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異時空--長城 返回目錄


第四十章 東線風雲

作者:宇昆

    6月22日星期天拂曉,德國軍隊於以總數達一百四十五個師的龐大兵力向蘇聯發起突然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當日,意大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三國對蘇聯宣戰,芬蘭於6月25日,匈牙利於6月27日,先後對蘇聯宣戰。(丹麥於6月26日,維希法國政府於6月28日,相繼和蘇聯斷絕外交關係。)對於此次行動,法西斯德國雖然說不上準備充分,但也算費盡心思——V型(豹式)和VI型(虎式)坦克;集束炸彈;「鐵拳」式火箭彈發射器;帶式舟橋及逐節平推式伴隨橋;由Ⅲ型坦克底盤改裝的機械爆破掃雷車;Komanderwagen型4X4「吉普」車(德國大眾汽車股分公司生產的VW-82的改進型)等一批「新式」裝備第一次被投入戰場。面對鋪天蓋地的炮火轟炸與鋼鐵洪流般的坦克進攻而己方通訊系統的完全癱瘓,蘇聯西部邊境防線迅速崩潰……

    波羅的海地區,陸軍元帥李勃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由屈希勒爾第18集團軍,佈施第16集團軍(共有二十個步兵師,後來又增加了三個保安師)與赫普納指揮的第4裝甲集群組成。(包括賴因哈特指揮的第41裝甲軍,有兩個裝甲師,三個摩托化師)其任務是從東普魯士經波羅的海國家向東北方向進攻與芬蘭軍隊會師,而最終目標是五百英里以外的列寧格勒。由於蘇軍的迅速撤退,初期進展十分順利,德軍幾乎未遇到成規模的抵抗即佔領了考納斯和大量機場、港口,並受到當地立陶宛人和拉脫維亞人的歡迎。蘇聯第8集團軍在損失了大批裝備後,迅速撤出裡加。處於德北方集團軍群右分界線上的蘇聯第11集團軍同時受到北方案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的猛烈攻擊,只得迅速往後退卻,在第8集團軍和西方方面軍北翼的第3集團軍之間留下了一道缺口。潰散的蘇軍士兵大多進入森林,因此到6月28日,儘管李勃繳獲了四百多輛裝甲車、二百門火炮、數百架飛機和多艘軍艦,但北方集團軍群只抓到六千名俘虜。隨後,德軍第4裝甲集群沿著沼澤和森林地帶中的狹窄通道,朝東北方向的奧波奇卡和諾沃爾熱夫前進,但不是由於路跡消失,就是由於一段段成英里的道路被蘇軍丟下的坦克、大炮、車輛阻塞得水洩不通。這時逃近森林的俄國士兵又調過頭來,不斷襲擊德軍補給部隊、救護車輛和後方軍事設施。德軍的前進步伐不得不停頓下來,在密集的森林和沼澤間兜起了圈子。

    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德軍在另外兩條戰線上的輝煌勝利。在白俄羅斯方面,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包克陸軍元帥的指揮下(包括兩個裝甲集群和兩個集團軍,共有五十個師,其中有九個裝甲師、六個摩托化師)從比亞威斯托克突出部以北和以南發動了一場巨大的鉗形攻勢:北面由施特勞斯指揮的第9集團軍(由十二個步兵師組成)和赫特的第3裝甲集群(由四個裝甲師和三個摩托化步兵師組成),從蘇伐烏基地區經過維爾紐斯山口向維切布斯克和斯摩稜斯克方向攻擊;南面由克魯格陸軍元帥的第4集團軍(由二十一個步兵師組成)和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由五個裝甲師、三個摩托化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師組成),從布勒斯特-裡托夫斯克沿普裡皮亞特沼澤地北部邊緣向博布魯伊斯克和斯摩稜斯克推進。兩支部隊6月27日在明斯克附近會師。到7月8日,蘇軍第3集團軍、第10集團軍和兩翼的第4集團軍、第11集團軍的一部以及前來增援的第13集團軍被包圍殲滅(計二十二個步兵師和七個坦克師、六個機械化旅)。二十九萬蘇軍包括數名軍長和師長被俘,德軍俘獲和擊毀坦克二千五百輛、火炮一千五百門。

