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黑暗領域之王中王 返回目錄


專著轉載 戰國策(14)趙策三\四

作者:金龍魚

    1。14。1趙惠文王三十年「提要」

    這是兩位國家政要在探討用兵策略。戰爭中用兵多好還是用兵少好,是他們爭論的焦點。久經沙場、大破秦軍的大將趙奢辭鋒犀利、所向披靡,用形象的比喻和氣勢逼人的排比說服了田單。

    「原文」

    趙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單問趙奢曰:「吾非不說將軍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獨將軍之用眾。用眾者,使民不得耕作,糧食挽賃不可給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單之所為也。單聞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過三萬,而天下服矣。今將軍必負十萬、二十萬之眾乃用之,此單之所不服也。」

    馬服曰:「君非徒不達於兵也,又不明其時勢。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繭;薄之柱上而擊之,則折為三,質之石上而擊之,則碎為百。今以三萬之眾而應強國之兵,是薄柱擊石之類也。且夫吳干之劍材,難夫毋脊之厚,而鋒不入;無脾之薄,而刃不斷。兼有是兩者,無鉤繯鐔蒙須之便,操其刃而刺,則未入而手斷。君無十餘、二十萬之眾,而為此鉤繯鐔蒙須之便,而徒以三萬行於天下,君焉能乎?且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不過三百丈者。人雖眾,不過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萬,距此奚難哉!今取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能具數十萬之兵,曠日持久,數歲,即君之齊已。齊以二十萬之眾攻荊,五年乃罷。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今者齊韓相方,而國圍攻焉,豈有敢曰,我其以三萬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萬之眾,圍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戰不足用也,君將以此何之?」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單不至也!」

    「譯文」

    趙惠文王三十年,相國安平君田單與趙奢交談,他說:「我不是不喜歡將軍您的用兵策略,讓我不怎麼敬佩的只是您使用的兵員太多。使用的兵員多,百姓就不能很好地耕種,糧食也要從別國賣入,遠距離輸送,不能保證軍隊供應,這是不攻自破、坐以待斃的辦法,我不會這樣做。我聽說過,帝王用兵不超過三萬人,天下就能歸服。現在將軍您每次一定要憑借十萬乃至二十萬的大量兵員才能作戰,這是我所不佩服的。」

    馬服君趙奢說:「看來您不僅不通曉用兵之道,而且也不明瞭如今的軍事形勢。那吳國的干將之劍,加之於肉體可以砍斷牛、馬,加之於金屬可以割斷盤、匝。如果把它靠在柱子上砸,就會折為三段;把它墊在石頭上砸,就會碎為百片。現在用三萬兵力去對付強大國家的軍隊,這就像是把寶劍靠在柱子上、墊在石頭上砸它一樣。況且那吳國的干將之劍雖然鋒利,更難得的是如果劍背不足夠厚,劍尖就無法刺人;劍面不足夠輕薄,劍刃就無法斷物。如果同時具備了這樣的劍背和劍面,但是沒有劍環、劍刃、劍珥、佩帶等輔助之物,那就只好手持劍刃去刺物了,這樣的話,劍還沒有入物,自己的手指就先被割斷了。您如果不擁有十幾、二十萬的兵力作為像劍環、劍珥這樣的配合部分,只想憑借三萬名精英橫行於天下,怎麼能做到呢?何況,古時候天下分成很多個諸侯國。即使是大城邑,城牆也沒有超過三百丈的;人口即使多,也沒有超過三千家的。如果用訓練有素的三萬軍隊去攻打這樣的城邑,還有什麼困難呢?如今,古代眾多的諸侯國已經歸並成為戰國七雄,它們可以召集十萬兵力,打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如果這樣持續幾個年頭,就會出現你們齊國(被燕攻破)那樣的狀況。齊國動用二十萬兵力攻楚,五年才結束戰爭;趙國出動二十萬兵力滅中山,整整打了五年才告成功。假如說,現在齊、韓兩國勢均力敵,又相互圍攻,有誰敢對我誇下海口,說他能用三萬兵力去援救這兩國呢?現在方圓千丈的大城、戶口上萬的大邑相互對峙,如果想用三萬的兵力去包圍千丈的大城,恐怕連城的一角都圍不住,至於進行野戰就更加不夠了,你能拿這點兵力去幹什麼呢?」安平君田單長歎了一口氣,說:「我確實比不上您的高明呀!」

    「評析」

    用干將之劍作比喻,形象生動而且易於讓人理解。先比喻,調動人的感性思維,讓人獲得一個生動的、籠統的認識,然後就事論事,分析為什麼打仗要眾多兵員的具體原因,調動人的理性思維,讓人從道理上獲得一個心服口服的認識。如果光有類比比喻,沒有理性說服,那麼失之淺薄,而如果光有理性說服,沒有類比比喻,那麼就失之枯燥、呆板。趙奢雖為一武將,但是辯才上也出類拔萃,他最為出色之處,就在於將比喻類比與理性說服結合了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2秦圍趙之邯鄲

    「提要」

    本章中「魯仲連義不帝秦」的典故千古傳誦,魯仲連不僅以他的錚錚鐵骨、對強暴的決不屈服的勇氣節義贏得了世人的仰慕,而且以他深刻洞察、說理透徹、鞭辟入裡的辯才折服了當時的策士們。他一去不返之前拋下的那句「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的名言,讓人頓生敬意、回味無窮。

