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大明官

正文 第七百二十九章 廷議過後 文 / 隨輕風去

    事關大明朝前途命運的廷議結束後,引起朝野議論雖不少,但明確表態的不多。越是高官越不願表態,就像在廷議上,大佬們都收著聲不怎麼說話一個道理。

    在廷議上,主張另立太子一方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什麼便宜也沒討到,這本身就算失敗了。不過朝臣都明白,廷議只是雙方各陳己見而已,最終結果還是要看天子的最終決斷。

    雖然眾人都覺得,方應物藉著項成賢之口說出來的那些言論,都是非常有道理又能切合天子心態的,但畢竟誰也不敢肯定天子一定會採納。

    正常情況下,保持現狀、繼續觀望最符合天子猶猶豫豫、瞻前顧後的性格,那樣就等於是暫時保住了太子之位。不過,萬一天子突然不畏鬼神、霸道生猛了呢?

    直到三天後,便見天子下詔,重新啟動東宮經筵,讓坊局官員開始為太子授課,然後又有司禮監將軍國奏疏送至東宮供太子學習。

    如同前陣子罷東宮經筵一樣,這些舉動也是明顯的信號,只不過是與前陣子相反的信號。傻子都能從這些跡象分析出來,天子暫時息了另立太子的心思,真的要保持現狀了。

    消息傳開,引發了正道人士的一片歡呼,接二連三的災異天象事件終於把天子嚇住了,大明有幸,社稷有幸,未來又充滿希望了,以萬安為代表的奸邪勢力終於有了敗亡的可能!

    太子保住了,主張另立太子的首輔萬安聲威一落千丈,彷彿一夜之間從人人敬畏的人上人。變得不那麼可怕了。

    道理很簡單,原來得罪了萬安。可能永無翻身之日;而現在得罪萬安,大不了出去躲幾年。等到新皇登基,出頭之日就到了。

    當然對於普通京師民眾而言,想法沒那麼複雜,無數評書詞話裡都有機智忠良戰勝奸臣的故事,比如寇准搞定潘仁美這種。而這次大概就是在現實裡上演的一出,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

    故事的主角方應物再次閉門謝客,頗有幾分「深藏功與名」的情調。其實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方應物這是龜縮防範的表現,首輔恨不能置你於死地的狀況下。誰敢輕忽?

    恰好在這時候,萬首輔迎來了自己的七十大壽。人生七十古來稀,按理說這樣整壽絕對是要大操大辦的,不過萬首輔相當低調,只請了若干死忠親信登門,就連普通門生也全都婉言謝絕了,更別說其他交情一般的朝臣。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萬首輔沒臉大辦,另一方面是他沒信心大辦。如今下降勢頭明顯。萬一大張聲勢辦壽卻被別人輕慢對待,那更丟面子。

    即便只有親信,那人數也不算太少,十年首輔不是白當的。等賓客散去、繁華落盡、月上梢頭的時候。萬首輔只留了數人在書房裡閒談,這算是真正的心腹了。

    「事到如今,老夫只問一件事。怎麼整治方應物?諸君何意教我?」萬安很不含蓄的說,這裡都是心腹人馬。萬首輔實在不用委婉了。

    其餘人面面相覷,做政客的都知道。這樣盲目對人不對事是很不理智的行為,冷靜的政客都不會這樣做。

    可是眾人也都非常表示理解,遇到方應物這樣的人,換成誰也不能忍了,萬老大人能忍到今天,已經是遠超常人。若還再忍下去,那就是千年王八萬年龜了

    工部侍郎高長江先開口道:「下官有個想法,閣老不妨一聽。那方應物變身成東廠書吏,是以宛平縣代替淳安縣征發的名義,這裡面很有名堂可說,宛平縣的做法不見得合理。

    既然方應物肯做出以身服役的幌子,那我們就成全他。一面叫順天府取消這次征發,另一面速速行去浙江,讓省府縣隨便哪一級再征發方應物入工部役為書吏。等方應物進了工部名錄裡,盡在下官之掌握,還怕沒有機會整治麼?」

    「善!」萬安拍案而讚道。高侍郎的提議從技術上非常可行,各地每年都會征發百姓為工部營造服役,讓浙江那邊把方應物安排進來就行了。只要方應物進了工部名單裡,還不是任由拿捏。

    高侍郎從老首輔這裡得了稱讚,顧盼之間頗為自得,兵科都給事中張善吉見狀也爭著獻策道:「下官還有一計,方應物被罷免後還跳出來覆雨翻雲,雖然憑借狡計有所收穫。但天子未必就欣賞他的行為,甚至還可能會厭煩,做事成功與做人成功是兩回事。

    待下官在科道聯絡幾個人,彈劾方應物被罷官後怨望在心,為了一己之私不惜興風作浪,必須要嚴懲為戒以儆傚尤。

    另外還可在宮中找人進言,就說方應物日夜盼著陛下龍御歸天,然後憑借從龍之功重新起復升賞,想來陛下很難不介懷!」

    萬安再次喝彩道:「甚好!」如果說高侍郎展示出的是技術性手段,那麼張善吉的提議就是誅心攻擊了,直接利用了人心弱點,直接挑起天子對方應物的反感。

    宛如頭腦風暴一般,有一有二,立刻就有三了,又有人獻策道:「雖然不知道為何汪直帶著方應物進了東朝房,但其中肯定有問題。而且方應物投身於東廠,無異於多了護身符,阻礙別人整治他。

    反正這次壞了萬娘娘的好事,老大人不妨將此事與萬娘娘分說,看萬娘娘如何對待汪直。或許汪直不會再留方應物在東廠,或許汪直受到萬娘娘責罰,從而遷怒於方應物。無論如何,此乃釜底抽薪之舉也。」

    萬首輔對此也給予了充分肯定,「也可!諸項條目並行不悖,都可以做!」

    此時忽然從坐席末尾傳來幾聲冷笑,高長江側頭瞧了瞧,原來是大理寺卿宋旻,便發問道:「宋廷尉為何而笑?」

    宋旻搖頭歎道:「我笑諸君在背後談及陰謀

    害人,頗為計謀百出。卻又為何在廟堂上遇到方應物,並與其爭論大事時,獨獨束手無策耶?」

    席間眾人面面相覷,無言以對。(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