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首頁->《國家的復興 返回目錄


第八節 班底

作者:caler333

    寫在前面:看了不少書迷朋友寫的書評首先謝謝朋友們的鼓勵,我會繼續努力的。有些書迷寫道文章內容太短,其實作者是第一次寫書屬於玩票性質,所以許多都是一段一段寫的、積少成多也就成了書,另外書中的註釋其實是作者在讀書時的筆記和當時心裡的一點看法,很不成熟,一家之言,若有不同意見我們可以交流一下。至於文章看起來版面很亂其實作者比竇娥還怨,剛剛說了作者是新人,剛上品書網時,兩眼一摸黑,怎麼發都不知道,在發書的框下面有這麼幾句「錄入文章時,段與段之間請不要加入空行,每段的前面請不要加空格,以免加大我們的工作量,謝謝」便以為明楊有自動分行的功能就傻乎乎的一大塊貼上去,結果————不說了,希望如果可能有資料的朋友可以聯絡我,真的寫的越多越覺得缺資料,誰叫咱功力不夠哪?!

    為什麼這幾天睡覺都不塌實,太后、張居正、馮保不都一一搞定了嗎?為什麼總覺得還缺點什麼?還缺什麼哪?應付太后用的是親情,對付張居正是示之以弱、俯首帖耳、用的是「拖字訣」、而對付馮保採取的是以毒攻毒、挖牆角戰術。對了,說來說去對付這三方面我用的都是手段而非實力。有道理,看來是要盡快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部隊。想當初(不對,應該是想未來)蔣校長以黃埔起家控制中國有二十二年、毛老人家以紅一方面軍不足八千人為核心發展出百萬雄師解放中國並執政二十五年,榜樣在後敢不遵從。

    主意已定,立即行動。先要稟告太后,慈聖倒是沒有什麼意見,畢竟皇帝大了總要有人幫襯,只是奇怪人多了一點還有那麼多內官(當然加上內官我是有自己的目的),用祖宗成例略為解釋一下也就過關了。馮保起先給了個軟釘子——沒錢,估計一是怕此後皇帝會不太好控制、另外也是對動用內帑有些捨不得,於是讓二張說之:「初(馮)保不允,適(張)鯨在其側,謂之曰『公今日富貴不可言,旦請為吾等後輩籌之』,(馮)保遂允之。」(看到了吧,好處已經來了)。既然太后與馮保都答應了,張居正也無話可說,反正只要不花國庫的銀子,他是無所謂,而且他和馮保趁機還可以多塞幾個私人進來,何樂而不為。

    三巨頭都點頭了可以大張旗鼓的幹起來。先是招伴讀(以陪伴皇帝讀書為名)學子。生源渠道有四:其一是勳臣外戚年歲在10∼15歲的子弟(如:魏國公世子徐弘基,是徐達的後人、靈壁侯第三子湯世隆,是湯和的後人);其二是現任京官五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官員家中年紀在12∼15歲的子弟(這是因為知道張某人最小的兒子是18歲,長孫剛2歲才定的,省的到時候張某人老是過去指手畫腳);其三是宮中13∼16歲的小宦官;最後是我讓孫海找的京師內及周邊州府一批資質尚好年齡在10∼14歲的孤兒。四批孩童共計八百多人按年齡和學習程度打散後分成二十個班。

    生源是解決了,校址也挺費心的,不能離皇城太遠,否則我來往不便,被別人乘虛而入我就枉費心機了;也不能太近,畢竟古人十五六七就可以當爹了,離得太近萬一搞出什麼宮中醜聞,太后一怒之下叫停,我不是竹籃打水嗎。找來找去,最後定在南內,南內是先皇英宗在當太上皇時居住的地方,幾十年無人問津都荒廢了,整理整理,改造一下,當個學校外加宿舍是再合適不過了(一步留神帝國貴胄學堂的前身就這樣被我創立了)。

    「」明代的勳臣主要是武將,明代的規矩是沒有軍功不能封爵,所以張居正專首輔之位十年而不得封爵,王守仁(陽明先生)一戰擒寧王而封新建伯。但是由於開國之初太祖洪武皇帝大戮功臣接著成祖永樂皇帝雖然沒有殺功臣卻也不相信他們,建立了東廠監視他們,所以以後歷代君王倣傚祖宗成例對勳臣們厚祿以養但沒有任何政治上的特殊優待。明代的勳臣們也就和前朝大宋一樣無所作為了。至於外戚,有明一代就根本沒有政治上的作為,這一點也算得上是明代皇帝的德政吧。