    「原文」

    秦圍趙之邯鄲。魏安王使將軍晉鄙救趙。畏秦,止於蕩陰,不進。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王爭強為帝,已而復歸帝,齊故。今齊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事將奈何矣?」平原君曰:「勝也何敢言事?百萬之眾折於外,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魏王使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魯仲連曰:「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請為君責而歸之。」平原君曰:「勝請召而見之與先生。」平原君遂見辛垣衍曰:「東國有魯仲連先生,其人在此,勝請為紹介而見之於將軍。」辛垣衍曰:「吾聞魯仲連先生,齊國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職。吾不願見魯仲連先生也。」平原君曰:「勝已洩之矣。」辛垣衍許諾。魯仲連見辛垣衍而無言。辛垣衍曰:「吾視居北圍城之中者,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於平原君者,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魯仲連曰:「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皆非也。今眾人不知,則為一身。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為之民也!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魯仲連曰:「吾將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則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則吾請以從矣。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魯仲連曰:「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辛垣衍曰:「秦稱帝之害將奈何?」魯仲連曰:「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余,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之!』威王勃然怒曰:『叱磋,而母婢也。』卒為天下笑。故生則朝周,死則叱之,誠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辛垣衍曰:「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魯仲連曰:「然梁之比於秦若僕耶?」辛垣衍曰:「然。」魯仲連日:「然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悅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為惡,醢鬼侯。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聞之,喟然而歎,故拘之於牖裡之車,百日而欲捨之死。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謂魯人曰:『子將何以待吾君?』魯人曰:『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維子曰:『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諸侯辟捨,納繰鍵,攝衽抱幾,視膳於堂下,天子已食,退而聽朝也。』魯人投其□,不果納,不得入於魯。將之薛,假塗於鄒。當是時,鄒君死,閔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將倍殯柩,設北面於南方,然後天子南面吊也。』鄒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將伏劍而死。』故不敢入於鄒。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禮於鄒,魯之臣,不果納。今秦萬乘之國,梁亦萬乘之國。俱據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僕妾也。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

    於是辛垣衍起,再拜謝曰:「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王為天下之士也。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

    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仲連壽。魯仲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譯文」

    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魏安?王派大將晉鄙將軍援救趙國,但魏王與晉鄙都畏懼秦軍,所以魏軍駐紮在魏趙接壤的蕩陰,不敢前進。

    魏王又派客將軍辛垣衍秘密潛入邯鄲城,通過平原君對趙王說:「秦國之所以加緊圍攻邯鄲的原因,是因為先前它與齊王互相爭強逞威稱帝,後來齊王去掉帝號。因為齊國不稱帝,所以秦國也取消了帝號。如今,齊國日漸衰弱,只有秦國能在諸侯之中稱雄爭霸。可見,秦國不是為了貪圖邯鄲之地,其真正目的是想要稱帝。如果趙國真能派譴使者尊崇秦昭王為帝,秦國肯定會很高興,這樣秦兵就會自解邯鄲之圍。」平原君一直很猶豫,沒有作出決定。

    這個時候,魯仲連恰巧到趙國遊歷。正碰上秦軍圍攻邯鄲,他聽說魏國想要讓趙國尊崇秦王為帝,就去見平原君說:「事情現在怎樣了?」平原君回答說:「我趙勝現在還敢談戰事?趙國的百萬大軍戰敗於長平,秦軍現在又深入趙國,圍困邯鄲,沒有什麼辦法可以使他們離去。魏王派客將軍辛垣衍叫趙國尊秦為帝,現在辛將軍就在邯鄲,我還能說什麼呢?」魯仲連說:「剛開始我一直以為您是諸侯國中聖明的貴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並不賢明。魏國來的那位叫辛垣衍的客人在哪裡?請讓我為您當面去斥責他,讓他回到魏國去。」平原君說:「那我就把他叫來跟先生您見見面吧!」平原君於是就去見辛垣衍,說:「齊國有位叫魯仲連的先生,他現在正在這裡,我把他介紹給您,讓他來跟你見見面。」辛垣衍說:「我已聽說過魯仲連先生,他是齊國的高尚賢明之士。而我辛垣衍,魏王的臣子,此次出使是擔負有重要職責的,我不想見魯仲連先生。」平原君說:「我已經把你在這裡的消息告訴他了。」辛垣衍不得已,答應去見魯仲連。

    魯仲連見到辛垣衍後,沒有首先開口。辛垣衍說:「據我觀察,居住在這個被圍困的都城中的人,都是有求於平原君的。可現在我一見到先生的儀容相貌,不像是有求於平原君的人,為什麼久留在這個圍城之中而不離開呢?」魯仲連說:「世上那些認為鮑焦(周時隱士,嫉世憤時)是不能自我寬容而死去的人,都是錯誤的。現在一般人不瞭解鮑焦的死因,認為他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死的。那秦國,是一個拋棄了仁義禮制而崇尚殺敵斬首之功的國家,以權術駕馭臣下,像奴隸一樣役使它的百姓。如果讓秦國肆無忌憚地稱了帝,然後再進一步以自己的政策號令天下,那麼我魯仲連只有跳東海自殺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順民。我之所以要見將軍,只是想對趙國有所幫助。」

    辛垣衍問:「先生您將怎樣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要讓魏國和燕國發兵救趙,而齊國、楚國倒是本來就會幫助它的。」辛垣衍說:「燕國麼,我倒是真的認為它會聽從您的。至於魏國,我就是剛從魏國來的,先生怎麼能使魏國幫助趙國呢?」魯仲連回答:「那是因為魏國還沒有看到秦國稱帝的危害的緣故。如果讓魏國瞭解了這一點,那麼它一定會救助趙國的!」

