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不入流之我的遊戲規則 返回目錄


兩種炮管

作者:狂濤

    兩種炮管傳統的炮管是從頭到尾內徑相同,但二次大戰中為了使炮彈得到更高的初速,各國陸軍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製作炮管內徑:第一種方法是所謂的「漸縮式炮管」(taperbore)炮管內徑從炮膛到炮口逐漸縮小;第二種方法是「壓縮式炮管」(squeezebore),從炮膛開始相當距離的炮管內徑都是平行的,接下來大幅縮小造成所謂的「壓縮」,最後將內徑壓縮至漸縮式炮管最終口徑相同的平行內徑炮管中;另外一種比較講究的「壓縮式炮管」,是在傳統平行式炮管的最後階段採用漸縮式炮管內徑。

    兩種炮管所使用的彈藥相同,不過在發射相同彈藥的條件下,使用「漸縮式炮管」會得到比較高的初速。

    「漸縮式炮管」的觀念是:當炮彈愈接近炮口的時候,氣體的壓力因為體積增加會愈小,因此逐漸縮小炮管內徑可以使氣體體積不至於增加太多,而維持膨脹的速度,這種設計最早是在1903年由CarlPuff發明,並在1904年取得英國專利,但是原始發明人卻從未正式利用此一原理生產過任何武器。真正把「漸縮式炮管」發展到時用是在1930年代,萊茵金屬公司在WernerBanck博士的帶領下將此一技術發展到極限。不過由於製作上的困難,「漸縮式炮管」在二戰末期逐漸被「壓縮式炮管」取代,真正服役的「漸縮式炮管」出現在德軍的反戰車炮上面:28mm反戰車炮炮口內徑是21mm,42mm反戰車炮炮口內徑是28mm,75mm反戰車炮炮口內徑是50mm。

    「壓縮式炮管」在二戰末期比較常見,主要原因如前所述:「生產效率」。與同口徑傳統平行內徑的炮管炮口出速相較,「壓縮式炮管」可以提升炮口出速達1/3以上,若配合脫殼穿甲彈(sabot),威力並不遜於「漸縮式炮管」。

    本書起點中文網(www。cmfu。com)首發,轉載請保留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