    7月10日,古德裡安第2裝甲集群渡過第聶伯河,迅速向斯摩稜斯克和克裡切夫方向推進。至16日,德軍第29摩托化步兵師從南面佔領斯摩稜斯克,並與赫特第3裝甲集群的先頭部隊會師。將蘇軍第16集團軍和第20集團軍(約十到十五個師)同大量的小分隊和掉隊的士兵一起包圍在奧爾沙與斯摩稜斯克之間的地域內。27日,斯摩稜斯克包圍圈中的蘇軍停止了最後的抵抗,約三十萬人被俘,損失坦克三千餘輛。三天以後,古德裡安又肅清了羅斯拉夫耳包圍圈內的蘇第28集團軍,俘虜蘇軍三萬八千人,繳獲坦克二百輛。爾後第24裝甲軍揮戈南下,直奔哥美耳以北、以西,即F。I。庫茲涅佐夫中央方面軍的後方。第24裝甲軍從北部向克林齊進攻,魏克斯的第2集團軍從博勃魯伊斯克向東進攻,兩路德軍全殲了蘇聯中央方面軍。到8月14日,蘇軍又有七萬八千人被俘。從7月8日明斯克戰役結束到蘇聯西方方面軍覆滅,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共俘虜蘇軍約四十萬人,擊毀並繳獲蘇軍坦克三千三百餘輛。(註:鐵木辛哥所指揮蘇聯西方方面軍的七個集團軍:第22集團軍、第19集團軍、第20集團軍、第13集團軍、第21集團軍,第16集團軍和第4集團軍。)

    烏克蘭方面,陸軍元帥倫斯德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以四十二個德國師和十四個羅馬尼亞師的兵力(第1裝甲集群和第6、第17集團軍從波蘭;朔貝特的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自羅馬尼亞。其中有六個裝甲師和三個摩托化步兵師),向烏克蘭發起進攻。(6月22日開始進攻時兩路軍隊之間隔著匈牙利的領土,五天後匈牙利對蘇聯宣戰並投入了七個旅,如此才將波蘭和羅馬尼亞兩線連接起來。)按照計劃,在波蘭的各集團軍從普裡皮亞特沼澤地的南面東進攻入烏克蘭,與此同時,右路的羅馬尼亞軍和德軍將向東北推進,穿過摩爾達維亞(比薩拉比亞)與左路會合。

    作為蘇聯對德防禦的重點地段,烏克蘭地區駐有蘇西南方面軍,(基爾波諾斯指揮,編成內有波塔波夫的第5集團軍、穆茲琴科的第6集團軍、科斯堅科的第26集團軍和波涅傑林的第12集團軍,共三十二個步兵師、三個騎兵師、八個機械化軍)與新組建的南方方面軍。(秋列涅夫指揮,編成內有斯米爾諾夫的第18集團軍和切列維琴科的第9集團軍)

    6月23日,在強大的空軍掩護之下,德軍第1裝甲集群打開了一個三十英里寬的突破口,與蘇軍第22、第9和第19機械化軍在盧次克和羅夫諾之間地域展開了一系列的坦克戰。儘管蘇軍重型坦克型號陳舊,但由於其頑強的抵抗,德軍初期進展並不十分順利。6月30日,即明斯克被圍兩天之後,蘇聯第6集團軍、第26集團軍和第12集團軍在科羅斯田、諾沃格勒沃倫斯基、普羅斯庫羅夫的後方防線被德軍突破,別爾迪切夫失陷,第二天,離基輔不到九十英里的日托米爾也被德軍先頭部隊佔領。

    右路的羅馬尼亞軍和德軍第11集團軍於6月24日渡過德涅斯特河,越過摩爾達維亞-比薩拉比亞的森林和丘陵地區後進入烏克蘭平原。比薩拉比亞和烏克蘭西南部地區這一帶地形更像白俄羅斯,有部分已開墾的土地,但大部分還是森林覆蓋和灌木叢生的荒野。因為有許多蘇軍部隊未能及時撤退,在德軍先頭部隊後方一百英里的整個區域的許多被包圍的孤立地區還有持續不斷的戰鬥。道路上停放著蘇軍遺棄的各式車輛,麥田裡滿是潰散的蘇軍步兵,森林裡不時傳出蘇軍坦克隆隆行駛、履帶軋軋的聲音。夜間,蘇軍卡車有時竟然自投羅網,闖入德軍運輸隊的行列。