    辛垣衍又問道:「秦國稱帝究竟會有些什麼危害呢?」魯仲連說:「當初齊威王曾施行仁義之政,率領各諸侯國去朝見周天子。當時的周王室又貧窮又衰弱,諸侯們都沒去朝見,只有齊國朝見他。過了一年多時間,周烈王死了,各諸侯國都去弔喪,齊國去得晚了。周室大臣都很生氣,在給齊國的訃告裡說:『天子駕崩,如同天地塌陷,新天子都親自守喪。而戍守衛東部邊防的諸侯齊國的田嬰竟敢遲到,按理應該殺掉才是。』齊威王勃然大怒,竟然罵道:『呸!你媽也不過是個奴婢罷了。』結果成了天下的笑柄。齊威王之所以在周天子活著的時候去朝見他,死後卻辱罵他,這實在是因為忍受不了周室過分的苛求啊!然而做天子的,本來就如此,這並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辛垣衍說:「先生您難道沒有見過奴僕嗎?十個僕人跟隨一個主子,難道是因為他們的力量和智慧都勝不過嗎?不,只是由於懼怕主人罷了!」魯仲連問:「這樣說來,魏國和秦國的關係就像是僕人與主子的關係了?」辛垣衍回答:「是的。」魯仲連問:「既然如此,那麼我就可以讓秦王把魏王煮了剁成肉醬!」辛垣衍很不服氣地說:「咳!先生您的話太過分了,您又怎麼能讓秦王把魏王煮了剁成肉醬呢?」魯仲連說:「當然可以,等我講給您聽。從前,鬼侯、鄂侯、文王三個人是商紂王所封的三個諸侯。鬼侯有個女兒很漂亮,所以就把她送進紂的後宮,紂卻認為她醜陋,就把鬼侯剁成肉醬。鄂侯因為此事極力為鬼侯辯護,所以被紂王殺死後製成了肉乾。文王聽說後,長聲歎息,紂王就把文王囚禁在牖裡的庫房裡一百天,還要把它置於死地。是什麼原因使這些同別人一樣稱王稱帝的人,最後卻落到被人製成肉醬、肉乾的下場呢?

    齊王準備去魯國,夷維子駕車隨行。問魯國人:『您打算用什麼樣的禮節接待我的國君呢?』魯國人回答:『我們準備用十太牢的規格來款待貴國國君。』夷維子說:『您怎麼能用這樣的禮節來接待我們的國君呢?我們的國君是天子。天子巡視四方,各諸侯國君都要離開自己的宮室到別處避居,還要交出鑰匙,自己提起衣襟,捧著几案,在堂下侍候天子吃飯。天子吃完飯,諸侯才能告退去處理政務。』魯國人一聽這番話,立刻鎖門下匙,沒有讓他們進城。齊王不能進入魯國,又準備到薛地去,向鄒國借路通行。恰巧在這個時候,鄒國國君死了。滑王想入城弔喪,夷維子就對鄒國的孝子說:『天子來弔喪,主人一定要把靈柩移到相反的方向,在南邊設立朝北的靈堂,然後讓天子面向南祭弔。』鄒國的大臣們說:『如果一定要這麼辦,我們就只有以死抗爭了。』所以,齊滑王就沒有膽量進入鄒城。魯國和鄒國的臣子,都很貧寒,生前領不到俸祿,死後又得不到很好的安葬,然而一旦(齊王)委讓他們對其行天子之禮時,他們也都不能接受。

    現在秦國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魏國也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彼此都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相互都有稱王的名分,僅僅看到秦國打了一次勝仗,就要尊秦為帝,這樣看來,趙、韓、魏三國的大臣還不如鄒、魯二國的大臣啊!況且秦國一旦順利地實現了它稱帝的野心,會馬上更換各諸侯國的大臣們。他們將撤換他們認為沒有才能的臣子,把職務授與他們認為有才能的人;撤換他們所憎恨的人,把職務授與他們親近的人。他們還會把他們的女兒和那些善於毀賢嫉能的女人配給諸侯充當妃嬪,日夜讒毀。這樣的女人進入魏王的王宮裡,魏王還能安安然然地過日嗎?而將軍您又怎麼能繼續像原來那樣受寵信呢?」

    於是,辛垣衍站起身來,向魯仲連拜了兩拜,道歉說:「起初我還以為先生是個平庸之輩,如今我才知道先生是能經緯天下的士人呀!請讓我離開這裡,我不敢再說尊秦為帝的事了。」秦國的將軍聽說這件事後,把圍困邯鄲的部隊撤退了五十里。恰巧這時魏國的公子無忌奪取了晉鄙的兵權,率領軍隊前來援救趙國,進攻秦軍。秦軍撤退,離開了邯鄲。這時,平原君想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始終不肯接受。平原君就擺酒宴款待他。當酒喝得正暢快的時候,平原君站起身來,上前用千金向魯仲連祝福。魯仲連笑著說:「天下之士所看重的,是替人排除憂患,解除危難,排解紛亂而不收取任何報酬。如果說收取報酬,那就和買賣人沒有什麼區別了。我魯仲連不忍心做這樣的事。」於是辭別平原君而離開趙國,終身不再露面。

    「評析」

    魯仲連排患釋難,在俠義的天下之士精神感召下,說服了魏國拯救了趙國。他論辯的主旨是指出諸侯國不應該向殘暴專制、妄圖稱帝的強秦低頭。他一方面指出諸侯國們伺候天子時喪失尊嚴的屈辱悲慘狀況,指出倘若秦國稱帝那麼各國不會有好日子過,屆時肯定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是諸侯國的大臣也岌岌可危。另一方面舉出眾多寧死不屈的諸侯國及其大臣,藉以喚醒那些投降派們的鬥志和勇氣。這樣從正反兩方面的論證說服,終於使原來打算事秦的大臣和國家走上了聯合抗暴的道路,從而也化解了趙國的重大危機。

