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不入流之我的遊戲規則 返回目錄


氫彈——制約瘋狂的小玩意

作者:狂濤

    氫彈——制約瘋狂的小玩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科學家研究「重元素」鈾和它的同位素鈽的同時,一些科學家預見到利用裂變反應產生的足夠熱量而使氫核聚變的可能性。

    1943年,人們開始設想製造氫彈。

    1949年8月,蘇聯實戰性核武器的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促使美國人又加緊了氫彈的試驗。泰勒以極大的熱情組織了氫彈的研究工作,到1949年底完成了氫彈的全部理論研究。

    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下達了研製氫彈的命令。

    1950年2月24日,美國國防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通過了「立即全力發展氫彈的生產與運輸工具」的決定。氫彈終於製造出來。這枚氫彈是由一個被一噸左右高度壓縮成液態的氫圍繞的原子彈構成的。爆炸時,氫元素的溫度升到9000萬攝氏度,足可開始聚變反應,從而放出大量的核能,產生的熱能是原子彈的數百倍,原子彈在其中起著引爆作用。

    1952年11月1日,半邊天太平洋上的馬紹爾島比基尼環礁上試爆成功了第一枚氫彈,這枚氫彈為1040萬噸梯恩梯當量,相當於投向日本廣島那顆原子彈威力的800倍。在幾百米高鋼架上起爆之後,整個小島連同鋼架都在巨大的爆炸場中沉入太平洋深處,再一次震驚了全世界。

    愛德華。泰勒被稱作「氫彈之父」

    在美國研製氫彈的同時,蘇聯科學家薩哈羅夫1948年領導了氫彈的研究,1953年8月在北極圈的弗蘭格爾島成功爆炸了一顆氫彈,比美國僅晚9個月。當時僅有32歲的薩哈羅夫被譽為蘇聯的「氫彈之父」。英國繼蘇聯之後於1957年5月在太平洋聖誕島也試爆氫彈成功。接著,1968年6月28日,法國也成功地爆炸了一顆氫彈。

    氫彈的核裝藥可以用氘和氚,在它裡面裝有一顆小型原子彈作為引爆裝置。爆炸時,先用雷管將普通炸藥引爆,將分開的核裝藥鈾235和鈽239迅速地壓攏在一起,起爆小型原子彈,產生上千萬度的超高溫,使氘,氚產生聚變反應,氘,氚變成不帶電子的原子核和自由電子所組成的氣體,並以很高的速度相互碰撞著,隨之迅速劇烈地進行合成氦的反應,同時釋放出巨大的核聚變能。另有一種以氘和鋰6為核裝藥的「干式」氫彈。氫彈內部用來引爆的原子彈爆炸後,產生超高溫的同時還產生大量的中子,而鋰6在中子的轟擊下又產出氦和氚。氘化鋰6中的氘和新產生的氚,又在超高溫條件下發生聚變反應,產生氦核和中子,並放出大量的能。氘和氚的核聚變反應提高了反應溫度,又會加速氘和氚的聚變反應速度。

    此後,人們又研製成了一種氫鈾彈。它的中心是鈾235或鈽239,周圍是氘化鋰6,再外面是鈾238。最裡面的是引爆用的原子彈。原子彈爆炸時,發生重核裂變反應,引起氘化鋰產生輕核聚變反應;而由聚應反應產生的快中子來轟擊鈾238,使鈾238也發生裂變反應。這種氫彈比其它氫彈的威力大,但放射性污染很嚴重,所以被稱為「骯髒」的氫彈。

    本書起點中文網(www。cmfu。com)首發,轉載請保留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