    第1裝甲集群如果大膽進擊,是可以打下基輔的,但希特勒於7月4日下令禁止任何裝甲部隊進入該城。於是,倫斯德特改變計劃,僅令馮。馬肯森的第3裝甲軍和第6集團軍之一部向第聶伯河進發。而第1裝甲集群的大部分,包括馮。維特爾斯海姆的第14和肯普夫的第48裝甲軍,從別爾迪切夫向東南方向運動,經過卡扎京和白教堂到五一城和波莫什納亞,從翼側包圍蘇軍第6、第12集團軍和第18集團軍之一部。倫斯德特選擇了大縱深包圍的方法,而沒有按希特勒規定的從別爾迪切夫到文尼察的路線用裝甲部隊進行截堵。因為蘇軍已在全線撤退,在淺近縱深包圍,勢必使蘇軍漏網。與此同時,施蒂爾普納格爾的德軍第17集團軍將與數個匈牙利機動旅(由喀爾巴阡人組成)一起經過文尼察繼續東進,將蘇軍第6和第12集團軍趕向德軍第1裝甲集群,以形成包圍蘇軍的三角形的第三條邊。

    7月26日,五一城失陷,第6、第12集團軍的大部及第18集團軍之一部,相當於大約二十個師,被圍困在烏曼附近一個大的包圍困中,失去了與東方的聯繫。蘇軍至8月2日停止抵抗,十萬三千人被德軍俘虜,其中包括兩名集團軍的司令和七個軍部。德軍繳獲坦克三百餘輛、火炮八百餘門。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軍的殘部陷在一面靠黑海海岸、一面靠羅馬尼亞邊界的一個大突出部上,這時已有被來自北面的德軍攻勢完全切斷的危險。於是南方方面軍迅速東撤,留下一些部隊守衛奧德薩;留下的部隊被編成一個獨立的濱海集團軍,由索弗龍諾夫指揮。烏克蘭的蘇軍已被徹底打垮,雖然德軍也有一些傷亡,至8月初,蘇軍已失去了它在第聶伯河西岸赫爾松、別裡斯拉夫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等三個最後立足點。

    本來德軍有可能一舉拿下莫斯科,但7月19日,希特勒發佈了第33號指令,命令中央集團軍群只率步兵向莫斯科進軍,因為它的裝甲部隊將分別派往北方和南方。理由是:「奪取列寧格勒、克裡木、烏克蘭、頓涅次盆地和高加索的石油都比奪取莫斯科並殲滅保衛這一首都的蘇軍部隊重要。」四天之後,即7月23日,凱特爾遵照元首的命令,對策33號指令發佈了一個非常樂觀的補充命令,命令將赫特的第3裝甲集群調到波羅的海,從翼側包圍列寧格勒,任務完成之後,再調回中央集團軍群,做好東進至伏爾加河的準備,而赫普納的第4裝甲集群,將與其他部隊一起撤回德國。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將在烏克蘭與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群會合。由於多數陸軍將領的異議,在7月23日和26日兩次會議上,希特勒發出了一項折中命令:他允許包克的中央集團軍群在其裝甲部隊調走之後轉入防禦,不再使用步兵打向莫斯科,但僅限於此。8月2日,凱特爾簽署了一項對第34號指令的補充命令,進一步肯定了在殲滅中央集團軍群兩翼的敵重兵集團之後,將調用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向列寧格勒、克裡木、哈爾科夫、頓涅次盆地及高加索發起進攻的意圖。

    8月10日,波塔波夫的蘇軍第5集團軍在賴歇瑙的第6集團軍的強大壓力下已從科羅斯田退到第聶伯河。蘇軍最高統帥部命令不借一切代價守住基輔和第聶伯河一線。然而,南進的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和魏克斯的第2集團軍已從北面渡過迭斯納河,在V。I。庫茲涅佐夫的第21和波德拉斯的第40集團軍之間已經出現了缺口,他們再也不能阻止德軍的前進。德軍第6集團軍向東運動,先渡第聶伯河,接著又在奧斯捷爾渡過迭斯納河,從西面牽制波塔波夫的第5集團軍和弗拉索夫的第37集團軍。葉廖緬科曾滿懷信心地向斯大林保證,說他能阻止古德裡安的南下。可是他的布良斯克方面軍以十個步兵師和若干坦克對德第2裝甲集群翼側進行的反突擊未能奏效。參加這次進攻的戈盧別夫的第13集團軍急速東撤;由於撤得太快,失去了與第40和第21集團軍的聯繫。由原中央方面軍殘部重新組成的第21集團軍調出布良斯克方面軍歸西南方面軍指揮。

    至8月19日,德軍按計劃已取得很好的進展:克蒂爾普納格爾的第17集團軍已渡過第聶伯河,克萊斯特正北上在基輔以東約一百五十英里處的蘇軍後方與古德裡安會合。8月26日至九月5日,困守在「基輔大包圍圈」----最初它長寬各約一百三十英里----內的蘇軍被殲滅。德軍俘虜五十五萬人;蘇軍第5、第21、第37和第26集團軍及第40和第38集團軍的大部分被殲。