    魯仲連的演說激情洋溢、鬥志昂揚,說理透徹、推理嚴密,一切折射出他強大的情感力量和嚴謹的思維能力。論辯是集情感、語言能力、心理素質、邏輯能力和知識儲備為一體的高難度藝術,論辯雖然以語言為載體,但語言是人的知識、情感、意志的外化。在論辯中只有具備嚴密的思維能力,才能滴水不漏、所向披靡,而論辯如果缺乏熱情和情感力量,那麼很難撼人心魄。

    _-----------------------------------------------------

    1。14。3鄭同北見趙王

    「提要」

    本篇闡明瞭《戰國策》的一個要旨:除非你作世外的高人,在這個人慾橫流的世界上,如果僅有王道和仁義,而沒有謀略和兵法,那麼傷害侵略隨之而來、國將不國、一切都會不安全。兵法謀略的根本目的就在於保證道義的完善。策士鄭同用形象的比喻說明了兵法、謀略、防人之心必須存在的道理。

    「原文」

    鄭同北見趙王。趙王曰:「子南方之傳士也,何以教之?」鄭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問?雖然,王致之於前,安敢不對乎?臣少之時,親嘗教以兵。」趙王曰:「寡人不好兵。」鄭同因撫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嘗以兵說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一王之行能如許由乎?許由無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傳;欲宗廟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然。』今有人操隨侯之珠,持丘之環,萬金之財,時宿於野,內無孟賁之威,荊慶之斷,外無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強貪之國,臨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則不可,說以義則不聽。王非戰國守圉之具,其將何以當之?王若無兵,鄰國得志矣。」趙王曰:「寡人請奉教。」

    「譯文」

    鄭同北上拜見趙王。趙王說:「您是南方的博學之士,來這裡有何見教?」鄭同回答說:「我是南方一個鄙陋無知的人,有什麼值得您向我請教。當然儘管如此,大王您已經把問題擺在了我面前,我又怎麼敢不回答呢?我年輕的時候,父親曾教給我兵法。」趙王說:「我不喜歡兵法。」鄭同聽了這話拍手仰天大笑,他說:「兵法本來就是天下最狡詐的人喜歡的東西,我原來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歡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遊說過魏昭王,昭王也說:『我不喜歡。』我就說:『大王的行為能比得上許由嗎?許由並沒有被世俗的名利牽累,所以不接受堯的禪讓。可是現在大王已經接受了先王遺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靈魂平安無事,國家的領土不被侵佔,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嗎?』魏昭王說:『那是當然的。』我又說,現在如果有人帶著隨侯之珠,持丘出產的美玉,揣著萬金之財,一個人獨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沒有孟賁那樣的威武、荊慶那樣的果斷,身邊也沒有強弓利箭來防禦,那麼不超過一個晚上,就會被人害死的。現在有強大貪婪的國家進逼大王的邊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曉之以理、動之以義,它們都不會聽從,在這種情況下,大王您如果沒有爭戰之國所具有的防禦裝備,又將用什麼去抵禦它們呢?大王您如果不講求用兵的策略,那麼鄰國的野心就會得逞了。」趙王說:「寡人請求你多加指教。」

    「評析」

    高潔的道德完人許由只能呆在世外,世上的人如果要作許由,那麼只有隱居的一條路。如果要呆在人類社會,要在世上建功立業,必須拋棄掉道德上迂腐的膚淺之見。

    謀略並非教人奸詐和邪惡,相反,它正是為了戰勝邪惡和侵害、為了保證道義的實現而必須運用的智慧和手段。戰爭本身非常殘酷,但正義戰爭的目的是為了遏止戰爭和暴力壓迫,是為了安全和正義。不對邪惡進行猛烈的打擊和殘酷的殲滅,那裡能得來自由和安全。如果讓那些無知的仁義之人主宰大事,說不定滋生多少變亂,冒出多少大奸大惡出來。胡林翼、曾國藩都很推崇「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的警句,他們二人完全以此信條血腥對付太平天國,倘如不殘酷,那麼儒家的仁義道德、中國數千年來的禮儀人倫豈不一旦掃地蕩盡,在他們看來,殺戮和鎮壓就是為了保全仁義道德。

    _-------------------_-----------------------------------

    1。14。4

    齊欲攻宋秦令起賈禁之

    「提要」

    在國際關係中,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一切以現實的利益作為進行外交的標準和圭臬。趙國合縱攻秦失敗之後,蘇秦再一次將合縱的希望寄托在齊國身上,憑著他的凌厲詞鋒和對國際鬥爭的真知灼見,說服趙國駕馭他國、與秦國分庭抗禮。

    「原文」

    齊欲攻宋,秦令起賈禁之。齊乃趙以伐宋。秦王怒,屬怨於趙。李兌約五國以伐秦無功,留天下之兵成皋,而陰構於秦。又欲與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

    魏王不說。之齊,謂齊王曰:「臣為足下謂魏王曰:『三晉皆有秦患。今之攻秦也,為趙也。五國伐趙,趙必亡矣。秦逐李兌,李兌必死。今之伐秦也,以救李子之於死也。今趙留天下之甲於成皋,而陰鬻之於秦,已講,則令秦攻魏以成其私封,王之事趙也何得矣?且王嘗濟於漳,而身朝於邯鄲,抱陰、成,負蒿、葛、薜,以為趙蔽,而趙無為王行也。今又以何陽、姑密封其子,而乃令秦攻王,以便取陰。人比然而後如賢不,如王若用所以事趙之半收齊,天下有敢謀王者乎?王之事齊也,無入朝之辱,無割地之費。齊為王之故,虛國於燕、趙之前,用兵於二千里之外,故攻城野戰,未嘗不為王先被矢石也。得二都,割河東,盡效之於王。自是之後,秦攻魏,齊甲未嘗不歲至於王之境也。請問王之所以報齊者可乎?韓處於趙,去齊三千里,王以此疑齊,曰有秦陰。今王又挾故薛公以為相,善韓徐以為上交,尊虞商以為大客,王固可以反疑齊乎?』於魏王聽此言也甚詘,其欲事王也甚循。甚怨於趙。臣願王之日聞魏而無庸見惡也,臣請為王推其怨於趙,願王之陰重趙,而無使秦之見王之重趙也。秦見之且亦重趙。齊、秦交重趙,臣必見燕與韓、魏亦且重趙也,皆且無敢與趙治。五國事趙,趙從親以合於秦,必為王高矣。臣故欲王之偏劫天下,而皆私甘之也。王使臣以韓、魏與燕劫趙,使丹也甘之;以趙劫韓、魏,使臣也甘之;以三晉劫秦,使順也甘之;以天下劫楚,使順也甘之。則天下皆秦以事王,而不敢相私也。交定,然後王擇焉。」

