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廢人雜錄 返回目錄


英雄 第一節

作者:秦淮廢人

    前些日子,中國版的「篡改**書」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雖然有些人迫於壓力不得不又出來否定自己之前的胡說八道,但這次事件所引出的關於「英雄」的爭論卻並沒有就此平息下去。恰好這些天看到柏楊先生的書中對於《中國英雄傳》的精妙論述,細讀之下不由感慨萬千,更為中國英雄的悲哀與不幸而扼腕歎息。隨便摘出幾例說說,再重溫一下這些英雄人物的光輝業績,也看看他們無一例外的悲慘結局。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只希望血不要就此冷了才好。

    這裡所說的英雄意義狹窄了些,僅只那些在戰場上有過赫赫戰功,對國家民族有巨大貢獻,同時還要名氣夠響的武將——大概就相當於岳飛的水準。這麼苛刻的條件從一部《中國英雄傳》中還是篩出了不少,可見得中華民族自古的歷朝歷代是從不缺少英雄的,至於為什麼在如今這個正是需要英雄的時代卻突然大搞「翻案」,則不是我所能理解的,也就不在這裡贅述。

    中國的戰爭英雄應該說是從戰國開始產生的,不是說春秋或者之前的時候就不打仗,而大概是因為在那之前的戰爭還太過於落後,也沒什麼特別突出的人物,所以歷史記載中也是語焉不詳,況且大多是內部的自相殘殺,其功績與名望自然也就大大地打折扣了。而戰國英雄,李牧則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了。

    自武靈王改胡服騎射,趙國一躍成為諸侯中戰力最強的國家,但經長平之敗一下子到了亡國的邊緣。若不是有李牧大敗匈奴、東胡,再滅了詹監,為趙國拓展了生存空間,使得北方的遊牧民族十數年再不敢寇邊;又以出神入化的騎兵戰法壓制了數十萬秦國大軍無法抽身來攻,恐怕亡國的時間便要提前不少年(這段歷史被由我的拙筆描述出來顯得索然無味,全無那種威風凜凜的英雄氣概,感興趣又不想翻史書的朋友倒可以去看看黃易先生的《尋秦記》,那裡面雖然諸多胡說八道,但只是把李牧推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這一點以及對他用兵的描寫倒是相當準確的)。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最後的結局卻是可憐可歎。孝成死後趙國被王后與佞臣把持,怕李牧功高震主便要收回兵權——秦國有沒有使什麼反間計便不得而知了(當時正是秦軍已滅另外兩晉,大兵壓境虎視耽耽,一國上下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廉頗已經被放逐,全賴李牧一力支撐,當權者卻仍然在不停地找茬,中國人的劣根性由此可見一斑。)而李牧先生不愧為真正的英雄人物,為了國家安危不惜背上「反叛」的罪名而拒不肯交出兵權——他很清楚他一旦交權回家趙國立刻便算是冒煙玩完——終於給統治者抓到了把柄宣佈他謀反,李牧先生再也無法強撐只得自盡。而就在他死後不到半年,秦軍攻入邯鄲,趙國覆滅。那些成天擔心被人奪權的傢伙終於可以不用再提心吊膽,只是這種寧願國破家亡當奴僕也不能容忍忠臣良將的思維方式著實讓人難以理解。李牧開創了中國的英雄史,而他的下場則成為了定律,之後的千百英雄莫不如是——或者比他更慘。

    敗軍之將如李牧等不得好死,而勝利者也沒能笑到最後。蒙恬先生是秦國崛起後的第三代大將(之前有白起、王翦,也是屬於慘不忍睹,只因為名氣不夠大不在這裡說了),一手操辦了六國的後事,之後便與公子扶蘇出擊匈奴,進而收復河套,築長城以作永久之計(我們使用至今的毛筆也是他發明,還算得上是個儒將)。可他的結局又如何?始皇帝暴斃,胡亥要殺兄篡位,矯詔「賜」扶蘇自盡(逼人自殺還要「賜」,這種混蛋說法大概能算得上第五大發明)又擔心扶蘇不服與蒙恬一同謀反,於是便一同「賜」了下去。他弟弟蒙武先生到底是還年輕氣盛,說了一句「趙國殺了李牧才亡國,沒有殺了忠良還能保國的(《史記》原文記不清了,意思是不差的,喜歡鑽紙堆的朋友見諒)」。話說得倒是不錯,可到了玩這種政治手段的時候,真理便如同放屁,況且越是昏君便越看忠臣良將不順眼——你越好越襯托著他昏庸,還時刻要防你「黃袍加身」——不殺才是奇怪,至於以後是不是會亡國則想都不會去想的。

    本書起點中文網(www。cmfu。com)首發,轉載請保留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