    西南戰區被撤銷了,組成了一個新的西南方面軍,由鐵木辛哥任司令,赫魯曉夫任政委。可此時方面軍僅由第40和第38集團軍的殘餘兵力以及從南方方面軍調來的新編第6集團軍組成而它的任務是堵住庫爾斯克至哈爾科夫防線中出現的大缺口。

    在黑海沿岸,德軍第11集團軍第54軍與防守克裡木的蘇第51獨立集團軍經過血戰,於9月4日攻佔彼烈科樸地峽進入克裡木。(彼烈科樸地峽只有五英里寬,是進入克裡木的通道,蘇軍部隊雖然在此利用四十英尺深的韃靼壕並布下了大量地雷,但德軍仍然憑借逐節平推式伴隨橋與機械爆破掃雷車在突擊炮的掩護下一步步為步兵掃清了障礙。)而第11集團軍主力部隊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則在曼施泰因的指揮下向東運動,渡過第聶伯河,沿亞速海海岸追擊正在撤退的蘇聯南方方面軍。(第11集團軍司令朔貝特由於他的輕型飛機降落在佈雷區上遇難而由曼施泰因接替指揮)

    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群於9月1日把番號改為第1裝甲集團軍,受命南下,從在彼得羅夫斯克的集結地域渡過薩馬拉河,向南運動到蘇南方方面軍的後方,並於9月11日在亞速海之濱的奧西片科附近與第11集團軍(缺第54軍)會師,將蘇軍第18和第9集團軍包圍在扎波羅日耶和奧西片科地區。是役德軍俘虜十萬六千餘人,第18集團軍司令員斯米爾諾夫被擊斃。隨後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與曼施泰因第11集團軍揮戈向東,幾乎是毫無阻擋地沿亞速海及頓涅次盆地向高加索的門戶——羅斯托夫方向迅速推進。與此同時,由新任司令官赫特指揮的第17集團軍正向伏羅希洛夫格勒(盧甘斯克)和北頓涅次河前進。赫特的左側是賴歇瑙的第6集團軍,該集團軍作為南方集團軍群的北翼,當時仍然想盡量與中央集團軍群右翼的魏克斯的第2集團軍保持聯繫。第6集團軍於9月16日攻克蘇梅,然後向別耳哥羅德和哈爾科夫前進。

    巴甫洛格勒和哈爾科夫以西的戰鬥使蘇軍遭到重大傷亡,因此蘇軍最高統帥部命令鐵木辛哥的西南方面軍(編成內有第40、第38和第6集團軍)與切列維欽科的南方方面軍(編成內有第12、第18和第9集團軍)後撤,以便使戰線取直,縮短戰線,並借此建立一支預備隊。新的防線是從卡斯托爾諾耶沿鐵路線經舊奧斯科耳、利曼、戈爾洛夫卡到米烏斯河。預備隊被編成一個新的集團軍,即預備第37集團軍,由洛帕京指揮,集結在伏羅希洛夫格勒東南地區。但即使如此,蘇軍防線仍顯過於單薄。9月18日及21日塔甘羅格與哈爾科夫兩地相繼失陷。整個頓涅次盆地落入德軍手中。(頓涅次盆地是蘇聯最主要的煤炭產地,有「煤倉」之稱。1941年該地區生產的煤占蘇聯總產量的百分之六十,焦炭佔百分之七十五,此外還生產占蘇聯總產量百分之三十的鐵和百分之二十的鋼。德軍的迅速推進使蘇聯在此地的大量工業設備沒有來得及被撤走。)

    9月24日,曼施泰因第11集團軍抵達頓河河畔並向羅斯托夫城內發起攻擊。與此同時,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與對羅斯托夫以北的蘇軍第9集團軍發起了進攻並將其驅逐至伏羅希洛夫格勒以東頓涅次河北岸地區。

    羅斯托夫扼守頓河入海口,是通向高加索地區的門戶。曼施泰因第11集團軍與負責防守的蘇軍第56獨立集團軍在此地域展開了激烈的對攻。此次戰鬥是蘇軍T34坦克與德國豹式坦克的第一次大規模對抗。雖然在德軍坦克面前T34型坦克略遜一酬,但憑借數量上的優勢蘇軍曾一度將德軍沿著薩利蘇丹大道從城內逐出。25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所屬第60摩托化步兵師與第13裝甲師突然折向南,從北面進攻第56獨立集團軍的側翼。羅斯托克於9月28日被攻克,蘇軍約有兩萬人被俘。