    「譯文」

    齊國想進攻宋國,秦國派起賈前去阻止。齊國就聯合趙國共同進攻宋國。秦昭王很生氣,把怨恨都集結於趙國。趙國的李兌聯合趙、韓、魏、燕、齊五國去攻打秦國,沒有成功,於是就把諸侯的軍隊留在成皋,自己卻暗中與秦國和解。同時又想和秦國聯合進攻魏國,以此消除秦國對趙國的怨恨,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自己取得封地。

    魏昭王很不高興。蘇秦就到齊國去,對齊王說:「我替您對魏王說:『趙、魏、韓三國都遭受過秦國的威脅,這次聯合進攻秦國,是因為趙國的緣故。如果秦、齊、燕、韓、魏五國聯合進攻趙國,趙國必定會滅亡。如果秦國趕走李兌,李兌只有死路一條。現在去討伐秦國,實際上是在救李兌的性命。如今趙國把諸侯聯軍駐留在成皋,暗中出賣諸侯,和秦國勾結媾和,並且已訂立了和約,還想聯合秦國一起來進攻魏國,圖謀為李兌奪取封地,這麼一來,大王您尊崇趙國究竟又得到了什麼好處呢?況且,大王您曾經親自北渡漳水去邯鄲拜訪趙王,獻出陰、成之地,割讓葛、薛,用來作為趙國的屏障,而趙國卻一點不為大王效力。現在又把河陽、姑密兩地分給李兌的兒子,而李兌卻勾結秦國攻打魏國,以便奪取陶邑。

    大凡人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知道賢與不賢,大王如果拿出對待趙國一半的誠意去聯合齊國,又有哪個諸侯國敢圖謀大王您呢?大王您如果為齊國助力,就不會有稱臣朝拜的屈辱,也沒有割地的損失。齊國因為大王為齊國助力,就會趕在燕、趙兩國之前出動所有的軍隊,在二千里以外的地方作戰,不管是攻城,還是野戰,齊國軍隊都會為大王打頭陣當先鋒。攻下城邑,割取河東之地,全都獻給大王。從此以後,秦兵進攻魏國,齊國沒有一次不是越過邊境前來援救的。請問大王您用來報答齊國的做法又是如何呢?韓在楚國,距離齊國有三千里,大王卻因此懷疑齊國,竟說齊國和秦國有私交。現在大王又扶持齊國的故相做國相,把趙將韓徐當作知己,把虞商作為貴客,大王竟然可以反倒對齊國產生懷疑嗎?

    「魏王聽了這番話感到自己很理屈,所以很想事奉大王,特別怨恨趙國。我希望大王逐漸瞭解魏國而不要厭惡它。我請求替大王把秦國對魏國的怨恨轉移到趙國去。希望大王您能暗中尊重趙國,而且不讓秦國知道大王您看重趙國。秦國知道齊國看重趙國,那麼我料想燕、韓、魏三國也必將看重趙國,而且都不敢和趙國對抗。這樣,五國共同事奉趙國,趙國又與秦國結成聯盟;趙國的地位一定會居於齊國之上。所以,我想讓大王您使諸侯之間互相衝突,然後您暗暗從中進行調解。大王可使韓、魏、燕三國與趙國發生衝突,派公玉丹暗中調解;讓趙國和韓、魏兩國發生衝突,派大臣我去進行調解;讓韓、趙、魏三國和秦國發生衝突,派順子從中說和;讓所有諸侯和楚國發王衝突,派韓從中調解。這樣,諸侯都會背棄秦國而投靠大王,而且不敢私下與秦國交往。大王的邦交穩定以後,看與五國中的誰友好對您有利,再從中加以選擇。」

    「評析」

    要想贏得國際霸主的地位,就要處處插手國際事務,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經常出頭露面、大顯身手。有實力者可以操縱各國間的聯合結盟、分化與戰爭。戰國時代的秦國和齊國就多次挑起國際爭端,然後處理這些事端,從而贏得各國的倚重和服從,彰現和鞏固自己的領袖地位。冷戰時代的美國和蘇聯,可謂這方面的代表,在國際上翻雲覆雨、操縱戰爭、簽署協議,儼然成為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

    戰國各諸侯達成合縱聯合的目的,是為了各自的兼併擴張,並無互利互存可言。今天聯甲攻乙,明天又聯乙攻甲。聯甲攻乙,既聯甲則甲不助乙而減少攻乙之阻力,並可借甲之力而成破乙之功,待乙破甲孤,乙無力助甲之時再回頭攻甲。也可以說今日之聯甲攻乙,即是為了有利於明日之攻甲。其合縱聯合的實質如此而已。這正是合縱連橫複雜多變、極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5五國伐秦無功

    「提要」

    蘇秦的合縱國際戰略獲得了一次成功,五國聯合攻打秦國,只可惜沒有勝利。人心思變,主帥想與秦國講和,從而撈到封地陶邑。蘇秦一定要將他的合縱戰略貫徹下去,所以極力制止趙國主帥的連橫舉動。

