頻點頻傳,從此惠豐堂的菜餚成為宮庭御膳。

    民國後,惠豐堂名聲依舊,北洋軍閥皖系首領段祺瑞,北洋軍閥張勳、吳佩孚,戲曲界老前輩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雲、荀惠生,著名武生楊小樓先生等常來聚會。

    歷經清末煙火和民國風雲,經營山東菜餚的「堂」字號先後倒閉,唯有「惠豐堂」奇跡般地倖存下來,成為昔日八大堂中僅存的一枚碩果。

    1956年公私合營後,北京市為了調整餐飲業,將惠豐堂遷至復興門外海澱區翠微路商場。中央、國家領導人和戲曲界、演藝界人士都曾來到過飯莊,其中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在品嚐惠豐堂風味小菜「干炸丸子」、「老虎醬」後讚不絕口,並以此作為素材編入書中。

    1985年惠豐堂被評為一級飯莊、北京市旅遊定點餐館。90年代連續2年列入全國餐飲50強。97年翠微路地區改造,惠豐堂遷入翠微大廈五層。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