    學生有了、校址也有拉,該給他們找幾個老師來了。讓翰林學士、庶吉士、禮部官員來講授文字、經史子集及有關禮儀之學(學這些不單單是為了務虛、為了堵言官諫臣的嘴,而是因為一方面這批人文化程度不一,另一方面我一貫認為即使要告訴他們先進的知識也要有中華文化的底蘊);讓戶部各清吏司主事、員外郎來講授各地風土及賦稅構成、徵收之法;讓刑部各清吏司、錦衣衛及地方州府抽調幹吏講授刑名、捕盜(譬如《洗怨錄》什麼的);讓河道(御史)、漕(運總)督、工部屬吏講授河務、漕務和工程營造之事;讓京軍三大營及五軍都督府保舉軍中武術名家講授健身之術;而且偷偷延請當今著名算術家和知名商家的掌櫃、帳房來教授算術、會計及經營執導;至於軍事化訓練由我親操,畢竟21世紀的先進戰略戰術不是現代可以比擬的(也不過那個時候多看了幾本書,紙上談兵嘛)。當然因為這些學生的特殊性所以各部司難得沒扯皮,都派的精幹人員,我也不差餓兵,凡前來講課的官民人等一律每人加五兩月例(五兩銀子對窮京官來講不少了,更何況當官的哪個不媚上,一方面可以討好皇帝,另一方面這幫小爺中可能有自己上司的公子,這可與自身前途有關哪);當然對於特殊能力的我也指示給加個五到十兩的紅包。

    沒想到辦個學校那麼煩,什麼都要我來安排,誰叫咱當初一定不讓張居正插手的,現在可頭痛死我了,好了就比照我平常的起居給他們定一個作息表:

    1。每天三更(早上四點鐘)起床,由武術教頭帶領先繞南內跑三圈(以後慢慢加)再練習武術;

    2。寅時(五點)洗漱、整理床鋪(無論貴賤安排給他們一律是十人通鋪,那些少爺從各自府中帶來的東西統統沒收,另發給統一的衣被)、吃早飯(雞子、饅頭、稀飯);

    3。寅時二刻(六點)上課,分別由各科老師講課一到二刻鐘(古代的一刻等於現代半個鐘頭);

    4。已時二刻(十二點)吃午飯(肉、禽、菜蔬、米、面等)、午睡;

    5。午時一刻(十三點半)至申時一刻(十七點半)接受我親操(軍訓知道吧,不過是閱兵級別的,當然以後可以的話要增加野外拉練、騎術、火炮火銃射擊等內容);

    6。申時二刻(十八點)吃晚飯(米、面、餅、肉、果蔬等)、晚自習;

    7。酉時(十九點)睡覺(只不過時不時搞個夜間演習,對於整人那批負責的閹宦鬼主意可多哪,當然這批宦官絕對只忠於我)

    還要給他們定幾條規矩,省的沒事給我惹麻煩:

    1。既然上課就要考試,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考的好要獎(就給獎章、獎旗,培養榮譽感嘛),考的不通過就罰(輕的罰抄書、打手心、上課罰站,重的禁止吃飯或早上負重跑,對於古人不用講什麼人權不人權體罰不體罰的);

    2。老師不准偏袒任一個學生,也不准刻意讓某人過關或不過關(一旦發現官吏立即罷官、永不復用、平民老師以家人代受庭杖三棍);

    3。學生之間相互平等不得以家世欺人、不得以金錢誘人幫忙、不得以賄賂老師和監管的內官,違反者第一次罰禁止一天吃飯,第二次庭杖三棍,第三次開除;

    4。在京官員的孩子每月可以回去一次;同日外官孩子也放假,可以外出並每人支取零用錢制錢十文,但不允許帶任何東西回來(以免個別家長心疼,夾帶點什麼回來);外出孩子可以攜帶刻有「南內」字樣腰牌一塊,必要時可以向應天府、巡城司、五城兵馬司求援,但不准隨意與外人發生爭鬥,否則以後禁止三次外出;

    5。為了避免有一些徵召的孩子不報到或放假時一去不回頭,特別規定若發生上述狀況則是有爵位的一律不准襲爵,沒爵位的一律永不錄用;

    6。為了鼓勵家長的積極性規定凡孩子表現好的京查和外查時加一等考評,若不好則減一等考評;

    7。孩子一旦入校,家長就與孩子脫鉤,不管家長降職也好、罷官也好都與孩子無關,除了被開除(開除後等同第四條執行)永遠是學堂一員(畢業後就留在學堂花名冊上,也是為了增加學堂凝聚力);

    8。此後每三年徵召一批(當然這是為安撫張某人的,但也是為了持續培養人才嗎)。

    辦這麼大的事真把我操心碎了,而且花錢如流水,第一年就得七八萬兩銀子,以後每年的維持費恐怕也不下三萬兩一年,若增加規模的話沒四五萬兩可能擺不平,幸好有那批小宦官在內,否則叫馮保撥款可真沒那麼容易。

    辦那麼多的事算是停當了,這批要是成才總還得六七年,但我不急,總算是有自己班底了,種子已經種下就等他慢慢發芽了。

    「」附主角的起居安排:

    1。三更即起,用早膳;

    2。四更上朝(雖然國政由張某人說了算,但形式總要嗎);

    3。卯時由侍讀、侍講給我上課;

    4。已時和慈聖吃午膳、並午睡;

    5。午時趕赴南內親操;

    6。上述趕回乾清宮與慈聖吃晚膳、並拜謁仁聖;

    7。申時三刻睡覺。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