    「原文」

    五國伐秦無功,罷於成皋。趙欲構於秦,楚與魏、韓將應之,秦弗欲。蘇代謂齊王曰:「臣以為足下見奉陽君矣。臣謂奉陽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據宋。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秦王貪,魏冉妒,則陶不可得已矣。君無構,齊必攻宋。齊攻宋,則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趙助之。五國據宋,不至一二月,陶必得矣。得陶而構,秦雖有變,則君無患矣。若不得已而必構,則願五國復堅約。願得趙,足下雄飛,與韓氏大吏東免,齊王必無召也。使臣守約,若與有倍約者,以四國攻之。無倍約者,而秦侵約,五國復堅而賓之。韓、魏與齊相疑也,若復不堅約而講,臣恐與國之大亂也。齊、秦非復合也,必有繲重者矣。後合與繲重者,皆非趙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秦制天下,將何以天下為?臣願君之蚤計也。

    天下爭秦有六舉,皆不利趙矣。天下爭秦,秦王受負海內之國,合負親之交,以據中國,而求利於三晉,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不利於趙,而君終不得陶,一矣。天下爭秦,秦王內韓於齊,內成陽君於韓,相魏懷於魏,復合衍交兩王,王賁、韓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也,不利於趙,而君又不得陶,二矣。天下爭秦,秦王受齊受趙三疆三親,以據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齊、趙應之,魏不待伐,抱安邑信秦,秦得安邑之饒,魏為上交,韓必入朝秦,過趙已安邑矣,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不利於趙,而君必不得陶,三矣。天下爭秦,秦堅燕、趙之交,以伐齊收楚,與韓而攻,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而燕、趙應之。燕、趙伐齊,兵始用,秦因收楚而攻魏,不一二月,魏必破矣。秦舉安邑而塞女戟,韓之太原絕,下軹道、南陽、高,伐魏,絕韓,二周,即趙自消爍矣。國燥於秦,兵分於齊,非趙之利也。而君終身不得陶,四矣。天下爭秦,秦堅三晉之交攻齊,國破曹屈,而兵東分於齊,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舉。秦行是計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齊之已弊,救與秦爭戰也;君不救也,韓、魏焉免西合?國在謀之中,而君有終身不得陶,五矣。天下爭秦,秦按為義,存亡繼絕,固危扶弱,定無罪之君,必起中山與勝焉。秦起中山與勝,而趙、宋同命,何暇言陶?六矣。故曰君必無講,則陶必得矣。」

    「奉陽君曰:『善。』乃絕和於秦,而收齊、魏以成取陶。」

    「譯文」

    趙、魏、韓、燕、齊五國聯合攻打秦國,沒有取得成功,罷兵休戰,駐在成皋。趙國想和秦國講和,楚、魏、韓三國準備響應,但齊國不願這樣做。

    蘇秦對齊王說:「我已經為您會見了奉陽君李兌了。我對奉陽君說:『各諸侯國離散了合縱聯盟去事奉秦國,秦國一定會佔據宋國,魏冉一定會妒忌您得到陶邑。秦王貪得無厭,魏冉又非常妒忌,因此您是不可能得到陶邑了。假如您不和秦國和解,齊國肯定會進攻宋國。齊國一旦進攻宋國,楚、魏兩國也必定會進攻宋國,燕、趙二國再助一臂之力。五國軍隊進攻宋國,不出一兩個月必然拿下陶邑之地。拿下陶邑然後和秦國和解,秦國即使有什麼變故,那麼您也就沒有什麼憂患了。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和秦國和解,那麼就希望五國堅守舊約。希望能由趙國和您擔任聯盟的領袖,和韓國的重臣一起去鼓勵齊王,齊國就肯定不會召回親秦的韓眠。您就讓我來監督盟約的執行,如果盟國中有違背盟約的,就讓其他四國共同攻打它。如果五國沒有違背盟約的,而是秦國侵略同盟國家,五國就堅守盟約,共同抗拒秦國。現在,韓魏兩國和齊國互相猜疑,如果五國不堅守盟約就貿然與秦國講和,我擔心盟國會出現大的內亂。齊秦兩國如果不再次聯合,那麼各諸侯國要麼倚重於秦,要麼依附於齊國,這兩個結果都對趙國極為不利。再說,諸侯國解散了合縱聯盟去投靠秦國,那麼秦國就能控制天下。秦國一旦控制了天下,那麼還有什麼諸侯國可言呢?我希望您盡早考慮這件事。

    各諸侯國競相事奉秦國,有六種方案,都對趙國極為不利。諸侯競相事奉秦國,秦國會與齊國結盟,再與以前背叛連橫的諸侯國恢復交往,這就控制了中原地區,那麼就會向趙、魏、韓三國索取利益,這是秦國採取的第一個方案。秦國實行這個方案,會對趙國不利,您也最終得不到陶邑,這是其一。

    天下諸侯競相事奉秦國,秦王就會讓韓去齊國任事,讓成陽君執掌韓國事務,讓魏懷當魏國的國相,恢復與趙、燕兩國的連橫陣線。同時,像王賁、韓他等人都再度被起用,執掌大權,這是秦國採取的第二個方案。秦國實行這個方案,對趙國不利,而您又得不到陶邑,這是其二。

    各國諸侯競相事奉秦國,秦王接受齊國和趙國,三個強國結成同盟以後,就會控制魏國,索取安邑,這是秦國採取的又一個方案。秦國實行這個方案,齊趙兩國都會響應,魏國等不到秦軍進攻就會獻出安邑來爭取秦國的諒解。秦國取得安邑這樣富饒的地方,又和魏國交好,那麼韓國必然也要倒向秦國,秦國就會拿魏國獻出安邑為借口,要求趙國也割讓土地。秦國這樣做,會對趙國不利,而您一定不會得到陶邑了,這是其三。