    德軍第54軍及新調來的由馮。施波內克中將指揮的第42軍(第22裝甲師、第46步兵師)在兩個羅馬尼亞師的配合下攻佔菲奧多西亞港,俘虜蘇軍一萬人,繳獲火炮一百七十門。但七英里寬的刻赤海峽擋住了德軍從西面進入庫班的道路。(其中德軍第46步兵師在圍困刻赤半島南端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內的俄黑海艦隊的海軍陸戰旅)

    9月30日,希特勒不顧眾多陸軍將領的反對,命令赫特指揮的第17集團軍、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與曼施泰因第11集團軍繼續南下進入高加索地區。而頓涅次河北岸的蘇軍則由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意大利、斯洛伐克的一些部隊進行牽制。

    在德軍的強大攻勢之下,蘇聯外高加索方面軍第51集團軍(由利沃夫指擇)和第44集團軍(由契爾尼亞克指揮)節節敗退。10月4日曼施泰因第11集團軍佔領克拉斯諾達爾,第17集團軍與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則向邁科普與格羅茲尼進發。

    大約在10月8日天氣開始變壞。德軍的前進速度慢了下來。10月12日終於下起了暴雨。由於道路泥濘,第17集團軍與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停止了前進。當時黑海沿岸天氣尚好,因此曼施泰因第11集團軍得以繼續前進並於15日佔領索契。此時,德軍已距高加索山脈南麓的巴庫油田僅僅「一步之謠」。

    暴雨天氣也使英國空軍轟炸高加索油田的行動不得不推遲進行。正當天氣開始轉晴的時候,一連串突如其來的打擊令英國首相丘吉爾差點沒被過氣去:

    1941年10月3日伊朗軍隊在將軍扎希迪與德國特務弗郎茨•邁爾合謀發動兵變,伊朗國王禮薩政權被推翻。隨後在德國人的扶持之下,由親德的哈吉布拉•努巴克特「出任」伊朗國王。10月4日,新的伊朗政府宣佈將伊朗境內的「英伊」石油公司收歸國有,並驅逐所有英聯邦公民。

    10月4日夜,伊拉克突然爆發反對賈米勒•米德法親英政府的武裝暴動。一時間巴格達、卡爾巴拉、納傑夫、巴士拉等城內槍聲不斷。由拉希德•阿里•吉拉尼領導的穆斯林軍隊迅速佔領了伊拉克北部基爾庫克、提克里特、薩邁拉等城鎮並向首都巴格達進發。拉希德•阿里•吉拉尼號召全體穆斯林發動一場反對英國殖民者的「聖戰」以爭取伊拉克獲得真正獨立。

    10月8日即英國干涉軍——兩個印度步兵師分別在伊拉克法奧港與伊朗沙赫普爾港登陸的當天。印度北部以真納為首的穆斯林聯盟突然宣佈在英屬印度西北部穆斯林地區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基斯坦國。短短3天時間,4萬穆斯林武裝人員從設在阿富汗的秘密訓練營地出發,越過邊境回到巴基斯坦。因為有組織的反英暴動與種族仇殺,六十萬印度教徒被迫逃向中部地區避難。而針對穆斯林居民的報復性屠殺也隨之起。血腥的暴亂迅速席捲了整個印度……

    阿富汗國王查希爾迫於國內壓力,宣佈承認巴基斯坦國為合法政府。由此,阿富汗成為繼軸心國之外第一個承認巴基斯坦的中立國家——想來也「中立」不了幾天了。(由於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等國向阿富汗提供了工業援助,德國還向阿富汗派遣技術人員建造橋樑並指導修築公路,因此阿富汗全國普遍親軸心國。而且有一百多名德國納粹特務潛伏在全國各地。)

    10月6日土耳其政府總統伊諾努迫於德國的壓力,允許德國通過土耳其境內的巴格達鐵路向伊拉克和伊朗運送軍用物資。10日,在土耳其總理薩拉若盧得到德國將給予在蘇聯的二千餘萬操土耳其語的穆斯林以獨立的承諾後宣佈土耳其政府放棄中立國地位,允許德國軍艦通過土耳其海峽進入黑海。12日,土耳其加入軸心國陣營並向蘇聯宣戰。次日,土耳其軍隊越過邊境進入亞美尼亞。經過三天苦戰攻佔埃裡溫。至此,土耳其終於被綁在了德國這架瘋狂的「馬車」上,再也回不了頭了。

    10月18日亞美尼亞、阿腮拜疆於20日、格魯吉亞於26日相繼「起義」,而此時德軍正艱難的高加索山脈崎嶇的山路上掙扎著。11月2日,希特勒夢寐以求的巴庫油田被土耳其軍隊佔領……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