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女子軍校 返回目錄


前傳.第一集 星際遊俠 第三章 歷史轉折

作者:凹凸

    幾千年來,人類對星空總是充滿著幻想與希望,但局限於粗淺的認識,賦予星空的更多的是自欺欺人的神話傳說。自創立日心說的哥白尼直到被後世科學史家稱為「天上的立法者」的開普勒,人類開始真正認識起星空,認識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微小地位。

    星球大爆炸後,形成的星雲經過漫長的年代,又開始凝聚形成類星體的狀態。

    類星體的內核逐漸凝結,從而形成新的星球,大的星雲可以形成較多的類星體而最終形成一個星系。而其中最大的星球引力越來越大,吸引了眾多臨近小星球,眾多小星球成為了撞擊大星球的隕星,引起大星球產生核異變,從而發光發熱,成為一顆恆星;而另外一些小行星則因為距離恆星較遠而免遭劫難,在恆星引力作用下做圓周運動。在漫長年代裡,小行星也因為自身引力作用不斷吸附宇宙物質,質量逐漸增大,成為較大的行星。這就形成了一個星系原型。

    恆星因質變產生的光、熱、輻射,投在最佳距離的行星上。行星上的物質被融化分離,各種游離元素被蒸發出來,產生了諸如大氣層的存在,在引力的作用下吸附在星球表面,對隕星的降落了阻礙作用,更對輻射、光起了反射作用。

    在有了保護傘的安靜祥和中,生命誕生了。

    靠近恆星的行星,大氣還沒有成形,就被恆星的熱浪吹跑了,而距離恆星較遠的行星由於光、熱、輻射等鞭長莫及而始終無法蒸發出形成大氣層的物質。沒有大氣層的存在,外界的侵襲不斷,無數隕星撞擊都使得那些行星傷痕纍纍,生命的誕生簡直是空想。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太陽系中,只有地球上才存在生命的原因。而火星因為距離太陽的位置也不錯,因而有淡淡的大氣存在,但仍然不足以形成足夠生命存在的條件。

    如此說來,月球也在形成大氣層的最佳距離啊?可是,月球的質量較小,引力較小,蒸發出了物質不是被地球吸走了,就是消失在茫茫太空。

    這一假設與論證,都應該在獲取月球物質與金星物質、火星物質或木星物質後進行驗證。

    只要在火星或木星表面能獲取地球大氣的主要元素,而在月球、金星表面不能獲取地球大氣的主要元素則基本可以肯定這一論斷。而大氣層對於生命出現和物種起源的重要性也可以得以證實。

    那麼,茫茫太空中,能夠形成生命存在的星球一定存在。存在著智能生命也是有著極大可能性的,產生超越地球的高等文明也在情理之中,多種生命的存在是肯定的,各種文明先後出現是必然的。如果沒有外力作用下的文明只能逐步發展,受到各種瓶頸的制約。所有生命飛離生養的星球的夢想很難實現。這些生命到底能夠存在多久?給予生命賴以生存能量來源的恆星能存活多久?

    所以,在星球毀滅前生命能否脫離賴以生存的母星?即使克服了星球的引力飛出了星球,又如何在缺少合適的光、熱、輻射的環境下生命如何存在與延續,以及在多遠距離能找到生命得以生存的第二站,這些問題成了智能生命遨遊太空的瓶頸。

    正如所有生命都有生老病死的原因一樣,星球也會產生異變(病了)或毀滅(死了),如果哪個文明尚未在星球異變或毀滅前找到生存的第二站,最終只能飛灰煙滅。

    當公元1968年美國太陽神八號太空船首度繞行月球軌道,人類第一次在那麼遙遠的太空回望自己的家鄉地球,太空人就曾透過無線電廣播,念出了創世紀的第一章。從公元2050年起,人類擴展了生活領域,從地球移民到月球,改變火星、金星的大氣層,建設新環境定居下來,疏散地球上擁擠的人口。在土星、木星、天王星等冰冷的氣態行星軌道上,人類設置了觀察站與太空城。

    月球作為地球的唯一一顆衛星,更是成為地球諸國的必爭之地,月球表面上已建造了無數的軍事基地,名副其實地成為了地球的衛星。從月球上派出的各國宇宙巡邏艇,每天都要環繞地球一周,俯視地球,杜絕犯罪分子從太空逃竄。

    人類的文明飛躍進展,好奇心與不知足,使人類的腳跡踏遍太陽系每一個行星。

    然而,太陽系外的未知星空,人類依然不敢涉足。依靠人類現有的飛行速度,在幾千幾萬年後也可能找不到可供人類正常生活的第二個「地球」,在這段時間裡,人類在太空中是否能存活下來,生命是否能繁衍並延續下去,才能等到那一天的到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尚未發現外來生命的原因。但異數的存在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人類最終可以飛出太陽系,找到生存的第二站以及生活在第二站上的外星生命。但在那個時候,人類到第二站的居住,是否是對外星生命的侵略或征服,或者是和平相處?

    人類有排斥不同種族的心理,而對根本沒有親緣關係的外星生命,真的能以誠相待嗎?人類的貪婪在擁有先進文明和強大武力的誘惑下遏制得住嗎?

    到那時,恐怕人類將成為外星文明的侵入者與踐踏者了。

    ——————————————————————————————————

    公元2500年。中國。青海。

    迷茫莫測的戈壁灘就像一片灰黃色的海洋。

    就在這戈壁深處的某個地方,有一個默默存在了幾百年的小鎮,這裡有中國「探索者」系列衛星的發射場。所有的「探索者」號都已經杳無音信,這個基地也漸漸被人遺忘。只剩不到10人守護。

    電視上正在播放一則新聞。

    「……『張衡18號』望遠鏡在銀河系邊緣發現了距離最近的類似太陽系的小恆星體系,該恆星比太陽質量小了近十分之一,有五顆行星,兩顆慧星,一個小行星帶,距離地球僅1萬光年,在那五顆行星上,應該有生命存在……並且它們的運動方向,與太陽系差不多相向而行,也就是說在遙遠的將來,我們太陽系可能會與該恆星體系做個近鄰。」

    負責這項工作的李子嘉教授說:「根據『探索者』系列衛星發回的訊息,可以肯定其它星球上有生命跡象存在。另外,根據百年前『探索者1號』發回的信息,在計劃中的『探索者1號』回歸路線的右前方位置,有一個小型的星雲,估計是從黑洞溢出的,形成還不到十萬年,裡面有許多未經證實的物質,是否有生命存在還是個謎……『探索者1號』是『探索者』系列衛星中最後失去訊號的,它所發回的訊息也是最清晰,最準確的數據。為了更好、更快地弄清恆星體系與星雲內的數據,國家宇航局已決定將中華航天科技研究所、原『探索者』基地與地球航天科技綜合研究中心合作,使用新的科技嘗試再次呼喚『探索者1號。」

    在前幾百年間,人類雖先後踏足了月球以及太陽系八大行星(冥王星其實並不是大行星,充其量只能算小行星),但太陽系外的燦爛星空,仍然遙不可及。

    人類的空間技術始終停滯不前。因為,太陽系外的各種數據太過缺乏,人類所發射的各種探索衛星與無人飛船無一例外地消失在茫茫太空,所發回的數據大都無關緊要或老調重談。與臨近星系的遙遠距離和未知的危險因素,成為制約人類向外發展的鴻溝。

    歷史在公元2500年終於有了重大轉折。空間技術停滯不前的狀態終於改變了。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