    天下諸侯競相事奉秦國,秦國就加強與燕趙兩國的外交關係,並聯合楚國進攻齊國,聯合韓國進攻魏國,這是秦國的又一舉措。秦國實行這個方案,燕國和趙國響應。燕趙兩國去進攻齊國,戰爭剛一開始,秦國就會趁機聯合楚國進攻魏國,不到一兩個月,魏國肯定會破亡。秦國佔領安邑,堵塞女戟,韓國在太行的地盤就會孤懸於外。秦軍經軹道、南陽去進攻魏國,斷絕韓國的後路,包抄東周和西周,那麼趙國就自然而然也被削弱了。國家被秦國削弱,軍隊又去進攻齊國,這對趙國不利,而您終身也得不到陶邑,這是其四。

    諸侯競相事奉秦國,秦國加強與趙、魏、韓三國的邦交關係以進攻齊國,使其國勢削弱財力耗盡,而軍隊又分散到東邊的齊國,秦國會出兵進攻魏國,奪取安邑,這是秦國採取的一個方案。秦國實行這個方案,您就要去援救魏國,這樣就是拿進攻齊國已經疲憊的軍隊去和秦國交戰,您不去援救魏國,韓、魏兩國怎麼能避免與秦國聯合呢?您的國家正在被別人算計,您當然終此一生不可能得到陶邑,這是其五。

    天下諸侯都競相事奉秦國,秦國於是假裝施行仁義於天下,復興滅亡的國家,接續絕祀的國家,鞏固面臨危亡的,扶持衰弱的國家,審定無罪的君王,這是秦國採取的又一個方案。秦國實行這一方案,一定會恢復中山國和滕國。秦國復興中山和滕,趙國的命運就會同宋國一樣了,哪有工夫去考慮陶邑?這是其六。

    所以說您一定不要和秦國和解,那麼陶邑一定能得到。奉陽君說:『好。』於是放棄和秦國講和,聯合齊國和魏國,以求實現取得陶邑的計劃。」

    「評析」

    蘇秦用選言推理的論辯方法,一下子就說服了奉陽君。所謂選言推理就是先列舉對象的所有可能情況,然後一一排除,由此得出另一相反的情況是正確的的結論。蘇秦列舉了各諸侯國競相事奉秦國的六種方案、六種可能性。結果發現在這六種可能性中奉陽君一點也得不到好處,所以就排除了各諸侯國競相事奉秦國的這一大前提。得出只有放棄與秦國講和,還有可能得到陶邑的結論。

    選言證明的優點在於能徹底消除對方的僥倖心理,將自己論點的反面駁斥的體無完膚、無立錐之地。從而自然地得出自己論點的正確來。在論辯中,這種選言證明應該多加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6客見趙王

    「提要」

    向君王提批評意見,當然不能直接了當。戰國時代君臣之間雖遠遠不及後世的森嚴和等級分明,但指出君王的缺陷一定要迂迴曲折、考慮君王的接受度。如果使用類比說理、循循善誘的方法倒是能收到奇效。

    「原文」

    客見趙王曰:「臣聞王之使人買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馬之工也。」對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國事,又不知相馬。」曰:「王何不遣紀姬乎?」王曰:「紀姬,婦人也,不知相馬。」對曰:「買馬而善,何補於國?」王曰:「無補於國。」「買馬而惡,何危於國。」王曰:「無危於國。」對曰:「然則買馬善而若惡,皆無危補於國。然而王之買馬也,必將待工。今治天下,舉錯非也,國家為虛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工,而與建信君,何也?」趙王未之應也。客曰:「燕郭之法,有所謂桑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聞也。」「所謂桑雍者,便辟左右之近者,及夫人優愛孺子也。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於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內,則大臣為之枉法於外矣。故日月暉於外,其賊在於內,謹備其所憎,而禍在於所愛。」

    「譯文」

    有遊說之士拜見趙孝成王說:「我聽說大王要派人去買馬,有這回事嗎?」趙王回答:「有這回事。」說客問:「那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派人去買呢?」趙王說:「沒有找到會相馬的人。」說客就問:「大王為什麼不派建信君去呢?」趙王答道:「建信君要處理國家大事,何況他又不懂相馬的事。」說客又問:「大王為何不派紀姬去呢?」趙王回答:「紀姬是個女人,不懂得相馬。」說士繼續問道:「如果買來了馬匹而且特別強健,對國家有什麼好處?」趙王回答:「對國家沒有什麼好處。」又問:「那麼買來了不強健的馬匹,又會對國家造成什麼危害呢?」趙王答道:「對國家沒有什麼危害。」說士說:「既然買的馬好或者不好,都對國家沒有什麼益處或危害。大王您買馬卻一定要等待一個會相馬的人。現在大王治理國家的措施不當,國家衰敗、幾成廢墟,甚至不能祭祀,可是大王不等待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卻把大權交給建信君,這是為什麼?」趙王無言以對。

    說客繼續說道:「郭偃之法有所謂『柔癰』的說法,大王您知道嗎?」趙王說:「我沒聽說過。」說客說:「所謂『柔癰『,是指您左右受寵幸的親近之臣以及您的夫人、優者和美女等等。這些人都是趁你酒酣耳熱之際向您提出自己非分要求的人。這些人的慾望如果能在宮中得到滿足,那麼大臣就能在外面為非作歹、貪贓枉法了。所以說,太陽和月亮的光芒照亮了世界,可它們內部仍然有黑點。人們十分謹慎地防備自己憎惡的人,可禍患往往卻發生在自己溺愛的人身上。」

    「評析」

    說客先由買馬談起,看起來毫不經意,實際上已經將要說的話作了謀劃安排。選馬要等相馬之人,那麼治理國家更需要物色好賢明的大臣。通過選馬與治國的類比,昏庸的趙王才有所悟。對待那些明顯在走錯路的人,我們當然要指斥他的錯誤來,但批評也要講藝術。正如《菜根談》中有言:「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7

    趙太后新用事

    「提要」

    「觸龍說趙太后」此章已成為千古名篇,古往近來的學生士子們無不從小誦讀。就此章的主旨而言,說明真正的關愛孩子、考慮孩子的前程,就必須讓孩子分擔國難、經受磨練。就此章的語言技巧而言,它成為向在上者、領導者遊說、使用「釣語」的典範。

    「原文」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卻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也。」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官,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譯文」

    趙太后剛剛主持國政,秦國就加緊攻趙。趙國向齊國請求救援。齊國說:「必須讓長安君來做人質,我們才會出兵。」趙太后不肯,大臣們都極力勸諫。趙太后明確地告誡左右大臣們:「誰要是再提起叫長安君做人質的事,我一定吐他一臉唾沫。」

    左師觸龍言說自己想拜見太后,太后怒氣沖沖地等待著他。觸龍進宮後慢慢走上前去,走到太后跟前就向她謝罪,說:「老臣的腳有毛病,一直無法正常行走,很久沒有拜見太后您了。雖然自己原諒自己,但仍然擔心太后您的身體欠安,所以希望能拜見一下太后。」趙太后說:「我只能靠車子行動了。」觸龍問:「每天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后說:「靠喝點粥維持。」觸龍說:「老臣最近很不想吃東西,就勉強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里,漸漸地喜歡吃東西了,身體也舒服了。」太后說:「我可做不到這點啊。」太后的臉色稍微緩和了些。

    左師觸龍說:「老臣我有個兒子叫舒祺,年齡最小,沒什麼出息。我已經年老體衰了,私下裡很疼愛他。我希望他能充當一名王宮衛士,來保衛王宮,因此我冒死來向太后提出這一請求。」太后說:「好吧。他今年多大了?」觸龍答道:「十五歲了。雖然年紀尚小,老臣還是想趁著自己沒死之前把他托付給您。」太后說:「男子漢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吧?」觸龍答道:「比婦人家還厲害。」太后笑著說:「婦人家疼愛小兒子才特別厲害呢。」觸龍說:「老臣私下裡還認為您疼愛燕後要超過長安君呢。」太后說:「你錯了,我疼愛燕後遠不如疼愛長安君厲害。」解龍說:「為人父母的疼愛子女,就應該替他們做長遠打算。您送別燕後時,在車下握著她的腳後跟,為她掉淚,因為您想到她要離家遠嫁。這就是愛她啊!燕後走了以後,您並不是不想念她,祭禮時總是要替她禱告說:『千萬別叫她回來。『這難道不是替她做長遠打算,希望她的子孫世代為王嗎?」太后說:「正是這樣。」

    左師觸龍問:「從現在起,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到趙氏立國的時候,趙王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後代還有在侯位的嗎?」太后答道:「沒有。」觸龍又問:「不只是趙國,就是其他諸侯的子孫,他們的後代還有在侯位的嗎?」太后答道:「沒有聽說過。」觸龍就說:「這些封君們,有些是自己取禍而亡;有些是禍患延及子孫而亡。難道說國君的子孫們都不會有好結果嗎?只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卻無功於國,俸祿豐厚但沒有為國出力,只是擁有大量的金玉珍玩而已。現在您使長安君的地位很尊貴,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貴重的金玉珍玩,卻不讓他趁現在為國立功。有朝一日太后您不幸去世,長安君將依仗什麼在趙國安身立命呢?老臣認為您替長安君打算得不夠長遠,所以說疼愛長安君不如疼愛燕後。」太后說:「好吧,那就任憑您怎樣安排他吧!」於是為長安君準備一百輛隨行的車輛,送他到齊國充當人質,齊國這才出兵援救趙國。

    子義聽說了這件事,感歎道:「君主的兒子,是骨肉之親,尚且不能倚仗沒有功勳的高位,沒有勞績的俸祿,來長期守住金玉珍玩,更何況是做臣子呢!」

    「評析」

    觸龍以謀國之忠、施展老謀深算,終於使不願開口提人質事的趙太后應允了國家的決策。觸龍深知要使自己的說辭得到採用,必先拉近與遊說對象的關係,與之情投意合,一旦情投意合,就會變敵對、抵抗心態為接受、應允心態。所以他以老年人拉家常的方式開頭,既解除了戒備,又拉近了關係。

    《鬼谷子》一書曾講「釣語」,「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常持其網驅之,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釣語是言談開始時的導引性、啟發性言語,以便引出對方的話頭以及對方不願外露的思想情感。清人俞樾釋曰:「釣語謂人所隱藏不出之言,以術釣而出之。」就像釣魚投餌一般,用簡單而富有引誘力的話語引導、開啟對方,使得對方非得開口說話不可。觸龍就是用釣語讓趙太后說出了她自己不願說而且也禁止他人說的長安君為質的事情。

    經受磨難方能擔當起重任、在國事上有所作為。蔣經國1925年到蘇聯學習,但1927年後由於蔣介石叛變國共革命,使蔣經國被蘇聯政府滯留、不准回國,期間被下放到工廠、車站,作過學徒、搬運工甚至流浪漢,直到1937年,經歷了大苦大難的蔣經國才回到中國。這一段刻骨銘心的非凡歷練使蔣經國成為蔣介石几個兒子中最有能力、能擔當國事的一位。如果沒有這番磨練,說不定蔣經國或成為紈褲子弟或政治上平庸無能。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t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